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in软驱维修实例

5.25in软驱维修实例

一、5.25in软驱修理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倪锦程[1](2020)在《基于MES的线缆生产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制造执行系统的需求显现不断上升趋势。本文是以线缆制造为研究背景,并根据线缆行业数据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数据量大的特点,进行了对线缆生产数据系统的设计。本设计主要依托于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帮助工厂获得生产设备运行参数,生产工艺路线,生产物料清单等基础数据,掌握生产计划的执行进度,根据所得到的实时生产信息安排生产任务,提高车间的生产效率;并通过改进后的Apriori算法对线缆生产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对于线缆生产问题的解决方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数据采集方面,主要是将设备的PLC中数据通过传输技术,传递到服务器中,通过这样来达到协同控制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打破以前设备-执行者-管理者之间的信息的局限性,集成了底层控制器与MES生产管理模块相连接,通过底层设备与制造执行系统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之间一体化,达到信息交互结果。其次,针对本设计中所需要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库选型。对数据库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描述,详细介绍搭建Hbase分布式集群的方法,通过E-R图完成了本次Hbase的存储模型的设计。最后,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发现隐藏在生产数据集之间存在的背后关系。关联规则用于挖掘企业数据库中数据之间的交易,并采用Apriori算法作为生产车间数据挖掘的算法基础,针对Apriori算法运行时占用空间较多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临时表的Apriori算法,减少空间的消耗。通过完善后的Apriori算法把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进行运算,得出设备参数与物料损耗之间的关系。

