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分散微球压敏胶的研究

单分散微球压敏胶的研究

一、单分散微球压敏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庆[1](2021)在《专业的丙烯酸酯压敏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谢琴妍[2](2020)在《紫外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氢氧化铝阻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紫外光固化技术合成了一种丙烯酸酯预聚体并制备了增粘树脂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和氢氧化铝(ATH)填料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研究了多种单体和树脂组分对压敏胶性能的影响,探讨氢氧化铝与丙烯酸的协同阻燃机理。首先,实验比较了不同丙烯酸酯单体合成的丙烯酸酯预聚体性能,预聚体的180°剥离强度在钢片上可达到18.2N/25mm,初粘强度为10号钢球,透光率可达90%以上。同时通过动态流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立叶红外光谱图(FT-IR)、热重分析(TGA)以及黏度计表征了预聚体的各项性能。其次,实验比较了不同稀释单体和不同增粘树脂对丙烯酸酯压敏胶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一种在PE膜上的180°剥离强度可达31N/25mm,在PET板材上的180°剥离强度可达27.4N/25mm,在钢片上的180°剥离强度可达42.7N/25mm的高剥离强度压敏胶。通过动态流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立叶红外光谱图(FT-IR)、热重分析(TGA)以及邵氏硬度计表征了高剥离强度压敏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基团结构、热稳定性以及硬度,发现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和碳五树脂的加入都会增加压敏胶的Tg和热稳定性,IBOA的加入会增加压敏胶的硬度。利用电子拉力机、胶带初粘强度测试仪和持粘强度测试仪测试了压敏胶的粘结强度,结果发现IBOA和增粘树脂的加入会使压敏胶的180°剥离强度和初粘强度先增后减,持粘强度下降。最后,实验将ATH填料与丙烯酸酯树脂共混,制备了一种阻燃丙烯酸酯压敏胶。通过TGA和热重-红外联用分析(TG-IR)实验发现ATH填料的加入会使压敏胶的初始热分解温度和最终温度的残炭率变高。再利用垂直燃烧测试实验研究了压敏胶的阻燃性能,结果证明了ATH和AA含量的增加都能改善丙烯酸酯压敏胶的阻燃性能,在二者占比适当时,复合压敏胶的垂直燃烧等级能达到V-0级,并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压敏胶的残炭形貌分析了其阻燃机理。然后使用电子拉力机和邵氏硬度计测试了阻燃压敏胶的180°剥离强度和硬度,结果表明当阻燃压敏胶的垂直燃烧等级为V-0级时,压敏胶的180°剥离强度最高可达19.3N/25mm;同时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压敏胶的180°剥离强度逐渐下降,而硬度逐渐上升。

李耀华[3](2020)在《含聚环氧乙烷链段极性支化结构SIS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热塑性弹性体(TPE)材料,但因其分子极性小,与一些极性材料的粘附性低,需要进行极性化改性以期拓宽SIS在胶粘剂、表面涂层等领域的应用。在聚合过程中直接引入极性嵌段可简便地合成出极性化SIS,制备PI-g-PS支化聚合物,使SIS具有更低的熔体黏度和优异的加工性能。本文首先以对氯甲基苯乙烯(VBC)为封端剂,采用活性阴离子法合成了聚苯乙烯大分子单体(PS-VB),威廉姆森(williamson)醚化法合成了聚环氧乙烷大分子单体(PEO-VB),对精制后的大单体进行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质谱(MS)表征,并分析了两亲性PEO-VB的乳化性能;然后,将PS-VB与异戊二烯(Ip)进行阴离子共聚合,再以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EGDE)为官能化改性剂,一锅法制备出末端含星型PEO链段的极性化梳形PI-g-PS-s-PEO,使用FT-IR、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转矩流变仪等进行结构与性能分析,并考察了封端反应条件对聚合物中PEO含量(w(PEO)%)的影响;最后,以PEO-VB与歧化松香钠皂(DRS)作为复合乳化剂,用于PS-VB和Ip的乳液共聚合,制备出极性化PI-g-PS-g-PEO及其乳液,考察了引发体系、乳化剂体系对单体转化率和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1H-NMR、DSC对PI-g-PS-g-PEO的结构与热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如下:(1)PS-VB的封端率在95%左右,分子量可设计且分布较窄;两亲性PEO-VB的封端率在92%左右,并具有一定的乳化能力,其浊点在60℃以上,CMC值在2.4mg/mL以下,适用于O/W体系,可作为反应性乳化剂使用。(2)成功制备出以PI为主链,PS为规整侧链,末端含星型PEO的极性化梳形PI-g-PS-s-PEO;PS-VB的分子量对w(PEO)%没有影响,PEGDE的分子量越小,延长封端反应时间,增加改性剂用量均有利于提高w(PEO)%;PI-g-PS-s-PEO具有一定的极性,分子链中PEO链段无结晶;相同条件下,PI-g-PS-s-PEO的熔体黏度明显低于线型SIS,并且支链数目越多,熔体黏度越低。(3)以CHP/TEPA=1:1.25为引发剂,DRS/PEO8-VB=1:1为乳化剂,可得单体转化率在60%以上,综合性能较优的极性化PI-g-PS-g-PEO共聚物乳液;PEO8-VB可减少DRS的用量,又能改善聚合物及其乳液的极性;聚合物中PEO链段存在结晶,表明PEO是单独一相,PI-g-PS-g-PEO呈微相分离结构。

于淑贞[4](2019)在《Tg控制的聚丙烯酸酯类光子晶体生色材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子晶体因具有独特的结构显色机理和光学特性,在传感响应、显色、包装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关注。然而,光子晶体生色材料依然存在着制备面积小,显色暗淡,结构稳定性差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论文以聚丙烯酸酯类微球为核心,设计了多种合成路径,分别对制备面积、显色鲜艳度和结构稳定性做出了提升。具体工作如下。利用略亲水(CA 86°)、低Tg(27℃)的聚(甲基丙烯酸丁酯-co-甲基丙烯酸甲酯-co-丙烯酸丁酯-co-双丙酮丙烯酰胺)(PBMBD)微球易于在高于Tg下变形、融合的特性,设计了一种在水-气界面上“自组装-部分融合-转移”制备大面积自支撑光子晶体膜的方案。首先通过调节温度PBMBD微球在水-气界面上组装成大面积高质量的周期性有序结构。进而相邻微球发生部分融合,形成内部周期性得以保持的可转移自支撑膜。该材料的面积可达到30 cm×21cm甚至更高。在接触水之后,可呈现出亮丽且均匀的结构色。此外,将带有亲水性功能基团COOH的聚(甲基丙烯酸丁酯-co-甲基丙烯酸甲酯-co-丙烯酸丁酯-co-甲基丙烯酸)(PBMBM)微球替代PBMBD微球,使用上述合成路线制备出可对pH>7的水溶液响应变色的光子晶体材料,显示了这种合成机制灵活的适用范围。以聚(甲基丙烯酸丁酯-co-甲基丙烯酸甲酯-co-丙烯酸丁酯(PBMB)微球为核,在低于Tg下包覆SiO2形成PBMB@SiO2核壳结构微球。其作为光子晶体的构筑单元,通过自组装然后煅烧的方法,得到中空SiO2光子晶体。将煅烧温度控制在PBMB的临界分解温度,可使中空SiO2光子晶体结构中保留高达15.1%的炭黑成分,用来吸收背景光散射提高结构色鲜艳度。最终获得了鲜艳的孔雀绿(粒径为284 nm)和深紫色(粒径为242 nm)两种中空SiO2光子晶体结构生色材料。将Tg控制的热塑性聚(丙烯酸羟乙酯-co-甲基丙烯酸-co-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HMP)作为填充材料,与粒径为284 nm、242 nm、和205 nm的中空SiO2光子晶体复合,制备出高结构稳定性和可热塑立体形状的中空SiO2/PHMP的复合光子晶体膜。基于PHMP聚合物的高机械强度(拉伸强度36 MPa)和中空SiO2有序阵列的骨架支撑作用,这种复合结构的膜材料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机械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可分别达到51 MPa和99 MPa,在机械拉伸或压缩过程中(<30 MPa)结构色保持不变,且放置于自然光下半年结构色保持不变。基于PHMP的Tg(58℃)控制的热塑性能,复合光子晶体膜还可以进行灵活的热加工塑形,冷却后可保持立体形状,将会在包装或装饰中具有可观的应用价值。

