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道德:从“混乱”到“关注”到“善的真理”——论爱丽丝·默多克小说世界的理论框架

艺术与道德:从“混乱”到“关注”到“善的真理”——论爱丽丝·默多克小说世界的理论框架

一、艺术和道德:从“迷惑”经过“关注”到达“善的真实”——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世界的理论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顾盼[1](2021)在《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文中认为布克奖作为英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自1969年创立至今,截止到2019年,已走过了51年的历程,并评选出了54部优秀小说。来自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和欧洲的获奖小说,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文学审美历程,不论是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看,都反映了英国动态的、民族性的、世界性的、非单一性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时刻,而布克奖对大英帝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批判,对全球化资本流通和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争议,都为其带来了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的迥异却多元的文化形态。从早期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到殖民紧缩、去殖民化和后殖民主义,英国的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应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布克奖获奖小说的选择,不仅是英国的审美趣味的选择,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抉择。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对布克奖进行了基本介绍,并分析了英国中心论的衰微与文学浪潮的交织,以及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其次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以布克奖及其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资料综述;最后提出了本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布克奖在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中所采取的运营策略和发展模式。布克奖在英国社会引发的“布克效应”以及一步步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的重要媒介之一,而大英帝国的历史背景,则奠定了布克奖的帝国主题。第二章至第六章通过分析布克奖获奖小说的类型和主题,来探索布克奖对时代众多焦点的选择和兼顾,其获奖小说表现的英国式的审美意趣、美学价值和艺术精神。其中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后殖民历史重写以及小说中展现的异域文化。布克奖的后殖民小说以1981年萨曼·鲁西迪《午夜之子》的夺冠为元年,吹响了对大英帝国中心式的话语霸权的终结的号角。后殖民文学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了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问题,曾经被殖民的人民重新获得权力以及民族身份,他们通过取代以往的帝国主义立场而将自己的话语赋予价值,进而恢复自己的声音。后殖民的主题由布克奖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当代英国文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第三章则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个体如何在创伤记忆里对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重塑。在战争这种极端语境下,人类更加渴望文明的修葺和重建。第四章论述了新历史视域下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从“元叙事”到“小叙事”的过渡让公众话语转向个人话语,对帝国历史的戏仿和重构深刻反映了文化和个体身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五章探讨了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和意识图景,女性作为性别概念中的“他者”,在对抗父性制的中心话语的同时,对本体性和自我意识一再重申,从而逐渐获得了对个体存在的证明和回归。第六章分析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中自我与他者的身份认同困惑,其中的性别、种族、阶级、宗教、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等身份认同问题都呈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冲突、分裂和无序状态,自我的意志和人性的价值都需要被放置在“他者”的理论体系中被重新思考和感知。第七章论述了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问题。布克奖商业和美学理想的结合,声望经济和艺术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布克奖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多方因素。布克奖对人性的洞察、对新历史观和多元叙述的探索,对未来的英语小说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和文学发展的启发性意义。结语部分则回溯了本文的主要论点,指出了文学文本和国家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同步关系。布克奖在推动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化领域地位,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局势中,包容且赞赏的接纳和承认非英国中心地区与国家的文化符号,打开了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性的注视目光。

王昱泽[2](2020)在《逃离洞穴,上升至善—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道德朝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被誉为“全英国最聪明的女人”。作为一名小说家,默多克自始至终都在探索艺术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她的文学作品蕴藏哲学意味和道德倾向,引导当代人恢复一种向善的道德生活。默多克非常推崇柏拉图的洞喻思想,在其小说中,“洞喻”以一种道德朝圣的形式被表现出来,象征了人在道德上不断完善的各个阶段。本文对照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以默多克创作成熟期最富盛名、艺术价值最高的两部小说《黑王子》和《大海,大海》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默多克小说中的道德朝圣。本文由绪论、正文三个章节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艾丽丝·默多克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其次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默多克小说道德思想的研究情况,从而指出以柏拉图“洞喻”为切入点研究其小说中的道德朝圣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最后简要分析了默多克对“洞喻”的朝圣式解读,并确定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以默多克道德朝圣的起点开篇,用“洞穴人”象征当代人的悲剧处境,表现了对唯我论的批判。在这一阶段,自我放逐进入封闭唯我的世界。默多克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如同囚徒被洞壁上的影子所蒙蔽,人总是沉迷于自我的臆想,以主观意志来看待真实世界,通过歪曲他人、歪曲客观现实来达成自我实现。默多克小说的主人公大都是自我中心式的人物,他们像上帝一样,对周围的人施加某种不可思议的影响,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如何突破唯我与臆想。受柏拉图灵魂转向的启发,默多克提出了打破唯我的突破口,那就是“关注”。默多克的“关注”不同于萨特的“注视”,这是一种公正的、充满爱的道德目光。她把“关注”投向了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世界的偶然性,借用来自社会的外力,强迫自我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二是关注他者的存在,允许他人和话语的介入来解构自我的霸权。第三章揭示了默多克道德朝圣的终点与意义是善。她认为善是一种至高的理念,是内在的一种原则。洞穴外的太阳是很难看见的,朝圣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任务。柏拉图“洞喻”的启示不在于获得善的理念,而是指明了一条上升的路径,指导人们如何无限地向善趋近。她接受了柏拉图的“爱欲”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低级的爱欲”和“高级的爱欲”。后者是追寻善的动力源,激励人最终走向上升之路,逃离洞穴,在善中获得终极的满足。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肯定了艾丽丝·默多克作品的价值。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默多克努力地协调道德、哲学与文学三者间的关系,用柏拉图的“洞喻”构建了小说的理论框架,以文学化的书写演绎了个体向善的朝圣之旅,对当代道德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

