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髓及椎管旁的枪伤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霖[1](2020)在《单纯内固定与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单纯内固定与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8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胸腰椎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及椎管侵占率。结果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8.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rankel分级C级、D级、E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椎管侵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椎管侵占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实施单纯内固定与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明显改善腰胸椎功能,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椎管侵占率,对于提高治疗质量具有显着的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詹吉恒[2](2020)在《虎杖苷上调Nrf2/ARE促进神经分化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离、培养小鼠BMSCs,探讨虎杖苷对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并筛选虎杖苷在体外实验的工作浓度,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基础。2.建立小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通过分组干预,探讨虎杖苷对移植BMSCs在体内脊髓伤区中向神经分化的作用。3.应用小鼠BMSCs神经诱导分化体系和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探讨虎杖苷-Nrf2/ARE轴在BMSCs向神经分化中的调控机制。4.对比虎杖苷灌胃、BMSCs定点移植、虎杖苷灌胃联合BMSCs移植在小鼠脊髓损伤模型中的治疗效果,通过行为学评价、神经功能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测等加以明确。方法:1.虎杖苷对BMSCs在体外向神经分化的影响(1)BMSCs的分离、培养、传代及鉴定从C57BL/6小鼠肱骨、股骨、胫骨中提取原代BMSCs,并进行培养、传代。通过成骨诱导、成软骨诱导及相关特异性染色检测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BMSCs表面标记物。(2)虎杖苷对BMSCs活性及向神经分化潜能的影响CCK-8检测不同浓度虎杖苷对BMSCs活性的影响,筛选虎杖苷工作浓度用于神经诱导分化实验,并在镜下动态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3)虎杖苷对神经诱导分化BMSCs中神经标志物表达的影响①WB、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对照组、标准诱导组和各虎杖苷组(3、10、30μmol/1)中 MAP-2、NeuN、NF-M 和 NSE 的蛋白、mRNA 及荧光表达;②WB检测对照组和30μmol/1虎杖苷组中DBH、ChAT、GAD65和TH的蛋白表达。2.虎杖苷对移植BMSCs在体内向神经分化的影响(1)BMSCs的标记复苏冻存的BMSCs,待细胞汇合度达70%时,加入BrdU标记48h,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标记率。(2)动物分组、造模、干预及取材①125只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5只):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SCI组)、虎杖苷组(PD组)、干细胞移植组(BMSCs组)、虎杖苷联合干细胞移植组(PD+BMSCs组);②建立T10节段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根据分组情况进行干预:③分别在造模后第7、10及28天取下含损伤节段的新鲜脊髓组织,保存于-80℃备用;造模后第28天取脊髓组织,固定24h,梯度脱水后行冰冻切片。(3)脊髓组织样品检测①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伤区BrdU/Nestin、BrdU/NeuN和BrdU/NSE双阳性表达情况,WB检测造模28天后脊髓伤区中Nestin、NeuN和NSE蛋白表达;②WB检测造模7天后脊髓组织iNOS、NF-κB蛋白表达,采用ELISA检测IL-6、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③分别检测造模7、10天后脊髓组织中SOD、MDA含量。3.虎杖苷-Nrf2/ARE轴在BMSCs向神经分化中的调控机制(1)细胞实验①细胞分组干预;第一部分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标准诱导组、虎杖苷组(3、10、30μmol/1);第二部分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标准诱导组、抑制剂组(100nmol/1鸦胆子苦醇)、虎杖苷组(30μmol/1)、虎杖苷+抑制剂组。②探讨虎杖苷促进BMSCs在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潜在调控通路;WB检测第一部分实验各组细胞PI3K-AKT、MAPK及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Notch、Wnt、BMP/Smad及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③探讨虎杖苷-Nrf2/ARE轴对BMSCs在体外向神经分化的影响。WB、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中第二部分实验各组细胞MAP-2、NeuN、NF-M和NSE的蛋白、mRNA及荧光表达。(2)动物实验①动物分组及干预;第一部分实验,共5组(每组7只),分组情况同上述2.;第二部分实验,共4组(每组7只):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SCI组)、虎杖苷联合干细胞移植组(PD+BMSCs组)、联合治疗+抑制剂组(PD+BMSCs+Bru组)。造模后根据分组情况进行干预,在造模28天后取材。②探讨不同干预方式对体内Nrf2/ARE通路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第一部分实验各组脊髓组织中Nrf2的荧光表达,WB检测Nrf2/ARE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③探讨虎杖苷-Nrf2/ARE轴对BMSCs在体内向神经分化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D+BMSCs组和PD+BMSCs+Bru组脊髓伤区BrdU/Nestin、BrdU/NeuN和BrdU/NSE双阳性表达情况,WB检测第二部分实验各组脊髓中Nestin、NeuN和NSE蛋白表达。