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燕山地区地质构造运动时期同位素年龄鉴定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亮,赵克强,杨剑洲,付燕刚,席明杰,李超,邓友茂,陆桂福[1](2021)在《内蒙古架子山钼(银)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架子山斑岩型钼(银)矿床7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测定与分析,获得了辉钼矿的模式年龄介于143.1±2.1~147.2±2.4 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45.8±1.4 Ma(MSWD=1.5),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47.4±1.4 Ma (MSWD=1.5),表明架子山钼(银)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属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钼成矿期成矿。架子山钼(银)矿床Re含量在37.62×10-6~401.34×10-6之间,平均值为121.28×10-6,表明架子山钼(银)矿床的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特征。
赵宇霆[2](2021)在《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花岗岩型铀矿铀矿我国铀矿床主要的工业类型,诸广山铀矿田则是我国华南花岗岩型矿床的重要矿田之一。长江地区作为诸广山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大量研究只针对于单个矿床,对区域中各个矿床的研究和对比存在不足。成矿流体研究一直是热液型矿床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诸广南长江地区热液型铀矿床开展系统性的成矿流体作用研究,可以完善和补充该地区铀矿床的成矿机制问题。长江地区的主要铀矿床分布在主断裂棉花坑断裂、里周断裂、黄溪水断裂、油洞断裂挟持位置的近南北向构造中,矿体产状相对稳定铀矿石类型多样,矿化延伸性好,在长江1号深钻的深部发现的厚大工业矿体,这证明区域上深部有较大的找矿空间。长江地区铀矿化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伴生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萤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根据各个铀矿床的实际矿化情况,铀矿化可以划分为三期三阶段,即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其中成矿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其中成矿早阶段以红色微晶石英为特征,主成矿阶段主要为白色微晶石英或无色石英脉和紫色萤石,而成矿晚阶段则伴随浅色萤石、方解石和梳状石英的发育。成矿流体的组成和性质方面,棉花坑矿床的成矿流体由主成矿阶段的低盐度(6.15wt%Na Cleqv)、中高温(308℃)的Na Cl-KCl-Ca SO4-H2O体系逐渐演化为成矿后期低盐度(3.00wt%Na Cleqv)低温(147℃)的简单Na Cl-Ca SO4-H2O体系。长排地区铀矿床(长江1号矿体)成矿流体在成矿早阶段为低盐度(10.77wt%Na Cleqv)、中高密度、中高温(291℃)的高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的体系,而在成矿后期转化为低温(152℃)、低盐度(3.9wt%Na Cleqv)、高密度的低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体系。成矿流体为相对富含Ca2+的流体,且在成矿期萤石中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氢气,表明流体具还原性。书楼丘矿床的成矿流体由成矿期低盐度(5.4wt%Na Cleqv)、中高温(284℃)、中密度的流体转化为后期低温(189℃)、低盐度(4.9wt%Na Cleqv)、高密度的流体。水石矿床成矿后期的流体具有低盐度(3.87wt%Na Cleqv)、中高密度、低温(157℃)的特征。蚀变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铀成矿流体为富碱土元素(Ca),大离子的过渡元素(Co、Cr、Mo)且成矿流体富集重稀土、富含成矿元素(U)以及F等挥发分,且成矿流体属还原性流体。成矿流体来源方面,成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和深源地幔流体的特征,是岩浆热液作用于深部循环的地下水沿构造上涌与产铀岩体作用萃取成矿物质,并在运移和成矿过程中混入了大气降水,在成矿晚阶段和成矿后期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后期作用于岩体形成较为广泛的伊利石蚀变。成矿流体的演化方面,从成矿前期到成矿期再到成矿后期,成矿流体由含幔源组分的碱性、还原性高温高压高硫流体逐渐经历降温减压和流体混合作用,演化成为具大气降水特征的氧化性、酸性流体。长江地区铀成矿是中生代大陆热点作用下,来自深部地壳和地幔的流体沿着区域深大断裂不断与富铀岩体作用富集了U元素并在浅部与大气降水混合后逐渐将铀矿卸载。长江1号的深部铀矿化表明了该地区向深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3](2021)在《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三稀)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大家庭中的成员,一直致力于三稀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中,对世界闻名的新疆可可托海3号脉和内蒙古白云鄂博稀有稀土矿床较早就投入了工作,他们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在湖南香花岭含铍条纹岩中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1970年后,在内蒙古巴尔哲、福建南平和四川大水沟稀土、稀有和分散元素等矿床发现后,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国首次发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后,对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确定和分布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三稀资源被确定为关键矿产后,矿产资源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不但取得了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发现了一批新的三稀矿产地,尤其是在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等地投入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工作,其中钻探工作量就达11818.96 m,为把川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建设成为国家大型锂矿基地作出了新贡献。对于卤水型锂及其他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也一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的重点,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及江汉盆地等地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
