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的“活化石”——中华鲟

长江中的“活化石”——中华鲟

一、长江里的“活化石”——中华鲟(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杨丽[1](2020)在《长江白鲟灭绝敲响生态警钟》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到来之时,生态环境部宣布素有"长江里的大熊猫"之称的长江白鲟灭绝。白鲟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1.5亿年,但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内,随着长江水力资源的开发及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个处于长江生态链顶端的旗舰物种终究难逃灭绝的命运。长江白鲟的灭绝,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长江白鲟悲歌近日引发人们关注的"长江白鲟灭绝"的新闻,源自一篇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彭宗卫[2](2005)在《中华鲟:远古和未来的对话》文中研究表明长江是孕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也是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宝库。有一种古老的水生生物,生在长江,长在大海,虽然远行万里仍不忘寻根故乡,把生命和爱情都留在长江里。它就是水中国宝中华鲟。中华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它见证了地球生物进化和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

周虹,李洋,张家发,任红,田宗伟,李媛,鲁曦卉,殷殷,王永旭,陈根发,雷冠军,王双敬,陈淑婧,曾俊强,周兴波,傅旭东[3](2017)在《爱国鱼:中华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定要回到长江生儿育女中华鲟是和恐龙同时代的物种,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标本考证,它在地球上至少已经生活了1.4亿年之久。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从鱼类学上讲,鲟鱼是一个大家族,世界上有27种鲟鱼,均分布于北半球。鲟鱼家族大部分属于温水性与冷水性之间的亚冷水性鱼类。中国共有8种鲟鱼,分布在新疆、黑龙江、长江流

柯福恩[4](1999)在《论中华鲟的保护与开发》文中指出

曹俊[5](2016)在《水温过程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生境萎缩、人类活动等影响,中华鲟自然群体规模正急剧缩减。三峡水库的截流蓄水,引起中华鲟产卵场水文状况发生显着改变,其中水温过程出现了明显的“滞温效应”。根据历史观测资料,中华鲟产卵活动主要集中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中旬,但近些年呈现明显的推迟趋势,探究这种趋势的变化是否由产卵场水温过程变化引起,对中华鲟保护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其他鲟鱼的研究中显示,高温、低温以及不同温度持续的时间,水温变化方式以及变化率等与水温过程相关的参数都可能对鲟鱼的性腺发育和产卵起不同的功能效果。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假设:存在一段具有某些特征的水温过程是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启动因子,称该段水温过程为促进中华鲟性腺最终成熟、决定中华鲟自然繁殖时间的“关键水温过程”。以此假设为理论基础,根据1981年2012年中华鲟自然繁殖相关历史纪录数据,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一、引入多元有序聚类分析,改善了传统突变检测技术无法识别周期性水文时间序列在周期内的非同步性变异,提出了水文时间序列结构突变点。对1981年2012年的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水温过程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2012年,葛洲坝坝下宜昌江段年平均水温呈稳定的上升趋势,但在2005年,水温过程发生了显着的结构突变,突变表现为2005年以后,每年的升温期(3月6月),水温有明显降低,最低温月份也发生推迟;每年的降温期(9月次年2月),水温有明显的升高。二、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平移的分解模型,并利用模型对1982年2011年三峡水库对中下游(以宜昌江段为例)的滞温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三峡水库的滞温效应产生于2003年左右,2003年后宜昌江段的水温模式发生了显着的滞后,并且滞后时间越来越长,至2011年水温模式滞后时间已接近一个月。三、利用相似性匹配技术,对不同的关键水温过程长度进行中华鲟自然繁殖时间的重构,最终的模拟结果显示:在序列长度达到14天以后,模拟误差已趋于稳定,且误差不随训练长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关键水温过程并不存在。该结果表明,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时间的关键因素在于年水温周期过程的推迟。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6](2019)在《中华鲟:远古走来的长江鱼王》文中提出中华鲟是世界上现存27种鲟鱼中的珍稀种类,为全球分布最南的鲟种,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因过度捕捞、水利工程、水质污染等原因,中华鲟资源严重衰竭,现已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易危种。

李品仪[7](2018)在《例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主题探究式情境教学——以“寻找中华鲟”为例学习“长江”一课》文中提出文章尝试运用转型的课堂,即原创的"主题探究式"情境教学课堂,来促使在实践层面落实"核心素养"。以"寻找中华鲟"主题情境来学习"长江"一课为例,尝试从课堂的学习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这四个方面的转型来落实核心素养。

彭宗卫,肖慧[8](2015)在《中华鲟:远古、现实与未来的对话》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10月,第一尾子二代中华鲟鱼苗在位于湖北宜昌的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基地诞生。至2014年底,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六道难关,即性腺诱导、雌雄同步、催产时机判断与掌控、营养调控、鱼苗培育、亲本再次成熟全部被攻克,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已经完备。从技术上讲,人类已能做到确保中华鲟这一古老物种的永续生存。