林懿[3](2019)在《“伟大传统”的继承者:战后人文主义论争中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女作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在哲学、艺术、科技抑或政治领域,人文主义都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中流纸柱。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围绕人作为出发点和终极关照的元伦理视角,并以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性概念为基础,在抽象普世与微观个体两个层面设计并追求理想的人类生活和人性发展。人文主义为西方现代文明以至整个人类文明贡献了极为辉煌的成就。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思想界,人文主义却变成最具争议与分裂性的概念之一。它引发了一系列愤怒的争吵,人文主义的声誉也一落千丈。战后西方人文主义受到的冲击可用三个标志性节点进行划分。首先,是二战结束的岁月对大屠杀暴行·所进行的关于人性与西方文明的伦理反省。当时极具影响力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对传统人文主义的“本质主义”倾向发起攻击,但在另一方面,萨特哲学又将人文主义中的个体自由、理性、自主意志和个人责任推向最高点。接下来的一轮人文主义冲击是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以法国(/欧陆)理论界为大本营的层出不穷的“反人文主义”思潮对人文主义立场进行清算。最后是从上世纪末起、以“9·11”事件为分水岭的世界政治格局变迁和科技发展。它们激发的对全球人类生存状况的重新想象给人文主义带来新的挑战。人文主义遭遇的猛烈攻击带来的影响波及西方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而文学和艺术研究领域由于其在人文主义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其中,自由人文主义诗学原则下的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由于其人文主义的深层立场以及它与人文主义人性观相适应的现实主义形式风格,在战后西方文坛中逐渐陷入困境。面对层出不穷的反人文主义挑战和针对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观的批评,本论文中的三位女性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和扎迪·史密斯——依然通过严肃深沉的思考,有意识地坚持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在创作中维护和继承了自由人文主义的文学观。她们还在人文主义受剧烈冲击的大背景下,坚持以人文主义立场为出发点来探查战后西方社会和人类生存状况的症结和出路,体现出人文主义者的社会担当和人性关怀。默多克(Iris Murdoch 1919-1999)是战后崭露头角的第一代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她首先通过与萨特的人性观、文学观和自由主义观对话,恢复了与人文主义关系紧密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思想与道德哲学方面的重要性。接着,默多克借助她的内向性道德哲学,努力恢复古典人文主义对整全人性的培养和教化作用。她的关注人物内在意识生活的小说有力地维护了与激进自由主义相对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社会文化观和人性观念。她的道德人文主义为战争暴行之后西方世界的道德反思提供了与存在主义的激越态度完全不同的古典化理解思路。在后期的神秘主义转向中,默多克对人文主义的批判又进入最深层,指向一种“超人文主义”的中间立场。不过,即便在人文主义批判的最深层和最激进处,默多克也没有偏向传统宗教神学和当代学者所称的反人文主义立场。她的晚期神秘主义立场可被视为一种被大幅度修改的人文主义:它携带着默多克在漫长的中前期发展而来的人文主义关怀,又同时指向超人类世界的开阔而神秘的“善”之真理。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 1939-)曾师从利维斯,她成长于一个更为平稳的社会氛围里,可被视为战后英国第二代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德拉布尔始终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传统中展开她对英国自由人文主义的当代思索。她的早期小说聚焦女性特有的身心体验(特别是母性体验),在客观上推动了女性主义事业的发声与传播,同时也帮助过往被忽略的女性生活作为具有独特价值的一种人性经验进入到人文主义的关照之下,并给后者带来新的启发。中后期德拉布尔小说在人文主题上的拓疆则与利维斯按从窄到宽的路径发展起来的关注“个体、文化、(异)文明”的英国小说人文传统正相契合。德拉布尔笔下的人物从人文主义人性化(个性化)、反人文主义分裂状态到人文主义主体重构的变化路径勾勒了作家对现实主义人文传统遭受的攻击所经历的逐步了解、积极应对并最终超越的过程。默多克早早就认识到、自己却没走上的那种“包含一切人与一切事”的光辉丰盈的小说道路,德拉布尔一直在尝试着走下去。她的作品在反人文主义思潮最盛的时期为英国自由主义文学传统赢得了一例宝贵的实践延续,其中蕴含的人文主义启示尽管没有被付诸于体系化的理论建树,却与默多克、列维纳斯等人在战后开展的人文主义哲学思辨形成了较强的可通约性。史密斯(Zadie Smith 1975-)在“9·11”爆发之前的写作或许还不介意接近后现代反讽精神和反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甚至乐意去触碰尼采这一自由世界的异质话语。然而到了后“9·11”时期,史密斯在小说和评论文章里体现出来的严肃性和自由人文主义色彩则没有人能够怀疑了。随着史密斯近二十的创作生涯发展和学界对她认识的加深,史密斯与德拉布尔和默多克等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前辈作家的承袭关系也越发清晰。在“9·11”之后全球政治格局变迁和社会心态的变化中,史密斯的创作实践不仅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包容性和自我修进潜力,也表明了具有“超政治”惰性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同样能够在关键时期以积极姿态维护其自由、平等、民主的信念。她通过《白牙》《论美》等主要小说作品传达出的社会文化立场对英国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的进行了再想象,并且把这种关注人性情感联结、微观个人自由空间和真实生活体验的传统“升级”到了新的世界背景中。她的立场可被视为一种“新自由人文主义”。在小说形式技法上,利维斯、瓦特等人所阐发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在史密斯身上得到了重新“问题化”的机会并获得了新的内涵、拓展了形式技法的疆域。史密斯的小说创作还帮助发展了“后现代现实主义”这一新型小说形式风格。对绝大多数西方学者来说,他们对人文主义基本观念的攻击主要出于对它的失望幻灭之情,认为它没有能够守卫它所强调的人性理想和它所展望的自由、平等、合乎人性的人类社会理想,但他们却并不是在根本上反对人文主义的这些人文理想。本论文所论述的三位女作家面对反人文主义者们各种激烈的批评观点时,均表现出开明理解的态度。她们积极回应借鉴反人文主义风潮的可取部分,并对传统人文主义进行建设性的批评与改造。但与此同时,她们更是发挥才智与反人文主义风潮针锋相对,或是指出其弱点和误区,或是巧妙地将其纳入更广义的人文传统之下,最终三人都清晰地表明她们的人文主义立场。她们对人文主义立场的坚持从来不是不容异见的、或是完全没有自我怀疑的,但她们终究将这些迟疑、动摇、虚心接纳、再思索、重新肯定人文主义立场的过程融入了她们更为地道的人文主义处世态度之中。但是,对于根本上意在摧毁人文主义人性价值的观念体系,如法西斯主义、恐怖主义、非人性的意识形态划分等,三位作家都表现出毫不犹豫的、无条件的抗争态度。“伟大传统”为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观贡献了小说领域里最具典范性的艺术准则和一批最成功的实践成就。在英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伟大传统”所表现的这种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观又与作为社会政治观念的英式自由人文主义立场密切关联、甚至合而为一,这又使得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们的写作具有十分特殊的“英国脾性”。相对于追求纯粹的美学效果,“伟大传统”下的小说创作更注重对个体意识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担当,并在文本中努力促成微观的自主个体与宏观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互动。此外,“伟大传统”本身对小说形式技法的多样性就持一种较为开明的态度。对本论文探讨的三位作家而言,“伟大传统”是变化、发展和延续的,它并不是处在奄奄一息的末尾,而是从利维斯为其命名时才刚刚开始获得完全自觉的艺术意识。

