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气化瘀复方对家兔温病气分证TXB_2和6-K-PGF_(1α)的DIC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1](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宋莹莹[2](2017)在《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治疗小鼠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足是全身性疾病,足部溃疡持续时间越长,溃疡并发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导致患者截肢的风险越高,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是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该病由脾失健运,气阴两伤,瘀热阻络所致,络虚与络瘀并存,主要病位在络脉、肌肉,以"络以通为用"为总治疗原则。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是依据本法为组方原则而创立。本论文通过理论梳理和实验研究,评价该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提升其临床应用价值。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所致糖尿病足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探讨糖尿病足可能的发病机制,揭示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理,为防治该病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70只,随机抽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联合一次性腹腔快速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120 mg/kg)、结扎下肢血管的方法,成功构建了 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标准的小鼠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联合西洛他唑组(西药对照组)、通塞脉片组、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运用生物化学、光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三维定量体视学等检测手段及方法,动态观察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对糖尿病足小鼠的一般状态、体重、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创面大小、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血管新生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空腹 C-肽(Fasting C-Peptide,FC-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胰岛细胞形态与功能等的影响。结果:(1)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小鼠体重均较模型对照组增加(P<0.05),增加趋势接近正常对照组小鼠的体重。(2)西药对照组、通塞脉片组、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可持续降低FBG,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01),并且低、中、高剂量组之间的血糖有依次下降趋势。(3)西药对照组、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经治疗后,溃疡面积均较模型对照组显着缩小,结痂天数明显缩短,下肢溃疡红肿逐渐消退,跛行、触觉过敏皆有所改善(P<0.001,P<0.01或P<0.05)。(4)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hs-CRP)含量明显降低,高剂量组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血清血栓素 B2(Thromboxane B2,TXB2)、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含量明显下降(P<0.001,或P<0.01),高剂量组的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6-K-PGF-1α)含量明显升高(P<0.01)。(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高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明显增加(P<0.05)。(6)西药对照组、通塞脉片组、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高、中剂量组的小鼠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或P<0.001),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7)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除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低剂量组外,其余各治疗组的FC-P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01)。与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低剂量组比较,通塞脉片组、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高剂量组FC-P含量增加(P<0.01,或P<0.001)。(8)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对照组、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高剂量组IGF-1含量明显上升(P<0.05)。西药治疗组的FINS水平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01)。与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低剂量组比较,西药对照组、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高、中剂量组的FINS含量增加(P<0.05,或P<0.001)。(9)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水平明显下降(P<0.001)。(10)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三维体视学测量显示: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能延缓小鼠胰岛萎缩,促进胰岛结构及胰岛β细胞的修复,减轻胰岛细胞的病理损伤,调节小鼠全身状态,改善糖尿病足的症状,从而加快足部溃疡的愈合。结论:(1)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可以调节血糖水平,抑制体重持续下降,良性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从而促进疮口肉芽组织的生长,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尤其是高剂量组的各项指标的综合改善最为明显。(2)高剂量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可以调节血清VEGF浓度,激活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血管生成,加速足部溃疡愈合;增强胰腺抗氧化应激能力,阻止或延缓胰腺功能的损害。(3)高剂量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结构及胰岛β细胞的修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凋亡、功能紊乱状态,并且高剂量组的改善情况优于中、低剂量组。(4)高剂量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降糖、缩小溃疡面积、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优于通塞脉片,综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胰岛体积萎缩、改善小鼠整体状态等方面均优于西药、通塞脉片。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增强糖尿病足小鼠抗氧化应激的能力,降低胰岛素抵抗,还能从局部上减轻溃疡氧化炎症损伤,改善疮口微环境,共同发挥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作用,尤以高剂量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的作用为佳。
史红[3](2014)在《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及其复杂性证候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西北燥证证候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包括选择实验动物、营造实验条件、设定并组合处理因素等,从而形成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建模方案,为西北燥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方法:1.系统总结古今文献关于燥邪与燥证的论述,从燥证相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寻觅燥证与西北燥证的区别与联系,分析西北燥证的多元病因,梳理西北燥证的复杂性证候结构,从而揭示其病机本质,为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综合分析国内现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所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从中选择适宜于西北燥证动物实验研究的动物品系。3.借鉴国内六淫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及证候模型建模模式,选择适宜于本研究的实验模式。4.根据西北燥证外感病因六淫构成情况因子分析结果,确定用于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燥火风寒合邪)的气象因素及其强度配比。5.