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街道景观改善方法分析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善方法分析

一、小城镇街道景观整治方法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说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李星星[2](2021)在《城市设计视角下金寨县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拥有独特自然山水格局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城镇老城片区风貌正面临众多现实矛盾。一方面,在空间环境活力衰退的现实情况下,老城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冲击着城镇传统空间格局;另一方面,小城镇的人文精神逐渐弱化,独特形象逐渐消失,在这里更多显现出的是风貌趋同现象和地区特色危机。如何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已成为众多小城镇老城区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城市设计视角下,对金寨县梅山老城区的风貌进行更新设计,以期从风貌层面为金寨梅山老城区发展找到自身定位,放大特色、发挥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由当今小城镇建设及其风貌发展背景,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意义,对国内外城镇风貌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确定研究方法,对金寨梅山老城区基本概况与风貌现状深入调查与研究,梳理出较为突出、亟待解决的现存风貌问题。其次,根据前文的现状调研,深入分析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实态与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丹洲新区、成都宽窄巷子等优秀案例的经验,提出金寨梅山老城区总体风貌格局构建与重组、外部空间风貌优化和塑造、建筑风貌传承与更新这三个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风貌更新策略。最后,根据前文总结的策略,分别从风貌格局特色空间架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修补与完善、街巷风貌优化、综合交通优化、滨水空间塑造、建筑风貌整治设计、重要风貌节点设计等方面着手,较为系统地提升金寨梅山老城区整体风貌,为国内具有类似情况的其他小城镇风貌更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图【77】 表【10】 参【70】

许入丹[3](2021)在《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2011年开始,基于中央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以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陕西省考虑全省省情,展开了重点示范镇建设,旨在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并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探索经验与提供示范。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城乡融合成为当前阶段的重点,陕西省针对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相关战略目标也围绕新的国家要求进行了一定调整,以促进实现城乡融合为当前阶段的核心目标,本质上也是对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实践。经过多年的政策扶持,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城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取得初步阶段性成就,但其实际建设发展成效如何,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的预定目标,程度如何,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客观评价。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与发展目标研究、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构建以及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践三部分。首先,基于重点示范镇这一特定类型的研究对象,从陕西省相关政策层面梳理出政府的施政目标,即公共政策的预定目标,包括直接建设目标和综合发展目标两大层次,并通过理论研究和目标分解的方式分别对公共政策目标进行学理转译和解译,以明确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体系,进一步构建出本次评价的评价标准。其次,基于双层次的预定目标导向双层次的评价内容,并围绕公共政策作用于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的机理确定评价技术路线,提出从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两个维度建立综合评价的评价逻辑,展开双层次评价,创新评价模式。接着,从动态增量和静态衡量的要求创新因子形式,同时对相关的指标因子类型进行研究,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类评价方法进行比选,选择符合本文研究目的和评价过程的评价方法,最终构建出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的综合评价模型。继而,通过对评价所需的各项因子信息的收集、处理、计算,对不同重点示范镇分别展开评价。基于调查分析和综合比较的方式对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结果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城镇多年来建设成效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可以得出不同重点示范镇的建设发展状态,从实践效果进一步反馈到认识论,推导出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表明,从直接建设成效来看,重点示范镇的建设空间格局基本明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但各单项系统成效普遍不均衡,政策落实不稳定性高。且各镇总体评价结果指数表明,目前公共政策投入重点示范镇的效能呈现出一定规律,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镇在接受相同的政策投入后建设成效一般更加明显,政策投入的效能更高;从综合发展成效来看,要素集聚、服务品质、生态宜居方面成效较好,但部分镇仍存在“人”“地”集聚不均衡、镇村融合不深、就业效能不高、体制机制改革不充分和城镇建设发展依赖性较大等问题;总体来看,公共政策对城镇建设实施层面的引导效果更明显而镇村协同促进城乡一体的效能还需加强。通过评价研究的结果反馈,可以检验陕西省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相关公共政策的实施成效,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准确把握当前阶段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特征,为十四五时期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陕西省整体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科学引导。

