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粉刷石膏施工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龙伟[1](2019)在《机喷脱硫粉刷石膏的制备及施工流程的研究》文中认为机喷脱硫粉刷石膏是以煅烧后的脱硫石膏为主要胶凝材料制备而成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抹灰材料。机喷脱硫粉刷石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传统抹灰材料带来空鼓、开裂、脱落等质量问题,同时,机喷脱硫粉刷石膏采用机械化喷涂施工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而且提高了施工速率。机喷脱硫粉刷石膏拥有优异的性能,在未来的市场有广阔的前景,因此研制机喷脱硫粉刷石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试验通过研究一种蛋白质类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标准稠度用水量、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凝结时间等性能的影响,确定出缓凝剂最佳掺量范围;针对不同粘度等级保水剂(HPMC),研究其对脱硫建筑石膏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保水率、拉伸粘结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确定出最佳黏度等级的保水剂(HPMC)及其掺量范围。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机喷脱硫粉刷石膏最优配比,得到了性能良好的机喷脱硫面层粉刷石膏及机喷脱硫底层粉刷石膏。研究了机喷脱硫粉刷石膏的施工流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缓凝剂减少了脱硫建筑石膏的标准稠度用水量,降低了脱硫建筑石膏抗折、抗压强度,延长了脱硫建筑石膏的凝结时间。在满足凝结时间和强度的条件下,建议缓凝剂掺量在脱硫建筑石膏用量的0.15%0.3%。(2)三种不同黏度等级保水剂(HPMC)对脱硫建筑石膏凝结时间影响程度不大,增加了脱硫建筑石膏标准稠度用水量,提高了脱硫建筑石膏的保水率和拉伸粘结强度,降低了脱硫建筑石膏的抗折、抗压强度。其中100000Pa·s保水剂(HPMC)对脱硫建筑石膏综合性能较好,建议选用100000Pa·s保水剂(HPMC)且掺量在脱硫建筑石膏用量的0.15%0.3%。(3)通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机喷脱硫粉刷石膏配比,得到了机喷面层脱硫粉刷石膏最优配比:脱硫建筑石膏1000g,缓凝剂掺量为脱硫建筑石膏用量的0.17%,保水剂(HPMC)掺量为脱硫建筑石膏用量的0.17%;机喷底层脱硫粉刷石膏最优配比:脱硫建筑石膏1000g,缓凝剂掺量为脱硫建筑石膏用量的0.23%,保水剂(HPMC)掺量为脱硫建筑石膏用量的0.15%,砂膏比为0.5。(4)总结出机喷脱硫粉刷石膏的施工流程。
王祖润[2](2010)在《脱硫粉刷石膏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脱硫建筑石膏凝结硬化很快,凝结时间只有5~20分钟,可操作时间很短,往往不能满足石膏基材料的成型与施工的需要。针对脱硫建筑石膏本身的性能和水化硬化性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为了提高脱硫粉刷石膏的施工性、保水性、粘结性、耐候性,促进高性能脱硫粉刷石膏发展为目标,系统研究了脱硫粉刷石膏的配制原理和方法、粉刷石膏外加剂作用原理,底层石膏和面层石膏的配方与性能。将多种缓凝剂、纤维素醚、憎水剂、粘结剂分别加入脱硫建筑石膏中进行相关性能的测试;如对掺加缓凝剂后的脱硫石膏的凝结时间、压折强度、液相过饱和度、水化率、水化温度、晶体微观形貌的测试;通过对不同缓凝剂掺入脱硫建筑石膏的扫描电镜照片进行观测,获得缓凝剂对石膏硬化体晶体形貌的影响,分析缓凝剂带来石膏的微结构的变化,以及掺加缓凝剂带来石膏强度下降的原因;对掺加纤维素醚的脱硫石膏的凝结时间、压折强度、保水性能、剪切粘结强度的测试;对掺加憎水剂的脱硫石膏的凝结时间、压折强度、吸水率、软化系数的测试;对掺加粘结剂的脱硫石膏的凝结时间、压折强度、保水性能、剪切粘结强度的测试。通过对以上外加剂分别掺入脱硫建筑石膏后产生的相关现象和性能进行分析,笔者初步确定了配制粉刷石膏需要添加的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柠檬酸是脱硫石膏的高效缓凝剂,参照粉刷石膏标准,它使石膏凝结时间延长,压折强度降低相对较慢,体积收缩率最小。柠檬酸在脱硫石膏中的适宜掺量选择为0.3~0.5%。MK(200000)是脱硫石膏的高效保水剂,它提高了脱硫石膏的保水性、和易性、稠度。MK(200000)在脱硫石膏中的适宜掺量为0.1%左右。掺加胶粉是提高脱硫石膏粘结强度的有效途径,聚合物粘结剂中,5044的综合改性效果最好。5044提高了脱硫石膏的施工性、粘结性,使脱硫石膏的粘结强度显着提高。脱硫石膏中胶粉5044适宜掺量为0.1%~0.25%。采用缓凝剂、纤维素醚、粘结剂改性,可以配制施工性、粘结性、耐候性良好的脱硫粉刷石膏。掺和料的加入可以调整脱硫建筑石膏的性能:通过加砂和粉煤灰来调整底层石膏的性能以及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面层石膏掺加滑石粉和(或)灰钙粉来改善其性能,如施工性、光洁性、摩擦性等。通过对不同细度面层石膏的硬化体宏观性能的测试,总结出细度对面层石膏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根据底层石膏、面层石膏的性能要求和施工特征不同,分别确定了性价比合理的底层石膏和面层石膏的配比,制备出脱硫石膏基的粉刷石膏。
杜勇[3](2010)在《建筑磷石膏改性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石膏是磷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渣,随着磷化工企业的迅猛发展,磷石膏的产量也在急剧攀升,截止目前其年排放量已达到近5000万吨,给社会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磷石膏脱水制得的以β-半水石膏为主要成分的建筑磷石膏及制品是其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同时能达到消耗大量磷石膏废渣的目的。但磷石膏的性能不稳定,致使这种来源广阔、建筑功能优良的资源无法得以有效利用。采用预处理和外加剂改性可以同时保证建筑磷石膏性能稳定和较高的硬化体强度。然而,由于缺乏对磷石膏特殊性的认识,往往盲目使用天然石膏外加剂,外加剂适应性差,使用效率低,磷石膏品位低下等因素极大地制约了磷石膏基材料的应用发展。本文从磷石膏自身品质切入,对外加剂与建筑磷石膏的适应性、外加剂的使用条件、掺量与磷石膏性能的关系以及外加剂对水化进程与硬化体微结构、形貌的影响等内容展开系统研究,明确了磷石膏外加剂的使用种类和范围,揭示出外加剂的作用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指导人们更加合理科学地使用外加剂改善建筑磷石膏的性能。在认清建筑磷石膏改性规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配制磷石膏基粉体材料。通过对磷石膏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找出了提高建筑磷石膏性能、品位的方法。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缓凝剂对建筑磷石膏的凝结时间和硬化体强度的影响,找到了适合磷石膏体系的缓凝剂,确定了缓凝剂使用的最佳pH范围。并研究了缓凝剂在其最佳酸碱度环境下对建筑磷石膏水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对磷石膏硬化体晶体扫描电镜照片的观测,分析缓凝剂带来的磷石膏硬化体微形貌的改变与其强度的内在联系。通过乳胶粉和减水剂对建筑磷石膏强度的影响研究,明确了适合磷石膏的乳胶粉和减水剂的种类和掺量。通过,耐水性能和保水性能测试分别评判了有机硅憎水剂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磷石膏性能的改善作用。在掌握了外加剂对磷石膏改性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外加剂的复合、石膏粉颗粒级配的优化及填料的添加,运用功效系数原理开发了磷石膏基粉刷、粘结和腻子材料。结果表明:最佳pH值时,缓凝剂的掺加降低了磷石膏的液相过饱和度,使结晶颗粒变大,晶体间接触点减少,结晶结构网松散,导致强度有所下降;1220可再分散乳胶粉和改性聚羧酸醚减水剂能有效提高硬化体强度;10万黏度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能显着改善磷石膏浆体的保水性能;掺加有机硅憎水剂的磷石膏耐水性能大大提高;掺加柠檬酸的磷石膏基功能砂浆性能优良。分析认为,磷石膏品位相同的条件下,缓凝剂是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石膏晶体的溶解、成核和长大过程,处于影响磷石膏基材料性能的本质层面。减水剂与可再分散乳胶粉起着密实硬化体和减小孔隙的作用,可在分散乳胶粉还可以提高磷石膏基粉刷、粘结和腻子材料的粘结力,对磷石膏基材料性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余外加剂只起辅助改性作用。