范氏秋红(PHAM THI THU HUONG)[2](2017)在《汉越低感词及其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基本经验是通过五大感官感知,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人们常以表示由具体感官感知而形成的词语去描写、表达相关的抽象概念,也可以描写具体的感知感受。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里都有所反映,世界各种语言都拥有大量的感官感知的词语。这类词语可以分为视觉词语、听觉词语、味觉词语、触觉词语、嗅觉词语等五小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这类词语除了基本义以外,还拥有丰富的概念隐喻意义,尤其是通感隐喻意义,以满足人们传情达意的需要。感官感知词语研究既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也有不可忽视的民族文化学意义。在中国,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表示感官动作词语以及视觉感觉词语,至于低级感官感觉的触觉词和味觉词近几年才慢慢得到关注。在越南,关于低感词的研究更是寥寥可数,关于低感词语的汉越语的对比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文以中国语言学界关于感官感觉词语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越南学术界的有关研究,对汉语和越南语触觉和味觉词的语义及其认知和教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以翔实的语料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汉越低感词在词汇体系、各义项的造词能力和语义结构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越南学生在习得汉语低感词的偏误,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教学策略。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及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包括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缘由、对象以及意义和价值。对汉越以往有关文献进行全面综述,提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从而确定论文研究任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基于汉语和越南语的规范性词典对两种语言的26个基本低感词进行静态的考察、分析、对比。找出“酸、甜、苦、咸、辣、硬、软、轻、重、冷、热、温、凉”和越南语相对应的“chua、ngot、dang、man、cay、cung、mem、nhe、nang、nong、lanh、am、mat”的词典中的义项数量,义项内容;从各种工具书统计出各词的词族;再依靠词典的解释进行分类,统计出各义项的构词能力。进而,比较两个相对应词的构词能力。两种语言中,两个相对应的基本感觉词的义项意义处于异大于同的趋势。汉语低感词的义项数量大部分都比越南语低感词的义项数量丰富。义项构词能力也比越南语相对应的义项强得多。因此汉语低感词族数量都大大高于越南语。汉越低感词的派生意义可以归纳成动作行为的意义、心理感觉意义和抽象概念的意义三类。第二章,通感隐喻是感官感觉词特有的一种隐喻。有学者认为,五种感官是有等级之分的,触觉和味觉被列为低级感官。味觉和触觉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媒介。触觉和味觉的感官感知到的感觉最为基本、具体、亲切,最容易认知,所以,表达这些感觉的词语也常用来表示其他更高级感官感知到的感觉。研究表明,汉语和越南语低级感官触觉和味觉词的通感隐喻情况大同小异。但是,两种语言中同一个基本概念的低感词的通感投射能力有所不同,同一个目标域的投射对象或隐喻意义也不完全一致。通感隐喻大多数的投射方向是从低级感官感觉域投射到高级感官感觉域,但并不完全是单向的,很多情况,高级感官感觉词也可以用来表达低级感官的感觉。第三章,情感是人类生活经验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触摸、不可观看的抽象情感基本上都通过具体的、形象的感官感觉词体现出来。本章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理论对汉越两种语言中低感词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在情感概念化过程中,大多数触觉域和味觉域的感觉词都能投射到情感域。人类对特定情感有共同的生理反应就是情感隐喻共性的来源;两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认知方式、联想思维就是引起情感隐喻差异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基于汉越动态语料库考察统计各个低感词族所映射到的义域,概括分析触觉和味觉词族向非感觉范畴域,比如脾性域、态度域、疾病域、环境氛围域、科技域、战争域、经济域、事件状态域、关注域、境况域、时间域、质地域、性质域等几十个子义域的映射。基于此,我们对汉越每一对低感词族的义域进行对比分析,用表格展示汉越低感词的语义异同状况,阐释其隐喻意义。第五章,以前文研究结果为依据,设计问卷,对越南学生学习掌握汉语触觉、味觉词语引申意义的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类,分析造成偏误的原因。针对学生的偏误状况提出相关对策。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杨宇宁[3](2016)在《华南寒武纪鳃曳动物形态分类与谱系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鳃曳动物是原口动物亚界蜕皮类群中的一个小门,现生类型迄今只描述了7属19种。然而,软躯体鳃曳动物却是寒武纪海洋中底内生物群落的优势类群,具有非常高的形态差异度和个体丰度。华南寒武纪台地相和斜坡相一系列特异埋藏化石群保存有大量鳃曳动物化石,是研究鳃曳动物早期起源与辐射、蜕皮动物起源与演化以及“寒武纪大爆发”等基础前沿课题的重要化石材料。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早期鳃曳动物的系统分类、辐射演化、古生态学特征和系统演化关系等问题仍有较大争议。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对湖北三峡地区的石牌生物群(台地相,寒武系第4阶)、陕西西乡三郎铺地区的西乡生物群(台地相,寒武系第4阶)、贵州剑河革东地区的剑河生物群(斜坡相,寒武系第4阶晚期)和凯里生物群(斜坡相,寒武系第5阶早期)等化石群中的鳃曳动物化石材料进行研究,力求对上述学术界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有所解答。本文系统描述了四个生物群中的古蠕虫类化石5属8种,包括3个新属新种、2个新种和2个未定种。其中,Sanxiascolex papillogyrus gen. et sp. nov., Wronascolex yichangensis sp. nov.和W. spinosus (Ivanstsov and Wrona,2004)描述于石牌生物群;Shaanxiscolex xixiangensis gen. et sp. nov.为西乡生物群的特有类型:Guizhouscolex balangensis gen. et sp. nov.和Yunnanscolex sp.是剑河生物群的两个新类型;W. jianhensis sp. nov.和W.sp.则是凯里生物群的化石分子。此外,Gen. et sp. uncertain A和Gen. et sp. uncertain B是两个分别描述于剑河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的未正式命名新类型。这些化石属种都具有常见于早古生代地层的Hadimopanella类骨板,但不同类型之间骨板系(scleritomes)特征均显示出一定差异性,这与地史时期不同产地和层位古蠕虫类的骨板特征多不相同的情形相一致,说明古蠕虫类的表皮骨板构造可能与海底沉积物的性质有关。论文系统讨论了Wronascolex属的分类原则、古地理分布和地史延限,结果表明该属是寒武纪分异度最高(含8种和3未定种)、分布范围最广(华南、西伯利亚、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北美)、延限时间最长(寒武系第4阶至鼓山阶)的古蠕虫类实体化石。但是,Wronascolex的属征仍不明确,而且Hadimopanella孤立骨板的形态分类研究争议较大,大大削弱了该化石属及其骨板的地层学意义。另外,石牌生物群中W. spinosus的骨板具有独特的排列方式,表明古蠕虫类的骨板可能具有多种增长模式。本文还研究了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古蠕虫类Mafangscolex yunnanensis (Luo et Zhang),1986,首次识别出该种躯干腹侧有圆锥状感觉构造和可能的腿肢,为古蠕虫类形态学、古生态学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了新信息。化石证据显示,古蠕虫类具有较强的掘穴能力,部分类型可能兼有潜穴和底表爬行生活方式,并偶尔食含腐质沉积物。尽管古蠕虫类部分孤立骨板类型(如Hadimopanella)的最早化石记录可追溯到寒武系第二阶晚期,但处于第三阶的澄江动物群代表鳃曳动物的首次辐射演化事件。寒武纪时期不同化石群中鳃曳动物的组合面貌差异很大,多数类型为各个生物群的特有分子,只有少数属种具有较长的地史延限,说明早期鳃曳动物在不同生活环境下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并发生快速分异演化。寒武纪早期扬子台地斜坡相至台地相地层都有大量鳃曳动物化石产出,表明华南滇东浅海地区未必是这一时期鳃曳动物的辐射中心。凯里生物群产有重要鳃曳动物类型Ottoia和Sicyophorus。研究结果显示,凯里生物群的奥托虫体长50-80 mm,外伸的翻吻有25列纵列吻刺,后部短柱形;躯干宽度较均匀,具密集环纹,达13条/5mm;咽部和肠道之间有一个可能的肌胃;肠道壁见肌纤维;躯干后部有1对长的后伸缩肌。这些特征明显不同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Burgess Shale)中的O. prolifica Walcott,1911,命名为贵州奥托虫O. guizhouensis Yang, Zhao et Zhang,2015。原地埋藏的O. guizhouensis保存有虫体正在钻泥掘穴的证据,而且肠道有泥质充填物,表明Ottoia是一种能在底表沉积物中多维度自由穿梭、偶尔食泥质生活的底内动物,并非此前推测那样穴居于U型管穴中。通过类比澄江动物群中的特殊鳃曳动物类型Sicyophorus rara Luo et al.,1999和Palaeopriapulites parvus Hou et al.,1999,识别出凯里生物群中葫芦虫的躯干大约有50条纵列隔板,颈部有2-3条环纹,末端有一条较短的尾突构造,因而建立贵州葫芦虫(新种)S. guizhouensis sp. nov.。形态学和解剖学证据表明,Sicyophorus既有相似于鳃曳动物的形态构造(翻吻和尾突),也有类似于铠甲动物的躯干特征(具纵列隔板),而卷曲盘绕的肠道区别于其他环神经类动物,可能是鳃曳动物向铠甲动物演化过程中幼态持续发育而来的一个特化类型。本文运用TNT软件对O. guizhouensis和S. guizhouensis的系统演化位置进行分析。谱系分支树显示,Ottoia属于Scalidophora干群类型,而Sicyophorus位于Scalidophora冠群底部靠近铠甲动物的位置,支持由鳃曳动物幼态持续发育而来的观点。此外,古蠕虫类不同属种的系统演化位置差别很大。根据形态学、解剖学证据和谱系分析,论文讨论了两侧对称动物祖先类型Urbilateria-叶足动物Xenusia- Scalidophora干群类型Fieldiai和Ancalagonia—古蠕虫类Palaeoscolecida—Louisellia—鳃曳动物Priapulida—葫芦虫Sicyophourus—铠甲动物Loricifera整个演化线系中各个节点动物代表的身体构型特征,认为部分古蠕虫类(如M.yunnanensis)可能具有相似于蜕皮动物祖先类型的形态特征。

胡辉,方中生[4](2014)在《S240数控龙门铣床机电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数控龙门铣床S240引进20余年后,主要机械部件磨损严重,且机床上所配的数控系统都已经停产,系统备件相当昂贵。通过对其进行全面改造,机床的工作可靠性、加工质量、工作效率和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