耿爽[4](2021)在《基于夷平面三维形态研究活动断块新生代构造变形与运动 ——以京西北盆岭构造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是山西地堑系的重要部分,位于山西地堑系北端,属于山西地震带与张渤地震带的交汇区,是一个以半地堑—地堑构造为主的拉张断陷区,发育多个地堑、半地堑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盆岭构造区。这些盆地的边缘大都受到了NE向活动断裂带的控制,将盆岭区划分形成了一系列的活动断块。上地幔软流圈熔融物质的上涌造成了盆岭区的整体拉张环境,是造成盆地断陷、断块掀斜的深部动力学原因。目前,有关该区域地震构造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对断块新构造运动的认识情况而言,目前只是笼统地将所有断块的构造运动归为掀斜运动,缺乏对各个断块掀斜变形细节的具体认识,尚未系统而准确地获取断块掀斜方向、掀斜角度等一些主要的变形量或相关定量参数,缺乏对断块尺度累积构造变形总量的准确厘定,同时欠缺对各个断块掀斜运动差异性的辨别,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整个断陷区构造应变空间非均一性特征的识别;其次,缺乏对盆岭区断块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断块整体结构的认识,对区域尺度断层系统总体性质的把握不足,断块与断块之间是通过怎样的协调机制而衔接组合在一起的?而断块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将各条孤立的断裂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评价断块整体结构的非均一性特征?等等。而上述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能够提供关于新生代以来区域地震构造总体活动水平与格局的关键信息,为约束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提供重要参数与条件。因此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研究区内普遍发育了多级夷平面,而这些不同级次夷平面的发育为解决上述这些疑难的构造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契机。所谓夷平面,一般是指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时期,由于外力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削高补低,形成的向侵蚀基准面趋近的平缓起伏的、近似平坦的地形面。在后续构造活跃期内,由于断裂活动、断块运动,往往会对先期夷平面的水平形态造成影响,使原始的夷平面发生不同形式、程度的构造变形。因此,夷平面的构造变形可以指示地下更深层次的构造运动。近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基于夷平面的这种特性来研究活动构造的变形、运动与演化过程。前人对研究区内的夷平面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目前认为在该区域保存着北台面、甸子梁面、唐县面三期山地夷平面。本论文以区域内最高一级夷平面的构造变形为主,对盆岭区构造断块新生代以来的三维变形与运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尝试解决前面提到的研究区内仍然存在的一些构造问题。本论文基于最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地形数据,以及GIS平台先进的空间分析功能、算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与测量,进行夷平面详细的遥感解译、精确的地形地貌分析,针对夷平面复杂的三维地貌形态,分析夷平面的三维构造变形特征并提取能够反映这种变形的定量参数,准确获取各个断块的构造变形量及相关参数,研究盆岭区内活动断块新生代以来的三维构造变形及运动,并基于断块运动与变形的差异性来揭示盆岭区断块整体结构及构造应变的非均一性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一些初步的认识:(1)流域切割侵蚀程度与断块掀斜抬升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断块掀斜角度的增加,前山区域横跨断块掀斜抬升前缘的流域的下切侵蚀、溯源侵蚀的程度都相应增加,相应的主分水岭的后退程度越高;(2)NEE走向的六棱山断裂东段、中段内的各个断块总体上都呈现掀斜运动,个别断块内部发育次一级的断裂。各个断块的掀斜角度各不相同,这种掀斜差异可能被断块之间的一系列NW向的断层所调节;(3)从掀斜运动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六棱山断裂中段断块的掀斜角度及抬升量整体上高于东段,表现为中段断块前缘的掀斜速率整体上高于东段,中段的掀斜抬升速率范围约为1.22-1.55mm/a而东段的掀斜抬升速率范围约为0.45-0.71mm/a。(4)中段的两个块体之间形成了一个斜截与块体边界的近NE向构造带,斜向拉张环境可能产生了应变分配,同时形成了正断层与右旋走滑断层。1989-1999年期间,该段发生了一系列Ms≥5的中强地震,该强震序列的主要发震断层与这条右旋走滑断层密切相关。(5)盆岭区内的断块按照构造运动的形式可以分为掀斜式、地垒式、倾滑式三种。掀斜式地块属于半地堑构造断块,广泛地分布于盆岭区的西北部区域,块体之间表现为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式的排列组合形式,这些掀斜断块的下方很可能存在着滑脱面,总体上控制并协调了这些掀斜断块的运动与变形。地垒式断块以垂直隆升运动为主,集中地分布于盆岭区的东南部区域,往往是地形隆升相对较高的地方,分布于五台山地区、甸子梁地区以及小五台山地区等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区域,可能反映了下方深部岩浆物质的强烈上涌。倾滑式断块集中地分布于盆岭区的东南缘,基本上沿着NE走向的太行山构造带发育和分布,它们紧邻北西侧的地垒式断块发育,往往表现为多个断块近平行地斜列式分布,构成阶梯状的样式。(6)以盆岭区所在的NE向构造条带为中心,断块掀斜角度向着盆岭区两侧外围逐渐衰减,从6°多逐渐减至不到1°。这表明断块掀斜运动程度从盆岭区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弱,由此推测盆岭区内部拆离构造的发育、深部岩浆物质的上涌与活跃程度要明显强于外围区域。当然,本文的结论是基于现有的数据资料、技术方法暂时得到的一些新的认识,以后还有待于其他资料与手段的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张小葛[5](2021)在《广东洽水地区花岗岩体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制约》文中认为东南沿海地区发育大量100 Ma左右的岩浆岩,但在华南内陆该期岩浆作用报道较少。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依然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南岭西段郴州-临武断裂附近的洽水地区(连阳岩体南部及南侧白水寨、鸡笼岭、将军头小岩体)花岗岩体的系统研究,厘定它们都形成于约100 Ma。并综合分析它们的岩相学、电子探针、岩石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特征,以期深入洽水地区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岩浆演化与构造背景,进而为分析华南内陆~100 Ma时的构造背景提供新的依据。依据岩性特征及其穿切关系,洽水地区花岗岩体主要可划分为五个侵入次:包括粗-中粒斑状含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斑状含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含斑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其中第一和第二侵入次岩石中常见岩浆混合成因的暗色微粒包体(MME)。