4.虎杖苷联合BMSCs移植在脊髓损伤中的疗效探讨(1)动物分组、造模、干预及取材参照上述2.进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在造模28天后取材。(2)行为学评价通过BBB评分标准和斜板实验对各组小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3)神经电生理检查造模28天后,进行脊髓诱发电位检测,测量SCEP的波幅和潜伏期。(4)组织学评价①计算脊髓组织损伤表面积,通过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脊髓组织损伤程度;②免疫荧光染色、WB和RT-qPCR分别检测各组脊髓组织MAP-2的荧光、蛋白及mRNA表达,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脊髓轴突和髓鞘的超微结构;③GAP43/Tuj1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观察脊髓组织中轴突新生情况;④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脊髓中胶质瘢痕形成情况,WB检测GFAP蛋白表达,GFAP/NF-200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观察胶质瘢痕和神经丝生长的关系。结果:1.虎杖苷对BMSCs在体外向神经分化的影响提取的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纯度较高。根据CCK-8结果,虎杖苷在3、10、30μmol/1浓度时对细胞活性较好,故选取该浓度范围用于神经诱导分化实验。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虎杖苷组细胞在诱导中后期的神经样细胞数目明显多于标准诱导组。WB和PCR结果显示,与标准诱导组相比,虎杖苷在体外呈浓度依赖性上调细胞中神经标志物MAP-2、NeuN、NF-M和NSE的蛋白和mRNA表达(P<0.05)。且虎杖苷对NF-M和ChAT的荧光表达强度、MAP-2和NeuN的荧光阳性表达率也有促进作用(P<0.05),在30μmol/1浓度时效果最为显着(P<0.05)。2.虎杖苷对移植BMSCs在体内向神经分化的影响本研究建立的脊髓损伤小鼠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复制性。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造模4周后可在体内检测到BrdU标记的外源性BMSCs,部分细胞同时共表达Nestin、NeuN或NSE。与BMSCs组相比,PD+BMSCs组小鼠脊髓中能检测到更多BrdU/神经标志物双阳性的移植细胞(P<0.05)。WB结果表明各种治疗方式均能上调脊髓中Nestin、NeuN和NSE的蛋白表达,但PD+BMSCs组表达更高(P<0.05),接近于Sham组水平。各治疗组小鼠脊髓中炎症相关因子表达量、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含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虎杖苷-Nrf2/ARE轴在BMSCs向神经分化中的调控机制(1)细胞实验中,与标准诱导组相比,虎杖苷组细胞中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Notch、Wnt和BMP/Smad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虎杖苷组中Nrf2、NQO-1和HO-1的蛋白和mRNA表达较标准诱导组显着上调(P<0.05)。在阻断Nrf2/ARE信号通路后,虎杖苷上调细胞中神经标志物蛋白及mRNA表达的作用被抑制,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虎杖苷组(P<0.05),免疫荧光实验结果的趋势与之相类似。(2)动物实验中,与SCI组相比,各治疗组中Nrf2的荧光表达强度及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均显着提高(P<0.05),PD+BMSCs组水平高于其余治疗组(P<0.05)。与 PD+BMSCs 组相比,在阻断 Nrf2/ARE 信号通路后,PD+BMSCs+Bru 组小鼠体内移植BMSCs向神经分化的效率显着降低(P<0.05),且Nestin、NeuN和NSE的蛋白表达亦明显下调(P<0.05)。4.虎杖苷联合BMSCs移植在脊髓损伤中的疗效探讨在造模后14~28天期间,与其余治疗组相比,PD+BMSCs组小鼠BBB评分及斜板实验临界角度更高(P<0.05)。神经电生理检查表明,治疗后小鼠的SCEP较SCI组有明显恢复(P<0.05),而PD+BMSCs组波幅更大、潜伏期更短(P<0.05)。组织病理学实验中,PD+BMSCs组小鼠脊髓组织损伤表面积明显小于其余治疗组和SCI组(P<0.05),HE染色和Niss1染色也表明该组脊髓损伤程度更轻(P<0.05)。与其余脊髓损伤小鼠相比,PD+BMSCs组轴突髓鞘修复及轴突新生相关的指标表达增高(P<0.05),而胶质瘢痕形成相关的指标则表达降低(P<0.05)。结论:1.在神经诱导分化培养液基础上,虎杖苷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BMSCs在体外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样细胞,其中30μmol/1浓度时效果最显着,并且虎杖苷还能促进移植BMSCs在体内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而上述效应可能是通过Nrf2/ARE通路的激活而实现的。2.虎杖苷灌胃联合BMSCs移植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小鼠后肢运动功能障碍,并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这可能是基于其促进脊髓伤区轴突髓鞘修复,加速轴突新生,并减缓胶质瘢痕对神经纤维生长的遮挡效应而发挥作用的。
林曦,都定元,高劲谋,胡平[3](2016)在《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的救治经验,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1564岁,平均43.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0min37h,平均52.4min。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急诊行剖胸探查及异物取出术,剖胸手术入路选择前外侧切口14例(50.00%),后外侧切口7例(25.00%),锁骨及第1、2肋切断3例(10.72%),胸骨正中切口2例(7.14%),胸腹联合切口2例(7.14%);脏器损伤51例次,其中肺裂伤22例次(43.14%),心脏大血管伤5例次(9.80%),肋间动脉伤5例次(9.80%),脊柱及纵隔伤4例次(7.84%),膈肌伤8例次(15.69%),胸导管1例次(1.96%),腹腔脏器伤6例次(11.77%)。对损伤脏器均行一期确定性手术,包括肺裂伤切开深部止血后缝合、心脏大血管修补缝合、肋间动脉缝扎止血、纵隔血肿清除、膈肌修补、胸导管结扎以及肝脏、胃修补和脾切除。27例(96.43%)异物完全取出,1例(3.57%)部分异物残留,死亡2例(7.14%)。结论术前恰当的生命支持、术中针对性选择切口、明确人员分工、合理的手术操作是治疗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成功的关键。