宿娜[4](2019)在《论艾丽斯·默多克小说的死亡书写》文中研究说明艾丽斯·默多克是英国着名的小说家、哲学家和理论家,她在哲学研究、评论和剧本等方面都有建树。默多克的小说和哲学具有强烈的死亡意识,这反映了她对死亡的深度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论文试从默多克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死亡主题的呈现、死亡意象的表现和死亡艺术的书写四个方面展开对默多克小说的死亡理念的探寻,并提出默多克在面对死亡时的终极解决之道是去“自我”,才能走向真正的“爱”。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绪论主要介绍默多克的创作概况、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默多克死亡意识的形成,从个人经历、社会背景、柏拉图的死亡意识、萨特的死亡意识和弗洛伊德的死亡意识五个方面初探默多克死亡意识形成的原因。第二章从柏拉图式死亡主题、萨特式死亡主题和弗洛伊德式死亡主题的具体呈现分析默多克死亡理念的具体内容,探究默多克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第三章主要讨论默多克小说的死亡意象,从象征写意的方式和荒诞的死亡意象两个方面展开,这样的死亡意象隐喻了小说主人公的死亡结局。第四章从表情感觉、艺术文本和叙事结构方面探讨默多克小说的艺术书写,展现其背后的悲剧意义。结语部分总结分析了默多克小说死亡理念的意义和影响,阐述了默多克的死亡理念给西方文学界带来的影响,并试着从默多克的小说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即为去除“自我”,实现真正的“爱”。

