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和负面的

正面和负面的

一、正反,反正表达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波[1](2003)在《反意疑问句英汉互译中的正反反正表达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评述了正反反正表达法在反意疑问句英汉互译中的种种表象,阐明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在反意疑问句的英汉互译中要结合具体的言环境来使用正反反正表达法。

方小兵,端礼蕙[2](1999)在《英汉翻译中的正反和反正表达法》文中指出本文阐明了英汉翻译中正反、反正表达法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大量的例句揭示了这一现象的规律,同时也证明了它是翻译实践中一项行之有效的技巧。

段仙惠[3](2009)在《英汉互译常用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文中研究指明英汉互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翻译过程中涉及最多的问题就是词汇。本文提出了英汉互译常用的八种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刘鹏飞[4](2020)在《《遥远的救世主》(第11-12章)英译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遥远的救世主》由女作家豆豆执笔创作,全书共四十六章,约46万字。译者选取该书的第11、12章作为翻译报告的翻译文本,约一万词。该书于2005年5月份第一次由作家出版社发行。该翻译文本属于表情型文本,其语言具有美学的特点,主要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因此,笔者选择凯瑟琳娜·赖斯的表情型文本理论来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继而对该文本进行英译。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一词多义、专有名词、四字格、文化负载词、谚语俗语和句子的处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该报告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介绍了该任务的选题、文本简介和翻译项目的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即译前准备、初稿、二稿、三稿的写作;第三部分,笔者选取了28个例子对该报告进行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是翻译实践总结,简单概括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林瑞榕[5](2016)在《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看《甄嬛传》字幕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方法,分析字幕翻译的特点,阐述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和原则,探讨这一理论应用于字幕翻译的可行性,以《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为语料,运用目的论对其字幕进行译例分析,总结出具体有效的字幕翻译策略。

