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分析

太原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分析

一、太原市地面水环境质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敏[1](2017)在《安康水库建设对库区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汉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伴随安康水电站建设形成的安康水库,该流域的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水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关于汉江流域安康段水环境、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方面的研究资料相对匮乏,为了有效地保护当地水生生物资源,保证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该区域开展水生生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深入研究了安康水库对库区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瀛湖湿地保护区对库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作用;通过构建新型三级跌水型湿地的理念,并进行中试实验,提出了安康库区城镇雨污混合水和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最后采用能值理论,分析了安康库区天然和人工两种湿地系统的经济价值和可持续性。水库建设以及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安康库区水生生境有着显着影响。水库建设使库区水质恶化,溶解氧(DO)、生物需氧量(BOD5)以及重金属各项指标仅达到地面水Ⅲ类水质标准,氨氮(NH3-N)、总磷(TP)、硒(Se)、酚及大肠菌群指标超标;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后,各监测断面的各项指标除了 NH3-N接近地面水Ⅱ类水质标准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地面水Ⅱ类水质标准,明显优于2000年时的水库水质。另外,为了治理安康库区附近县城合流制污水系统雨季溢流污水对库区水质的污染,本文设计了三级跌水型湿地中试装置,置于城区污水系统溢流口末端。研究发现三级跌水型湿地的DO浓度普遍高于普通湿地并且分布更为合理,为微生物提供更适宜的生理生化条件,对COD、NH3-N、TN的去除效果也明显优于其他普通湿地。若跌水型湿地应用于安康周边的城镇或者面源污染集中区域,可削减汉江流域安康段污染物总量的30%以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水温方面,安康水库建成后水库平均水温变化不大,但最高水温降低了 3.9℃,最低水温上升了 1.2℃,出现了冬季上升夏季降低的现象;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后,安康水库和白河站的水温都几乎接近水库建设前的水平,证明瀛湖湿地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较强的气候调节能力。水库建设以及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安康水库的水环境影响显着,因而进一步影响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种群结构变化。对浮游植物来说,水库建设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种类明显下降;在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后,浮游植物种属有一定程度的增多,但仍低于建库前的水平。对浮游动物来说,水库建成后,浮游动物门类组成差异较小,而种类数量较建库前明显减少;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后,浮游动物经历了从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甲壳动物稀少的组成结构到仅以原生动物为主再到各种类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这与水生生境的变化规律相吻合。对底栖动物来说,其物种数在水库建设后急剧下降,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又得到回升。瀛湖湿地的净化作用对维护水库水质和水文特征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从而使浮游生物种群结构形成良性发展。水库建设以及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安康水库的鱼类种类、数量和种群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安康水库建设后(2000年)调查得到的鱼类共6目35种,远少于水库建设前(1990年)调查的73种,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后(2013年)调查所得的鱼类共53种,鱼类种数有所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安康库区鱼类经历了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岚河(河口)采样点底层鱼类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其在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后升高幅度更加明显,原因很可能在于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附近水质条件相对较好,为鱼类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和产卵场所。从鱼类的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来看,1990年渔获物构成中记载到的较大体型鱼类在2000年和2013年几乎绝迹,并且安康库区、紫阳和岚河这三个监测点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在水库修建后均出现明显下降,这种变化规律同样不仅与水质相关,更受水力条件、大坝拦截等因素的影响。设立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后上述指数有所回升,证明其对鱼类种群结构的多样性有保护作用。本文还采用能值分析法研究了瀛湖湿地安康库区和三级跌水型人工湿地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自然资产价值。本研究采用净能值产出率、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等多个指标进行生态可持续性分析。通过计算和对比其他湿地系统各项能值指标,发现瀛湖湿地系统处于中可持续发展状态,甚至接近强可持续发展状态;虽然三级跌水型湿地的可持续性能指标低于瀛湖湿地,但比其他污水处理工艺具有更高的生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能耗投入方面也具备明显优势。瀛湖湿地和三级跌水型湿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净化安康库区水体、保障汉江流域生态安全上可共同发挥作用。

