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空间透视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空间透视

一、浅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空间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翟昭[1](2021)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教堂壁画的艺术研究》文中指出

刘爽[2](2021)在《“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文中提出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罗马城的“七丘”到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也成为多数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中世纪的宗教狂热中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那些在图像中高悬山巅的建筑,成为与神明最为接近的“圣地”,赋予了城市一顶形制特殊的“冠冕”。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理想在“七丘之城”罗马得到极大强化,通过一系列的城市改造、在罗马之劫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圣城,不仅引起境内城市的竞相效仿,更在海权时代再度拓展到地中海的“边缘”,从而在曾经历罗马化的伊比利亚半岛获得了自由,发展出更具适应性的本土化山城格局。但与4世纪已将自身打造成“第二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不同,这些城市虽与罗马教廷的宗教运动息息相关,却同本国的海外事业有着更大的关联。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不仅通过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向圣城靠拢,更将其改造成以“下城区”为核心的“滨海山城”,以此展现海权时代的核心推动力——跨洋贸易。在这一过程当中,经过葡萄牙“本土化”的山城理念被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罗马教廷的强盛势力也通过里斯本王室渗透其中,最终以一座座群山环抱下的新城塑造了葡萄牙帝国的海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果阿凭借绝对的政治、宗教地位被打造成一个东方的罗马,它不仅与地中海的第一罗马遥相呼应,更使“高地建城”的理念进一步向远东传递,借助完备的山地建设和系列适应政策,将“真十字之地”澳门营建成一座特征鲜明的“妈港神名之城”。然而,在这种不断“移动”的圣城背后,是罗马人“从山地到海滨”的城市化进程,并在海权时代“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局势下,经历了建城“媒介”的一次次转变,从而在适应山区、平原、海滨与岛屿的过程中,由古典向近代社会迈进,最终在中西交汇的“十字路口”,将遥想中的“真十字之地”(澳门)化作了现实。

樊思嘉[3](2021)在《建造中的装置 ——15至16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十五至十六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的“产生-发展-演化”的完整过程,并对其中的建造实践、设计思想与建造精神进行了重点剖析。在系统梳理层面,首先从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自然资源条件分析了机械艺术的缘起,然后从发展模式、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三个角度分析了机械艺术的发展繁荣过程,最后研究了在后机械时代,现代建筑、当代艺术、当代装置创作等领域以机械艺术为灵感,而产生的演化性创作。在机械艺术的整体脉络理清后,文章以“绘图-模型-建造”层层递进的逻辑框架,深入研究了机械艺术的实践探索,以及实践中所反映出的,建筑与机械领域不断的交叉、分离与集成过程。其中,以机械艺术时期的建造实践作为特色研究:从技术角度分析了为特定建筑部件的建造而发明的吊车装置,解读了装置的机械性能、一对一的建造过程,以及装置与建筑部件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艺术角度讨论了为建筑局部定制的吊车装置与建筑部件在建造中的共生与一体化,这种一对一的定制使得用于建造的装置与所建造的建筑同时成为了艺术,建造过程也因此成为了类似于雕塑的建造艺术景观。通过对于建造中的装置的研究,体现了机械艺术时期,“精在体宜”的设计建造思想,与技术与艺术趋向统一的建造精神。

许乘铭[4](2021)在《空间突围—当代绘画中多维空间观念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当代绘画为研究对象,以空间观念的表达为切入点,从空间维度、图像元素、表达形式三个层面对与绘画空间相关的理论、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重视对传统绘画空间观念理论来源的梳理和对当代绘画空间观念表达的分析,力图以绘画性空间这种空间的基本形态来阐述当代绘画空间观念表现的缘起与意义。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绘画作品的空间观念表达的分析和比较,期望重新理解当代绘画创作中的空间表现与视觉活动的能动性,揭示绘画空间建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意向性,及其对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深远意义。论文的第一章简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介绍。第二章对绘画艺术的空间观念表达由传统向当代的转化过程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其一,阐述古希腊时期以“数”为本源的绘画空间观念的理论来源。其二,梳理透视法则下中西方不同的客观再现的空间观念,论述图像空间在透视法则下不同的处理方法与空间意义。其三,绘画的创作形式在科技进步中得到丰富之后所引发的关于绘画性空间的思考,以及反透视法则下绘画性空间的起源、建构与表现,从空间构成、形式构成和纯粹视觉揭示绘画性空间的自主性。第三章以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论述当代绘画空间观念新的意向性——知觉形式的对称概念,以及当代艺术家对空间概念由被动的理解到主动认知的过程。