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县支行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迅[1](2021)在《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0)》显示,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20年末的32.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22%提高至24%。虽然涉农贷款发放逐年提高,但是农村信贷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商业银行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为满足本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落实国有大行责任和担当,工行BD分行加快了在农村市场的战略布局,大力推动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然而农村信贷业务发展基础较差,市场份额占比严重不足。在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工行BD分行努力寻找农村信贷业务的营销策略,加快农村信贷业务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以农村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为背景,将农村信贷业务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总结,针对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现状及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总结了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最后针对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中的不足,逐项制定出适合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营销策略及保障措施,为工行BD分行发展农村信贷业务提供了理论保障和有效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工行BD分行需要充分挖掘县域机构的发展潜力,找准县域机构农村信贷业务竞争力提升的有效举措,才能加快提升县域机构农村信贷业务竞争力和价值贡献,从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盛鹏程[2](2020)在《农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不仅是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更与民生领域息息相关。农业是巩固并强化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要素。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更是农业大国,各级政府对当地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倍的关注。通过对中国发展史的了解可发现,农业对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我党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进程,让“三农”经济真正步入可持续稳定发展正轨。在新形势下,我党及各级政府对金融经济的重视力度不断增强,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措施,加快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落地。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与使命落在了农业银行的身上,通过投入诸多的金融资源,为三农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农行A支行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通过创新手段、搞活机制,持续增强“三农”金融服务能力,让更多农户感受到新时代农行服务“三农”产品的便利,真正发挥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作用。但是从实际效果的层面来说,虽然近几年农业银行无论从贷款规模、亦或是贷款业务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显着增多,特别是涉农贷款最为凸显。假若不对这些问题予以高倍的重视,尽快研制解决方案,必会对农业银行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影响,降低支农成效,最终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首先确定了研究对象,即农业银行A支行惠农e贷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随后采用各种渠道对涉及本文研究主题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案例支行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查,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现状描述,二是需求调查。问卷内容基本能够反映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需求的现状。其次,根据调查问卷反映的结果和实际经营过程中总结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具体成因,包括农业银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业务服务问题及成因、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业务产品问题及成因以及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最后从提升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业务服务水平、充分挖掘乡村振兴带头人贷款需求和强化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视角提出解决农业银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问题的对策。提高服务水平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与合作单位的沟通和宣传,深化信贷队伍建设和重视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强化风险管理内容包括严格客户调查准入、建立乡村振兴带头人信息建档检查评估体系和严格加强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产品贷后管理。通过上述解决农业银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问题的对策,希望可以为A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助力,也希望可以为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需求的日益增长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