白露[2](2017)在《汾河干流水质预测及自净需水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流水体污染的严重性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流水质的污染程度不仅与污染物的浓度有关,也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河流水体的自净作用有关。本研究以汾河干流为例,对汾河干流水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并对水质进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预测,最后求解出特定控制断面所需的自净需水量,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根据2004年-2013年汾河干流两个水文站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汾河干流水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成功用于汾河流干流的水质评价,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都显示出汾河干流水质处于一个污染严重的阶段,汾河水质的改善和治理非常必要。2.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理论,对影响汾河干流水质变化的关键因子(气象因子: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非气象因子:径流、工业污水排放量、居民生活用水排放量)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六种影响因子对汾河水质影响的强弱结果为:工业(0.739)>居民生活(0.710)>温度(0.705)>径流(0.688)>相对湿度(0.681)>降水量(0.641)。3.采用一维水质预测模型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河流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与实测结果比较,模型预测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汾河干流干流区段的河流水质的时空变化。4.基于水量平衡方法和流量调节法,计算了不同的河道断面(二坝、义棠)的自净需水量。结果表明:采用水量平衡法,义棠断面自净需水量为17.54m3/s,二坝断面相比较义棠断面来说较小为9.41m3/s,计算结果符合现实情况;采用流量调节法,义棠断面要满足水质Ⅴ类水要求需要满足的流量为42.23m3/s,估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杨菁[3](2015)在《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水资源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存在干旱洪涝并存、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阶段。如何变“水制约”为“水促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方向。在“和谐发展观”被写进党章后,国家首次在水利领域出台了一号文件,对出台后一段时期内的水利工作提出要求。这些行为的背后,是这个国家决定彻底改变水资源短板的决心,意味着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2002年我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进行修订的草案,新实施的水法中第一次提到了节水型社会,把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到法律高度。从2002年开始,水利部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太原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共30个地区被选为第二批试点。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多年来,水资源供应不足、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现实都严重阻碍了太原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水瓶颈”成为危及太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潜在危机和最大忧患。而太原市地下水资源量有限,已经严重超采,地表水资源再开发的程度也不高,利用地表水使供水能力提高的范围很小,只有通过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缓解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而建设节水型社会无疑是一项系统、综合、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建设工作以来,太原市从管理体系、工程建设、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方面展开工作,通过五年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成果:水资源利用总量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单位工业产值消耗水量逐步下降、农业领域使用水灌溉效率显着上升、城区范围内的污水处理比例稳步提高、工业使用再生水比例进一步扩大、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水功能区达标率逐步提高、地下水位下降得到明显控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太原市水资源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还未形成,水功能区达标率不高,污水处理厂能力不足,再生水利用管网配套还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针对这样的现状,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节水经验和太原市的实际情况,从管理体系建设、雨水资源利用、工农业节水改造、加大公众参与、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对太原市未来继续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有所帮助。

范晓军,李瑶,赵秋勇,王转花[4](2010)在《太原市居民自备井水质状况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太原市整体地下水水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位于全市14处自备井分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了3次取样,并完成了40个污染物项目的检测。结果显示,只有部分地区个别项目检出超标,现阶段太原市区自备井的水质卫生基本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其中北部水质较好,西部、南部略差,水中污染物分布有区域性差异。