余俊伟[4](2020)在《浙江杭州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作为城和乡连接的纽带,处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努力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点,也是我国加快提高城市化的关键所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初始建造期、萎缩停滞期、恢复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协调提升期。尤其是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作为农村之首的小城镇受到重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但是,在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也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规划不够因地制宜,大拆大建缺乏文化延续,特色缺失千城一面,工程监管不到位质量问题频出等等。本文以有机更新、人居环境、现代综合等理论为依据,以综合改造为关键点,通过近年来国内重庆、浙江的小城镇改造更新案例,展现我国小城镇建设现状,总结其中的优势经验,分析暴露出来的问题,由此初步探索总结文化延续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改造更新策略方法,提出了大拆大建模式普遍,规划不接地气,基础配套投入过少,忽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并选取杭州市富阳区常绿镇为样板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查阅、居民随访等方式,详细了解该镇小城镇有机改造更新各项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取得成效,从文化延续改造、生活宜居改造、山水融合改造、产城协调改造四个方面详细剖析与研究小城镇改造更新的最佳模式,同时还提出了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此文希望通过对小城镇有机改造更新的研究,为其他省市区的小城镇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帮助,并且为即将面临或者已经面临问题的省市区和兄弟乡镇提供具备实操性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共同寻找发展道路。

丁攀[5](2020)在《“双修”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开展,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一环,其规划发展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小城镇在经历了扩张式的发展之后,遗留了一系列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在小城镇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有待思考。城市双修是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用更新织补的理念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和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该理念也为转型期的小城镇规划对策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本文立足于此,主要研究目的是从分析小城镇规划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将“双修”理念与小城镇规划相结合,为转型期的小城镇规划发展提供新的方向,着力打造绿色城镇,提升小城镇人居环境,最终达到小城镇长远健康发展的目标。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跨学科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全面收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并逐步开展分析研究。通过研究解释了“双修”理念发展情况及发展内涵,同时对现状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双修”理念与小城镇规划的契合点以及侧重点,归纳总结出“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对策。研究重点是在“双修”理念的指导下小城镇规划方法构建,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及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小城镇现状存在生态破坏、公共设施短缺、文化肌理断裂、历史风貌缺失、交通系统不完善等问题,这也反应出小城镇在规划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缺少对整体风貌的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历史文化保护观念淡薄、缺乏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思想等。通过对小城镇规划现状问题的研究,提出“双修”理念引导下小城镇规划方法:包括构建生态网络、构建海绵城镇系统和借助城市设计改善城镇空间,为提出“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对策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对策,对策从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两方面构建。首先通过修补空间特色、完善设施网络、延展文化网络、织补交通网络来实现小城镇功能的修补,其次通过修复绿地系统、修复生态河道及建设海绵城市来实现小城镇生态的修复。希望能够通过以上研究,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有所帮助。