倪璐璐[6](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王燕[7](2017)在《《双语优势》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基于学术著作The Bilingual Edge:Why,When,and How to Teach Your Children a Second Language第一、二、五章汉译的翻译报告。为保证对原书理解的完整性,笔者同时译出引言及结语部分。该书由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两位语言学教授Kendall King和Alison Mackey共同完成,主要介绍为何、何时及如何教育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第一、二、五章着重讲述了儿童如何从双语优势中获益、儿童二语学习的主要误区及个体差异对儿童二语学习的影响。鉴于这三个话题在儿童二语学习中的重要价值,笔者选取此三章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主要对象。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本为应用语言学类学术著作,旨在向大众传递儿童二语学习的相关知识,行文尤其关注读者的理解和感同身受。因此,笔者选取了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交际翻译理论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为了透彻理解原文传达的信息,笔者阅读了部分应用语言学类相关著作,并反复阅读原文,解决疑难之处。为了更好地实现交际翻译准确传达信息的目的,尽可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以信息传递目的为导向,选取了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汉译时,笔者将难点一一标记,反复研究,并在翻译完成后由笔者、翻译同行及导师共同完成了五次校对。本报告对以上翻译过程做了详细描述,并将汉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按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进行整理,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笔者如何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解决相关翻译难点的过程。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包括本次翻译实践的任务介绍、文本介绍、实践目的与意义及报告结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本次实践的理论基础及具体实践过程;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此次实践的难点并结合词汇、句子、语篇层面的实例,解释笔者如何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或技巧克服相关翻译难点;第四部分总结,包括本次翻译实践总结、实践收获及未来翻译实践中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王旭[8](2002)在《翻译中的若干技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听、说、读、写、译能准确反映出一名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掌握程度 ,而若想译得准确、流利 ,这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着重阐述了翻译(英译汉 )的标准、方法和若干实用的基本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 :转换法 ,增减法 ,正反、反正表达法和分句、合句法等。如掌握了这些技巧 ,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李菊萍[9](2016)在《正反、反正翻译法》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英汉翻译中正反、反正表达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正反、反正翻译法的涵义。通过分类列举的方法,详细说明这两种译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重要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余承法[10](2013)在《全译求化机制论》文中研究指明全译求化机制论,以考察全译及其属性为起点,以解读钱钟书的“化(境)”为切入点,以小句中枢说和小句中枢全译说为理论基点,以汉英对比为参照点,以几个大型语料库和自建的全译语料库中为支撑点,尝试建立完整、客观、可操作、能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全文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的研究要求,按照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思路,通过论证全译的本质——化,揭示全译的核心——求化,探究全译求化的关键——求化机制,着重阐述7种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类型及其组合能力和概率,挖掘57种组合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倾向性规律。全译求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将丰富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思想,推动全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深化翻译共性问题的探讨,指导译学方法论建设,为全译实践、全译教学(包括外语专业的汉外互译教学和对外汉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译文评估、机器翻译提供理论帮助和语料支撑。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为正文,第二章为第三、四章作铺垫,第三章为全文的核心,第四章为次重点,第五章为结论。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化(境)”研究、国内外全译转换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并对整个研究框架作出说明。第二章阐述全译的本质及核心。先从全译的定义入手,在阐明全译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目的和属性之后,指出全译求似律决定全译行为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语用价值第一、语里意义第二、语表形式第三。然后考察全译微观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原语理解、语际转化、译语表达,提出全译活动操作于以小句为中轴,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和语篇为脉络的全译单位体系。通过“化”的文字学原解、哲学通解、美学专解和钱钟书自解,赋予译学新解,详论“化”体现为全译本质的五大特征,进而指出全译的核心是求化,求化的关键是建立求化机制体系。第三章考察全译求化7种单一机制。全译求化单一机制的建立和运用必须遵循全译的三大原则,以完整再现原文的语用价值和准确传达其语里意义为目的,力图改变或保留原文的语表形式。全章七节在逐一考察7种求化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之后,以语料库中的全译事实为依据,着重阐述每种机制及其次类的操作过程和方式。等化机制的运用理据主要是:原语和译语具有极强的文化互文性和兼容性,原语和译语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思维方式,原语和译语的表达顺序与思维顺序同构,符合语言表达中的像似性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对形等义同值,多操作于小句及以下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词等化、短语等化、小句等化、复句等化和句群等化。繁化机制的理据在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后者又体现在:运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传达语里意义的差异,反映语用价值的差异。等化机制的操作原则是繁形不添义不增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增添,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繁化、词繁化、短语繁化和小句繁化。简化机制的理据跟繁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方式相反,其操作原则是简形不损义不贬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删减,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简化、词简化、短语简化和小句简化。移化机制是因译语结构和表达规范之需而对原语单位进行位置移动,其操作原则是移形不易意不变值,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原形移化即零翻译,主要是指原语中词和缩略语的移化;有形移化即移位,其理据是中西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语素移位、词移位、成分移位、复句的分句移位四个次类;无形移化即引中,运用理据在于:人类思维的相通,人类语言的共性,原语和译语的词语处于相同或近似的语言环境,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包括四个次类:专业化引申、普通化引申、具体化引申和抽象化引中。换化机制是应语值再现和语里传达之需而进行的双语语表形式的互相交换,操作原则是换形不改意不动值,按照双语单位互换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可分为六种类型:词类换化、成分换化、句类换化、动静换化、正反换化和主被换化。每种换化类型的内涵、外延和理据不同,在次级类型上有所不同,有时存在交叉或重叠,如词类换化和成分换化、动静换化和主被换化。分化机制的理据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及其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的区别、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分形不断义不损值,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和拆分的策略,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词分化、短语分化、小句分化和复句分化。合化机制的理据与分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手段相反,原则是合形不漏义不变值,采取化零为整的手段和融合的策略,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短语合化、小句合化、复句合化和句群合化。第四章考察全译求化组合机制。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对四篇公共演讲稿口译实例的调查和统计,逐一阐述57种组合机制的具体操作。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1)五类组合机制按照类型数量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20种)>二合机制=四合机制(15种)>五合机制(6种)>六合机制(1种),按照运用频率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148例)>四合机制(122例)>二合机制(73例)>五合机制(53例)>六合机制(18例)。可见,机制组合的数量越多,要求越高,难度越大,频率就低;2)由于每种单一机制的运用频率和组合能力不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别,各种组合机制在相应类别中的运用频率呈现不平衡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五个基本观点,指出现存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二、正反,反正表达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反,反正表达法(论文提纲范文)

(1)反意疑问句英汉互译中的正反反正表达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和文化因素对反意疑问句中“正”“反”互译的制约
二、具有否定意义却不能被归为“否”范畴的词对反意疑问句中“正”“反”互译的影响
三、具有否定意义的特殊句型对反意疑问句中“正”“反”互译的影响
四、以反意疑问句为形式的陈述句/感叹句中的正反反正表达法
五、表“质疑”、“询问”意义以外的反意疑问句中的正反反正表达法

(4)《遥远的救世主》(第11-12章)英译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汉语原文
英语译文
翻译报告
    一、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翻译文本简述
        1.3 翻译项目意义
    二、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工具的准备与术语表的制定
        2.1.2 翻译理论的准备
        2.1.3 翻译策略的选择
        2.1.4 翻译计划的制定
        2.2 翻译初稿的分析及修改
        2.3 翻译二稿的分析及修改
        2.3.1 翻译审校阶段
        2.3.2 思考与修改
        2.4 翻译终稿的分析和润色
    三、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翻译
        3.1.1 词义引申
        3.1.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1.3 习语的翻译
        3.1.4 专有名词的翻译
        3.1.5 归化
        3.2 短语和句子翻译
        3.2.1 正反、反正表达法
        3.2.2 语序的改变
        3.2.3 增译法
        3.2.4 省译法
        3.2.5 转换法
        3.2.6 分句译法
        3.2.7 同位语从句的译法
        3.2.8 特殊句子的译法
        3.2.9 委婉语
    四、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总结及体会
        4.1.1 词汇层面的翻译策略及理论思考
        4.1.2 短语层面的翻译策略及理论思考
        4.1.3 句子层面的翻译策略及理论思考
        4.1.4 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4.2 对今后翻译工作的启发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专业术语对照表

