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五省(区)羊四大传染病血清学调查

我国北方五省(区)羊四大传染病血清学调查

一、我国北方五省(区)绵羊四种主要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朝君,刘际彬,茹亚光,陈景彩,李效峰[1](1998)在《我国北方五省(区)绵羊四种主要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文中认为应用血清学方法,对我国北方地我的内蒙古、河北、天津、辽宁、吉林等五省(区)、市24个旗县的1396头份绵羊血清,进行了羊蓝舌病、布氏杆菌病等四种传染病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羊蓝舌病阳性率为719%,羊口蹄疫为50%,绵羊进行性肺炎为024%,布氏杆菌病为014%。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羊群中存在着上述四种疾病

许建民[2](2005)在《山西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蓝舌病(Animal blue-tongue disease,BTD)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反刍动物的烈性传染病。国际兽医局将它规定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目前已知世界上有二十四个血清型,分布在北纬40度以南的大部分省区。云南、广东、广西、湖北、安徽、四川、内蒙古、河北、江苏、辽宁等省均检出BTD血清学阳性畜。绵羊见临床症状和死亡的仅限于云南、四川、安徽、湖北四省区。其中云南省师宗县1979年暴发的绵羊BTD使国家耗费数以百万元,用于治疗、检疫、扑灭、封锁、消毒等项工作。 针对山西部分地区暴发流行一种羊的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为确诊并研究有效的防控技术模式,解决生产实际中新课题,设立本项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临床症状和病羊病理剖检变化观察等系列研究,掌握了蓝舌病在山西省的感染分布状态,确立岢岚绒山羊为疫情的传染源,绘制了动物蓝舌病分布状态、传染源来源等示意图。在蓝舌病暴发流行的丘陵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和32.6%(中西部交城);22.9%和16.0%(南部阳城、沁水等地)。血清阳性地区反刍动物中以山羊感染率最高达35%,其次为绵羊为8.2%,黄牛7.8%。感染发病主要在8、9月份蚊蠓活动季节,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制定了《山西省动物蓝舌病防制办法》。根据研究结果,首次提出除库蠓以外存在着其他媒介昆虫传播本病的可能性,这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本项目研究采用人工接种、细胞培养、鸡胚分离病毒的方法及其免疫学诊断技术,分离到山西省地方毒株两株。通过微量中和试验、蚀斑减少试验和PCR技术进行型特异性鉴定等系列研究,完成了病毒毒型鉴定。采用c-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技术进行病毒群特异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山西BTD地方毒株血清中和滴度达1/20,与标准BTV-Ⅰ型血清中和滴度达1/80,与澳大利亚OR7602Aug(BTV-Ⅰ)血清中和滴度达1/64,与BTV23、20、15血清型未见中和反应。另一毒株与南非标准BTV1血清中和滴度达1/40,与澳大利亚5920July(BTV-Ⅰ)血清中和滴度为1/8。而与BTV3-17型的国际标准阳性血清感作后仍能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CPE),但有时与BTVⅡ型标准阳性血清有轻微交叉反应。再利用毒株L2、S10片段核酸序列分析与美国、澳大利亚地方毒株的核酸序列比较,揭示和澳大利亚地方毒株属于同一遗传单源群,而与美国地方毒株明显不同。同时,将分离到的病原回归本动物,成功复制出临床病例,最终确定山西绵羊、山羊暴发流行疫情的病原为BTDV-Ⅰ型病毒,从而在我国黄河以北华北地区首次确诊并报道了动物蓝舌病,特别是发现山羊呈现典型临床症状,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本项目利用分离鉴定的BTV-Ⅰ型和BTV-16型毒株(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通过鸡胚继代培育弱毒疫苗,成功制备双价疫苗,对重点地区实行高密度连续免疫接种,采用c-ELISA监测免疫保护率,共检测血样1449份,检出1041份阳性,抗体阳性率高达70.1%。适时提出抓种畜检疫,净化,限制疫点畜群流动,大力开展产地检疫,搞好季节灭蠓,加强环境消毒,布点放置哨兵羊等,建立起一整套动物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山西省连续六年控制该一类动物传染病,也为我国及早预防和控制本病奠定了基础。这种大规模应用和推广该技术成果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做法,国内外未见报道。

李玉梅[3](2005)在《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养鹿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而且受高回报率的影响,已经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但是从我国养鹿业总体来看,随着我国梅花鹿规模化养殖单位的增多,经营规模的扩大,畜群及产品流通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疫病流行造成有利条件,而且由于大多数鹿场环境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技术低,疫病防疫制度不健全,另外一些饲养单位和个人盲目扩大生产,外出引种,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忽视疫病防治工作等诸多因素,造成疫病在我国时有发生,我国梅花鹿群疫病的防治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国畜群疫病防制的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养鹿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要求。如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副结核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等疾病是影响养鹿业发展的主要疫病。梅花鹿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均是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且传播途径相同。而梅花鹿副结核病虽然报道的较少,但近年来各大鹿场发病数量却逐年提高。梅花鹿BVD近几年的发病情况也不容乐观,仔鹿的发病数量也不断上升。为了摸清上述四种传染病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的流行、分布、危害程度及防制等情况,在本实验过程中,以富有代表性的12个梅花鹿场共1014份血清样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学(ELISA)检测。