孙梦璇[5](2019)在《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视域下的《黑王子》解读》文中提出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一流的小说家、哲学家和评论家,她的文学作品蕴含了她对于艺术、道德与哲学的探索。其后期作品《黑王子》受到了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的影响,同时也展现出了对于生存与自我的深刻思考,即对于人与人、人与命运、人与邪恶、偶然与必然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这也契合克氏关于人的生存发展遵循从审美、伦理过渡到宗教阶段的发展规律。这篇小说围绕艺术家布拉德利展开,讲述他设想避隐郊野创作真正的艺术作品,却被一系列荒诞又偶然的事件打破。本篇论文结合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阐述布拉德利由于真爱而一步步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关注他人,最终实现自我升华。此篇论文也解读了普丽西娜的婚姻、阿诺尔德和蕾切尔的爱情、布拉德利与阿诺尔德的友情,以及朱莉安与布拉德利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复杂的内心变化。整篇论文力图探寻孤独生存与发展的个体面对荒谬空虚的社会环境和迷惘的生存状态,在经历外界冲突与内心困境之后如何进行选择,承担责任,追寻道德与向善,最终赢得自由,走上真实自我的道路。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世界观,帮助沉溺于自我的现代人在充满危机,感到冷漠无爱的生存环境中找到出路和人生方向。此篇论文也旨在洞察人物内心世界,为自我存在价值的寻找和人生意义的解答提供指导,从而使人们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第一章节简要介绍了作者艾丽斯·默多克和她的杰作《黑王子》,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撰写这篇论文推进学术研究的目的以及指导现实生活的意义。随后集中叙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涵和发展脉络,突出体现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及其对于文学,尤其对默多克文学作品的影响。第二章节围绕着普丽西娜、蕾切尔以及布拉德利所面对的人生困境展开,包括他们荒谬的生活经历以及孤独的内心状态,体现出了克尔凯郭尔“个体”这一核心概念以及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中强调的“独特个体”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如何应对内心的疏离与异化、麻木与爆发。第三章节通过朱莉安与布拉德的“自我”分析,找到了一条自我认知从而赢得自我的道路。论文探讨了克尔凯郭尔虚弱“自我”这一概念以及自我追寻之路。自我体现出了其虚弱的特质,人们应该找到一条道路,逐步消除自我,关注他人。最终真实的自我将会回归。接下来是全篇的一个总结。这一部分整体概述了“个体”的经历和“自我”的成长,最终实现了爱与善的真实。

韩雪[6](2019)在《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偶然性”》文中提出艾丽丝·默多克是当代英国文坛着名的女作家。她一生着述丰富,在小说、哲学、文学批评、戏剧与诗歌方面都有建树。作为一名作家兼哲学研究者,默多克在其小说当中融入了她的哲学思考,形成了思辨性与审美性兼备的独特文学风格。在默多克的道德哲学体系当中,“偶然性”(contingency)是寻求向善的一个前提条件。通过对默多克“偶然性”思想观念的生成、偶然世界中的道德探寻与艺术技巧运用三个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作品的人文关怀与道德思考。默多克对于“偶然性”的关注有着深厚的社会因素与文学背景。在社会因素方面,20世纪50年代目睹了二战后西方世界的满目疮痍以及难民营的艰苦生活,默多克开始对存在主义进行批评和反思,她不认同存在主义对于自我意志的过分张扬,认为自由应该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之上。由此她以康德的崇高理论与西蒙娜·薇依“关注”的思想为源泉提出,“偶然性”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和存在与尊重世界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样是正视现实的态度,只有在这种道德观的指引下,人们才能不断地追求向善。此外,延伸到文学领域,默多克认为对“偶然性”的忽视还存在于当今的文学作品之中。通过追溯康德以及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默多克探讨了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忽视“偶然性”的渊源,指出了当今时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呼吁作家重视“偶然性”,以此指引人们寻求向善之路。具体而言,默多克在她的小说当中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内容来展现其对“偶然性”的思考。其一,通过偶然世界中的道德探寻指引人们关注偶然性,关注他人。根据对待偶然性的不同态度,默多克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偶然性”的逃避者和“偶然性”的掌控者两类。前者厌恶生活当中出现的偶然事件,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看清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后者则力图掌控“偶然性”,妄图以一种统一的概念来概括整个世界。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挣扎以及探讨自我与他人、语言与道德、爱欲与善的关系,默多克警醒人们,个体与世界的存在都具有不透明性和多样性,尊重这种差异性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断地向善。其二,通过艺术技巧的运用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充满偶然性的世界。通过人物塑造、不可靠叙述与神秘主义书写,默多克描绘了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神秘的小说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欲望、挣扎与探索,只有正视它的偶然性,人们才能不断地追求道德的完善。“偶然性”作为默多克观照他人与世界的方式,也是其作品的重要主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究反映了后上帝时代她对于人类道德困境的思索。