师幸生[5](2009)在《太原市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太原市城市河流、湖泊水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预测,制定出了太原市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并对太原市河流、湖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办法及措施,以达到改善太原市河流、湖泊水质,修复河流、湖泊水生态环境,为太原市民营造良好的休闲、游乐、健身场所的目的。

张志红,刘海芳,金雪龙,乔果果,杜一娇,张勇,班永红[6](2008)在《太原市引黄供水体系水体富营养化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山西省太原市引黄供水体系藻类污染状况。方法分别于2006年5月从万家寨水库、呼延水厂入厂水和出厂水、管网末梢4个环节采集水样,检测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微囊藻毒素-LR(MC-LR)含量和藻细胞总数,评价其富营养化和藻类污染状况。结果万家寨水库总氮(3.921 mg/L),总磷含量(0.145 mg/L)均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级标准(GB383-2002,TN 1.0 mg/L,TP 0.05 mg/L);叶绿素-a含量为2.389μg/L,藻细胞数达到150×104个/L,MC-LR含量为0.945μg/L,未超过生活饮用水质中MC-LR限值(1μg/L)。呼延水厂入厂水除总磷(0.029 mg/L)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级标准外,其余各项指标与万家寨差别不明显。出厂水和管网水中的藻细胞数和MC-LR含量均比入厂水有明显减少,未检测到叶绿素-a,但管网总氮、总磷含量比出厂水增高。结论万家寨水库呈现富营养化,有较多藻类污染。出厂水和管网水中存在较高总氮和总磷污染。

景彦良[7](2008)在《太原市未来发展的城市水生态战略》文中研究表明多年来,太原市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支撑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了适应和谐社会建设要求,针对太原市城市水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设要求,拟定了太原市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了不同水平年城市水生态环境需水量,并提出了相应的水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的各种工程措施与布局,确保太原市城市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景彦良[8](2008)在《对太原市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研究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太原市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居环境的质量,已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和科研部门的全方位研究与探讨。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提出了太原市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体系,对未来不同水平年城市水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分析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水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的工程措施与布局的基本框架。

牛俊杰[9](2008)在《太原及其周边地区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与植被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研究对认识土壤干化原因与土壤干层分布规律有重要科学意义,对认识土壤干化对地下水的影响、防止新的生态退化、成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代黄土高原土壤含水量及其区域变化受已经发生了变化的现代气候控制,植被建设必须能够适应现代土壤含水量状况,所以将土壤中、下部含水量状况作为植树种草以及确定人工林植株密度的依据是科学的、可靠的。因此,本项研究对成功实施太原及其周边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确保其环境与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全球变化为背景,以区域响应作主线,研究太原及其周边地区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特征,探讨土壤干层的发生过程、形成机理。本项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打钻采取6m深度土层剖面样品、实验分析的方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将野外考证与理论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与模型计算得出以下结论和认识:(1)研究地区季节性土壤干层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秋、冬、春季。由于太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少,黄土丘陵起伏不平,在四季都可能出现暂时性干层,但在秋、冬、春季暂时性干层发生的几率大。(2)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工植被土壤干化具有普遍性。在长治等晋东南半湿润区人工植被土壤存在弱干层,临猗、芮城等晋南重半干旱区人工植被土壤存在严重干层,太原、忻州、榆次、太谷等晋中、晋北重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人工植被土壤存在严重干层,平川地带存在弱干层,寿阳等晋东北轻半干旱地区人工植被大部分存在轻度干层,大同等雁北重半干旱地区人工植被下出现了严重干层,离石等晋西轻半干旱地区人工植被下出现了严重干层。(3)人工乔木林长期性土壤干层的分布深度。在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绝大多数人工乔木林土壤干层发育深度超过了6m,坡地梯田土壤干层分布深度达到了7m以下。在较干旱区(近年平均降水量395mm)长期性干层分布上界为100cm左右,在一般干旱区(近年平均降水量440-490mm)为150cm左右。(4)太原及其周边地区农田深部存在土壤干层。在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玉米、小麦等农田中普遍存在轻度或中度干层。在晋中玉米地轻度干层发育到了600cm以下,晋南轻度土壤干层发育深度也达到600cm,晋西玉米地400cm深度接近轻度干化,晋北玉米地轻度干层分布深度超过了600cm。农田季节性干层、深部长期性土壤干层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田土壤的水循环,季节性干层的存在是该地区农作物易于发生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降水量少是本区农田干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农田生产力提高、作物密度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5)运用GIS软件,依据土壤含水量等主要影响因素将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壤水分环境划分为:土壤水分相对丰富区、土壤水分一般区、土壤水分相对缺乏区;依据土壤干层程度将太原及其周边地区人工林的土壤干层划分为:土壤轻微干层区、土壤中等干层区、土壤严重干层区。