第四章比较阐述了当代绘画空间观念的表达方式以及多元空间形式,从创作形式的角度分析当代绘画对于二维平面的维度突破,从内容表达的角度梳理当代绘画视觉建构的表现形式。阐明当代绘画空间表现走向多元化拓展之路的过程。第五章分别从物理形态的空间和观念形态的空间两个角度总结当代绘画空间观念在不同形态下完成空间化转向的内在逻辑,以及绘画性空间对于其它领域——建筑设计的转译过程。阐明当代绘画的“空间”概念是一种由图像或作品建构起来的结构性联系的观点。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当代绘画的先行者突破传统观念已形成对未来绘画的探索之势。总结当代绘画空间形式的多元化表达,探究空间观念的维度突破,将“空间”这一重要因素凸显为明确的方法论概念,对把握当代绘画中多维“空间”呈现所引发的观念转向和艺术变革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刘海宁[5](2021)在《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神性的艺术诠释为主线,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集群的作品为例,围绕其中的雕塑、壁画以及建筑装饰等在诠释神性中的异同进行了论述与论证。敦煌和梵蒂冈艺术既是东西方文明的精粹,也是佛教和基督教艺术的经典、本文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为例,借助图像学、风格学等研究方法,对二者进行切实的比较研究。其中包含了对二者作品内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梳理分析,也涉及了创作主体、社会背景、宗教教义等内容的阐释。本文首先分别对敦煌与梵蒂冈造型艺术的内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以艺术作品为依据,从艺术发展史、宗教社会学和美学等角度对造型艺术和宗教神性思想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围绕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论述并论证它们是如何来诠释神性思想的。着重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对两者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解析两者在表现手法、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与相通,结合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方式探寻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力图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精神等方面,对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和研究。

闫嘉宝[6](2021)在《达芬奇的视觉科学与透视法研究》文中认为列奥纳多·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首,除了众所周知的绘画和雕塑之外,他在机械、音乐、文学、医学、解剖学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他留下了许多令我们惊叹不已的成就。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技术与绘画理论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他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更是推动了欧洲绘画的发展。透视法研究是达·芬奇绘画技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达·芬奇将透视法在原有的线性透视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又提出了新的透视法概念,形成了达·芬奇的透视法体系,从而引发了一场视觉科学的革命。本文以视觉科学及透视法发展的历史为线索,对于达·芬奇视觉科学研究和透视法体系的研究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透视法的起源进行追溯,以时间为轴探讨从古代视学到文艺复兴早期透视法的发展,说明达·芬奇的透视法研究从前人的视学理论和透视法研究中继承了哪些内容和方法。二是梳理了达芬奇的视觉科学研究的内容,达·芬奇的光学理论和视觉机制研究。三是对于达·芬奇透视法体系进行论述,找到达·芬奇在透视法上的创新之处和他所做出的贡献。达·芬奇将前人的线性透视法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推理的方法给出了精确具体的结论。另外达·芬奇发现了线性透视法的局限性与影响线性透视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透视法概念---空气透视法和隐没透视法。达芬奇透视法体系的形成对西方绘画风格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香荏聪[7](2021)在《抽象艺术新视角:抽象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探究》文中提出抽象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抽艺术研究偏重于历史的发展、地域、技法、材料与外在形式等研究;而对抽象艺术的内在部分,个人的认知、意识、与对自我观看理解的方式则少有文献,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抽象艺术的内部梳理。笔者意在将抽象艺术的可能性从艺术界拓展到心理学界、拓展到绘画艺术治疗领域。目前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是新兴学科,中国学者关于绘画艺术治疗理论的文献并不全面,特别在艺术治疗及相关领域给予补充。本文将对抽象艺术理论进行填充与完善。本文的研究目的为:(1)从大脑意识的角度对超个人心理学中的意识层次与裂脑实验、三位一体大脑理论对符号与非符号,意识与潜意识,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作出分析。(2)从意识、大脑科学的角度对意识层次、艺术、艺术治疗的心理疗愈的关系进行探索与整合。(3)对绘画艺术治疗的国内外发展、概念和绘画艺术治疗中各流派及理论进行梳理。(4)从心理角度对抽象艺术风格、意识与发展过程进行整理。(5)通过梳理抽象艺术对艺术家、观看者、作品三者的关系作出分析。(6)梳理艺术创作与艺术治疗的关系。