刘领权[4](2015)在《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诊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诊疗体会。方法入选舞阳县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10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进行椎体成形术,对照组进行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两组的症状缓解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等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发生肺栓塞、椎管内渗漏、椎骨骨折复发等并发症情况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多源于交通意外,骨折部位发生于胸腰段,需根据患者的损伤部位的特异性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刘进辉,李晖,王利波,王清虎[5](2015)在《核磁共振成像参数对颈椎轻微创伤后急性脊髓损伤风险的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MRI)各参数对颈椎轻微创伤后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预测及严重程度评估。方法对2003年18月确诊轻微颈椎创伤后患者传统侧位X线片及T2加权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MRI中计算颈椎管率、椎管有效空间及椎管脊髓比值,传统X线片中计算颈椎管率。ROC曲线用于评估各个参数对于SCI风险预测、敏感性及其进展的精确分类。结果 SCI组所有MRI参数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IS等级SCI患者所有影像学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水平椎管直径最小为8 mm,对于预测轻微颈椎创伤后SCI的发生具有最高的阳性预测值(84%)及阳性似然比(15.6)。椎间盘处椎管最小直径(8 mm)ROC曲线以下区域与其他参数相比最大。结论 MRI中轻微颈椎创伤后患者椎间盘水平椎管直径小于8 mm时,发生SCI的风险急剧增加。影响影像学参数的各种原因(如创伤机制、神经细胞受损程度等)都可能影响SCI的严重程度。
周书怡[6](2014)在《臂丛神经病变的磁共振功能成像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臂丛神经损伤的常规MRI及MR神经成像序列的应用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采用3OT MRI扫描仪对43例临床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行术前常规MRI及MR神经成像序列扫描,常规MRI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SE T1W1、FSE T2W1、TIRM, MR神经成像序列包括冠状位SPACE、TIRM及T1 FLASH。将手术探查、术中肌电图及术前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表现及对于早期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 结果 纳入统计的215对节前神经中有105对损伤,MRI共检出98对,诊断的敏感度为76.2%(80/105),特异度为83.6%(92/110),准确率为80.0%(172/215)。损伤间隔在1月内的MRI诊断的准确率为79.1%,1月至3月内的准确率为80.0%,两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直接征象包括:完全性撕脱伤:(1)椎管内神经前后根连续性中断或消失68对,(2)神经前后根增粗、僵硬、迂曲或无法连续追踪至椎间孔处8对;部分性撕脱:(1)神经前根或后根消失、连续性中断10对;(2)冠状面图像示神经前后根根丝数较对侧明显减少13对。间接征象包括:(1)椎管内局部脑脊液聚集,椎间孔区创伤性脊膜囊肿(假性脊膜膨出)44对,(2)神经根袖形态异常、双侧不对称,重建图像可示神经根袖影消失,根袖末端尖角变钝、消失或延伸至椎间孔外9对;(3)相应水平脊髓变形或移位1对;(4)脊髓损伤1例。MRI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诊断的灵敏度为74.8%,特异度为88.1%,准确率为79.2%。损伤间隔在1月内的MRI诊断的准确率为81.4%,损伤间隔1月至3月内的诊断准确率为85.7%,两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臂丛神经节后损伤的MRI表现包括:(1)神经连续性中断、消失、断端分离12根。(2)神经尚连续,但形态增粗,走行迂曲、僵硬20例。(3)神经连续,略增粗,TIRM高信号18例。(4)神经连续性存在,走行自然,结构及信号与健侧基本一致,3例。 结论 MRI对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可早期准确的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第二部分臂丛神经损伤的MR功能成像的应用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功能成像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3.0T MRI扫描仪对42例临床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行术前DTI扫描。将手术探查、术中肌电图及术前DTI成像参数进行比较,探讨臂丛神损伤的DTI参数意义及对于早期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42例臂丛神损伤患者经DTI参数测量得患侧C5-C8神经根部的ADC值、FA值分别1.483±0.153,0.434±0.063(×10-3mm2/s),健侧C5-C8神经根部的ADC值、F值分别为1.380±0.163,0.482±0.070(×10-3mm2/s),比较双侧ADC值、F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损伤1月内的患者患侧与健C5-C8神经根部仅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3月内的患患侧与健侧C5-C8神经根部的ADC、F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结论DTI技术为早期损伤情况的判断提供参考,有利于临床术方案的制定和患者预后的判断。第三部分: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的MR诊断及应用目的 分析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的MRI特点,探讨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患者及经淋巴结穿刺活检证实的1例转移到臂丛神经的肿瘤的MRI表现,其中神经鞘瘤9例,丛状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侵袭性纤维瘤1例,滑膜肉瘤1例,乳腺癌转移瘤1例。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神经成像扫描及DTI扫描。 结果9例神经鞘瘤均位于臂丛神经节后段,类圆形为主,边界清晰,有包膜,与臂丛神经走行方向一致,其中1例哑铃状延伸入椎间孔,2例病灶内有囊变区;1例丛状神经鞘瘤为右侧臂丛神经根干部肥大增粗,呈团块状,边界清晰,T1WI等信号,T2WI及TIRM序列上呈高信号,内伴小片状低信号,冠状面TIRM图像清晰显示肿块与载瘤神经之间的关系。1例神经纤维瘤为沿臂丛神经生长的类圆形肿块,T1WI等低信号,T2WI及TIRM高信号。1例侵袭性纤维瘤为右侧臂丛神经根干部椭圆形巨大肿块,T1WI等稍低信号,T2WI等信号,TIRM高信号伴混杂低信号影。1例滑膜肉瘤,左侧锁骨下区团块影,紧邻臂丛神经束支部,伴神经轻度肿胀,分界不清,T1WI低信号,T2WI及TIRM均呈高信号。1例乳腺癌转移至臂丛神经为左侧臂丛神经股部梭形肿块,T1等稍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TIRM高低混杂信号。经DTI扫描的13例患者中,8例神经鞘瘤DTT显示纤维受压移位,1例侵袭性纤维瘤DTT显示臂丛神经与肿块关系密切,局部受压改变。 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常见累及臂丛神经的肿瘤性病变,准确显示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临床准确诊断及治疗臂丛神经病变提供可靠信息。