(6)基于水分消耗的土壤干层指标—水分缺失度模型:水分缺失度R=(田间持水量W-土壤含水量Wh)/田间持水量W(7)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植被建设模式。遵循演替规律,自然恢复为主,水分条件好的地方发展人工林。结合植被带的变化,人工植被种类、密度为:在半湿润的长治地区,杨树、核桃及与之耗水接近的落叶阔叶乔木适宜种植密度应略小于1111株/hm2,静乐沟谷和阴坡杨树的种植密度应为500-600株/hm2,岚县平川地杏树的种植密度为600-700株/hm2,梁峁地油松密度为500-600株/hm2。轻半干旱地区杨树、核桃、油松等植被适宜种植密度应略小于900株/hm2;重半干旱地区的太原平川地段苹果、梨树种植密度应在700-800株/hm2,梧桐应为500-600/hm2,白皮松、柏树应为600-700株/hm2,枣树应略小于1000株/hm2,平川地区杨树应略小于1000株/hm2。在阳曲阴坡、沟谷可以种植密度小于600株/hm2的杨树。

王娜[10](2007)在《玉门河水环境评价及排放总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境内流域面积最大,流程最长的河流。近40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汾河,使汾河中下游水质不断恶化,玉门河就是影响汾河水质的主要支流之一。本文分析了玉门河的污染源状况和污染物特征,对该河的水质现状和黑臭程度进行评价,选择合适的水质模型进行模拟,并对该河各河段的排污总量进行了控制计算。首先,根据近两年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熵权指数法和物元可拓模型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均表明玉门河是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其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和硫化物,污染状况最为严重的是下游的前北屯断面。黑臭是该河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本文对玉门河黑臭现象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玉门河沿着流动的方向,黑臭现象逐渐严重,下游前北屯断面更为恶化,说明沿岸排污是导致黑臭加剧的主要原因。从时间上看,黑臭现象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说明雨季地表径流使得大量污染物涌入河中污染了河流水质。本文接下来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对玉门河水质综合评价和污染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水文特征,选用Streeter-Phelps模型来模拟水质,在确定模型参数的过程中,根据水文和水质资料分别利用单参数估值法和最速下降法两种方法,最终求解出水质模型的最优参数值,并利用现有监测数据进行验证。本文根据最大容许纳污量原理,按水情保证率80%进行计算,得出了各控制河段排污削减量,并针对各项污染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削减措施。本研究可为玉门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长远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供其它地区开展类似工作借鉴与参考。

二、太原市地面水环境质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地面水环境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安康水库建设对库区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库库区水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
        1.2.1 水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2.2 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1.2.3 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要点
        1.2.4 生态系统的能值理论
    1.3 湿地系统研究进展
        1.3.1 天然湿地
        1.3.2 人工湿地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安康水库自然概况
        2.1.2 安康库区社会与经济概况
        2.1.3 陕西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
        2.1.4 人工湿地系统中试装置概况
    2.2 研究样地和研究方法
        2.2.1 水质和水文评估采样点位及方法
        2.2.2 水生生物调查范围及方法
        2.2.3 人工湿地微生物及进出水水质检测方法
        2.2.4 湿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技术与方法
3 库区水环境变化特征
    3.1 库区水质的变化
    3.2 库区水温的变化
        3.2.1 安康水库水温变化
        3.2.2 安康水库对下游河道水温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库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变化特征
    4.1 浮游植物的特征
        4.1.1 浮游植物现状
        4.1.2 浮游植物的变化趋势
    4.2 浮游动物的特征
        4.2.1 浮游动物现状
        4.2.2 浮游动物的变化趋势
    4.3 底栖动物的特征
        4.3.1 底栖动物现状
        4.3.2 底栖动物变化趋势
    4.4 本章小结
5 库区鱼类种群及数量的变化特征
    5.1 鱼类资源现状
        5.1.1 种类组成
        5.1.2 平均密度和生物量
        5.1.3 优势种及多样性
    5.2 鱼类资源变化
        5.2.1 种类变化
        5.2.2 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变化
        5.2.3 多样性变化
    5.3 环境因子变化对鱼类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湿地对库区水生生态的影响
    6.1 灜湖湿地对库区水生生态的影响
    6.2 人工湿地对水环境的影响
        6.2.1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6.2.2 各级湿地溶解氧分布及污染物去除规律
        6.2.3 人工湿地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情况和DGGE分析
    6.3 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评价与自然资本评估