吴晓志[5](2012)在《朝阳沟油田转向压裂选层标准确定及选层数据库建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朝阳沟油田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转向压裂井数的增多,选井选层难度越来越大,压裂增油效果逐渐下降;而目前主要根据经验和简单的动静态资料分析确定压裂层段,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影响了压裂措施效果和措施有效率。为了增加压裂贡献率及压后评估工作,合理确定压裂层段,细化选井选层原则,提高压裂效果,从油田实际情况出发,应用灰色关联和单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朝阳沟油田压裂选井选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加深了对压裂区块地质特征的认识,从而实现提高储层的细分压裂改造程度的目标;通过优选合理的压裂工艺,提高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从而实现优化压裂施工,对减少低效井的比例,提高剩余储量的动用程度和压裂改造效果有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压裂井参数的采集及求取,并对影响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增产措施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评价,并利用盈亏平衡原理求解了压裂措施的经济界限,编制了压裂选井选层数据库软件。

都永生[6](2010)在《后勤信息系统安全体系设计》文中指出20世纪末以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浪潮席卷全球,使战争的形态产生了深刻变化,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战争的主要形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强国军事力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我军当前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和对抗焦点。信息化战争需要信息化后勤的全面保障,信息化后勤需要信息安全的保护支撑。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复杂多样的后勤应用需求,拟制一套安全、可信、可靠、完整的后勤信息系统安全方案,很有现实意义。后勤信息系统安全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调研后勤指挥、管理、办公等业务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后勤业务的基本流程,在军队网络信息平台上,针对后勤信息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实现信息安全的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同步维护,最终形成能满足后勤信息系统安全需求的安全体系。本文首先介绍了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发展和国内外现状,从调研某部后勤业务工作入手,细化了后勤业务工作的流程,分析了后勤信息安全的需求,明确了后勤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安全建设的关系,并提出:后勤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是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综合采取各类先进信息安全技术,搞好软硬件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治网、加强宣传培训,完善信息安全策略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技防、法防、物防、人防”的紧密结合,确保信息安全。而后,本文分析了现有后勤信息系统的主要安全隐患和漏洞,有针对的进行了系统信息安全的框架设计,采用有自主知识产权成熟的技术,研发了基于PKI技术的“网络安全认证系统”和“专用设备管理系统”。最后,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后勤信息系统安全体系进行了总体分析、实现、检验和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局限于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也可为党政机关、军工企业等单位做好后勤信息安全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乔巍巍[7](2008)在《数控系统可靠性建模及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文中指出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控制中枢,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数控机床整机的可靠性水平。本文以国产数控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适合样本量较小、故障率较低的数控系统的可靠性建模和评价方法。对首次故障时间数据,利用SAS统计软件绘制直方图和QQ图进行分布类型初选,根据小样本数据是否包含无故障数据,分别运用极大似然法和修正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并进行K-S假设检验,确定首次故障时间指数分布模型。提出考虑定时截尾试验中的删失数据,对故障间隔时间数据,首先应用累积故障率图法进行分布模型初选,其次应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然后采用Hollander—Proschan检验方法进行拟合检验,最后确定故障间隔时间指数分布模型。采用了基于Bootstrap的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分别对平均首次故障时间MTTFF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进行区间估计。在对数控系统进行故障部位、模式、原因和原因分类的统计分析基础上,结合硬、软件特点,分别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及风险优先数分析(RPN),并进行故障原因的主成分分析(PCA),发现可靠性薄弱环节,为可靠性改进研究提供依据。首次采用了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数控系统的多项可靠性指标做出综合评价。

庄严[8](2006)在《汽车四轮定位原理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传统的汽车转向轮定位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汽车四轮定位的基本理论;推导出汽车四轮定位参数的空间几何关系;结合测试技术基础、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汽车四轮定位理论及美国JOHN BEAM汽车四轮定位仪对定位参数的检测原理、系统构成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分析了四轮定位测量不准、重复度不高的原因,提出正确使用和维护四轮定位设备的基本原则、方法及未来汽车四轮定位仪的发展趋势。四轮定位是由前轮定位和后轮定位两部分组成。它包括车轮、悬架、车桥和转向节的各种角度的定位。四轮定位的内容包括: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前轮外倾角、前轮前束、前轮外展、后轮外倾角、后轮前束。在检测项目中,车轮前束值/角、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内倾角统称为前轮定位,又称前轮定位四要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不仅仅由前轮定位来保证,后轮定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各种汽车的四轮定位调整中,由于其设计不同,各种零件的磨损及工况也不同。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应首先对其车辆的结构进行定位参数的检测,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调整。四轮定位是立体几何学在工程实践中成功应用的范例之一。它整合了转向节、悬架、车桥和车轮系统的所有的几何参数,除了四轮定位角外还包含了转弯外倾角,后轮的延迟角和汽车的推力角,以便使汽车在各种复杂道路上行驶或转向时,车轮都能保持正确的角度和垂直于路面。当汽车行驶一定的里程后,各部位零件都有所磨损变形。特别是悬架机构,由于长时间受来自地面和零件之间的摩擦,很容易对部件造成磨损变形,从而改变了原厂的设计角度,降低了汽车性能。为了将其恢复到标准角度,必须对其进行四轮定位。四轮定位是通过专用四轮定位仪对车辆进行精确测量后,技术人员根据测量数据及综合原厂设计标准,对车辆的各种角度和零部件进行更换、修复、整形、调整。使车辆的技术指标达到原厂要求,从而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四轮定位仪是专门用来测量车轮定位参数的设备。四轮定位仪可检测的项目包括:前轮前束值/角(前轮前束角/前张角)、前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后轮前束值/角(后轮前束角/前张角)、后轮外倾角、车辆轮距、车辆轴距、转向20度时的前张角、推力角和左右轴距差等。目前常见的国产或进口的四轮定位仪可以用来测量上述检测项目中几个或全部项目。目前常用的四轮定位仪有接线式、光学式、电脑拉线式和电脑激光式四种,它们的测量原理是一致的,只是采用的测量方法(或使用的传感器的类型)及数据记录与传输的方式不同,美国JOHNBEAN四轮定位系统是世界唯一的全功能定位系统,同时能够具有诊断、测量、调整修改、顾客资料管理及中文化电脑等五大功能。四轮定位仪由数据测量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两部分组成。数据测量系统由4个探测杆(传感器)和夹具、转角盘等配套测量工具组成,探测杆通过四个夹具与汽车轮辋相连。由单片机处理再送给计算机主机,这样主机就得到各探测杆的相对角度,即各车轮的角度信息。美国JOHN BEAM四轮定位系统采用8束红外线发射,8CCD接收的闭环系统,可实时显示车轮数据。数据处理部分为四轮定位仪的主机,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电源系统,其作用是实现用户对四轮定位仪的操作、数据处理、显示原厂参数和测试数据,并可指导用户对汽车定位进行调整和打印相应报表。

