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粘土多孔砖在我国南方节能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延俊[1](2014)在《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冬季气温低寒并且持续时间长,恶劣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建筑的保温和采暖是建筑热工研究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村民们依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当地的生活习惯,使用火炉、火墙、火炕等方式进行冬季采暖。然而,乡村住宅存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密闭性能差、建筑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缺陷,传统的采暖方式也存在采暖效率低、排烟不畅等不足。较差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密闭性能还造成巨大的采暖能耗浪费。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地区非商品能源存在被常规商品能源替代的趋势。如何在改善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同时应对当地日益增长的化石能源需求?本论文对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围护结构构造设计,提高乡村住宅的保温性能;优化被动式太阳房、火炕等采暖设施,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乡村地区巨大的生物质能储量来改善住宅室内热环境;优化乡村住宅采暖方式,提出各地区乡村住宅适宜的采暖模式。本论文通过现场调研、理论推导、热环境测试、软件模拟四种方法来研究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采暖问题。本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为:(1)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指标及采暖设计原则;利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首次对西北地区进行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气候区划;(2)全面、定量地探讨了乡村住宅各项设计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提出西北各地区适宜的建筑设计参数和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做法;(3)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原则;优化直接受益式太阳房,提出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关键设计参数推荐值;确定西北地区乡村住宅最适宜的火炕形式;提出炊事火炉连接热辐射箱为起居室采暖的运行机制;(4)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适宜采暖模式参数体系;依据各地区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及村民生活习惯,设计西北各地区典型乡村住宅实例;在软件DesignBuilder中创建典型乡村住宅实例的计算模型并进行能耗模拟计算。本论文的研究改善了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冬季室内热环境,有利于乡村住宅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增加了当地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互补。
张雪松[2](2006)在《上海地区住宅节能设计研究—外围护结构节能构造设计》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共识,也是建筑的发展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建筑节能,是指建筑的低能耗,即有效、有节制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住宅节能又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 本论文对上海地区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展开专题研究。针对上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探讨外围护结构适宜的节能技术策略是本论文的中心任务。 论文把住宅节能研究分为新建住宅节能策略和既有住宅节能改造两部分,分别从外墙、窗户、门、楼地面、屋顶五部分展开研究,详细论述了各部分适宜的节能技术策略,并提出了一些可实施性的技术措施,对上海地区的住宅节能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针对目前社会上对节能住宅的造价上的误解和困惑,论文又初步阐述了住宅节能长远的经济性,并且对上海地区住宅节能的成功案例一安亭新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论文的最后,简要讨论了进一步工作的可能性。
畅艳萍[3](2019)在《寒冷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节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农村推广具有绿色环保、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的钢结构住宅,是基于国家对未来农村生态节能建筑的发展要求,以及农村迫切希望提高居住水平和改善建筑节能率低的需求。近些年由于农村传统砖混结构原材料供应受到制约,农户开始尝试自建各种结构的节能住宅。因而研究其节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农村钢结构住宅为研究对象,调研寒冷地区农村建筑的节能现状,以及实测其室内居住舒适度。调研发现: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刚刚起步,采用的节能措施无法满足规范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的节能标准要求。为了取得相关研究数据,提出对农村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砖混结构住宅进行冬夏两季室内温度测试,对比发现:两类住宅的冬季和夏季室内温差普遍较大,舒适度欠佳,均需加强对建筑的保温隔热措施。为了使节能设计研究更加深入,通过对外墙采用外保温构造措施,在有效降低建筑本身钢框架的冷、热桥影响的基础上,运用DeST-h软件对影响基础模型的能耗因素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研究得出了其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层当选用不同材料及厚度时的节能方案。即:当外墙采用外保温时,保温材料厚度EPS板取130mm,岩(矿)棉板取150mm为宜;屋面保温材料厚度EPS芯板取70mm,XPS芯板取60mm为宜;外窗优先选择塑钢Low-e镀膜中空玻璃。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选择传热系数低的外窗。并采用适当加大南向、减小北向窗墙比等措施后节能效果更佳。为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科学性,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某工程实例中,再进行节能优化设计,并提出了新的建筑围护结构整体的节能方案。分析得出:整体节能优化方案一、二、三相比原方案的全年能耗节能率分别提高了 48%、55%、53%,其中整体节能方案二节能效率最优。研究证明:优化后的节能方案能够确保钢结构农村住宅的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和建筑能耗达到节能规范的要求,且在经济性上适宜于农村居住建筑的建设。总之,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的研究为今后农村钢结构住宅在寒冷地区农村的节能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依据。
王怀珠[4](2015)在《内蒙古寒冷区低能耗住宅建筑能耗机理及经济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节约能源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非常大,我国的建筑耗能已超过全国总能耗的1/4,并仍持续增加,建筑节能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其中住宅建筑节能任务艰巨,潜力巨大。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内蒙古寒冷区太阳能资源丰富,通过节能建筑的优化,充分利用太阳能,可以降低采暖能耗,减少常规能源的使用,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内蒙古寒冷区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和太阳能资源优势,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低能耗住宅建筑内外围护结构进行研究。本文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DeST软件对影响住宅建筑能耗的因素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分析影响内蒙古寒冷区低能耗住宅建筑能耗的各种因素包括:外窗、外墙、屋面、楼地面、内隔墙等,通过模拟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优化参数。通过模拟建筑的能耗,计算出各向外墙不同保温材料的最佳经济厚度和屋面保温材料的最佳经济厚度。确定各因素的优化水平,本文依据选取的因素及优化水平值运用正交模拟实验建立了18组优化模型,通过DeST模拟软件对各组优化模型进行能耗模拟分析,进而对模拟结果进行正交计算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对建筑采暖能耗的显着性影响,揭示了内蒙古寒冷区低能耗住宅建筑能耗机理,并且选择出了最优的低能耗住宅建筑方案,最后将最优低能耗住宅建筑方案与普通节能住宅建筑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以达到节能效益的经济最大化。最终推导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前期投入少、节能收益高,后期维护经济便利的低能耗住宅建筑,为内蒙古寒冷区住宅建筑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对建筑节能具有现实意义。
