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姆达物理研制气冷准分子激光器(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1](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邱励俭[2](2005)在《爱因斯坦与核能——解读A.Einstein伟大的预见E=mc2》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能源对人类及我国的重要性以及探索新型能源的迫切性.只有核能才能根本解决这一巨大 难题,而爱因斯坦早在100年前就预示了核能的巨大潜力,从而开辟了原子能时代——利用裂变能与聚变 能.随后,介绍了可供利用核能的途径,详细介绍了聚变能实现的要求、发展的历程、世界的现况(包括磁约 束与惯性约束).托卡马克是当前进展最好的途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的建造是聚变研究发展的重 要舞台和里程碑.最后对我国能源发展进行了展望.
刘伟仁[3](2000)在《LD泵浦的473nm波长全固体蓝激光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LD泵浦的全固体激光器是目前激光技术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分枝,也是固体激光产品最终发展的方向。其中LD泵浦的全固体蓝绿激光器是国际上众多家机构花重金争相开展的科研项目。目前绿激光器技术相对成熟,瓦级以上的532nm的绿激光器在国外市场并不希奇,而输出功率达到100mW的蓝激光器却十分罕见,只有少数几家科研机构虽能做到这一点,但多数全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空白。针对这样的情况,本人开展了一种适合产业化的LD泵浦473nm全固体蓝激光器的研究。并成功地研制出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的输出功率120mW的蓝激光器。 在本论文中首先分析了Nd3+:YAG晶体的能级结构及其荧光谱线,计算出在946nm波长处的吸收截面和受激发射截面,并分析了Nd3+:YAG晶体能够在室温下以准三能级运转的原因,从而阐明它是目前最适合间接产生蓝光的激光材料。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准三能级系统激光运转的更完整的模型,分析了Nd3+:YAG在准三能级运转情况下的阈值同泵浦光斑半径与激光光斑半径的关系表达式;确定了Nd3+:YAG的最佳长度;分析了在不同激光参数的情况下激光的反转粒子数同泵浦光乃至激光等因素的关系;讨论了泵浦光与激光之间的匹配对激光的输出的影响;讨论了激光斜效率与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在理论上如何实现激光的最佳运转。 本文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优化设计了一套适合产品化要求总体方案。其中包扩:耦合系统、腔体结构,膜系制备,倍频晶体等。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整个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友清[4](1999)在《用紫外激光产生强直性痉挛》文中研究说明
顾英等[5](1997)在《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与发展(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及发展,本刊编辑部将从1997年第2期开始每隔一期分期报道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有关信息。分期报道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医用激光仪器的主要研发、生产单位和国产医用激光仪器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外医用激光仪器的主要生产企业概况;国内医用激光仪器的临床应用概况、临床的基本情况与前沿课题和临床的问题与要求;国外医用激光仪器的临床应用概况;国内医用激光仪器近期科研概况;国外医用激光仪器近期发展概况和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激光医疗的法规和标准;国内医用激光仪器计量情况;我国医用激光的发展方向
陈秀娥[6](1990)在《西欧激光发展概况》文中提出 在纪念激光诞生三十周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之际,西欧这一世界高技术竞争中的强手是不可忽视的。本文简要地回顾西欧对此领域发展的贡献,介绍其发展概况,分析其发展特点,以示纪念。一、贡献作为资本主义发源地和工业革命摇篮的西欧,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本世纪50~60年代经济和科学技术曾处于领先地位,曾有"欧洲发明,美国制造,日本推广"一说。在激光研究与应用的某些领域也不例外。在此领域西欧人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有下列一些事实:
张清明[7](1993)在《拉姆达物理研制气冷准分子激光器》文中提出 拉姆达物理公司无需水冷的16w的准分子激光器属于"下一代"激光器,主要用于飞机、汽车和医疗。 "我们需要较小的系统,用于设备紧凑的场合。"公司Tim MeGarry说:"对于医疗应用,人们希望手持式器件,而水冷则使设备庞大,不易搬动。但如可减少产生的热量,就可以降低冷却要求。"拉姆达研究无需太多冷却的小型高效激光器,可用空气代替水冷却。