施旭[5](2018)在《核壳结构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合成研究》文中提出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由于生产技术简单、工艺流程较成熟、粘接性能好、环境友好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包装、航空航天、家具家电、建筑及广告耗材、医疗等领域。压敏胶在使用过程中通常要长时间经受光照、雨水等复杂环境的作用,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内聚强度高、耐候性能佳等特点。压敏胶的高度耐水白化以及耐热水或热蒸汽白化在一些领域应用中是需要的。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中含有亲水性的乳化剂、润湿剂,导致其耐水性能较差,尤其是耐高温高湿老化性能很差;同时,由于丙烯酸酯共聚物为直链分子结构,交联密度低,内聚强度差,在湿热条件下分子结构更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影响其机械性能及使用性能。因此,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种新型结构水性丙烯酸酯耐湿热老化压敏胶,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能够满足工业应用领域的广泛需求。本研究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衣康酸(ITA)为反应单体合成了粒径为1μm的乳胶液作为核乳胶液;以CO-436和DB-45复配质量比2:1为乳化剂,以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AM)或甲基丙烯酸脱水甘油酯(GMA)为反应单体合成了粒径为80 nm的乳胶液作为壳乳胶液;研究了两种乳液的聚合工艺、功能单体加入量、混合比例对最后两种乳液混合交联所形成的新的核壳结构乳液的力学性能及耐湿热老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得的核壳乳液结构进行表征。红外光谱显示官能团发生了交联反应,粒径分布表征了核乳液和壳乳液的大小分别在1μm和80 nm左右,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显示核壳结构乳液聚合物含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扫描电镜表征了核壳交联结构。研究发现,当SDS加入量为1%(以单体总质量计算),ITA加入量为7‰,500 rpm转速制备核乳液;以CO-436和DB-45加入总量为7%,AM或GMA加入量为4‰,1200 rpm制备壳乳液;以壳:核为20:1的比例混合时,制得的核壳乳胶液耐湿热老化性能最好。且加入GMA的体系耐湿热老化性能优于加入AM的体系。

王艳姣[6](2018)在《接枝可降解共聚酯的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以大单体的定制为途径,将可降解共聚酯接枝到丙烯酸酯聚合物中,制备了高生物质含量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将不相容材料分别以梳状聚合物的主链和支链结合在一起,通过改变共聚酯大单体的链结构、长度及支化密度来调控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聚集态结构,特别是微相分离结构,平衡了共聚物的链缠结、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物理交联点的影响,从而实现同时对压敏胶体系的初粘力(分子链的缠结密度)、抗剥离强度(玻璃化转变和能量耗散)和抗蠕变能力(物理交联)的有效调控。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不同催化体系和加料策略对左旋丙交酯(L-LA)和环己内酯(ε-CL)开环共聚合制备共聚酯大单体结构的影响,制备了不同链长的无规和嵌段共聚酯大单体,并通过其与小分子丙烯酸酯的自由基共聚,合成了接枝聚酯大单体的丙烯酸酯共聚物,考察不同聚酯大单体对共聚物微观结构、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还制备出了高生物质聚酯含量的细乳液型压敏胶。首先通过对有机催化剂的筛选,发现rac-联萘酚磷酸酯(rac-BNPH)催化的L-LA和ε-CL的开环共聚中,ε-CL的反应活性高于L-LA。使用rac-BNPH为催化剂明显抑制了辛酸亚锡(Sn(Oct)2)催化L-LA和ε-CL的共聚反应中存在的酯交换副反应。采用滴加ε-CL的策略,聚酯大单体(MM)链的序列组成分布更加均一。固定单体ε-CL和L-LA摩尔比为4/5,用Sn(Oct)2催化制备了不同链长的无规共聚酯大单体,大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链长的增加而升高。同时制备了相同单体投料比的不同长度嵌段聚酯大单体,大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不随链长的增加而变化但随着链长的增加,大单体出现了结晶峰和熔融峰。然后通过传统的自由基共聚的方法,采用丙烯酸异辛酯(2-EHA),丙烯酸(AA)作为小分子单体与不同链长的无规大单体共聚制备了一系列支链可降解的梳状丙烯酸酯压敏胶。通过对接枝无规大单体的压敏胶考察发现,PL10C4和PL20C8不存在相分离,且表现出梳状聚合物的Rouse-like模型的流变特征,具有较好的初粘力。支链长度增加,共聚物开始出现相分离,并表现出具有层状相分离(PL50C20)和介于柱状与球状之间的相分离(PL100C40)的流变标度行为。同时压敏胶的抗剥离强度和抗蠕变能力均得到提高。通过自由基共聚制备了一系列嵌段大单体丙烯酸共聚物。支链最短的PB-C4L10-33%表现出较好的压敏胶的力学能力。随着聚酯侧链长度的增加,共聚物开始出现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聚乳酸(PLLA)的结晶,但是失去压敏胶的粘附能力。增加嵌段大单体B-C4L10的用量,PB-C4L10-50%开始相分离,并出现层状相分离结构的流变行为,共聚物的初粘力略有下降,但抗剥离强度和抗蠕变性能得到提升。我们对无规大单体L10C4含量为33wt.%的丙烯酸丁酯/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BA/MM/MAA)共聚体系通过研究不同乳化剂体系的细乳液稳定性,确定了脂肪族乳化剂OS-15和AES以1:2的比例复配乳化剂使用,其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3%时可得到稳定的含聚酯大单体的丙烯酸酯胶乳。本课题通过对rac-BNPH催化ε-CL/L-LA开环共聚使用不同加料策略,抑制了共聚过程中的酯交换副反应,实现了不同结构共聚酯大单体的高效定制。通过调节接枝共聚酯的结构与链长,实现了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聚集态结构特别是微相分离结构的有效调控,平衡了共聚物的链缠结、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物理交联点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压敏胶力学性能的有效调控。通过对乳化剂体系的复配,制备了稳定的高无规共聚酯大单体含量的细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