张建山[5](2018)在《赤壁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现状调查与热工性能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住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室内居住舒适性对农村居民来说越来越重要。提升农村居民舒适性的同时也伴随着农村居住建筑能耗的增加。研究表明,造成农村住居建筑能耗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居住建筑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布局、层高和朝向等的不合理设计。这些因素都造成空间和资源严重的浪费。未来加快新农村居住建筑的建设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同时提高室内热环境舒适度。减少农村住居建筑的能耗,最重要的两个的环节就是提高农村居民的节能意识和加快农村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笔者通过对赤壁农村典型住宅问卷调查、实地测量、查阅文献等方法,总结赤壁农村住宅的现状和典型的居住建筑形式,分析赤壁农村住居建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结合当地实际,从赤壁地区的层高,朝向,平面布局,外围护结构四个方面分析适合赤壁地区的节能策略。最后,通过在DeST-h能耗模拟软件对赤壁地区两种典型的居住建筑模拟分析,验证本文针对赤壁地区提出的节能策略的可行性。具体结论如下: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影响该地区农村居住舒适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住宅规划建设因素,包括住宅的朝向比较随意,层高普遍偏高、平面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的规划;二是建筑本身的构造因素,围护结构比较单一,很少使用保温隔热材料;三是社会生活因素,主要表现是农民的生活习惯较差和节能意识不强。通过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在赤壁典型居住建筑中三开间式住宅保温隔热性能优于两开间式居住建筑;修正住宅朝向为从正南到南偏西15°,住宅负荷整体降低约3.5%;使用添加40mm卵石+35mm挤塑聚苯板+10mm沥青油毡的屋面材料,改变墙体材料为240mm粘土多孔砖+30mm挤塑聚苯板+10mm石膏板,住宅整体建筑能耗降低约40%;改变单层玻璃为中空玻璃可以降低当地建筑的建筑能耗约30%。
雷红鹏[6](2003)在《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建筑用能效率低下,主要是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和供热制冷系统效率低。本文从促进建筑节能的整体角度出发,从必要、技术、经济和管理四个方面对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的原理进行了研究,为我国民用建筑结构节能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必要性原理研究是依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国家资源战略、环境保护战略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民用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并指出为什么要马上采取行动。技术原理研究是基于建筑物得失热原理,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建筑物墙体、门窗、屋顶、地面的节能技术和措施以及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进行了分析,并对节能建筑的综合技术措施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经济原理研究是宏观上对节能建筑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提出了建议;微观上提出了节能建筑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使得各方利益关系具体化。管理原理研究是对建筑节能规划和标准规范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并对建筑产品能效标识与认证制度的实施及建筑节能管理机构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李雪平[7](2017)在《陕南地区城镇采暖住宅的节能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南跨越夏热冬冷地区和寒冷地区两个气候区。夏热冬冷地区属于国家规定的非采暖区。但调研得知,随着人们对室内热环境要求的提高,汉中市、安康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住宅开始冬季采暖,建筑能耗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因此,如何改善汉中市、安康市城镇住宅建筑的冬季室内热环境状况,又能降低建筑能耗是急需研究的课题。陕南地区中的商洛市属于寒冷地区,但从地域性资源条件分析,该地区和以西安市为代表的关中寒冷地区有较大的区别,而与同处于陕南地区的汉中市、安康市更为相似,但目前对陕西省以及西北地区建筑节能的研究以西安市为代表的寒冷地区研究较多,对商洛市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按行政区划对陕南地区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的城镇采暖住宅进行节能设计研究。本研究对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的城镇住宅的建筑现状、采暖现状、围护结构的构造及热工性能现状、冬季室内外热环境现状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与测试。在调研、测试、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该地区城镇采暖住宅存在的节能问题。针对该地区城镇采暖住宅建筑节能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节能问题,着重从城镇采暖住宅的规划节能设计、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采暖节能设计等方面进行地域针对性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的计算,结合陕南地区汉中市、安康市页岩空心砖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规格尺寸,得出了满足陕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外墙使用自保温材料的墙体的热工性能及适当厚度。模拟研究表明在汉中市、安康市同厚度的页岩空心砖自保温墙体的节能效果优于加气混凝土砌块自保温墙体。该研究同时也表明,自保温墙体在夏热冬冷地区具有技术适宜性。(2)对比汉中市、安康市外墙内、外保温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墙外保温的节能效果优于外墙内保温,在外墙保温中应优先选择外保温;模拟研究还表明汉中市、安康市虽然采用间歇式、分空间采暖,但住宅建筑的内墙不适合设保温层,内墙增设保温层后,反而会增加建筑的总能耗,不利于节能。(3)通过对陕南地区各种采暖方式的综合比较以及对水源热泵系统示范项目的节能技术分析研究表明:陕南地区冬季用水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具有很强的技术经济性。本研究还运用建筑环境设计模拟分析软件对陕南地区汉中市、安康市的城镇采暖住宅在选用不同的外墙保温材料及不同厚度时的建筑能耗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了陕南地区汉中市、安康市的八种外墙保温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及每种保温材料的适宜厚度。研究成果对陕南地区城镇采暖住宅的节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作用,也为设计人员在其他类似气候区进行住宅节能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于春刚[8](2006)在《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城乡住宅竣工建筑面积每年都超过10亿平方米,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住宅建设仍将处于增量型发展时期。但是,这些巨大建设成就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取得的。而推进住宅产业化,是实现住宅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住宅质量和节约住宅能耗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便于实现标准化、部品化,组织进行工业化生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符合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特点。