(7)对抽象艺术在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梳理有便捷性、接受性、及时性与真实性,并进行案例实证分析。(8)对抽象艺术在绘画艺术治疗理念与便捷性、接受性、及时性与真实性进行梳理,并进行案例实证分析。其中本文着重分析三个角度:本文主要从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意识层次与脑科学的角度的大脑意识过程,分析大脑功能下意识与潜意识的转换过程对抽象艺术的艺术发展形成作用。(1)对抽象艺术在美术史中的意识的发展结合思想与作品的风格对抽象意识作出分析。通过人类意识发展的梳理分析对抽象艺术作出多视角的呈现。(2)对抽象风格与具象风格作出理论对比。并且分别通过意识(世界观)角度、脑科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等对抽象风格的发展进行分析。从艺术风格、意识状态、心理分析角度将艺术家与作品、观看者与作品、艺术家与创作的关系等梳理清晰。(3)针对抽象艺术在绘画艺术治中的与个人内在深度连接的特色进行特点的梳理与作品与个案的分析。最终,本文的结论重点在于抽象艺术指向人的内在真实区域,而绘画艺术治疗中的核心指向人深度的内在资源。抽象艺术成为艺术界与心理学界沟通的一座桥梁,使抽象艺术推广与应用到更广的地方,更加深化艺术的功能与意义,帮助到更多的人。让艺术真正的回归到人的身上。

杭浩宇[8](2021)在《西方文论的自然观研究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文中研究表明“自然”这一概念是西方文论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而作为真实反映西方人对文艺和自然关系思考的理论,西方文论的自然观是指导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段时期,“自然”的内涵复杂而多变。文艺复兴时期,“自然”指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总和,但是这种理解仍保留着中世纪的神性色彩;新古典主义时期,“自然”受唯理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指向普通市民阶级的生活和统治者的自然人性;启蒙运动时期,“自然”又最终回归到最本真客观的存在即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总和这一含义中去。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发展与历史演进,因此,文论自然观的思想内涵也随之变得丰富而深刻,三个时期分别具有三种不同的特征:一是对传统摹仿说的继承,本质上是表现自然和超越自然的统一;二是以理性为核心,自然的先在性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相协调;三是对机械自然的否定,走向文艺对精神和心灵的重视。西方文论的自然观在发展的过程中既继承了部分旧的理念,又接纳了很多新的思想,于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步走向成熟。西方文论自然观的演进过程显示出了西方文艺界发展的思想脉络,这为当代人重新认识文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性的借鉴。

何楚楚,袁大鹏[9](2021)在《基于文艺复兴画作中服装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以文艺复兴时期部分经典画作和部分服装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部分画作和服装特点研究加以当代利用该时期的元素进行设计的服装进行综合分析,探寻出欧洲14-16世纪画作及服装特点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规律。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启蒙运动,对其优异创新点的使用多见于国外,国内较为少见,此文可对国内的服装设计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王亚萍[10](2020)在《另一种观看方式 ——印象派形体空间表现研究》文中指出西方绘画的主流趋势大多是以透视法为基础,通过明暗变化的素描关系表现空间,例如其典型代表人物之一的卡拉瓦乔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戏剧化的效果:形体处在强光下,背景则隐没在暗影中,作品中的形体、空间以及物体结构的表达主要依赖于由光影所产生的素描的黑白灰关系。而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尤其是新色彩理论的研究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印象派出现了。印象派的出现打破了单纯依靠透视、光影明暗表现空间的方式,转而从另一种观看方式,即色彩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对象的形体结构及空间关系,色彩在绘画中担负起重要任务,具体表现为:减弱了画面的明暗对比,摒弃了以往绘画中对素描的偏爱以及对色彩的忽视,强化了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利用自然光下的冷暖色、互补色来塑造形体、营造空间感,使画面中的色彩较之以往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本论文在西方绘画空间表现发展的大背景下,抛开文艺理论,只谈画面形体塑造与空间表现技巧,以传统主流绘画(泛指印象派之前的主流绘画)画家的作品为对比对象,从色彩、形体结构、画面空间效果等多角度详细的分析了印象派的形体、空间表现,并对其形体空间表现形式产生变迁的原因进行了探析,最后概括并总结了印象派形体空间表现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二、浅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空间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空间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2)“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主要视角与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四节 15-18世纪欧亚大陆“罗马城市”图像的研究语境
        一、葡萄牙“罗马城市”景观研究
        二、葡萄牙殖民地城市景观研究
        三、澳门城市图像的跨文化研究
    第五节 问题的提出:罗马圣城景观在里斯本、果阿与澳门?