本次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新获得第一到第五侵入次的年龄为101.8Ma~97.1 Ma,均属早-晚白垩世之交(~100 Ma)侵入岩。认为连阳岩体主要于~100 Ma形成。岩相学、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洽水地区各侵入次岩石总体上从早期侵入次到晚期侵入次,矿物颗粒粒度、暗色矿物含量逐渐降低,表现为黑云母含量逐渐下降,MF值逐渐降低,从铁质黑云母变为铁黑云母;角闪石从有到无,斜长石牌号(An值)逐渐降低。岩石总体具高硅、富碱、贫钙、低镁,属准铝-弱过铝质(A/CNK=0.91~1.05)特征;相对富集Rb、Th、U、Pb、K和LREE,强烈亏损Ba、Sr、P、Ti和Eu(δEu=0.12~0.65),轻微亏损Nb、Ta。研究表明,洽水地区花岗岩体是具有成因亲源关系的同源岩浆演化产物,其成因类型为I-A过渡型花岗岩。Nd-Hf同位素特征显示,岩体具相对较高的εNd(t)值(-10.6~-4.2)、较年轻的TDM2(Nd)值(1.79 Ga~1.24 Ga)和较大变化范围的εHf(t)值(-9.0~-0.4),暗示其源岩主要为中元古代陆壳基底麻源群长英质岩石,并兼具一定程度幔源成分的贡献。综合分析华南内陆地区~100 Ma的岩浆事件,认为其与该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所引发的弧后及陆内岩石圈伸展,导致郴州-临武等古深大断裂重新活化,并引起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减薄,进而引起较强烈的幔源和壳源岩浆活动有关。
张哲[6](2021)在《基于地貌学方法分析太行山南段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文中提出地貌形成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区域地貌的变形结果可以反映区域构造活动与演化历史。太行山南段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区域,处于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区域,新生带以来受到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等俯冲的双重影响,构造活动强烈,对地貌具有控制作用,区域形成大规模的断陷活动,形成多期次层状地貌,发育一系列NNE向断裂,并构成一条显着的地震活动带,历史上发生过1830年磁县71/2级地震。该地区长时间没有大震发生,缺少关注度,尤其是对第四纪以来太行山南段的隆升幅度、期次还有些争议,晋获断裂中南段的活动性研究还不充分。为了研究太行山南段构造地貌的差异,本文通过室内遥感解译以及GIS平台,利用多种地貌指数对该区域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探讨;通过宏观的地形参数(坡度及坡谱、粗糙度、切割度、起伏度)、河流地貌参数(HI指数)以及条带状剖面分析了太行山南段的宏观构造地貌;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无人机遥感数据、野外的阶地调查以及前人研究资料对太行山南段沁河、丹河、漳河、露水河、淇河、淅水河、子房河和平甸河的河流阶地的发育级数、拔河高度和年龄进行了限定,建立了太行山南段阶地形成时代框架,探讨了太行山南段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基于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飞行、DEM数据分析、野外的实地调查、钻孔信息以及前人的研究,对晋获断裂中南段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获得了以下认识:(1)太行山南段的坡度、粗糙度、切割度、起伏度在太行山南段东侧呈现高值,高值区域与太行山东麓断裂走向具有一致性,显示出断裂对地貌的的控制作用;太行山南段流域HI值指示太行山南段地貌处于幼年-壮年发展阶段,整体构造处于活跃阶段。(2)太行山南段在1.7Ma至少发生了3期6个阶段的构造隆升事件,即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6个阶段分别为1.7Ma、0.8Ma、0.1Ma、0.07Ma、0.05Ma和0.03Ma。1.7Ma以来隆升速率逐步加快,2.6Ma以来太行山南段平均抬升了166~285m,最大不超过300m,因此,第四纪并不是太行山南段主要隆升阶段。(3)晋获断裂中段走向NNE,为一条正断层,上新世以来断距约500m,活动速率为0.09mm/a,根据钻孔信息和断层剖面信息,断裂早更新世活动较强,中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减弱;晋获断裂南段走向NNE,为一条正断层,早更新世活动剧烈,中晚更新世活动较弱。
甄世民,王大钊,白海军,贾儒雅,王江,查钟健,李阳,缪建普[7](2021)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文中指出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地区(张宣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区内自显生宙以来构造活动频繁,并产出大量岩浆岩和金矿床,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构造-成矿演化体系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张宣地区的水泉沟正长岩、响水沟似斑状花岗岩、井儿洼粗安岩-英安岩、象山花岗闪长岩、青羊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张家口组流纹岩的锆石年龄、Lu-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组成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获得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侵位时期主要为海西期(峰值398Ma和373Ma)、印支期(峰值234Ma)和燕山期(峰值143Ma和130Ma)。张宣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古太平洋俯冲过程。早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到泥盆纪,白乃庙岛弧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弧陆碰撞,张宣地区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富集地幔岩浆上涌并经历了地壳的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的共同作用,形成大量碱性岩;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各微陆块相互碰撞,张宣地区处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地幔岩浆引起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导致区内的基性岩与酸性岩共存;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形成区内大范围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张宣地区产有大量金矿、铅锌矿、银矿及少量铜矿和钼矿,金矿集中产于宣化-崇礼-赤城交界处,而银铅锌多金属矿则成群成带环绕金矿化集中区分布。成矿时间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印支期成矿尚未明确,但成矿潜力巨大。根据地质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将张宣地区的金矿床划分为"东坪式"、"小营盘式"和"张全庄式"三类。古生代-中生代各时期岩浆活动对金成矿均有贡献,大部分金矿床与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联系密切,多期次成矿及成矿叠加是形成张宣地区大量金矿床的重要因素。