张爱霞,周勤,陈莉[7](2016)在《2015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提出根据2015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袁晨[8](2016)在《耐高温型压敏胶及其铽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由于其以水为溶剂、环保、安全、节能并且操作方便的优点,吸引了很大的关注。但是耐高温性普遍较差,且在发光材料的应用尚无涉及。基于此,本文对耐高温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理论研究进展、新技术方法以及其铽配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由此确定了用含硅单体MPS、D4来增强压敏胶的热稳定性,以稀土铽离子制备绿色发光高聚物材料的实验方案。以丙烯酸酯类单体:丙烯酸乙酯(EA)、丙烯酸异辛酯(2-EHA)、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为主要原料,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改性单体,使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复合型乳化剂,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出耐高温型压敏胶乳液。利用对照试验法总结出最佳的工艺参数:反应温度为82℃,高剪切预乳化的时间为15min,主单体配比为EA:2-EHA=37:48,乳化剂配比为SDS:TX-10=1:1,且乳化剂总用量单体质量的3%,引发剂APS的用量为0.5%,MPS的用量为1%,D4的用量为3-5%。对制得的乳液进行粒径分析、TEM、红外光谱和热失重测试表征,发现:含硅单体与丙烯酸酯成功共聚,乳液粒径粒径大约在100nm左右,且分布均匀,烘干得膜测得初始热分解温度为402℃。再以耐高温型压敏胶为基体材料,通过加入具有绿色荧光特性的稀土铽离子制备出具有绿色荧光性能的压敏胶,并进行红外光谱、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荧光衰减测试。结果表明:Tb3+成功与压敏胶中酯基的氧原子配位键合,在369nm的激发光下,该绿色荧光压敏胶在489nm,545nm,583nm,622nm处表现出Tb3+的特征发射峰,发射出纯正的绿光且色度坐标为(0.300,0.543)。荧光寿命较短,在0.25ms左右。不但荧光性能很好,热稳定性也比较高,热分解温度能达到420℃。同时也研究分析了Tb3+的浓度和温度对荧光性能的影响,确定了Tb3+使用的最佳浓度为0.7mol/L。

房成[9](2015)在《羧酸单体MBI和β-CEA及固化剂SAC-100在乳液型丙烯酸酯PSA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丙烯酸酯乳液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及抗老化性能,同时具有成本低廉,合成工艺简单,安全无毒和环境友好等特点。然而,与溶剂型相比,丙烯酸酯乳液在固化成膜后,乳胶膜存在耐水、耐溶剂、抗蠕变以及力学性能差等缺点。因此对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进行改性研究,进而提高其综合性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致力于将不饱和一元羧酸单体衣康酸单丁酯(MBI)和β-羧乙基丙烯酸酯(β-CEA)应用到乳液聚合过程中,制备性能优良的功能型丙烯酸酯乳液及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对这两种羧酸单体在乳液及压敏胶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理论基础研究,同时,将所得到的结果与传统羧酸单体丙烯酸(AA)和甲基丙烯酸(MAA)作对比。另一方面,本文通过添加丙烯亚胺类外交联剂对羧酸型丙烯酸酯压敏胶乳液进行交联改性,同时将最新的表征方法应用到乳液合成及压敏胶性能测试中,并对交联反应中的相关机理进行探索,对比固化前后压敏胶各方面性能的变化,为以后的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最后,对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剥离强度进行改性研究。在本文中,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五点:(1)首先系统研究不同羧酸单体在有机相与水相中的分布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可以使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理解羧基在乳液及乳胶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乳胶膜最终性能的影响。本章研究了羧酸单体(AA,MAA,MBI,β-CEA)在甲基丙烯酸正丁酯(n-BMA)有机相与水相中的分布情况。发现不饱和羧酸在n-BMA有机相与水相中的分配系数取决于羧酸在整个单体中的浓度,而且,这四个不同的羧酸单体的分配系数值呈降序:MBI>MAA>β-CEA>AA(这个趋势与羧酸的质量浓度无关),分配系数越大,羧酸单体的亲油性越强。另一方面,单体与水的质量比(油水比M/W)对疏水性羧酸在n-BMA与水相中的分配系数有显着地影响,亲油性越强,影响越大。然而,亲水性羧酸的分配系数受M/W的影响并不大。MBI和β-CEA的分配系数受pH的变化影响很大。此外,当与“弱”酸(β-CEA)对比时,“强”酸(MBI)的分配系数对pH更敏感,而与羧酸的水溶性无关(β-CEA的水溶性远远大于MBI)。另外,乙烯基酸的分配系数几乎与温度没有关系。(2)采用n-BMA为主单体,研究不同羧基单体在P(n-BMA)乳液中的应用,首先通过计算不同羧基单体的HLB值来比较它们的水溶性大小,并用分配系数法确认HLB值法在此处应用的准确性。然后探讨了功能性羧基单体对乳液的最终转化率,凝聚率,粒径,吸光度,高温稳定性,以及对乳胶膜的耐水性,热稳定性的影响。由分子结构法计算得到的羧酸单体的HLB值排序为:β-CEA (12.36)>MAA(10.46)>MBI(9.57),HLB值越大,单体的亲水性越强,这与用分配系数法得到的趋势完全一致。另外,羧酸单体对乳胶膜吸水率的影响完全取决于它们的水溶性大小。亲油性较强的羧基单体MBI对乳胶粒粒径并没有显着地影响,而亲水性羧基单体β-CEA的引入,则会使乳液的粒径显着减小。三种羧酸化聚合物的热稳定性降序为:P(n-BMA+MAA)>P(n-BMA+β-CEA)> P(n-BMA+MBI),可看出MBI和β-CEA对胶膜耐热性能方面的改善效果不如传统羧酸MAA。(3)对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研究报道的文献很多,但大部分是局限于乳液聚合工艺和聚合动力学的探索,关于羧基单体的影响也往往局限于传统羧基单体AA和MAA在压敏胶中的应用研究。本章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单体,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研究了MBI和β-CEA对乳液转化率、凝聚率、稳定性、zeta电位、临界聚沉浓度(CCC)、动态剪切流变性以及对乳胶膜凝胶含量、粘接性能(初粘力,持粘力,剥离力)的影响。并且利用DSC等对压敏胶乳胶膜进行表征。所得结果与传统羧基单体AA和MAA作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的羧基单体对丙烯酸酯压敏胶乳液的动态流变性几乎没有影响。当采用这四种羧酸作为功能单体时,所制得的压敏胶的凝胶含量大小排序为:β-CEA>AA>MBI>MAA,而溶胶分子量的趋势正好相反。由β-CEA和MBI合成的压敏胶乳液的CCC值比由AA和MAA合成的乳液小。