第一章 、七丘:罗马“圣城”景观的形成
    第一节 罗马早期的山地景观及其演变
        一、“七丘”的建立
        二、城市形象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 七丘之城: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理想形象
        一、尼古拉五世的“理想城市”图形式规划
        二、利奥十世时期的“重建罗马”建筑计划
        三、耶稣会与保罗三世时期的高地建设
        四、世界的形象:新时期的“七丘之城”
    第三节 又见罗马?——圣城景观的转移
    小结
第二章 、里斯本的山城建设与“水上罗马”的形象
    第一节 背景:葡萄牙的“山城”传统与大航海时期的形象改造
        一、山城传统与基督教的空间理念
        二、高地与内城建筑、道路体系
        三、高地防御的新发展
    第二节 里斯本山城的早期“罗马化”
    第三节 曼努埃尔一世的理想城市与高地重心转移
    第四节 若昂三世的“重建罗马”与“七丘之城”形象
        一、罗马教廷与罗马城市图像的影响力
        二、奥朗达的“重建罗马”城市改造
    第五节 水上的罗马:若昂五世时期的“形象转变”
        一、耶稣会的高地争夺战
        二、菲利波·尤瓦拉的里斯本“新罗马”计划
    第六节 结束与开始:震后的里斯本
    小结
第三章 、果阿与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的“滨海山城”理想
    第一节 山城理想初探:七城岛与真十字
    第二节 葡萄牙亚洲殖民地中的山城与理想的图形式规划
    第三节 前殖民时期的山城果阿
    第四节 殖民时期果阿的高地景观演变
        一、城市高地与圣城格局的形成(1510-1604年)
        二、又见“水上的罗马”:滨水区的建筑景观建设(1605-1759年)
    第五节 里斯本还是罗马?——果阿的“七丘之城”形象
    小结
第四章 抵达远东:澳门半岛上的“东方圣城”景观
    第一节 濠镜澳——被遗忘的“真十字”之地
        一、东亚的“维拉科鲁兹地”
        二、“另一端的岛屿”:七洲山
        三、十字与王冠之盟——十字门
    第二节 开埠前的高地景观(1557年之前)
    第三节 开埠早期“中央高地”的建立(1558-1582年)
        一、“城市制高点”——圣保罗山
        二、澳城的另一面相:本土力量对高地景观的影响
    第四节 “山巅之城”格局的形成(1583-1700年)
        一、17世纪“高地建筑”的建立
        二、七个“堂区”,一种格局
    第五节 水上圣城的东方形象:妈港神名之城
        一、“复原”记忆:源自地中海的岛屿“理想”
        二、新旧理想的交替:山城形象的革新与没落小结
    小结
第五章 、从复制到改写:15-18世纪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转移”
    第一节 从山地、平原到海滨:罗马山城的“转移”
    第二节 “水上的圣城”及其形象的形成
    第三节 从地中海、大西洋到印度洋:岛屿山城的崛起
        一、贸易模式与滨海山城的形成
        二、新媒介中心的出现:“岛屿”上的帝国理想
        三、高地的竞争者——宗教团体
    第四节 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圣城景观的“改写”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葡萄牙东方殖民地所有要塞、城镇平面图之书》图像、部分文本列表
附录二、果阿、里斯本教区列表、示意图
附录三、从全景到街景——从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十三行潘趣酒碗”看“长卷式”城市视野的形成
附录四、由“指针”导向的城市视野——一件东西城市瓷盘上的跨洋航路与家族版图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3)建造中的装置 ——15至16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一、国内缺乏机械艺术的深入研究
        二、机械艺术发明启发当代设计
        三、机械艺术文化在当代广泛传播
        四、个人建筑与装置设计经验作为基础
    第二节 研究内容、路径与意义
        一、体系梳理:以历史视角理清机械艺术脉络
        二、线性深入:以设计视角剖析机械艺术实践
        三、重点特色:以艺术视角升华建造中的装置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达芬奇手稿类研究
        二、欧洲机械艺术研究
        三、机械技术类研究
        四、当代艺术类研究
        五、技术哲学与技术史类研究
        六、达芬奇其他类研究
        七、国内论文类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框架
第一章 机械艺术的产生缘由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范围界定
        一、工具、机械、机器
        二、建造中的装置
        三、“机械艺术”与“机械的艺术”
        四、机械发明家达芬奇
    第二节 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时空文化的转变
        二、资本与科学的催化
        三、宗教的变革
    第三节 意大利的自然与人文优势
        一、区位优势:海陆商贸枢纽,平原水能丰富
        二、政治格局:城邦发展成熟,转向文化竞争
        三、经济发达:城邦财力雄厚,资本主义崛起