改造人工气候箱和砂尘实验箱,使之能够同时体现温度、湿度、光照、风力、沙尘5种气象因素,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营造条件。6.采用数学方法,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气候箱+砂尘箱+实验室)中5种人造气象因素不同强度的组合与应用,模拟自然环境中燥、火、风、寒等气象效应,以实现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拟合。7.分析人体四诊和动物表征的对应关系,从西北燥证人体辨证(计量学辨证)向动物辨证过渡,建立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方法。8.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从西北燥证中医学病机出发,依次采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于本研究观察与评价的实验指标。结果:1.文献研究揭示西北燥证属广义燥证范畴,其证外因于燥、火、风、寒合邪,内因于燥敏体质状态,可致肺、脾、心、肾等多脏受累,故而出现内、外燥证兼发的繁杂证候;多元性病因和复杂性证候结构决定,西北燥证是不同于一般性燥证(季节性燥证和类燥证等)的复合型、方域性燥证。2.首选病因造模模式,以西北燥证主证(肺卫孔窍皮肤燥证)为切入点,优选SD大鼠探索建立西北燥证动物模型。3.筛选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风力和浮尘作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人造气候要素;4.以西北燥证典型高发区和田之环境为参照模拟燥火风寒合邪,故取其尘土作为扬沙基质,据其燥气(0.52)、火气(0.27)、风气(0.13)、寒气(0.08)强度比重设定人造气候因素的参数值;5.燥邪气化效应(q1)由温度18℃、相对湿度2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4h/d体现;火邪气化效应(q2)由温度30℃、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2h/d、沙尘2h/d体现;风邪气化效应(q3)由温度18℃、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4h/d、沙尘2h/d体现;寒邪气化效应(q4)由温度6℃、相对湿度4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1h/d体现。6.设定6d为1个人工气候周期,期间燥邪、火邪、风邪和寒邪的作用时长分别为3d、3d、2d和1d;7.选择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探索能力、最大运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自主活动次数、肉眼观察下孔窍外观、体态、粪便形质等宏观观察指标,作为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四诊”内容,并以各指标及其不同量级所形成的指标计量学结构,作为对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证候辨证的依据。8.选择肺组织SP-D表达、鼻粘膜β防御素水平等18项指标作为微观实验指标。结论:1.西北燥证是方域性明显、以燥邪为主,且病因多元、病机错杂、累及多脏的复合型中医证候。2.可采用病因造模与证候造模(实验动物指标结构与计量学辨证)相结合的造模模式,建立西北燥证的SD大鼠证候模型;3.病因造模参照和田实际气候环境中燥、火、风、寒气化状态,应用不同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吹风、扬尘、光照的时空组合,实现对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模拟。4.应用宏观辨证指标的计量学结构进行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辨证,此可实现西北燥证辨证从人体辨证向动物辨证的模拟与转化,能有效增加动物实验与临床辨证的接近程度,提高实验研究的客观性与实用性。5.依次运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所涉及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的微观观察指标,有利于提高微观观察结果对所建模型的评价效能。
马可迅[4](2012)在《外感热病“气营传变”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认识,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回顾、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广泛而深入研究了外感热病气营传变的各种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历史回顾,发现关于气营传变影响因素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系统性、深入性。故而亟需对气营传变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本文从病邪、人体自身、自然、治疗等四个角度入手,对病邪种类、病邪强弱、气、血、脏腑、情志变化、年龄、性别、病理产物、气候、地域、正治、误治等多种能够影响外感热病气营传变过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归纳,在理论上对气营传变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治疗在气营传变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又通过制作气分证家兔模型,对比气分证与营分证在症状、病理、免疫学等多方面的差别,以发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质保。同时,又以白虎汤和减玉女煎为治疗手段,对比清气法与提前用药对气营传变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白虎汤和加减玉女煎均能在退热方面起到明显作用,在保护肺、脾、肝等内脏方面也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免疫学方面,白虎汤与加减玉女煎均能显着提高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而在降低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上,白虎汤明显优于加减玉女煎。从免疫学角度说明清气法在干预气分热证方面较气营两清法更为有效。
韩云[5](2011)在《刘伟胜教授治疗重症肺系疾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在ALI/ARDS的各种病因中,脓毒症是ALI/ARDS发病的首要原因,占所有原因的37%以上。研究表明,脓毒症所致ALI/ARDS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所致ALI/ARDS。虽然目前机械通气治疗及部分药物治疗ALI/ARDS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ALI/ARDS的治疗当中还是存在着死亡率高、易发生机械通气并发症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导师刘伟胜教授为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情况,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肿瘤方面有其独到见解,在运用通里攻下、补益扶正等法治疗呼吸系统危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结合三年跟师体会,总结了刘伟胜教授在呼吸系统重症及肿瘤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通过复习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脓毒症致ALI/ARDS的中医临床证候研究仍非常缺乏,而且多为实验研究,提示中医药治疗ALI/ARDS可能有其优势,但临床研究极少,多数是停留在对发病极期病理变化的观察和干预对相关机制因素的影响,未能反映治疗对预后(如病死率、致残率、28天生存率等)的影响。首先对脓毒症致ALI/ARDS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研究,总结其中医证候特点,对于寻找切入点进行中医药疗法干预该病,最终形成中医诊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脓毒症致ALI/ARDS的中医证候规律基础上结合刘伟胜教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经验,以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脓毒症致ALI患者,拟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证实其疗效,并对其疗效机制进行初步观察。目的1、总结刘伟胜教授在重症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及诊治经验,为临床中西辨治提供学习和经验。2、对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调查,总结其证候要素的构成特点,为脓毒症致ALI的中医干预治疗提供证候学研究依据。3、评价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脓毒症致ALI的临床疗效,并观察该法对脓毒症致ALI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相关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要素。采用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共纳入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69例,其中51例为非ARDS患者,18为ARDS患者;40例为严重脓毒症患者,29例为脓毒症性MODS患者。在纳入时对中医基本证候要素进行调查,包括基本虚证类中的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基本实证类中的痰证、火热证、血瘀证、水停证。同时调查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致ALI/ARDS不同分层组的中医证候要素构成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中医基本证候要素、APACHE Ⅱ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2、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共纳入脓毒症致ALI患者51例,应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对照组的西医治疗均按照2008年国际脓毒症指南进行,试验组则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腑泻热法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住院期间病死率、28天生存率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呼吸功能、炎症指标水平、凝血功能及APACHE Ⅱ评分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同时观察患者的ICU住院天数及总住院天数。