宁伟[6](2020)在《融入地域文化的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合肥市紫蓬镇为例》文中指出城镇街道是整个城镇的骨架,是城镇人口流动最大的区域,也是展示城镇文化精神的窗口。将地域文化融入街道景观,能提升人们对城镇的好感度,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提升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地域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景观研究人员,一方面,要有新时代的创新思维,来顺应国际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时刻记住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本文以合肥市紫蓬镇街道作为实践对象,研究地域文化在城镇街道景观中的应用。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总结国内外关于地域文化在城镇街道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地域文化和城镇街道发展的定义和特征,并以文化景观理论、符号学理论、新地域主义、场所精神论为本文的基础理论;其次,本文对实地调研的龙泉青瓷小镇、合肥罍街、三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表现手法进行挖掘,并总结现代化城镇街道与古城镇街道、城市街道与小镇街道在文化景观塑造之间的区别,形成街道地域文化景观构建方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分析三个案例城镇的各自优势中,我们得到三个方面的可借鉴经验:其一,对于小镇街道的塑造要注重其特色文化,将特色文化放大突出,体现主次关系,如同龙泉青瓷小镇的瓷文化;其二,对于小镇文化景观,要把“新”与“旧”的元素相互融合,如罍街二期中,该街道的建筑界面和材料的运用;其三,对小镇的文化遗产,汲取符号元素,融入景观,可使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2)古城镇、现代化街道之间,具有保护与更新方式、空间格局发展差异;城市街道、小城镇街道之间存在文化特征的差异。针对这些比较,阐述不同城镇街道的景观建设方式,在今后具体项目实践中作为指导,尤其是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参考。(3)本文归纳总结了街道地域文化(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应用方法,到文化载体(建筑界面、景观小品及设施、道路铺装、植物景观)的表达方式,再到文化融入景观的具体方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场景再现、文化符号的载入、文化元素的重组)。(4)紫蓬镇街道属于现代化城镇街道,本文分析了街道现状包括(水系、建筑、植物、铺装、景观设施等),收集当地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例如着名的淮军历史文化,民间铁字、铁画艺术、庐剧、庐阳剪纸、庐州大鼓、徽州石雕、部分农具等民俗文化);统一设计风格,主要以淮军历史文化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基准,利用当地竹木、砖瓦等材料,对建筑和淮军文化遗留水系进行改造升级。

杨静[7](2019)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风貌营造策略研究 ——以西藏鲁朗旅游小镇城市设计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掀起了小城镇的建设高潮,但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没有足够重视城镇特色风貌的保护及传承,甚至是以破坏地域风貌和本土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短暂的效益增长,导致全国大部分城镇形态雷同,缺乏地域特色。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小城镇发展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凸显城镇特色、延续地域风貌关系到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极有可能为国家城镇化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研究的核心是小城镇风貌营造策略。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城镇风貌有很大差别,本文立足于当代,通过总结国内外小城镇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我国小城镇风貌营造现状及要素,结合小城镇本身地域特色,如自然特色,空间组织规律,人文内涵等特色,提出小城镇风貌要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历史层面,物质感知层面来进行营造。为了更清晰展现小城镇风貌营造策略的具体应用,接着以作者参与设计的西藏林芝鲁朗小镇为个案展开解析,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首先要分析问题,确定设计目标,遵守相应的设计原则,必须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及相关的物质形态才能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风貌的小城镇。最后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性的归纳总结,并就我国小城镇风貌营造的未来提出建议。

李乘[8](2019)在《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现实选择。小城镇一方面是城镇体系的末端,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集聚基地。长期以来发挥着连接城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和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践和反思,提出在新型建设模式指引下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研究。在浙西南山区的实践为实践案例基础,为全国小城镇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本文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国内外城乡发展历史和理论的进行充分研究,将“建成环境”与“人居环境”及“历史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释本文的研究重点建成环境是包含建筑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对“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城市复兴”与“同源设计”等的研究,总结出城乡属性的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策略理论框架,其中包含整体性策略,综合系统规划体系,开放式工作程序与循序渐渐的工作方法,以此补齐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理论框架短板。在更新策略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充分分析相关小城镇实践案例,总结出从建成环境类型划分的人为创造要素主导与自然进化要素主导的两类更新策略,以及从区域集群到个体到片区到片段到节点到细部的多尺度细分可持续更新策略。提出规划-设计-施工-评价的环形实践体系,并选取浙江西南山区案例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践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各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模糊分析法对各层级选取的案例进行计算,各方面反馈均较好,但在绿色节能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出更切实的更新策略。