        四、文化语境:古典文化遗迹,市民人文主义
    第四节 机械发展的东西方同步
        一、东西方机械繁荣在时间上重叠
        二、东西方机械发展阶段基本同步
    章节小结
第二章 机械艺术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在技术史体系中的定位
    第二节 机械艺术萌芽的外在客观体系
        一、驱动能源:水能、风能、畜能
        二、媒介材料:木材
        三、制作方法:科学实验
        四、外在客观体系总结
    第三节 机械艺术发展的内在驱动模式
        一、特色激励机制:优先权
        二、劳动者技能需求:全能型人才
        三、劳动场所与机构:手工作坊
        四、核心驱动力:科学实验与资本激励
    第四节 代表性机械发明与人物
        一、代表性机械发明
        (一) 水车与风车
        (二) 磨坊:机械与建筑的集成
        二、代表性人物
        (一) 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
        (二)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
        (三) 弗朗切斯科·迪·乔尔乔·马尔蒂尼亚
        (四) 莱奥纳多·达·芬奇
    第五节 机械艺术时代的优势与劣势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机械艺术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传统“几何学实践”发展
        一、用于土地与构筑物测量--斐波那契
        二、转向建筑与建造场地--阿尔伯蒂
        三、导向建筑绘图技术--皮耶罗
        四、用于地形地貌的测绘--卢卡
    第二节 建筑、机械与“几何学实践”
        一、用于机器建筑工程--弗朗西斯科
        二、向科学拓展的机械研究--达芬奇
    章节小结
第四章 机械艺术的绘图实践
    第一节 从多样到系统的建筑绘图
        一、多样化的建筑绘图
        (一) 建筑结构-“Xray”节点透视
        (二) 建筑立面细部-平立剖轴测并存
        (三) 建筑整体空间形态--轴测与平面简图
        (四) 城市规划-总平面图
        二、系统化的建筑绘图
        (一) 工程化的统一比例图纸
        (二) 专业化的视觉抽象图纸
    第二节 从装配到集成的机械绘图
        一、装配属性的图标式绘图
        (一) 服务于专家的图标式绘图
        (二) 服务于装配式制造的绘图
        二、整体框架中的精细化绘图
        (一) 框架中的爆炸视图
        (二) 框架中的透视收缩
        (三) 框架中的视点扭转
        (四) 框架中的中心透视
        三、实用的集成式机械绘图
        (一) 达芬奇的单向交替起重机
        (二) 达芬奇的单轴纺织旋转机
        (三) 达芬奇的连贯的图示语汇与图像独立性
        四、机械与建筑图纸的分离与集成
        (一) 机械与建筑图纸的分离发展
        (二) 两者在建造场地图纸中的集成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机械艺术的模型实践
    第一节 模型的产生与应用
        一、模型的产生缘由
        (一) 建筑领域中的尺度转换与静态模型
        (二) 机械领域中的尺度转换与阻力科学
        (三) 模型作为解决机械尺度转换的实验品
        二、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 设计竞赛环节
        (二) 公众辩论环节
        (三) 施工指导环节
        (四) 建造施工环节
        三、模型在设计中的合法化
    第二节 从分离到集成的转变
        一、以模型作为建筑创造中的形式控制-阿尔伯蒂
        (一) 模型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
        (二) 模数理论与古典形式修正
        (三) 被分离的实际操作问题
        二、以模型推进机械中能效与力学的研究--弗朗西斯科
        (一) 模型在磨坊中的重要性
        (二) 用模型进行水能计算研究
        (三) 科学的模型融合机械与建筑
        三、以模型的集成应用推动实践-达芬奇
        (一) 达芬奇对模型的信赖
        (二) 达芬奇对模型的集成应用
        (三) 以模型的集成应用作为媒介
    第三节 专利下的模型文化
        一、模型在专利中的角色
        (一) 模型在专利中的普遍使用
        (二) 模型在专利中的行政功能
        (三) 模型在专利中的证明功能
        (四) 模型在专利中的实验属性
        二、模型与专利主导的机械发明实践
        (一) 机械发明用于军事防御
        (二) 机械发明参与真实建造
    章节小结
第六章 机械艺术的建造实践
    第一节 中世纪教堂建造中的起重装置
        一、抬升重物的吊车
        (一) 单一机械垂直抬升重物
        (二) 多机械配合,梯级抬升重物
        (三) 垂直向抬升重物+水平向少量位移
        二、建堂塔顶的吊车
        (一) 脚手架+塔顶吊车
        (二) 符合教堂尺寸的吊车
    第二节 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中的吊车装置
        一、大教堂塔亭简介
        (一) 生长于穹顶之上