李美[4](2012)在《磷石膏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建材资源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的副产物,生产1吨磷酸产生约5吨磷石膏。磷石膏的年排放量50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磷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磷石膏的晶形较差,有害杂质多,品质波动不定,缺乏质量评定标准,是制约其建材资源化的重要原因。目前磷石膏资源化的技术路线是通过预处理和改性提高磷石膏的品质,资源化成效并不显着。磷石膏的品质主要取决于湿法磷酸工艺。本文采用在实验室模拟二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湿法磷酸生产工艺与磷石膏的晶形、可溶磷、共晶磷含量的关系,通过改进和优化磷酸工艺来实现磷石膏品质的提升和磷资源的有效回收。深入研究了杂质和晶形对磷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排放磷石膏的品质情况,研究并建立定量评定磷石膏质量的指标体系,并探讨了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和粉刷石膏的技术途径,对规范磷石膏的排放和资源化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磷石膏中可溶磷的含量主要取决于过滤洗涤工艺。磷石膏的晶形、洗涤水温度、洗涤液固比和洗涤次数是影响洗涤率的主要因素。磷石膏的晶形由细针状和薄片状变为粗大的柱状和斜方板状,洗涤率提高约3%,可溶磷的含量降低42%;洗涤水温度由40℃提高到80℃,洗涤率提高1.6%,磷石膏中可溶磷的含量降低36%;洗涤液固比由1.5:1提高到2.5:1,洗涤率提高2.2%,磷石膏中可溶磷的含量降低47%;洗涤次数由1次增加到3次,洗涤率提高1.8%,磷石膏中可溶磷的含量降低32%。通过实验优化了过滤洗涤工艺,使磷石膏中可溶磷的含量与现有工艺相比降低了约40%。磷石膏中共晶磷的含量与二水石膏的析晶过饱和度呈正相关。提高反应温度和液相SO3浓度或降低液相P2O5浓度,都可降低析晶过饱和度。当析晶过饱和度控制在1.4以下时,磷石膏中共晶磷的含量可降到0.4%以下。萃取反应过程的析晶过饱和度是影响磷石膏晶形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湿法磷酸的萃取反应工艺,结果表明:(1)磷矿粉的细度、液相SO3浓度和液相P2O5浓度对磷石膏的晶体形貌和大小都有影响。液相SO3浓度提高,析晶过饱和度降低,磷石膏的晶体由薄片状和细针状变为粗大的柱状和斜方板状,再向聚晶转变,平均粒径变大;磷矿粉的比表面积增大、液相P2O5浓度提高,析晶过饱和度升高,晶体由粗大的板状变为柱状,再向细针状转变,平均粒径变小。(2)反应温度、料浆液固比、养晶时间和养晶温度仅影响磷石膏的晶体大小。提高反应温度、减小料浆液固比、延长养晶时间和提高养晶温度,都可使析晶过饱和度降低,晶体尺寸变大,晶形均为柱状或板状。可溶磷降低了磷石膏的脱水温度,特别是对一次脱水温度影响较大;在建筑石膏水化时,使其凝结时间延长,液相过饱和度降低,晶体粗化,硬化体强度降低;三种形态可溶磷的影响程度为H3PO4>H2PO4->HPO42-。共晶磷在石膏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在水化过程中从晶格中释放出来转变为可溶磷HPO42-溶解在浆体中,其电离出的PO43-迅速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Ca2+结合,转变为难溶性Ca3(PO4)2覆盖在晶体表面,阻碍了石膏的进一步水化,电离出的H+使浆体的pH值降低。磷石膏的晶体形貌和晶体尺寸对磷建筑石膏的物理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粗大的斜方板状结晶对磷石膏胶结材的性能最为不利,长径比较大的棱柱状次之,长径比较小的短柱状结晶的性能最好;当磷石膏晶形为斜方板状时,晶体的长宽比越大,厚度越大,越接近棱柱状,磷石膏胶结材的性能越好。与现有的标准按照磷石膏的品位进行分级不同,论文以“磷石膏是否需要经过预处理生产出合格品建筑石膏”为分级原则,将可溶磷、可溶氟、共晶磷、有机物以及pH值、细度加入磷石膏质量评定指标体系,以国内排放的磷石膏的品质情况和杂质、pH值、细度对磷石膏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依据,设立了评价指标的相应限值,将磷石膏分为两级。一级磷石膏可直接生产出合格品建筑石膏,二级磷石膏经过简单的非水洗预处理可生产出合格品建筑石膏。按照指标体系的分级方法,国内排放的磷石膏约75%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其中符合一级标准的约20%。其余约25%不符合指标体系要求的磷石膏的生产企业,可通过改进磷酸生产工艺,生产出满足指标体系要求的磷石膏。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的煅烧制度与天然石膏不同,煅烧温度随可溶磷含量的增多而降低。一级磷石膏的煅烧温度应控制在150℃160℃之间,恒温1.5h2.0h,可制备出优等品建筑石膏;二级磷石膏的煅烧温度应降低20℃30℃,可制备出合格品建筑石膏。采用粘结剂、缓凝剂和保水剂对二级磷石膏制备的磷建筑石膏加以改性,配制的磷石膏基粉刷石膏性能优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郑胜芝[5](2017)在《基于绿色建筑的节材技术及再生粉刷石膏研究 ——以重庆地区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绿色建筑已成为全球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绿色建筑可以解决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能耗。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基础,绿色建筑技术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等,建筑材料又是实现建筑的物质基础,节材技术的应用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对节材技术的分析研究,找到改善节材技术应用的途径,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对绿色建筑节材技术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分类,并对重庆51个绿色建筑项目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各类节材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应用难点,针对节材技术的应用难点提出改善建议。为了丰富节材技术中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的产品种类,本文对再生建筑石膏凝结时间、保水性、粘结性、强度等进行改性研究,利用废弃石膏配制再生粉刷石膏。最后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工程,对实际项目进行节材优化设计,对发展绿色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重庆51个绿色建筑项目的进行调研,发现“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节材技术的得分率只有44.88%,绿色建筑技术中节材技术应用最少。本文研究发现重庆节材技术中土建装修一体化、绿色建材、资源化再利用技术应用最差,亟需提高其应用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方面对节材技术应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了丰富资源化再利用技术中再生产品种类,本文通过废弃石膏配制再生粉刷石膏进行相关试验研究,对再生建筑石膏凝结时间、保水性、粘结性、强度等进行改性研究,最终确定外加剂最佳掺量,配制出性能较好的再生石膏基粉刷石膏,其配方为:再生建筑石膏:SG-12缓凝剂:保水剂:胶粉:减水剂=100:0.2:0.2:2:0.1,标准扩散度需水量为0.54;再生石膏基底层抹灰石膏的配方为:再生石膏:砂:SG-12缓凝剂:保水剂:胶粉:减水剂=100:75:0.1:0.15:2:0.15,标准扩散度需水量为0.59。以重庆某小区绿色建筑的节材优化设计为例,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项目进行节材技术优化设计。最终“节材”的总分为56.94分,经过节材优化设计后比重庆平均得分提高12.06分;该设计示例为设计者和决策者提供绿色建筑技术选用的参考依据。
黄滔[6](2018)在《新拌石膏浆体的流变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石膏砂浆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新兴产品,随着石膏砂浆的推广应用,大量不同类型的堆积的工业副产建筑石膏被用于石膏砂浆的制备中。由于工业副产物制备的原材料性能不稳定,石膏砂浆的施工性能也随之波动,从而给石膏砂浆的生产和施工企业增加了质量管控的难度。石膏砂浆的施工性能主要与其流变性能相关,但目前还没有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的系统性研究方法和统一的流变性能测试和表征方法,新拌石膏砂浆流变参数的适宜范围也不清楚,因此,无法对新拌石膏砂浆的流变性能进行调控。论文针对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测试和表征方法不统一的问题,对流变性能测试时的壁面滑移、起始测试时间、最大剪切速率、蛋白类缓凝剂对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并比较了不同流变模型对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曲线的拟合结果。针对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的预测和调控问题,研究了建筑石膏、集料和纤维素醚对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新拌石膏砂浆流变参数与应用效果的关系。对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测试料筒进行粗化处理和采用桨式转子可以减少壁面滑移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最大剪切速率为300s-1时可以完整地测试出新拌石膏浆体的流变曲线;测试时添加0.1%的蛋白缓凝剂可以保证流变性能测试的完成,而不会影响石膏浆体的流变性能;磷建筑石膏宜选用以伯酰胺为主要成分的蛋白类缓凝剂,因为HPO42-会与蛋白类缓凝剂酰胺基团的仲酰胺的酰胺Ⅱ带发生反应,影响缓凝效果。