李雪,王可勇,孙国胜,孙九达,刘根驿,张纪田,韩雷,王广伟[8](2021)在《内蒙古赵井沟钽铌矿床成矿作用探讨——来自天河石化、钠长石化花岗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文中指出内蒙古武川县赵井沟钽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华北板块北缘新发现的大型稀有金属矿床,然而前人对该矿床的形成时代以及构造背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天河石化花岗岩和钠长石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岩浆和热液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岩浆源区性质和成岩成矿的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钠长石化花岗岩中热液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18.9 ± 1.8Ma;天河石化花岗岩岩浆锆石年龄为116±2Ma,热液锆石加权平均年龄结果为112.8±2.2Ma;热液锆石年龄略晚于岩浆锆石,说明热液锆石是在岩浆演化最后的熔体-流体相互作用阶段形成的。天河石化花岗岩和钠长石化花岗岩在主量元素上富硅、碱和铝,贫镁、钙、铁、钛和磷;在微量元素上均富集Rb、Th、U、Nb、Ta、Hf,强烈亏损Ba、Sr;其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岩体中发育以钠长石化,天河石化为主的蚀变,稀土元素呈现似M型"四分组"效应,Nb/Ta小于5,表明天河石化、钠长石化花岗岩经历了熔体和流体的相互作用。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较负的εHf(t)值(天河石化花岗岩:-10.91~-8.17;钠长石化花岗岩:-10.98~-9.19),其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89~1867Ma和1762~1871Ma,暗示富含Nb、Ta的中元古代渣尔泰山群、白云鄂博群为其岩浆源岩或提供了成岩、成矿物质。燕山晚期伸展的构造背景下,玄武质岩浆高位底侵富铌钽地壳造成减压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岩浆,岩浆在F、Cl等挥发组分的作用下发生结晶分异作用,造成铌、钽等成矿物质初步富集,并在岩浆晚期先后发生了以钠长石化、天河石化为代表的两期自交代作用及Nb、Ta的矿化作用,形成赵井沟钽铌多金属稀有矿床,该矿床为岩浆结晶分异-热液自交代作用混合成因。
张海涛[9](2021)在《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内古岩溶十分发育,成为岩溶水储存和运移的主要场所与通道。目前,矿山对奥陶系岩溶研究多集中于含水层富水性和渗透性,缺乏对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致使矿山开采过程中岩溶水患预测不准、岩溶水害时有发生。淮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为一 NWW展布的对冲式断褶构造带,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随着煤田逐渐向深部开采,奥陶系岩溶水害威胁程度日趋严重,古岩溶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系统开展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不仅对淮南煤田及类似水文地质条件矿区的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岩溶水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进一步认识华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与演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岩溶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古地理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指导,采用野外调查、岩芯观测、薄片鉴定、室内实(试)验、数值模拟、模型预测、地质统计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演化过程及其成因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并对古岩溶发育程度进行了预测。取得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系统研究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发育特征、充填特征和分布特征:①淮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中主要发育有溶孔、裂缝、溶洞和岩溶陷落柱等四种古岩溶,且以裂缝和溶洞为主;②裂缝和大溶洞多为充填型,半充填和未充填型次之,小溶洞多为半充填型,其次是未充填型,全充填型最少;③裂缝、大溶洞和岩溶陷落柱主要沿着断层带分布,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2)确定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期次、形成时间、形成环境和侵蚀性流体来源:①沉积岩溶形成于早奥陶世到中奥陶世,主要发生在海平面附近,是海水和大气降水共同溶蚀作用的结果;②风化壳岩溶形成于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主要与大气降水的长期淋滤作用有关,在奥陶系地层顶部形成了风化壳孔缝洞系统,且垂向上存在明显的“四带”结构,即地表残积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③压释水岩溶形成于中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发生在地下中高温、埋藏封闭环境中,其形成主要与上覆石炭-二叠系地层在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有机酸和酸性压释水有关;④热液岩溶发生在晚三叠世至晚白垩世期间的地下高温、深埋环境中,其形成主要与地下深部的岩浆热液活动有关;⑤混合岩溶形成于早白垩世至晚古近纪,发生在潘集和陈桥背斜的碳酸盐岩露头区的断裂带周围,其形成主要是大气淡水与深部地层水以及热液流体的混合溶蚀作用有关。(3)系统阐述了碳酸盐岩岩性、岩层结构、侵蚀性流体、断裂构造、古地貌与古水文、岩浆活动、以及岩溶作用时间等因素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①溶蚀试验表明,淮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灰岩>角砾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②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发现,侵蚀性流体溶蚀能力主要受流体温度、酸性气体成分(包括CO2和H2S等)和压力、以及混合流体比例等控制;③多期构造运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早燕山期和晚燕山期的断裂构造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区中部地区是拉张裂缝和古岩溶发育的最佳位置;④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与古水文控制着奥陶系古岩溶的垂向发育特征,基岩风化面古地貌与古水文控制着奥陶系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⑤岩浆活动和岩溶作用时间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和演化也起着重要作用。