这些特点与住宅产业化的内涵及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模式一“节约型住宅”的要求相一致,是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较理想的住宅建筑体系。 我国钢铁年产量已超亿吨,是世界上钢铁生产大国之一。建筑用钢材的品种、规格目益增多,为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钢结构住宅体系相关结构技术问题已经比较成熟。目前仍困扰其发展的主要困难有两点: 首先是缺乏与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相配套的围护体系。本文提出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的研发应该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相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在我国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的指导下研究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特点,努力研发适合于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新型住宅围护体系。同时也将促进我国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其次,尽管钢结构住宅建设试点工程已在部分地区实施,并赢得了市场的好评。但是对于如何推进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尚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论文提出以住宅产业化的思想指导发展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立以政府为宏观政策指导者,以企业集团为实施主体,以住宅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策略。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点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以期为我国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刘兰斗[9](2011)在《豫南地区集体农庄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之初,随着我国城乡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我国农村住宅因其量大面广、持续高能耗状况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家在“十一、二五”期间也大力倡导新农村住宅节能建设。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农村住宅的节能问题,对进一步加强能源的高效利用、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农村住宅的节能标准、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入手,采用现场观测、实地访查农户的方法,通过对豫南地区农村传统住宅和现代集体农庄的形态、特征、建筑材料、功能布局和室内热环境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分析,掌握了该地区农村住宅的基本节能状况;并对所获得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充分地梳理、归纳、分析,找出了影响农村住宅节能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根据有关热工设计规范计算出常用门窗、墙体、遮阳等一系列热工参数,提出了在豫南地区农村住宅中适用的窗墙比、窗户种类、遮阳形式和屋面保温隔热等节能改善措施。为了准确掌握当地农村的节能现状,本课题组还对当地典型农户房屋的节能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分析它的热工性能,对比它与传统住宅的优劣之处,得出了豫南地区适用的理想住宅节能优化方案。并对该方案的经济性和运行效果进行了建筑造价与能耗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后每平方米的建筑造价虽然增加了约16.9%,但是室内热环境状况却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且使建筑每平方米传热耗热量降低了37%,使农村住宅的节能效果也初步达到了30%。从而验证了该方案在豫南农村地区推广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为今后的新农村集体农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和应用推广前景。
史洁[10](2008)在《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高层住宅对于建设用地紧张、寸土寸金的上海,无疑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尤其是10~15层的高层住宅发展建设迅猛,且已成为主流。我国在低、多层住宅上应用太阳能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在高密度城市的高层住宅中推行太阳能一体化设计有待启动,并迫在眉睫。论文以上海高层住宅为主体,将太阳能作为建筑学与太阳能技术结合的一座“桥梁”,以建筑外界面作为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整合设计研究的最基本的着眼点。首先,对近两年上海高层住宅室内热环境和能耗现状进行了测试与调查。研究了上海高层住宅室内热舒适性和能耗结构的特点。研究显示,作为非采暖地区的上海,冬夏两季室内热舒适较差,居民多通过消耗电能来换取室内热舒适度。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生活耗能的缺口日益增大,给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提出未来高层住宅的发展,不仅需要节能,更需要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开源”。其次,结合上海的气候特点,对比中国北方地区、欧洲及北美地区太阳能资源,并纵观全球的太阳能产业、市场以及政策等方面的现状与经验,探讨了上海高层住宅推广应用太阳能的可能性。剖析了在上海高层住宅上应用太阳能发展缓慢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在理论论证方面,论文以发展的眼光对建筑外界面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引入系统思维和生态观,对整合的思想与内涵进行梳理。提出太阳能与建筑系统的整合,应基于保证建筑室内舒适的前提下,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系统的视觉与功能的关系,从而达到建筑节能减排的目的。并进一步提出整合设计的可操作的三个途径:太阳能集成技术策略、建筑整合设计的方法和政策的引导机制。论文的核心部分是从应用角度对“整合设计的方法与途径”的深入研究。着重研究了在满足规范日照间距的前提下,高层住宅南立面接受太阳能的日照时长和太阳能采集器宜放置的最佳位置。在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中,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较为成熟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方案的运行原理与系统特点,结合实际工程,以整个太阳能应用系统为对象,探讨了实际推行太阳能应用的效果。论文针对目前上海高层住宅的屋顶、墙体、阳台的等外界面现状,剖析开发有限的外界面区域可能途径,提出太阳能采集器与建筑外界面整合的形式、程度与整合的构筑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旨在立足上海高层住宅,研究太阳能同建筑整合设计中的标准设计方法和各种途径。开发高层住宅的新型外界面,从设计技术的角度解决一体化的应用问题。研究结论不仅对推动我国生态型高层住宅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为建筑师利用太阳能的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的源泉。
二、粘土多孔砖在我国南方节能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土多孔砖在我国南方节能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乡村住宅采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被动式太阳房研究现状 |
1.3.2 火炕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西北地区概况 |
2.1 西北地区范围界定 |
2.2 西北地区自然要素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条件 |
2.2.3 水资源 |
2.2.4 土地资源 |
2.2.5 化石能源 |
2.2.6 太阳能资源 |
2.3 西北地区经济要素 |
2.3.1 经济发展状况 |
2.3.2 经济总量现状 |
2.3.3 居民收入水平 |
2.3.4 居民消费水平 |
2.4 西北地区社会要素 |
2.4.1 人口现状 |
2.4.2 技术人才 |
2.4.3 人民生活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现状 |
3.1 乡村住宅的概念 |
3.1.1 相关概念阐释 |
3.1.2 乡村住宅界定 |
3.1.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 |