对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分析和预测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新拌石膏浆体的流变曲线更符合Hershel-Bulkley模型,提出以与原材料性能有关的临界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作为新拌石膏浆体的流变性能的表征参数,屈服应力宜采用Bingham模型对流变曲线下降段中剪切速率在Os-1到临界剪切速率之间的流变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提出通过建筑石膏的绝对密度来预测新拌石膏净浆的临界表观黏度,建立了建筑石膏中值半径与新拌石膏净浆屈服应力的关系。新拌石膏砂浆的临界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可通过单一类型和粒径的集料对新拌石膏净浆流变参数的影响叠加得到。基于相对概念,发现新拌石膏砂浆的临界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可通过新拌石膏净浆的临界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进行预测,并提出基于集料的敷浆厚度比(Dd)来预测新拌石膏砂浆的屈服应力。同时,纤维素醚对新拌石膏浆体临界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的影响主要与其浓度有关。掺有纤维素醚的新拌石膏浆体,其临界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可通过与纤维素醚浓度有关的临界表观黏度的变化量(△ηcrit)和屈服应力的变化量(△τpc)进行叠加计算。得出的新拌石膏净浆的临界表观黏度(ηp)和屈服应力(τp)的预测方程为:(?)新拌石膏砂浆的临界表观黏度(ηs)和屈服应力(Ts)的预测方程为:(?)掺有纤维素醚的新拌石膏浆体的临界表观黏度(ηc)和屈服应力(τc)的预测方程为:(?)对新拌石膏砂浆流变参数的范围选择和调控的研究结果表明:新拌石膏砂浆适宜的流变参数范围为:HB-n系数:0.9~1.0;屈服应力:80~130Pa;临界表观黏度:1.1~1.5Pa·s;触变性:20000~35000。新拌石膏砂浆的临界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可通过其预测方程和原材料的性能参数及配比进行调控。论文研究成果不仅为石膏砂浆的生产和施工企业提供了一套可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产品质量管控方法,而且形成的预测新拌石膏浆体临界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的理论模型为未来的浆体材料流变性能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岑如军,唐蕾,鲍水红,张洁,吴耿[7](2003)在《建筑粉刷石膏的研制》文中指出对粉刷石膏水化硬化过程的晶体、胶体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粉刷石膏原材料组成、不同缓凝剂、保水剂、减水剂对粉刷石膏的初、终凝时间、失水率及粉刷层强度的影响。根据粉刷石膏的施工要求配制了性价比合理的粉刷石膏新产品。并详细介绍了新配制的粉刷石膏的性能、特点、施工要求和操作工序及工程应用。
范文豪[8](2015)在《磷石膏基建筑腻子及粉刷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磷石膏主要来源于磷肥工业的固体废弃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庞大的磷肥工业基础,磷肥的制备以传统的湿法磷酸生产工艺为主,在制备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磷石膏废弃物。每生产1吨磷酸可产生4.55.5吨磷石膏,而每生产1吨磷酸二铵可排放2.55吨磷石膏。近年来,我国磷石膏排放量逐年递增,年排放量已接近6000万吨,同时还有庞大的既有存量。一般磷石膏采用露天堆放的方式,污染土地和空气,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成为磷肥生产企业沉重的负担。磷石膏有效组分含量较高,通过一定的预处理脱除有害杂质,可成为优良的石膏资源。本课题组在磷石膏杂质类型、形态、对磷石膏的影响因素与规律、预处理以及制备建筑石膏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探索β—半水磷石膏在建筑腻子与粉刷材料方面的应用,为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良好的途径。磷石膏中杂质多、性能不稳定、品位低下等特点,成为制约磷石膏基材料应用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建筑磷石膏作为建筑腻子及粉刷材料的基材,存在可操作时间短、施工性能差、耐水性能差、强度低、易开裂等缺陷,不能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论文选用经预处理的建筑磷石膏作为主要材料,试图通过外加剂的掺入在缓凝、保水、粘结、增强、耐水、抗裂六个方面对其进行改性,充分改善建筑磷石膏的各项性能,最终制备出性能良好的磷石膏基建筑腻子及粉刷材料。论文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缓凝剂对建筑磷石膏凝结时间和强度的影响,找到适应性最好、效果最佳的缓凝剂,在扫描电镜下观测硬化体的晶体,分析晶形、晶貌的改变与性能变化的内在联系;研究不同种类纤维素醚和憎水剂对建筑磷石膏保水性和耐水性的影响,并通过观察纤维素醚掺入下硬化体晶貌的变化而寻找规律;通过减水剂和粘结剂提高建筑磷石膏的强度是本文改性措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强度提高的基础上对比其他各项性能,找出合适的种类和掺量;聚丙烯纤维对建筑磷石膏抗裂性能的影响主要用抗折强度进行表征,并配合扫描电镜下微观形态的观察,找出影响因素和规律。在掌握了外加剂对磷石膏改性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外加剂的复合及填料的添加,配制出性能良好的磷石膏基建筑腻子及粉刷材料。结果表明,掺量控制在0.060.1%之间的改性蛋白类缓凝剂——PE缓凝剂可显着延长凝结时间,满足腻子和粉刷材料施工可操作时间的要求,同时对石膏材料的强度负面影响较小;掺量为1%的4115乳胶粉提高了建筑磷石膏的粘结强度,适量的延长了凝结时间,综合性能较好;0.2%掺量下的甲基纤维素保水效果最佳,且对强度的伤害最小;有机硅憎水剂掺量为0.1%时,可显着改善建筑磷石膏的耐水性能;粉末状聚羧酸减水剂能大幅降低用水量,提高磷石膏硬化体的强度,掺量应控制在0.51.0%之间;长径比为400的聚丙烯纤维在掺量为0.04%时,建筑磷石膏的抗折性能最好,柔韧性最佳。最终制备出性能优良的普通腻子、柔性腻子、耐水腻子以及粉刷石膏。耐水型磷石膏腻子表干时间可达101min,浸水前后粘结强度分别为0.63MPa和0.41MPa,保水率为86.9%,初期干燥抗裂性、施工性、打磨性、耐水性均为良好及以上。粉刷石膏初终凝时间分别为118min和151min,保水率为94.7%,抗折抗压强度分别为5.98MPa和18.76MPa,拉伸粘结强度可达0.7MPa。本研究制备出的四种墙体粉刷产品均能满足相关的国家规范和要求,对磷石膏基粉体建材的发展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雪阳[9](2011)在《利用二水石膏制备粉刷石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每年排放化学石膏1亿吨以上,绝大多数都堆积弃用,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污染环境。因此综合利用工业副产石膏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建材行业占90%以上,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有其特殊地位,是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利用化学石膏生产石膏建材是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石膏建材同其他水泥建材相比,具有节能、环保、保温隔热的优势,显着提升了建筑物的质量和功能,是一种生态环保建材。从工业废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和建筑节能出发,本文提出两种新的制备粉刷石膏的制备方法,即以二水石膏掺矿渣、水泥、外加剂等制备二水石膏型粉刷石膏,以及二水石膏—无水石膏混合相掺矿渣、水泥、外加剂等制备二水石膏-无水石膏混合相型粉刷石膏。打破了传统二水石膏必须经煅烧脱水成半水石膏或无水石膏才能做粉刷石膏的老思路,开辟了一条二水石膏无需煅烧,直接利用的新途径。系统研究了各种硫铝酸盐水泥、复合促凝剂、保水剂等外加剂以及石膏的预处理等因素对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和粉刷石膏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石膏、矿渣、水泥等的水化机理。本文通过实验,获得了一些重要结果,结果表明:(1)磷石膏因含有游离酸,须经过石灰中和处理。处理后的陈化时间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也产生较大的影响,陈化时间最好要大于7天。(2)硫铝酸盐水泥、复合促凝剂掺量对二水磷石膏粉刷料的凝结时间有很大影响,对早期强度影响也较大。随着硫铝酸盐水泥、复合促凝剂掺量的增加,凝结时间逐渐缩短,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也得到提升,但是当硫铝酸盐水泥、复合促凝剂掺量过大时,材料的强度又呈现下降趋势。(3)用磷石膏制备粉刷石膏的配比为,磷石膏:矿渣:水泥(质量百分比)=60:30:10,其他外加剂外掺计量,当硫铝酸盐水泥掺量为10%,石灰掺量为1.5%,复合促凝剂掺量为2.5%,MC掺量为0.1%,PVA掺量为0.5%时,粉刷石膏的性能最优,3d抗折达3.1 MPa,抗压强度达12.7MPa,28d粘结强度为1.0 MPa,抗折强度达到粉刷石膏标准要求,粘结强度、抗压强度远高于标准要求。(4)用脱硫石膏-氟石膏混合相石膏制备粉刷石膏的最佳配比为脱硫石膏:氟石膏:矿渣: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百分比)=35:35:20:10,其他添加剂外掺计量,硫铝酸盐水泥掺量为5%,石灰掺量为2%,促凝剂掺量为2%,MC掺量为0.1%,PVA掺量为0.3%时粉刷石膏的性能最优。3d抗折强度为3.6 MPa,抗压强度为12.2 MPa,28d粘结强度为1.1 MPa。
