个旧锡矿花岗岩的氧、氢、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个旧锡矿花岗岩的氧、氢、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一、个旧锡矿花岗岩的氧氢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聪[1](2020)在《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锡是我国的优势矿种,也是我国关键新兴战略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价值。多年的开采和利用,使得我国的锡矿资源面临危机,从锡矿主要出口国变成依赖进口的国家。因此加大找矿力度,寻找新的锡矿资源,保持我国锡矿资源量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多年来对于锡矿床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资料,但资料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总结。本论文搜集了各类文献中有关我国重要锡矿床的分析资料,建立了我国锡矿矿产地数据库、成矿年代数据库、锡矿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库,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锡矿床研究程度的提高、进一步锡矿的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主要取得的以下进展:(1)厘定出我国与锡矿床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22个,与锡矿有关的成矿区带有44个,重要矿集区15个。(2)重要锡矿成矿时代数据成果的总结显示,中国锡矿的成矿时代有前寒武纪、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以燕山期的160~130Ma和100~80Ma为主,其次为加里东期、海西期、喜山期;不同成矿时代的锡矿床的具有集中分布特征,其中前寒武纪锡矿主要分布在川西及桂北矿集区;加里东期锡矿主要分布在祁漫塔格矿集区;海西期锡矿主要分布在东准与星星峡矿集区;燕山期锡矿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桂北、滇东南、湘南、林西-锡林浩特等矿集区;喜山期锡矿主要分布在三江矿集区。在锡矿时空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锡矿成矿谱系。(3)以重要矿集区为单元,全面搜集了我国典型锡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包括硫、铅、氢氧、碳氧、铷锶、钐钕、铪同位素),并进行了汇总和总结。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锡矿的硫源主要有两种:(1)岩浆来源;(2)岩浆为主,有地层的混合;氢氧同位素表明锡矿的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来自于岩浆水以及岩浆水为主、有大气降水的混合;铅同位素显示不同锡矿床铅的来源较为复杂,主要为上地壳铅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总体上,我国与锡矿床有关的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以及地壳为主、少量幔源混合。(4)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燕山早期—晚期、大兴安岭南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关锡矿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郭佳[2](2019)在《华南右江盆地锡成矿事件与花岗岩锡成矿能力 ——以个旧和大厂锡多金属矿区为例》文中认为右江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锡矿产地之一,在其边缘孕育着一系列大型和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其中,以云南个旧和广西大厂两个世界级规模的矿床最为典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前人对右江盆地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锡矿的成因机制还存在较大争议,有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因、海底喷流沉积成因以及海底喷流-花岗岩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因等多种认识。本论文以个旧和大厂两个锡多金属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学、成岩成矿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两个地区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其与花岗岩的成因联系,剖析了区内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并评估了其锡成矿能力,为矿区今后的找矿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个旧锡多金属矿区主要由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和卡房5个矿床组成。区内矿石类型丰富,以产在隐伏花岗岩附近的矽卡岩型锡石–硫化物矿体和远端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层状/似层状锡石–铁氧化物±硫化物矿体为主。对高松Sn?Cu矿床两种类型矿体锡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二者均形成于晚白垩世(85.183.5 Ma),与区内高峰山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一致。大厂矿区主要由铜坑–长坡、高峰、大福楼、灰乐和亢马5个锡矿床组成。锡多金属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块状以及脉状/网脉状产于泥盆系中。本次工作获得5个矿床不同类型锡矿体中锡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95.490.3 Ma,与区内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一致。个旧和大厂矿区的锡石均具有较高的Fe、W、Mn和低的Nb、Ta含量,与花岗岩岩浆热液体系中锡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相似。锡石晚白垩世的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特征,揭示个旧和大厂地区的锡多金属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个旧地区晚白垩世黑云母花岗岩广泛发育,主要包括西部的龙岔河和神仙水岩体,东部的白沙冲、马松(北炮台)和老卡岩体。个旧地区5个主要的锡矿床均位于东部,而西部则零星分布着一些中、小型锡矿床和锡矿点。作为区内规模最大的花岗岩体,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成矿能力尚待评估。与东部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相比,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低的SiO2和Sn含量,低的Rb/Sr和高的K/Rb、Nb/Ta、Zr/Hf比值。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蜕晶作用弱,具有低的Hf和Sn含量;磷灰石发育清晰振荡环带,具有低的Mn和Sn含量;二者REE配分均显示弱的Eu负异常。这些特征表明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相对低的分异程度。锆石Ce4+/Ce3+(高至411)和全岩Fe2O3/FeO(>0.5)比值揭示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中等氧化条件,属磁铁矿系列花岗岩;而东部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低的氧逸度,属钛铁矿系列花岗岩。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低的分异程度和相对高的氧逸度不利于锡在熔体中富集,岩体的锡成矿能力较弱;而东部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的分异程度和低的氧逸度,这与我国华南地区其他含锡花岗岩类似。大厂地区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主要包括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脉(富镁铁质暗色包体),其中前者与区内锡多金属矿化密切相关。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侵位于约93 Ma,花岗斑岩脉和镁铁质暗色包体具有一致的成岩年龄,约为86 Ma。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强过铝质、富碱特征,富集P、Li、Rb、Cs、Sn、W和U,亏损Ba、Sr、Eu、Ti等元素,属于高分异S型花岗岩。全岩Zr饱和温度和锆石Ti温度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初始岩浆温度(≥780 oC)。其全岩εNd(t)、锆石εHf(t)和δ18O值分别为-10.0-7.8、-9.9-3.9和6.28.1‰,相应的两阶段Nd和Hf模式年龄集中分布在中元古代。研究表明,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起源于元古代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成矿期后的花岗斑岩脉也具有类似高分异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锆石εHf(t)和δ18O值分别为-9.0-4.9和6.58.2‰,表明其可能具有与黑云母花岗岩相似的源区。而花岗斑岩脉相对高的εNd(t)值(-5.0-4.3),则可能归结于酸性与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从而造成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解耦。