3.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调研方案 |
3.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建筑概况 |
3.3.1 乡村住宅规划布局 |
3.3.2 乡村住宅单体建筑 |
3.3.3 乡村住宅围护结构 |
3.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能耗现状 |
3.4.1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能源消费构成 |
3.4.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各类能源消费分析 |
3.4.3 西北各省区乡村住宅能源消费总量分析 |
3.4.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单位面积能耗分析 |
3.5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现状 |
3.5.1 采暖方式 |
3.5.2 采暖满意度 |
3.6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 |
3.6.1 陕西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
3.6.2 甘肃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
3.6.3 青海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
3.6.4 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
3.6.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
3.7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综合分析 |
3.8 小结 |
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基础问题研究 |
4.1 建筑热过程 |
4.1.1 总述 |
4.1.2 非透明围护结构外表面热平衡方程 |
4.1.3 非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平衡方程 |
4.1.4 透明围护结构热平衡方程 |
4.1.5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 |
4.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指标 |
4.2.1 人体热舒适理论分析 |
4.2.2 我国建筑标准对冬季室内温度指标的规定 |
4.2.3 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指标相关研究 |
4.2.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现状 |
4.2.5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主观温度计算 |
4.2.6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指标 |
4.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原则 |
4.3.1 住宅本体高效保温 |
4.3.2 合理修建被动式太阳房 |
4.3.3 生物质能采暖应用 |
4.3.4 合理高效燃煤采暖 |
4.3.5 多能复合采暖 |
4.3.6 采暖模式因地制宜 |
4.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气候区划 |
4.4.1 既有相关气候区划 |
4.4.2 气候区划的意义 |
4.4.3 气候区划的原则 |
4.4.4 气候区划的指标 |
4.4.5 气候区划的方法 |
4.4.6 气候区划的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采暖节能的乡村住宅模式研究 |
5.1 乡村住宅功能分区的采暖需求分析 |
5.2 乡村住宅规划设计与节能 |
5.2.1 村落规划 |
5.2.2 院落规划 |
5.3 乡村住宅单体设计与节能 |
5.3.1 建筑平面 |
5.3.2 建筑高度 |
5.3.3 建筑窗墙比 |
5.4 乡村住宅围护结构设计与节能 |
5.4.1 既有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 |
5.4.2 常用保温材料及性能指标 |
5.4.3 外墙构造做法 |
5.4.4 屋顶构造做法 |
5.4.5 门窗构造做法 |
5.4.6 地面构造做法 |
5.5 本章小结 |
6 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研究 |
6.1 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 |
6.1.1 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概述 |
6.1.2 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原则 |
6.2 被动式太阳房适用及优化 |
6.2.1 被动式太阳房的应用基础 |
6.2.2 被动式太阳房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
6.2.3 直接受益式太阳房设计参数优化 |
6.2.4 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设计参数优化 |
6.3 火炕采暖适用及优化 |
6.3.1 火炕的应用基础 |
6.3.2 火炕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
6.3.3 火炕设计优化 |
6.4 热辐射箱采暖适用分析 |
6.4.1 火墙的应用及特点 |
6.4.2 热辐射箱的研发设计 |
6.4.3 热辐射箱适用分析 |
6.5 西北各地区乡村住宅适宜采暖设施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适宜性研究 |
7.1 相关概述 |
7.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参数设定 |
7.2.1 西北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2 西北Ⅱ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3 西北Ⅲ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4 西北Ⅳa区、西北Ⅳb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5 西北Ⅳc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6 西北Ⅴa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7 西北Ⅴb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设计及采暖能耗模拟分析 |
7.3.1 西北Ⅰ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
7.3.2 西北Ⅱ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
7.3.3 西北Ⅲ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
7.3.4 西北Ⅳ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
7.3.5 西北Ⅴ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
7.3.6 乡村住宅典型实例综合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课题的研究前瞻 |
致谢 |
论文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2)上海地区住宅节能设计研究—外围护结构节能构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住宅节能综述 |
1.1 节能的历史和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住宅节能研究的历史、现状与目标 |
1.2.2 国内住宅节能研究的历史、现状与目标 |
1.2.3 上海地区住宅节能研究的历史、现状与目标 |
1.3 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
1.3.1 住宅节能研究的辩证法原则 |
1.3.2 住宅节能研究的系统论原则 |
1.3.3 住宅节能的“适宜性”方法论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上海地区地理、气候特征 |
2.1 上海地区地理特征 |
2.2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 |
2.2.1 太阳辐射和日照 |
2.2.2 气温 |
2.2.3 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 |
2.2.4 风 |
2.2.5 相对湿度 |
2.2.6 总云量和晴阴日数 |
2.3 上海地区住宅室内热环境 |
第3章 上海地区新建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策略 |
3.1 外墙 |
3.1.1 单一材料外墙 |
3.1.2 复合材料外墙 |
3.2 窗户 |
3.2.1 窗户节能综述 |
3.2.2 上海地区窗户节能的基本要求 |
3.2.3 上海地区窗户节能规范实施细则 |
3.2.4 上海地区窗户节能技术 |
3.2.5 窗户遮阳 |
3.3 门 |
3.3.1 阳台门 |
3.3.2 分户门 |
3.3.3 楼梯间门 |
3.4 楼、地面 |
3.4.1 现浇楼、地板 |
3.4.2 预制装配楼、地板 |
3.4.3 楼板保温构造技术措施 |
3.5 屋面 |
3.5.1 平屋面 |
3.5.2 坡屋顶 |
3.6 节能65%要求下的外围护构造设计 |
3.6.1 实行节能65%的必要性 |
3.6.2 解读节能65%的标准 |
3.6.3 节能65%的外围护构造技术措施 |
3.6.4 节能65%经济分析 |