调查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梅花鹿在未注射疫苗的情况下,临床常见传染病中的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副结核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发病及流行情况,进一步为检疫、防疫部门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确保养鹿业的健康发展。实验结果如下: 本实验对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的梅花鹿群进行的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副结核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的梅花鹿群中,上述四种疫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都很高,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率为20.00%、结核病为17.14%、副结核病为17.86%、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阳性率高达49.29%。黑龙江省四种疫病的血清学阳性率也均较高(分别为26.39%、18.27%、14.72%、27.41%)。布鲁氏菌病、结核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在流行病学方面表现是多样性的,同时因地区之间的差异,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调查证实,疫病地区分布仍以牧区为主,牧区人群也是主要危险人群,同时农区疫病也不容乐观,在大型国营养殖单位,疫情上升速度要高于私营养殖户。在本次血清学调查中,梅花鹿群的四种疫病的平均阳性率都很高,这与其它动物群疫情的不断上涨是呈正相关的。应引起广大饲养者高度重视,如不加以防制将会有继续扩大和蔓延的可能。梅花鹿副结核病在三省区的抗体阳性率平均为12.03%,

韩明浩[4](2016)在《内蒙古地区2015年牛羊蓝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的初步分离鉴定》文中提出蓝舌病(Bluetongue, BT)是由蓝舌病病毒引发的通过库蠓叮咬动物体传播的一种动物性传染病,对蓝舌病易感的反刍动物有绵羊、山羊、牛、鹿等,被病毒感染的家畜通常表现为高温稽留、口腔黏膜高度水肿和糜烂等症状。蓝舌病的致死率为25%~30%,在特殊情况下最高可达90%,给动物产品贸易以及农牧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次流行病学调查,2015年分别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乌海地区、巴彦淖尔地区、鄂尔多斯地区、包头地区、呼和浩特地区、乌兰察布地区、赤峰地区、锡林郭勒地区、通辽地区、兴安地区11个盟市收集健康羊静脉血2740份,健康牛颈静脉血472份。其中,检测出血清阳性羊1017只,感染率为37.11%;检测出血清阳性牛60只,感染率为12.71%。不同的饲养方法也对BT的感染率有影响,其中舍饲动物的蓝舌病感染率为35.48%(532/1474),散养动物的蓝舌病感染率为40.20%(509/1266)。将在监测点收集的反刍动物血液样品接种到10~11日龄鸡胚、C6/36细胞、BHK-21细胞通过传代培养方式进行病毒的分离,从病变细胞培养液中获取RNA,用NS1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进行RT-PCR检测,通过形态学观察、遗传进化分析等试验证实,确定样本中含有蓝舌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蓝舌病在内蒙古自治区家畜中广泛存在,牛羊都可以被感染,羊检测出的感染率高于牛的感染率,绵羊的蓝舌病感染率高于山羊;在6~9月份为库蠓繁殖活动的最佳季节,也是蓝舌病的高峰期;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蓝舌病血清阳性率的高发地区,巴彦淖尔地区、包头地区、呼和浩特地区等内蒙古地区西部地区,蓝舌病阳性血清检出率要略高于通辽地区、兴安地区等内蒙古地区东部地区。就全区而言,蓝舌病的血清阳性率内蒙古低纬度地区高于高纬度地区。

张晓锋[5](2017)在《上海市金山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上呼吸道炎症和生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该病毒能引起牛的免疫抑制,造成继发感染,严重影响牛的生产性能,临床上表现为发热、鼻炎、乳腺炎、流产等。目前,世界各主要养牛地区均有该病的报道,我国亦是该病的主要疫区之一,严重危害我国养牛业的发展。上海市金山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全区有10个中小型规模奶牛场,存栏量接近万头。因从国外或国内其他地区引进种牛频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金山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感染引起的奶牛肺炎、流产时有发生。但金山区奶牛系统缺乏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从该地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入手,建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定量PCR检测方法,形成一套结合金山区实际的综合防控方案,为当地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1.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利用商品化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gE特异性抗体检测剂试剂盒,对2016年在上海市金山区10个奶牛场采集的460份牛血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金山区奶牛场的抗体阳性率达到36.67%~97.37%,提示IBRV感染普遍,建议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有效控制该病造成的损失。2.Ⅰ型牛疱疹病毒gE基因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以Ⅰ型牛症疹病毒(Bovine herpesvirus-1,BHV-1)的gE基因序列,针对1607~1704bp区域分别设计1对引物及相应的TaqMan探针,在建立和优化反应体系后,对经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进行扩增来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建立的荧光定量PCR可用于检测BHV-1,其灵敏度为10 copies/μL,且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可用于BHV-1临床检测。3.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综合防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严重威胁着金山区乃至上海市的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由于该病具有潜伏感染和隐性感染的特性,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牛只的调运和病牛自愈后的持续排毒来感染健康牛,从而造成健康牛群感染该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针对该病的防控应当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从诊断、检测、监测、免疫、消毒、隔离、扑杀以及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做好防控工作。