        6.3.1 能值计算
        6.3.2 瀛湖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可持续性
        6.3.3 瀛湖湿地和人工湿地的自然资本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库区水生生态环境可持续评价与建议
    7.1 库区水环境可持续评价与建议
        7.1.1 库区水质可持续评价与建议
        7.1.2 水温影响缓解建议
        7.1.3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建议
    7.2 库区水生生态可持续评价与建议
        7.2.1 鱼类保护措施
        7.2.2 生态流量下泄措施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汾河干流水质预测及自净需水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2 自净需水量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汾河干流水质变化影响因子研究
    2.1 汾河干流水质现状及评价
        2.1.1 汾河干流概况
        2.1.2 汾河干流水质现状评价
    2.2 汾河干流水质影响因子选取
        2.2.1 水质气象影响因子
        2.2.2 非气象影响因子
    2.3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汾河干流水质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2.3.1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2.3.2 模型应用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汾河干流水质预测
    3.1 一维水质预测模型
        3.1.1 一维水质预测模型建立
        3.1.2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3.2 GM(1,1)灰色预测模型
        3.2.1 GM(1,1)灰色预测模型理论
        3.2.2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汾河干流自净需水量研究
    4.1 基于水量平衡的自净需水量模型建立
    4.2 自净需水量模型应用
    4.3 基于流量调节法的自净需水量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现实背景与理论原理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1 水资源条件基本情况
        1.1.2 水资源问题发展新形势
    1.2 节水型社会
        1.2.1 节水型社会的内涵
        1.2.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1.2.3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容
        1.2.4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
    1.3 水资源管理现状
        1.3.1 国际水资源管理经验
        1.3.2 国内水资源管理现状
第二章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1 太原市区域概况
        2.1.1 太原市自然地理概况
        2.1.2 太原市社会经济概况
    2.2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2.1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
        2.2.2 太原市供水工程及水源取水量分析
        2.2.3 太原市综合用水指标分析
        2.2.4 太原市水生态环境情况分析
第三章 太原市建设节水型社会情况分析
    3.1 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3.1.1 面临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3.1.2 太原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3.2 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内容分析
        3.2.1 构建较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3.2.2 因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2.3 工程与技术体系建设情况
        3.2.4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情况
        3.2.5 试点与示范项目建设
    3.3 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的成效
        3.3.1 长期以来地下水源供水为主的格局在逐渐改变
        3.3.2 水资源使用效率逐步提高
        3.3.3 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3.4 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不足
        3.4.1 水务一体化管理还未实现
        3.4.2 城市水功能区达标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4.3 污水处理厂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3.4.4 再生水利用管网配套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章 太原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议
    4.1 形成和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
    4.2 充分利用雨水,提升雨水利用率
    4.3 鼓励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改进
    4.4 制定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开展工业节水
    4.5 吸引公众共同参与水资源管理
    4.6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4)太原市居民自备井水质状况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太原市水环境现状
2 饮用水的检测
    2.1 调查对象
    2.2 检测方法与仪器
    2.3 主要检测项目
3 检测结果及分析
    3.1 金属元素
    3.2 总硬度
    3.3 硫酸盐
    3.4 氯化物
    3.5 氟化物
    3.6 硝酸盐
    3.7 化学需氧量
    3.8 综合检测结果
4 结论及建议

(5)太原市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太原市河湖水生态环境现状
2 太原市河湖水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预测[1]