李江华[9](2019)在《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闽南小城镇风貌整治策略研究 ——以龙海市石码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作为联系乡村与城市的纽带,在国家战略层面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很多城镇忽视自身发展现状,一味求快、求新、求洋,大拆大建,照搬照抄,对小城镇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错误的建设方式非但没能解决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燃眉之急,反而加剧了传统优秀城镇的衰败。针对这一难题,国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指出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尽力打造生态宜居、和谐文明、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但是目前,风貌整治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色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等领域,小城镇的建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综合研究。基于此现状,本文分为6个章节,以闽南小城镇风貌整治为研究对象,在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现有风貌整治措施的不足,结合龙海市石码镇风貌整治实践,探索适合我国闽南地区小城镇风貌整治的指导策略。在第一章、第二章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第三章将“有机更新”理论应用于闽南小城镇风貌整治进行研究,归纳出小城镇风貌整治的五项基本原则。第四章在“有机更新”理论五大整治原则的指导下,以风貌整治整体性为出发点,从空间优化、地域文脉传承、保障体系构建三方面提出具体的整治方案,构成从区域一一街巷一一建筑一一节点一一生态一一文化一一保障体系多角度、全方位、一体化的更新策略。在第五章中,将第四章形成的风貌整治策略运用到漳州龙海市石码镇风貌整治中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小城镇风貌整治现状的研究,在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导下归纳出小城镇风貌整治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以整体性为出发点的三方面整治方案,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小城镇风貌整治体系,期望对今后闽南小城镇风貌整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韩江雪[10](2019)在《成都洛带片区乡村生活型街道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成都洛带片区在城市“东进”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由于受到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洛带片区的乡村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乡村面临综合整治改造的困难和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生活型街道作为乡村人民最主要的生活生产空间,是反映基层生活的重要场所,分析并研究乡村生活型街道的改造与设计,能够避免乡村街道照搬城市街道建设模式,从而提出适宜乡村生活型街道的设计思路,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文章以成都洛带片区的乡村生活型街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对环境心理学、有机更新理论、建筑类型学等相关基础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对洛带片区乡村生活型街道的交通、场所性、街道空间以及街道界面展开研究。运用调查分析法、数据图表法、类比分析法,结合对研究区现状环境的实地调研成果,分析街道使用者的情况及行为。发现目前研究区存在集市型、街坊型、住宅型等类型的生活型街道;使用者对街道有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观赏性四个层次需求;街道现存交通管理失序、空间活力不均衡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街道交往场所预留较少、街道空间组织较单调等,并且影响街道设计的因素主要为城市规划的调控、街道使用者的行为及心理等。基于研究成果,通过对整体改造思路的总结,并且结合相关案例的指导和借鉴,从街道交通功能畅行、街道场所性提升、街道空间丰富多变、街道界面层次完整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交叉口稳静化、结合乡土产居模式、优化空间节奏、精细化低层空间设计等适应洛带片区乡村生活型街道的具体改造策略。在此基础上,选取研究区中的典型乡村——土门村进行具体的方案改造应用,得到相关改造设计方法与结论。通过文章的研究分析,可以为乡村生活型街道提供可借鉴的改造策略,在街道交通、场所性、空间及界面进行重新塑造,从而提升乡村生活型街道空间的适用性,凸显街道的地方特色。同时更好地丰富乡村居民在街道中的公共空间生活,并且对洛带片区的地域研究提供理论补充。

二、小城镇街道景观整治方法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城镇街道景观整治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城市设计视角下金寨县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设计
        1.3.2 老城区
        1.3.3 风貌更新
    1.4 国内外风貌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金寨梅山老城区发展状况及风貌问题梳理
    2.1 皖西山区地域特征
        2.1.1 自然地理
        2.1.2 历史文化
        2.1.3 传统民俗风俗
    2.2 金寨风貌特色资源
        2.2.1 自然旅游资源
        2.2.2 红色革命资源
        2.2.3 农业产业资源
    2.3 “认识金寨”问卷调查
        2.3.1 问卷设计
        2.3.2 问卷内容总结
    2.4 老城区区位关系
        2.4.1 区域位置
        2.4.2 交通区位
    2.5 老城区风貌现状特征
        2.5.1 空间格局现状
        2.5.2 街巷风貌现状
        2.5.3 建筑风貌现状