第4章 上海地区既有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设计策略 |
4.1 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综述 |
4.1.1 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现状与目标 |
4.1.2 上海地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综述 |
4.1.3 上海地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原则 |
4.2 既有住宅墙体改造 |
4.1.1 低层、多层住宅的外墙节能改造措施 |
4.1.2 小高层住宅外墙节能改造措施 |
4.1.3 高层住宅外墙节能改造措施 |
4.1.4 上海地区既有住宅外墙保温、隔热改造技术方案 |
4.1.5 外墙外保温改造构造设计 |
4.1.6 外墙外保温改造设计中的节点构造 |
4.1.7 外保温防止保温层受潮的措施 |
4.2 既有住宅门、窗改造 |
4.2.1 窗的节能改造技术措施 |
4.2.2 门的改造技术措施 |
4.3 既有住宅屋面改造 |
4.4 既有住宅楼、地面改造 |
4.4.1 楼板保温改造技术措施 |
4.4.2 地面保温改造技术措施 |
第5章 上海地区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探讨 |
5.1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应加强南向门窗的遮阳设计 |
5.1.1 上海地区住宅南向遮阳现状调查 |
5.1.2 上海地区住宅南向不设遮阳设施原因分析 |
5.1.2 上海地区住宅南向遮阳设计必要性 |
5.1.3 杭州地区的遮阳设计规定 |
5.1.4 上海地区住宅遮阳设计形式 |
5.2 上海地区节能应加强窗户的节能设计 |
5.2.1 上海地区应限制住宅设计中落地窗、飘窗的大量使用 |
5.2.2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应大力推广双层中空玻璃窗的使用 |
5.2.3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应灵活选择外窗的开启方式 |
5.2.4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应重视楼梯间窗的节能 |
5.3 上海地区住宅节能注重外墙外保温的同时应加强内保温的发展 |
5.3.1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发展外墙内保温的必要性 |
5.3.2 外墙内保温体系的技术策略 |
5.4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应大力发展屋顶绿化 |
5.4.1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发展屋顶绿化的必要性 |
5.4.2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发展屋顶绿化的核心问题 |
5.4.3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发展屋顶绿化技术措施 |
5.4.4 上海地区发展屋顶绿化的前景 |
5.5 上海地区住宅节能应加强外围护结构通风的节能设计 |
5.5.1 上海地区住宅空调房间通风节能的必要性 |
5.5.2 上海地区住宅空调房间节能的通风换气系统 |
5.5.3 空气湿度自动控制通风系统简介 |
5.5.4 上海地区住宅空调房间节能的通风设计策略 |
5.6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应规范封闭阳台的管理办法 |
第6章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经济性分析 |
6.1 节能住宅经济性综述 |
6.2 节能住宅的总体节能效益实例分析 |
6.3 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材料经济厚度 |
6.3.1 外墙保温隔热材料经济厚度概念 |
6.3.2 外墙保温隔热材料经济厚度的计算方法 |
6.4 节能窗的节能经济效益分析 |
6.5 节能住宅经济性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
第7章 上海地区节能住宅成功案例分析—安亭新镇 |
7.1 安亭新镇简介 |
7.2 安亭新镇住宅的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
7.2.1 外墙系统 |
7.2.2 外窗系统 |
7.2.3 遮阳系统 |
7.2.4 屋顶、地面系统 |
7.3 安亭新镇存在的问题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表格索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寒冷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发展概述 |
1.2.1 国外钢结构住宅研究动态 |
1.2.2 国内钢结构住宅发展现状 |
1.2.3 钢结构住宅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趋势 |
1.2.4 我国钢结构住宅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2 农村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及节能技术分析 |
2.1 农村常用钢结构住宅体系 |
2.1.1 框架结构体系 |
2.1.2 轻钢龙骨结构体系 |
2.1.3 结构适用性对比分析 |
2.2 钢结构住宅围护结构构造分析 |
2.2.1 墙体形式 |
2.2.2 屋面形式 |
2.2.3 楼地面形式 |
2.3 钢结构住宅的节能技术应用 |
2.3.1 保温外墙 |
2.3.2 保温屋面 |
2.3.3 节能门窗 |
2.3.4 细部节能技术 |
2.3.5 太阳能利用 |
2.4 本章小结 |
3 农村钢结构住宅应用调研与分析研究 |
3.1 调研概况 |
3.1.1 调研位置 |
3.1.2 气候特征 |
3.1.3 调研目的、内容及方法 |
3.2 调研数据分析 |
3.2.1 调研建筑分析 |
3.2.2 围护结构构造分析 |
3.2.3 农村节能现状分析 |
3.2.4 农村住宅存在的问题 |
3.3 建筑室内温度测试 |
3.3.1 室温实测方案 |
3.3.2 室温实测数据 |
3.3.3 室温实测分析 |
3.4 调研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钢结构农宅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4.1 建筑外墙热工性能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
4.1.1 参数设定及保温材料选取 |
4.1.2 外墙热负荷对比分析 |
4.1.3 外墙冷负荷对比分析 |
4.1.4 外墙总负荷对比分析 |
4.2 建筑外门窗热工性能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
4.2.1 外门能耗影响分析 |
4.2.2 外窗能耗影响分析 |
4.2.3 内遮阳窗帘能耗影响分析 |
4.3 建筑屋面热工性能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
4.3.1 参数设定 |
4.3.2 屋面冷、热负荷对比分析 |
4.3.3 屋面总负荷对比分析 |
4.4 建筑传热异常部位的冷、热桥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合工程实例的节能优化设计及能耗分析研究 |
5.1 工程简介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原项目节能分析 |
5.2 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方案 |
5.2.1 外墙优化方案 |
5.2.2 外窗优化方案 |
5.2.3 窗墙比优化方案 |
5.2.4 屋面及楼地面优化方案 |
5.2.5 整体节能优化方案 |
5.3 能耗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5.3.1 模型建立 |
5.3.2 模拟参数设定 |
5.3.3 能耗对比分析 |
5.3.4 优化后整体节能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4)内蒙古寒冷区低能耗住宅建筑能耗机理及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低能耗建筑相关理论 |
1.3 低能耗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低能耗建筑国外研究现状 |
1.3.2 低能耗建筑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2 内蒙古寒冷区气候特征与能源状况及非平衡保温结构设计原理 |
2.1 内蒙古寒冷区的界定 |
2.1.1 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 |
2.1.2 寒冷地区的界定 |
2.2 内蒙古寒冷区的气候特征 |
2.3 内蒙古寒冷区太阳能资源状况 |
2.4 非平衡保温结构的原理 |
2.4.1 非平衡保温的概念 |
2.4.2 非平衡保温的适用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3 内蒙古寒冷区住宅建筑模型的建立 |
3.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
3.1.1 国内外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
3.1.2 DeST 软件概述 |
3.2 普通住宅建筑模型的建立 |
3.3 建筑模型构造做法及热工参数 |
3.4 建筑模型参数的设定 |
3.4.1 室内热扰的设定 |
3.4.2 空调系统参数设置 |
3.4.3 通风参数的设置 |
3.5 气象模拟结果 |
3.6 典型日的选定 |
3.7 本章小结 |
4 内蒙古寒冷区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模拟研究 |
4.1 外窗节能模拟研究 |
4.1.1 窗框材料 |
4.1.2 窗户玻璃 |
4.1.3 窗墙比 |
4.1.4 南向外窗节能模拟研究 |
4.1.5 北向外窗节能模拟研究 |
4.2 外墙节能模拟研究 |
4.2.1 外墙墙体材料 |
4.2.2 外墙保温材料 |