        (二) 塔亭的功能、结构、空间
        (三) 建造塔亭需要的机器
        二、有砝码的旋转吊车
        (一) 发明背景:在穹顶高度安装石块
        (二) 对应部件:穹顶石链与塔亭外圈扶壁柱
        (三) 特色功能与机械原理:重物平衡系统与自由悬臂
        (四) 建造方式:装置在两柱之间,四队工人协作建造
        (五) 装置略高于扶壁柱,呈相似形
        三、有中心支点的灯笼吊车
        (一) 发明背景:在局促的内圈柱空间内安装石块
        (二) 对应部件:塔亭内圈半露壁柱
        (三) 特色功能与机械原理:装置抬升与框架旋转
        (四) 建造方式:抬升与建造同步进行
        (五) 吊车与建筑的一体化
        四、有环形平台的灯笼吊车
        (一) 发明背景:在极小的尖顶空间内,精确建造圆锥形顶
        (二) 对应建筑部件:塔亭的圆锥尖顶
        (三) 特色功能与机械原理:柔性绳索吊装与螺杆移动完成倾斜安装
        (四) 建造方式:装置操作与人工调整并行
        (五) 包含着塔尖的吊车
    第三节 “精在体宜”的建造装置
        一、建造装置与建筑部件的集成
        二、人力操作的“一对一”装置
        三、建造中的特殊艺术景观
        四、“精在体宜”的建造美感
        五、突破极限的精神追求
        六、建造精神的延伸
    章节小结
第七章 机械艺术在后机械时代的演化
    第一节 基于机械艺术的现代科学发展
        一、以机械艺术作为发明灵感的科技创新
        二、以机械艺术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
        三、以机械艺术为研究主题的科学理论
    第二节 基于机械发明手稿的数字化绘图
        一、数字化视觉语言简介
        二、达芬奇的绘图特点
        三、数字视觉语言的传承与进步
        四、数字化衍生的相关产品设计
    第三节 基于机械模型的当代艺术创作
        一、对于“达芬奇热”的艺术回应
        二、《农民达芬奇》简介
        三、《农民达芬奇》的模式与意义
        四、达芬奇在《农民达芬奇》中的角色
        五、当代艺术中的机械艺术
        六、艺术、科学与工程的融合
    第四节 基于机械建造的现代建筑创作
        一、建造的“艺术化”--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二、“建筑的机械化”与“机械的建筑化”--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三、建筑空间中的机械感
        (一) 脚手架引发的建筑设计--隈研吾
        (二) 脚手架引发的建构设计—如恩设计
        (三) 室内设计中的机械感
        (四) 家具设计中的机械感
        (五) 公共装置中的机械感
    第五节 基于传统机械的当代装置创作
        一、传统织造机械中的技术与艺术
        (一) 妆花
        (二) 妆花织机
        (三) 白局
        二、“妆花”系列装置—南艺设计学院
        (一) “妆花”实验艺术展-2016年
        (二) “妆花”装置-江宁织造博物馆-2020年
        三、 “诗意的机器”工作坊—南艺设计学院
        (一) “诗意的机器”工作坊简介
        (二) 机械艺术形式的自鸣性体现
    章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空间突围—当代绘画中多维空间观念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概述
        1.2.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评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绘画空间观念由传统向当代的转化
    2.1 “数”为本源的绘画空间
    2.2 透视法则下的绘画空间
        2.2.1 西方线性透视法
        2.2.2 东方非线性透视的空间表达
    2.3 反透视法则的绘画空间
        2.3.1 时间、光线、色彩的空间感
        2.3.2 多视点的空间构成
        2.3.3 时空的自由表达
    2.4 观念艺术下的当代绘画空间
        2.4.1 架上绘画空间的回归性表达
        2.4.2 观念的交融、多维空间的融合
3 基于知觉现象学的当代绘画空间观念研究
    3.1 基于知觉现象学的空间观念解析
        3.1.1 当代绘画空间观念新的意向性——知觉形式的对称概念
        3.1.2 视知觉的解构与建构
    3.2 当代绘画空间观念的内在逻辑——空间的构想
        3.2.1 客观的绘画空间
        3.2.3 空间的反思——被动的理解到主动的认知
4 当代绘画空间观念表达方式
    4.1 形式的绘画性空间
        4.1.1 立体的绘画空间
        4.1.2 材料的空间性
    4.2 内容的绘画性空间
        4.2.1 运动的静态表现
        4.2.2 内容的关联性表现
    4.3 绘画空间的多元融合
        4.3.1 行为介入绘画
        4.3.2 语言与绘画
5 当代绘画多维空间化转向
    5.1 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
        5.1.1 绘画本质的探讨
        5.1.2 绘画的观念性表达
    5.2 理智形式空间化
        5.2.1 观念、思维与视觉相关
        5.2.2 时间与视觉相关
        5.2.3 虚拟的绘画空间
    5.3 绘画性空间的转译