陶桂宝[9](2003)在《基于DNC软插件技术集成化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厂家购置了数控机床,出现了新旧数控机床并存的自动化车间。但由于购置数控机床的时间不同、型号不同,因而数控机床配置的数控系统也不尽相同,其数据传输接口、通信协议也不相同。以往的数控机床,大多为单机使用,随着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CAD/CAM技术的成熟和逐渐推广应用,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CAD/CAM系统与数控机床有机地联接起来,实现NC程序等的通讯传输,以提高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并满足DNC生产管理的需要。经过调研发现,现有加工中心的数控系统内存容量都很少,且大都没有配置程序再开功能,模具等复杂零件的加工只能通过DNC方式加工,在长达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加工中,不能完全保证不出现扰动(如断刀、停电等)。一旦加工中断,NC程序通常从头开始执行,已加工部分机床只能走空刀,零件的加工时间成倍增加,大大降低设备生产率,企业纷纷要求开发加工中心程序再开功能。为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需求,生产制造技术发展很快。生产车间的形式已由过去的常规设备非自动化形式改变成以CAD/CAM、MIS、FMS和DNC集成为特征的自动化车间。由于加工任务不同,其加工工艺路线也会变化,所需的设备资源也会不同。这样就会造成某些设备负荷过重,而其它设备的利用率又不高。传统的做法是将设备资源固定在一个制造单元的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实际生产需要,需要研究新的自动化车间生产管理组织模式。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围绕异构数控系统DNC集成控制和基于DNC车间生产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参与和承担了国家863/CIMS项目“基于DNC软插件技术集成化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军工项目“精密加工车间DNC集成系统开发与实施”等项目的主研工作,各项目完成并通过鉴定或验收,其中国家863/CIMS项目“基于DNC软插件技术集成化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经国家教委组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199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DNC方式下加工中心程序再开功能的研究”经重庆市科委组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200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研究成果之一“群控式数控设备的通信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大型企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者针对传统DNC星型拓扑结构的不足,借鉴自动控制领域广泛应用的CAN现场总线结构体系,构建了基于CAN现场总线的新型DNC通信系统,实现一台DNC<WP=6>计算机同时可靠控制15台数控机床,并解决了程序再开功能实现、通信竞争避免、通信干扰智能排除和数控系统单侧操作等四项关键技术问题。以软插件技术为核心,研制包括多种不同数控系统通信协议的软插件库,通过下载通信协议到通信前端单元实现异构数控系统集成控制,基于软插件技术的新型DNC通信系统已成功开发,是一个实时、高速、可靠、廉价的远距离通信系统,系统操作方便,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在综合分析CAD/CAPP/CAM集成、CAPP/PPC集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敏捷制造哲理的车间生产管理方式,并建立了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模型,提出了设备组重构思想并建立了相应的生产管理调度模型,研制了一套实用算法,从而提高了车间的敏捷性。本文的研究成果适用于数控车间或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混合共存的机械制造车间,能充分利用现有数控机床,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提高我国自主开发能力,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缩短制造周期,提高制造质量,减轻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制造费用,因此能使企业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在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大型制造企业得到成功应用。

谢家平[10](2003)在《绿色设计的系统评价与财务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资源和环保问题日渐成为制造业研究的热点,人们提出了绿色制造的理念,这是一种基于环保竞争策略的现代企业生产模式。机械工程学者们大多在绿色制造的一般理论体系、专题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对绿色设计的概念和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但还不系统,主要从制造技术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缺乏对设计方案的系统评价及财务分析研究,更谈不上系统优化模型的构建。本文从管理者的角度,着眼于设计方案的系统评价、财务分析、方案优选的有关理论及方法展开研究,寻求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产品设计方案。取得了一些有理论意义和在管理上可供使用、有参考价值的成果。文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三个方面:(1)绿色设计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由于产品设计方案决定了资源的利用率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产品从制造、使用到废弃都与设计密切相关。如果在设计阶段便进行环保规划设计,可以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与危害降至最低。绿色设计的目标是设计出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度量产品的绿色度,如何提升其绿色技术含量,就需要对产品设计方案的绿色性进行系统评价。因此,本文运用系统分析原理,对绿色产品设计的目标、衡量指标、评价标准、生命周期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运用关联分析合理计算权重,并对评价样本值矩阵进行了设计。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建立了量化产品绿色度的三维模糊系统评价模型,可以对设计产品的绿色性进行综合评估,以明确其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寻找尚需改进的指标、生命周期阶段和产品组成部件,提升其绿色含量。(2)绿色设计财务分析模型的研究。传统的制造成本-效益分析只是考虑产品的销售收入和生产成本;传统的报废处理只是作废旧物资回收,按照预先规定的折旧方式收回残值,没有考虑产品废弃后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在分析产品多生命周期的闭环物流链的基础上,①借助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概念,阐述了环境价值链的内涵及其外部主体的价值关系;运用基于作业的成本分析法,综合分析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使用、回收处理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成本与收益,考虑产品本身的经济性和产品再生的经济性,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财务分析模型。②全面论述了零部件再用、材料再生、安全处置等装配式产品废弃处理策略的成本与效益,建立了逆向物流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③本文详细论述了拆卸树的绘制规则,引入零部件的拆卸可达矩阵R,通过可达矩阵R与拆卸决策向量X进行布尔运算来识别各组件是否需要进行拆卸,提出了拆卸时间和拆卸成本的计算算法。④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分析需要完整、快速而准确的企业财务数据,本文提出了构建快速反应财务系统的模式。总之,通过绿色设计财务分析有利于量化分析成本动因,寻找关键作业成本项,指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