镁铁质暗色包体全岩εNd(t)、锆石εHf(t)和δ18O值分别为-0.4-0.3、1.54.9和6.57.2‰,相应的单阶段Nd和Hf模式年龄集中分布在新元古代。研究表明,镁铁质暗色包体是基性与酸性岩浆不完全混合的产物,其基性岩浆端元可能起源于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大厂地区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到成矿期后花岗斑岩脉的演化序列,暗示该区在晚白垩世处于岩石圈伸展的构造背景中。上涌软流圈地幔和底侵玄武质岩浆的加热作用,引起上覆成熟度较高的变沉积岩在相对高温条件下发生黑云母脱水部分熔融。黑云母的分解,能够有效萃取源区岩石的锡,从而形成初始富锡的长英质熔体。随后,这些长英质熔体在低氧逸度条件下结晶分异,最终在地壳浅部就位形成含锡花岗岩(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及相关的热液锡矿化。随着持续的伸展作用,幔源岩浆注入浅部地壳,并与壳源长英质岩浆发生混合,形成花岗斑岩脉及镁铁质暗色包体。与黑云母花岗岩类似,成矿期后的花岗斑岩脉也显示具有锡成矿能力。综上所述,个旧和大厂地区的锡多金属矿床均与晚白垩世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排除了同生成因。个旧西区的花岗岩锡成矿能力弱,而个旧东区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大厂地区的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脉均显示一定的锡成矿能力,建议在以后的找矿勘查工作中予以重视。

李翔[3](2019)在《锡铜共生矿床微区地球化学分析及成矿机制研究 ——以葡萄牙Neves Corvo和云南个旧矿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大部分的锡矿床都直接与高分异的S型黑云母花岗岩有关,但也存在一些锡矿床,以块状或层状矿体形式赋存在火山岩或沉积地层中,对这些矿床的成因机制长期存在争议。是否存在喷流沉积型的锡矿化作用,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热点问题。葡萄牙Neves Corvo锡铜多金属矿床无论是从矿床地质特征还是地球化学特征方面都具有典型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的特点,云南个旧矿床存在产于大理岩层间的层状锡矿化和产于玄武岩层内部及玄武岩与围岩接触带中的铜锡矿化,这两种矿床类型直观上看都与花岗岩没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对这些类型的锡矿化的成矿作用机制存在不同的认识。同时,在葡萄牙Neves Corvo矿床和云南个旧锡矿床中均存在锡-铜共生的现象,传统观点认为岩浆热液型锡矿床和铜矿床的成矿母岩浆氧逸度有明显的差别,葡萄牙Neves Corvo矿床和云南个旧矿床中高品位的锡-铜共生的机制需要特殊的成矿过程来解释。当前矿床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正向着痕量、原位、微区方向发展,其中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和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技术发展最快。微区矿床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特别是直接针对矿石矿物开展的微区原位元素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分析,可以为精确确定成矿时代和精细化示踪成矿过程提供直接证据。本文对葡萄牙Neves Corvo矿床和云南个旧矿床开展了详细的微区地球化学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几点结论:1、Neves Corvo矿床主要有三种矿石类型,分别为下部的网脉状矿石、中上部的块状矿石和条带状矿石。各类型矿石中均存在富含锡石的高锡品位矿石。通过对Neves Corvo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的锡石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得到锡石的形成年龄均为363366 Ma左右,和赋矿地层的长英质火山岩的年龄一致,这代表了Neves Corvo矿床锡矿体的形成年龄,为Neves Corvo矿床形成于石炭纪海底火山喷流作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2、对Neves Corvo矿床中的矿石矿物进行了详细的原位微区矿床地球化学分析(锡石微量元素组成、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硫化物S同位素组成、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锡石具有较高的Fe含量,明显不同于VMS矿床中的锡石,而和花岗岩浆热液矿床中的锡石Fe含量相近。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32.3+17.4‰之间,含有大量负δ34S值(最低可达-32.3‰)的块状铜矿石的硫主要来自于海水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BSR),网脉状矿石(δ34S=-0.5+12.5‰)和条带状矿石(δ34S=+1.7+4.8‰)中的硫主要来自于海水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富锡矿石中δ34S值比较均一且分布于0附近,暗示富锡矿石中硫源主要为岩浆硫。对Neves Corvo矿床的矿石硫化物Pb同位素分析发现,Neves Corvo矿床存在有别于伊比利亚黄铁矿带(IPB)内其它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相对较高,即放射性铅含量较多,相当多的样品点未落于区域内其它矿床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范围内,显示Neves Corvo矿石铅具有多来源的特征,除了类似于区域内其它矿床,矿石铅和围岩长英质火山岩同源之外,还有另一种高放射性铅来源。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Neves Corvo矿床的成矿流体除了海水主导的循环喷流热液系统外,花岗质岩浆热液的加入对锡成矿有较大的贡献,正是含锡岩浆流体的加入才导致喷流沉积过程中高品位Sn矿化的发生。3、个旧矿田矿化类型主要有五种:(1)花岗岩和大理岩接触带的云英岩-矽卡岩型锡铜多金属矿;(2)大理岩层间的层状锡矿,多呈氧化矿形式存在;(3)花岗岩顶部的脉状锡多金属矿;(4)玄武岩层内部及其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铜锡矿;(5)花岗岩体内部的脉状、浸染状锡矿化。通过对个旧矿区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显示,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82.4-88.2 Ma。对贾沙辉长岩中榍石定年结果为80.8 Ma,与矿区内花岗岩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对个旧老厂矿区的锡石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显示,锡石的形成年龄为84.1Ma,与矿区内花岗岩形成年龄一致,都形成于晚白垩世,个旧地区的锡矿化应与区内花岗质岩浆热液活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4、对个旧矿区的矿床地质、矿物学及微区矿床地球化学研究(锡石微量元素组成、硫化物S同位素组成、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等)显示,个旧锡矿石中锡石具有较高的Fe含量,和花岗岩浆热液矿床中的锡石Fe含量相近,个旧矿区不同矿石类型的δ34S值多分布在0附近,指示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岩浆硫。但马拉格矿床矽卡岩矿石中的δ34S值较高,大部分δ34S值分布于围岩碳酸盐岩范围内,指示成矿热液中的硫主要来自于碳酸盐岩地层。卡房玄武岩层状矿体中矿石δ34S值大部分分布于玄武岩硫同位素组成的范围内,指示矿石中的硫部分可能来自于玄武岩。个旧蚀变花岗岩型矿石、矽卡岩型矿石、层状氧化矿中的矿石的Pb同位素样品点在Pb同位素组成图解上基本位于花岗岩初始Pb同位素组成范围内,显示这几种矿石中的铅可能来自于花岗岩。但卡房矿区的似层状铜锡矿体中的矿石铅同位素样品点明显不同于以上几种矿石,显示卡房似层状矿体的矿石铅有不同于以上几种矿石的其它铅来源,且更具有地幔铅的特征,我们推测卡房似层状铜锡矿体的矿石铅来源于卡房的玄武岩层。结合以上分析发现,个旧成矿流体具有花岗岩浆热液的性质,明显不同于喷流沉积流体的性质,指示个旧矿床为岩浆热液型矿床。矿化类型的不同是对成矿热液沉淀的构造部位和沉淀机制的响应。5、针对Neves Corvo矿床和个旧卡房矿区存在的锡铜共生现象,本文认为Neves Corvo矿床主要是由于在以循环海水为主的含铜喷流热液的基础上加入了含锡的岩浆热液,两者混合共同形成锡铜矿化。而个旧卡房地区的锡铜共生是由于含锡岩浆热液流体流经富铜的玄武岩层萃取玄武岩中的铜之后沉淀形成的锡铜矿体。

吴剑[4](2017)在《广东省红岭钨矿成矿地质模型与找矿预测》文中指出南岭成矿带粤北地区是中国重要钨锡多金属矿产地密集区之一,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5处,小型矿床及矿点30多处。该地区以石英脉型黑钨矿化为主,近年来在红岭钨矿的深部发现了大型规模的岩体蚀变岩型钨矿;红岭钨矿和瑶岭钨矿都具有上脉下体的“二元结构”,红岭是上部是石英脉黑钨矿化下部是岩体型白钨矿化,瑶岭是上部是石英脉黑钨矿下部是矽卡岩型白钨矿化。深入研究红岭等矿床的上脉下体二元结构的成因,对于预测粤北的石人嶂、梅子窝、锯板坑等石英脉型矿山的深部找矿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钨锡多金属矿床的集中分布以及多种多样的矿化类型,使得粤北成为研究钨锡成矿作用的理想之地。南岭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燕山期,主体上大致形成于两个时间段,分别是约159Ma和138Ma。通过矿床学方面的研究解决成矿过程中与成矿预测息息相关的问题,以满足找矿预测的需要成了即有生产实践意义也有科研探讨价值的重要问题。由于研究对象和测试手段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在岩体与成矿关系、成矿流体主要来源及组成比例上的认识具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将矿区出露的花岗岩或有钨锡矿化的花岗岩与石英脉型钨锡矿化联系起来,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及成矿的差别是这一类矿床研究的重点。