    2.6 老城区风貌问题梳理
        2.6.1 城镇发展束缚,整体特色不突出
        2.6.2 空间形态紊乱,传统意象逐渐消失
        2.6.3 建筑风貌杂糅,历史文脉缺失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策略
    3.1 风貌更新原则
        3.1.1 尊重自然与生态建设原则
        3.1.2 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原则
        3.1.3 风貌资源、地域特色维护原则
        3.1.4 整体性、连续性原则
    3.2 宏观层面——总体风貌格局构建与重组策略
        3.2.1 注重自然环境特色,延续山水景观特色格局
        3.2.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3.3 中观层面——外部空间风貌优化和塑造策略
        3.3.1 街巷空间环境优化
        3.3.2 道路系统及设施更新
        3.3.3 山区特色滨水空间打造
    3.4 微观层面——建筑风貌传承与更新策略
        3.4.1 建筑风貌控制
        3.4.2 重要节点风貌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实践探索
    4.1 规划理念与发展定位
        4.1.1 总规思路
        4.1.2 风貌发展定位
    4.2 老城区总体风貌格局构建与重组设计
        4.2.1 老城区风貌格局特色空间架构
        4.2.2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修补与完善
    4.3 老城区外部空间风貌优化和塑造设计
        4.3.1 街巷风貌优化设计
        4.3.2 综合交通优化设计
        4.3.3 滨水空间塑造设计
    4.4 老城区建筑风貌更新与控制设计
        4.4.1 建筑风貌整治设计
        4.4.2 重要风貌节点设计
    4.5 其他风貌要素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认识金寨”问卷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概念释义
    1.2 研究对象选择
        1.2.1 重点示范镇建设情况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小城镇相关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城镇评价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陕西省小城镇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与发展目标研究
    2.1 城镇概况
    2.2 相关政策分析与预定目标解读
        2.2.1 预定目标
        2.2.2 实施机制
        2.2.3 考核内容
        2.2.4 激励机制
    2.3 政策目标的理论内涵解析
        2.3.1 空间与人口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2.3.2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2.3.3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2.3.4 环境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2.3.5 创新制度供给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2.3.6 各系统相互作用下的城乡关系
    2.4 目标体系搭建与评价标准构建
        2.4.1 构建思路
        2.4.2 目标体系
        2.4.3 评价标准
    2.5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构建
    3.1 评价机制与评价逻辑
        3.1.1 评价机制
        3.1.2 评价逻辑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构成思考
        3.2.2 指标选取原则
        3.2.3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3.2.4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3.2.5 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3.3 评价模型构建
        3.3.1 评价方法选择
        3.3.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3.3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权系数
        3.3.4 基于多因素加权综合计分法评价直接建设成效
        3.3.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综合发展成效
    3.4 本章小结
4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践
    4.1 数据获取与处理
        4.1.1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整理
        4.1.2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整理
    4.2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
        4.2.1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
        4.2.2 确定因子权系数
        4.2.3 评价计算与结果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
        4.3.1 评价因素
        4.3.2 评语等级
        4.3.3 确定因子权系数
        4.3.4 计算隶属度
        4.3.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3.6 一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4.3.7 二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4.4 双层次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4.4.1 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
        4.4.2 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不足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更新政策扶持机制,统筹安排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