二、5.25in软驱修理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25in软驱修理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ES的线缆生产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线缆行业现状
        1.1.2 MES研究现状
        1.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2 电线电缆制造工艺流程和MES系统结构
    2.1 电线电缆制造工艺
    2.2 基本工艺流程
    2.3 需求与目标
        2.3.1 生产车间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2.3.2 企业的需要
    2.4 企业MES整体规划
        2.4.1 计划排产
        2.4.2 智能仓库
        2.4.3 工艺流程
        2.4.4 生产制造
        2.4.5 设备集成
        2.4.6 设备管理
    2.5 基于MES的线缆生产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2.6 本章小结
3 电线电缆生产数据采集
    3.1 生产数据采集
    3.2 电线电缆车间实际情况
        3.2.1 系统结构
        3.2.2 数据采集点
        3.2.3 PLC数据采集
        3.2.4 参数数据采集
        3.2.5 静态数据采集
    3.3 本章小结
4 数据库选择与系统数据库设计
    4.1 数据库选择
    4.2 HBase数据库
        4.2.1 多台机器搭建Hadoop分布式环境
        4.2.2 搭建Zookeeper分布式环境
        4.2.3 搭建Hbase分布式集群
    4.3 HBase逻辑结构
    4.4 生产数据的存储
    4.5 本章小结
5 关于生产的关联研究
    5.1 频繁模式
    5.2 项集和关联规则
    5.3 Apriori算法
    5.4 基于临时表的Apriori算法改进
    5.5 算法改进的对比
    5.6 实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系统运行结果及分析
    6.1 界面展示
        6.1.1 系统开始界面
        6.1.2 生产模块展示
    6.2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8 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2)汉越低感词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题解
        1.1 低感词
        1.2 低感词教学
    2 研究缘由及对象
        2.1 研究缘由
        2.2 研究对象
    3 研究意义和现状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现状
    4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4.1 研究重点
        4.2 主要创新点
    5 理论依据
        5.1 概念隐喻
        5.2 “体验性”说
    6 研究任务和方法
        6.1 研究任务
        6.2 研究方法
    7 语料来源
        7.1 汉语语料库
        7.2 越南语语料库
第一章 汉越低感词的义族与词族
    1.1 基本概念
        1.1.1 触觉词与味觉词
        1.1.2 温感词、硬感词与重感词
        1.1.3 义族与词族
    1.2 温感词的义族及其词族
        1.2.1 “冷”与“lanh”
        1.2.2 “热”与“nong”
        1.2.3 “凉”与“mat”
        1.2.4 “温”与“am”
    1.3 硬感词的义族及其词族
        1.3.1 “软”与“Mem”
        1.3.2 “硬”与“Cung”
    1.4 重感词的义族及其词族
        1.4.1 “重”与“nang”
        1.4.2 “轻”与“nhe”
    1.5 味觉词的义族及其词族
        1.5.1 “酸”与“chua”
        1.5.2 “甜”与“ngot”
        1.5.3 “苦”与“dang”
        1.5.4 “辣”与“cay”
        1.5.5 “咸”与“man”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越低感词的通感隐喻
    2.1 基本概念
        2.1.1 通感
        2.1.2 通感隐喻
    2.2 汉越触觉词的通感隐喻
        2.2.1 共有的通感隐喻
        2.2.2 特有的通感隐喻
    2.3 汉越味觉词的通感隐喻
        2.3.1 共有的通感隐喻
        2.3.2 特有的通感隐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越低感词的情感隐喻
    3.1 基本概念
        3.1.1 情感
        3.1.2 情感隐喻
    3.2 触觉词的情感隐喻
        3.2.1 温感词的情感隐喻
        3.2.2 重感词的情感隐喻
    3.3 味觉词的情感隐喻
        3.3.1 “苦”与“dang”
        3.3.2 “酸”与“chua”
        3.3.3 “辣”与“cay”
        3.3.4 “甜”与“ngot”
        3.3.5 “咸”与“man”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低感词族的义域分布
    4.1 基本概念
        4.1.1 义域
        4.1.2 义域分布
    4.2 温感词族的义域分布
        4.2.1 温感词族的主要义域
        4.2.2 汉越温感词族的义域分布对比
    4.3 硬感词族的义域分布
        4.3.1 硬感词族的主要义域
        4.3.2 汉越硬感词族的义域分布对比
    4.4 重感词族的义域分布
        4.4.1 重感词族的主要义域
        4.4.2 汉越重感词族的义域分布对比
    4.5 味觉词族的义域分布
        4.5.1 味觉词族的主要义域
        4.5.2 汉越味觉词族义域对比
    4.6 影响汉越低感词义域分布的因素
        4.6.1 共性因素
        4.6.2 差异因素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低感词的对越汉语教学
    5.1 对越汉语低感词教学基本状况
        5.1.1 对越汉语教学
        5.1.2 教材与教学
        5.1.3 学生与学习
    5.2 调查统计
        5.2.1 调查设计
        5.2.2 统计分析
        5.2.3 主要结论
    5.3 基本对策
        5.3.1 总结汉越感觉词异同,减少越南语负迁移
        5.3.2 营造汉语语言环境,培养语感能力
        5.3.3 提供社会文化知识
        5.3.4 反复训练,分化教学难点
        5.3.5 更新教材、修订工具书
结语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3)华南寒武纪鳃曳动物形态分类与谱系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手段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与手段
    1.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鳃曳动物及其化石记录
    2.1 环神经类动物和相关类群
    2.2 现代鳃曳动物的身体构型和分类演化
    2.3 鳃曳动物化石记录
        2.3.1 鳃曳动物(非古蠕虫类)化石记录
        2.3.1.1 澄江动物群
        2.3.1.2 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Burgess Shale)
        2.3.1.3 关山生物群
        2.3.1.4 凯里生物群
        2.3.1.5 Mazon Creek动物群
        2.3.1.6 其他鳃曳动物化石记录
        2.3.2 古蠕虫类化石记录
    2.4 早期鳃曳动物辐射浅析
第三章 化石材料的时空分布
    3.1 研究区沉积区划和寒武纪地层序列
        3.1.1 陕西南部西乡县三郎铺地区杨家沟剖面
        3.1.2 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寒武纪地层序列
        3.1.3 贵州剑河县革东镇八郎研究区寒武纪地层
    3.2 生物群简介
        3.2.1 石牌生物群
        3.2.2 阎王碥组生物群(西乡生物群)
        3.2.3 剑河生物群(清虚洞组生物群)
        3.2.4 凯里生物群
第四章 华南寒武纪古蠕虫类新化石材料的研究
    4.1 化石描述
        4.1.1 环疣三峡蠕虫(新属、新种)Sanxiascolex papillogyrus gen.et sp.nov
        4.1.2 宜昌若纳蠕虫(新种)Wronascolex yichangensis sp.nov
        4.1.3 具刺若纳蠕虫Wronascolex spinosus(Ivanstsov and Wrona,2004)
        4.1.4 剑河若纳蠕虫(新种)Wronascolex jianhensis sp.nov
        4.1.5 若纳蠕虫(未定种)Wronascolex sp
        4.1.6 西乡陕西蠕虫(新属、新种)Shaanxiscolex xixiangensis gen. et sp.nov
        4.1.7 八郎贵州蠕虫(新属、新种)Guizhouscolex balangensis gen. et sp.nov
        4.1.8 云南蠕虫(未定种)Yunnanscolex sp
        4.1.9 属种未定A Gen.et sp. uncertain A
        4.1.10 属种未定B Gen. et sp. uncertain B
    4.2 Wronascolex属骨板类型、个体发育模式(W.spinosus)、地史延限和古地理分布
        4.2.1 Wronascolex特殊的Hadimopanella类骨板
        4.2.2 Wronascolex spinosus(Ivanstsov and Wrona,2004)的个体发育模式
        4.2.3 Wronascolex属地史延限和古地理分布
    4.3 古蠕虫类的古生态学简析
    4.4 感觉构造(Sensilla)和可能的腿肢在宏体压膜古蠕虫类化石中的发现
        4.4.1 Mafangscolex yunnanensis(Luo et Zhang,1986)的感觉构造
        4.4.2 M.yunnanensis可能的腿肢
第五章 凯里生物群奥托虫Ottoia的研究
    5.1 简介
    5.2 化石保存
    5.3 化石描述
    5.4 讨论
        5.4.1 形态学解释
        5.4.2 Ottoia生活方式的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凯里生物群葫芦虫Sicyophorus的研究
    6.1 化石描述
    6.2 讨论
        6.2.1 Sicyophorus亲缘关系的探讨
        6.2.2 Sicyophorus生活习性简析
第七章 鳃曳动物谱系分析及其早期演化
    7.1 分支系统学
        7.1.1 特征数据矩阵
        7.1.2 Ottoia guizhouensis和Sicyophorus guizhouensis性状特征值
        7.1.3 支序分析
    7.2 鳃曳动物的早期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附件一 鳃曳动物分支系统学分析性状特征数据矩阵