4.2.3 不同传热系数南墙节能模拟研究 |
4.2.4 相同传热系数下不同南墙材料节能模拟研究 |
4.2.5 常规墙体构造下外墙节能模拟研究 |
4.3 屋面节能模拟研究 |
4.4 楼地面节能模拟研究 |
4.5 内隔墙节能模拟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内蒙古寒冷区低能耗住宅建筑能耗机理及经济性分析 |
5.1 保温层的经济厚度分析 |
5.1.1 保温层生命周期内的费用计算 |
5.1.2 保温层厚度及其经济性分析方法 |
5.2 保温层方案经济厚度分析 |
5.2.1 外墙保温层方案经济厚度分析 |
5.2.2 屋面保温层方案经济厚度分析 |
5.3 低能耗住宅建筑能耗机理 |
5.3.1 正交实验概述 |
5.3.2 基于正交实验的能耗机理分析 |
5.3.3 最优方案的确定 |
5.4 最优方案经济可行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赤壁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现状调查与热工性能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2 赤壁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及分析 |
2.1 赤壁地区概况 |
2.1.1 地理概况 |
2.1.2 气候特点 |
2.1.3 热工设计分区 |
2.2 调研内容与方法 |
2.2.1 调研对象 |
2.2.2 调研方法和步骤 |
2.2.3 调研内容 |
2.3 赤壁地区农村住宅调研情况汇总 |
2.3.1 住宅建造现状 |
2.3.2 建筑能耗现状及分析 |
2.3.3 舒适度调研及分析 |
2.4 典型建筑分析 |
2.4.1 五间式 |
2.4.2 三开间式 |
2.4.3 两开间式 |
2.5 调研及分析总结 |
3 赤壁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策略分析 |
3.1 节能设计原则 |
3.2 层高 |
3.3 平面布置 |
3.4 朝向 |
3.5 围护结构材料节能分析 |
3.5.1 外墙 |
3.5.2 门窗 |
3.5.3 屋面 |
4 赤壁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模拟分析 |
4.1 住宅围护结构实验性设计 |
4.1.1 实验性设计要求 |
4.1.2 实验性设计方案 |
4.2 DeST-h能耗模拟与分析 |
4.2.1 模拟软件简介 |
4.2.2 模拟参数的设置 |
4.2.3 模拟结果 |
4.2.4 模拟对比及分析 |
4.3 模拟总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建筑节能的进展与问题 |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二章 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必要原理 |
2.1 国家资源战略的必然要求 |
2.2 环境保护战略的必然要求 |
2.3 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
2.4 为什么要现在采取行动 |
第三章 民用建筑结构节能技术原理 |
3.1 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 |
3.2 民用建筑结构节能技术与措施 |
3.3 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 |
3.4 节能建筑的技术措施分析方法 |
第四章 民用建筑结构节能经济原理 |
4.1 节能建筑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 |
4.2 国外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 |
4.3 我国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 |
4.4 节能建筑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
第五章 民用建筑结构节能管理原理 |
5.1 节能的规划管理 |
5.2 节能的标准规范管理 |
5.3 节能建筑的认证标识制度 |
5.4 节能的管理机构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陕南地区城镇采暖住宅的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 |
2 陕南地区概况 |
2.1 陕南地区地理位置 |
2.2 陕南地区气候条件 |
2.2.1 气候概述 |
2.2.2 气温 |
2.2.3 温度带与气候类型 |
2.2.4 降水量和干湿状况 |
2.2.5 气候分区和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 |
2.3 陕南地区地质条件 |
2.4 陕南地区水资源条件 |
2.5 陕南地区水文水质条件 |
2.6 陕南地区太阳能资源条件 |
2.7 陕南地区化石能源 |
2.7.1 煤炭资源 |
2.7.2 石油、天然气资源 |
2.8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2.9 本章小结 |
3 陕南地区城镇采暖住宅的现状 |
3.1“城镇采暖住宅”概念的界定 |
3.2 陕南地区城镇采暖住宅调研方案 |
3.3 陕南夏热冬冷地区汉中市、安康市城镇采暖住宅的现状 |
3.3.1 汉中市、安康市城镇采暖住宅的建筑现状 |
3.3.2 热水器、空调的安装使用情况 |
3.3.3 冬季采暖现状 |
3.3.4 围护结构的保温现状 |
3.3.5 案例分析 |
3.3.6 汉中市、安康市住宅围护结构设计应满足的节能指标 |
3.3.7 汉中市、安康市城镇住宅冬季室内外热环境现状 |
3.3.8 汉中市、安康市城镇采暖住宅存在的节能问题 |
3.3.9 汉中市、安康市城镇采暖住宅的节能设计策略 |
3.4 陕南寒冷地区商洛市城镇采暖住宅的现状 |
3.4.1 商洛市城镇采暖住宅的建筑现状 |
3.4.2 热水器、空调的安装使用情况 |
3.4.3 冬季采暖现状 |
3.4.4 围护结构的保温现状 |
3.4.5 案例分析 |
3.4.6 商洛市住宅围护结构设计应满足的节能指标 |
3.4.7 商洛市城镇住宅冬季室内外热环境特征分析 |
3.4.8 商洛市城镇采暖住宅存在的节能问题 |
3.4.9 商洛市城镇采暖住宅的节能设计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陕南地区城镇采暖住宅的规划节能设计研究 |
4.1 陕南地区城镇住宅小区的规划布局节能 |
4.2 陕南地区城镇采暖住宅的体形设计节能 |
4.2.1 汉中市、安康市城镇采暖住宅的体形设计节能 |
4.2.2 商洛市城镇采暖住宅的体形设计节能 |
4.3 本章小结 |
5 陕南地区城镇采暖住宅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研究 |
5.1 汉中市、安康市城镇采暖住宅外墙的节能设计研究 |
5.1.1 汉中市、安康市城镇采暖住宅外墙保温材料的研究 |
5.1.2 汉中市、安康市城镇采暖住宅外墙的保温构造形式研究 |
5.2 汉中市、安康市城镇采暖住宅窗户的节能设计研究 |
5.3 商洛市城镇采暖住宅外墙的节能设计研究 |
5.4 商洛市城镇采暖住宅窗户的节能设计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陕南地区城镇住宅的采暖节能设计研究 |
6.1 汉中市、安康市城镇住宅的采暖节能设计研究 |
6.1.1 采暖方式与室内热环境 |
6.1.2 汉中市、安康市各种采暖方式的分析和比较 |
6.2 商洛市各种采暖方式的比较研究 |
6.3 水源热泵采暖系统在陕南地区的应用研究 |
6.3.1 水源热泵系统概述 |
6.3.2 水源热泵系统的特点 |
6.3.3 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需具备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6.3.4 水源热泵采暖系统在陕南地区的应用情况 |
6.3.5 水源热泵系统案例分析 |
6.3.6 陕南地区采用水源热泵采暖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2 创新性研究成果 |
7.3 后续研究内容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图表目录 |
致谢 |
(8)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研究课题说明 |
Ⅰ.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Ⅱ. 论文框架 |
Ⅲ.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住宅产业化与钢结构住宅 |
1.1 住宅产业化概念及内涵 |
1.1.1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 |
1.1.2 住宅产业化的内涵 |
1.2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目的及核心模式 |
1.2.1 改变我国住宅发展模式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1.2.2 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
1.2.3 提高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住宅的生产成本 |
1.2.4 减少对熟练技术工人的依赖 |
1.3 钢结构住宅体系是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较理想的住宅形式 |
1.3.1 钢结构住宅体系与五个方面的内涵面相符 |
1.3.2 钢结构住宅体系是典型的“节能省地”型住宅 |
1.3.3 其它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的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钢结构住宅体系概述 |
2.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概述 |
2.1.1 法国钢结构住宅体系 |
2.1.2 意大利BSAIS工业化建筑体系 |
2.1.3 日本芦屋洪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