鲍奕仿[7](2013)在《磁共振对臂丛神经病变的形态与功能成像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臂丛神经MR常规序列、神经显像及功能成像的正常表现[摘要]目的分析不同MR序列对臂丛神经的成像情况,判断不同方法对臂丛神经解剖及其邻近结构的显示情况,探讨功能成像在臂丛神经显像中是否可行。材料和方法使用3.0T MRI扫描仪对2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 MR宏观神经成像及功能成像扫描。常规扫描包括横轴位SE T1WI、FSE T2WI、 TIRM。MR宏观神经成像包括:冠状位SPACE、TIRM及T1FLASH。功能成像:横轴位DTI。观察不同序列图像对臂丛神经的显示情况,统计SPACE图像对椎管内神经前后根根丝的显示率;比较冠状位TIRM及T.1FLASH图像对臂丛神经节后各段的显示评分。计算DTI序列对节后各部分的显示评分,并比较间隔4周对图像的评价差异。结果横轴位图像上显示臂丛神经根自椎间孔处穿出,经前中斜角肌间隙,后与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并行;冠状位图像上显示臂丛神经节前段为由脊髓至椎间孔区的细小根丝影,节后段为双侧C5-T1椎间孔起始的条索状结构。T1WI及T2WI图像上臂丛神经呈等信号,TIRM高信号。冠状位SPACE序列对椎管内神经根丝显示率为100%。冠状位TIRM序列对臂丛神经节后各段的显示明显优于T1FLASH显像。DTI序列对节后段纤维束追踪显示纤维走行方向,4周前后评分比较显示可重复性高,参数图测得正常志愿者的臂丛神经的FA、λ1、λ2及λ3值。结论臂丛神经的显示以常规MR序列T1WI、T2WI、 TIRM为基础,宏观神经成像序列冠状位SPACE及TIRM能全程显示节前及节后部分,功能序列DTI可判断纤维束走行,为臂丛神经病变提供更多诊断信息。第二部分臂丛神经损伤的MR神经显像及功能成像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3.0T MRI扫描仪对85例临床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行术前检查。将手术探查、术中肌电图及术前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表现及对于早期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统计的310对节前神经中有264对损伤,MRI共检出226对,诊断的灵敏度为85.6%,特异度为80.4%,准确率为84.8%。损伤间隔小于1月的MRI诊断的准确率为84.1%,小于3月的为84.4%。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直接征象包括:完全性撕脱伤:(1)椎管内神经前后根连续性中断或消失120对,(2)神经前后根增粗、僵硬、迂曲或无法连续追踪至椎间孔处27对;部分性撕脱:(1)神经前根或后根消失、连续性中断11对;(2)冠状面图像示神经前后根根丝数较对侧明显减少77对。间接征象包括:(1)椎管内局部脑脊液聚集,椎间孔区创伤性脊膜囊肿(假性脊膜膨出)93对,(2)神经根袖形态异常、双侧不对称,重建图像可示神经根袖影消失,根袖末端尖角变钝、消失或延伸至椎间孔外22对;(3)相应水平脊髓变形或移位4对;(4)脊髓损伤1例。MRI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诊断的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81.5%,准确率为87.1%。损伤间隔小于1月MRI诊断的准确率为85.9%,小于3月的病例为87.1%。臂丛神经节后损伤的MRI表现包括:(1)神经连续性中断、断端分离43根。(2)神经断裂伴断端假性神经瘤,T1WI呈等低信号,TIRM呈稍高信号共4例。(3)神经尚连续,但形态增粗、走行僵硬31例。(4)神经连续,略增粗,TIRM高信号52例。(5)神经连续,走行尚可,结构及信号与健侧基本一致,2例。37例节后损伤患者经DTI参数测量得患侧与健侧C5-C8神经根部的FA、λ1、λ2及λ3值,比较双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损伤1月内的患者患侧与健侧C5-C8神经根部仅FA、λ3的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损伤3月内的患者患侧与健侧C5-C8神经根部的FA、λ1、λ2、λ3测量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1, P<0.001, P<0.001)。结论MRI对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可早期准确的做出定性及定位诊断,DTI技术为不同损伤情况的判断提供参考,有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患者预后的判断。第三部分: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的MR诊断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的MRI特点,探讨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患者及2例肿瘤样病变患者的MRI表现,其中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2例,MPSNT2例,侵袭性纤维瘤1例,滑膜肉瘤1例。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及神经成像扫描,其中11例患者行DTI扫描。结果11例神经鞘瘤均位于臂丛神经节后段,椭圆形为主,边界清晰,有包膜,同臂丛神经走行方向一致,偏于神经一侧生长,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其中2例病灶内有囊变区;冠状面TIRM图像清晰显示肿块与载瘤神经之间的关系。2例神经纤维瘤均为沿臂丛神经生长的类圆形肿块,T1WI等低信号,T2WI及TIRM高信号。2例MPSNT,均为右侧臂丛神经干部及远端束支部走行区不规则肿块影,T1WI等稍低信号,T2WI及TIRM均呈等高信号影,增强后明显强化。1例侵袭性纤维瘤为右侧臂丛神经根干部巨大肿块,T1WI等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TIRM高信号伴混杂低信号影。1例滑膜肉瘤,左侧锁骨下区肿块影,紧邻臂丛神经束支部,伴神经轻度肿胀,分界不清,T1WI低信号,T2WI及TIRM均呈高信号。经DTI扫描的患者中,8例神经鞘瘤FT显示纤维受压移位,1例侵袭性纤维瘤FT显示臂丛神经与肿块关系密切,局部受压改变。结论MRI可清晰显示常见累及臂丛神经的肿瘤性病变,准确显示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临床准确诊断及治疗臂丛神经病变提供可靠信息。