结果1、对69例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以虚实夹杂证多见,占81.2%,单纯实证的占18.8%,无1例为单纯的虚证。在虚证的基本证候要素中,气虚证出现频率最高达100%,其后依次为阳虚证(39.1%)、阴虚证(26.1%)、血虚证(11.6%)。在实证的基本证候要素中,痰证的出现频率最高,占92.8%,其后依次为火热证(85.5%)、血瘀证(58.0%)、水停证(13.0%)。ALI患者与ARDS患者的中医基本证候要素构成无明显差异。而与严重脓毒症患者相比,脓毒症性MODS患者的阳虚证明显增多,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不同证候要素的APACHE Ⅱ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出现阳虚证的脓毒症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高于未出现阳虚证的脓毒症患者。2、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部分,共51例脓毒症致ALI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应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3例患者及对照组2例患者在5天内死亡,资料收集不齐,均予以剔除,两组病例的脱落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受试者共46例,其中试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研究结果未能证实益气通腑泻热法可改善脓毒症致ALI患者的28天生存率、减少病死率及住院天数。但与对照组相比,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有助于改善脓毒症致ALI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在呼吸功能方面,试验组通气第2天pH值、Sa02等呼吸相关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在炎症反应方面,益气通腑泻热法有助于降低患者血清CRP浓度、降钙素原浓度,可能起到一定的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但在调节TNF-a、IL-6、IL-10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在凝血功能方面,目前观察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PT及APTT得到一定改善,证实益气通腑泻热法在改善脓毒症致ALI患者凝血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试验组24小时血乳酸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提示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脓毒症致ALI患者可能有助于改善微循环。结论1、刘伟胜教授临证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倡中西互参,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擅于肺肠同治、重视调养胃气、强调补益扶正、重症中西互补、规范用药法则等五个方面。2、脓毒症致ALI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虚实夹杂证多见,以气虚、痰证、火热、血瘀为主要症候特点,在临床干预治疗中,泻实与补虚需要兼顾。在脓毒症性MODS阶段,阳虚证的发生有升高趋势,提示需注意固护阳气。3、益气通腑泻热法可能有助于减轻脓毒症致ALI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及微循环,可能有助于脓毒症致ALI患者短期内呼吸功能及总体病情的改善,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孙志升[6](2008)在《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机和治法,提出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瘀热生毒-毒损脑络”,其中“毒损脑络”为其病机关键,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可能成为改善糖尿病并脑梗塞疾病结局的有效疗法的假说;观察中药复方益消复瘫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进行干预治疗的生物学机制,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方药。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逻辑分析方法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理机制进行理论探讨;2.临床研究方法:以30例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口服益消复瘫汤8周,按积分记录症状体征,检测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水平,认知功能障碍(MMSE)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生存质量评估(QL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指标(TC、TG、HDL、LDL),血液流变指标(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内皮功能(ET、NO),血清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等。同时监测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并与30例补阳还五汤对照组作比较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根据导师学术思想,认为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是在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脾气亏虚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气虚日久瘀血内阻于络脉,瘀久化热生毒,毒损脑络,出现糖尿病并脑梗塞。所以气虚血瘀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基本病机,毒损脑络是其病机关键。本着标本同治的原则,以“络脉”和“毒邪”为重点,以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为治法。临床应用强调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培补元气,调理气血;虫类走窜,搜邪剔络等方药的应用;尤其重视药物归经入脑、兼顾标本两病的药物作用和清热解毒药的层次性选择问题。2.临床研究结果经益消复瘫汤治疗8周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干、多饮、多尿、气短、乏力、自汗改善最为明显(P<0.01),口舌歪斜积分也有下降(P<0.05)。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认知功能障碍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各项检测指标明显改善(P<0.01),综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1)。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P<0.05);血液粘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降低血脂水平,以TC最明显,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P<0.01),LDL也有下降(P<0.05)。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P<0.01),NO水平明显上调(P<0.01)。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统计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血流变、血脂、内皮功能、清除血清炎性标记物等各项指标方面均优于补阳还五汤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经益消复瘫汤治疗8周后,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患者从临床症状到各项化验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减轻和改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血脂水平;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统计表明,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补阳还五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益消复瘫汤具有确切的糖尿病及脑血管治疗保护作用。本研究证实,气虚血瘀、毒损脑络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主要病机,清热解毒、益气活血通络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重要治法。益消复瘫汤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是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有效复方。