        5.2.2 统筹镇域镇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5.2.3 立足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发挥城镇的就业承载作用
        5.2.4 以人口集聚为核心,深化城镇综合承载和服务效能
        5.2.5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城镇实现高效能治理
        5.2.6 完善政策实施保障,切实增强政策落地的有效执行
    5.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表一: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因子信息数据汇总表
    附表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因子信息数据汇总表(2018 年)
    附表三: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数据处理记录表
    附表四: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各镇指标隶属度
    附表五: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历年政策文件梳理
致谢

(4)浙江杭州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发展沿革
        1.1.2 “乡村振兴”战略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有机更新理论
    2.2 人居环境理论
    2.3 现代综合理论
    2.4 旧区与小城镇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国外研究现状
        2.5.2 国内研究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小城镇改造更新现状调研
    3.1 浙江省义桥镇改造更新调研
    3.2 重庆市朱沱镇改造更新调研
    3.3 小城镇有机改造更新策略分析
        3.3.1 文化延续保护策略
        3.3.2 人居环境改善策略
        3.3.3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策略研究
    4.1 常绿镇基本概况
    4.2 常绿镇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概况
    4.3 常绿镇空间分析
        4.3.1 小城镇布局
        4.3.2 小城镇街巷空间现状
        4.3.3 小城镇公共空间现状
        4.3.4 小城镇建筑空间现状
    4.4 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策略分析
        4.4.1 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理论分析
        4.4.2 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规划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策略运用
    5.1 文化延续改造更新策略运用
        5.1.1 小城镇格局的延续保护
        5.1.2 建筑历史环境要素调查与分类
        5.1.3 建筑和环境要素分类改造方式
    5.2 生活宜居改造更新策略运用
        5.2.1 道路系统改造提升
        5.2.2 环卫设施改造完善
        5.2.3 管网线路综合改造
        5.2.4 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
    5.3 山水融合改造更新策略运用
        5.3.1 建设常绿溪滨水景观带
        5.3.2 森林公园的布局建设
        5.3.3 配套入城口景观公园
    5.4 产城协调改造更新策略运用
        5.4.1 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
        5.4.2 文旅产业业态培育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1: 调查问卷表及结果列表(1)
附录2: 调查问卷表及结果列表(2)
附录3: 常绿镇小城镇改造费用统计表
附录4: 常绿镇小城镇改造前后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指标对比统计
作者简历

(5)“双修”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发展理念的转变
        1.1.2 “双修”理念的提出
        1.1.3 提升人居环境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对“双修”理念的研究
        1.3.2 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双修
        2.1.2 小城镇
        2.1.3 小城镇规划
    2.2 “双修”相关理论研究
        2.2.1 生态城市理论
        2.2.2 拼贴城市理论
        2.2.3 海绵城市理论
        2.2.4 城市触媒理论
    2.3 小城镇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有机更新理论
        2.3.3 健康城市理论
        2.3.4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 小城镇现状分析
    3.1 小城镇现状存在问题
        3.1.1 生态破坏严重
        3.1.2 公共设施短缺
        3.1.3 文化肌理断裂
        3.1.4 历史风貌缺失
        3.1.5 交通系统不完善
    3.2 问题及现状分析引发的思考
        3.2.1 缺少对整体风貌的规划
        3.2.2 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3.2.3 历史文化保护观念淡薄
        3.2.4 缺乏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思想
    3.3 小结
4 “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的特征
    4.1 “双修”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侧重点
    4.2 小城镇规划的特性
        4.2.1 政策性
        4.2.2 综合性
        4.2.3 长期性
        4.2.4 前瞻性
    4.3 小城镇规划基本原则
        4.3.1 生态性原则
        4.3.2 整体性原则
        4.3.3 渐进性原则
        4.3.4 传承性原则
    4.4 小城镇规划目标
        4.4.1 修复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城镇
        4.4.2 完善城镇功能,提升人居环境
        4.4.3 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地域特色