孟祥鹏[6](2016)在《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052014年期间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分布特征,探讨引起泰安市布病疫情上升的影响因素,专题调查泰安市布病疫情高发区流行状况及原因,为制定和完善泰安市布病防控策略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20052014年泰安市人间布病发病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选择2015年泰安市布病确诊病例及可比性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泰安市整体布病发病危险因素;选择泰安市某布病高发村开展专题现况调查,描述该村人群感染情况及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对比分析病例组家庭和对照组家庭的相关因素,寻找该高发区布病发病危险因素。20052014年布病发病趋势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比值比(odds ratio,OR)、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影响因素的关联强度。结果1.20052014年泰安市累计报告布病病例164例,各年度发病率在01.47/10万之间波动,平均年发病率为0.30/10万,20052014年泰安市布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rs=0.71,P<0.05),其中20122014年上升尤为明显,且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与近年来全国、山东省布病发病趋势相比,泰安市真正出现疫情快速上升是在2012年以后,略滞后于全国和山东省;从时间分布来看,泰安市布病第二、第三季度发病较为集中;泰安市布病发病有地区差异,发病率最高的为岱岳区,县(市、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4.30,P<0.01);从性别分布来看,泰安市布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29.72,P<0.001),性别比为2.47;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72岁,3069岁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6.59%;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占全部病例的84.76%。2.2015年泰安市110例布病确诊病例中,81例曾与羊有明确接触史,占病例总数的73.64%,其次是牛,共16例,占病例总数的14.55%,其他动物的暴露比例较低,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羊接触(OR=10.57,95%CI:5.6519.75)、牛接触(OR=6.07,95%CI:1.7221.49)暴露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可增加患布病的风险;2015年确诊病例中,65.45%的病例有饲养接触史,18.18%有牲畜屠宰史,9.09%有产品(肉、奶、皮毛等)加工史,而对照组中有该三项暴露史的分别占13.64%、8.18%、0.91%,病例组在该三种接触方式的暴露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OR值分别为12.00(95%CI:6.1323.49)、2.49(95%CI:1.085.79)、10.90(95%CI:1.3786.68),病例组和暴露组在贩运、交易等接触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因素为牲畜饲养史、屠宰史及产品(肉、奶、皮毛等)加工史,OR值分别为20.64(95%CI:9.8443.33)、5.04(95%CI:1.8513.70)、28.12(95%CI:3.31238.95)。3.对泰安市某布病高发村开展专题血清学调查,309份标本中共检出阳性标本9份,阳性检出率为2.91%;029岁和70岁以上共检测了55份,未检出阳性标本,3069岁共检测254份,检出阳性9份,检出率为3.54%,3069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069岁各年龄组均有阳性标本检出,阳性检出率介于2.22%4.35%之间,其中6069岁组检出率最高,为4.35%,3039岁组检出率最低,为2.22%。4.对泰安市某布病高发村以家庭为单位信息进行发病因素的调查,共得到调查问卷112份,其中病例组家庭31份,对照组家庭81份;调查结果显示,在该村影响布病发病的家庭因素是厨房内生、熟案板是否分开、家庭成员平均每天洗手是否大于10次和是否从事生肉加工,其中生、熟案板分开(OR=0.23,95%CI:0.080.66)和平均每天洗手10次以上(OR=0.29,95%CI:0.110.80)是保护性因素,从事生肉加工(OR=3.28,95%CI:1.258.61)是危险因素。结论1.泰安市近年来人间布病发病率逐步上升,其中2012年以后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且疫情波及地区不断扩大。2.泰安市人间布病的传染源主要与羊、牛有关,暴露危险因素主要为饲养牲畜、屠宰牲畜及畜产品加工,暴露组患病风险可达到非暴露组的528倍。3.在泰安市布病高发区,感染率已达到2.91%,以家庭为单位得到的发病影响因素为厨房内生熟案板是否分开、家庭成员平均每天洗手是否大于10次和是否从事生肉加工,其中生熟案板分开和平均每天洗手10次以上是保护性因素,从事生肉加工是危险因素。

李茂林,张七斤,徐青元[7](2021)在《蓝舌病在全球的分布概况》文中研究表明蓝舌病为OIE规定的需通报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已经给全球大部分流行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于1979年首次证明该病存在,且在我国流行初期即造成大量易感动物死亡,给我国畜牧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但蓝舌病在我国仍属冷门研究方向,我国到底分离鉴定出多少个血清型的蓝舌病病毒,该病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到底有多广?许多畜牧兽医工作者对这些问题并不是非常清楚。特别是在近年来鲜有蓝舌病引起动物发病死亡报道的前提下,人们对蓝舌病的重视程度进一步降低。本文对蓝舌病在全球的流行概况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对蓝舌病在我国40年的流行情况进行回顾,希望该病在我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