(5)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看《甄嬛传》字幕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字幕翻译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一)字幕翻译
        1. 时间瞬间性
        2. 空间限制性
        3. 语言通俗性
        4. 文化性
    (二)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三)目的论应用于字幕翻译的适用性
二、目的论下的《甄嬛传》字幕翻译策略
    (一)拼音音译
    (二)阐释法
    (三)替代法
    (四)缩略法
    (五)正反、反正表达法
三、结语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双语优势》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任务介绍
    1.2 文本介绍
        1.2.1 原文本简介
        1.2.1.1 原文本作者简介
        1.2.1.2 原文本内容及所选内容简介
        1.2.1.3 原文本类型简介
        1.2.2 选择该文本的理由
    1.3 实践目的与意义
    1.4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实践过程
    2.1 实践准备
    2.2 理论基础
    2.3 实践过程
        2.3.1 原文的理解
        2.3.2 译文的组织
        2.3.3 译文的校对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第三章 翻译实践报告:问题及对策
    3.1 简介
    3.2 翻译难点
        3.2.1 原文词汇
        3.2.2 原文句子层面
        3.2.3 语言表达层面
    3.3 解决对策:实例分析
        3.3.1 词汇层面
        3.3.1.1 词类转换法
        3.3.1.2 词义选择法
        3.3.1.3 重复法
        3.3.1.4 正反、反正表达法
        3.3.2 句子层面
        3.3.2.1 合并法与拆分法
        3.3.2.2 被动句的译法
        3.3.2.3 长句的译法
        3.3.3 语篇层面
        3.3.3.1 照应
        3.3.3.2 省略
        3.3.3.3 替代
        3.3.3.4 连接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4.1 翻译实践总结
    4.2 实践收获
    4.3 仍需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附录3 专业术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正反、反正翻译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反译法
    1. 名词及名词词组
    2. 动词及动词词组
    3. 介词及介词词组
    4. 形容词及形容词词组
    5. 连词
    6. 副词
二、正反译法
    1. 动词
    2. 副词
    3. 形容词
    4. 名词
    5. 固定词组、句式
三、结论

(10)全译求化机制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全译本质“化”论
    第一节 全译的概述
        一、全译定义
        二、全译原则
        三、全译过程
        四、全译单位
    第二节 全译的本质
        一、“化”之文字学原解
        二、“化”之哲学通解
        三、“化”之美学专解
        四、“化”之钱钟书自解
        五、“化”之译学新解
    第三节 全译的核心
        一、全译核心之“化”
        二、求化关键之机制体系
第三章 全译求化单一机制论
    第一节 等化机制
        一、等化机制的界定
        二、等化机制的理据
        三、等化机制的限制
        四、等化机制的类型
        五、等化机制的价值
    第二节 繁化机制
        一、繁化机制的界定
        二、繁化机制的理据
        三、繁化机制的类型
    第三节 简化机制
        一、简化机制的界定
        二、简化机制的理据
        三、简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节 移化机制
        一、移化机制的界定
        二、移化机制的理据
        三、移化机制的类型
    第五节 换化机制
        一、换化机制的界定
        二、换化机制的理据
        三、换化机制的类型
    第六节 分化机制
        一、分化机制的界定
        二、分化机制的理据
        三、分化机制的类型
    第七节 合化机制
        一、合化机制的界定
        二、合化机制的理据
        三、合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章 全译求化组合机制论
    第一节 机制的间性关系
        一、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二、多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二合机制
        一、繁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二、简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三、移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四、换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五、分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第三节 多合机制
        一、三合机制
        二、四合机制
        三、五合机制
        四、六合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前瞻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全译的本质是化
        二、全译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求化机制
        三、单一机制的运用具有倾向性
        四、组合机制的运用存在失衡性
        五、全译求化机制是一个完整体系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领域有待开拓
        二、研究方法仍需创新
        三、研究对象还可细化
        四、研究语料仍可扩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正反,反正表达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反意疑问句英汉互译中的正反反正表达法[J]. 王波.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 [2]英汉翻译中的正反和反正表达法[J]. 方小兵,端礼蕙.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1999(02)
  • [3]英汉互译常用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J]. 段仙惠.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 [4]《遥远的救世主》(第11-12章)英译翻译报告[D]. 刘鹏飞. 河南大学, 2020(02)
  • [5]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看《甄嬛传》字幕翻译[J]. 林瑞榕. 武夷学院学报, 2016(07)
  •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7]《双语优势》节选翻译报告[D]. 王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17(11)
  • [8]翻译中的若干技巧[J]. 王旭.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 [9]正反、反正翻译法[J]. 李菊萍. 新丝路(下旬), 2016(08)
  • [10]全译求化机制论[D]. 余承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标签:;  ;  ;  

正面和负面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