通过深入研究和揭示区域花岗岩与钨锡成矿的关系,对粤北地区指导下一步矿区找矿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与钨矿化有关的岩体本身进行研究。认为从岩浆中的浸染状黑钨矿/白钨矿开始,经岩浆晚期液态分异形成云英岩体/脉、似伟晶岩壳,至石英脉的过程,反映着岩浆-岩浆期后热液的演化过程。随着不同矿化类型的变化,各种岩石/矿石中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发生系统的变化,对应的化学成分、流体包裹体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岩浆阶段—过渡阶段—热液阶段的演化特点普遍存在于石英脉型和云英岩型钨矿床中,岩浆至热液的演化过程是连续的,二者中间产生浆液过渡态流体。这种连续演化特点在矽卡岩型钨矿床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系统研究红岭岩体蚀变岩型白钨矿和石英脉型黑钨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氢氧、硫、铅同位素,蚀变过程的主微量元素变化和蚀变矿物电子探针研究,钻孔原生晕,确定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特征、成矿作用特征标志。通过综合生产和科研的资料对比国内其他矿区不同类型钨矿床的特征,建立了钨矿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通过在红岭找矿预测中的实践验证取得了找矿突破。主要成矿和结论如下:1.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通过系统研究红岭钨矿第三、第四阶段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的特征,最终合并了两个阶段的岩体。发现液态分异作用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液态分异作用是界于岩浆作用和热液作用中间的一种作用,液态分异导致了第三阶段岩体上部分异体成矿元素的进一步富集,因此具有成矿意义。通过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和石英脉型钨矿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定年确定了成岩和成矿年龄,岩体年龄与测试的辉钼矿年龄在测试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成岩与成矿应属于同一构造期次,可能具有成因联系。岩体型钨矿的形态基本受第三阶段岩体形态控制结合多元素同位素对比等手段,确定红岭钨矿的成矿地质体是第三阶段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岩体型钨矿基本受第三阶段岩体的顶部接触带构造控制,液态分异界面基本“限制”下界面。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构造是断裂构造和节理裂隙面。红岭钨矿各脉组的分布总体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在平面上呈侧幕状排列,各脉组有向矿区中部305号勘探线一带收敛的趋势,石英脉可以穿过岩体型钨矿,在岩体型钨矿的深部尖灭。红岭岩体型钨矿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从深部到浅部依次为钾长石化带、钠长石化带、云英岩化带、萤石及铁锂云母化带。岩体型钨矿的近矿围岩蚀变是云英岩化。原生晕方面具有特征的Li阶梯分布,F向岩体顶部线性升高的规律、钨成矿具有韵律特征。蚀变过程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围岩蚀变过程中围岩倾向于富集Cu、Mo等元素,略贫化W。岩体型钨矿的成矿的水主要来源于岩浆水,石英脉型钨矿的水来源主要是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通过S、Pb、Sm、Nd等同位素研究表面,矿区岩体型钨矿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物质来源都是岩浆岩。2.建立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床是由特定的高挥发分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矿床形成于岩浆分异作用后期,中性偏碱性、高挥发分阶段。在正接触带或附近往往发育似伟晶岩壳脉。当岩浆期后热液上侵压力大于围岩压力时,形成强烈的水压裂隙带,由于深部水压作用力自下而上递减,因此经常形成下粗上细的“五层楼”脉状垂直分布特征;当岩浆期后热液上侵压力小于围岩压力时,在遇到区域应力形成的裂隙系统时则形成单脉型矿床。侵入体顶部的内外接触带是成矿中心。矿体上部常见萤石化或电气石化,近矿围岩蚀变为云英岩化,具有蚀变分带现象。蚀变分带体现了成矿热液系统从高温碱性到中高温中型、最后到低温酸性的演化过程,而成矿主要在中高温中性条件下进行。脉钨矿化主要发生在外接触带11.5km范围、内接触带300500m范围内;而岩体型钨矿化和云英岩型矿化主要发生在正接触带到内接触带300m范围内。岩体型矿化具有特殊的Li、F原生晕特征。地表找矿标志:第一,地质体分析。通过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地质、物探、遥感的分析,是否存在成矿有关的成矿岩体存在的可能。第二,化探异常。要有与成矿元素有关的化探异常组合,注意地表Cu、Mo、F异常和W异常高背景下的负异常。第三,地表存在石英脉型钨矿,其中云母及石英线、细脉带等是重要的找矿标志。第四,地表出现大面积的萤石、硅化蚀变。垂向上,钻探施工关键标志,在红岭找矿实践中总结了3个钻孔终孔的标志(矿化结束标志):第一,打穿含矿岩体,即第三阶段白云母花岗岩;第二,打到钠长石化或钾长石化,并整体没有矿化;第三,打穿2个以上成矿韵律长度并且没有规模工业矿化。

周建厚[5](2017)在《新疆东昆仑造山带白干湖钨锡矿田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白干湖钨锡矿田是东昆仑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并具有超大型潜力的钨锡矿田。本文先充分收集和总结前人研究资料,然后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和镜下观察,梳理了成矿地质条件,划分了钨锡矿化类型、蚀变矿化分带和成矿期次,接着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精细矿物学、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该矿田的成岩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以及成矿物质的来源、演化和沉淀机制,最后构建了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以期为区域寻找类似矿床提供参考。白干湖钨锡矿田由柯可卡尔德、白干湖、巴什尔希和阿瓦尔4个矿床组成,钨锡矿化主要产于含石榴石的正长花岗岩与小庙岩组浅变质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划分出3种矿体类型、7个蚀变矿化带、4个热液矿化阶段。与钨锡矿化共生的白云母40Ar-39Ar定年表明矿化时代为411.7±2.6~413.8±2.6 Ma,与利用锆石U-Pb定年获取的成矿正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413.6±2.4 Ma基本一致,说明其形成于东昆仑加里东造山旋回的晚期。巴什尔希岩浆序列具有A型与S型花岗岩伴生产出,集中侵位于432~413 Ma的后造山构造背景,其中S型正长花岗岩与钨锡成矿关系密切。在该正长花岗岩体内发现了 2类岩浆石榴石(锰铝榴石-铁铝榴石系列),在矽卡岩中发现了2类热(浆)液石榴石(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岩浆石榴石的成分特征表明成矿岩体结晶于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LA-ICP-MS分析表明Sn在石榴石中主要以Sn4+置换Fe3+的形式存在,在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时,矽卡岩中高Sn钙铁榴石可作为钨锡矿化的指示矿物。矽卡岩型白钨矿化具有熔流(融)包裹体与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共生的特点,形成于浆液过渡阶段,而云英岩型白钨矿化和石英脉型钨锡矿化主要形成于热液阶段;从矽卡岩型→云英岩型→石英脉型钨锡矿化,大体具有均一温度逐渐降低(450→200℃)、盐度总体为中低盐度(20%~10%NaCleq)而变化幅度较小的趋势。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矽卡岩型、云英岩型和石英脉型钨锡矿化的成矿流体均主要为岩浆水,石英-硫化物阶段及成矿后的流体中可能混入了一定的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综合分析认为,白干湖钨锡矿田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富集W、Sn等成矿元素和B、H2O等挥发份的变质沉积岩的较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S型正长花岗岩岩浆,该岩浆具有较低的氧逸度,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结晶分异,在岩浆作用晚期由于"浆-液流体的不混溶"先分异出一部分富含挥发份的成矿热液,形成浆液过渡态流体,在与大理岩接触时形成矽卡岩型白钨矿化,该过渡态流体进一步分异演化形成以热液为主导的成矿流体交代成矿岩体形成云英岩型白钨矿化,成矿流体进一步迁移至围岩地层裂隙中由于"NaCl-H2O-CO2体系的不混溶"形成石英脉型钨锡矿化。

孟旭阳[6](2016)在《滇西地区羊拉铜矿矽卡岩成因与岩浆来源》文中研究指明羊拉铜矿构造位置上位于金沙江缝合带西侧,是我国西南三江地区较为着名的矽卡岩铜矿,也是金沙江古特提斯造山带三叠纪岩浆热液型矿床的典型代表。本文在系统吸收消化前人关于羊拉铜矿大量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考察、室内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探索羊拉铜矿矽卡岩成岩机制,并讨论在晚三叠世后碰撞背景下,羊拉铜矿区岩浆岩成因及对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羊拉铜矿是典型的钙质矽卡岩矿床,与区内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关系密切,而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岩无明显时空联系。其成矿期次主要可划分为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硫化物阶段,其中矽卡岩阶段以石榴石和辉石的产出为代表,主要是渗滤交代作用的产物。根据电子探针分析,石榴石主要包括钙铁榴石和少量钙铝榴石,辉石可分为钙铁辉石和透辉石,其成分与全球范围内典型的矽卡岩铜矿相吻合,而矽卡岩化奠定了后期流体渗滤的主要空间基础。本区岩浆岩主要来源于相对均一的下地壳物质,而下地壳物质可能包含新元古界受俯冲交代而形成的弧岩浆。弧岩浆堆晶体在晚三叠世期间的后碰撞背景下,由于板片断离造成软流圈上涌而重熔,并形成岩浆束,注入岩浆房。同时,软流圈上涌带来少量幔源物质,在上升过程中与花岗闪长质岩浆混合,残余形成暗色包体,并可能携带一定S或金属Cu。石英二长斑岩岩浆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导致在上升浅地表的过程中氧逸度降低,而含矿斑岩比不含矿斑岩相对氧化,遭受更少地壳物质的混染,这种模式可能为理解矿集区尺度内斑岩体不同氧逸度形成原因提供线索。