(4)S240数控龙门铣床机电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机床改造前状况
    1.机械部分状况
    2.数控系统及电气电路控制部分状况
机床主要机械部件的修理调试
    1.主轴及A轴的检测调试
    2.X、Y和Z传动部件的检测调试
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升级与调试
    1.数控系统的升级改造
    2.伺服驱动系统的调试

(5)朝阳沟油田转向压裂选层标准确定及选层数据库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开发简史
    1.1 油田开发概况
    1.2 油藏特征
        1.2.1 储层物性
        1.2.2 流体性质
    1.3 油田开发简况
        1.3.1 一类区块开发现状
        1.3.2 二类区块开发现状
        1.3.3 三类区块开发现状
第二章 压裂井参数的采集及求取
    2.1 已有数据的选取及处理方式
    2.2 油井含油饱和度的求取
第三章 影响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3.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因素的关联性
    3.2 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因素的关联性
        3.2.1 一类区块
        3.2.2 二类区块
        3.2.3 三类区块
第四章 理想压裂井层量化参数研究
    4.1 理想压裂井层参数的确定
        4.1.1 一类区块
        4.1.2 二类区块
        4.1.3 三类区块
    4.2 理想压裂井层参数的修正
        4.2.1 影响因素归一化
        4.2.2 计算评价矩阵
        4.2.3 权重的计算
        4.2.4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4.2.5 参数修正
第五章 压裂经济技术评价
    5.1 盈亏平衡原理概述
    5.2 压裂措施经济界限
第六章 压裂选井选层数据库软件的编制
    6.1 编制原理
    6.2 操作说明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后勤信息系统安全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信息化基本概念
        1.1.2 军队信息化
        1.1.3 后勤信息化
        1.1.4 信息战与信息安全
    1.2 现状分析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后勤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2.1 后勤业务信息化概况
        2.1.1 某部后勤业务概况
        2.1.2 后勤信息分类
    2.2 后勤业务需求分析
        2.2.1 事务处理需求
        2.2.2 网络办公需求
        2.2.3 性能实现需求
    2.3 信息安全需求分析
        2.3.1 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2.3.2 后勤信息安全需求
第三章 后勤信息系统基本情况
    3.1 后勤信息系统基本设计原则
        3.1.1 成熟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
        3.1.2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3.1.3 安全保密稳定可靠的原则
        3.1.4 易学易管维护方便的原则
        3.1.5 技术规范确保兼容的原则
    3.2 系统结构框架
    3.3 系统功能模块
    3.4 系统基本运行流程
    3.5 系统运行界面
第四章 后勤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
    4.1 后勤信息安全保护原则
        4.1.1 后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原则
        4.1.2 后勤信息安全等级的具体划分
    4.2 后勤信息安全体系总体框架
        4.2.1 信息安全防护指标
        4.2.2 安全策略
    4.3 后勤信息安全防护的主要内容
        4.3.1 物理安全
        4.3.2 网络安全
        4.3.3 应用安全
        4.3.4 用户安全
        4.3.5 数据安全
        4.3.6 安全管理
        4.3.7 安全服务
第五章 有关安全技术的应用和实现
    5.1 PKI概述
    5.2 网络安全认证系统
        5.2.1 工作原理
        5.2.2 软件安装
        5.2.3 软件配置
        5.2.4 证书工具的操作使用
        5.2.5 安全认证基础功能接口
        5.2.6 通用安全认证接口
        5.2.7 用户登录认证
    5.3 专用设备管理系统
        5.3.1 管控移动存储设备
        5.3.2 管控计算机输入输出
        5.3.3 管控计算机网络行为
        5.3.4 管控用户操作行为
        5.3.5 组织信息审计和安全检查
第六章 测试、总结与展望
    6.1 实例测试
    6.2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数控系统可靠性建模及熵权模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2.1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研究状况
        1.2.2 可靠性研究及其在数控装备中的应用概况
        1.2.3 我国数控系统可靠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来源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控系统首次故障时间分布模型及BOOTSTRAP 区间估计
    2.1 引言
    2.2 可靠性试验方案的确定
    2.3 首次故障时间分布类型的初选
    2.4 首次故障时间分布类型的优选
        2.4.1 经验分布的确定
        2.4.2 参数估计
        2.4.3 假设检验
    2.5 首次故障时间分布函数的确定
        2.6.1 MTTFF 的点估计
        2.6.2 基于Bootstrap 仿真的MTTFF 区间估计
    2.7 包含无故障数据的数控系统首次故障时间模型分析
        2.7.1 数据采集
        2.7.2 分布类型的优选
        2.7.3 分布函数的确定
        2.7.4 可靠性特征量—平均首次故障时间MTTFF 的估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有删失数据的数控系统故障间隔时间分布模型
    3.1 引言
    3.2 数控系统故障计算模型及数据的预处理
        3.2.1 故障的计算模型
        3.2.2 故障间隔时间数据的预处理
    3.3 分布类型的初选
        3.3.1 基于累积故障率图的经验分布类型估计
        3.3.2 分布参数的估计
    3.4 分布类型的优选
    3.5 故障间隔时间分布函数确定及可靠性特征量的估计
        3.5.1 分布函数确定
        3.5.2 可靠性特征量—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的估计
    3.6 包含无故障数据的数控系统故障间隔时间模型分析
        3.6.1 故障间隔时间数据预处理
        3.6.2 数据分析
        3.6.3 分布函数确定
        3.6.4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的估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控系统故障分析
    4.1 引言
    4.2 数控系统故障统计分析
        4.2.1 数控系统整系统故障统计分析
        4.2.2 数控系统关键子系统故障统计分析
    4.3 基于FMEA 和RPN 的数控系统故障模式分析
        4.3.1 数控系统FMEA 分析
        4.3.2 数控系统故障模式的RPN 分析