6 结语
    6.1 结语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论文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
    第一节 敦煌艺术——佛教艺术的典范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基督教艺术的经典
    第三节 神性的诠释与造型艺术
第二章 神性诠释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神圣形象的塑造
        一、庄严崇高的氛围渲染
        二、超越自然的形态表达
    第二节 仁爱品质的阐扬
        一、慈悲和善的形象描绘
        二、人格道德的理想刻画
    第三节 玄幻特性的表述
        一、神秘幽幻的装饰手法
        二、恐怖惊惧的情景营造
第三章 艺术诠释语言的异同
    第一节 敦煌艺术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夸张与神秘
        二、飘逸的动感和凝聚的力量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表现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真实与崇高
        二、坚实的形体再现
    第三节 文化底蕴和审美方式
        一、艺术诠释语言的差异
        二、艺术诠释语言的共性
第四章 神性与人性的相融相通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理想的真实追求
        二、真实的理想呈现
    第二节 偶像与图式的结合
        一、图式中的偶像烘托
        二、图式中的情感体现
    第三节 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一、贬抑肉体的精神追求
        二、关照人性的神圣体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达芬奇的视觉科学与透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透视法研究的传统来源
    2.1 古代视觉科学
        2.1.1 早期的视觉科学研究-入射论与出射论
        2.1.2 欧几里得的视学研究
        2.1.3 托勒密着作中的透视学联系
    2.2 中世纪透视法的发展
        2.2.1 透视法进入停滞的中世纪初期
        2.2.2 透视法的再发现----乔托的透视研究
    2.3 文艺复兴早期的透视学探究与发展
        2.3.1 作为工匠的透视学理论
        2.3.2 学院派的透视学研究
        2.3.3 工匠思想与学院派的结合
第三章 达·芬奇和他的视觉科学研究
    3.1 达·芬奇透视法研究的渊源
    3.2 达·芬奇的视觉科学研究
        3.2.1 光学理论研究
        3.2.2 视觉机制研究
第四章 达·芬奇的透视法体系
    4.1 线性透视
        4.1.1 定量的线性透视研究
        4.1.2 线性透视法的分类
        4.1.3 线性透视法的影响因素
    4.2 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
    4.3 隐没透视
    4.4 不同时期达·芬奇透视法在其作品中的运用
    4.5 为什么透视法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抽象艺术新视角:抽象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现状
        (一)抽象艺术研究现状
        (二)绘画治疗研究现状
引言
第一章 心理治疗之意识层次
    1.1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
    1.2 大脑意识概念与的作用过程
    1.3 裂脑实验
    1.4 三位一体大脑理论
    1.5 艺术治疗与大脑的关系
第二章 心理治疗之艺术治疗
    2.1 艺术治疗的概念与本质
    2.2 艺术治疗的类别与流派
    2.3 国内外艺术治疗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艺术发展中的意识层次
    3.1 原始时期艺术意识发展
    3.2 两河流域时与古代埃及时期艺术意识发展
    3.3 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意识发展
    3.4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意识发展
    3.5 17-18 世纪时期艺术意识发展
    3.6 19 世纪时期艺术意识发展
    3.7 20 世纪时期艺术意识发展
第四章 抽象艺术的心理作用
    4.1 抽象艺术与意识的关系
    4.2 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
    4.3 观看者与作品关系
    4.4 作品与自我的内在关系
第五章 抽象艺术的疗愈性与案例研究
    5.1 抽象艺术治疗的疗愈性
    5.2 抽象艺术治疗案例研究
    5.3 小结
第六章 抽象艺术治疗的问题与展望
    6.1 抽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6.2 现有科目以及技术层面的不足
    6.3 社会现象与抽象有效性
    6.4 抽象艺术治疗的长远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8)西方文论的自然观研究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的课题研究现状