邓小虎[7](2015)在《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成矿多样性及定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有着上百年研究的历史,国内外诸多专家和学者们对个旧从各个方面都进行过详尽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但受前人找矿指导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的找矿和开采重点是地表砂矿、矽卡岩型硫化物矿床以及层间氧化物矿等几种类型的矿床,而对于蚀变花岗岩型矿床、与煌斑岩有关的矿床以及与喷流沉积有关的矿床等类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体现了个旧地区成矿的多样性,而成矿多样性特征在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的表现非常明显。在空间上的表现为矿床的空间分布从上至下大致有地表砂矿、层间氧化矿床、接触带矽卡岩型硫化物矿床,以及近些年在老厂东发现的岩体内部与蚀变花岗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在成因方面从最开始一致认为的岩浆热液成因论到海底热液喷流成因的提出,再到多期、多源和多因复成矿床观点日趋得到认可,随着认识的加深以及新的矿床类型不断发现,个旧地区矿床成因多样性不断地在丰富。成矿多样性和矿床谱系的问题自从提出以来,前人对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的成矿多样性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随着近几年来有新的矿床揭露和进一步的研究程度的提高,个旧地区的成矿多样性和矿床谱系有待进一步地补充完善。本文主要指导思想为赵鹏大等人提出的“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理论。“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理论是以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以及矿床谱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地质异常是基础,研究成矿多样性以及矿床谱系的特征做为指导,并且对各种矿化信息和特征以及成矿规律定量化的研究。加强这三者研究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因果关系,地质异常(原因)-成矿多样性(表现形式)-矿床谱系(表现规律)。它最终是要分析研究某地成矿多样性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矿床谱系,将预测的对象放在该地整个成矿时间谱系、空间谱系以及成因谱系中研究,以此来进行矿床预测。本文对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内主要成矿类型在成矿时代、矿床分布空间、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矿床成因类型等方面的成矿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在分析成矿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的矿床时间谱系、矿床空间谱系以及与前两者相关的“时-空-因”综合谱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成矿多样性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矿多样性空间特征按不同矿床类型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探求这些矿床类型多样性特征的异同点。最后利用“5P”定量成矿预测方法后两步首先对个旧地区东矿区主要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进行定量预测与评价,其次对个旧老卡岩体地段深部类似于西凹铜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前景进行评价。本文所取得的主要认识有:1、云南个旧地区岩浆活动以及构造运动频繁,使得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形成了个旧矿区内种类繁多的锡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为成矿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分别从成矿时代、矿床分布空间、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成矿多样性在云南个旧地区的表现特征。2、在成矿多样性分析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按成矿时代和含矿建造划分了四个成矿系列,与燕山期碱性岩有关的稀有、放射性及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Ⅰ)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稀有、有色及贵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Ⅱ),与燕山期斑岩脉有关的有色及贵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Ⅲ),以及与喜马拉雅期陆相沉积及表生改造有关的稀有、有色及贵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Ⅳ)。其中系列Ⅰ-Ⅲ为燕山晚期岩浆-热液内生成矿作用的产物,系列Ⅳ为前三个系列经后期表生改造的产物。将蚀变花岗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划分到系列Ⅱ中与花岗岩浆期后气化高温热液有关的稀有、有色及贵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Ⅱ-1)3、在分析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成矿多样性的表现特征基础上,总结建立了矿床时间谱系和矿床空间谱系以及矿床“时-空-因”综合谱系。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主要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伴随区域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开始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形成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及其他相关的成矿类型。喜马拉雅期存在一定规模的风化-沉积成矿作用,以层间氧化矿床以及各种砂锡矿床为代表。矿体空间分布的总体是围绕个旧杂岩体呈不对称的环状、带状展布,以花岗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分为岩体内接触带、正接触带、岩体外接触带和地表的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并大致表现为Be-W、Sn (Cu、Mo、Bi、Be)-Sn、Pb、Ag-Pb、Zn的元素分带特征。以成矿时代、成因类型为纵坐标,以成矿密集区内矿床空间分布为横坐标,建立了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矿床“时-空-因”综合谱系图。最后对比滇东南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时-空-因”综合谱系图,在不同尺度内对矿床谱系进行了比较。4、西凹铜多金属矿体赋存于岩体内部花岗岩边缘相的蚀变岩带中,处于岩体形态由陡变缓的特殊部位,属于中小型矿床,其成矿元素的品位较高,矿体中Cu的平均含量大致为1.79%,Sn的平均含量约为0.51%。成矿作用与蚀变作用关系密切,矿床的围岩蚀变类型众多,其中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萤石化和电气石化。蚀变分带不具明显对称性,按主要蚀变类型分为钾长石化带和绿帘石化带两个大的蚀变带,其中钾长石化带可见明显矿化。成矿物质来源极有可能是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矿体赋存空间位置也暗示成矿物质与黑云母花岗岩的关系密切,侧面反映成矿物质的来源。结合矿体形态、蚀变带的空间位置分布和蚀变带接触的突变性,推测矿体赋存的空间极有可能为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在充填交代作用下成矿。含矿热液中金属元素的迁移形式应以氟化物、氯化物的络合物为主。5、选取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各大矿田内矿床的典型成矿类型,主要包括层间氧化矿床、接触带矽卡岩型硫化物矿床、变玄武岩型硫化物矿床以及蚀变花岗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将每种矿床类型分布在不同矿田内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将这些不同成矿类型矿床的矿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对比了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含量、微量元素相关性、稀土元素特征和元素特征值等地球化学特征。6、同样选取如前所述的四种成矿类型,以矿床中成矿元素的含量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了相同成矿类型的矿床在不同矿田的矿段内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主要成矿元素铜和锡元素含量的标高分布情况,含量值的大小,高值区间的分布等,以及成矿元素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情况等。7、在成矿多样性分析及成矿谱系建立的基础上,结合云南个旧地区研究程度和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利用“5P”定量成矿预测方法后两步对个旧东区进行定量评价。对个旧地区东矿区主要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进行定量预测与评价,圈定出五个矿产资源体的潜在地段并进行评价,其中成矿潜力较大的为松矿西靶区(Ⅱ)、竹叶山靶区(Ⅳ)和大白岩南靶区(V)。其次对个旧老卡岩体地段深部类似于西凹铜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前景进行评价,探寻此类矿床时,需要查明蚀变特征,尤其是钾长石化这种蚀变。可以利用不同中段的坑道中多种微量元素的原生晕异常特征来进行辅助判断,如Cu、Sb、Bi、Pb、Sn、Cd和Be这些元素,在深处矿体顶部相应位置均有不同的异常特征。而像前缘晕较发育的元素,如As、Ag、Pb和Zn这些元素,在岩体浅部这些元素开始富集的地区,可以作为深部存在矿体的依据之一。还有一些元素,如Sr和Ba元素,其原生晕的分布非常有特征,针对岩体界面无法利用常规方法获得的地区,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进行推测。