另外,β-CEA可提高压敏胶的初粘力和剥离力,但持粘力较小,而MBI的应用能较全面的提高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综合性能,使压敏胶的三大力学性能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4)采用丙烯亚胺类外交联剂(SAC-100)对羧酸型丙烯酸酯压敏胶乳液进行交联固化改性,研究了固化剂用量对压敏胶凝胶含量、凝胶部分交联点平均分子量(Mc)、溶胶部分分子量及其分布(Mw,Mn,Mw/Mn)、耐水性能、粘接性能(初粘力,持粘力,剥离力)的影响,并且利用IR、DSC、TGA、SEM、 AFM、DMA等对固化反应前后的乳胶膜进行表征。添加外交联剂SAC-100后,压敏胶的凝胶含量显着提高,交联点分子量和溶胶分子量不断减小。压敏胶的耐水性和成膜性得到明显的改善,热稳定性得到显着的提高。另外,添加外交联剂SAC-100后,聚合物胶膜的储能模量(G’)增大,对应的是内聚强度,持粘力的提高,损耗模量(G”)和力学损耗因子(tan δ)减小,对应的是初粘力和剥离强度的减小(5)通过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丙烯酸酯压敏胶乳液,并对压敏胶的剥离强度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硬单体的种类及用量对乳液PSA的性能有显着影响。随着硬单体用量的增加,乳液的凝胶含量降低,玻璃化温度(Tg)增大。剥离强度随着苯乙烯(St)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另一方面,剥离强度随着MMA和SR340(2-苯氧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比例的增加而不断减小。由不同硬单体(相同质量时)合成的乳液PSA的剥离强度的降序为:St> MMA>SR340。乳液粒径随着NaHCO3含量增加而变大,而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随着NaHCO3含量增加,乳液粒径分布越来越宽。然而,乳液的稳定性随着NaHCO3浓度增加变得越来越差。当NaHCO3含量低于0.3 wt%(占总单体的质量分数)时,剥离强度随着NaHCO3浓度增大而增加,高于0.3 wt%时,剥离强度减小。不同的半连续聚合工艺在乳液PSA的改性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乳液粒径降序为:单体种子半连续工艺>无种子半连续工艺>预乳液种子半连续工艺。180。剥离强度降序为:预乳液种子半连续工艺>无种子半连续工艺>单体种子半连续工艺。

范念念,王晓莉,熊晓,张栾,张探,管蓉[10](2014)在《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配方和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静电植绒胶、复合织物胶、纸塑复膜胶以及压敏胶用丙烯酸酯乳液的配方和工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二、单分散微球压敏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分散微球压敏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紫外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氢氧化铝阻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丙烯酸酯PSA的研究进展
        1.2.1 丙烯酸酯PSA聚合方式的研究进展
        1.2.2 丙烯酸酯PSA中组成单体的研究进展
    1.3 紫外光固化的研究进展
        1.3.1 紫外光固化机理
        1.3.2 紫外光固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1.3.3 紫外光固化配方的研究进展
    1.4 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研究进展
        1.4.1 有机树脂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4.2 无机材料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实验实施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案设计
        2.2.1 预聚物合成实验方案设计
        2.2.2 紫外光固化丙烯酸酯PSA的实验方案设计
    2.3 性能测试及表征方法
        2.3.1 溶液黏度
        2.3.2 透光率
        2.3.3 粘结强度
        2.3.4 红外光谱(FI-IR)分析
        2.3.5 热重(TGA)分析
        2.3.6 DSC分析
        2.3.7 SEM形貌分析
        2.3.8 热重与红外联用(TG-IR)分析
        2.3.9 垂直燃烧等级
第三章 UV光固化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合成和性能分析
    3.1 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合成反应机理
    3.2 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合成步骤
    3.3 反应时间对黏度的影响
    3.4 链转移剂对黏度的影响
    3.5 光引发剂的影响
    3.6 性能与分析
        3.6.1 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3.6.2 热稳定性分析
        3.6.3 DSC分析
        3.6.4 粘结性能
        3.6.5 透光率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V光固化高剥离强度丙烯酸酯PSA的制备及表征
    4.1 UV固化高剥离强度丙烯酸酯PSA的合成
    4.2 性能与分析
        4.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4.2.2 DSC分析
        4.2.3 热稳定性分析
        4.2.4 粘结性能
        4.2.5 硬度
        4.2.6 固化时间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V光固化阻燃丙烯酸酯PSA的合成及表征
    5.1 阻燃丙烯酸酯PSA的制备
    5.2 性能与分析
        5.2.1 热稳定性分析
        5.2.2 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5.2.3 垂直燃烧等级
        5.2.4 SEM表面形态
        5.2.5 180°剥离强度
        5.2.6 硬度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含聚环氧乙烷链段极性支化结构SIS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SIS热塑性弹性体
        1.1.1 SIS的性能与应用
        1.1.2 SIS的极性化改性
    1.2 接枝聚合物
        1.2.1 接枝聚合物的性质
        1.2.2 接枝聚合物的合成
    1.3 活性阴离子聚合
        1.3.1 基于LAP法合成端基官能化聚合物
        1.3.2 大分子单体在阴离子聚合中的应用
    1.4 乳液聚合
        1.4.1 反应性乳化剂
        1.4.2 反应性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1.5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2 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精制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VB的分子设计及结构表征