李柳骥[7](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魏凯峰[8](2007)在《感染性急性肺损伤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探讨了肺部感染所致急性肺损伤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通过对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实验资料研究,探讨了感染性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理、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论文提出,感染性急性肺损伤主要致病因素及病理特点为暴感外邪,邪正剧烈交争,病情骤变,导致肺气郁闭,肺体受损,血络瘀滞,瘀血停滞;津液不布,水液停聚;热伤气阴,正气外脱。从肺损伤总的病变过程来看,邪热为病理损伤的始动因素;邪热或热毒蕴肺、肺失宣降为肺损伤的病理基础,并且贯穿病程的始终;痰、饮、瘀等继发性病邪为肺部损伤的重要病理因素;临床表现以肺气郁闭为主要特点。病变早、中期以实为主,病理因素以热毒为主,毒势深重,兼有痰热、瘀血、湿饮,以肺气郁闭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以“急”、“暴”、“闭”为特点;病之后期热伤气阴,病理性质演变为正虚、邪实夹杂,正虚可表现有肺气阴虚、肺肾气虚、肾虚不纳气或正气外脱等;邪实可见痰、饮、瘀等阻于肺。严重者可见肺不主气,正气外脱,化源竭绝证候。在感染性急性肺损伤辨证中,首先须明确疾病的基本特点。本病由暴感外邪所致,感邪后正邪剧烈交争,邪势深重,导致肺气郁闭,肺体受损。临床以高热,喘憋为基本特点。后期病理变化以邪实正虚或以肺气阴虚、肺肾两虚、正气外脱等为主。邪势炽盛,病势深重者,变化急骤,可致气阴迅速耗伤,急速导致肺不主气,化源速绝,临床表现以呼吸衰竭为主要特征。与普通肺热证比较,具有“急”、“暴”、“闭”的特点。其次,应辨别疾病卫气营血的浅深层次及病机传变。感邪后可出现短暂肺卫表证,邪不外解,则迅速传入气、营、血分。若邪势较盛,或机体正气不足,病邪也可不拘表里渐次传变,病后即迅速出现病邪内传,见气营(血)两燔证或逆传心包而见窍闭证,或深入营血而见营血分证。后期则以正虚邪实夹杂为主,正虚可表现有肺气阴虚、肺肾气虚、肾虚不纳气或正气外脱等;邪实可见痰、饮、瘀等阻于肺。严重者可见肺不主气,正气外脱,化源竭绝证候。第三,须辨别病邪性质。急性肺损伤可由多种病邪引起,不同病邪所致者有各自的特殊临床表现。引起本病的病邪包括风热、燥热、暑热、暑湿、湿热等性质病邪,由于病邪多具炎热性质,或为疫邪所感,故致病迅速,病情严重,临床须根据不同特点加以鉴别。第四,辨析证候虚实及病邪夹杂。在疾病初起,正邪剧烈交争,多表现为实证;随着病程的进展,病邪耗伤气阴,则证候由实致虚,中期可表现为实证夹虚,后期则可表现为虚中夹实,终致以虚为主的证候。另外,在病程发展过程中,还兼夹有痰、饮、瘀血等病理性产物,并可进一步影响肺及全身的病机证候演变。在辨治过程中亦须加以辨析。最后,还须审疾病发展过程中病邪的脏腑传变。在感染性急性肺损伤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邪蕴于肺,肺失宣降,气化失司,通调失职,可致全身各脏腑气机失调;痰、饮、瘀、气闭等病理因素也会影响其它脏腑,从而导致邪传他脏,致多脏器损害发生,病变主要可涉及胃、大肠、肝、心包、肾等脏腑。根据感染性急性肺损伤病理变化及肺的生理功能特点,确立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为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在感染性急性肺损伤初期阶段,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此时治疗当主以祛邪,兼以扶正;疾病中期阶段,邪气盛,正气损伤,此时当辨清病机侧重,若病机侧重在邪实,则重在攻邪;若正虚明显,则以扶正为主;疾病后期,正气大伤,阴液损伤明显,此时治疗则主以扶正,兼清余邪。并强调在治疗中须正确把握扶正、祛邪与调整脏腑功能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多同时出现热毒、痰热、瘀血、水湿等重要病理因素,临床表现以肺气郁闭为主要特点,后期可兼见肺气阴虚、肺肾两虚、正气外脱等证候。因此论文提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以清肺泄热、清解热毒、宣开肺气、化痰除饮、活血化瘀、补肺固脱等为主要治法。由于邪热壅肺、肺失宣降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故在治疗中清肺为首选治法,贯穿全局,而宣开肺气亦不可或缺,化痰、消饮、活血化瘀、补肺固脱或敛肺救逆固脱等为重要治法。对现代临床及实验资料研究表明,感染性急性肺损伤西医发病机制主要与过度免疫反应及肺泡上皮细胞的凋亡、修复相关。中医发病机制认识主要与邪热、热毒、痰热、瘀血、气闭等相关。提出以后对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须重视中医药对抗病原的作用机制、重视中医药对抗病理损害的作用机制:如药物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调整循环状态及改善通气功能等、深入研究细胞凋亡在急性肺损伤发病过程中的复杂机制,研究中医不同治法对凋亡过程的调节作用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还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开上泄下治法的代表性方剂升降散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实验研究了升降散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NF-κB表达的影响及升降散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终末性细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降散各治疗组可以明显抑制造模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NF-κB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同时观察了升降散对肺终末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中、小剂量组药物对ICAM-1的表达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其中大剂量组表达较中、小剂量组低,但三者间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显示,升降散可以通过抑制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NF-κB及肺组织细胞表达ICAM-1,以抑制炎症反应的放大,调节细胞凋亡,从而起到组织保护,防治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郑丰杰[9](2007)在《从Toll样受体通路探讨加味桔梗汤治疗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其发病机理错综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亦无满意的治疗措施,病死率高达50%。根据其临床表现,ALI当属中医学“肺热证”、“喘证”、“结胸”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结合现代医学对ALI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热毒论治ALI,虽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并未显着降低其死亡率;因此,深入研究ALI的中医发病机制并在其指导下寻找有效方药,是其治疗研究中的新途径和优势所在。有资料表明,引发ALI的致病菌中,G-占检出病菌的70%80%,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G-的主要抗原性及致病性成分,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是LPS的跨膜信号转导受体,因此,TLR4介导的LPS信号转导通路在AL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应起重要作用。这一理论亦体现了从治“人的病”到治“病的人”的治疗策略的转变,提示我们应重视中医肺生理病理与ALI发病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提出肺失宣降、邪毒壅肺、气机逆乱是ALI的中医发病机制,而宣肺解毒法顺应肺之生理、契合病机是ALI早期阶段的基本治疗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的加味桔梗汤亦有望是治疗ALI的有效方药。目的1.探讨TLR4介导的LPS信号转导通路在AL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阐释中医肺生理病理与ALI发病之间的关系,揭示肺藏象理论及ALI相关病机的现代生物学基础;3.探讨“宣肺解毒”治疗早期ALI的可行性及科学性;4.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阐明加味桔梗汤治疗LPS致ALI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AL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基于中医肺藏象理论与ALI发病之间的关系及仲景宣肺法证治概要,从理论上探讨“宣肺解毒”治疗早期ALI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阐释加味桔梗汤治疗ALI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2.1加味桔梗汤治疗LPS致急性肺损伤大鼠的药效学研究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27只)、清热解毒组(27只)、宣肺解毒组(27只)。清热解毒组灌服黄芩清肺饮(由黄芩、栀子等组成),宣肺解毒组灌服加味桔梗汤(由桔梗、生甘草、黄芩、栀子等组成),其余两组灌服生理盐水,共6天。第7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一次性股静脉注射LPS(4.9mg/kg),正常组一次性股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症状体征改变。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动物于造模后2h、4h和6h随机分三批处死,其中3只麻醉后,用4%多聚甲醛经右心室灌洗后固定,制成光镜标本;6只麻醉后,快速开胸取肺,称重后投入液氮速冻。通过检测肺系数、肺含水量、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含量等来评价黄芩清肺饮及加味桔梗汤对LPS致急性肺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2.2加味桔梗汤治疗LPS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分组及造模方法等均同药效学实验。用生化法测定肺组织匀浆SOD、MDA及血清NO、NOS、iNOS的含量;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ABC-ELISA)法检测血清TNF-、IL-1β、IL-6、及IL-10的含量;用Western-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组织NF-κB的蛋白表达;用RT-PCR法测定肺组织TLR4 mRNA的表达。结果1理论研究ALI的发生发展与中医肺之生理病理密切相关:ALI病位在肺;邪毒袭肺、肺失宣降是ALI发生的病理基础;正邪交争、内生之毒续生,毒邪壅肺、气机逆乱是ALI加重的病理环节;治节失司、肺不主气是ALI转危之关键;宣肺解毒是ALI早期阶段的重要治疗原则;以宣肺解毒法为指导思想的加味桔梗汤顺应肺藏生理、契合病机,可有效改善ALI时肺脏功能失调。