柳国锁[8](2020)在《宁夏地区奶牛IBR与BVD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文中提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和牛病毒性腹泻(BVD)分别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牛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IBRV主要引起牛发热、严重的上呼吸道症状、母牛流产、死胎,以及生殖道炎症和犊牛脑炎等。BVDV主要引起牛发热、粘膜溃烂、腹泻和流产等症状。我国将IBR和BVD分别列为二类和三类动物疫病。目前,这两种传染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宁夏四个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的IBR和BVD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初步了解这两种传染病在宁夏地区的流行情况。并开展免疫预防试验及牧场防控实践,总结出了 IBR和BVD的防控措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宁夏4个地区的45个奶牛场共1446份牛血清进行IBRV和BVDV的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宁夏地区牛群中IBRV、BVDV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36%和86.03%。IBRV在吴忠地区的抗体阳性率最高,达86.91%,在石嘴山地区的阳性率最低,为76.27%;BVDV在银川地区的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了 90.41%,在石嘴山地区的阳性率最低,为80.00%。不同季节ELISA检测结果显示,IBRV、BVDV在冬季的抗体阳性率最高,分别为88.31%和91.40%;而在夏季阳性率最低,分别为75.33%和79.67%。IBRV在犊牛、青年牛、成年牛群中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92%、73.77%和86.2%;BVDV在犊牛、青年牛、成年牛群中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51%、83.93%和88.76%。2.应用荧光PCR方法对宁夏4个地区592头奶牛的鼻拭子和肛拭子进行了IBRV和BVDV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奶牛IBRV阳性率平均为2.03%;BVDV阳性率平均为2.70%。IBRV在吴忠地区的阳性率最高,为3.13%;BVDV在中卫地区的阳性率最高,达到了 3.44%。不同季节检测结果显示,IBR在秋季最易发、BVD在冬季最易发。不同生长阶段奶牛检测发现,IBRV在犊牛群中阳性率最高,为2.89%,BVDV在青年牛群中阳性率最高,为3.94%。3.分别对IBR、BVD抗体阳性和阴性妊娠母牛在预产期前60天、30天注射IBR-BVD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前后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牛群注射二联灭活疫苗后,牛群免疫抗体水平显着提高,妊娠母牛所生犊牛母源抗体明显增加。在某牧场进行IBR、BVD综合防控,防控前后统计相关疾病发病率,结果发现实施综合防控以后能够明显降低牛群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综上所述,IBR和BVD在宁夏地区奶牛群中广泛流行,并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的感染情况都有显着差异。通过淘汰病原阳性牛以及注射IBR-BVD二联灭活疫苗、加强饲养管理、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能够明显降低牛群中IBR和BVD的发病率。

李英[9](2015)在《青海省主要蜱种形态学及蜱传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蜱是一类通过吸食脊椎动物血液的寄生类节肢昆虫,可作为传播媒介向人类和动物传播多种致病性病原体,引起各种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及人兽共患病。目前,全球经报道的蜱类(硬蜱科和软蜱科)超过900余种,其中在我国经报道的蜱类有11属120余种,其中包括软蜱10种和硬蜱100余种,蜱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差异性。在我国经蜱传播疫病主要有10余种,包括蜱传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Q热(Q-fever),东方斑点热(Oriental spotted fever),北亚蜱传斑点热(North-Asia tick borne spotted fever),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新疆出血热,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科罗拉多热(Colorado fever),蜱传回归热(Tick-borne relapsing fever),莱姆病(Lyme borreliosis),兔热病(Tularemia)和梨形虫病(Piroplasmosis)。上述蜱传疫病主要报道于我国的北部和东北部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与西南地区的云南,而青海鲜有报道。因此,阐明青海省主要媒介蜱类分布和蜱传主要疫病流行病学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⑴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青海省主要蜱类进行了种类鉴定,并观察部分部位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青海省主要蜱种为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和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四种蜱的假头基、齿式、肛沟、生殖孔、爪垫、哈氏器和孔区等超微结构,表明各蜱在形态学上具体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构特征可作为蜱种属鉴定的依据。⑵根据已发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 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青海省采集的蜱标本为模板,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在454个蜱样本池中共检测到14个SFGR阳性样本,其中9个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阳性样本和5个为黑龙江立克次体阳性样本,总感染率为3.08%。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青海株HUN与黑龙江立克次体虎林株HL-93(AF179364)、绥芬株HLJ-054(AF179362)共处一个分支,一致性分别为99.18%和99.51%;黑龙江立克次体青海株GL-1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前苏联株246(U43807)和北京株BJ-90(AF179365)同处一个分支,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49%和99.67%。⑶根据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合成无形体16S r RNA特异性引物,对青海省媒介蜱种带菌率进行了巢式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的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建立了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在454个蜱样本池中共检测到67个无形体阳性样本,病原携带率为14.8%,不同地区及不同蜱种间无形体病原携带率无统计学差异,且首次检测在青海血蜱检测到有无形体携带。