    2.1 城市湖泊水生态环境需水量
    2.2 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需水量
    2.3 城市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
    2.4 城市环境卫生生态环境需水量
3 太原市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4 太原市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2-4]
    4.1 汾河河道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1) 汾河水库出口至森林公园 (三给地垒) 段。
        (2) 森林公园至学府大桥段。
        (3) 学府大桥至二坝段[5]。
    4.2 城区边山6条河流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6-7]
        (1) 河道治理工程。
        (2) 雨污分流工程。
        (3) 矿坑排水处理工程。
        (4) 河道梯级蓄水工程。
        (5) 河道小型滚水坝。
    4.3 城西水系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8]

(6)太原市引黄供水体系水体富营养化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水样采集
    1.3 各项指标测定
    1.4 评价标准
2 结 果
    2.1 水体富营养化指标 (表1)
    2.2 水体藻细胞和藻毒素测定结果 (表2)
3 讨 论

(9)太原及其周边地区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与植被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土壤干层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1.2.1 对人工植被土壤干层的认识
        1.2.2 人工植被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
        1.2.3 人工植被土壤干化的防治对策
        1.2.4 土壤干化的危害
        1.2.5 关于黄土高原及太原周边土壤水分与土壤干层的研究
        1.2.6 农田土壤水分、土壤干层研究
        1.2.7 关于土壤干层标准的研究
        1.2.8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述
        1.3.1 研究区范围
        1.3.2 研究区地形地貌
        1.3.3 研究区的气候特征
        1.3.4 研究区的土壤
        1.3.5 研究区的植被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全球变化与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响应
    2.1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2.1.1 全球变化研究趋势
        2.1.2 全球变化与研究地区的响应
    2.2 太原及其周边地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
        2.2.1 气候变化分析
        2.2.2 太原市气候变化态势分析
        2.2.3 讨论与总结
第三章 太原及其周边地区人工植被水环境变化
    3.1 土壤干层标准
    3.2 太原市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
        3.2.1 太原迎泽区王家峰15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2.2 太原迎泽区王家峰15龄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
        3.2.3 太原小店区邬城15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2.4 太原大营盘22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2.5 太原大营盘22龄白皮松、柏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2.6 太原大营盘11龄梧桐林地土壤含水量
        3.2.7 太原市杏花岭区小返10龄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
        3.2.8 太原市杏花岭区小返20龄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
        3.2.9 太原市杏花岭区小返草地土壤含水量
        3.2.10 太原市柏板7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2.11 太原市柏板西南平川15龄、20龄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2.12 太原市柏板坡地梯田20龄梨树林土壤含水量
        3.2.13 太原市柏板坡地梯田30龄梨树林土壤含水量
        3.2.14 太原市柏板平川15龄苹果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2.15 太原市柏板坡地梯田15龄苹果树林土壤含水量
        3.2.16 太原市柏板12龄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
        3.2.17 太原市柏板15龄枣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2.18 太原市柏板坡地梯田10龄、15龄桃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2.19 太原市柏板草地土壤含水量
        3.2.20 太原郝庄淖马玉米地、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
    3.3 静乐县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3.1 静乐30龄、25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4 娄烦县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
        3.4.1 娄烦10龄、20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4.2 娄烦草地土壤含水量
    3.5 阳曲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5.1 阳曲10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5.2 阳曲20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5.3 阳曲草地土壤含水量