(4)以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为研究对象,推导出圆台形顶板塌陷判据公式,模拟分析了岩溶陷落柱基底溶洞和顶板塌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揭示了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的形成主要与晚三叠世至古近纪的热液溶蚀和混合溶蚀有关,印支期和早、晚燕山期形成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和碳酸盐岩半暴露区对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关键作用。(5)建立了 GIS-AHP耦合模型,预测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及其平面分布: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整体为中等~极强,仅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表现为中等偏弱~弱,古岩溶发育强~极强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矿区。通过对比预测结果和区内岩溶陷落柱、奥陶系含水层突(涌)水点实际揭露位置,验证了预测模型、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的正确性,为深部岩溶水害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图[106]表[36]参[327]
陈显玉[10](2021)在《冀东金厂峪中酸性岩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冀东金厂峪中酸性岩脉发育,主要有小黑汀的5条闪长岩脉,以及青山口至渔户寨一带的7条花岗细晶岩脉和1条花岗斑岩脉。岩脉大都出露宽度稳定,两端延伸有一定距离后逐渐尖灭。本文通过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测定和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冀东金厂峪中酸性岩脉的成因及构造环境进行探讨。小黑汀闪长岩脉呈北北西走向,长约1.5~2km,宽约30~40m。锆石U-Pb年龄为2513.3±7.6Ma,侵位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样品具低硅,富钠特征,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Mg#较高(57.32~59.01),富集轻稀土元素及LILE(Rb、Ba、Sr等),亏损HFSE(Th、U、Ta、Nb、P、Zr、Hf、Ti等),K、P、Ti强烈亏损,具铕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小黑汀闪长岩脉εHf(t)=-2.2~2.7,其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且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混合作用,可能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之下;渔户寨花岗斑岩脉锆石U-Pb龄为229.8±1.4Ma,侵位时代为中三叠世晚期;青山口花岗细晶岩脉为北北东走向,长约800~1200m,宽约30~40m。花岗岩脉均富硅,富钠,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Mg#较低(12.86~19.71)。花岗岩脉均富集轻稀土元素及LILE(Rb、Ba)和HFSE(Th、U、Ta、Nb等),P、Ti、Sr强烈亏损,具铕负异常。渔户寨花岗斑岩脉与青山口花岗细晶岩脉应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渔户寨花岗斑岩脉εHf(t)=-7.98~-3.48,岩浆源区应为中元古界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构造环境可能为后碰撞阶段向后造山阶段过渡。研究区内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与金等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有一定的联系。新太古代晚期的岩浆活动可能使遵化群角闪质岩层所富含的金得到相对富集,为金厂峪金(钼)矿床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印支期岩浆活动可能对本区矿产的形成起到提供有用矿物组分以及向周围矿源层的围岩提供热源,驱动有用元素迁移富集的作用。
二、河北燕山地区地质构造运动时期同位素年龄鉴定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燕山地区地质构造运动时期同位素年龄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架子山钼(银)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采集及测试结果 |
3.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流程 |
(1)样品分解: |
(2)蒸馏分离Os: |
(3)萃取分离Re: |
(4)质谱测定: |
3.2 测试结果 |
4 讨论 |
4.1 成矿物质来源 |
4.2 成矿动力学背景 |
5 结论 |
(2)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
1.2.2 长江地区铀矿床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区域构造发展史 |
2.3.2 长江地区构造特征 |
3 典型矿床地质 |
3.1 棉花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1.3 围岩蚀变 |
3.2 书楼丘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2.3 围岩蚀变 |
3.3 油洞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 |
3.3.1 油洞铀矿床矿区地质特征 |
3.3.2 油洞矿床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3.3 长排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特征 |
3.3.4 长排地区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3.5 长排地区的围岩蚀变特征 |
3.4 水石矿床 |
3.4.1 矿区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4.3 蚀变特征 |
3.5 “长江1 号”钻探成果和论文采样情况 |
3.5.1 “长江1 号”钻探成果 |
3.5.2 论文采样情况 |
4 成矿流体组成与性质 |
4.1 蚀变分带和成矿阶段 |
4.1.1 蚀变分带 |
4.1.2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
4.2.1 样品特征及试验方法 |
4.2.2 棉花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3 书楼丘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4 长排地区铀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5 水石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 |