瞿芃芃[3](2019)在《A银行泰州分行公司信贷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绩效考核指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绩效考核本质上是一种过程管理,而不是仅仅对结果的考核。它是将中长期的目标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指标,不断督促员工实现、完成的过程,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帮助企业达成目标。本文以A银行泰州分行为例研究企业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论述了绩效考核体系的国内外主要理论、研究意义以及对企业的作用,分析了该行的绩效考核对象的人力资源结构,并有针对性的对基层信贷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现状分析找出A银行泰州分行绩效考核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绩效考核标准不够客观、未将培训落实到位、过程管控缺失、缺乏反馈沟通机制、结果运用单一。随后针对问题提出优化意见,如重新设置绩效考核指标、调整绩效考核标准、重视人员培训、加强过程管控、加强反馈沟通、拓宽结果运用。最后,提出了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制度措施三个方面对绩效考核的实施给予支持和保障。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为其他拥有类似现状的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赖星云[4](2018)在《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内控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会计操作风险已成为银行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重要焦点之一。近年,因会计操作风险引发的一系列金融案件带来巨大的损失,引起了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会计操作风险的广泛关注。提升会计操作风险和内控管理能力是保障银行平稳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而人民银行基层行,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地金融系统的管理者和运营者。作为金融枢纽,人民银行基层行既有一般商业银行的风险属性,也有政府部门的行政属性,应站在确保当地金融体系安全、高效和正常运转的层面,确立现代化的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理念,重视各项会计业务中遇到的操作风险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提出防范操作风险,改善内部控制环境的措施。首先,本文以会计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人民银行基层行会计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提高大家对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管理总体概况的认识。其次,本文以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现状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寻找人民银行现阶段主要业务领域的会计操作风险内控存在的共性,找出人民银行基层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在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的信息及其沟通、内部控制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监控五方面的突出问题。然后,探究其问题成因,如会计操作风险内控环境薄弱、会计操作风险内部监督乏力、会计操作风险制度体系不健全、会计操作风险评估识别手段落后、会计操作风险内控信息与沟通不充分和职业道德防范不够。最后,本文针对人民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引发问题的原因,从营造会计操作风险内控环境、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操作风险监督机制、强化会计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四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并从加强人员管理、加强沟通交流和核算系统安全建设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此来提升人民银行基层行的抗会计操作风险能力。由于人民银行各基层行有较高的同质性,因此,对人民银行其他基层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建设与优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龚书[5](2017)在《农业银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客户金融消费方式和习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传统金融业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同时,城镇化建设的提速,对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广大县域客户金融需求不断扩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农业银行面向城镇化以及三农服务开发并推广智能网点。农业银行智能网点在传统人工网点的基础上,减少营业支出,减少人工成本,较之传统自助银行仅需增加少量管理和运行成本,依托各类客户自主操作的银行机具,辅之驻点员工的延伸服务,提升智能网点的服务功能、业务功能、营销功能,从而提高其投入产出比。本文以农业银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实际情况为主线,通过对国内外先进银行智能网点管理的启发,对农业银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实证分析法,提出可行性对策。全文由六章组成,其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结合国内外智能网点研究现状,论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提出了研究内容及思路、方法及框架。第二章为商业银行智能网点管理现状及趋势。首先介绍了智能网点概念、产生背景、发展趋势以及特征,其次商业银行智能网点的管理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章分析了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现状及问题。通过对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对花旗银行、富国银行以及招商银行智能网点的创建经验与管理启示,分析了智能网点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第五章对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从网点选址、设备配置、健全管理制度、成本与收益分析以及服务功能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的管理对策。第六章为结论。首先对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工作进行了概括总结,指出了撰写本文的局限性,最后提出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刘雨岸[6](2016)在《中国人民银行县级支行职能履行情况研究 ——以湘南某县为例》文中指出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正式成立,这一机构的成立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从而人民银行的职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人民银行县级支行是人民银行的基层机构,在传导执行货币政策、辖区金融环境建设、改善金融服务质量、金融风险和危机的防控以及维持金融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县级人民银行来讲,人员的履职理念和业务水平都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是,在做好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将新职能履行好对于人民银行县支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快速提高自身履职能力,改变思想观念来完成好工作,履行其“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职责,这是如今必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职能演变的回顾,结合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职责及履职的法律依据,并以湘南某县支行为例,分析了该县的金融发展状况以及该县支行的履职现状,研究了县支行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根据逻辑思路层层递进,对本命题展开深入的探讨:首先阐述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介绍人民银行县级支行的职责演变以及人民银行履职的法律依据等,并结合湘南某县当前金融发展状况,分析了该县资金流动的特点,论述了以银行资金大量上存为主要形式的资金外流现象对县域经济的影响;随后详细说明了该县支行的人员配置、履职情况,提出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职过程中存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金融稳定职能定位缺失、金融服务水平不高、人员年龄老化严重四大问题。从具体的履职情况中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履职依据不充分、手段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最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胡圣思为[7](2016)在《人民银行C中心支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内部审计得到深入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高。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和颁布实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实务指南以及2014年对《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全面、系统修订,以此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2015年末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作为审计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对审计内容、审计频率等部分细则进行了首次明确,从多个方面完善中国审计制度。对于打破层级壁垒,保障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各大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此背景下对其内部审计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人民银行不断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和国内先进审计理念的做法,从2011年至2013年期间在系统内部广泛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使得内部审计在理念、目标、职能、技术和内容等方面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在转型过程中为有效改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效率低和效果差的现象,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人民银行C中心支行内部审计工作为例,借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理论,先对C中心支行人民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的现状进行梳理,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相应对策,最后从组织建设、制度准则、经费成本、控制能力等四方面来对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进行保障,确保该体系得以顺利推进。本文通过对人民银行具体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研究,这对于人民银行系统内部的审计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的借鉴作用,有利于促进自身工作水平的提升和加强审计工作质量控制。而所制定的相关保障措施,对在新形势下,为实现内部审计的职业价值,有效预防内部审计风险,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民银行内部管理,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具有现实的应用意义。
曹青[8](2015)在《农村信用社改革期间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围绕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中国农村金融领域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始于2000年的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转型的发端,涉及组织体系、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历史包袱等多方面内容,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采用两阶段分析法,对江苏省49家农村信用社2000-2013年的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SBM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又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进一步测算农村信用社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分析生产率变化的速度,并对累积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评价此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并为未来的改革方向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其效率提升和生产率快速增长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但在改革的不同时期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其影响方式与作用大小是不同的,因此,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应注意因地制宜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规模扩张等措施,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信用社适用不同的改革模式,并同步推进其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梳理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改革的各个阶段,并重点对江苏省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措施、运行状况进行总结,为随后的实证分析提供依据。2、本文总结了 DEA模型,针对其缺陷,将不良贷款纳入模型之中,构建用于农村信用社效率测度的SBM-Undesirable模型。并使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的效率进行测算,使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考察其影响因素,从而分析引起农村信用社效率数值变化的具体原因。