谭征[9](2005)在《中华鲟的美与痛》文中研究说明

易雨君[10](2008)在《长江水沙环境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及栖息地数值模拟》文中提出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大创举;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统计分析、野外调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探索了水利工程建设对长江鱼类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从河道栖息地阻隔,江湖连通度降低,水文、泥沙、水温及水质等条件变化几方面分析了水利工程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提出了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的原则。2)采集了长江中下游的水质、底泥及鱼样,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是水体中的100-10 000倍,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居于两者之间,底栖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相对中上层鱼类要高。鱼类食性与体内重金属含量也有密切的关系,底栖肉食性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浮游植物食性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最低。3)建立了中华鲟栖息地适合度模型,模型由中华鲟栖息地适合度方程和二维水沙数学模型两部分组成。根据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栖息地适合度方程形式正确,关键因子的选取和适合度曲线的取值合理;二维水沙模型针对弯道环流和横向输沙的改进,能更准确地模拟实际情况下的水流和泥沙输移情况。将模型运用来计算不同流量级下葛洲坝至宜昌河段中华鲟栖息地模拟发现,流量位于10000 m3/s~30000 m3/s时,中华鲟产卵场条件较为适宜,流量过大或过小均对产卵产生不利影响。4)建立了“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合度方程,将其与一维数学模型结合建立了“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合度模型。对1998年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栖息地适合度的模拟发现,计算值与实测统计分布吻合较好。不同基准流量下,不同日流量涨幅的家鱼栖息地适合度模拟显示,日涨水幅度在800 m3/s以上时,家鱼产卵场适合度较高。

二、长江里的“活化石”——中华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里的“活化石”——中华鲟(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白鲟灭绝敲响生态警钟(论文提纲范文)

长江白鲟悲歌
长江生态持续恶化
长江生态恶化之忧
长江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2)中华鲟:远古和未来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远古:一条和一条的缘起江鱼
相关链接
    “黑色黄金”中华鲟
    人和鱼的对话
因为爱情, 中华鲟选择了长江
背景链接
    我国的中华鲟保护工作
    中华鲟研究攻关课题
人和鱼的2 0年亲密相守
新闻链接
    中华鲟保护20年成果展示
    中国三峡总公司鼎力支持中华鲟保护
一条鱼考验我们对未来的信心

(4)论中华鲟的保护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鲟资源数量变动的情况
2 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资源的影响
    2.1 被阻隔在坝下的中华鲟产卵群体产生了多级分化
    2.2 中华鲟幼鲟资源补充群体大幅减少
    2.3 葛洲坝截流以后中华鲟各世代产卵洄游的补充群体大幅减少。
3 中华鲟已采取保护和补救措施
    3.1 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名录
    3.2 禁止捕捞和限制科研用鱼
    3.3 开展有限的放流
4 中华鲟资源今后发展的趋势
    4.1 中华鲟现有的资源量
    4.2 中华鲟的寿命
    4.3 5年内中华鲟资源将面临濒危和灭绝
5 中华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1 中华鲟生物学特性
    5.2 积极主动地开展中华鲟资源增殖工作
6 有计划地开展中华鲟物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保护措施
    6.1 有利于保护中华鲟的物种资源
    6.2 适应世界商品鲟养殖的市场竞争
    6.3 实现中华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5)水温过程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中华鲟生物学特征
        1.1.1 物种简介
        1.1.2 生活史
        1.1.3 产卵场
    1.2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1.2.1 中华鲟自然资源现状
        1.2.2 中华鲟物种保护现状
        1.2.3 中华鲟全人工繁育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温对鱼类的影响
    2.1 水温对鱼类的影响研究综述
        2.1.1 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2.1.2 水温对鱼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1.3 水温对鱼类的其他影响
    2.2 水温对鲟鱼性腺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水温过程及特征分析
    3.1 数据材料
    3.2 产卵场水温过程变化分析
        3.2.1 年平均水温趋势
        3.2.2 年平均水温序列突变点
        3.2.3 周期水温过程突变点
        3.2.4 分析与讨论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三峡水库对中下游的滞温评估
    4.1 大型水库滞温效应研究现状
        4.1.1 库区水体水温层化理论
        4.1.2 水库下泄水温的研究现状
        4.1.3 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对下游水温的影响研究现状
    4.2 三峡水库的滞温评估
        4.2.1 时间序列相似性匹配技术
        4.2.2 基于时间序列平移的分解模型
        4.2.3 葛洲坝下周期水温过程的分解
        4.2.4 分析与讨论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华鲟自然繁殖对滞温的响应
    5.1 中华鲟自然繁殖时间
    5.2 中华鲟自然繁殖时间的重构
        5.2.1 操作过程
        5.2.2 模拟结果
        5.2.3 分析与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华鲟的美与痛(论文提纲范文)