周丽艳[7](2018)在《神秘主义视域下艾瑞斯·默多克小说道德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女作家艾瑞斯·默多克(1919-1999)在二十世纪英国文坛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地。哲学家与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使默多克小说作品具有深厚的道德底蕴。在道德哲学上她逆时代风尚,抨击了主流的意志与选择价值观,主张重振“德性”在个人道德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在她看来真正的道德是一种“不神秘的神秘主义”,对超越个体价值的追寻及与此相关的精神领悟是她小说的一个常见主题。国内外默多克研究对默多克小说的道德伦理学批评不在少数,但很少有研究者挖掘她道德话题的神秘主义内涵。有少量相关研究也多是综述性研究的一部分,专门针对文学文本的分析更是欠缺。本研究以神秘主义为统括,在此视域下考察默多克小说中体现的主要道德思想,从多个层面与角度探讨她小说中道德关切的神秘主义维度。本研究拟从道德、宗教、语言和艺术观念四个方面展开。引言部分对神秘主义和默多克研究现状做了概况介绍。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讨论默多克小说对她最为关心的几个道德哲学观念的阐发,并指出这几个道德主题词的神秘主义意蕴。默多克基本的道德主题都具有宗教的维度,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则是神秘主义的意识转变取向。“善”是默多克道德话语中的核心词,默多克沿用了柏拉图的“洞喻”来形容善,指出善意味着一种终极现实,从而把善的道德内涵拔高到了本体地位。她认为善的神秘性首先在于接纳现实混沌无序的本来面目,其次在于死亡意识,死亡是现实之必然与偶然的最好证明。善的最大障碍是人天性中的自我中心思维模式,这也是默多克小说的重要主题。真正的自由不是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冲破了自我拘囿的藩篱。复杂的人性、人性的自私、善的表象与真实以及围绕善的自由与爱等道德话题都是她小说最为关心的话题。对无我与自由的解读充分体现了默多克道德主题的神秘主义倾向。神秘主义意味着一种他者中心的、主动向善的意识转变取向和努力,她进而倡导通过专注与爱来实现这一意识转变。专注类似于宗教中的祈祷,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所注意的对象上,能够产生一种心理的力量。爱是默多克小说中最为常见的主题,爱是一种生命能量,以不同面貌展现,真正的爱是毫无目的的爱。第二章以默多克几部明确以宗教为题材的小说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她对宗教信仰的关切,她所倡导的是神秘主义式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的目的不是寻求慰藉,而是寻求对个体的超越,因此她的宗教意识也是一种道德关切。宗教与道德互为表里,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则是神秘主义的意识转变取向。第三章探讨默多克小说中语言观的道德维度与女性化的神秘主义书写。在她看来,语言作为思维方式对人的道德视野有着一定的塑造作用。隐喻内在于人的思维模式,也是最自然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语言因而成了最佳的道德诉求载体。运用男性第一人称叙事声音和自我解构的叙事框架,她对道德主题进行了否定言说,成功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道德成长的艰难,完成了女性叙事的神秘主义书写。第四章探讨了默多克小说中的艺术话题,论述了她对艺术给予的道德厚望以及她诗性神秘主义思维的特点和体现。本章首先分析了她小说中艺术与道德的相通之处、艺术与现实的矛盾,指出默多克对艺术与道德的类比是基于同样的神秘主义思维方式。然后讨论了默多克“神秘主义小说家”概念以及她小说中对此概念的反映,最后分析了她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背后的精神关切和诗性神秘主义思维。结语部分得出结论:“神秘主义”于默多克而言代表着人本能地希望在表象之下寻求统一,在现实世界寻求超越的需求和能力。通过神秘主义视域下对道德话题的探索,她的小说力图把人置于一个更大的现实主义背景中,在一个日渐世俗化的时代追寻宗教式的精神理想:对个体的超越,对人类精神的提振。

徐明莺,李正财[8](2018)在《国内艾丽丝·默多克译介与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本文旨在分析国内艾丽丝·默多克译介与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分析发现,国内译介对文本体裁和作品内容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研究文章呈现出年代分布由少到多、研究领域由窄及宽、研究主题由浅入深、研究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特征。此外,学界集中关注对默多克小说的主题批评、道德哲学思想研究、形式批评和伦理批评等领域。对比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可以深化已有的研究板块,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构建带有中国特色的批评话语;结合20世纪的哲学和文学语境,将默多克置放在西方哲学和文学传统中开展比较研究。

陈学清[9](2018)在《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人物与作家的道德哲学思想》文中研究指明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是英国二战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既是一名小说家,也是一名哲学家,其创作跨越小说、诗歌、戏剧以及哲学着作,是少有的多产作家,被誉为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之后最有智慧的英国女作家。她所有的创作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在上帝已死的时代,人类如何找回已经失落的“人”的概念。默多克的思想是一套以“善”为核心目标的道德哲学体系,它指导人打破自我臆想睁眼看到偶合无序的世界,告诉人们真正的善就是关注他人并意识到他人的不同。默多克以善取代了宗教中上帝的位置,赋予善以形而上的先验地位。在后现代思潮卷席西方社会的时候,文坛处处林立着破碎的后现代人物形象,在这一背景下,默多克提出了自己的小说观,立志打造一所自由人的房子,并且重新提出了塑造真实自由的人物的观点。然而默多克是矛盾的,她的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之间是不一致的,这很明显地体现在她对待笔下人物的态度上。首先,默多克小说中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的形而上世界,在狭隘的人际关系里人物凭着自己的情欲本能去行动,一次次地陷入道德困境之中,于是她广泛采用了“外来者”故事的情节模式和“厄洛斯”的概念,试图以此打破围困的人群,在人物冲突中让这些自我主义者看到一丝真实。其次,默多克常常借人物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小说惩恶扬善的说教意味颇重,但是她采取了多种叙事策略,将笔下的人物塑造成缺乏一致性的滑稽人物,他们往往是不可靠的叙事者,从而让读者与人物以及作者形成有效的对话。当小说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人物也就获得了自由。最后,默多克的小说中总是会出现相似的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艺术家”和“圣人”形象,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概念性的人物存在的。这两类人物集中体现了默多克的道德探索理想,然而他们也随着默多克思想的变化发生着嬗变,在动态的成长过程中人物不断出现了新的发展可能性。默多克试图通过小说创作呈现一幅现代社会人类道德状况图景,她通过笔下四处求索但处处碰壁的人物向人们展示人类的真实境遇。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可以看见她的矛盾和挣扎,看见她为了探索人类道德出路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和坚持。