4.3.1 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 |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的演化 |
4.4 蚀变岩石和矿石的化学成分与成矿流体作用 |
4.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
4.4.2 元素质量平衡的计算 |
4.4.3 铀矿化蚀变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4 元素地球化学活动性规律和意义 |
4.5 小结 |
5 成矿流体的来源 |
5.1 H-O同位素特征 |
5.1.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5.1.2 H-O同位素特征 |
5.1.3 H-O同位素演化特征 |
5.2 C-O同位素特征 |
5.2.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5.2.2 C-O同位素特征 |
5.2.3 C-O同位素演化特征 |
5.3 其他同位素特征 |
5.3.1 脉石矿物的Rb、Sr同位素特征 |
5.3.2 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 |
5.4 热液蚀变伊利石的H-O同位素特征 |
5.4.1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
5.4.2 伊利石X射线粉晶衍射特征和H-O同位素特征 |
5.4.3 伊利石H-O同位素分析 |
5.5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
5.5.1 成矿流体演化 |
5.5.2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
5.6 小结 |
6 铀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6.1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和铀成矿关系 |
6.2 铀成矿模式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三稀”研究起步阶段 |
1.1 典型矿床 |
(1)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 |
(2)内蒙古白云鄂博铌-铁-稀土矿床 |
1.2 香花石和含铍条纹岩的发现 |
1.3 其他地区的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工作 |
(1)广东首次发现花岗岩型稀有元素矿床 |
(2)江西发现多种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 |
2“三稀”研究全面发展阶段 |
2.1 稀有金属矿产领域的重大进展 |
2.1.1 对新疆3号脉及阿勒泰稀有金属成矿带有了全新的认识 |
2.1.2 对福建南平富钽矿床的深入研究,显着提升了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理论水平 |
2.1.3 对香花岭含铍条纹岩的成岩成矿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发现了特殊的431脉 |
2.1.4 青藏高原盐湖中锂,铯等稀有金属的探寻获得重大进展 |
2.2 稀土矿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
2.2.1 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首次提出与碳酸岩有成因联系的观点 |
2.2.2 对内蒙古巴尔哲碱性花岗岩型Y-Be-Nb-Zr矿 |
2.2.3 确定了川西牦牛坪等稀土矿床和在成因上有联系的碱性岩-碳酸岩是喜马拉雅期产物 |
2.2.4 江西足洞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现及其成矿机理的揭示,使稀土资源得到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
2.3 首次发现具工业意义的独立稀散元素矿床 |
2.4 从矿床成矿系列角度深化“三稀”成矿规律认识 |
3 21世纪新阶段 |
3.1 地质找矿成果显着 |
3.2 重点矿床的研究水平又上新台阶 |
3.2.1 对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伟晶岩矿田成矿作用有新认识 |
3.2.2 在幕阜山伟晶岩矿田,稀有金属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成矿作用认识也上一新台阶 |
3.2.3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 |
3.3 发现了新类型矿床 |
3.4 深化总结了中国稀有、稀土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
3.4.1 稀有金属矿床 |
(1)锂矿 |
(2)铍矿 |
(3)铷铯资源 |
(4)铌钽矿 |
(5)锆(铪)矿 |
3.4.2 稀土金属矿床 |
3.4.3 稀散金属矿床 |
4结语 |
(1)稀土矿产 |
(2)稀有矿产 |
(3)稀散矿产 |
(4)基于夷平面三维形态研究活动断块新生代构造变形与运动 ——以京西北盆岭构造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夷平面的概念 |
1.2.2 夷平面的构造变形 |
1.2.3 国内外夷平面研究概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2.1 区域构造概况 |
2.1.1 大地构造演化 |
2.1.2 大地构造分区 |
2.1.3 区域新构造分区 |
2.2 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 |
2.2.1 六棱山北麓断裂 |
2.2.2 口泉断裂 |
2.2.3 恒山北麓断裂 |
2.2.4 五台山北麓断裂 |
2.2.5 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 |
2.2.6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 |
2.2.7 阳原盆地北缘断裂 |
2.2.8 怀安盆地南缘断裂 |
2.2.9 张家口断裂 |
2.3 研究区夷平面概况 |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数据处理 |
3.2.1 流域与水系的提取 |
3.2.2 流域单元的分区 |
3.2.3 构造地貌剖面的获取 |
第四章 六棱山断裂带断块变形与运动分析 |
4.1 流域地貌单元划分 |
4.2 断块三维形态分析 |
4.3 断块三维运动特征 |
4.4 断块累计变形量、运动学参数估算 |
4.5 历史强震解剖 |
第五章 盆岭区构造断块新生代构造变形与运动 |
5.1 流域地貌单元划分 |
5.2 断块变形的提取与分析 |
5.3 盆岭区断块三维模型的建立 |
5.4 断块变形与运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广东洽水地区花岗岩体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花岗岩研究进展 |
1.2.2 华南地区研究现状 |
1.2.3 洽水地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华南地质概况 |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矿产 |
3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3.1 样品野外采集 |
3.2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3.3 锆石Lu-Hf同位素 |
3.4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 |
3.5 电子探针分析 |