3、本文总结了传统的Malmquist指数模型,针对其缺陷,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构建用于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并使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将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之中,对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使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考察其影响因素,从而分析引起农村信用社效率增长速度变化的具体原因。4.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总结了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展十三年间的效果与经验,结合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进一步推开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车晓军,白利民,张国春[9](2012)在《对农行集中连片服务“三农”模式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末,农总行针对全行"三农"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台了《集中连片服务"三农"指导意见》,这是农行成功上市之后转化"三农"业务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力求用最小的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实现最大的服务"三农"效果的创新探索。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正确认识采用集中连片服务"三农"模式的意义,选准集中连片服务"三农"模式的切入
李燕[10](2012)在《县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的措施与效果分析 ——以LC县支行为例》文中指出“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国家连续出台9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从经济层面看,全省“三化”进程明显提速,城市产业向县域转移、沿海产业向省内腹地转移进程不断加快,加上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等战略工作的推进,为“三农”业务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与此同时,“三农”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依然突出。从农行股改上市后要求看,利润增长刚性化、信息披露透明化、市场目标多元化对服务“三农”的压力空前加大,县域银行作为单纯的金融分支机构在管理体制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主导及应变能力的缺失和不足,加剧了“三农”客户不断丰富的金融需求和县域金融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本文主要从LC县支行“三农”业务现状及制约因素入手,着重从县域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效及服务动作体系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本文论述了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改革情况、三项扶持政策即财税政策、监管政策、差别准备金政策落实情况及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成效,即经营活力不断增强,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幅扩大,服务县域经济力度不断提升,资产质不断提升,县支行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快,呈现较强的财务可持续性及社会形象进一步提高等,并提出服务“三农”的县域农行必须根据各地的区域发展特征,经济结构等着重在产品创新、信贷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建立健全适用于“三农”和县域业务并有异于他行的运作体系。本文选择此课题的出发点是想基于自身工作体会,通过借鉴当前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案例对服务“三农”进行分析,并根据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当前机遇,提出了县域农业银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配套措施,并从五个方面即加强队伍建设,探索扩大“三农”服务半径、加强内部盈亏和风险控制、加大金融创新、拓宽外部风险化解渠道、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提出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建议,为县域农行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经营提供参考。
二、关于县支行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县支行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信贷业务的概念 |
2.1.2 营销策略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村金融及信贷业务相关理论 |
2.2.2 STP理论 |
2.2.3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现状与外部环境分析 |
3.1 工行BD分行及其农村信贷业务概况 |
3.1.1 工行BD分行简介 |
3.1.2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概况 |
3.2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现状 |
3.2.1 产品情况 |
3.2.2 定价情况 |
3.2.3 促销模式分析 |
3.2.4 渠道建设情况 |
3.2.5 服务人员情况 |
3.2.6 信贷业务服务流程分析 |
3.2.7 有形展示情况 |
3.3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
3.3.1 政策环境分析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市场需求环境分析 |
3.3.4 竞争环境分析 |
第四章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问卷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1.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市场定位不准确 |
4.2.2 信贷产品无差异化 |
4.2.3 定价无特殊优惠政策 |
4.2.4 促销活动方式不够丰富 |
4.2.5 渠道建设不齐全 |
4.2.6 人员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
4.2.7 服务过程效率低 |
4.2.8 有形展示方面客户体验感较差 |
第五章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策略方案 |
5.1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STP策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 |
5.1.3 市场定位 |
5.2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7P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定价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人员策略 |
5.2.6 服务过程策略 |
5.2.7 有形展示策略 |
第六章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农村金融品牌建设 |
6.2 完善风控体系建设 |