第四部分:臂丛神经炎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累及的MR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MRI在常见臂丛神经炎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38例累及臂丛神经的炎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中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共12例,多数单神经病共10例,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炎(AIDP)2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炎(CIDP)7例,疱疹性臂丛神经炎1例,放射性臂丛神经炎6例。诊断依据综合临床、肌电图及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行MRI臂丛神经扫描,观察不同病变的MRI特征。结果12例轴索性周围神经病MRN显示其中的4例臂丛神经节后段信号不均匀增高。10例多数单神经病显示4例臂丛神经两侧不对称的信号增高,神经轻度肿胀。7例CIDP患者中6例显示双侧臂丛神经明显对称性增粗,信号增高。1例疱疹性臂丛神经炎MRN表现为一侧臂丛神经上部轻度肿胀,伴信号增高。6例放射性臂丛神经炎有5例患者单侧臂丛神经肿胀,伴信号不均匀增高。按疾病分组,轴索性周围神经病组,AIDP与CIDP组,多数单神经病组的F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轴索与髓鞘损伤分类,轴索组与髓鞘组的FA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下降,而λ1仅见轴索组下降,λ2与λ3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轴索组中均下降,而髓鞘组中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可清晰显示常见累及臂丛神经的炎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累及臂丛的情况,DTI技术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为临床治疗臂丛神经病变提供更多判断依据。
黄剑侯[8](2010)在《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近代战争中脊柱脊髓火器伤约占伤员的0.3-4.6%,在美国,每年因火器伤而致脊髓损伤的约占总数的13-17%。脊髓火器伤的特点是病情急、创伤重、变化快,对机体影响比较大,残废率、死亡率均比较高。军事作战及长时间剧烈运动将大量产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汗液蒸发困难,加之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下接受大量的外加热,导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血液循环衰竭等,进而造成体内温度增高、代谢率增加、体液丧失和内环境失衡紊乱等;在此基础上合并脊髓火器伤,脊髓病理损害将更显着,同时损伤又加重了内环境的紊乱和全身重要脏器的负荷与损害,使脊髓火器伤后伤情更重、更为复杂。我国东南部沿海常形成典型的高温高湿气候,台海的危机、南海领地的保卫,面临着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因此脊柱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研究,对于未来南方战区军事作战及伤病员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1、建立满意的脊髓火器伤模型。2、探讨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早期生命体征和肺功能的变化。3、观察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早期的病理变化。方法1、建立胸腰段猪脊髓火器伤的全瘫模型,进行麻醉和非麻醉下的生命体征观察。2、建立高温高湿条件下胸腰段猪脊髓火器伤的全瘫模型,对动物进行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进行监测及肺部病理学检查。3、对火器伤脊髓进行超微结构改变的及病理学检查(GFAF、NSE、S-100蛋白和CD34)。结果1、麻醉组与清醒组对照研究(1)MAP变化:两组动物伤后MAP进行性下降,在伤后4小时麻醉组MAP下降比清醒组明显。(2)HR变化:两组动物伤后HR进行加快,伤后6h麻醉组的心率加快比清醒组明显。(3)肛温变化:麻醉组伤后平均体温在伤后两小时较伤前下降近2℃。(4)PaO2和PaCO2变化:PaO2在伤后均持续下降,PaCO2在伤后2小时内因过度通气,PaCO2短暂下降,2小时后进行性增高。2、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生命体征及肺功能变化(1)MAP变化:两组动物伤后MAP均进行性下降(P<0.05)。对照组在伤后两小时与伤前差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伤后各时间点H组的MAP下降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P<0.05)。(2)HR变化:伤后两组动物的HR都进行加快,与伤前相比,心率在伤后各时间点均与伤前存在差别(P<0.05);H组心率在伤后不同时间变化均比对照组快(P<0.05)。(3)肛温变化:对照组肛温在伤后有轻微波动,但伤后各时间点与伤前比较无差异(P>0.05);H组的平均肛温在伤后进行性增高,伤后6h较伤前增高2.4℃,P<0.05,存在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4)PaO2和PaCO2变化:PaO2在伤后均持续下降(P<0.05)。H组的PaO2在伤后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在伤后2小时内因过度通气,PaCO2短暂下降,2小时后进行性增高,H组PaCO2伤后持续性增高并比对照组组高(P<0.05)。(5)大体标本两组均出现大量点、片状出血,高温高湿环境组出血明显。镜下观察高温高湿组:肺泡结构消失,肺泡上皮溶解变性,可见片状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变性脱失,管腔内出血物及分泌物明显。常温组:肺泡间质血管广泛性充血,肺泡腔大小不一,伴有少量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轻度扩张。3、高温高湿组(H)与常温常湿组(C)损伤脊髓病理改变对照研究(1)光镜检查:两组脊髓硬脊膜血管明显扩张,硬膜下淤血明显,部分蛛网膜破裂,脊髓白质外露,组织疏松、水肿,小血管扩张,伴散在单核细胞浸润,白质轴突以纤维变性为主,病变不明显,脊髓灰质中神经元细胞变性,部分尼氏体消失,严重者神经元消失溶解,形态不规则,部分标本脊髓中央管附近部分组织广泛出血变性,正常结构消失H组病变相对严重。(2)电镜检查:两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细胞核增大,染色质边集部分空洞形成,线粒体轻至重度水肿溶酶体增多,部分细胞内线粒体明显消失;髓鞘板层结构增厚、扭曲、松散、分层、破裂及出现不规则排列,轴索与髓鞘之间由于水肿出现间隙,轴索肿胀,部分轴浆溢出,可见较多水肿、髓内出血、坏死区及炎性细胞浸润。C组明显轻于H组。(3)尼氏体:两组均有损伤表现:出现尼氏体数目的减少、淡染,C组明显轻于H组。(4) NSE: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下调。(5) GFAP: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上调。(6) S-100: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上调。(7)CD34两组均可见零星散在阳性标记物,H组单个视野平均血管数明显少于C组。结论1、麻醉对猪脊髓火器伤早期生命体征存在影响,随着实验动物的体重的增加其伤后早期的存活时间也逐渐延长。2、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排热障碍,代偿性出汗排热增加,导致机体代谢率增加、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液循环改变等,高温高湿环境引起脊髓火器伤动物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加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加剧了火器伤所带来的肺功能损害及加重脊髓火器伤的病理损害但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存在着脊髓损伤的修复。