李蓉[10](2017)在《不可言说的言说—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世俗神秘主义书写》文中认为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 1919-1999)是当代英国着名的文学家和道德哲学家。默多克的思想受到柏拉图、康德、萨特、维特根斯坦、西蒙娜·薇依和藏传佛教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善”为伦理目标的道德哲学体系。默多克将哲学思考带入小说创作中,并运用文学想象和艺术演绎的方法去探索指引人类通往“善”之路的道德指南。神秘主义作为一种审美策略被默多克带入小说中去表现现实的真实图景,使其带有哲理寓意的小说既有思想性,同时又不乏形象性。默多克的小说创作将神秘性和思辨性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其小说最显着的艺术特色。因此,从默多克的道德哲学和小说文本出发,立足于默多克小说中的神秘主义书写,重新阐释其小说蕴含的深层寓意,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默多克小说所传达出的道德关怀和艺术追求。二战后的欧洲社会现状和默多克对萨特唯我论式的存在主义思想的批判,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不满,这些使她更加关注现实世界和人类个体的神秘性,西蒙娜·薇依、维特根斯坦和柏拉图的神秘主义思想直接促成了默多克神秘主义思想的生成。默多克将神秘作为人性的本质,把道德看成是一种非秘传的神秘主义,道德的核心“善”是神秘的,默多克的道德观最终演变成了一种神秘主义。同时,神秘主义作为一种书写方式巧妙地将默多克的哲学理念和艺术形象结合起来,使其小说营造了浪漫的神秘氛围,避免了一般哲理小说枯燥乏味的缺点。默多克小说中的神秘性和思辨性相融这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对神秘氛闱的渲染,她通过构建一种幽深、封闭、阴森以及在时间上停滞不前的时空环境、描写极端的自然现象和超自然现象、运用各种意象、象征、隐喻以及暗示营造出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以此来表现现实的神秘本质;其次,默多克设置带有神秘主义倾向的情节去表现非理性力量对当代生活的影响,这些情节包括以神话、传说、巫术、预言、民间故事、宗教秘闻等神秘素材组织的魔幻式的情节,运用意外、偶然和巧合以及非理性叙述设置的荒诞式情节;第三,默多克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主要分为艺术家和圣人两大类,圣人和艺术家的形象是默多克哲学思想的文学演绎和艺术想象,他们在小说中具有象征意义,神秘主义书写使这些人物避免了成为默多克哲理思想传声筒的苍白符号;最后,默多克神秘主义书写以两种方式呈现了神秘者的神秘体验,其一是人物对往事的追忆和人物对当下的沉思,另一种是人物濒临死亡的体验和对梦境的叙述,这些体验反映了默多克对当代个体精神生活的道德沉思。默多克小说中神秘主义书写旨在形象生动而又巧妙无形地将她的理性哲思传递给读者,这些哲思包括如何引导个体走向“善”的朝圣之路、用“爱”的目光注视个体的真实和维护世界的神秘。神秘主义书写作为一种审美策略,它试图调和默多克思辨的道德哲学和感性的想象性艺术之间的矛盾,它成为沟通理性之思和感性之诗的桥梁,它让小说将艺术的美和道德的“善”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既体现了默多克小说创作的精湛技艺,同时又表现了小说具有深厚意蕴的哲学沉思。