朱林[10](2014)在《江苏省燃煤电厂脱硫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需求增加,“十一五”期末全国火电厂装机容量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超过96%的燃煤电厂脱硫设施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由此其工业副产物-脱硫石膏的数量也在不断快速增加。据统计全国燃煤电厂脱硫石膏年产量现已突破8000万吨,且以年贮存堆放量2000万吨的速度增加。目前燃煤电厂脱硫石膏利用率不高、综合利用附加值低,已成为电力行业固废治理领域面临的一个新的环保问题。综合利用率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方面,燃煤电厂脱硫石膏在含水率、氯离子含量、白度、抗压强度等方面与建材行业综合利用还有一定差距,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缺乏技术产品检测等标准。二是政策方面,现有省级及国家政策向脱硫石膏产业倾斜力度和激励扶持力度均不够,相关政策法规以指导意见、财税政策为主,缺少具体的奖惩和监督管理办法,亟需出台系统全面的产业政策。本文以省级区域(江苏)为典型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调研、摸底调查等手段掌握江苏省燃煤电厂脱硫石膏的排放及综合利用情况,通过实验分析脱硫石膏理化特性,提出综合利用技术途径。为后续技术经济方案和政策分析提供基础;其次通过开展已有石膏标准比对分析、技术经济和技术政策等相关内容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燃煤电厂脱硫石膏利用对策的可行性途径和合理方案,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粉刷石膏施工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刷石膏施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机喷脱硫粉刷石膏的制备及施工流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砂浆机械化施工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砂浆机械化施工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脱硫石膏研究现状 |
1.2.4 粉刷石膏研究现状 |
1.2.5 石膏缓凝剂研究现状 |
1.2.6 石膏保水剂研究现状 |
1.3 本次试验研究内容及其目的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意义 |
2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建筑石膏 |
2.1.2 缓凝剂 |
2.1.3 保水剂 |
2.1.4 细集料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 |
2.3.2 凝结时间的测定 |
2.3.3 浆稠度的测定 |
2.3.4 保水率的测定 |
2.3.5 抗折强度的测定 |
2.3.6 抗压强度的测定 |
2.3.7 拉伸粘结强度的测定 |
3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的性能影响 |
3.1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影响 |
3.2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凝结时间的影响 |
3.2.1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初凝时间的影响 |
3.2.2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终凝时间的影响 |
3.3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强度的影响 |
3.3.1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抗压强度的影响 |
3.3.2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抗折强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保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 |
4.1 保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影响 |
4.2 保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凝结时间的影响 |
4.2.1 保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初凝时间的影响 |
4.2.2 保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终凝时间的影响 |
4.3 保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强度的影响 |
4.3.1 保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2 保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抗折强度的影响 |
4.4 保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保水率的影响 |
4.5 保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粘结强度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机喷脱硫粉刷石膏的配制 |
5.1 机喷面层脱硫粉刷石膏的制备 |
5.1.1 设计正交试验表 |
5.1.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5.2 机喷底层脱硫粉刷石膏的制备 |
5.2.1 设计正交试验表 |
5.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5.3 各因素对机喷面层脱硫粉刷石膏性能的影响 |
5.3.1 缓凝剂对凝结时间的影响 |
5.3.2 缓凝剂对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
5.3.3 保水剂对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
5.3.4 保水剂对保水率的影响 |
5.3.5 保水剂对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 |
5.4 各因素对机喷底层脱硫粉刷石膏性能的影响 |
5.4.1 缓凝剂对凝结时间的影响 |
5.4.2 缓凝剂对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
5.4.3 保水剂对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
5.4.4 保水剂对保水率的影响 |
5.4.5 保水剂对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 |
5.4.6 砂膏比对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
5.4.7 砂膏比对保水率的影响 |
5.4.8 砂膏比对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机喷脱硫粉刷石膏施工流程的研究 |
6.1 机喷脱硫粉刷石膏设备介绍 |
6.1.1 机喷设备运行前的准备 |
6.1.2 机喷设备开机步骤 |
6.1.3 设备操作注意事项 |
6.2 机喷脱硫粉刷石膏施工流程 |
6.2.1 施工准备 |
6.2.2 放线 |
6.2.3 贴网格布 |
6.2.4 冲筋 |
6.2.5 喷涂、抹平墙面 |
6.2.6 修补 |
6.2.7 清理现场及设备 |
6.3 机喷脱硫粉刷石膏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
6.4 综合效益分析 |
6.4.1 环保效益分析 |
6.4.2 经济效益分析 |
6.4.3 社会效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脱硫粉刷石膏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脱硫建筑石膏的性能与应用 |
1.1.1 脱硫石膏的产生 |
1.1.2 脱硫石膏的特征及危害 |
1.1.3 脱硫石膏的资源化 |
1.1.4 脱硫石膏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
1.1.5 β-半水石膏与α-半水石膏的性能比较 |
1.2 粉刷石膏的原材料组成 |
1.2.1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的影响 |
1.2.2 纤维素醚对脱硫建筑石膏的影响 |
1.2.3 粘结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的影响 |
1.2.4 憎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的影响 |
1.2.5 掺和料 |
1.3 粉刷石膏的性能特点及发展概述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
2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脱硫建筑石膏 |