6.3 创新农村信贷业务发展媒介 |
6.4 强化部门联动营销 |
6.5 建立农村信贷专业管理团队 |
6.6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服务体验调查问卷 |
致谢 |
(2)农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的定义及功能 |
一、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的定义 |
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的功能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农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供给现状 |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A县农村经济发展 |
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产品设计介绍 |
三、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供给情况 |
第二节 农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需求情况调查 |
一、样本基本情况 |
二、总体贷款情况统计 |
三、乡村振兴带头人贷款意愿的统计 |
四、需求主体的信贷资金来源 |
五、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需求的用途 |
六、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金额需求 |
七、农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满意度分析 |
第四章 农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业务服务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信息建档难以批量化、程序化 |
二、客户经理工作不专业 |
三、申请到用信周期过长 |
第二节 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业务产品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节 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信息建档不够准确 |
二、信贷风险监管体系有待改进 |
三、贷后风险管理水平低 |
第五章 解决农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提升乡村振兴带头人贷款业务服务水平 |
一、加强与合作单位的沟通和宣传 |
二、深化信贷队伍建设 |
三、重视先进技术手段运用 |
第二节 充分挖掘乡村振兴带头人贷款需求 |
第三节 强化乡村振兴带头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 |
一、严格客户调查准入 |
二、建立乡村振兴带头人信息建档检查评估机制 |
三、严格加强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产品贷后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需求研究调查表 |
致谢 |
(3)A银行泰州分行公司信贷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绩效考核体系相关理论 |
2.1.1 基于目标管理的考核体系 |
2.1.2 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体系 |
2.1.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考核体系 |
2.1.4 基于任职者素质的考核体系 |
2.2 绩效考核方法 |
2.2.1 目标管理考核法 |
2.2.2 关键绩效指标法 |
2.2.3 平衡计分卡 |
2.2.4 360度考核法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A银行泰州分行公司信贷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现状 |
3.1 业绩规模及发展理念 |
3.2 组织架构及信贷人员现状 |
3.2.1 A银行整体层级组织架构 |
3.2.2 泰州分行组织架构 |
3.2.3 信贷人员现状 |
3.3 信贷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
3.3.1 绩效考核周期和权重 |
3.3.2 绩效考核的要素 |
3.3.3 绩效考核的组织保障 |
3.3.4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
第四章 A银行泰州分行公司信贷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关于A银行绩效考核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
4.1.1 问卷调查设计 |
4.1.2 实地调查 |
4.1.3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
4.2 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 |
4.2.1 全部为定量指标 |
4.2.2 绩效考核指标多且杂乱 |
4.2.3 绩效考核指标间目标不一致 |
4.3 绩效考核标准更改频繁 |
4.3.1 不良指标影响过大 |
4.3.2 绩效考核标准缺乏客观性 |
4.4 未将培训落实到位 |
4.4.1 信贷人员不了解考核指标 |
4.4.2 绩效考核结果不能作为有针对性培训的依据 |
4.5 过程管控缺失 |
4.6 缺乏反馈沟通机制 |
4.6.1 信贷人员未参与绩效考核指标设置 |
4.6.2 绩效考核结果未发送至信贷人员并收集反馈意见 |
4.6.3 绩效考核缺乏沟通机制 |
4.7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单一 |
4.7.1 不能作为职务晋升的依据 |
4.7.2 不能作为职等降低的依据 |
4.7.3 不能作为调离信贷岗位的依据 |
4.8 原因分析 |
4.8.1 主观因素 |
4.8.2 客观因素 |
第五章 对A银行泰州分行公司信贷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 |
5.1 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原则 |
5.1.1 前馈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
5.1.2 过程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
5.1.3 反馈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
5.1.4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
5.2 重新设置绩效考核指标 |
5.2.1 调整绩效考核指标,适当增加管理服务类定性指标 |
5.2.2 选取重要且可测量的绩效考核指标 |
5.2.3 强化绩效考核指标间目标一致性 |
5.3 调整绩效考核标准 |
5.3.1 绩效考核压力适度,适当控制非主观不良的影响 |
5.3.2 固定绩效考核标准,做好应对措施 |
5.4 重视信贷人员的培训 |
5.4.1 绩效考核前做好考核指标培训 |
5.4.2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于针对性培训 |
5.5 进一步加强过程管控 |
5.6 加强反馈与沟通 |
5.6.1 建立信贷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参与制 |
5.6.2 打通绩效考核结果反馈通道 |
5.6.3 提升双向沟通效果 |
5.7 拓宽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途径 |
5.7.1 运用于职务晋升 |
5.7.2 运用于职等下降 |
5.7.3 运用于岗位调整 |
第六章 A银行泰州分行绩效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
6.1 重视绩效考核中的文化建设 |
6.2 规范组织机构设置 |
6.2.1 建立灵活性强的组织机构 |
6.2.2 建立规范的组织架构 |
6.3 探索持续改善长效制度措施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绩效考核管理现状问卷调查 |