王莉娟,王京彬,王玉往,廖震,陈言飞[8](2013)在《我国南岭地区钨锡铌钽矿床成矿花岗岩主要地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南岭地区中生代爆发了大规模的钨锡铌钽成矿作用。其中钨成矿年龄范围相对较短,约145—175Ma,高峰期集中在150160 Ma。锡成矿作用的时间范围宽,约75225 Ma,燕山中期也是一个锡的成矿高峰期,主要集中在145155 Ma,比同期钨成矿年龄稍晚。富钨、富锡钨、富铌钽3类花岗岩化学成分有相似之处,均主要为壳源,但也存在明显的演化趋势,从富钨→富锡钨→富铌钽花岗岩,它们的岩石组分从高钾钙碱性系列向钾玄岩系列演化,从准铝质向过铝质演化,其REE元素配分模式由规则状的稍左倾的"V"型模式向不规则状的稍右倾的"V"型模式演化,REE元素总量也在逐渐降低。与之相对应的成矿规律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钨西锡;成矿时间上表现为锡的成矿年龄逐渐推后;岩浆组分上表现为深源组分增多。

元春华[9](2013)在《中缅边界腾冲—德林达依锡钨矿带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锡钨是我国重要战略资源,“走出去”勘查开发锡钨矿产为我国资源可持续供应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以东南亚锡钨巨型成矿带的重要成矿地段—中缅边界腾冲-德林达依锡钨成矿带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信息资料集成及比较地质学方法,通过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总结、典型矿床解剖,结合岩矿样品测试分析结果,开展研究区成矿背景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圈定找矿远景区,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中国矿业企业进入缅甸和泰国进行锡钨勘查开发提供基础信息。系统收集了研究区与锡钨相关的地质矿产资料100余份,编制了研究区1:100万地质图,建立了研究区锡钨矿产地数据库,包含锡钨矿床点134处。对比分析了研究区花岗岩与锡钨成矿的关系,结合岩矿样品测试分析结果,提出S型花岗岩与锡钨成矿关系密切。实地研究境内外10个代表性矿床,较系统地总结了区域矿产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成矿的内在控制因素和矿产的空间展布为主线,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条件,将研究区进一步划分了3个成矿带,分别为:腾冲-实皆-抹谷成矿带、三塔-拉廊成矿带和南奔-北碧成矿带。对研究区内的成矿时间演化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区原生锡钨矿主要成矿期是侏罗纪-古近纪,残积-冲积型砂矿主要为第四纪,整个成矿带显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成矿时代由老到新的演变趋势。通过实地调查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圈定了5处境外找矿远景区,分别是:缅甸蒙米特-马打牙锡钨找矿远景区、缅甸彬文那-玫包锡钨找矿远景区、缅甸他颂央锡钨找矿远景区、缅甸-泰国比劳克锡钨矿找矿远景区和缅甸-泰国拉廊-万吉延锡钨找矿远景区。研究区内缅甸和泰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程度低,资源潜力较大,是我国“走出去”进行锡钨矿境外矿产勘查的有利地区。本文圈定的5处远景区可作为我国企业开展境外勘查的目标区,而研究获得的成矿规律认识对深入探索我国境内有关地区的锡钨矿成因也有借鉴意义。

李肖龙[10](2012)在《云南个旧马拉格锡铜矿田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云南个旧是举世闻名的锡多金属矿区,从北到南,依次分为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卡房5大矿田。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马拉格矿田为研究对象,针对矿床成因,系统进行矿床地质特征、花岗岩成因与演化、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成矿时代等方面研究,并取得以下成果:1.马拉格矿田以锡、铜为主,主要出现2种矿床类型:矽卡岩型以及层间氧化型;矿田内围岩蚀变发育,主要为矽卡岩化,另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绢云母-白云母化、绿泥石化、铁锰矿化、赤铁矿和褐铁矿化、硅化、大理岩化等也比较普遍;矿床的形成经历了4个阶段: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2.马拉格矿田内出露2个白垩纪花岗岩体,即白沙冲和北炮台岩体。白沙冲、北炮台岩体岩性分别为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白沙冲岩体高SiO2、Al2O3、CaO和烧失量(LOI),其主量元素受岩石热液蚀变影响较大;北炮台岩体属准铝质的钾玄岩系列花岗岩;两岩体均表现出亏损Ba、Sr、Nb、P、Ti,富集Rb、Pb、U的特征;白沙冲岩体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具强烈的铕负异常,且具有类似于M型的四组分效应。相对于白沙冲岩体,北炮台岩体稀土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具中等程度的铕负异常。两岩体均来源于大陆地壳,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均经历了结晶分异,且白沙冲岩体的分异演化程度较高。3.马拉格矿田主要出现2种流体包裹体:富气相和富液相流体包裹体;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为362.3595.0℃、165.6456.1℃、137.8302.4℃,盐度(NaCleq)分别为16.6%22.7%、4.2%20.2%、2.2%12.5%;马拉格矿田的流体密度为0.720.97g/cm3,并且从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到碳酸盐阶段,流体密度有略微增大的趋势。4. H-O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但在后期上升过程中可能有大气降水的混合;S同位素表明,大部分硫可能来源于花岗岩。5.矽卡岩、氧化矿中白云母的Ar-Ar年龄分别为95.7±1.2Ma、89.68±0.65Ma,与区域内其他矿床的成矿时代是一致的,同属燕山晚期。

二、个旧锡矿花岗岩的氧氢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旧锡矿花岗岩的氧氢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锡矿的研究现状
        1.2.1 中国锡矿的矿床类型划分
        1.2.2 在锡矿物学上研究的进展
        1.2.3 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现状
        1.2.4 锡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现状
        1.2.5 锡石测年的研究现状
        1.2.6 我国锡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任务
        1.3.2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认识和成果
第二章 锡的地球化学性质和锡资源概况
    2.1 锡的地球化学特征
    2.2 锡资源概况
        2.2.1 世界锡资源分布
        2.2.2 中国锡资源概况
第三章 我国锡矿床成矿系列厘定和成矿区带划分
    3.1 成矿系列的概念
    3.2 有关锡矿成矿系列的厘定
        3.2.1 以往划分方案
        3.2.2 成矿系列的厘定
    3.3 论文采用划分方案
        3.3.1 与锡矿有关的成矿区带划分方案
        3.3.2 锡矿矿集区划分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1 中国锡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4.1.1 前寒武纪锡矿
        4.1.2 加里东期锡矿
        4.1.3 海西期锡矿
        4.1.4 印支期锡矿
        4.1.5 燕山期锡矿
        4.1.6 喜山期锡矿
    4.2 中国锡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4.3 中国锡矿的成矿谱系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锡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硫同位素
    5.2 铅同位素
        5.2.1 林西-锡林浩特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2 三江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3 湘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4 滇东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5 桂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6 粤东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7 我国锡矿主要成矿时代铅同位素特征