2.1.2 缓凝剂 |
2.1.3 纤维素醚 |
2.1.4 粘结剂 |
2.1.5 渠河砂 |
2.1.6 粉煤灰 |
2.1.7 憎水剂 |
2.1.8 滑石粉 |
2.1.9 灰钙粉 |
2.2 试验仪器与试验方法 |
2.2.1 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的测定 |
2.2.2 强度的测定 |
2.2.3 水化率的测定 |
2.2.4 水化温升的测定 |
2.2.5 pH 值调节与测定 |
2.2.6 液相离子浓度的测定 |
2.2.7 保水性能的测定 |
2.2.8 吸水率的测定 |
2.2.9 软化系数的测定 |
2.2.10 剪切粘结强度的测定 |
2.2.11 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
2.2.12 细度、堆积密度的测定 |
2.2.13 粒径分析和比表面积的测定 |
2.2.14 化学分析 |
2.2.15 涂刮性、光洁性及打磨性的测定 |
2.2.16 密度的测定 |
2.2.17 细度模数的测定 |
2.2.18 三相分析 |
2.2.19 石膏的粉磨试验 |
2.2.20 扫描电镜试验 |
3 脱硫建筑石膏基本性能及其掺加外加剂改性 |
3.1 脱硫建筑石膏基本性能测试 |
3.1.1 脱硫建筑石膏化学成分分析 |
3.1.2 粉料物理性能测定 |
3.1.3 脱硫建筑石膏的偏光照片和扫描电镜照片分析 |
3.1.4 脱硫建筑石膏的粒度分析 |
3.2 脱硫建筑石膏水化硬化特性 |
3.2.1 脱硫建筑石膏宏观性能测定 |
3.2.2 pH 值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 |
3.3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影响 |
3.3.1 缓凝剂的选择及作用 |
3.3.2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3.3.3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液相过饱和度的影响 |
3.3.4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水化率的影响 |
3.3.5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水化温升的影响 |
3.3.6 不同pH 值下缓凝剂(P 粉)的掺加对缓凝效果的影响 |
3.3.7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硬化体晶体形貌的影响 |
3.3.8 缓凝剂掺量对脱硫建筑石膏硬化体晶体形貌的影响 |
3.3.9 小结 |
3.4 纤维素醚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影响 |
3.4.1 纤维素醚的定义及作用 |
3.4.2 纤维素醚对脱硫建筑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3.4.3 纤维素醚掺入脱硫建筑石膏中的保水性能测试 |
3.4.4 纤维素醚掺入脱硫建筑石膏中的剪切粘结强度测试 |
3.4.5 小结 |
3.5 有机硅憎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影响 |
3.5.1 有机硅憎水剂的定义及作用 |
3.5.2 有机硅憎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3.5.3 有机硅憎水剂掺入脱硫建筑石膏中的吸水率 |
3.5.4 有机硅憎水剂掺入脱硫建筑石膏中的软化系数 |
3.5.5 小结 |
3.6 粘结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影响 |
3.6.1 粘结剂的定义及作用 |
3.6.2 粘结剂对脱硫建筑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3.6.3 粘结剂掺入脱硫建筑石膏中的保水性能 |
3.6.4 粘结剂掺入脱硫建筑石膏中的剪切粘结强度 |
3.6.5 小结 |
4 脱硫石膏基粉刷石膏基本组分的配制 |
4.1 缓凝剂对粉刷石膏性能的影响 |
4.1.1 缓凝剂对性能的影响 |
4.1.2 测体积收缩量 |
4.1.3 小结 |
4.2 纤维素醚对粉刷石膏性能的影响 |
4.2.1 纤维素醚对粉刷石膏保水性能的影响 |
4.2.2 纤维素醚对其他相关性能的影响 |
4.2.3 小结 |
4.3 粘结剂对粉刷石膏性能的影响 |
4.3.1 粘结剂对剪切粘结强度的影响 |
4.3.2 粘结剂对保水率的影响 |
4.3.3 粘结剂对其他性能的影响 |
4.3.4 小结 |
5 底层石膏与面层石膏的配制 |
5.1 底层石膏的配制 |
5.1.1 建筑用砂 |
5.1.2 粉煤灰 |
5.1.3 底层石膏配方的确定 |
5.2 面层石膏的配制 |
5.2.1 滑石粉 |
5.2.2 有机硅憎水剂 |
5.2.3 灰钙粉 |
5.3 细度对面层石膏的影响 |
5.3.1 脱硫建筑石膏粉磨后的宏观性能 |
5.3.2 粒径分析 |
5.3.3 细度对面层粉刷石膏性能的影响 |
5.3.4 面层石膏配方的确定 |
6 机理分析 |
6.1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的作用分析及对硬化体晶体形貌的影响 |
6.1.1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的作用分析 |
6.1.2 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的缓凝机理研究 |
6.2 纤维素醚对粉刷石膏的影响分析 |
6.3 粘结剂对粉刷石膏的影响分析 |
6.4 砂对底层粉刷石膏的影响分析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3)建筑磷石膏改性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磷石膏利用的紧迫性及粉体材料的应用概况 |
1.1.1 发展建筑磷石膏基建材的现实意义及前景 |
1.1.2 建筑磷石膏在建材方面的应用 |
1.1.3 建筑磷石膏基材料性能改善的研究进展 |
1.2 建筑磷石膏的特性及其水化硬化 |
1.2.1 建筑磷石膏的基本特性 |
1.2.2 建筑磷石膏的水化硬化机理 |
1.3 影响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因素 |
1.3.1 杂质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1.3.2 细度和相组成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1.3.3 外加剂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1.4 改善建筑磷石膏性能的途径 |
1.5 缓凝剂对石膏影响作用的研究现状 |
1.5.1 缓凝剂及对石膏作用机理的研究 |
1.5.2 缓凝剂对石膏水化温升与水化率的影响 |
1.5.3 缓凝剂对石膏液相离子浓度与过饱和度的影响 |
1.5.4 晶体和二水石膏晶体的结晶习性 |
1.5.5 二水石膏晶体特性及缓凝剂对石膏晶体的影响 |
1.6 其它外加剂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 |
1.6.1 可再分散乳胶粉及对建筑磷石膏的影响作用 |
1.6.2 减水剂及其作用机理 |
1.6.3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及其作用机理 |
1.6.4 有机硅憎水剂及其防水原理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2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建筑磷石膏 |
2.1.2 天然建筑石膏 |
2.1.3 外加剂 |
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
2.2.1 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的测定 |
2.2.2 强度测定 |
2.2.3 颗粒粒度分布及细度测定 |
2.2.4 建筑磷石膏保水率测定 |
2.2.5 pH 值调节与测定 |
2.2.6 水化温度测定 |
2.2.7 液相离子浓度测定 |
2.2.8 石膏水化率测定 |
2.2.9 扫描电镜观察 |
2.2.10 磷石膏基材料保水率测定 |
3 建筑磷石膏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3.1 颗粒因素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3.1.1 细度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3.1.2 级配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3.1.3 颗粒形状及表面特征对磷石膏物理性能的影响 |
3.2 PH 值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3.2.1 pH 值对建筑磷石膏凝结时间及标准稠度w/g 的影响 |
3.2.2 pH 值对建筑磷石膏硬化体强度的影响 |
3.3 水洗、颗粒分级处理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3.3.1 水洗处理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改善 |
3.3.2 颗粒分级处理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改善 |
3.4 小结 |
4 缓凝剂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4.1 缓凝剂对建筑磷石膏的适应性 |
4.1.1 缓凝剂对建筑磷石膏凝结时间的影响 |
4.1.2 缓凝剂对建筑磷石膏硬化体强度的影响 |
4.2 缓凝剂在不同PH 值环境下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4.2.1 pH 值对SC 缓凝剂作用的影响 |
4.2.2 pH 值对柠檬酸缓凝剂作用的影响 |
4.2.3 pH 值对SG-10 缓凝剂作用的影响 |