2实验研究通过以上实验得到以下结果:1.中性粒细胞于肺内“扣押”是LPS致急性肺损伤的启动及进行阶段中的早发事件,其引起的肺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广泛损伤是导致肺通透性增加,肺水肿及微血栓形成的关键所在;2.LPS致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3.LPS致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致炎反应/抗炎反应平衡紊乱:TNF-、IL-1β大量、快速表达是单核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标志;IL-10在ALI早期的高表达预示着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4.LPS致急性肺损伤时,存在NF-κB由细胞浆向细胞核的转移,其激活在LPS致急性肺损伤发病中起核心作用;5.Toll样受体不仅是抵抗外邪侵袭的第一道防线,而且是机体先天免疫与继发免疫之间的桥梁。ALI时,肺组织TLR4 mRNA的大量表达是加重ALI的病理过程中急性炎症反应网络的重要扳机点之一;6.以宣肺解毒为指导思想的加味桔梗汤治疗LPS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主要为:(1)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黏附和聚集,从而减少其对肺组织的浸润;(2)促进机体产生抗氧化因子,提高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调节氧化/抗氧化平衡;(3)显着降低LPS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TNF-、IL-1β及抗炎因子IL-10的含量;(4)抑制LPS致急性肺损伤肺组织NF-κB p65由胞浆向胞核转移,阻断众多炎性因子的表达;(5)抑制LPS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LR4 mRNA基因表达,调控NF-κB等转录因子的激活。结论综合理论及实验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宣肺解毒治疗早期ALI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基于中医肺藏象理论与ALI发病之间的关系,认为ALI病位在肺,病机关键是邪毒犯肺、肺失宣降;而全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热、瘀、毒、水(或痰、湿、饮)等病理产物骤生,壅阻肺络、气机逆乱是其发展加重的核心环节;正虚邪盛、治节失司、肺不主气是ALI转危之关键。这一中医学发病机制提示肺生理功能在ALI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启发了治疗ALI早期阶段的根本原则──宣肺解毒。总之,从理论上讲,早期宣肺解毒的治疗原则不但突破了过于强调热毒致病的传统理论,而且是仲景治疗肺系疾病时重在宣肺祛邪这一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扬。2中医学肺藏象理论与ALI相关病理环节的现代生物学基础ALI发病过程中伴氧自由基大量生成、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细胞凋亡等多种病理反应,其复杂性表明,LPS致急性肺损伤存在多种病理环节,临床应采用综合疗法,多靶点治疗原则。因此,深入系统研究TLR4介导的内毒素信号转导途径不但为临床控制急性肺损伤时瀑链式炎症反应提供切入点,而且部分揭示了中医学肺卫相关、毒邪致病及肺主治节等宏观理论与Toll样受体通路这一微观层次的病理机制之间的生物学基础,构建了ALI发病宏观病机与微观病机之间的桥梁。3加味桔梗汤治疗LPS致急性肺损伤的药理学机制肺失宣降、邪毒壅肺、气机逆乱是ALI的核心病理环节,而邪毒是导致ALI损伤的重要因素。因此,在ALI早期,应宣肺解毒、截断病程;宣肺以解毒,解毒以宣肺,恢复肺脏生理功能。另外,复方中药配伍的协同作用可体现在不同病理环节、不同靶点生物学效应等方面,加味桔梗汤能显着改善LPS所致的肺水肿,能调控致炎反应/抗炎反应、氧化/抗氧化平衡及肺组织TLR4 mRNA基因表达等,对这些病理生理环节的干预作用可能是加味桔梗汤治疗ALI的药理学机制。
王蕾[10](2006)在《参附黄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的器官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脓毒症是具有感染依据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烧创伤、休克、感染等临床危急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重要原因。脓毒症的发病不仅与炎症失控相关,还涉及到免疫系统、凝血系统、内分泌调节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脓毒症发病率居高不下,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成本高昂,成为严重影响生命健康的重要疾患,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是提高脓毒症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1理论依据总结临床危急重症救治经验,提出对脓毒症中医病因病机的新认识:外来之毒与内生毒邪互结是主要病因基础;内陷营血是主要病变层次;深入络脉是传变的重要途径;正虚毒损、络脉闭阻是关键病机变化;扶正解毒通络、分层扭转是主要治则。由中药大黄、附子和红参提取有效成分,制备参附黄注射液,作为本治法的代表方剂。2参附黄注射液对脓毒症动物死亡率和器官功能和形态的影响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手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静脉注射参附黄注射液。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对照组,n=8;②假手术组,n=8;③盲肠结扎穿孔组,n=40,按时间点分为CLP后2、8、24、48小时组;④参附黄注射液治疗组,n=40,分组同模型组。经腹主动脉采血,无菌留取肝、肺、肾组织,冷冻保存备用。观察脓毒症大鼠死亡率、生存时间和肝、肺脏病理学改变,检测肝功、肾功、心肌酶谱和二胺氧化酶水平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72小时死亡率明显降低(88.88% vs. 67.57%),术后48小时死亡率也有降低趋势(83.33% vs. 62.16%),治疗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两组死亡率在术后120小时和1周的终末观察点无差别。可见,参附黄注射液有改善脓毒症动物预后的作用,虽然没有改变死亡的终末结果,但是延长了生存时间,为早期救治赢得宝贵的时机。治疗组动物血清ALT、AST、BUN、Cr水平在CLP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2小时、24小时DAO水平有下降趋势。本药对心肌酶无明显影响。肝、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治疗组组织病理改变程度显着减轻。参附黄注射液能够改善脓毒症动物模型的肝、肾器官功能,减轻肝、肺和肠道组织损伤,对脓毒症动物具有一定的器官保护作用。3参附黄注射液对脓毒症动物炎症介质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影响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脓毒症动物血浆和肝、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10的蛋白水平,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肝、肺组织TNF-αmRNA、IL-10 mRNA表达。TNF-α是目前已知释放最早的细胞因子之一,也是炎症反应的最初触发者。结果显示:正常组织中有少量的TNF-α蛋白合成,其中肝脏含量多,约为肺脏的70倍。术后2小时,肝、肺组织
二、清气化瘀复方对家兔温病气分证TXB_2和6-K-PGF_(1α)的DIC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气化瘀复方对家兔温病气分证TXB_2和6-K-PGF_(1α)的DIC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
四、脑梗死的诊断 |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治疗小鼠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消渴变证与络病理论的渊源 |
1.3 糖尿病足病因病机 |
1.4 治则治法及组方思路的探微 |
1.5 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的组方分析 |
2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现状 |
2.1 糖尿病足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
2.2 对早期糖尿病足干预的意义 |
2.3 对糖尿病足发病机制的认识 |
2.4 糖尿病足的诊断 |
2.5 糖尿病足的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2型糖尿病伴糖尿病足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干预作用的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步骤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二 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对糖尿病足小鼠血清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对糖尿病足小鼠血管新生、胰腺组织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对糖尿病足小鼠血清FINS、IGF-1、FC-P及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对糖尿病足小鼠胰岛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燥证源流析 |
1. 燥论肇源于“六气之变,病起于阳”论 |
1.1 六气之燥,燥之常也 |
1.2 六气盛衰,燥邪由生 |
1.3 燥淫正虚则病起于阳 |
2. 燥证理论之初识 |
3. 金元医家奠定燥证理论形成的基础 |
4. 燥证的确立及“二分论”的对燥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4.1 证分内外论 |
4.2 “邪虽有六,化止阴阳”论 |
4.3 寒热阴阳为纲辨治燥证论 |
5. 秋燥争鸣推动燥证理论走向成熟 |
5.1 秋伤于燥与秋不遽燥论对燥证病因理论的发展 |
5.2 秋燥证证因脉治理论对燥证辨证内容的发展 |
5.3 燥证二分论在清代的发挥 |
6. 燥证鉴别诊断及误治理论的积累 |
7. 燥证他论 |
7.1 濡润之机关灭绝论 |
7.2 一燥无不燥,燥病之要在于木令不升 |