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无形体分离株HUN与日本无形体分离株(A.phagocytophilum,AY969010)和中国吉林无形体分离株(A.phagocytophilum,GQ412339)共处一个分支,一致性分别为98.73%和99.75%。⑷分析不同月份蜱类活动频率及羊泰勒虫感染率,结果为残缘璃眼蜱7130只(48.2%),草原革蜱1358只(9.1%)和青海血蜱6382只(42.9%),经统计学分析残缘璃眼蜱和青海血蜱所占比例显着多于草原革蜱(p<0.05)。采用梨形虫、泰勒科通用引物及种属特异性引物对617份羊血液样品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18S r R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PCR检测结果显示青海省羊泰勒虫感染率为64.8%;其中吕氏泰勒虫感染率为37.6%、尤氏泰勒虫感染率为27.2%,混和感染率为19.8%,没有检测到绵羊泰勒虫感染,统计学分析显示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在羊群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吕氏泰勒虫与尤氏泰勒虫单虫种感染率显着高于混合感染率(p<0.0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青海省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与西北地区的虫株处于同一亚分支,而区别于北京地区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分离株与我国南方地区分离株,呈现区域聚集性;不同月份蜱类活动频率与羊泰勒虫感染率呈现季节相关性。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我们明确了青海省主要蜱类为青海血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和残缘璃眼蜱,并描述了四种蜱的假头基,齿式,肛沟,生殖孔,爪垫,哈氏器和孔区等超微结构特征;明确了青海省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的蜱类带菌率及遗传进化趋势;明确了青海省羊泰勒虫的羊群感染率、遗传进化趋势及蜱类动态与羊泰勒虫羊群感染率的关系。本研究所得结果阐明了青海省蜱主要种类及主要蜱传疫病的流行率及遗传进化,丰富了蜱类研究数据,同时为青海省蜱传疫病的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可靠数据。

李智勇[10](2014)在《内蒙古地区奶牛主要传染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内蒙古地区奶牛结核病、副结核病、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情况,本文对内蒙古地区大型奶牛养殖场(2000头牛以上)、中型奶牛养殖场(500~2000头牛)、小型奶牛养殖场(500头牛以下)的奶牛应用ELISA方法进行4种主要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奶牛结核病共测定大、中、小15个奶牛养殖场的2112份血清,抗体阳性为119份,平均阳性率5.6%(0%~22.9%);奶牛副结核病共测定大、中、小17个奶牛养殖场2391份血清,抗体阳性336份,平均阳性率为14.1%(0%~73.4%);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共测定大、中、小17个奶牛养殖场的2391份血清,抗体阳性2125份,平均阳性率88.9%(46.8%~100%);BVDV抗原测定222份,阳性血清8份,平均阳性率3.6%(0%~25%);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共测定大、中、小16个奶牛养殖场的2321份血清,抗体阳性1756份,平均阳性率75.7%(32.6%~100%)。对四种主要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被检测地区存在这四种奶牛传染病的感染。

二、我国北方五省(区)绵羊四种主要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北方五省(区)绵羊四种主要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病原学
        1.2.2 流行病学
        1.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4 免疫和诊断方法
        1.2.5 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分析和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研究与病原分离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2.1 疫区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2.2 非疫区易感动物血清学调查结果
        2.2.3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解结果
    2.3 动物蓝舌病病原分离及鉴定结果
        2.3.1 病料涂片及接种小白鼠检查
        2.3.2 血液学常规检查
        2.3.3 自然同群感染试验结果
        2.3.4 病毒分离、鉴定和回归本动物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流行病学
        2.4.2 绵羊蓝舌病发病特点
第三章 疫苗研究
    3.1 疫苗研制
        3.1.1 弱毒培育
        3.1.2 鸡胚毒价滴定
        3.1.3 返祖实验
        3.1.4 鸡胚组织含毒量测定
        3.1.5 继代种毒监测
    3.2 免疫试验
        3.2.1 免疫保护试验
        3.2.2 有效免疫剂量测定
        3.2.3 免疫剂量与免疫程序
        3.2.4 免疫本动物外周血病毒分离
        3.2.5 疫苗制备
    3.3 讨论
        3.3.1 鸡胚弱毒疫苗培育
        3.3.2 鸡胚弱毒疫苗的抗原性
第四章 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4.2.1 组织措施
        4.2.2 技术措施
        4.2.3 以免疫为主的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
    4.3 疫情监测体系的建立
        4.3.1 免疫监测
        4.3.2 置放哨兵羊,监测疫情动态,及时发现临床病羊
    4.4 强制扑杀,消灭传染源
    4.5 建立消毒制度,净化污染环境
    4.6 消灭传染媒介库蠓
    4.7 讨论
        4.7.1 免疫及免疫监测
        4.7.2 防控技术体系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1.1 流行病学基本规律
        5.1.2 病原分离鉴定
        5.1.3 黄河以北动物蓝舌病病羊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5.1.4 疫苗研究
        5.1.5 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5.1.6 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应用
    5.2 技术创新点
    5.3 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建议