    5.3 碳氧同位素
    5.4 氢氧同位素
    5.5 钐钕同位素
    5.6 铷锶同位素
    5.7 铪同位素
    5.8 小结
第六章 有关锡矿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认识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华南右江盆地锡成矿事件与花岗岩锡成矿能力 ——以个旧和大厂锡多金属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锡矿床概述
        1.1.1 全球锡矿床的时空分布
        1.1.2 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
    1.2 锡矿床的研究进展
        1.2.1 锡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1.2.2 岩浆?热液流体中锡的地球化学行为
        1.2.3 锡石U?Pb定年研究进展
        1.2.4 锡石微量元素研究进展
    1.3 个旧和大厂锡多金属矿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科学问题
        1.3.1 个旧矿区研究现状
        1.3.2 大厂矿区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及研究思路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
    2.1 样品制备
        2.1.1 样品薄片制备
        2.1.2 单矿物挑选和制靶
        2.1.3 粉末样品制备
    2.2 实验分析
        2.2.1 锆石同位素及成分分析
        2.2.2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2.2.3 全岩FeO及挥发分分析
        2.2.4 全岩Sr–Nd同位素
        2.2.5 锡石同位素及成分分析
        2.2.6 单矿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
    3.1 右江盆地的性质及演化
    3.2 区域地层
        3.2.1 基底
        3.2.2 沉积盖层
    3.3 区域构造
        3.3.1 区域断裂
        3.3.2 区域褶皱
    3.4 区域岩浆岩
    3.5 区域成矿
第4章 个旧矿区锡多金属矿床成因:以高松矿床锡石U?Pb年代学及微量元素研究为例
    4.1 矿区地质
        4.1.1 矿区地层
        4.1.2 矿区构造及岩浆岩
        4.1.3 矿床地质特征
    4.2 分析结果
        4.2.1 锡石显微结构
        4.2.2 锡石U–Pb定年结果
        4.2.3 锡石的化学组成
    4.3 讨论
        4.3.1 高松Sn?Cu矿床的成矿年龄
        4.3.2 锡石的颜色环带及阴极发光行为
        4.3.3 锡石的生长环境
        4.3.4 高松Sn?Cu矿床的成因及指示意义
第5章 个旧地区花岗岩锆石、磷灰石成分特征及成岩成矿指示..
    5.1 地质特征及样品采集
    5.2 分析结果
        5.2.1 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5.2.2 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5.2.3 磷灰石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5.3 讨论
        5.3.1 锆石对岩浆演化及锡成矿的记录
        5.3.2 磷灰石对岩浆演化的记录
        5.3.3 个旧西部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成矿能力评估
第6章 大厂矿区锡多金属矿床锡石U–Pb年代学研究
    6.1 矿区地质
        6.1.1 矿区地层
        6.1.2 矿区构造及岩浆岩
        6.1.3 矿床地质特征
    6.2 分析结果
        6.2.1 锡石U–Pb定年结果
        6.2.2 锡石的化学组成
    6.3 讨论
        6.3.1 大厂矿区锡多金属矿床的年代学格架
        6.3.2 大厂矿区锡多金属矿床成因
        6.3.3 右江盆地晚白垩世大规模锡成矿作用
第7章 大厂地区花岗岩类成因及其成矿指示
    7.1 岩体地质及样品采集
    7.2 分析结果
        7.2.1 锆石U–Pb定年结果
        7.2.2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
        7.2.3 全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7.2.4 锆石Hf–O同位素地球化学
        7.2.5 单矿物成分特征
    7.3 讨论
        7.3.1 花岗岩类的侵位年龄
        7.3.2 黑云母花岗岩与花岗斑岩脉成因
        7.3.3 黑云母花岗岩锡的富集机制
        7.3.4 构造指示意义
第8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锡铜共生矿床微区地球化学分析及成矿机制研究 ——以葡萄牙Neves Corvo和云南个旧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锡矿化及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葡萄牙Neves Corvo矿床成因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3 云南个旧矿床成因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4 微区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葡萄牙Neves Corvo矿床微区地球化学分析及成矿机制研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及演化简史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区域矿床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区地质
        2.2.2 矿体地质
        2.2.3 矿石特征
    2.3 锡石LA-ICP-MS U-Pb年代学
        2.3.1 锡石U-Pb同位素定年方法
        2.3.2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2.3.3 分析测试结果
        2.3.4 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
    2.4 锡石成分特征
        2.4.1 分析方法
        2.4.2 锡石成分及微量元素存在形式
        2.4.3 锡石的形成环境
    2.5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2.5.1 分析方法
        2.5.2 分析结果
        2.5.3 黄铁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2.5.4 成因机制的约束
    2.6 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
        2.6.1 分析方法
        2.6.2 分析结果
        2.6.3 硫的来源
    2.7 黄铁矿铅同位素特征
        2.7.1 分析方法
        2.7.2 分析结果
        2.7.3 铅的来源
    2.8 Neves Corvo矿床成矿模式
第三章 云南个旧矿床微区地球化学分析及成矿机制研究
    3.1 区域地质背景
        3.1.1 区域地层
        3.1.2 区域构造
        3.1.3 区域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4 矿化特征
        3.2.5 成矿期的划分
    3.3 锆石及榍石LA-ICP-MS U-Pb年代学
        3.3.1 分析方法
        3.3.2 锆石U-Pb同位素年龄
        3.3.3 榍石U-Pb同位素年龄
    3.4 锡石LA-ICP-MS U-Pb年代学
        3.4.1 分析方法及结果
        3.4.2 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
    3.5 锡石成分特征
        3.5.1 锡石成分及微量元素存在形式
        3.5.2 锡石的形成环境
    3.6 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
        3.6.1 分析方法及结果
        3.6.2 硫的来源
    3.7 黄铁矿铅同位素特征
        3.7.1 分析结果
        3.7.2 铅的来源
    3.8 个旧矿田成矿模式
第四章 对几个科学问题的思考
    4.1 海底喷流沉积与锡成矿
    4.2 岩浆热液流体的加入与VMS矿床的形成
    4.3 岩浆热液矿床中的锡铜共生现象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今后工作方向
    5.1 本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5.2 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4)广东省红岭钨矿成矿地质模型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和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1.2.2 红岭钨矿研究现状
        1.2.3 花岗岩成因演化及与成矿的关系
        1.2.4 钨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主要观点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质发展阶段及发展简史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矿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3.3 第三阶段白云母花岗岩形态特征