        2.3.2 PEO-VB的结构表征及乳化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活性阴离子法制备PI-g-PS-s-PEO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精制
        3.2.2 PI-g-PS-s-PEO的合成
        3.2.3 测试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I-g-PS-s-PEO的合成条件分析
        3.3.2 PI-g-PS-s-PEO的结构表征
        3.3.3 聚合条件对w(PEO)%的影响
        3.3.4 PI-g-PS-s-PEO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乳液聚合制备PI-g-PS-g-PEO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精制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乳液合成条件分析
        4.3.2 引发体系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4.3.3 乳化剂体系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4.3.4 乳液聚合物结构与热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Tg控制的聚丙烯酸酯类光子晶体生色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光子晶体的介绍和分类
        1.1.1 光子晶体的介绍
        1.1.2 光子晶体的分类
    1.2 光子晶体的组装单元
        1.2.1 蛋白石光子晶体的组装单元
        1.2.2 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构筑材料
    1.3 光子晶体的制备方法
        1.3.1 毛细作用力下自组装蛋白石光子晶体
        1.3.2 外力诱导自组装蛋白石光子晶体
        1.3.3 两步法构筑反蛋白石光子晶体
    1.4 光子晶体生色材料的构筑
        1.4.1 结构色显示型光子晶体
        1.4.2 环境刺激响应型光子晶体
        1.4.3 防伪、包装型光子晶体
    1.5 光子晶体生色材料尚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5.1 大面积制备问题
        1.5.2 颜色鲜艳度问题
        1.5.3 结构稳定性问题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2 大面积水写显色的聚丙烯酸酯类光子晶体(PC)膜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2.2 PBMBD单分散纳米微球的合成
        2.2.3 PBMBM单分散纳米微球的制备
        2.2.4 PBMB单分散纳米微球的制备
        2.2.5 PBMBD光子晶体薄膜的构筑
        2.2.6 表征和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BMBD单分散微球的表征
        2.3.2 PBMBD光子晶体膜及其物理性能
        2.3.3 PBMBD光子晶体膜的水写显色性能
        2.3.4 PBMBD光子晶体膜水写显色的影响因素
        2.3.5 PBMBD光子晶体膜水写显色的机理
        2.3.6 热协助水-气界面自组装方法拓展
    2.4 本章小结
3 亮度增强的中空SiO_2光子晶体结构生色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PBMB单分散纳米微球制备
        3.2.3 PBMB@SiO_2核壳微球合成
        3.2.4 PBMB@SiO_2光子晶体制备
        3.2.5 亮度增强的中空SiO_2光子晶体构筑
        3.2.6 表征和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BMB@SiO_2微球制备及表征
        3.3.2 PBMB@SiO_2光子晶体构筑
        3.3.3 中空SiO_2光子晶体构筑及光学性能
        3.3.4 亮度增强的中空SiO_2结构生色材料
    3.4 本章小结
4 结构稳定的中空SiO_2/PHMP复合光子晶体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4.2.2 中空SiO_2/PHMP复合光子晶体膜
        4.2.3 表征和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MP纯聚合物表征
        4.3.2 中空SiO_2/PHMP复合光子晶体膜
        4.3.3 中空SiO_2/PHMP复合光子晶体膜的光学性能
        4.3.4 中空SiO_2/PHMP复合光子晶体膜的热塑性能
        4.3.5 中空SiO_2/PHMP复合光子晶体膜的机械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350℃煅烧温度下的中空SiO_2 PC膜的EDS元素分析
附录B 450℃煅烧温度下的中空SiO_2 PC膜的EDS元素分析
附录C 550℃煅烧温度下的中空SiO_2 PC膜的EDS元素分析
附录D 650℃煅烧温度下的中空SiO_2 PC膜的EDS元素分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核壳结构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及意义
    1.2 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研究进展
        1.2.1 水性丙烯酸酯乳液制备方法
        1.2.2 乳液聚合工艺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耐水白化丙烯酸乳液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1.3 核壳乳液聚合进展
        1.3.1 核壳乳液聚合及其特点
        1.3.2 核壳乳液的性能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核壳乳液的合成方法
        2.2.2 涂布方法及烘干工艺
    2.3 性能测试及分析表征方法
        2.3.1 固含量的测定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3.4 热失重分析测试
        2.3.5 粒径及粒径分布的表征
        2.3.6 乳液粘度的测定
        2.3.7 稳定性的测试
        2.3.8 材料厚度的测定
        2.3.9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2.3.10 粘接性能的测试
第3章 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3.1 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合成
        3.1.1 单体的选择
        3.1.2 预乳化工艺的探索
        3.1.3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3.1.4 聚合工艺方法的研究
    3.2 乳液结构表征
        3.2.1 DSC测试
        3.2.4 SEM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壳结构压敏胶的性能研究