7.3 燥证必燥邪“假风寒之威”而起 |
7.4 燥湿同形同病论 |
7.5 燥证多有反似痹弱者论 |
7.6 伏气秋燥论 |
8. 燥证理论探微与拓展 |
9.讨论 |
10.小结 |
第二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模式的选择 |
1. 西北燥证病因多元性分析 |
1.1 从传统病因观念分析西北燥证病因 |
1.2 从因子分析法解析西北燥证外感病因 |
1.3 从罹患人群特殊体质的流行病学证据探求西北燥证内在病因 |
1.4 从饮食品类与证候罹患关系探寻西北燥证的潜在病因 |
2. 西北燥证证候复杂性分析 |
2.1 常规辨证方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认识 |
2.2 计量辨证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分析 |
2.3 西北燥证传统辨证结果与计量辨证结果的关系 |
3.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病因(六气气化值)的相关性 |
4.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现代疾病的病证相关性 |
5. 多元病因和复杂证候对西北燥证动物造模的要求 |
5.1 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对造模的要求 |
5.2 西北燥证复杂性证候对造模的要求 |
5.3 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切入点的选择 |
6.讨论 |
7.小结 |
第三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构建 |
1. 造模用实验动物的选择 |
1.1 对灵长类和非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分析 |
1.2 优选SD大鼠为造模用实验动物 |
2. 造模因素的实验室拟合 |
2.1 处理因素的选择 |
2.2 处理因素的人工拟合 |
3.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
3.1 宏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
3.2 微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
4. 西北燥证动物造模方案的构建 |
4.1 方案的初建 |
4.2 建模方案的修止 |
5.讨论 |
6.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1 西北燥证研究述要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六淫致病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4)外感热病“气营传变”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1 历代沿革 |
2 现代进展 |
2.1 实验研究进展 |
2.2 临床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1 病邪因素 |
1.1 病种的影响 |
1.2 病邪强弱的影响 |
2 自体因素 |
2.1 正气强弱对传变的影响 |
2.2 年龄对传变的影响 |
2.3 女性特殊生理期对传变的影响 |
2.4 病理产物对传变的影响 |
3 自然因素 |
4 治疗因素 |
4.1 正确治疗对传变的影响 |
4.2 误治对传变的影响 |
总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器材 |
1.3 主要试剂 |
1.4 中药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家兔气分证、营分证模型复制 |
2.3 病理学分析方法 |
2.4 血清IL-6、血清IL-10、TNF-α、NSE检测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家兔体征分析 |
3.2 家兔体温分析结果 |
3.3 家兔内脏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
3.4 家兔IL-6检测结果 |
3.5 家兔IL-10检测结果 |
3.6 家兔TNF-α检测结果 |
3.7 家兔NSE检测结果 |
4 实验讨论 |
4.1 气营传变的基本特征 |
4.2 气营传变的观察指标 |
4.3 如何“把好气分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刘伟胜教授治疗重症肺系疾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指导老师学术渊源、各家学说) |
第二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第一章 学术思想 |
一、擅于肺肠同治 |
二、重视调养胃气 |
三、强调补益扶正 |
四、重症中西互补 |
五、规范用药法则 |
第二章 临床经验汇萃 |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 |
二、脓毒症 |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 |
五、肺癌 |
第三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引言 |
第一章 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
第一节 文献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临床横断面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二章 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脓毒症致ALI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脓毒症致ALI的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与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二、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 |
三、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附录1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标准 |
附录2 中医证侯要素诊断标准 |
附录3 脓毒症诊断标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一、“气虚血瘀”是糖尿病并脑梗塞的发病基础 |
(一) 脾气虚是糖尿病主要病机 |
(二) 脾与脑 |
(三) 脾气亏虚是中风致病的基础 |
(四) 瘀血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
(五) 结论气虚血瘀是2 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病基础 |
二、“毒损脑络”是2 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机关键 |
(一) 毒的概述 |
(二) 络脉 |
(三) 脑络与脑神 |
(四) 毒损脑络的病理演变及生物学基础 |
三、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基本治法 |
(一) 益气健脾为治本之法 |
(二) 活血化瘀为重要治法 |
(三) 清热解毒为治法关键 |
(四) 应用清热解毒法的相关依据 |
四、几点说明 |
(一) 对毒的认识说明 |
(二) 对清热解毒的说明 |
(三) 辨证论治为主导 |
(四) 药物的归经问题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二、试验病例标准 |
(一) 病例纳入标准 |
(二) 病例排除标准 |
(三) 病例剔除标准 |
(四) 病例脱落标准 |
三、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
(二) 一般情况资料 |
四、观察及治疗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五、疗效判定 |
(一)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判定 |
(二) 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判定 |
(三) 认知功能疗效判定 |
(四) 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判定 |
(五) 生活质量评定 |
(六) 实验室疗效指标 |
(七)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八) 安全性评价标准 |
六、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
二、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情况 |
三、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变化 |
四、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情况 |
(一)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 |
(二) 认知障碍改善情况 |
(三)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
五、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
六、治疗前后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情况 |
七、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 |
八、血脂改善情况 |
九、血浆内皮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
十、血清炎性标志物清除情况 |
十一、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十二、安全性指标分析结果 |
临床疗效分析 |
一、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二、改善症状体征 |
三、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
四、改善生活质量 |
五、调整血糖水平 |
六、改善胰岛功能 |
七、改善血流变状况 |
八、调整血脂水平 |
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十、清除血清炎性标志物 |
十一、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
讨论 |
一、炎症与2 型糖尿病 |
二、炎症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三、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 |
四、中医治则确立及方药组成和分析 |
(一) 中药功效溯源 |