2.2 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概况 |
2.2.1 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进程 |
2.2.2 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工程实践 |
2.2.3 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产业政策回顾 |
2.3 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
2.3.1 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可行性 |
2.3.2 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目前面临的困难 |
2.4 钢结构住宅体系技术综述 |
2.4.1 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结构体系 |
2.4.2 钢结构住宅体系围护体系 |
2.4.3 钢结构住宅体系其它配套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住宅墙体发展概述 |
3.1 住宅墙体概述 |
3.1.1 住宅墙体材料 |
3.1.2 住宅墙体的功能 |
3.2 国外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
3.2.1 国外新型墙体材料的现状 |
3.2.2 国外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政策 |
3.3 我国住宅墙体发展现状及墙体革新 |
3.3.1 我国建筑墙体发展溯源及现状 |
3.3.2 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概述 |
3.3.3 新型墙体材料 |
3.4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必要性 |
3.4.1 社会效益 |
3.4.2 建筑经济效益 |
3.5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3.5.1 新的住宅建筑体系开发滞后 |
3.5.2 墙体材料革新及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不足 |
3.5.3 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
3.5.4 新型墙体材料的性能及价格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
3.5.5 住宅建筑墙体设计及配套应用技术落后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 |
4.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特点 |
4.1.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成为单一围护体系 |
4.1.2 钢结构住宅墙体材料应选择新型墙体材料 |
4.1.3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适宜于工厂化生产 |
4.1.4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各连接部位的构造节点很关键 |
4.2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发展现状 |
4.2.1 国外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实例 |
4.2.2 我国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实例 |
4.3 我国目前钢结构住宅墙体材料选择 |
4.4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功能 |
4.4.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结构性功能 |
4.4.2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热工性功能 |
4.4.3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密闭性功能 |
4.4.4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隔声性功能 |
4.4.5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防火性功能 |
4.4.6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装饰性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 |
5.1 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概述 |
5.1.1 国外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现状 |
5.1.2 我国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现状 |
5.2 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功能 |
5.2.1 楼盖系统承载荷载 |
5.2.2 屋盖系统保温隔热与防水 |
5.2.3 楼盖系统隔声 |
5.2.4 楼、屋盖系统防火 |
5.3 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楼盖 |
5.3.1 压型钢板现浇钢筋混凝土组合楼、屋盖系统 |
5.3.2 预制加气混凝土楼、屋盖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钢结构住宅外窗 |
6.1 住宅外窗发展概述 |
6.1.1 国外住宅外窗发展概况 |
6.1.2 我国住宅外窗发展概况 |
6.2 钢结构住宅外窗 |
6.2.1 钢结构住宅外窗安装 |
6.2.2 钢结构住宅外窗保温隔热 |
6.2.3 钢结构住宅外窗通风隔声 |
6.2.4 钢结构住宅中应用热通道幕墙式外窗 |
6.2.5 钢结构住宅外窗防火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钢结构住宅发展策略 |
7.1 政府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宏观政策指导者 |
7.1.1 推行和完善标准化建筑体系及住宅部品化 |
7.1.2 加大住宅科技投入,进行科技攻关及人才培养 |
7.1.3 通过各种经济杠杆促进钢结构住宅发展 |
7.1.4 培养和扶持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和产业基地建设 |
7.2 住宅产业集团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实施主体 |
7.2.1 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的三种组建模式及代表 |
7.2.2 虚拟住宅企业与钢结构住宅产业化 |
7.3 住宅产业示范基地是实现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载体 |
7.4 围护体系的研发是我国钢结构住宅技术发展的重点 |
7.4.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技术研发 |
7.4.2 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技术研发 |
7.4.3 钢结构住宅外窗系统技术研发 |
7.5 全装修住宅是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的趋势 |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内、外复合墙体系统保温隔热效果对比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豫南地区集体农庄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1.1.2 农村能源利用 |
1.1.3 国内外农村住宅节能 |
1.2 国内外农村及住宅建设的发展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组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组织框架 |
2 集体农庄的建筑节能 |
2.1 集体农庄建设 |
2.1.1 集体农庄的释义 |
2.1.2 建设的六大原则 |
2.1.3 建设的关键因素 |
2.1.4 建设的节能要求 |
2.1.5 建筑的节能目标 |
2.2 集体农庄的节能技术手段 |
2.2.1 整体规划布局 |
2.2.2 单体节能设计 |
2.2.3 太阳能利用技术 |
2.2.4 低技术节能技术 |
2.2.5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
2.3 小结 |
3 豫南地区集体农庄节能分析 |
3.1 概况 |
3.1.1 地理环境 |
3.1.2 农村生活现状 |
3.1.3 住宅节能状况 |
3.2 农村住宅节能的影响因素 |
3.2.1 建筑材料 |
3.2.2 规划设计 |
3.2.3 建筑施工 |
3.3 工程实例调研分析——信阳地区农村住宅 |
3.3.1 调研内容与方法 |
3.3.2 统计数据分析 |
3.3.3 热工性能指标 |
3.3.4 热工设计原则 |
3.3.5 热工计算 |
3.3.6 实例分析 |
3.4 节能改进建议 |
3.4.1 建立农村节能样板房 |
3.4.2 加强细部设计 |
3.5 小结 |
4 集体农庄节能优化方案 |
4.1 选址与朝向 |
4.1.1 选址 |
4.1.2 朝向 |
4.2 庭院与住宅布置 |
4.2.1 庭院设置 |
4.2.2 平面布局 |
4.2.3 经济层高 |
4.3 围护结构的节能改善措施 |
4.3.1 外墙 |
4.3.2 门窗 |
4.3.3 屋面与地面 |
4.3.4 热工计算对比 |
4.3.5 经济性分析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挑战与使命 |
1.1.1 人口与能源消耗的挑战 |
1.1.2 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 |