    4.1 丙烯酰胺/衣康酸体系的研究
        4.1.1 红外测试表征
        4.1.2 丙烯酰胺加入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1.3 衣康酸ITA加入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1.4 两种乳液混料比对胶膜耐老化性能的影响
        4.1.6 耐温性测试(TG)
    4.2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衣康酸体系研究
        4.2.1 红外测试表征
        4.2.2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加入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2.3 衣康酸ITA加入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2.4 两种乳液混料比对胶膜耐老化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6)接枝可降解共聚酯的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酯
        2.1.1 有机金属催化体系
        2.1.2 有机催化体系
        2.1.3 聚酯大单体的合成
    2.2 聚酯大单体与丙烯酸酯共聚
    2.3 压敏胶力学性能
    2.4 压敏胶粘弹性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2.5 支化结构对聚合物的影响
        2.5.1 支化共聚物的粘弹性
        2.5.2 支链对共聚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2.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三章 BNPH催化开环共聚定制共聚酯大单体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过程
        3.3.1 有机金属催化L-LA/ε-CL间歇本体开环共聚
        3.3.2 有机催化L-LA/ε-CL间歇本体共聚
        3.3.3 有机催化L-LA/ε-CL半连续本体共聚
        3.3.4 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有机催化剂的筛选
        3.4.2 不同单体加料策略下的共聚动力学特征
        3.4.3 不同单体加料策略定制的聚酯大单体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辛酸亚锡催化合成共聚酯大单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不同链长无规聚酯大单体的制备
        4.2.3 不同链长嵌段聚酯大单体的制备
        4.2.4 共聚大单体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无规共聚酯大单体
        4.3.2 嵌段共聚酯大单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接枝不同链长无规共聚酯的丙烯酸酯共聚物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原料
        5.2.2 接枝无规共聚酯的丙烯酸酯共聚物合成
        5.2.3 接枝无规共聚酯的丙烯酸酯共聚物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接枝无规共聚酯大单体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
        5.3.2 接枝无规聚酯大单体的共聚物微观结构
        5.3.3 接枝无规聚酯大单体的共聚物流变行为
        5.3.4 接枝无规聚酯大单体的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接枝嵌段共聚酯大单体的丙烯酸酯共聚物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实验原料
        6.2.2 含嵌段聚酯大单体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
        6.2.3 含嵌段聚酯大单体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接枝嵌段共聚酯大单体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基本性能
        6.3.2 接枝嵌段共聚酯大单体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微观结构
        6.3.3 接枝不同链长的嵌段共聚酯大单体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流变性能
        6.3.4 接枝不同用量的大单体B-C_4L_(10)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流变性能
        6.3.5 接枝不同结构的共聚酯大单体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流变性能
        6.3.6 接枝嵌段共聚酯大单体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聚酯大单体对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影响
    7.1 引言
    7.2 实验
        7.2.1 实验原料
        7.2.2 聚酯大单体丙烯酸酯共聚物细乳液的合成
        7.2.3 共聚物的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乳化剂的选择
        7.3.2 含无规聚酯大单体的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合成及性能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作者筒介

(7)2015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业发展概况
2产品研发进展
    2. 1硅橡胶
        2. 1. 1室温硫化硅橡胶
        2. 1. 2热硫化硅橡胶
        2. 1. 3加成型硅橡胶
    2. 2硅油
    2. 3硅树脂
    2. 4硅烷
    2. 5其它有机硅材料
    2. 6有机硅改性材料
        2. 6. 1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 6. 2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 6. 3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 6. 4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8)耐高温型压敏胶及其铽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丙烯酸酯压敏胶
        1.1.1 概述
        1.1.2 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组成
        1.1.3 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分类
    1.2 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
        1.2.1 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1.2.2 乳液聚合