4 岩体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
4.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4.2 锆石U-Pb年代学 |
4.3 洽水地区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 |
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
5.2 全岩Sm-Nd同位素特征 |
5.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特征 |
5.4 矿物化学特征 |
6 岩石成因与形成构造环境 |
6.1 洽水地区花岗岩体岩石成因 |
6.1.1 成因类型 |
6.1.2 地壳源区特征及壳幔岩浆混合 |
6.1.3 分离结晶作用 |
6.2 华南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时空分布 |
6.3 构造环境 |
7 结论 |
致谢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6)基于地貌学方法分析太行山南段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
1.2.1 河流阶地在构造隆升中的研究现状 |
1.2.2 太行山隆升的研究现状 |
1.2.3 晋获断裂中南段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太行山第四纪隆升研究 |
1.3.2 断裂活动特征 |
1.4 主要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
1.4.1 主要工作量 |
1.4.2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
2.1.2 气候水文概况 |
2.1.3 区域地貌特征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区域构造演化概况 |
2.2.2 区域地层特征 |
2.2.3 区域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 |
第三章 宏观地貌与构造 |
3.1 地形地貌参数 |
3.2 河流面积-高程积分 |
3.3 区域条带状剖面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太行山南河流阶地序列及发育特征 |
4.1 太行山南段河流阶地发育特征 |
4.1.1 漳河阶地发育特征 |
4.1.2 丹河阶地 |
4.1.3 沁河阶地 |
4.1.4 露水河阶地 |
4.1.5 淇河和淅水河阶地 |
4.1.6 其他河流阶地 |
4.2 河流阶地年龄 |
4.3 河流阶地形成原因 |
4.4 阶地与南太行山隆升探讨 |
4.4.1 太行山南河流下切速率 |
4.4.2 南太行山隆升幅度分析 |
4.4.3 隆升原因的探讨 |
4.5 小结 |
第五章 晋获断裂中、南段活动特征 |
5.1 遥感数据的来源、处理及解译 |
5.2 长治断裂活动特征 |
5.2.1 遥感解译特征 |
5.2.2 地貌地质特征 |
5.2.3 活动性特征 |
5.3 晋城断裂 |
5.3.1 遥感影像特征 |
5.3.2 地貌地质特征 |
5.3.3 活动性特征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研究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地质特征 |
3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 |
3.1 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3.2 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 |
4.2 全岩主微量特征 |
5 讨论 |
5.1 成岩年龄 |
5.2 岩石成因 |
5.2.1 海西期岩浆岩 |
5.2.2 印支期岩浆岩 |
5.2.3 燕山期岩浆岩 |
5.3 张宣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演化 |
5.4 张宣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成矿作用 |
5.4.1 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
5.4.2 矿床时间分布特征 |
5.4.3 张宣地区金成矿作用 |
5.4.3. 1 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4.3. 2 金成矿年龄 |
6 结论 |
(8)内蒙古赵井沟钽铌矿床成矿作用探讨——来自天河石化、钠长石化花岗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
2 样品描述 |
3 样品测试 |
4 分析结果 |
4.1 锆石U-Pb年代学 |
4.2 地球化学特征 |
4.3 Lu-Hf同位素特征 |
5 讨论 |
5.1 成岩时代 |
5.2 岩浆源区 |
5.3 构造背景 |
5.4 成矿作用 |
6 结论 |
(9)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古岩溶 |
1.2.2 古岩溶形成期次及其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古岩溶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
1.2.4 古岩溶识别与预测研究现状 |
1.2.5 华北煤田古岩溶研究现状 |
1.2.6 淮南煤田岩溶研究现状 |
1.2.7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2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地层与构造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3 含水层系统 |
2.3.1 新生界松散孔隙含(隔)水层系统 |
2.3.2 基岩裂隙-溶隙含水层系统 |
3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 |
3.1 奥陶系地层与岩性特征 |
3.1.1 地层厚度及结构 |
3.1.2 岩性特征 |
3.1.3 岩石矿物特征 |
3.2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类型及特征 |
3.2.1 溶孔 |
3.2.2 裂缝 |
3.2.3 溶洞 |
3.2.4 岩溶陷落柱 |
3.3 奥陶系古岩溶充填特征 |
3.3.1 充填物类型 |
3.3.2 充填特征 |
3.4 奥陶系古岩溶分布特征 |
3.4.1 平面分布特征 |
3.4.2 垂向分布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期次确定 |
4.1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背景 |
4.1.1 奥陶系地层沉积背景 |
4.1.2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
4.1.3 岩浆活动 |
4.2 古岩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4.2.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2.2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
4.2.3 微量元素特征 |
4.3 古岩溶充填物形成环境分析 |
4.3.1 盐度-温度-深度计算 |
4.3.2 形成环境分析 |
4.4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期次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期次古岩溶形成环境与发育模式 |
5.1 沉积岩溶 |
5.1.1 地质背景 |
5.1.2 古气候 |
5.1.3 古水文 |
5.1.4 沉积岩溶发育模式 |
5.2 风化壳岩溶 |
5.2.1 地质背景 |