    三、写作思路和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文艺复兴之前文论的自然观
    第一节 古希腊文论的自然观
    第二节 古罗马文论的自然观
    第三节 中世纪文论的自然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的自然观
    第一节 文艺复兴自然观的背景
    第二节 文艺创作应师法自然
    第三节 文艺创作须超越自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古典主义时期文论的自然观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自然观的背景
    第二节 自然、理性和古典三位一体
    第三节 自然:真善美的统一
    第四节 自然:想象和天才的联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启蒙运动时期文论的自然观
    第一节 启蒙运动自然观的背景
    第二节 美存在于自然关系
    第三节 自然:审美理想的归宿
    第四节 自然是历史及民族艺术的根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基于文艺复兴画作中服装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特点
    (一)以人为中心,线条柔软的视觉元素
    (二)中心透视法的创新与应用
    (三)开放明朗,强调曲线美的服装特点
二、文艺复兴时期画作特点和服装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一)文艺复兴时期画作特点在现代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1、绘画的美学理念
        2、柔和曲线感的绘画风格
        3、丰富浪漫的画作元素的运用
        4、中心透视法的运用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1、优雅的廓形和轻盈的面料
        2、华丽的女装装饰
三、文艺复兴元素运用规律总结及可行性分析
结语

(10)另一种观看方式 ——印象派形体空间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绘画形体空间的概述
第一章 概述印象派之前空间表现的变迁
    第一节 中世纪绘画的空间表现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空间表现
    第三节 十七及十八世纪时期的空间表现
第二章 印象派形体空间表现特征
    第一节 色彩直接塑造形体
    第二节 色彩对比表现空间
    第三节 色彩与轮廓线
        一、轮廓线的两种表现方式
        二、色彩融合打散轮廓线
    第四节 绘画逐渐走向平面化——从深度空间到压缩空间
第三章 印象派形体空间表现的成因探析
    第一节 光色理论发展对绘画色彩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摄影技术的出现
        一、马奈画面中的扁平化特征
        二、德加画面中的“快照性”12风格
    第三节 绘画观念的转变——对传统绘画的批判式推进
第四章 印象派绘画观念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浅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空间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教堂壁画的艺术研究[D]. 翟昭. 山东艺术学院, 2021
  • [2]“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D]. 刘爽.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3]建造中的装置 ——15至16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研究[D]. 樊思嘉.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4]空间突围—当代绘画中多维空间观念表达研究[D]. 许乘铭.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5]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D]. 刘海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达芬奇的视觉科学与透视法研究[D]. 闫嘉宝. 山西大学, 2021(12)
  • [7]抽象艺术新视角:抽象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探究[D]. 香荏聪.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8]西方文论的自然观研究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D]. 杭浩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基于文艺复兴画作中服装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何楚楚,袁大鹏. 服装设计师, 2021(05)
  • [10]另一种观看方式 ——印象派形体空间表现研究[D]. 王亚萍.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空间透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