        1.2.3 有机硅改性压敏胶
    1.3 稀土聚合物发光材料
        1.3.1 概述
        1.3.2 稀土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稀土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应用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目的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及目的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耐高温压敏胶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仪器及测试设备
        2.2.4 制备乳液实验方法
        2.2.5 乳液性能测试和表征方法
        2.2.6 粘接性能的测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2 高剪切时间的影响
        2.3.3 主单体用量配比的影响
        2.3.4 引发剂的影响
        2.3.5 乳化剂的影响
        2.3.6 有机硅用量对聚合物乳液的影响
        2.3.7 耐高温型压敏胶的红外分析
        2.3.8 耐高温型压敏胶的热失重分析
        2.3.9 压敏胶乳液的粒径分析和TEM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色荧光压敏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步骤及测试
    3.3 性能表征及分析
        3.3.1 SPSA-Tb(Ⅲ)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SPSA-Tb(Ⅲ)的激发光谱
        3.3.3 SPSA-Tb(Ⅲ)的发射光谱、色度坐标及影响因素
        3.3.4 SPSA-Tb(Ⅲ)的发光衰减曲线
        3.3.5 SPSA-Tb(Ⅲ)的热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羧酸单体MBI和β-CEA及固化剂SAC-100在乳液型丙烯酸酯PSA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压敏胶(PSA)的概述
        1.1.1 压敏胶的主要粘接性能
        1.1.2 压敏胶的粘接理论
        1.1.3 压敏胶的分类
        1.1.4 压敏胶粘制品的构成
    1.2 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
        1.2.1 组成
        1.2.1.1 单体
        1.2.1.2 乳化剂
        1.2.1.3 引发剂
        1.2.1.4 链转移剂
        1.2.1.5 添加剂
        1.2.2 乳液聚合
        1.2.2.1 乳液聚合的特点
        1.2.2.2 乳液聚合的机理
        1.2.2.3 乳液成核机理
        1.2.2.4 乳液成膜机理
        1.2.2.5 乳液聚合技术进展
        1.2.2.5.1 无皂乳液聚合
        1.2.2.5.2 种子及核/壳乳液聚合
        1.2.2.5.3 反相乳液聚合
        1.2.2.5.4 细乳液聚合
        1.2.2.5.5 微乳液聚合
        1.2.2.5.6 活性(可控)自由基乳液聚合
    1.3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1.3.1 交联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
        1.3.2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
        1.3.3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
        1.3.4 耐水性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研究
        1.3.5 其他改性研究
    1.4 羧基单体在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中的应用研究
    1.5 本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MBI和β-CEA在油相与水相中的分布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表征方法
        2.2.2.1 羧基单体的pH测定及其离解常数pK_a计算
        2.2.2.2 固体羧基MBI在水中的溶解度测定
        2.2.2.3 羧基单体的分配系数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四种羧基单体的酸性(pH,pK_a)、水溶解性的比较
        2.3.2 羧酸单体的浓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2.3.3 油水比(M/W)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2.3.4 水相pH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2.3.5 温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BI和β-CEA在甲基丙烯酸正丁酯(n-BMA)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的间歇乳液聚合
        3.2.3 表征
        3.2.3.1 HLB值计算
        3.2.3.2 分配系数
        3.2.3.3 转化率和凝聚率
        3.2.3.4 粒径
        3.2.3.5 吸水率
        3.2.3.6 pH滴定
        3.2.3.7 乳液吸光度测定
        3.2.3.8 高温稳定性
        3.2.3.9 热失重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羧酸单体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
        3.3.2 羧酸单体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3.3 乳液的pH滴定曲线
        3.3.4 羧酸单体对乳胶膜耐水性的影响
        3.3.5 乳液的耐高温稳定性
        3.3.6 羧基单体对聚合物胶膜的热稳定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羧基单体在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制备
        4.2.3.1 乳液的合成
        4.2.3.2 压敏胶带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2.4.1 凝聚率的测定
        4.2.4.2 乳液稳定性
        4.2.4.2.1 热稳定性
        4.2.4.2.2 冻融稳定性
        4.2.4.2.3 离心稳定性
        4.2.4.2.4 稀释稳定性
        4.2.4.3 乳液zeta电位的测定
        4.2.4.4 乳液动态剪切流变性
        4.2.4.5 凝胶含量的测定
        4.2.4.6 溶胶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4.2.4.7 临界聚沉浓度的测定