叶正旭[9](2009)在《脊髓爆震伤的病理特征及热休克蛋白70对脊髓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随着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以及高科技战争条件下战略战术的转变,各国军队的远程打击能力及爆炸性武器威力都大大提高,精确制导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越来越多的用于战场,战场上爆炸冲击伤的数量明显增加。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受损,轻者影响战斗力,重者导致截瘫甚至死亡,特别是脊髓截瘫患者伤后护理困难、费用高昂、极易罹患各类并发症,因此脊柱、脊髓战伤已经成为各国相关部门研究的热点。以往,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脊柱、脊髓火器伤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枪弹贯通伤,但是随着各国单兵保护装备的不断更新和恐怖主义活动的增加,单纯的枪弹贯通伤数量明显减少,而爆炸冲击伤明显增加。本课题在以往脊柱脊髓爆震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已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多功能全自动压力冲击仪(专利申请号200820030390.7)建立神经细胞冲击损伤模型,从细胞水平研究脊髓爆震伤的损伤机制,初步探讨脊髓爆震伤后的早期救治,以期为临床针对性治疗脊髓爆震伤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脊髓爆震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1.脊髓爆震伤动物模型的改进及病理变化研究。针对脊髓在冲击损伤后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我们建立可控性脊髓爆震伤动物模型,选择3g C4混合军用炸药球作为爆源,完全排除了弹片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良好的可重复性和脊髓损伤单纯的冲击性。对实验动物脑及胸腹脏器加以妥善保护后,背部平肩胛下角平面的胸腰段脊柱暴露于爆源正下方,电控引爆。实验中选取1、2、3、4cm的爆炸距离进行实验,通过观测不同爆炸距离的实验动物致伤情况,选择适当的爆炸距离作为动物模型的建立参数。最终选择4 cm的爆炸距离作为脊髓爆震伤动物模型的标准爆炸距离。然后,通过病理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脊髓爆震伤后的病理变化进行系统的观察。结果证实:①动物冲击伤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体内重要脏器的挫伤、出血;在脏器损伤中肺部的挫伤最为常见,也是死亡的首要原因。爆炸源为3g C4混合军用炸药球,4cm爆炸距离制作的脊髓爆震伤模型的可控性、重复性好,动物成活率高,未造成脊柱骨折,单纯冲击因素致伤的特点,为脊髓爆震伤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②脊髓爆震伤标本表面可见出血及椎管内血管的凝血,由此而造成了脊髓的缺血性损伤,是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病理切片上看,损伤主要是神经元细胞核浓聚、偏位甚至破裂,尼氏小体消失,白质结构异常,髓鞘板层结构松散甚至崩解,并可见组织出血,及血管内瘀血、血栓形成。③透射电镜的观察爆震伤脊髓主要是白质的脱髓鞘改变,髓鞘结构松散、断裂,有空泡形成;线粒体肿胀,微丝“漂浮”于胞质中,核呈“孤岛”,内质网明显扩张呈大泡,皱襞断裂,核内胞质浓聚。2.脊髓爆震伤与机械性损伤的病理对照研究。对比研究了脊髓爆震伤与机械性脊髓损伤的病理特点。机械性损伤模型选用了Allen氏脊髓损伤法(20g重物10cm)。在损伤后脊髓标本HE染色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Tunel染色的方法观察伤后6h、12h和24h两种损伤后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DNA ladder分析了爆震伤脊髓凋亡的情况。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比观察脊髓组织的超微结构。最后运用BBB评分方法对比两种脊髓损伤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证实:机械性脊髓损伤范围局限,局部出血、淤血较严重,损伤节段大量脊髓神经元变性呈不可逆改变;爆震性损伤累及脊髓节段范围广,于未损伤节段亦可检测出细胞凋亡发生,神经元坏死发展迅速;电镜下表现出结构和细胞器毁损更严重。3.热休克蛋白70对动物脊髓爆震损伤的保护性研究。观察了热休克蛋白(HSP70)对爆震伤脊髓的保护作用: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脊髓爆震伤动物模型损伤后组织中HSP70的表达情况。与单纯爆震损伤的对照组对比观察热休克预处理的动物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然后,利用行为学评分的方法,比较热休克预处理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证实:HSP70在爆震冲击后在动物的脊髓组织内表达量较少,这可能与组织受到爆震冲击时发生严重损伤,没有时间产生热休克蛋白有关;经热休克预处理的脊髓组织可以大量表达HSP70,对脊髓组织细胞的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爆震伤后动物的脊髓起到保护作用。第二部分细胞冲击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损伤机制研究PC12细胞冲击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病理机制研究。使用本课题中研制的全自动压力损伤仪对PC12细胞体外冲击加载压力,观察细胞的活性及增殖情况。根据细胞MTT结果,确定0.5Mpa,10min为压力损伤参数建立PC12细胞的体外压力损伤模型。进一步运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其病理变化,结果证实:①细胞的活性及增殖受到压力损伤的影响,随压力的增高,细胞的增殖减慢,较高的压力时(0.7Mpa),细胞大多数死亡;在0.5Mpa是细胞多数表现出凋亡的发生。②机械性损伤对细胞骨架结构有破坏作用,导致细胞凋亡,凋亡的发生与细胞微管结构的破坏时程相一致。并且病程发生早,发展迅速,这些病理特点提示爆震冲击性损伤以损伤骨架结构为基础。鉴于以上实验结果,说明脊髓的爆震冲击伤不同于一般的机械压迫性损伤,伤情更复杂,发病早且范围更广;冲击震荡对脊髓细胞的骨架结构影响较大,且凋亡发生早。这些发现促使我们更深入研究冲击性损伤细胞骨架结构的病变过程,为我们在损伤早期干预,减轻脊髓损伤奠定实验基础。