二、艺术和道德:从“迷惑”经过“关注”到达“善的真实”——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世界的理论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和道德:从“迷惑”经过“关注”到达“善的真实”——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世界的理论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一)何谓布克奖
        (二)英国中心论的衰微和文学浪潮的交织
        (三)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
        (四)选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以布克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二)以布克奖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布克奖的设立及其经营模式
    一、二战后的英国文坛与布克奖
    二、布克奖的设立与运营策略
        (一)布克奖的设立
        (二)“布克效应”与运营策略
    三、布克奖的发展模式
        (一)英国出版业的转变
        (二)当代英国文学的媒介
        (三)评选模式的“钟摆运动”
        (四)布克的帝国主题
第二章 异域文化与后殖民历史重写
    一、帝国审视和后殖民意象的重写
    二、英国式的思乡病
    三、轮回与重构
    四、后殖民的话语革命
        (一)异国情调和不可靠的历史叙述
        (二)被打破的二元范式关系
        (三)叙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对立
        (四)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第三章 在人性深处透视战争罪恶
    一、战争扩张与非人世界
    二、苦难的英国记忆
        (一)献祭文化的永续
        (二)与创伤记忆的对话:一个愿景
    三、西方文明的塌陷
        (一)中心与边缘的失衡
        (二)“距离背后的哀伤”
        (三)权力转换的隐喻
        (四)对帝国中心的批判与篡权
    四、帝国建构的精神失落
第四章 新历史视域下的洞察与反思
    一、元叙事的终结
    二、历史的戏仿与浸入
        (一)反讽时代与自觉的文化反思
        (二)“罗曼蒂克”与后现代叙事的平衡
    三、时间和空间的消解与重构
        (一)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
        (二)不被定义的小说家
        (三)作者之死
        (四)历史和现实的调解与谈判
        (五)“小叙事”对元叙事的拆除
第五章 女性的生存与意识图景
    一、“他者”的再商榷和布克奖女性文学
        (一)“他者”的性别投射
        (二)女性作家的文学声音
    二、疏离的孤独流亡者
        (一 ) “乌龟”姑娘与流亡者
        (二)自我边缘化
    三、女性主体性的僭越与透视
        (一)“欲望中的暴力”
        (二)“他者”身份的漂移与回归
第六章 在自我与他者中身份认同困惑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
        (一)人性的危机
        (二)文化聚合力的断裂
        (三)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人性图解
        (四)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文化话语
    二、裂隙中的自我身份认同
        (一)创伤性崇高下的身份认同重塑
        (二)性别身份中的裂痕与平衡
        (三)种族身份中的错位与和解
        (四)介入他者的叙述方式
    三、美的哀悼
        (一)阶级身份的桎梏
        (二)主体身份的追寻
    四、身份符号的隐匿与错置
        (一)文化身份的分歧与同化
        (二)宗教与信仰息争的可能性
        (三)从“他者”中读取新身份
第七章 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
    一、布克奖的声望经济
        (一)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对立且共存的
        (二)声望经济是象征性的文化资本
        (三)英国中心的文学场域
    二、文学领域的资格竞争
    三、语种守望与世界性文学意图之间
    四、小说与语言的权力
        (一)小说的权力和语言的力量
        (二)小说的文化身份
    五、窄意图与宽冲击的当代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1969-2019 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名单
附录2:1969-2019 年布克奖入围小说短名单
附录3:1969-2019 年布克奖评委名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逃离洞穴,上升至善—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道德朝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作家生平与创作
    二 国内外关于默多克小说的道德思想研究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洞穴内的世界:自我的封闭
    第一节 影子与臆想
    第二节 自我与上帝
第二章 灵魂的转向:自我的觉醒
    第一节 “关注”与“注视”
    第二节 关注偶然的世界
    第三节 关注存在的他者
第三章 洞穴外的世界:自我的消解
    第一节 向善之旅的精神能量
    第二节 下降的低级爱欲
    第三节 上升的高级爱欲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伟大传统”的继承者:战后人文主义论争中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女作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导论
    一 人文主义:历史·内涵·成就
    二 战后思想论争中人文主义遭遇的挑战与嬗变
    三 英国人文主义,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观,及现实主义小说传统
    四 三位英国女作家及其(自由)人文主义立场
第一章 默多克的道德人文主义
    第一节 抗击“唯我论”:与萨特存在主义思想观念的交锋
    第二节 爱若斯归来:作用于“视像”的内向性道德努力
    第三节 走向神秘主义:对人文主义深层立场的改写
第二章 德拉布尔的文学人文主义
    第一节 “女性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女性人物的主体塑造
    第二节 光辉灿烂的生活之路:“后现代转向”与人文主题拓疆
    第三节 主体重构与他者伦理:跨文化跨时空的人性联结
第三章 史密斯的新自由主义人文主义
    第一节 预响的警钟:《白牙》与尼采反自由主义思想的对话
    第二节 “唯有联结”:从“9·11”到《论美》的自由主义辩护
    第三节 小说形式新辩:传统风格的回归与后现代现实主义
结论
引用文献
致谢

(4)论艾丽斯·默多克小说的死亡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绪论
    一、默多克小说的创作概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与方法
第一章 默多克死亡意识的形成
    第一节 个人经历
    第二节 柏拉图死亡意识的影响
    第三节 萨特死亡意识的影响
    第四节 弗洛伊德死亡意识的影响
第二章 默多克小说的死亡主题
    第一节 柏拉图式的死亡主题
    第二节 萨特式的死亡主题
        一、死亡是自由的
        二、死亡是偶然的
        三、死亡的意义
    第三节 弗洛伊德式的死亡主题
        一、“生本能”
        二、“死本能”
第三章 默多克小说的死亡意象
    第一节 象征的写意方式
        一、建筑物的意象
        二、水的意象
        三、动物的意象
    第二节 荒诞的死亡意象
        一、神秘的故事背景
        二、超自然的人物形象
第四章 默多克小说的死亡书写
    第一节 阴郁的表情感觉
        一、省视黑暗
        二、谛听惊惧
        三、感受死亡
    第二节 营造死亡氛围的综合艺术
        一、音乐艺术
        二、绘画艺术
        三、诗歌艺术
    第三节 以人物死亡为主线的叙事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视域下的《黑王子》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Iris Murdoch and The Black Prince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Kierkegaard's Existentialism
2 The Living Predicament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Black Prince
    2.1 Absurd Life Experience
        2.1.1 The Absurdity of Priscilla's Unfortunate Marriage
        2.1.2 The Absurdity of Mr. and Mrs.Baffin's Contradictory Love
        2.1.3 The Absurdity of Bradley and Arnold's Fragile Friendship
    2.2 Lonely Inner state
        2.2.1 The Alienation and Escape of Bradley
        2.2.2 The Dissimilation and Insanity of Priscilla
        2.2.3 The Numbness and Outburst of Rachel
3 The Road of Self-pursuit in The Black Prince
    3.1 The Loss of Self
        3.1.1 The Complexity of Julian's Multiple Selves
        3.1.2 The Cage of Bradley's Self-centeredness
        3.1.3 The Uncertainty of Priscilla's Self
    3.2 The Return of Self
        3.2.1 The Free Choice of Julian about Her Self Identity
        3.2.2 The Transformation of Bradley's "Only Self" to "No Self"
        3.2.3 The Construction of Christian'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Publications during M.A. Study
Acknowledgements