5.2.2 古气候 |
5.2.3 古地貌 |
5.2.4 古水文 |
5.2.5 风化壳岩溶发育模式 |
5.3 压释水岩溶 |
5.3.1 地质背景 |
5.3.2 古水文地质条件 |
5.3.3 压释水岩溶发育模式 |
5.4 热液岩溶 |
5.4.1 构造运动 |
5.4.2 岩浆活动 |
5.4.3 热液岩溶发育模式 |
5.5 混合岩溶 |
5.5.1 地质背景 |
5.5.2 古气候 |
5.5.3 古地貌 |
5.5.4 古水文 |
5.5.5 混合岩溶发育模式 |
5.6 奥陶系古岩溶演化模式 |
5.7 本章小结 |
6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控制因素 |
6.1 地层岩性与结构 |
6.1.1 碳酸盐岩岩性 |
6.1.2 岩层结构 |
6.2 侵蚀性流体 |
6.2.1 大气淡水 |
6.2.2 地层压释水 |
6.2.3 热液流体 |
6.2.4 混合流体 |
6.3 断裂构造 |
6.3.1 构造分期 |
6.3.2 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6.3.3 模拟结果分析 |
6.3.4 多期构造运动对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
6.4 古地貌与古水文 |
6.4.1 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与古水文 |
6.4.2 基岩风化面古地貌与古水文 |
6.5 岩浆活动 |
6.6 岩溶作用时间 |
6.7 本章小结 |
7 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探讨 |
7.1 基底溶洞形成过程分析 |
7.1.1 溶洞形成机理 |
7.1.2 溶洞形成过程数值模拟 |
7.2 顶板塌陷过程分析 |
7.2.1 顶板塌陷力学机制 |
7.2.2 顶板塌陷数值模拟 |
7.3 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探讨 |
7.4 本章小结 |
8 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预测 |
8.1 预测方法 |
8.1.1 层次分析法 |
8.1.2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 |
8.2 预测模型建立 |
8.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8.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8.2.3 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 |
8.2.4 综合得分模型建立 |
8.3 预测结果分析 |
8.4 结果验证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冀东金厂峪中酸性岩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2.1 冀东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研究现状 |
1.2.2 岩脉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工作量统计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宇 |
2.1.2 中元古界 |
2.1.3 中生界侏罗系东岭台组以及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太古宙结晶基底构造 |
2.2.2 盖层构造 |
2.2.3 断裂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太古宙岩浆活动 |
2.3.2 中生代岩浆活动 |
第三章 中酸性岩脉岩石学特征 |
3.1 中酸性岩脉的空间分布 |
3.2 岩石学特征 |
3.2.1 小黑汀闪长岩脉 |
3.2.2 渔户寨花岗斑岩脉 |
3.2.3 青山口花岗细晶岩脉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酸性岩脉年代学特征 |
4.1 分析方法 |
4.2 锆石U-Pb测年结果 |
4.2.1 小黑汀闪长岩脉 |
4.2.2 渔户寨花岗斑岩脉 |
4.2.3 青山口花岗细晶岩脉 |
4.3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4.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酸性岩脉地球化学特征 |
5.1 分析方法 |
5.2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
5.2.1 小黑汀闪长岩脉 |
5.2.2 渔户寨花岗斑岩脉 |
5.2.3 青山口花岗细晶岩脉 |
5.3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
5.4 全岩稀土元素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酸性岩脉成因与地质意义 |
6.1 闪长岩脉 |
6.1.1 小黑汀闪长岩脉成因 |
6.1.2 小黑汀闪长岩脉构造环境 |
6.2 花岗岩脉 |
6.2.1 花岗岩脉成因 |
6.2.2 花岗岩脉构造环境 |
6.3 地质意义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河北燕山地区地质构造运动时期同位素年龄鉴定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架子山钼(银)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王振亮,赵克强,杨剑洲,付燕刚,席明杰,李超,邓友茂,陆桂福. 地质学报, 2021
- [2]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D]. 赵宇霆.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
- [3]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J].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 矿床地质, 2021(04)
- [4]基于夷平面三维形态研究活动断块新生代构造变形与运动 ——以京西北盆岭构造区为例[D]. 耿爽.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1(01)
- [5]广东洽水地区花岗岩体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制约[D]. 张小葛.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地貌学方法分析太行山南段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D]. 张哲.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1(01)
- [7]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J]. 甄世民,王大钊,白海军,贾儒雅,王江,查钟健,李阳,缪建普. 岩石学报, 2021(06)
- [8]内蒙古赵井沟钽铌矿床成矿作用探讨——来自天河石化、钠长石化花岗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J]. 李雪,王可勇,孙国胜,孙九达,刘根驿,张纪田,韩雷,王广伟. 岩石学报, 2021(06)
- [9]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D]. 张海涛.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10]冀东金厂峪中酸性岩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陈显玉.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