(二)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五、益消复瘫汤作用机制分析 |
(一)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
(二) 抑制炎症反应 |
(三) 改善胰岛素抵抗 |
(四) 调整血糖水平 |
(五) 改善血流变学状态,降低血脂水平 |
六、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7)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1.1.1 病名萌芽期 |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
1.2.1.1 心痛 |
1.2.1.2 胸痛与膈痛 |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
1.2.2.1 胸痹与心痹 |
1.2.2.2 胸痹心痛 |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
1.2.3.1 厥心痛 |
1.2.3.2 真心痛 |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
1.2.4.1 卒心痛 |
1.2.4.2 久心痛 |
1.2.5 九种心痛 |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
1.2.7 病名之辨 |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
2.2 病机分析 |
2.2.1 心痛发作机理 |
2.2.1.1 不通则痛 |
2.2.1.2 牵引作痛 |
2.2.1.3 不荣则痛 |
2.2.2 疾病产生机理 |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
3.2.1.1 胸痹之辨证 |
3.2.1.2 心痛之辨证 |
3.2.2 病因辨证 |
3.2.3 八纲辨证 |
3.2.3.1 寒热辨证 |
3.2.3.2 虚实辨证 |
3.2.4 气血辨证 |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
4.1 治则概述 |
4.1.1 辨证治则 |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
4.2 治法概述 |
4.2.1 药物疗法 |
4.2.1.1 祛邪诸法 |
4.2.1.2 扶正诸法 |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
4.2.1.4 心病专药 |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
4.2.2.1 针灸 |
4.2.2.2 按摩 |
4.2.2.3 导引 |
4.2.3 其他疗法 |
4.2.3.1 外治法 |
4.2.3.2 食疗药膳 |
4.2.3.3 心理疗法 |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
5.1 心绞痛的预防 |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
5.2 心绞痛的调摄 |
5.2.1 精神 |
5.2.2 饮食 |
5.2.3 运动 |
5.2.4 禁忌 |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
6.1.2.1 汉唐时期 |
6.1.2.2 宋元时期 |
6.1.2.3 明清时期 |
6.1.3 讨论 |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
6.2.1.1 研究意义 |
6.2.1.2 入选标准 |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
6.2.3.2 证治规律 |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
7.1.2 现代应用 |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
7.1.2.2 临床研究 |
7.1.3 意义探讨 |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
7.2.2.1 心阳虚 |
7.2.2.2 肺阳虚 |
7.2.2.3 脾阳虚 |
7.2.2.4 肾阳虚 |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
7.2.4.1 温阳散寒 |
7.2.4.2 补气助阳 |
7.2.4.3 通阳宣痹 |
7.2.4.4 回阳救逆 |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
7.4 热证心痛辨析 |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
7.4.3 评述 |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1.4.1 心绞痛的诊断 |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
1.5 心绞痛的治疗 |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
2.1.1 心绞痛的病因 |
2.1.2 心绞痛的病机 |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
2.2.1 宏观辨证 |
2.2.2 微观辨证 |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
2.2.2.2 心功能方面 |
2.2.2.3 微循环方面 |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
2.2.2.9 激素方面 |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
2.2.2.11 其他方面 |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
3.1 辨证分型治疗 |
3.1.1 分3 型治疗 |
3.1.2 分4 型治疗 |
3.1.3 分5 型治疗 |
3.1.4 分6 型治疗 |
3.1.5 分7 型治疗 |
3.1.6 分8 型治疗 |
3.1.7 分10 型治疗 |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
3.2.1 从八纲论治 |
3.2.1.1 从虚实论治 |
3.2.2 从病邪论治 |
3.2.2.1 从痰湿论治 |
3.2.2.2 从瘀血论治 |
3.2.2.3 从痰瘀论治 |
3.2.2.4 从火邪论治 |
3.2.2.5 从毒论治 |
3.2.2.6 从郁论治 |
3.2.3 从脏腑论治 |
3.2.3.1 从肾论治 |
3.2.3.2 从脾论治 |
3.2.3.3 从肝论治 |
3.2.3.4 从肺论治 |
3.2.3.5 从胆论治 |
3.2.3.6 从胃论治 |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
3.2.4 其他 |
3.2.4.1 从阴虚论治 |
3.2.4.2 从络论治 |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
4.7.1 病机认识 |
4.7.2 治疗大法 |
4.7.3 临床用药特点 |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
5.1.1 祛邪诸法 |
5.1.1.1 活血化瘀法 |
5.1.1.2 疏肝行气法 |
5.1.1.3 温阳散寒法 |
5.1.1.4 行气活血法 |
5.1.1.5 通阳活血法 |
5.1.1.6 消积化滞法 |
5.1.1.7 软坚破结法 |
5.1.1.8 化痰祛瘀法 |
5.1.1.9 化痰通阳法 |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
5.1.2 扶正诸法 |
5.1.2.1 益气温阳法 |
5.1.2.2 益气养阴法 |
5.1.2.3 益气养心法 |
5.1.2.4 温通心阳法 |
5.1.2.5 益气健脾法 |
5.1.2.6 益气补肺法 |
5.1.2.7 补肾法 |
5.1.2.8 调补心肾法 |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
5.1.3 扶正祛邪诸法 |
5.1.3.1 益气活血法 |
5.1.3.2 滋阴活血法 |
5.1.3.3 温阳活血法 |
5.1.3.4 通络益气法 |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
5.1.3.10 补肾涤痰法 |
5.1.3.11 补肾活血法 |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
5.1.3.13 补脾和胃法 |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
5.2 中成药治疗 |
5.2.1 丸剂 |
5.2.1.1 滴丸 |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
5.2.2 散剂 |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
5.2.4 片剂 |
5.2.5 胶囊剂 |
5.2.6 合剂(口服液) |
5.2.7 颗粒剂(冲剂) |
5.2.8 注射剂 |
5.2.9 气雾剂、喷雾剂 |
5.2.10 软膏剂 |
5.2.11 膏药 |
5.2.12 其他剂型 |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
6.1 根类 |
6.1.1 三七 |
6.1.2 丹参 |
6.1.3 西洋参 |
6.1.4 当归 |
6.1.5 麦冬 |
6.1.6 刺五加 |
6.1.7 黄芪 |
6.1.8 葛根 |
6.1.9 缬草 |
6.2 根茎类 |
6.2.1 大蒜 |
6.2.2 川芎 |
6.3 果实类 |
6.3.1 山楂 |
6.3.2 刺蒺藜 |
6.4 花类 |
6.4.1 红花 |
6.4.2 鸡冠花 |
6.4.3 蒲黄 |
6.5 叶类 |
6.5.1 茶叶 |
6.5.2 银杏叶 |
6.6 茎藤类 |
6.6.1 桑寄生 |
6.7 全草类 |
6.7.1 长白瑞香 |
6.7.2 回心草 |
6.7.3 灯盏细辛 |
6.7.4 红景天 |
6.7.5 苦碟子 |
6.7.6 香青兰 |
6.7.7 穿心莲 |
6.7.8 绞股蓝 |
6.7.9 益母草 |
6.7.10 淫羊藿 |
6.8 动物类 |
6.8.1 水蛭 |
6.8.2 地龙 |
6.8.3 熊胆 |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
7.1 针灸疗法 |
7.1.1 体针疗法 |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
7.1.2 耳针疗法 |
7.1.2.1 耳穴电针法 |
7.1.2.2 耳穴贴压法 |
7.1.3 头针疗法 |
7.1.4 腕踝针疗法 |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
7.1.6 温针疗法 |
7.1.7 电针疗法 |
7.1.8 灸法 |
7.1.8.1 艾条灸法 |
7.1.8.2 隔物灸法 |
7.1.9 刺血疗法 |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
7.1.11 综合疗法 |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
7.2 穴位疗法 |
7.2.1 穴位注射法 |
7.2.1.1 西药注射 |
7.2.1.2 中药注射 |