1.1.3 太阳能利用的使命 |
1.2 太阳能建筑的研究与实践 |
1.2.1 国外太阳能建筑发展概述 |
1.2.2 中国的“阳光事业” |
1.3 问题域 |
1.3.1 上海 |
1.3.2 高层住宅的界定 |
1.3.3 外界面的开发 |
1.3.4 整合设计的提出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阅读 |
1.4.2 调查与测试 |
1.4.3 计算与模拟 |
1.4.4 重点深入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5.1 主要内容和最终目标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上海高层住宅室内热环境与能耗分析研究 |
2.1 上海自然条件分析 |
2.1.1 地理概况 |
2.1.2 人口密度 |
2.1.3 气候特征 |
2.2 上海高层住宅室内热环境调查 |
2.2.1 发展概状 |
2.2.2 调查与测试内容 |
2.2.3 高层住宅基本特征 |
2.2.4 住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
2.2.5 居室通风换气与室内空气质量 |
2.3 上海高层住宅室内热舒适研究 |
2.3.1 对住户热感觉的统计分析 |
2.3.2 室内温湿度测试结果 |
2.3.3 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
2.4 上海高层住宅的能耗现状与外围护结构节能潜力分析 |
2.4.1 采暖制冷设备使用调查及能耗现状 |
2.4.2 居民生活热水能耗分析 |
2.4.3 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性能状况 |
2.5 小结 |
第3章 上海高层住宅利用太阳能的可行性分析 |
3.1 上海地区的太阳能资源 |
3.1.1 上海的太阳能资源 |
3.1.2 与我国西部、北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比较 |
3.1.3 与欧洲及北美洲地区太阳能资源的比较 |
3.2 太阳能技术、产业和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1 国外太阳能热水利用现状 |
3.2.2 国内太阳能热水利用行业发展的特点 |
3.2.3 全球太阳能光伏利用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
3.3 激励政策对太阳能利用的影响与启示 |
3.3.1 全球激励政策概述 |
3.3.2 国外激励政策国家案例分析 |
3.3.3 国内激励政策现状与启示 |
3.4 上海高层住宅建筑利用太阳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4.1 居民对太阳能利用的了解程度调查 |
3.4.2 上海住宅节能与太阳能利用计划 |
3.4.3 上海建筑利用太阳能的技术含量调查 |
3.4.4 存在的问题 |
3.5 小结 |
第4章 关于太阳能系统与建筑外界面整合设计理论的思考 |
4.1 建筑外界面的思考 |
4.1.1 建筑外界面的界定 |
4.1.2 基本功能属性 |
4.1.3 “层”与“片”的结构原理 |
4.1.4 外界面与太阳能利用系统的关联 |
4.2 整合的思想与内涵 |
4.2.1 系统思维的引入 |
4.2.2 整体生态建筑观:可持续太阳能建筑设计 |
4.2.3 “以少致多”的整合思想 |
4.2.4 整合的内涵 |
4.3 整合的目标、原则与视觉表现 |
4.3.1 整合目标:舒适与节能减排 |
4.3.2 整体性的设计原则 |
4.3.3 整合的视觉表现:太阳能技术的美学与细部 |
4.4 整合设计的可操作途径 |
4.4.1 太阳能系统的集成模式与策略 |
4.4.2 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的方法 |
4.4.3 完善的政策与法规的引导机制 |
4.5 小结 |
第5章 城市环境下高层住宅外界面的太阳能应用研究 |
5.1 上海住宅区总体规划概述 |
5.1.1 布局特点 |
5.1.2 日照标准 |
5.1.3 朝向与间距 |
5.1.4 小区环境满意度调查 |
5.2 日照对建筑获得太阳能的影响 |
5.2.1 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
5.2.2 日照阴影的“时间性” |
5.2.3 最大太阳能围合体 |
5.3 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日照时长研究 |
5.3.1 研究的问题 |
5.3.2 日照分析主、客体建筑范围和对象的确定 |
5.3.3 高层板式住宅的日照时长分析 |
5.3.4 十八层塔式住宅的日照时长分析 |
5.3.5 观测分析 |
5.3.6 结论 |
5.4 小结 |
第6章 高层住宅中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 |
6.1 高层住宅中太阳能系统的选用 |
6.1.1 适于高层住宅的太阳能技术系统模式的选用原则 |
6.1.2 太阳能系统对建筑外界面形式的要求 |
6.1.3 高层住宅太阳能技术系统优化设计 |
6.2 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组成与集热器设计 |
6.2.1 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组成 |
6.2.2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选择的原则 |
6.2.3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安装位置的选择 |
6.2.4 集热器采光面积的确定方法 |
6.2.5 集热器方位与倾角的确定方法 |
6.2.6 集热器间距的确定方法 |
6.3 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案研究 |
6.3.1 太阳能热水系统分类 |
6.3.2 高层住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的选用 |
6.3.3 太阳能热水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
6.3.4 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方案分析 |
6.4 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经济性能分析 |
6.4.1 经济效益的评定指标 |
6.4.2 技术经济性能比较 |
6.4.3 工程实践案例研究 |
6.5 小结 |
第7章 高层住宅外界面整合设计研究 |
7.1 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现状与问题调查 |
7.1.1 屋顶样式与风格 |
7.1.2 墙面形式特点与设计表达 |
7.1.3 阳台形态与气候适应性调查 |
7.2 高层住宅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研究 |
7.2.1 屋顶的保温与隔热 |
7.2.2 通风墙体 |
7.2.3 窗与遮阳 |
7.2.4 附加阳光间 |
7.3 高层住宅一体化设计形式研究 |
7.3.1 顶界面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
7.3.2 墙体与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
7.3.3 阳台栏板与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
7.3.4 室外遮阳与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
7.3.5 高层住宅立面一体化的整体设计 |
7.4 建筑外界面整合设计构造技术 |
7.4.1 支架式构造设计 |
7.4.2 叠合式构造设计 |
7.4.3 组合模块方式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上海高层住宅冬季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上海高层住宅节能与太阳能应用夏季状况调查 |
附录C 实验测点布置及试验设备介绍 |
附录D 上海高层住宅调查一览表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粘土多孔砖在我国南方节能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D]. 李延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2]上海地区住宅节能设计研究—外围护结构节能构造设计[D]. 张雪松. 同济大学, 2006(08)
- [3]寒冷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节能设计研究[D]. 畅艳萍.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内蒙古寒冷区低能耗住宅建筑能耗机理及经济性研究[D]. 王怀珠.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10)
- [5]赤壁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现状调查与热工性能模拟研究[D]. 张建山.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6]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研究[D]. 雷红鹏. 天津大学, 2003(01)
- [7]陕南地区城镇采暖住宅的节能设计研究[D]. 李雪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12)
- [8]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D]. 于春刚. 同济大学, 2006(09)
- [9]豫南地区集体农庄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研究[D]. 刘兰斗.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1)
- [10]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D]. 史洁. 同济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