致谢 |
(4)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内控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
第2章 人民银行会计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理论综述 |
2.1 人民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内涵和特征 |
2.1.1 会计操作风险的解释 |
2.1.2 人民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特征 |
2.2 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2.2.1 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 |
2.2.2 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
2.3 人民银行会计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
2.3.1 内部控制缺陷必然产生会计操作风险 |
2.3.2 内控制度是人民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 |
第3章 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会计操作风险内控建设现状及问题 |
3.1 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概况 |
3.2 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现状 |
3.2.1 组织结构 |
3.2.2 制度体系 |
3.2.3 现状分析 |
3.3 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会计操作风险内控问题的具体表现 |
3.3.1 国库业务 |
3.3.2 会计核算业务 |
3.3.3 货币发行业务 |
3.3.4 事后监督 |
第4章 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会计操作风险内控问题存在的原因 |
4.1 会计操作风险内控环境薄弱 |
4.2 会计操作风险制度体系不健全 |
4.3 会计操作风险内部监督乏力 |
4.4 会计操作风险评估识别手段落后 |
4.5 会计操作风险内控信息交流与沟通不充分 |
4.6 职业道德防范不够 |
第5章 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改进措施 |
5.1 营造会计操作风险内控环境 |
5.1.1 强化内控意识 |
5.1.2 建立有效控制会计操作风险的组织架构 |
5.1.3 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
5.1.4 发挥内审对会计操作风险的防控作用 |
5.2 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
5.2.1 建立全面覆盖会计操作风险点的内控制度 |
5.2.2 建立会计操作风险预警系统 |
5.2.3 建立会计操作风险防范责任制 |
5.2.4 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 |
5.2.5 梳理会计操作业务流程 |
5.3 强化会计操作风险监督机制 |
5.3.1 改变监管理念 |
5.3.2 加大检查力度 |
5.3.3 发挥事后监督功能 |
5.3.4 强化内外监督检查 |
5.4 强化会计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5.4.1 重视会计操作风险的识别与管控 |
5.4.2 建立基于风险源的规范化风险识别制度 |
第6章 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保障措施 |
6.1 加强人员管理 |
6.1.1 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
6.1.2 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
6.1.3 增强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
6.2 加强沟通和联系 |
6.2.1 建立会计核算业务风险控制信息网络化平台 |
6.2.2 加强与财税银的横向联系 |
6.2.3 规范重大风险事项报告管理 |
6.3 加强核算系统安全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农业银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理论论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着手点以及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二章 商业银行智能网点管理现状及趋势 |
2.1 商业银行智能网点概况 |
2.1.1 商业银行智能网点 |
2.1.2 商业银行智能网点出现的背景 |
2.1.3 商业银行智能网点发展有利因素 |
2.1.4 商业银行智能网点典型特征分析 |
2.2 商业银行智能网点当前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2.2.1 商业银行智能网点管理模式概念及趋势 |
2.2.2 当前商业银行智能网点管理的问题及挑战 |
第三章 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现状 |
3.1.1 智能网点发展情况 |
3.1.2 智能网点发展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
3.1.3 智能网点智能网点管理组织架构 |
3.1.4 智能网点的分类及设立方式 |
3.1.5 智能网点的运营管理运转模式 |
3.2 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3.2.1 智能网点的地点选择并不科学,构建的网点格局不十分合理 |
3.2.2 智能网点的管理模式没有达到既定的要求 |
3.2.3 智能网点资源利用的情况并不合理 |
3.2.4 智能网点功能未得到充分的开发 |
3.2.5 智能网点派驻客户经理缺乏考核激励 |
第四章 国内外银行智能网点管理启示 |
4.1 花旗银行智能网点管理启示 |
4.1.1 花旗银行智能网点的管理简述 |
4.1.2 花旗银行智能网点建设 |
4.2 富国银行智能网点管理启示 |
4.2.1 富国银行智能网点管理概况 |
4.2.2 富国银行智能网点运营和服务模式 |
4.2.3 富国银行智能网点建设带来的启示 |
4.3 招商银行智能网点管理启示 |
4.3.1 招商银行智能网点概况 |
4.3.2 招商银行智能网点发展特点 |
4.3.3 招商银行智能网点创新启示 |
第五章 农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模式设计 |
5.1 对智能网点的选择需要遵守科学、合理的原则 |
5.1.1 智能网点的选择需要经过可行性分析 |
5.1.2 智能网点的建设需要遵守科学化的管理原则 |
5.1.3 对所考察建设地址的决策 |
5.1.4 功能规划和设计 |
5.2 健全智能网点管理机制 |
5.2.1 促进智能银行的考核管理体系完善 |
5.2.2 提高智能设备的运营管理质量,提高经营效益 |
5.2.3 确保智能网点的管理更加细致 |
5.3 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促进网点效益的提升 |
5.3.1 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配置网点设备 |
5.3.2 建立高效运转的网点作为范例 |
5.3.3 整合智能网点的格局,实现经营的集中管理 |
5.4 智能网点成本投入与效益关系的分析 |
5.4.1 成本费用分析 |
5.4.2 收益分析 |
5.4.3 智能网点实际经营结果评比以及调整方式 |
5.5 积极开发创新智能设备服务功能 |
5.5.1 开发和完善服务功能 |
5.5.2 一点一策,提供便民特色 |
5.5.3 加强客户教育,提高客户体验度 |
5.5.4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人民银行县级支行职能履行情况研究 ——以湘南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基层人民银行的职能定位 |
2.1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职能演变 |