活化石之美
洄游之美
灭绝之痛

(10)长江水沙环境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及栖息地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长江鱼类资源状况
        1.2.1 中华鲟
        1.2.2 四大家鱼
    1.3 长江鱼类栖息地状况
        1.3.1 中华鲟的栖息地
        1.3.2 四大家鱼的栖息地
    1.4 水生态模型研究评述
        1.4.1 生态毒理模型
        1.4.2 水质生态模型
        1.4.3 河流栖息地生态模型
    1.5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水利工程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及治理
    2.1 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2.2 水利工程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
        2.2.1 河道栖息地被阻隔
        2.2.2 江湖连通度降低
        2.2.3 水文、泥沙规律发生改变
        2.2.4 水温和水质条件发生改变
    2.3 河流综合管理
        2.3.1 修建过鱼设施,减轻阻隔的影响
        2.3.2 增加河水在陆地上的流动时间
        2.3.3 提高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和连通度
        2.3.4 水文过程的调节实现防洪发电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沙污染对长江中下游鱼类的影响
    3.1 本章引论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1 样品的采集
        3.2.2 样品的预处理与测定
    3.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水体质量及评价
        3.3.2 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及质量评价
        3.3.3 长江中下游鱼体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3.4 水沙污染对鱼类的影响研究
        3.4.1 生存环境对鱼体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4.2 重金属沿食物链的传递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栖息地适合度模型与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4.1 本章引论
    4.2 栖息地适合度模型基本概念
        4.2.1 栖息地概念
        4.2.2 关键因子的选取
        4.2.3 栖息地适合度曲线
        4.2.4 栖息地适合度模型
    4.3 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控制方程
        4.3.1 直角坐标下的二维水沙模型方程
        4.3.2 贴体坐标系下二维水沙模型方程
        4.3.3 二维水沙控制方程的修正
        4.3.4 定解条件
    4.4 模型中有关问题的处理
        4.4.1 动边界处理技术
        4.4.2 悬移质含沙量垂线分布
        4.4.3 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
        4.4.4 非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4.4.5 恢复饱和系数
    4.5 二维水沙基本方程的离散及求解
        4.5.1 通用形式的控制方程
        4.5.2 交错网格的布设
        4.5.3 通用控制方程的离散
        4.5.4 通用控制方程的求解及收敛标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华鲟栖息地适合度模型及应用
    5.1 本章引论
    5.2 中华鲟栖息地适合度模型方程
    5.3 中华鲟栖息地适合度方程验证
    5.4 二维水沙模型验证
        5.4.1 水位、流速验证
        5.4.2 不同排放情况下中性悬浮质浓度分布验证
        5.4.3 河床冲淤计算
    5.5 栖息地适合度模型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合度模型及应用
    6.1 本章引论
    6.2 “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合度方程
    6.3 一维水流数学模型及解法
        6.3.1 基本方程
        6.3.2 计算方法
        6.3.3 有关问题的处理
    6.4 “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合度模型验证
        6.4.1 “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合度方程验证
        6.4.2 一维水流模型验证
    6.5 “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合度模型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长江中下游采集的鱼样种类及生活习性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长江里的“活化石”——中华鲟(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白鲟灭绝敲响生态警钟[J]. 张涛,杨丽. 生态经济, 2020(03)
  • [2]中华鲟:远古和未来的对话[J]. 彭宗卫. 中国三峡建设, 2005(Z1)
  • [3]爱国鱼:中华鲟[J]. 周虹,李洋,张家发,任红,田宗伟,李媛,鲁曦卉,殷殷,王永旭,陈根发,雷冠军,王双敬,陈淑婧,曾俊强,周兴波,傅旭东. 科学世界, 2017(05)
  • [4]论中华鲟的保护与开发[J]. 柯福恩. 淡水渔业, 1999(09)
  • [5]水温过程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D]. 曹俊.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8)
  • [6]中华鲟:远古走来的长江鱼王[J].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 中国三峡, 2019(05)
  • [7]例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主题探究式情境教学——以“寻找中华鲟”为例学习“长江”一课[J]. 李品仪.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8(12)
  • [8]中华鲟:远古、现实与未来的对话[J]. 彭宗卫,肖慧. 中国三峡, 2015(04)
  • [9]中华鲟的美与痛[J]. 谭征. 百科知识, 2005(11)
  • [10]长江水沙环境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及栖息地数值模拟[D]. 易雨君. 清华大学, 2008(08)

标签:;  ;  ;  

长江中的“活化石”——中华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