4.3 缓凝剂在最佳PH 值下对建筑磷石膏水化进程的影响 |
4.3.1 在最佳pH 值时,缓凝剂掺量对磷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4.3.2 缓凝剂在最佳pH 值下对磷石膏水化温升与水化率的影响 |
4.3.3 缓凝剂在最佳pH 值下对液相离子浓度与过饱和度的影响 |
4.4 缓凝剂在最佳PH 值下对磷石膏晶体形貌及硬化体结构的影响 |
4.5 小结 |
5 高分子聚合物及其它外加剂对建筑磷石膏的改性研究 |
5.1 胶粉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改善 |
5.1.1 胶粉对磷石膏凝结时间的影响 |
5.1.2 胶粉掺量与磷石膏压折强度的关系 |
5.1.3 聚合物对磷石膏剪切粘结性能的改善 |
5.2 减水剂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改善 |
5.2.1 减水剂在磷石膏浆体中的减水效果 |
5.2.2 减水剂对磷石膏硬化体强度的作用 |
5.3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5.4 憎水剂对建筑磷石膏耐水性能的改善 |
5.5 木质纤维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5.6 小结 |
6 建筑磷石膏基粉刷和粘结材料的配制及性能 |
6.1 缓凝剂种类及掺量的确定 |
6.1.1 缓凝剂与粉刷磷石膏凝结时间的关系 |
6.1.2 缓凝剂与粉刷磷石膏硬化体强度的关系 |
6.1.3 粉刷磷石膏的可操作时间 |
6.2 胶粉种类及掺量的确定 |
6.3 粉刷磷石膏保水性能的改善 |
6.3.1 不同黏度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保水性能的比较 |
6.3.2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粉刷磷石膏性能的改善 |
6.4 砂率对粉刷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6.4.1 砂率对粉刷磷石膏凝结时间与保水性能的影响 |
6.4.2 砂率对粉刷磷石膏强度的影响 |
6.5 粉刷磷石膏配方优化及粘结石膏的配制 |
6.5.1 掺SG-10 缓凝剂的粉刷磷石膏配方调整及性能 |
6.5.2 掺柠檬酸缓凝剂的粉刷磷石膏配方调整及性能 |
6.5.3 粘结石膏的配制及性能 |
6.6 小结 |
7 建筑磷石膏基腻子的配制及性能 |
7.1 建筑磷石膏腻子基本性能研究 |
7.2 有机硅憎水剂对建筑磷石膏腻子耐水性能的改善 |
7.3 填料对建筑磷石膏腻子性能的改善 |
7.3.1 滑石粉取代磷石膏量对腻子保水性能的影响 |
7.3.2 滑石粉取代量对腻子凝结时间和粘结强度的影响 |
7.4 建筑磷石膏腻子配方确定 |
7.4.1 掺SG-10 缓凝剂的建筑磷石膏腻子配方调整及性能 |
7.4.2 掺柠檬酸缓凝剂的建筑磷石膏腻子配方调整及性能 |
7.5 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磷石膏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建材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磷石膏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1.1.1 发展磷肥对我国农业增产的重要性 |
1.1.2 磷肥与磷酸 |
1.1.3 湿法磷酸与磷石膏 |
1.1.4 磷石膏综合利用的紧迫性 |
1.2 磷石膏的品质特征及杂质对磷石膏应用性能的影响 |
1.2.1 磷石膏的品质特征 |
1.2.2 杂质对磷石膏应用性能的影响 |
1.3 湿法磷酸工艺与磷石膏品质的关系 |
1.4 磷石膏品质评定标准建立的必要性 |
1.5 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5.1 磷石膏在建材行业的应用 |
1.5.2 磷石膏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1.5.3 磷石膏在化工行业的应用 |
1.5.4 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关键问题 |
2 原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磷矿石 |
2.1.2 磷石膏 |
2.1.3 天然石膏和天然建筑石膏 |
2.1.4 化学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磷石膏的制备方法 |
2.2.2 共晶磷的测定 |
2.2.3 可溶磷的测定 |
2.2.4 建筑石膏性能测定 |
2.2.5 密度及比表面积的测定 |
2.2.6 液相离子浓度测定 |
2.2.7 pH 值的调节与测定 |
2.2.8 石膏水化率测定 |
2.2.9 石膏三相分析 |
2.2.10 微观测试分析 |
3 磷石膏中可溶磷及其对磷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 |
3.1 可溶磷的影响因素 |
3.1.1 磷石膏晶形与可溶磷含量的关系 |
3.1.2 洗涤工艺条件的影响 |
3.2 可溶磷对石膏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
3.2.1 不同形态的可溶磷对石膏脱水过程的影响 |
3.2.2 可溶磷对建筑石膏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3 可溶磷对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机理分析 |
3.3 降低磷石膏中可溶磷含量的工艺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磷石膏中共晶磷及其对磷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 |
4.1 共晶磷的表征 |
4.1.1 共晶磷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4.1.2 共晶磷的化学定量分析 |
4.2 共晶磷的影响因素 |
4.2.1 共晶磷的形成机制 |
4.2.2 反应温度 |
4.2.3 液相 SO3浓度 |
4.2.4 液相 P2O5浓度 |
4.2.5 析晶过饱和度与共晶磷的关系 |
4.3 共晶磷对石膏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4.3.1 共晶磷对建筑石膏硬化体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
4.3.2 共晶磷对建筑石膏水化率和析晶过饱和度的影响 |
4.3.3 共晶磷的迁移及其作用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磷石膏晶形及其对磷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 |
5.1 磷石膏晶形及其影响因素 |
5.1.1 磷矿粉细度 |
5.1.2 萃取工艺 |
5.1.3 养晶工艺 |
5.2 晶形与磷建筑石膏性能的关系 |
5.2.1 晶体形貌对磷建筑石膏硬化体强度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
5.2.2 晶体尺寸对磷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 |
5.3 磷石膏晶形的调节 |
5.4 本章小结 |
6 磷石膏质量评定指标体系的研究 |
6.1 磷石膏质量评定的原则 |
6.2 磷石膏质量评定指标的限值研究 |
6.2.1 品位的划分 |
6.2.2 杂质含量的限定 |
6.2.3 pH 值的限定 |
6.2.4 细度的限定 |
6.2.5 用于生产建筑石膏的磷石膏质量评定指标体系的确立 |
6.3 国内磷石膏的质量评定 |
6.4 本章小结 |
7 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和粉刷石膏的研究 |
7.1 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 |
7.1.1 磷石膏煅烧工艺的研究 |
7.1.2 磷建筑石膏的性能 |
7.2 磷建筑石膏生产粉刷石膏的研究 |
7.2.1 外加剂对磷石膏基粉刷石膏性能的影响 |
7.2.2 砂率对磷石膏基粉刷石膏性能的影响 |
7.2.3 磷石膏基粉刷石膏的配方和性能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
C 专利 |
(5)基于绿色建筑的节材技术及再生粉刷石膏研究 ——以重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基础 |
1.1.1 绿色建筑的涵义 |
1.1.2 绿色建筑相似概念 |
1.1.3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 |
1.1.4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
1.2 研究背景 |
1.2.1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
1.2.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现状 |
1.2.3 绿色建筑节材技术应用现状 |
1.2.4 绿色建筑节材技术与再生石膏 |
1.3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对象和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2 研究方法与原材料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研究 |
2.1.2 项目调研 |
2.1.3 问卷调查 |
2.1.4 实验方法 |
2.2 原材料 |
2.2.1 建筑石膏 |
2.2.2 外加剂 |
3 绿色建筑节材技术研究 |
3.1 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
3.2 绿色建筑技术实施情况——以重庆为例 |
3.2.1 重庆绿色建筑实施现状 |
3.2.2 重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 |