    3.6 岚县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6.1 岚县18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6.2 岚县9龄杏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6.3 岚县20龄杏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6.4 岚县15龄杏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6.5 岚县20龄油松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6.6 岚县12龄油松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7 忻州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7.1 忻州30龄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
        3.7.2 忻州玉米地土壤含水量
    3.8 寿阳县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8.1 寿阳20龄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
        3.8.2 寿阳20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8.3 寿阳20龄核桃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8.4 寿阳玉米地土壤含水量
    3.9 芮城县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9.1 芮城22龄梧桐林地土壤含水量
        3.9.2 芮城22龄榆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9.3 芮城45龄槐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10 太谷县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10.1 太谷县浒濮乡龙门村附近山楂林地土壤含水量
    3.11 临猗县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11.1 临猗49龄柿子林地土壤含水量
        3.11.2 临猗12龄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
        3.11.3 临猗小麦地土壤含水量
    3.12 离石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12.1 离石14龄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
        3.12.2 离石11龄核桃林地土壤含水量
        3.12.3 离石农田土壤含水量
    3.13 榆次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13.1 榆次16龄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
        3.13.2 榆次玉米地土壤含水量
    3.14 长治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14.1 长治7龄、20龄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14.2 长治42龄核桃林地土壤含水量
        3.14.3 长治玉米地土壤含水量
    3.15 大同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3.15.1 大同20龄小叶杨林地土壤含水量
        3.15.2 大同40龄小叶杨林地土壤含水量
        3.15.3 大同15龄油松林地、胡麻地土壤含水量
第四章 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干层发育强度与含水量差异
    4.1 重半干旱地区土壤干层发育强度及土壤含水量
        4.1.1 芮城梧桐、榆树、槐树林地土壤干层发育强度与深度
        4.1.2 临猗苹果、柿子林地土壤干层发育强度
        4.1.3 太原杨树、苹果树、梨树、桃树、枣树林地土壤干层发育强度
        4.1.4 太谷山楂林地土壤干层发育强度
        4.1.5 榆次苹果林地、玉米地土壤干层发育强度、深度与水循环
        4.1.6 忻州苹果、玉米地土壤干层发育强度
        4.1.7 阳曲杨树林地土壤干层发育强度
        4.1.8 大同油松、小叶杨、胡麻地土壤干层发育强度及土壤水环境
    4.2 轻半干旱地区人工植被土壤干层发育强度
        4.2.1 离石苹果、核桃林地、农田土壤季节性、长期性干层发育强度
        4.2.2 寿阳油松、杨树、玉米地土壤干层发育强度
    4.3 半湿润地区土壤干层发育强度
        4.3.1 静乐、岚县、娄烦人工林地土壤干层强度
        4.3.2 长治中壤带地区土壤水环境
第五章 土壤干层形成机制
    5.1 气候与土壤水的存在形式对干层的影响
        5.1.1 降水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定量关系
        5.1.2 土壤水的存在形式对干层的影响
    5.2 植被条件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5.2.1 静乐、岚县、娄烦人工林地树龄对干层发育强度的影响
        5.2.2 不同植被密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2.3 人工乔木强耗水深度与土壤干层的形成
        5.2.4 人工林地长期性土壤干层的上下界
        5.2.5 耐旱枣树林地的土壤水分分析
        5.2.6 植被类型对土壤干层的影响
    5.3 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3.1 坡地梯田的保水作用
        5.3.2 坡向、地形对干层发育的影响
    5.4 土壤质地、黄土厚度对土壤水分及植被恢复的影响
        5.4.1 粘土隔水层与土壤水分特征
        5.4.2 黄土厚度对土壤水分及植被恢复的影响
    5.5 暂时性干层出现的季节分析
    5.6 土壤干层的突变
    5.7 关于土壤干化指标的讨论
        5.7.1 田间持水量的意义
        5.7.2 基于水分消耗的土壤干化指标—水分缺失度模型
第六章 太原及其周边地区农田土壤干化问题探讨
    6.1 农田长期性干层存在的普遍性与等级
    6.2 季节性干层发育强度和对农作物的影响
    6.3 农田含水量垂向变化和长期性干层发育深度
    6.4 农田土壤干层对水循环的影响
    6.5 农田土壤干层发育原因
    6.6 研究地区防治农田土壤干层发生的对策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GIS的太原及其周边地区水分环境分析
    7.1 水分分区研究进展
    7.2 空间技术及GIS技术的应用
    7.3 影响黄土丘陵区水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确定
        7.3.1 降水
        7.3.2 植被
        7.3.3 土壤质地
        7.3.4 黄土厚度
        7.3.5 地形、地貌
        7.3.6 干燥度
        7.3.7 土壤水分入渗
        7.3.8 坡度、坡向
        7.3.9 土壤含水量
    7.4 GIS在太原及其周边地区土壤水分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7.4.1 判别规则分析及确定