2.1.1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国人民银行(1948-1952年) |
2.1.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人民银行(1953-1978年) |
2.1.3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人民银行(1979-1992年) |
2.1.4 逐渐完善的中国人民银行(1993年至今) |
2.2 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法定职责及其职能定位 |
2.2.1 人民银行的法定职责 |
2.2.2 人民银行履职的法律依据 |
2.2.3 人民银行县分支机构的职能 |
第3章 湘南某县金融发展情况及资金流动特点 |
3.1 湘南某县经济金融发展现状 |
3.2 某县人民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当地发展的支持情况 |
3.2.1 该县支行再贷款发放情况 |
3.2.2 央行票据发行情况 |
3.2.3 差额准备金率执行情况 |
3.3 某县近年资金流动的特点及资金上存变化 |
3.3.1 向大企业流动的趋势明显 |
3.3.2 向城区流动明显 |
3.3.3 因资金上存而呈现的资金外流现象日趋严重 |
3.4 某县经济金融发展现实对对人民银行提高履职能力提出的要求 |
3.4.1 增强货币政策贯彻执行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
3.4.2 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
3.4.3 提高金融风险的预测力与把控力 |
第4章 人民银行某县支行职能履行现状 |
4.1 人民银行湘南某县支行的机构配置 |
4.2 当前湘南某县人民银行工作开展情况 |
4.2.1 较好地充当了贷币政策执行者和实施效果的反馈者的角色 |
4.2.2 优化金融服务并做好对经济形势的监测 |
4.2.3 推动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较好地维护了金融稳定 |
4.3 当前人民银行湘南某县支行履职过程中的问题 |
4.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 |
4.3.2 金融稳定职能定位缺失 |
4.3.3 金融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
4.3.4 人员老化,履职能力难提高 |
4.4 制约人民银行湘南某县支行有效履职的原因 |
4.4.1 履职理念滞后 |
4.4.2 制度规定缺失 |
4.4.3 管理手段落后 |
4.4.4 管理人才缺乏 |
第5章 解决基层人民银行履职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5.1 更新金融管理理念 |
5.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3 推进法律制度建设 |
5.4 改进金融管理服务手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人民银行C中心支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内部审计质量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要性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法论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分析 |
2.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理论依据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系统论 |
2.2 内部审计质量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
2.2.1 内部审计质量的涵义及特点 |
2.2.2 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
2.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目标 |
2.4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
第3章 人民银行C中心支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人民银行C中心支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 |
3.1.1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 |
3.1.2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配置 |
3.1.3 内部审计业务发展 |
3.1.4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 |
3.2 人民银行C中心支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问题分析 |
3.2.1 内部审计体制架构不完善 |
3.2.2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 |
3.2.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程序缺位 |
3.2.4 内部审计成果转化机制低效 |
3.2.5 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
第4章 人民银行C中心支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优化 |
4.1 健全内部审计体制架构 |
4.2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力度 |
4.3 完善项目质量控制程序 |
4.4 优化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 |
4.5 完善审计考评及责任追究制度 |
第5章 人民银行C中心支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保障 |
5.1 组织建设保障 |
5.2 制度准则保障 |
5.3 经费成本保障 |
5.4 控制能力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8)农村信用社改革期间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可能的不足 |
1.5 样本选择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效率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
2.1.2 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银行业金融机构效率影响因素 |
2.2.2 改革对农村信用社效率的影响 |
第3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改革历程 |
3.1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
3.1.1 推广调整阶段(1951~1957年) |
3.1.2 严重挫折阶段(1958~1978年) |
3.1.3 农业银行代管阶段(1979~1995年) |
3.1.4 行社脱钩阶段(1996-2003年) |
3.1.5 新一轮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
3.2 江苏省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 |
第4章 农村信用社改革效率测算与分析 |
4.1 SBM-Undesirable模型 |
4.1.1 DEA方法及其缺陷 |
4.1.2 SBM-Undesirable模型 |
4.1.3 投入与产出指标选择 |
4.2 农村信用社技术效率变化 |
4.3 农村信用社效率分解 |
4.4 农村信用社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模型设定 |
4.4.2 自变量选择 |
4.4.3 实证结果及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1 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 |
5.1.1 Malmquist指数模型及其缺陷 |