3.3 绿色建筑节材技术应用问题研究 |
3.3.1 节材技术分类 |
3.3.2 节材技术标准中的权重 |
3.3.3 节材技术的应用情况——以重庆为例 |
3.3.4 节材技术应用难点分析——以重庆为例 |
3.4 提高重庆节材技术应用率的建议 |
3.5 小结 |
4 利用废弃石膏制备粉刷石膏的研究 |
4.1 再生建筑石膏制备及性能 |
4.1.1 再生石膏的制备工艺及性能劣化规律 |
4.1.2 再生建筑石膏做粉刷石膏的可行性 |
4.2 再生粉刷石膏配制 |
4.2.1 缓凝技术研究 |
4.2.2 保水剂对再生粉刷石膏基性能研究 |
4.2.3 胶粉对再生粉刷石膏基性能影响 |
4.2.4 聚羧酸减水剂对再生粉刷石膏基性能影响 |
4.2.5 砂对再生粉刷石膏基性能影响 |
4.3 再生粉刷石膏配比及性能 |
4.3.1 面层再生粉刷石膏 |
4.3.2 底层再生粉刷石膏 |
4.4 小结 |
5 绿色建筑节材技术设计示例 |
5.1 工程背景 |
5.2 设计原则 |
5.3 节材技术设计 |
5.4 其他技术综合设计 |
5.4.1 节地技术 |
5.4.2 室外环境技术 |
5.4.3 节能技术 |
5.4.4 节水技术 |
5.4.5 其他技术 |
5.5 小结 |
6 结论及后续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不同方式绿色建筑技术内容梳理 |
B. 绿色建材的应用调查 |
C. 重庆市土建装修一体化调查 |
(6)新拌石膏浆体的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石膏砂浆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 工业副产石膏的利用现状 |
1.2.1 工业副产石膏的种类及来源 |
1.2.2 工业副产石膏在建材行业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3 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
1.3 工业副产石膏配制石膏砂浆的研发现状 |
1.3.1 工业副产石膏的晶型特点及石膏砂浆强度的产生过程 |
1.3.2 氟石膏配制石膏砂浆 |
1.3.3 脱硫石膏配制石膏砂浆 |
1.3.4 磷石膏配制石膏砂浆 |
1.3.5 其它工业副产石膏配制石膏砂浆 |
1.4 石膏砂浆的研发现状 |
1.4.1 石膏砂浆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遇到的问题 |
1.4.2 石膏砂浆流变性能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工业副产建筑石膏 |
2.1.2 集料 |
2.1.3 蛋白类缓凝剂 |
2.1.4 市售石膏砂浆 |
2.1.5 其它 |
2.2 主要试验方法 |
2.2.1 标稠用水量测定 |
2.2.2 粒度和粒形测定 |
2.2.3 凝结时间的测定 |
2.2.4 红外图谱的测定 |
2.2.5 力学性能的测定 |
3 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的测试方法研究 |
3.1 试验设计 |
3.2 测试因素对流变性能测试的影响 |
3.2.1 壁面滑移的影响 |
3.2.2 起始测试时间的影响 |
3.2.3 最大剪切速率的影响 |
3.3 测试过程对流变性能测试的影响 |
3.3.1 蛋白类缓凝剂与建筑石膏的作用机理研究 |
3.3.2 建筑石膏水化过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的表征方法研究 |
4.1 试验设计 |
4.2 流变模型的对比分析 |
4.3 扩展度与流变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
4.3.1 标准扩展度时新拌石膏净浆的流变性能分析 |
4.3.2 相同扩展度时新拌石膏砂浆的流变性能分析 |
4.4 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的表征方法研究 |
4.4.1 黏度的表征方法研究 |
4.4.2 屈服应力的表征方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新拌石膏净浆的流变性能研究 |
5.1 试验设计 |
5.1.1 受石膏体积分数影响的试验设计 |
5.1.2 受纤维素醚影响的试验设计 |
5.2 新拌石膏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石膏体积分数对新拌石膏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
5.2.2 纤维素醚对新拌石膏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
5.3 新拌石膏净浆临界表观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石膏体积分数对新拌石膏净浆临界表观黏度的影响 |
5.3.2 纤维素醚对新拌石膏净浆临界表观黏度的影响 |
5.4 新拌石膏净浆临界表观黏度与其原材料性能的关系 |
5.4.1 建筑石膏密度对其最大填充率的影响 |
5.4.2 建筑石膏密度对其调整系数Ag的影响 |
5.4.3 新拌石膏净浆临界表观黏度的预测方法研究 |
5.5 建筑石膏性能对新拌石膏净浆屈服应力的影响 |
5.5.1 石膏体积分数pg对新拌石膏净浆屈服应力的影响 |
5.5.2 建筑石膏中值半径与调整系数mg的关系研究 |
5.5.3 纤维素醚对新拌石膏净浆屈服应力的影响 |
5.5.4 新拌石膏净浆屈服应力的预测方法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6 新拌石膏砂浆的流变性能研究 |
6.1 试验设计 |
6.1.1 集料影响的试验设计 |
6.1.2 纤维素醚影响的试验设计 |
6.2 集料对新拌石膏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
6.2.1 集料对用水量的影响 |
6.2.2 单一粒径集料的影响 |
6.2.3 混合粒径集料的影响 |
6.2.4 轻集料的影响 |
6.2.5 混合集料的影响 |
6.3 新拌石膏砂浆临界表观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6.3.1 相对表观黏度的影响 |
6.3.2 集料的影响 |
6.3.3 纤维素醚的影响 |
6.3.4 新拌石膏砂浆临界表观黏度的预测方法研究 |
6.4 新拌石膏砂浆屈服应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6.4.1 新拌石膏砂浆屈服应力的分析方法设计 |
6.4.2 集料敷浆厚度比与相对屈服应力的关系 |
6.4.3 纤维素醚对新拌石膏砂浆屈服应力的影响 |
6.4.4 新拌石膏砂浆屈服应力的预测方法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新拌石膏砂浆流变参数的范围选择和表征参数的调控 |
7.1 新拌石膏砂浆流变参数的范围选择 |
7.2 新拌石膏砂浆流变性能表征参数的调控 |
7.2.1 流变性能表征参数的计算及分析 |
7.2.2 流变性能表征参数的调控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负责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标准编制工作 |
(8)磷石膏基建筑腻子及粉刷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磷石膏来源与特性 |
1.2 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现实意义及途径 |
1.2.1 磷石膏利用的现实意义 |
1.2.2 磷石膏资源化利用途径 |
1.3 磷石膏资源化利用面临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
1.3.1 磷石膏应用于粉体建材面临的问题 |
1.3.2 磷石膏性能改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石膏基墙体粉刷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石膏腻子及粉刷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改性建筑磷石膏用于建筑腻子及粉刷材料的可行性 |
1.5 课题的研究方案与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建筑磷石膏粉 |
2.1.2 外加剂及化学试剂 |
2.2 实验方法与实验仪器 |
2.2.1 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 |
2.2.2 强度 |
2.2.3 保水率 |
2.2.4 吸水率 |
2.2.5 软化系数 |
2.2.6 微观测试技术 |
3 外加剂对建筑磷石膏的改性 |
3.1 缓凝剂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3.1.1 缓凝剂的选择及作用 |
3.1.2 缓凝剂对建筑磷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3.1.3 缓凝剂对建筑磷石膏的缓凝机理分析 |
3.2 粘结剂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3.2.1 粘结剂的选择及作用 |
3.2.2 粘结剂对建筑磷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3.2.3 粘结剂对建筑磷石膏的作用机理分析 |
3.3 保水剂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3.3.1 保水剂的选择及作用 |
3.3.2 保水剂对建筑磷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3.3.3 保水剂对建筑磷石膏的作用机理分析 |
4 磷石膏基粉刷石膏的配制方法及性能测试 |
4.1 减水剂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4.1.1 减水剂的选择及作用 |
4.1.2 减水剂对建筑磷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4.1.3 减水剂对建筑磷石膏的作用机理分析 |