        4.2.4.8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4.2.4.9 压敏胶粘接性能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羧基单体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3.2 羧基单体对乳液zeta电位的影响
        4.3.3 羧基单体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
        4.3.4 羧基单体对乳液凝胶含量的影响
        4.3.5 羧基单体对乳液临界聚沉浓度(CCC)的影响
        4.3.6 羧基单体对乳液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4.3.7 DSC分析
        4.3.8 羧基单体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羧酸型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交联改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制备
        5.2.3.1 乳液的合成
        5.2.3.2 压敏胶带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2.4.1 红外光谱(IR)分析
        5.2.4.2 压敏胶的凝胶含量测定
        5.2.4.3 压敏胶的溶胶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5.2.4.4 压敏胶的凝胶部分交联点平均分子量的测定
        5.2.4.5 动态力学分析(DMA)
        5.2.4.6 原子力显微镜(AFM)
        5.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5.2.4.8 乳胶膜吸水率的测定
        5.2.4.9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5.2.4.10 热重分析(TGA)
        5.2.4.11 压敏胶粘接性能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固化剂的选择
        5.3.2 固化剂的反应机理
        5.3.3 IR光谱分析
        5.3.4 凝胶含量,凝胶部分交联点间平均分子量(M_c)的测定
        5.3.5 压敏胶溶胶部分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5.3.6 压敏胶乳胶膜吸水率分析
        5.3.7 胶膜的SEM分析
        5.3.8 胶膜的AFM分析
        5.3.9 胶膜的DSC分析
        5.3.10 胶膜的TGA分析
        5.3.11 压敏胶胶膜的DMA分析
        5.3.12 压敏胶的粘接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剥离强度的改性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预乳液与引发剂水溶液的制备
        6.2.4 聚合过程
        6.2.4.1 无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
        6.2.4.2 单体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
        6.2.4.3 预乳液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
        6.2.5 表征方法
        6.2.5.1 粒径与电位
        6.2.5.2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6.2.5.3 凝胶含量
        6.2.5.4 压敏胶剥离强度的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硬单体对PSA的凝胶含量和T_g的影响
        6.3.2 硬单体对PSA剥离强度的影响
        6.3.3 NaHCO_3对乳液的粒径和zeta电位的影响
        6.3.4 NaHCO_3对PSA剥离强度的影响
        6.3.5 不同的半连续工艺对乳液粒径及zeta电位的影响
        6.3.6 不同的半连续工艺对PSA剥离强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荣誉

(10)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配方和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用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配方和工艺
    1.1 静电植绒用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配方和工艺
    1.2 复合织物用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配方和工艺
2 纸塑复膜胶用丙烯酸酯乳液配方和工艺
3 压敏胶用丙烯酸酯乳液配方和工艺
4 结语

四、单分散微球压敏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的丙烯酸酯压敏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A]. 李国庆. 北京粘接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暨绿色建筑胶粘剂论坛暨第五届京津冀粘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2]紫外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氢氧化铝阻燃的研究[D]. 谢琴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含聚环氧乙烷链段极性支化结构SIS的制备[D]. 李耀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Tg控制的聚丙烯酸酯类光子晶体生色材料研究[D]. 于淑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5]核壳结构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合成研究[D]. 施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6]接枝可降解共聚酯的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艳姣. 浙江大学, 2018(12)
  • [7]2015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张爱霞,周勤,陈莉. 有机硅材料, 2016(03)
  • [8]耐高温型压敏胶及其铽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袁晨. 苏州大学, 2016(02)
  • [9]羧酸单体MBI和β-CEA及固化剂SAC-100在乳液型丙烯酸酯PSA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房成.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4)
  • [10]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配方和工艺研究进展[J]. 范念念,王晓莉,熊晓,张栾,张探,管蓉. 粘接, 2014(03)

标签:;  ;  ;  ;  ;  

单分散微球压敏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