    3.4 石英脉型钨矿特征
    3.5 花岗岩型钨矿特征
        3.5.1 花岗岩型钨矿石质量
        3.5.2 花岗岩型钨围岩蚀变与矿化关系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4.1 流体包裹体
        4.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 硫、氢氧同位素研究
        4.2.1 硫同位素研究
        4.2.2 氢氧同位素研究
    4.3 锆石同位素年代学
    4.4 锶-钕-铅同位素研究
    4.5 成矿蚀变特征研究
        4.5.1 蚀变过程的岩相学研究
        4.5.2 钻孔原生晕的指示意义
        4.5.3 蚀变过程的电子探针研究
        4.5.4 成矿热液蚀变过程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成矿地质模型
    5.1 成矿地质体
        5.1.1 钨多金属矿区侵入岩主要地质特征与岩石组合
        5.1.2 钨多金属矿矿区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5.1.3 红岭钨矿成矿地质体与矿床关系讨论
    5.2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的特征
        5.2.1 石英脉型钨矿床
        5.2.2 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
        5.2.3 花岗岩型钨矿
        5.2.4 斑岩型钨矿
        5.2.5 红岭钨矿成矿构造与结构面
    5.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5.3.1 成矿流体特征
        5.3.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4 红岭钨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第六章 红岭矿区深部及外围预测
    6.1 预测依据
        6.1.1 化探依据
        6.1.2 成矿地质体形态特征依据
        6.1.3 成矿构造和结构面特征依据
    6.2 预测验证情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问题
    7.1 结论
        7.1.1 红岭钨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7.1.2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建立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新疆东昆仑造山带白干湖钨锡矿田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钨矿成因研究进展
        1.2.2 白干湖钨锡矿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沉积建造
        2.1.1 前寒武系
        2.1.2 下古生界
        2.1.3 上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侵入岩
        2.3.1 前寒武纪侵入岩
        2.3.2 加里东期侵入岩(寒武纪-志留纪)
        2.3.3 海西期侵入岩(泥盆纪-二叠纪)
        2.3.4 印支期侵入岩(三叠纪)
        2.3.5 燕山期侵入岩(侏罗纪)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2.3 成矿裂隙
    3.3 矿区侵入岩
        3.3.1 岩石学
        3.3.2 矿物学
        3.3.3 锆石U-Pb年代学
        3.3.4 锆石Hf同位素
        3.3.5 地球化学
        3.3.6 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
        3.3.7 岩石成因类型
        3.3.8 岩石形成构造背景
        3.3.9 可能的岩浆源区
    3.4 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类型
        4.1.1 矽卡岩型矿体
        4.1.2 云英岩型矿体
        4.1.3 石英脉型矿体
    4.2 矿石组构与矿物组成
        4.2.1 矽卡岩型矿石
        4.2.2 云英岩型矿石
        4.2.3 石英脉型矿石
    4.3 蚀变矿化分带
    4.4 蚀变矿化期次
    4.5 成矿年代学
    4.6 小结
第五章 石榴石矿物学对成岩成矿过程的启示
    5.1 石榴石岩相学
    5.2 石榴石主量元素
    5.3 石榴石微量元素
    5.4 正长花岗岩内的石榴石成因探讨
    5.5 石榴石成分对成矿岩体温度和压力条件的约束
    5.6 岩浆石榴石与电气石组合对钨锡成矿过程的意义
    5.7 钨锡矿区石榴石Sn含量及找矿意义
    5.8 小结
第六章 成矿流体特征
    6.1 矽卡岩型白钨矿化
        6.1.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2 包裹体成分特征
        6.1.3 显微测温特征
    6.2 云英岩型白钨矿化
        6.2.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2.2 包裹体成分特征
        6.2.3 显微测温特征
    6.3 石英脉型钨锡矿化
        6.3.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3.2 包裹体成分特征
        6.3.3 显微测温特征
    6.4 氢、氧同位素特征
    6.5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6.6 小结
第七章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
    7.1 成矿物质来源
    7.2 成矿岩体特征与成矿专属性
    7.3 流体不混溶作用与钨锡成矿
        7.3.1 浆液流体不混溶与钨锡成矿
        7.3.2 N_aCl-H_2O-CO_2流体不混溶与钨锡成矿
    7.4 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
        7.4.1 成矿模式
        7.4.2 勘查模型与找矿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申请人基本情况

(6)滇西地区羊拉铜矿矽卡岩成因与岩浆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1.2 俯冲边界与板内环境下岩浆热液型铜矿简要对比
    1.3 矽卡岩铜矿床特征简述
    1.4 三江地区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简述
    1.5 羊拉铜矿研究中存在问题
    1.6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实物工作量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6.3 实验分析方法
        1.6.4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大地构造位置
        2.1.1 扬子板块
        2.1.2 昌都-思茅地块
        2.1.3 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
        2.1.4 江达-德钦-维西大陆边缘弧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2.3 金沙江古特提洋演化历史
第3章 矿床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地质
    3.5 矿石类型及组分
    3.6 蚀变与矿化
第4章 矽卡岩成因
    4.1 矿物学特征
        4.1.1 石榴石
        4.1.2 辉石
    4.2 讨论
        4.2.1 矽卡岩成因类型
        4.2.2 矿质运移与沉淀
        4.2.3 成矿作用浅析
        4.2.4 三江地区矽卡岩铜矿特征对比
第5章 成岩时代与岩浆源区
    5.1 岩石与矿物地球化学
        5.1.1 锆石形态及微量元素特征
        5.1.2 锆石年代学
        5.1.3 锆石Lu-Hf同位素
        5.1.4 岩石地球化学
    5.2 讨论
        5.2.1 岩浆活动时限
        5.2.2 岩浆源区界定
        5.2.3 岩浆侵位次序
        5.2.4 T-f_(O2)结晶条件估算
        5.2.5 成矿动力学背景及启示
第6章 数据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成矿多样性及定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个旧研究现状
        1.2.2 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研究概述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工作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3.1 前寒武纪至海西期岩浆岩
        2.3.2 印支期岩浆岩
        2.3.3 燕山期岩浆岩
        2.3.4 喜山期岩浆岩
第三章 主要矿田矿床地质特征
    §3.1 高松矿田
    §3.2 老厂矿田
    §3.3 卡房矿田
第四章 西凹蚀变花岗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4.1 矿区地质
        4.1.1 矿区地层
        4.1.2 矿区构造
        4.1.3 矿区岩浆岩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矿体形态
        4.2.2 矿石特征
    §4.3 围岩蚀变特征
        4.3.1 蚀变类型
        4.3.2 蚀变分带
        4.3.3 蚀变带岩石特征