4.2 磷建筑石膏基粉刷石膏的配制方法 |
4.2.1 石英砂对磷石膏基粉刷石膏性能的影响 |
4.2.2 粉刷石膏的配方及性能测试 |
5 磷石膏基建筑腻子的配制方法及性能测试 |
5.1 憎水剂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5.1.1 憎水剂的选择及作用 |
5.1.2 憎水剂对建筑磷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5.1.3 憎水剂对建筑磷石膏的作用机理分析 |
5.2 聚丙烯纤维对建筑磷石膏性能的影响 |
5.2.1 聚丙烯纤维的选择及作用 |
5.2.2 聚丙烯纤维对建筑磷石膏宏观性能的影响 |
5.2.3 聚丙烯纤维对建筑磷石膏的作用机理分析 |
5.3 磷石膏基建筑腻子的配制方法及性能测试 |
5.3.1 滑石粉对磷石膏基建筑腻子的影响 |
5.3.2 普通腻子的配方及性能测试 |
5.3.3 柔性腻子的配方及性能测试 |
5.3.4 耐水腻子的配方及性能测试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利用二水石膏制备粉刷石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石膏简介 |
1.3 工业副产石膏及相关研究 |
1.3.1 脱硫石膏 |
1.3.2 磷石膏 |
1.3.3 氟石膏 |
1.3.4 其他工业副产石膏 |
1.4 国内外工业副产石膏的综合利用现状 |
1.4.1 国外工业副产石膏利用现状 |
1.4.2 国内副产石膏利用现状 |
1.5 粉刷石膏的开发及研究情况 |
1.5.1 粉刷石膏的种类及特点 |
1.5.2 粉刷石膏的制备方式 |
1.5.3 粉刷石膏的利用现状 |
1.6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原材料及分析 |
2.1.1 脱硫石膏 |
2.1.2 磷石膏 |
2.1.3 氟石膏 |
2.1.4 冶金矿渣 |
2.1.5 水泥 |
2.1.6 生石灰 |
2.1.7 复合促凝剂 |
2.1.8 甲基纤维素醚(MC) |
2.1.9 聚乙烯醇(PVA) |
2.2 性能检测 |
第3章 二水磷石膏制备粉刷石膏的研究 |
3.1 磷石膏的杂质及其预处理 |
3.2 胶凝材料基础配方的确定 |
3.3 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磷石膏陈化时间对胶凝材料的性能影响 |
3.4.2 磷石膏粉磨细度对胶凝材料的性能影响 |
3.4.3 石灰掺量对胶凝材料的性能影响 |
3.4.4 硫铝酸盐水泥掺量对胶凝材料的性能影响 |
3.4.5 复合促凝剂掺量对胶凝材料的性能影响 |
3.4.6 聚乙烯醇掺量对胶凝材料的性能影响 |
3.4.7 保水剂甲基纤维素掺量对胶凝材料的性能影响 |
3.5 合理配比的二水磷石膏粉刷料的物理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水脱硫石膏、氟石膏混合制备粉刷石膏的研究 |
4.1 二水石膏、无水石膏混合相粉刷石膏的设计 |
4.2 混合相粉刷石膏胶凝材料基础配比的确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硫铝酸盐水泥对混合相胶凝材料的性能影响 |
4.3.2 生石灰掺量对混合相胶凝材料的性能影响 |
4.3.3 复合促凝剂掺量对混合相胶凝材料的性能影响 |
4.3.4 其他外加剂掺量的确定 |
4.3.5 激发剂对复合胶凝材料物相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
4.4 合理配比的混合相粉刷石膏的各项性能 |
4.5 混合相粉刷石膏的水化机理 |
4.5.1 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机理 |
4.5.2 硬石膏的水化机理以及影响因素 |
4.5.3 矿渣的水化机理 |
4.5.4 混合相石膏-矿渣-水泥复合材料的水化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江苏省燃煤电厂脱硫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中国燃煤发电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现状 |
1.1.2 中国电力行业脱硫副产品产生及利用现状 |
1.1.3 “十二五”全国电力行业脱硫副产品产生预测 |
1.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脱硫石膏产量及综合利用情况 |
1.2.3 国内外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政策和经验 |
1.2.4 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方案 |
第2章 江苏省燃煤电厂脱硫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
2.1 江苏省电力发展情况及2015年电力规划 |
2.2 “十一五”末江苏省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排放情况 |
2.2.1 江苏省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排放情况 |
2.2.2 脱硫石膏产生区域分析 |
2.2.3 燃煤硫分及度电石膏产生量 |
2.3 江苏省脱硫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分析 |
2.3.1 脱硫石膏主要利用途径 |
2.3.2 脱硫石膏品质情况 |
2.3.3 脱硫石膏销售价格分析 |
2.3.4 脱硫石膏贮存状况 |
2.3.5 江苏省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的主要问题 |
2.4 “十二五”末江苏省燃煤电厂脱硫石膏产量预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脱硫石膏物化特性及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
3.1 脱硫石膏化学分析 |
3.2 脱硫石膏物性分析 |
3.2.1 脱硫石膏晶型结构 |
3.2.2 脱硫石膏粒度分析 |
3.2.3 脱硫石膏微观结构分析 |
3.2.4 脱硫石膏带水能力分析 |
3.2.5 脱硫石膏白度分析 |
3.2.6 脱硫石膏用于建筑石膏力学性能的研究 |
3.2.7 脱硫石膏酸性条件下浸出特性研究 |
3.2.8 脱硫石膏中重金属迁移情况研究 |
3.3 脱硫石膏综合利用途径分析 |
3.3.1 脱硫石膏与天然石膏储量及分布对比分析 |
3.3.2 脱硫石膏与天然石膏工业性能对比分析 |
3.3.3 脱硫石膏与天然石膏资源成本对比分析 |
3.3.4 脱硫石膏综合利用途径 |
3.4 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及其市场分析 |
3.4.1 水泥缓凝剂技术及其市场分析 |
3.4.2 石膏建材技术及市场分析 |
3.4.3 改良土壤技术及市场分析 |
3.4.4 其他方面 |
3.4.5 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及展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苏省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及经济性分析 |
4.1 工业水泥用缓凝剂利用技术方案及经济性分析 |
4.1.1 技术方案 |
4.1.2 投入产出分析 |
4.2 建筑用纸面石膏利用方案及经济性分析 |
4.2.1 技术方案 |
4.2.2 投入产出分析 |
4.3 建筑用石膏砌块(砖)利用技术方案及经济性分析 |
4.3.1 技术方案 |
4.3.2 投入产出分析 |
4.4 建筑用粉刷石膏和石膏砂浆利用方案 |
4.4.1 技术方案 |
4.4.2 投入及产出分析 |
4.5 化工用产品利用方案 |
4.5.1 技术方案 |
4.5.2 投入产出分析 |
4.6 农业土壤改良利用方案 |
4.7 石膏利用途径评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江苏省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政策分析 |
5.1 国外经验借鉴 |
5.2 国内经验借鉴 |
5.3 粉煤灰综合利用借鉴 |
5.4 江苏省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对策建议 |
5.4.1 经济政策 |
5.4.2 法规政策 |
5.4.3 沟通协调 |
5.4.4 市场作用 |
5.4.5 基础工作建设 |
5.4.6 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管理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粉刷石膏施工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喷脱硫粉刷石膏的制备及施工流程的研究[D]. 龙伟. 西华大学, 2019(02)
- [2]脱硫粉刷石膏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祖润. 重庆大学, 2010(03)
- [3]建筑磷石膏改性研究与应用[D]. 杜勇. 重庆大学, 2010(04)
- [4]磷石膏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建材资源化研究[D]. 李美. 重庆大学, 2012(05)
- [5]基于绿色建筑的节材技术及再生粉刷石膏研究 ——以重庆地区为例[D]. 郑胜芝. 重庆大学, 2017(06)
- [6]新拌石膏浆体的流变性能研究[D]. 黄滔. 重庆大学, 2018(04)
- [7]建筑粉刷石膏的研制[J]. 岑如军,唐蕾,鲍水红,张洁,吴耿. 新型建筑材料, 2003(11)
- [8]磷石膏基建筑腻子及粉刷材料的研究[D]. 范文豪. 重庆大学, 2015(07)
- [9]利用二水石膏制备粉刷石膏的研究[D]. 王雪阳. 湖南大学, 2011(08)
- [10]江苏省燃煤电厂脱硫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研究[D]. 朱林.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