侯印春[8](1992)在《光技术的现状与动向》文中认为 1.引言1990年是T.H.梅曼发明红宝石激光器(1960)以来的第30年,研制成室温连续振荡半导体激光器和低损耗光纤(1970年)并开拓光纤通信道路的第20年,是光产业创业10年(1980年光产业技术振兴协会,简称光协会创立),因而作为激光技术、光技术和光产业,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另外,1990年又是20世纪最后十年,是各个领域面向21世纪眺望构想的一年。正如展望中所说,作为实现21世纪高度信息社会的基础技术,有与卫星通信等一起,以光通信为代表的光技术。为了满足光技术发展的需要,1990年光技术进展显着,是展示未来社会光技术姿
晓晨[9](1992)在《’91激光博览会回顾》文中认为 固体激光器不断革新两年前达到高潮的掺钛蓝宝石激光器和四年前作为热点研制的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仍不断发展。部分惊人特性的组合和改善将使固体激光器成为未来激光技术改革的支柱。NYAB 发出激光并自倍频大约两年前中国福建物质结构所报导了NdxY1-xAl3(BO3)4(NYAB)发出自倍频激光。91年日本保谷公司推出532nm 二极管泵浦 NYAB激光器,已达到40mW,二极管激光功率为500mW 时,实验室已达到70mW,TEM00输出为5mW。该激光器的电耗为1W,充分显示了该系统潜在的重要性。
邓鸿林[10](1992)在《德国的工业激光器》文中指出 从80年代初到1990年,德国的工业激光技术稳步发展,据瑞士Prognos公司统计.1990年德国工业激光设备的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原先,德国既是技术又是设备的主要进口国,如今已完全改观,德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应用技术。据德国机械制造协会称,1990年上半年德国工业激光设备商出口了德制CO2及YAG激光器产品的40%。《工业激光评论》杂志列出德国工业激光器公司:专门制造CO2及固体激光器的公司各5家,既制造CO2又生产固体激光器的有2家。制造准分子激光器的2家。上述14家中有6
二、拉姆达物理研制气冷准分子激光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姆达物理研制气冷准分子激光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
2.2.1 学士学位结构 |
2.2.2 硕士学位结构 |
2.2.3 博士学位结构 |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7.4 小结 |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
11.4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LD泵浦的473nm波长全固体蓝激光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图表索引 |
第一章 绪 论 |
1-1 开展蓝激光器研究的背景 |
1-2 获得蓝激光的方法 |
1-3 LD泵浦的473nm蓝激光器的应用与国内外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Nd~(3+):YAG晶体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特性 |
2-1 引言 |
2-2 Nd~(3+):YAG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能 |
2-3 Nd:YAG晶体能级结构与光谱特性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准三能级系统模型分析 |
3-1 Nd~(3+):YAG准三能级系统激光运转模型的建立 |
3-2 激光的阈值与最佳长度的计算 |
3-3 激光内部斜效率的计算 |
3-4 激光外部斜效率的讨论 |
实验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激光器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耦合系统的设计 |
4-3 倍频晶体的设计 |
4-4 膜系的设计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测试 |
5-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 产品测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情况 |
四、拉姆达物理研制气冷准分子激光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2]爱因斯坦与核能——解读A.Einstein伟大的预见E=mc2[J]. 邱励俭. 力学与实践, 2005(06)
- [3]LD泵浦的473nm波长全固体蓝激光器的研究[D]. 刘伟仁.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0(01)
- [4]用紫外激光产生强直性痉挛[J]. 友清.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9(10)
- [5]国内外医用激光仪器的现状与发展(Ⅱ)[J]. 顾英等. 光学技术, 1997(04)
- [6]西欧激光发展概况[J]. 陈秀娥.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0(12)
- [7]拉姆达物理研制气冷准分子激光器[J]. 张清明.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3(01)
- [8]光技术的现状与动向[J]. 侯印春.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2(06)
- [9]’91激光博览会回顾[J]. 晓晨.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2(04)
- [10]德国的工业激光器[J]. 邓鸿林.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