5.1.2 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 |
5.2 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
5.3 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
5.4 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 |
5.4.1 模型设定 |
5.4.2 自变量选择 |
5.4.3 实证结果及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对农行集中连片服务“三农”模式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认识集中连片服务“三农”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 农行“三农”业务发展中日益凸显的四个矛盾和 |
(二) 正在逐步形成的农民生产组织化和农村金融多 |
二、选准集中连片服务“三农”模式的有效切入点 |
(一) 在集中连片服务“三农”重点产业选取方面,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
(二) 集中连片服务“三农”重点客户选取方面, 应当围 |
(三) 集中连片服务“三农”重点产品选择方面, 要改变以往仅限于贷款等信贷类产品的思路。 |
(四) 集中连片服务“三农”重点片区选取方面, 要从切 |
三、集中连片服务“三农”模式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 |
(一) 要解决经营决策重心下沉与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 |
(二) 要解决建立差异化、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涉农产行业和区域信贷政策体系的问题。 |
(三) 要解决在业务发展的同时, 调整“三农”客户结 |
四、推进集中连片服务“三农”模式过程中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
(一) 要充分考虑集中连片推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 |
(二) 区域信贷政策和产品创新需求要与风险管理措施和目标结合起来。 |
(10)县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的措施与效果分析 ——以LC县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从资本意志和社会责任看服务“三农” |
1.2.2 从农行统筹城乡的战略价值看服务“三农” |
1.2.3 从县域支行可持续发展看服务“三农”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四川LC县支行“三农”业务现状及制约因素 |
2.1 县域农业银行“三农”业务现状 |
2.1.1 县域概况 |
2.1.2 LC县对“三农”金融服务的需求 |
2.1.3 LC县支行的主要“三农”金融业务 |
2.2 制约因素 |
2.2.1 认识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 |
2.2.2 前台、网点资源配置不足 |
2.2.3 “三农”产品服务,函待突破瓶颈 |
2.2.4 信贷业务责、权、利不对称 |
2.2.5 流程繁琐,准入条件高,影响信贷业务发展 |
3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及启示 |
3.1 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改革情况 |
3.1.1 建立“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事业部管理架构 |
3.1.2 建立“六个单独”的事业部运行机制 |
3.2 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三项扶持政策情况 |
3.2.1 财税政策 |
3.2.2 监管费政策 |
3.2.3 差别准备金政策 |
3.3 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 |
3.3.1 坚持城乡联动,综合服务 |
3.3.2 坚持市场主导,持续发展 |
3.3.3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推进 |
3.3.4 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效率 |
4 LC县域支行服务“三农”措施及其成效 |
4.1 LC县在县域金融中的商机 |
4.1.1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
4.1.2 县域产业规划 |
4.1.3 服务“三农”的优势 |
4.2 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做法及成效 |
4.2.1 LC县支行服务“三农”的主要做法 |
4.2.2 服务“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
4.3 “三农”金融服务运作体系 |
4.3.1 建立服务产品品牌体系 |
4.3.2 建立完善信贷运行机制 |
4.3.3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
5 县域农业银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配套措施和建议 |
5.1 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配套措施 |
5.1.1 实施差异化经营管理 |
5.1.2 加大产品创新推广力度 |
5.1.3 加强服务环境建设 |
5.1.4 健全信贷管理体系 |
5.1.5 强化业务风险管理 |
5.1.6 做实事业分部改革 |
5.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2 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建议 |
5.2.1 加强队伍建设,探索扩大“三农”服务半径 |
5.2.2 加强内部盈亏和风险控制 |
5.2.3 加大金融创新 |
5.2.4 拓宽外部风险化解渠道 |
5.2.5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关于县支行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工行BD分行农村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迅. 河北大学, 2021
- [2]农行A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信贷问题研究[D]. 盛鹏程.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3]A银行泰州分行公司信贷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D]. 瞿芃芃.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人民银行平江县支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内控改进研究[D]. 赖星云. 湖南大学, 2018(01)
- [5]农业银行夹江县支行智能网点管理模式研究[D]. 龚书. 新疆大学, 2017(01)
- [6]中国人民银行县级支行职能履行情况研究 ——以湘南某县为例[D]. 刘雨岸.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7]人民银行C中心支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D]. 胡圣思为. 湘潭大学, 2016(03)
- [8]农村信用社改革期间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D]. 曹青.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9]对农行集中连片服务“三农”模式的几点思考[J]. 车晓军,白利民,张国春.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2(11)
- [10]县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的措施与效果分析 ——以LC县支行为例[D]. 李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