王文惠,沈树云,王建波[10](2008)在《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脊柱骨折的X线平片及螺旋CT表现。结果:螺旋CT诊断98例110个椎骨骨折,X线平片诊断94例106个椎骨骨折。螺旋CT横轴位、MPR和3D分别显示椎体骨折105,107,96个和椎弓根骨折19,23,20个以及椎板骨折32,35,31个和骨折片突入椎管61,66,66个;X线平片显示骨折线分别为56处(52.3%)、11处(47.8%)、10处(28.6%)和22处(33.3%)。脊柱爆裂型骨折55例中,X线平片诊断为单纯性压缩性骨折12例(21.8%)。3D重建显示椎体高度压缩、椎体旋转及椎体脱位比X线平片更直观。结论:综合应用螺旋CT横轴位、MPR和3D图像能清楚显示脊柱骨折、椎管狭窄的程度,判断脊髓损伤的情况,对脊柱骨折的诊断、分型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二、脊髓及椎管旁的枪伤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及椎管旁的枪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单纯内固定与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临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腰胸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2.2 两组治疗后Frankel分级情况比较 |
2.3 两组椎管侵占率比较 |
3 讨论 |
(2)虎杖苷上调Nrf2/ARE促进神经分化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脊髓损伤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一、脊髓损伤的概述、流行病学及病理机制 |
二、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 |
三、中医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四、中医药在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 |
五、中医药联合BMSCs移植在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 |
第二节 Nrf2/ARE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一、Nrf2/ARE信号通路的起源及其调控 |
二、Nrf2/ARE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中的调控作用 |
三、Nrf2/ARE信号通路在BMSCs向神经分化及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第二章 虎杖苷对BMSCs在体外向神经分化的影响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细胞形态观察与鉴定 |
二、CCK-8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
三、神经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观察 |
四、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五、RT-qPCR检测结果 |
六、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虎杖苷对移植BMSCs在体内向神经分化的影响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BrdU标记BMSCs |
二、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小鼠的一般情况 |
三、脊髓组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四、Wetern blot检测结果 |
五、ELISA检测结果 |
六、氧化应激指标检测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四章 虎杖苷-Nrf2/ARE轴在BMSCs向神经分化中的调控机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细胞实验结果 |
二、动物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章 虎杖苷联合BMSCs移植在脊髓损伤中的疗效探讨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行为学评价 |
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
三、组织形态学结果 |
四、脊髓组织神经结构恢复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1 资料及方法 |
2 诊断及治疗 |
3 资料来源及分析 |
结果 |
讨论 |
1 诊断 |
2治疗 |
2.1生命支持 |
2.2手术操作 |
2.3术后处理 |
(4)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诊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各项观察指标 |
2.2 并发症 |
3 讨论 |
(5)核磁共振成像参数对颈椎轻微创伤后急性脊髓损伤风险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图像采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情况 |
2.2 影像学参数 |
2.2.1 颈椎椎管狭窄参数: |
2.2.2 不同影像学参数有效性分析: |
2.2.3 不同AIS等级SCI患者所有影像学参数 |
3 讨论 |
(6)臂丛神经病变的磁共振功能成像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臂丛神经损伤的常规MRI及MR神经成像序列的应用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臂丛神经损伤的MR功能成像的应用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的MR诊断及应用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综述 |
全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磁共振对臂丛神经病变的形态与功能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臂丛神经MR常规序列、神经显像及功能成像的正常表现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图表与说明 |
第二部分:臂丛神经损伤的MR神经显像及功能成像的应用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图表及说明 |
第三部分: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的MR诊断及应用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图表与说明 |
第四部分:臂丛神经炎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累及的MR诊断价值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图表与说明 |