        7.4.2 数据类型及数据源
        7.4.3 数据处理
    7.5 数据分析
        7.5.1 空间叠加
        7.5.2 属性分析
第八章 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植被建设
    8.1 植被建设的方式与植被类型
    8.2 退耕还林还草的选择
    8.3 临猗、芮城、、忻州、太原现有人工植被的不适宜性
    8.4 研究地区适于发展的植被密度及树种类型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揭示了不同气候条件下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及干层的强度
        9.1.2 确定了研究区农田深部土壤干层的存在、等级与成因
        9.1.3 认识到了研究区人工林长期性土壤干层的发育深度
        9.1.4 土壤干层的形成季节
        9.1.5 土壤水分环境、土壤干层程度的GIS分析
        9.1.6 提出了基于水分消耗的土壤干化指标—水分缺失度模型
        9.1.7 提出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植被建设模式
        9.1.8 认识到研究区近50年来对全球变化下的响应是变暖、变干
    9.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学研究成果及学术活动
致谢

(10)玉门河水环境评价及排放总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水质现状评价研究
        1.2.2 国内外河流水质模型的研究与发展
        1.2.3 水环境容量的研究发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玉门河区域环境现状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表水文特征
        2.1.2 地表水水质
        2.1.3 水资源状况
        2.1.4 气候特征
        2.1.5 气象灾害
    2.2 社会环境概况
    2.3 玉门河主要污染源分析
        2.3.1 工业废水
        2.3.2 居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
        2.3.3 西干渠
        2.3.4 农业灌溉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门河水质现状分析与评价
    3.1 监测断面的划分
    3.2 玉门河水质评价方法选择
    3.3 玉门河水质监测频率
    3.4 水质评价的指数法及权重确定方法
        3.4.1 单项污染物等标指数
        3.4.2 多因子环境质量分指数
        3.4.3 内梅罗环境质量指数
        3.4.4 生物多样性指数
        3.4.5 现有权重确定方法
    3.5 熵权指数评价法
        3.5.1 评价因子和评价集确定
        3.5.2 计算权重
        3.5.3 评价结果计算
    3.6 基于物元可拓集的水环境质量评价
        3.6.1 数据归一化处理
        3.6.2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物元矩阵
        3.6.3 确定待评物元
        3.6.4 确定水质指标与各类别的关联度
        3.6.5 权系数的确定
        3.6.6 水质综合评价
        3.6.7 评价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门河黑臭现象评价研究
    4.1 黑臭现象及机理
    4.2 水质黑臭评价方法和标准
        4.2.1 污染物指数法
        4.2.2 有机污染综合评价法
        4.2.3 水体黑臭指数评价法
    4.3 玉门河黑臭现状评价与分析
    4.4 玉门河黑臭治理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玉门河水质的数学模型
    5.1 水质模型的分类
    5.2 玉门河水质模型的建立
        5.2.1 建立河流水质模型的主要步骤
        5.2.2 玉门河水质模型建立的基础
        5.2.3 河流水质模型的建立
    5.3 河流水质模型的参数估值
        5.3.1 单一估值法
        5.3.2 最速下降法求解河流水质模型的最优参数值
    5.4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玉门河水环境容量计算
    6.1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6.2 水环境容量的分类
    6.3 水环境容量的特性
        6.3.1 多样性
        6.3.2 缓冲性
        6.3.3 易变性
        6.3.4 不可叠加性
    6.4 水环境容量分析方法
    6.5 玉门河水环境容量计算
        6.5.1 水环境功能确定
        6.5.2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6.5.3 水环境容量结果分析
        6.5.4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太原市地面水环境质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康水库建设对库区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D]. 张洪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2]汾河干流水质预测及自净需水量研究[D]. 白露.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3]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D]. 杨菁. 山西大学, 2015(03)
  • [4]太原市居民自备井水质状况检测研究[J]. 范晓军,李瑶,赵秋勇,王转花.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04)
  • [5]太原市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研究[J]. 师幸生. 中国水土保持, 2009(03)
  • [6]太原市引黄供水体系水体富营养化调查[J]. 张志红,刘海芳,金雪龙,乔果果,杜一娇,张勇,班永红. 中国公共卫生, 2008(09)
  • [7]太原市未来发展的城市水生态战略[J]. 景彦良. 中国水利, 2008(17)
  • [8]对太原市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研究与探讨[J]. 景彦良.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8(07)
  • [9]太原及其周边地区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与植被建设[D]. 牛俊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10]玉门河水环境评价及排放总量控制研究[D]. 王娜.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太原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