    4.4 基于PCA 的数控系统故障原因分析
        4.4.1 主成分分析法(PCA)
        4.4.2 故障原因主成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熵权的数控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
    5.1 引言
    5.2 数控系统可靠性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5.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5.2.2 评价指标的计算
    5.3 数控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5.3.1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5.3.2 基于熵权的数控系统模糊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附录1 平均首次故障时间MTTFF 区间估计的仿真计算
    附录2 指数分布假设下,HOLLANDER-PROSCHAN检验程序
    附录3 威布尔分布假设下,HOLLANDER-PROSCHAN检验程序
    附录4 常用分布函数标准累积故障率图
    附录5 数控系统子系统与部件代码表
    附录6 数控系统故障模式代码表
    附录7 数控系统故障原因代码表
    附录8 数控系统故障原因分类代码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8)汽车四轮定位原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汽车四轮定位的发展沿革
    1.2 汽车四轮定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汽车四轮定位在构造和维修理论上的变革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第2章 车轮定位的原理和作用
    2.1 概述
    2.2 前轮定位
        2.2.1 主销后倾角
        2.2.2 主销内侧角
        2.2.3 前轮外倾角
        2.2.4 前轮前束
        2.2.5.转向梯形
        2.2.6.转向不足
    2.3 后轮定位
        2.3.1 与后轮定位相关的概念及作用
        2.3.2 后轮定位
    2.4 前轮定位与四轮定位的区别
第3章 四轮定位的测量原理
    3.1 四轮定位的测量原理
        3.1.1 车轮前束和推力角的测量原理
        3.1.2 主销后倾角的测量原理
        3.1.3 主销内倾角的测量原理
        3.1.4 转向20°时前张角的测量原理
    3.2 带微机的检测系统的构成及工作过程
        3.2.1 带微机的检测系统的特点及功能
        3.2.2 带微机的检测系统的构成及工作过程
        3.2.3 系统中的几种重要部件
    3.3 JOHN BEAN四轮定位系统的测量原理
        3.3.1 JOHNBEAN四轮定位仪的结构原理
第4章 JOHN BEAN四轮定位仪的结构与使用
    4.1 美国JOHN BEAN四轮定位仪的特点
        4.1.1.定位诊断
        4.1.2.定位测量
        4.1.3.定位调整修改
        4.1.4.定位顾客资料管理
    4.2 JOHNBEAN四轮定位系统测量精度实验
    4.3 美国JOHN BEAN四轮定位仪的使用
        4.3.1 美国JOHN BEAN四轮定位机的校准
    4.4 美国JOHN BEAN四轮定位仪的维修
    4.5 V3D四轮定位仪
第5章 汽车四轮定位的调整
    5.1 做四轮定位时的注意事项
    5.2 四轮定位的步骤
    5.3 四轮定位仪的正确使用
第6章 四轮定位仪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6.1 四轮定位中各定位角度的关联性
    6.2 在四轮定位的检测中检测数值的误差问题
    6.3 影响四轮定位测量精度的因素
    6.4 在测量中四轮定位中的钢圈补偿问题
    6.5 四轮定位的标准
    6.6 六束的四轮定位中和八束的四轮定位仪的区别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四轮定位调整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7.2 关于汽车的四轮定位理论及调整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DNC软插件技术集成化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制造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1.1.1.1 制造业的地位、作用
        1.1.1.2 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1.1.2 需求分析
        1.1.3 课题来源
        1.1.4 课题研究现状
        1.1.4.1 DNC的研究与应用
        1.1.4.2 集成制造技术
        1.1.4.3 单元重构技术与设备组重构技术
        1.1.4.4 机械加工车间生产管理方式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基于软插件技术的DNC通信系统研究
    2.1 引言
    2.2 DNC通信技术
        2.2.1 数控系统通信接口
        2.2.2 DNC通信系统结构
    2.3 用CAN现场总线构筑新型DNC通信系统
        2.3.1 现场总线概述
        2.3.1.1 现场总线的发展、种类及特点
        2.3.1.2 现场总线网络结构通信协议
        2.3.1.3 现场总线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3.2 CAN现场总线构筑新型DNC通信系统
        2.3.2.1 CAN现场总线技术特性
        2.3.2.2 CAN现场总线通信协议
        2.3.2.3 新型DNC通信网络结构
        2.3.2.4 新型DNC通信系统的四项关键技术
        2.3.2.5 新型DNC通信系统的优势
    2.4 用软插件技术实现异构数控系统集成
        2.4.1 软插件技术的提出
        2.4.2 基于DNC软插件技术通信监控管理系统
    2.5 应用案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DNC集成化生产管理系统
    3.1 CAD/CAPP/CAM/DNC/PPC集成研究现状
        3.1.1 CAD/CAPP/CAM集成研究
        3.1.2 CAPP/PPC集成研究
        3.1.3 数控车间的DNC集成研究
    3.2 基于敏捷制造哲理的车间生产管理方式
    3.3 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模型及功能
    3.4 基于设备组重构技术的生产调度算法研究
        3.4.1 设备组重构技术的提出及其特点
        3.4.2 基于设备组重构技术的生产管理调度模型及算法
        3.4.3 算法实例
    3.5 本章小结
4 应用实例
    4.1 系统开发背景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需求分析
        4.2.2 系统功能设计
    4.3 网络系统设计及操作系统和开发平台的配置
        4.3.1 网络系统设计
        4.3.2 操作系统和开发平台配置
    4.4 集成DNC通信管理系统开发
        4.4.1 集成DNC通信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4.4.2 集成DNC通信管理系统硬件配置
        4.4.3 集成DNC通信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4.5 集成DNC生产管理系统开发
        4.5.1 集成DNC生产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4.5.2 集成DNC生产管理系统信息模型
    4.6 系统应用效果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1.项目获奖及获得专利情况
    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B:鉴定、获奖及专利证书