综述 |
全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脊髓火器伤模型的建立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 |
(二) 平均体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三)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
(四) 生存率 |
(五) 病理检查 |
三、讨论 |
(一) 脊髓火器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二) 脊髓火器伤的致伤机制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改变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 |
(二) 平均肛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三) 呼吸频率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四)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
(五) 肺脏病理改变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改变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二) 超微结构 |
(三) 尼氏染色 |
(四) NSE检测 |
(五) GFAP检测 |
(六) S-100蛋白检测 |
(七) CD34检测 |
三、讨论 |
(一)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早期的光镜下的改变 |
(二) 脊髓火器伤后早期的超微结构改变 |
(三) 脊髓枪伤后早期尼氏体的改变 |
(四)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脊髓火器伤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
致谢 |
(9)脊髓爆震伤的病理特征及热休克蛋白70对脊髓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第一部分 爆震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
实验一 脊髓爆震伤动物模型的改进及伤情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爆炸距离致伤效果 |
2.2 爆炸参数的测量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脊髓爆震伤的病理变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爆震伤后脊髓的形态学变化 |
2.2 脊髓组织标本病理染色结果 |
2.3 脊髓组织标本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脊髓爆震伤与机械性损伤的病理对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机械损伤组大体及镜下情况 |
2.2 伤后动物脊髓神经功能分析结果 |
2.3 TUNEL 标记及计数结果 |
2.4 爆震伤脊髓 DNA ladder 分析结果 |
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热休克蛋白70 对动物脊髓爆震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HSP70 免疫组化结果 |
2.2 组织细胞凋亡结果 |
2.3 两组动物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对比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细胞冲击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损伤机制研究 |
实验一 冲击损伤PC12 细胞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和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细胞在不同压力作用下生长情况 |
2.2 MTT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PC12 细胞冲击损伤的病理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和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0.5Mpa,10min 作用后不同时间对细胞微管结构的影响 |
2.2 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 |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PC12 细胞损伤情况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骨折数目及范围 |
2.2 脊柱骨折分类 |
3 讨论 |
3.1 脊柱骨折成像技术的要求 |
3.2 脊柱骨折的分类 |
3.3 X线平片、CT轴位、MPR及3D的诊断价值及限度 |
3.3.1 X线平片的诊断价值和限度 |
3.3.2 螺旋CT横轴位平扫的诊断价值及限度 |
3.3.3 螺旋CT的MPR诊断价值和限度 |
3.3.4 螺旋CT的3D诊断价值及限度 |
四、脊髓及椎管旁的枪伤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纯内固定与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 曹建霖.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13)
- [2]虎杖苷上调Nrf2/ARE促进神经分化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中的应用[D]. 詹吉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3]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诊治分析[J]. 林曦,都定元,高劲谋,胡平. 创伤外科杂志, 2016(01)
- [4]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诊疗体会[J]. 刘领权. 河南医学研究, 2015(10)
- [5]核磁共振成像参数对颈椎轻微创伤后急性脊髓损伤风险的评估[J]. 刘进辉,李晖,王利波,王清虎. 河北医药, 2015(19)
- [6]臂丛神经病变的磁共振功能成像应用基础研究[D]. 周书怡. 复旦大学, 2014(01)
- [7]磁共振对臂丛神经病变的形态与功能成像研究[D]. 鲍奕仿. 复旦大学, 2013(03)
- [8]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D]. 黄剑侯.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9]脊髓爆震伤的病理特征及热休克蛋白70对脊髓的保护作用[D]. 叶正旭.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10]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的价值[J]. 王文惠,沈树云,王建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