    6.1 虫媒媒介研究
    6.2 成果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剂的配制
        1.2.2 布病ELISA操作程序
        1.2.3 结核病ELISA操作程序
        1.2.4 副结核病ELISA操作程序
        1.2.5 粘膜病ELISA操作程序
        1.3 判定标准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梅花鹿四种疫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分析
        2.1.1 梅花鹿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
        2.1.2 梅花鹿结核病血清学检测结果
        2.1.3 梅花鹿副结核病血清学检测结果
        2.1.4 梅花鹿粘膜病血清学检测结果
        2.2 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一些规律
        2.2.1 血清学阳性率与地区分布
        2.2.2 血清学阳性率与临床发病率的关系
        2.2.3 血清学阳性率与梅花鹿性别分布
        2.2.4 血清学阳性率与梅花鹿年龄分布
        2.2.5 血清学阳性率与其它动物群疫病的关系
        2.2.6 血清学阳性率与人类疫病的关系
        2.2.7 血清学阳性率与饲养管理方式、人类防疫工作的关系
    3 结论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4)内蒙古地区2015年牛羊蓝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的初步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蓝舌病概述
    1.2 BT流行情况
        1.2.1 国外疫情
        1.2.2 国内疫情
    1.3 BT的传播以及流行特性
    1.4 BTV病原学特性
    1.5 BTV的致病机理
    1.6 BT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7 疫苗的研究
    1.8 预防措施
    1.9 BTV的常用鉴定与分离方法
        1.9.1 血清学检查方法
        1.9.2 病毒分离方法
        1.9.3 核酸探针技术
        1.9.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2 内蒙古地区BT清学调查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C-ELISA方法
        2.2.2 提取全血RNA
        2.2.3 BTV-NS1基因的RT-PCR扩增
        2.2.4 巢式PCR扩增
    2.3 试验结果
        2.3.1 C-ELISA试验结果
        2.3.2 血清学调查RT-PCR结果
        2.3.3 内蒙古地区羊BT调查结果(见表5)
        2.3.4 不同饲养方式BT感染率调查结果(见表7)
        2.3.5 内蒙古地区牛BT感染率调查结果(见表9)
    2.4 讨论
3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BTV的初步分离
    3.1 材料
        3.1.1 生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见表11)
        3.1.3 设备与耗材(见表12)
    3.2 试验方法
        3.2.1 鸡胚接种
        3.2.2 技术路线
        3.2.3 鸡胚的收获
        3.2.4 鸡胚肝脏的PCR检测
        3.2.5 细胞接种
        3.2.6 分离物的鉴定(同3.2.4)
        3.2.7 病毒分离物的保存
    3.3 结果
        3.3.1 鸡胚的接种结果
        3.3.2 细胞接种结果
    3.4 讨论
4 BTV的鉴定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见表13)
        4.1.2 设备和耗材(见表14)
    4.2 方法
        4.2.1 提取BHK-21细胞培养物RNA(同2.4)
        4.2.2 PCR检测(同2.5)
        4.2.3 巢式PCR产物的回收
        4.2.4 NS1基因片段的克隆
        4.2.5 连接
        4.2.6 转化
        4.2.7 质粒的提取
        4.2.8 NS1序列与分析
        4.2.9 病毒形态学观察
    4.3 结果
        4.3.1 RT-PCR结果
        4.3.2 巢式PCR结果
        4.3.3 NS1片段的基因克隆结果
        4.3.4 NS1序列与分析结果
        4.3.5 病毒形态学观察结果
    4.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上海市金山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研究进展
    1 流行现状
        1.1 国外流行情况
        1.2 国内流行现状
    2 病原学
        2.1 gB囊膜蛋白基因
        2.2 gC囊膜蛋白基因
        2.3 gD囊膜蛋白基因
        2.4 gE囊膜蛋白基因
    3 流行病学
        3.1 疾病传播
        3.2 感染表现
        3.3 感染机制
    4 诊断
        4.1 病原学诊断
        4.2 血清学诊断
        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5 防治
        5.1 疫苗免疫
        5.2 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上海市金山区奶牛养殖现状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牛场和试验动物选择
        1.2 试剂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与分析
    2 综合防控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养殖现状
        2.2 奶牛饲养管理和繁殖状况
        2.3 疫病综合防控情况
        2.4 投入品管理
        2.5 粪尿处理
        2.6 标准化及减排项目建设
        2.7 人员管理
        2.8 生鲜乳质量管理
        2.9 风险防控
    3 问题分析
        3.1 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生产能力必须加强
        3.2 综合防控能力不足,造成疫病控制不力
        3.3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造成技术支撑不够
        3.4 组织化程度不高,造成利益联结机制低下
        3.5 土地承载力限制,造成规模与环境脱节
        3.6 绿色发展要求提高,种养结合模式探索不够
    4 IBR的危害性及金山区防控IBR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时间及采样地点
        1.2 采血器械
        1.3 牛尾静脉采血方法