(10)绿色设计的系统评价与财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色制造产生的背景
    1.2 企业实施绿色制造的战略意义[]
    1.3 绿色设计在绿色制造中的作用
    1.4 绿色制造理论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案
2 绿色设计系统分析
    2.1 绿色制造的内容体系
    2.2 绿色设计的相关概念
    2.3 绿色设计系统分析的要素
    2.4 绿色设计的目标集分析
    2.5 绿色设计评价的指标集分析
    2.6 绿色设计的评价标准集分析
    2.7 绿色设计的生命周期分析
    2.8 绿色设计的原则分析
    2.9 本章小结
3 绿色设计的系统评价模型
    3.1 系统评价概述
    3.2 绿色设计系统评价模型的要素
    3.3 绿色设计模糊评估的隶属度函数
    3.4 绿色设计系统评价的聚类模型
    3.5 绿色设计评价的辅助决策系统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绿色设计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
    4.1 环境价值链的概念
    4.2 环境价值链分析
    4.3 环境价值链的成本分析模型
    4.4 绿色设计的敏捷财务系统模式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逆物流回收策略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
    5.1 回收产品的拆卸
    5.2 拆卸成本的计算
    5.3 不考虑零部件降级的回收财务分析模型
    5.4 考虑零部件降级的回收财务分析模型
    5.5 应用举例
    5.6 敏感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绿色设计方案优选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6.1 目标规划概述
    6.2 目标规划模型
    6.3 绿色产品设计方案优选的0-1 型目标规划模型[]
    6.4 产品回收策略优选的0-1 型目标规划模型及其应用
    6.5 设计方案的多指标综合排序法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的回顾与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四、5.25in软驱修理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ES的线缆生产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D]. 倪锦程.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2]汉越低感词及其教学研究[D]. 范氏秋红(PHAM THI THU HUONG). 武汉大学, 2017(06)
  • [3]华南寒武纪鳃曳动物形态分类与谱系演化研究[D]. 杨宇宁. 西北大学, 2016(04)
  • [4]S240数控龙门铣床机电改造[J]. 胡辉,方中生.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14(19)
  • [5]朝阳沟油田转向压裂选层标准确定及选层数据库建立研究[D]. 吴晓志.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6]后勤信息系统安全体系设计[D]. 都永生.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7]数控系统可靠性建模及熵权模糊综合评价[D]. 乔巍巍. 吉林大学, 2008(11)
  • [8]汽车四轮定位原理及检测技术研究[D]. 庄严. 昆明理工大学, 2006(02)
  • [9]基于DNC软插件技术集成化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D]. 陶桂宝. 重庆大学, 2003(04)
  • [10]绿色设计的系统评价与财务分析研究[D]. 谢家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03(02)

标签:;  ;  ;  ;  

5.25in软驱维修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