(6)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偶然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偶然性”与默多克的伦理观
    (一)“偶然性”与“善”的理念
    (二)文学创作不应逃避“偶然性”
二、偶然世界中的道德探寻
    (一)去除自我,关注他人
    (二)语言的道德困境
    (三)由无私的爱欲向着“善”的朝圣
三、“偶然性”的艺术化呈现
    (一)复杂的人物关系之网
    (二)不可靠叙述
    (三)神秘主义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神秘主义视域下艾瑞斯·默多克小说道德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神秘主义概述
    2. 默多克研究现状
第1章 神秘主义与宗教般的道德意识
    1.1 善是一种现实主义
        1.1.1 接受偶然与独特
        1.1.2 善是死亡意识
    1.2 自由是无我的状态
        1.2.1 自由意志造成的道德误区
        1.2.2 寻求超越自我的道德自由
    1.3 爱是生命的能量
        1.3.1 爱欲的双重作用
        1.3.2 爱是对个体的专注
第2章 神秘主义与道德化的宗教理想
    2.1 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2.1.1 信仰与道德进阶
        2.1.2 上帝已死后的道德堕落
    2.2 神秘主义是宗教与道德的纽带
        2.2.1 默多克的佛教情结
        2.2.2 道德的知识与宗教的智慧
第3章 语言、道德与神秘主义书写
    3.1 语言与道德的联系
        3.1.1 超越语言的整体认知
        3.1.2 逻辑语言观的道德空缺
    3.2 否定叙事的言说努力
        3.2.1 隐喻与象征的道德指涉
        3.2.2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叙事
第4章 艺术的道德维度与诗性神秘主义
    4.1 艺术的道德维度
        4.1.1 受制于道德认知的艺术创造力
        4.1.2 形式化的艺术与混沌现实的矛盾
    4.2 诗性神秘主义的道德关切
        4.2.1 追求精神超越的神秘主义小说
        4.2.2 作为道德隐喻的魔幻现实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8)国内艾丽丝·默多克译介与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国内默多克译介及其特征
2. 国内默多克研究及其特征
    2.1 主题批评
    2.2 道德哲学思想研究
    2.3 形式批评
    2.4 伦理批评
3. 国内默多克译介与研究展望

(9)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人物与作家的道德哲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默多克小说国外研究综述
    (二) 默多克小说国内研究综述
一、封闭式的人物与作家的道德理想
    (一) 自由的人物观
    (二) 封闭式的人物
二、自反性的人物与作家的道德批判
    (一) 叙事进程中人物的矛盾
    (二) 双重语言场域中人物的两面性
    (三) 闹剧情节中人物的自我暴露
三、类型化的人物与作家的道德探索
    (一) 求善的“艺术家”
    (二) 殉善的“圣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不可言说的言说—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世俗神秘主义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默多克小说国外研究综述
    (二) 默多克小说国内研究综述
    (三) 默多克神秘主义书写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默多克世俗神秘主义思想的生成
    (一) 世俗神秘主义的形成背景
    (二) 世俗神秘主义的思想渊源
    (三) 世俗神秘主义的主要内容
二、默多克世俗神秘主义书写的呈现
    (一) 神秘的氛围
    (二) 神秘的情节
    (三) 神秘的人物
    (四) 神秘的体验
三、默多克世俗神秘主义书写的旨归
    (一) 向着“善”的朝圣
    (二) 注视个体的真实
    (三) 维护世界的神秘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四、艺术和道德:从“迷惑”经过“关注”到达“善的真实”——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世界的理论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 [1]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D]. 顾盼.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逃离洞穴,上升至善—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道德朝圣[D]. 王昱泽. 郑州大学, 2020(02)
  • [3]“伟大传统”的继承者:战后人文主义论争中的英国自由人文主义女作家[D]. 林懿. 南京大学, 2019(02)
  • [4]论艾丽斯·默多克小说的死亡书写[D]. 宿娜.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5]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视域下的《黑王子》解读[D]. 孙梦璇.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2)
  • [6]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偶然性”[D]. 韩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7]神秘主义视域下艾瑞斯·默多克小说道德主题研究[D]. 周丽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国内艾丽丝·默多克译介与研究述评[J]. 徐明莺,李正财. 外语教育研究, 2018(02)
  • [9]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人物与作家的道德哲学思想[D]. 陈学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不可言说的言说—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世俗神秘主义书写[D]. 李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艺术与道德:从“混乱”到“关注”到“善的真理”——论爱丽丝·默多克小说世界的理论框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