        4.3.4 蚀变带岩石化学特征
        4.3.5 蚀变带地球化学特征
        4.3.6 蚀变作用过程与成矿关系
    §4.4 成矿作用探讨
        4.4.1 成矿物质来源
        4.4.2 成矿流体的运移
        4.4.3 金属元素迁移形式及沉淀条件
    §4.5 主要认识
第五章 成矿多样性与矿床谱系厘定
    §5.1 成矿多样性及其表现特征
        5.1.1 矿床成矿时代多样性特征
        5.1.2 矿床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
        5.1.3 成矿物质来源多样性特征
        5.1.4 矿床成因类型多样性特征
    §5.2 矿床类型及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5.3 矿床谱系建立
        5.3.1 矿床时间谱系
        5.3.2 矿床空间谱系
        5.3.3 矿床“时-空-因”综合谱系
        5.3.4 矿床谱系尺度
第六章 成矿多样性地球化学特征
    §6.1 层间氧化矿床
        6.1.1 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特征
        6.1.2 稀土元素特征
    §6.2 接触带矽卡岩型硫化物矿床
        6.2.1 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特征
        6.2.2 稀土元素特征
    §6.3 变玄武岩型硫化物矿床
        6.3.1 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特征
        6.3.2 稀土元素特征
    §6.4 蚀变花岗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6.4.1 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特征
        6.4.2 稀土元素特征
第七章 成矿多样性空间特征
    §7.1 成矿元素含量分布标高
        7.1.1 层间氧化矿床
        7.1.2 接触带矽卡岩型
        7.1.3 变玄武岩型
        7.1.4 蚀变花岗岩型
    §7.2 成矿元素含量垂向变化特征
        7.2.1 层间氧化矿床
        7.2.2 层间氧化矿床与接触带矽卡岩型
        7.2.3 接触带矽卡岩型与变玄武岩型
    §7.3 矿体分布及成矿元素品位变化
        7.3.1 层间氧化矿床
        7.3.2 接触带矽卡岩型
        7.3.3 变玄武岩型
        7.3.4 蚀变花岗岩型
第八章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
    §8.1 矿产资源体潜在地段
        8.1.1 地质异常找矿信息
        8.1.2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找矿信息
        8.1.3 成矿定量预测评价
        8.1.4 矿产资源体潜在地段圈定
    §8.2 矿体远景地段
        8.2.1 钻孔元素折线图
        8.2.2 钻孔原生晕与坑道原生晕找矿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认识
    §9.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8)我国南岭地区钨锡铌钽矿床成矿花岗岩主要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环境
2 南岭地区钨锡稀有多金属矿成岩、成矿时限
3 含矿花岗岩的类型
4 不同类型含矿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成矿岩体岩石化学特征
    4.2 成矿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特征
    4.3 花岗岩中单矿物REE特征及演化规律
    4.4 花岗岩的来源及演化
        (1)富钨—多金属系列花岗岩
        (2)富锡系列花岗岩
        (3)稀有稀土系列含矿花岗岩
5 主要认识

(9)中缅边界腾冲—德林达依锡钨矿带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地质矿产调查
        1.2.2 对比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主要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未分的前寒武系
        2.1.2 元古界
        2.1.3 下古生界
        2.1.4 上古生界
        2.1.5 中生界
        2.1.6 新生界
    2.2 构造
    2.3 岩浆岩
3 锡钨矿床地质特征
    3.1 分布特征
    3.2 成矿类型
    3.3 典型矿床
        3.3.1 腾冲大松坡云英岩型锡矿床
        3.3.2 小龙河锡石-内云英岩矿床
        3.3.3 来利山矽卡岩-云英岩型矿床
        3.3.4 比劳克山锡钨矿床
        3.3.5 博克奥(Bo Keaw)锡钨矿床
        3.3.6 帕府钨-锑-萤石矿床
        3.3.7 小结
4 成矿条件对比研究
    4.1 腾冲地区锡钨区域成矿条件分析
        4.1.1 地层、沉积建造与成矿
        4.1.2 构造与成矿作用
        4.1.3 岩浆侵入活动与成矿
        4.1.4 矿产分布与成矿特征
    4.2 德林依达北段地区锡钨区域成矿条件分析
        4.2.1 地层、沉积建造与成矿
        4.2.2 构造与成矿作用
        4.2.3 岩浆侵入活动与成矿
        4.2.4 矿产分布与成矿特征
    4.3 德林达依南段地区锡钨区域成矿条件分析
        4.3.1 地层、沉积建造与成矿
        4.3.2 构造与成矿作用
        4.3.3 岩浆侵入活动与成矿
        4.3.4 矿产分布与成矿特征
    4.4 小结
5 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远景区
    5.1 区域锡钨矿空间分布规律
        5.1.1 腾冲-实皆-抹谷(SnWPbZn)成矿带
        5.1.2 三塔拉廊(SnWFe)成矿带
        5.1.3 南奔-北碧(CuPbZnWSn)成矿带
    5.2 区域锡钨矿时间演化规律
    5.3 找矿远景区圈定与资源潜力分析
        5.3.1 找矿远景区圈定依据
        5.3.2 找矿远景区圈定
        5.3.3 找矿远景区划分原则
        5.3.4 找矿远景区资源潜力分析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云南个旧马拉格锡铜矿田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锡矿床分布特征
    1.2 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成矿区的研究历史及存在问题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资源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4 原生金属分带
    3.5 成矿阶段划分及围岩蚀变
4 白沙冲和北炮台花岗岩
    4.1 岩石学特征
    4.2 岩石地球化学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4.2.3 Nd-Sr 同位素
    4.3 白沙冲和北炮台岩体源区及演化
5 矿床地球化学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5.1.4 流体密度
    5.2 H-O-S 稳定同位素研究
        5.2.1 分析方法
        5.2.2 分析结果
6 成矿年代学研究
    6.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6.2 分析结果
7 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7.1 成岩成矿时代及关系
    7.2 矿床成因及启示
    7.3 控矿规律
    7.4 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个旧锡矿花岗岩的氧氢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李聪. 长安大学, 2020(06)
  • [2]华南右江盆地锡成矿事件与花岗岩锡成矿能力 ——以个旧和大厂锡多金属矿区为例[D]. 郭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9(07)
  • [3]锡铜共生矿床微区地球化学分析及成矿机制研究 ——以葡萄牙Neves Corvo和云南个旧矿床为例[D]. 李翔.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4]广东省红岭钨矿成矿地质模型与找矿预测[D]. 吴剑.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7)
  • [5]新疆东昆仑造山带白干湖钨锡矿田成矿机制研究[D]. 周建厚.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07)
  • [6]滇西地区羊拉铜矿矽卡岩成因与岩浆来源[D]. 孟旭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7]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成矿多样性及定量评价[D]. 邓小虎. 中国地质大学, 2015(12)
  • [8]我国南岭地区钨锡铌钽矿床成矿花岗岩主要地质特征[J]. 王莉娟,王京彬,王玉往,廖震,陈言飞. 矿产勘查, 2013(06)
  • [9]中缅边界腾冲—德林达依锡钨矿带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D]. 元春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6)
  • [10]云南个旧马拉格锡铜矿田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D]. 李肖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1)

标签:;  ;  ;  ;  ;  

个旧锡矿花岗岩的氧、氢、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