7.2.2 穴位埋植法 |
7.2.2.1 穴位埋线法 |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
7.2.3 穴位贴压法 |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
7.2.4 其他穴位疗法 |
7.3 推拿疗法 |
7.3.1 压痛点推拿 |
7.3.2 心区局部推拿 |
7.3.3 足反射区推拿 |
7.3.4 全身推拿 |
7.4 气功疗法 |
7.4.1 治疗原理 |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
7.4.4 临床应用 |
7.4.4.1 内气疗法 |
7.4.4.2 外气疗法 |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
9.1.2 临床应用 |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
9.2.1.1 环境安排 |
9.2.1.2 起居护理 |
9.2.1.3 情志护理 |
9.2.1.4 服药护理 |
9.2.1.5 饮食护理 |
9.2.1.6 排泄护理 |
9.2.2 疾病护理 |
9.2.2.1 危重期护理 |
9.2.2.2 缓解期护理 |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
10.1 针灸 |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10.2 中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
(8)感染性急性肺损伤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理论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感染性急性肺损伤发病机理探讨 |
(一) 病因发病因素 |
1、暴感外邪 |
2、正气因素 |
3、他脏传变 |
(二) 病理因素 |
1、热毒 |
2、气闭 |
3、痰热 |
4、瘀血 |
5、水饮 |
(三) 病机发病特点 |
二、感染性急性肺损伤辨证规律 |
(一) 以肺热为主要病理因素,肺失宣降为主要病理基础 |
1、邪热壅肺 |
2、痰热阻肺 |
3、肺热阴伤 |
4、肺热气虚 |
5、湿饮阻肺 |
6、热伤肺络 |
7、化源竭绝 |
(二) 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影响相关脏腑 |
1、肺肠并病 |
2、邪入心包 |
3、肺热动风 |
4、肺胃并病 |
5、肺病及肾 |
6、脱证 |
三、感染性急性肺损伤治则治法 |
(一) 治则: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 |
1、扶正勿忘祛邪,祛邪以助正气 |
2、宣开肺气,调整脏腑功能 |
(二) 治法 |
1、宣肺泄热解毒 |
2、宣肺泄热化痰 |
3、清肺养阴 |
4、清热益气敛肺 |
5、化湿祛饮开肺 |
6、清肺凉血散血 |
7、敛肺救逆固脱 |
(三) 兼证治法 |
1、通腑 |
2、开窍 |
3、息风 |
4、救逆固脱 |
(四) 治疗注意事项 |
1、明确病因、病理因素性质及传变趋势 |
2、重视扶正,正确把握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
3、重视脏腑功能的调整 |
4、辨证咳喘之虚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
急性肺损伤中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
一、急性肺损伤西医发病机制 |
二、急性肺损伤的中医发病机制 |
三、中医治法临床及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一、升降散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NF-κB表达影响 |
二、升降散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终末性细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 |
实验研究小结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从Toll样受体通路探讨加味桔梗汤治疗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Toll 样受体与内毒素信号转导 |
1 Toll 蛋白──介导天然免疫的古老家族成员 |
2 Toll 样受体的免疫学意义 |
3 TLR4 介导的内毒素信号转导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炎症反应失控 |
2 致炎/抗炎症因子失衡 |
3 细胞凋亡机制 |
4 氧化/抗氧化机制 |
5 NF-κB 与急性肺损伤 |
6 炎症细胞与急性肺损伤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ALI/ARDS 中医发病机制研究 |
2 中医药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
3 中医药防治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理与特点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篇 理论研究 |
引言 |
理论研究一 肺藏象理论与ALI/ARDS 的发病关系 |
前言 |
1 肺为娇脏、易受邪侵 |
2 肺主气、司呼吸 |
3 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
4 肺朝百脉、主治节 |
5 肺合大肠 |
6 肺主宣发、肃降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理论研究二 仲景宣肺法证治探讨 |
前言 |
1 宣肺发表 |
2 宣肺泄热 |
3 宣肺降逆 |
4 宣肺退黄 |
5 宣肺利咽 |
6 宣肺消水 |
7 宣肺通腑 |
8 宣肺蠲痹 |
9 小结 |
参考文献 |
理论研究三 论宣肺解毒治疗急性肺损伤 |
前言 |
1 正气不足是ALI 发病的内伤基础 |
2 肺气失宣是ALI/ARDS 的病机基础 |
3 正邪交争、内生之毒续生,毒邪壅肺、气机逆乱是加重ALI 的病理环节 |
4 治节失司、肺不主气是ALI 转危之关键 |
5 早期宣肺解毒是治疗ALI 的重要原则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理论研究四 论加味桔梗汤治疗急性肺损伤 |
前言 |
1 桔梗汤的出处及功效 |
2 桔梗汤的组成及应用沿革 |
3 加味桔梗汤的组方特点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加味桔梗汤治疗LPS 致 ALI 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引言 |
实验一 LPS 致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加味桔梗汤对 LPS 致急性肺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加味桔梗汤治疗LPS 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实验一 加味桔梗汤对 LPS 致ALI 大鼠氧化/抗氧化作用的调节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加味桔梗汤对 LPS 致ALI 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加味桔梗汤对 LPS 致ALI 大鼠肺组织 NF-κB p65 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加味桔梗汤对 LPS 致ALI 大鼠肺组织 TLR4 m RNA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结果与展望 |
图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参附黄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的器官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上篇:文献综述 |
一 脓毒症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
二 脓毒症中西医治疗的新疗法和新方向 |
中篇 理论探讨 |
下篇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参附黄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生存率及脏器形态和功能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一 |
实验二脓毒症动物炎性介质的变化规律及参附黄注射液的干预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二 |
实验三脓毒症动物信号转导因子NF-kB活性和表达变化规律及参附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三 |
主要结果和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清气化瘀复方对家兔温病气分证TXB_2和6-K-PGF_(1α)的DIC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方治疗小鼠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研究[D]. 宋莹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D]. 史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4]外感热病“气营传变”影响因素的研究[D]. 马可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刘伟胜教授治疗重症肺系疾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D]. 韩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6]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孙志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 [7]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感染性急性肺损伤辨治规律研究[D]. 魏凯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
- [9]从Toll样受体通路探讨加味桔梗汤治疗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D]. 郑丰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参附黄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的器官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王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