        1.4 血清分离与保存
        1.5 ELISA检测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Ⅰ型牛疱疹病毒GE基因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和细胞
        1.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盒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5 病毒扩增
        1.6 病毒DNA的提取
        1.7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8 PCR产物克隆与测序
        1.9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1.10 临床样品检测
    2 结果
        2.1 BHV-1病毒扩增
        2.2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
        2.3 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
        2.4 特异性试验
        2.5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综合防控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临床诊断
        1.2 综合检测
    2 防控物资储备
        2.1 生物制品
        2.2 消毒物资
        2.3 防疫物资
    3 防控技术队伍
        3.1 防控机构
        3.2 专家委员
        3.3 技术保障
        3.4 人员素质
    4 IBR综合防控
        4.1 总体规划
        4.2 严格检疫
        4.3 规范隔离
        4.4 全面封锁
        4.5 彻底消毒
        4.6 隔离治疗
        4.7 结合免疫
        4.8 积极扑杀
        4.9 综合保险
        4.10 风险防控
        4.11 应急管理
        4.12 粪污处理
    5 防控成效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6)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蓝舌病在全球的分布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BTV病原特性及传播特点
2 BT全球流行概况
3 我国BT血清学调查情况
4 我国BTV分离鉴定情况
5 小 结

(8)宁夏地区奶牛IBR与BVD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牛传染性鼻气炎的研究进展
        1.1.1 病原概述
        1.1.2 流行病学特征
        1.1.3 临床症状
        1.1.4 流行现状
        1.1.5 诊断方法
        1.1.6 疫苗的研究进展
    1.2 牛病毒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1.2.1 病原学
        1.2.2 流行病学
        1.2.3 临床症状
        1.2.4 流行现状
        1.2.5 诊断方法
        1.2.6 疫苗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宁夏地区奶牛IBR和BVD血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临床样品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5 IBR抗体检测方法及其判定标准
        2.1.6 BVD抗体检测方法及其判定标准
    2.2 结果
        2.2.1 宁夏地区奶牛IBRV、BVDV抗体检测结果
        2.2.2 不同地区奶牛IBRV和BVDV抗体检测结果
        2.2.3 不同季节奶牛IBRV和BVDV抗体检测结果
        2.2.4 不同年龄段奶牛IBRV和BVDV抗体检测结果
    2.3 讨论
        2.3.1 宁夏地区奶牛IBR血清学调查分析
        2.3.2 宁夏地区奶牛BVD血清学调查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宁夏地区奶牛IBR和BVD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临床样品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IBRV的核酸检测
        3.1.5 BVDV的核酸检测
        3.1.6 数据统计
    3.2 结果
        3.2.1 核酸检测结果
        3.2.2 不同地区奶牛IBRV和BVDV核酸检测结果
        3.2.3 不同季节奶牛IBRV和BVDV核酸检测结果
        3.2.4 不同年龄段奶牛IBRV和BVDV核酸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宁夏地区奶牛IBRV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3.3.2 宁夏地区奶牛BVDV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3.3.3 PCR和ELISA两种检测方法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奶牛IBR、BVD综合防控措施及实践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试验动物
        4.1.3 IBR、BVD免疫预防试验
        4.1.4 IBR、BVD综合防控措施
    4.2 结果
        4.2.1 免疫预防试验结果
        4.2.2 综合防控试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青海省主要蜱种形态学及蜱传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蜱类生物学与抗蜱研究进展
        1.1 蜱类生物学
        1.1.1 蜱的传统学分类方法
        1.1.2 蜱的现代系统分类
        1.1.3 系统分类学研究方法
        1.1.4 我国蜱类系统分类学研究
        1.2 蜱的化学和免疫学防治研究进展
        1.2.1 蜱的危害
        1.2.2 蜱的化学防治
        1.2.3 蜱的免疫学防治
    第二章 蜱传疫病研究进展
        2.1 蜱传病毒病
        2.1.1 蜱传脑炎
        2.1.2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2.2 蜱传细菌病
        2.2.1 人类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ME)
        2.2.2 人类粒细胞性无形体病
        2.2.3 地中海斑疹热(MSF)
        2.2.4 昆士兰热病(Q-fever)
        2.2.5 北亚蜱传斑点热(NATBSF)
        2.2.6 莱姆疏螺旋体病(LB)
        2.3 蜱传寄生虫病
        2.4 我国蜱传疫病研究进展
试验部分
    第三章 青海省主要蜱类的种类鉴定及主要部位超微结构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
        3.2.1 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的形态学与超微结构观察
        3.2.2 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3.2.3 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3.2.4 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3.2.5 青海省蜱的种类鉴定及分布情况
        3.3 讨论
        3.3.1 青海省蜱的分布与流行学调查
        3.3.2 蜱形态学结构特征与鉴定分类
        3.4 小结
    第四章 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青海分离株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蜱标本鉴定
        4.2.2 SFGR PCR检测及序列测定BLAST
        4.2.3 SFGR青海分离株遗传进化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青海省媒介蜱感染及传播无形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蜱类标本鉴定
        5.2.2 青海省不同蜱体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原携带率
        5.2.3 青海省HGA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青海省蜱类传播羊泰勒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
        6.2.1 青海省蜱类形态学鉴定
        6.2.2 青海省羊泰勒虫感染率
        6.2.3 青海省羊泰勒虫 18S rRNA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树构建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 Index)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内蒙古地区奶牛主要传染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奶牛主要传染病概述
        1.1.1 牛结核病
        1.1.2 牛副结核病
        1.1.3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1.1.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1.2 奶牛主要传染病的国内外流行情况
        1.2.1 牛结核病的国内外流行情况
        1.2.2 牛副结核病国内外的流行情况
        1.2.3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国内外流行情况
        1.2.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国内外的流行情况
    1.3 奶牛主要传染病的检测方法
        1.3.1 牛结核病的检测方法
        1.3.2 牛副结核病的检测方法
        1.3.3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检测方法
        1.3.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检测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被检血清
        2.1.2 ELISA检测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2 方法
        2.2.1 牛结核病ELISA抗体检测
        2.2.2 牛副结核病ELISA抗体检测
        2.2.3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ELISA抗体和抗原检测
        2.2.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ELISA抗体检测
3 结果
    3.1 不同奶牛养殖场牛结核病检测结果
    3.2 不同奶牛养殖场牛副结核病检测结果
    3.3 不同奶牛养殖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检测结果
    3.4 不同奶牛养殖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检测结果
    3.5 结果汇总
4 讨论
    4.1 牛结核病
    4.2 牛副结核病
    4.3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4.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我国北方五省(区)绵羊四种主要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北方五省(区)绵羊四种主要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J]. 李朝君,刘际彬,茹亚光,陈景彩,李效峰.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8(01)
  • [2]山西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许建民.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3)
  • [3]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D]. 李玉梅. 吉林农业大学, 2005(04)
  • [4]内蒙古地区2015年牛羊蓝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的初步分离鉴定[D]. 韩明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5]上海市金山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D]. 张晓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孟祥鹏.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7]蓝舌病在全球的分布概况[J]. 李茂林,张七斤,徐青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21(04)
  • [8]宁夏地区奶牛IBR与BVD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D]. 柳国锁. 宁夏大学, 2020(03)
  • [9]青海省主要蜱种形态学及蜱传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李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10]内蒙古地区奶牛主要传染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 李智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我国北方五省(区)羊四大传染病血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