    4.5 “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思维转变
        4.5.1 更加注重生态思维
        4.5.2 更加注重系统整体
        4.5.3 更加注重民生取向
        4.5.4 更加注重地方特色
    4.6 小结
5 “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对策探索
    5.1 “双修”引领下的小城镇规划方法
        5.1.1 构建生态网络系统
        5.1.2 构建海绵城镇系统
        5.1.3 借助城市设计改善城镇空间
    5.2 城市修补对策
        5.2.1 修补空间特色
        5.2.2 完善设施网络
        5.2.3 延展文化网络
        5.2.4 织补交通网络
    5.3 生态修复对策
        5.3.1 修复绿地系统
        5.3.2 修复生态河道
        5.3.3 建设海绵城市
    5.4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6)融入地域文化的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合肥市紫蓬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街道景观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地域文化景观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基础理论研究
        1.2.1 文化景观论
        1.2.2 符号学理论
        1.2.3 新地域主义理论
        1.2.4 场所精神理论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1.1 社会背景
        2.1.2 行业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相关概念解析
        2.4.1 地域文化
        2.4.2 地域文化特征
        2.4.3 城镇街道
        2.4.4 城镇街道特征
        2.4.5 城镇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2.5 研究框架
3 相关案例解析
    3.1 浙江龙泉青瓷小镇
        3.1.1 小镇概况
        3.1.2 地域文化在小镇街道景观中的体现
        3.1.3 案例借鉴
    3.2 合肥罍街
        3.2.1 商业街概况
        3.2.2 地域文化在商业街道的应用
        3.2.3 案例借鉴
    3.3 三河古镇
        3.3.1 古镇概况
        3.3.2 地域文化在街道景观中的保留
        3.3.3 案例借鉴
4 地域文化在街道景观中的构建方法研究
    4.1 历史城镇街道与现代城镇街道的景观塑造差异
        4.1.1 保护与更新差异
        4.1.2 街道空间格局差异
    4.2 城市街道与小城镇街道景观塑造差异
        4.2.1 文脉稳定性差异
        4.2.2 文脉整体性差异
    4.3 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设计理念
    4.4 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目标
        4.4.1 文化“场”的精神
        4.4.2 文化“道法自然”
    4.5 地域文化与街道景观的关联性构建
        4.5.1 地域文化的挖掘
        4.5.2 街道文化传承载体
        4.5.3 地域文化景观载入方法
5 地域文化在合肥紫蓬镇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条件
        5.1.2 发展目标
    5.2 整治原则
        5.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2 统一性原则
        5.2.3 文化突出原则
    5.3 基地现状条件、资源及改造思路
        5.3.1 基地现状条件
        5.3.2 基地自然资源
        5.3.3 改造思路
    5.4 地域文化资源
        5.4.1 历史文化
        5.4.2 民俗文化
        5.4.3 宗教文化
    5.5 街道景观改造设计
        5.5.1 街道建筑改造设计
        5.5.2 街道铺装改造设计
        5.5.3 街道景观小品与设施改造设计
        5.5.4 街道植物改造设计
        5.5.5 滨水街道改造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风貌营造策略研究 ——以西藏鲁朗旅游小镇城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界定
        1.3.1 小城镇
        1.3.2 小城镇风貌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小城镇城市设计与风貌理论概述
    2.1 小城镇城市设计内涵
        2.1.1 城市设计及其研究对象
        2.1.2 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内涵
    2.2 我国小城镇风貌营造现状及发展研究
        2.2.1 小城镇风貌营造获得的机遇
        2.2.2 小城镇风貌营造面临的问题
        2.2.3 小城镇风貌营造存在的不足
    2.3 小城镇风貌要素分析
        2.3.1 小城镇风貌的内容
        2.3.2 小城镇风貌的要素
        2.3.3 小城镇风貌的特征
第3章 小城镇城市设计中风貌营造目标与案例
    3.1 小城镇风貌营造的层次分析
        3.1.1 宏观层面的小城镇风貌营造
        3.1.2 中观层面的小城镇风貌营造
        3.1.3 微观层面的小城镇风貌营造
    3.2 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风貌营造类型
        3.2.1 以“保护”为主的小城镇风貌营造
        3.2.2 以“整治”为主的小城镇风貌营造
        3.2.3 以“更新”为主的小城镇风貌营造
        3.2.4 以“开发”为主的小城镇风貌营造
    3.3 小城镇城市设计中风貌营造的原则与目标
        3.3.1 自然环境层面——生态优先
        3.3.2 风貌感受层面——传承形态
        3.3.3 人文历史层面——延续文态
    3.4 汕头小公园片区风貌营造实例及设计策略分析
        3.4.1 生态优先的规划设计
        3.4.2 传承形态的风貌设计
        3.4.3 延续文态的功能设计
        3.4.4 案例总结
第4章 西藏林芝鲁朗小镇风貌营造策略
    4.1 概述
        4.1.1 规划面临的问题
        4.1.2 设计目标
    4.2 鲁朗城市设计理念
        4.2.1 “生态优先”
        4.2.2 “传承形态”
        4.2.3 “延续文态”
    4.3 现状要素分析
        4.3.1 生态要素分析
        4.3.2 形态要素分析
        4.3.3 文态要素分析
    4.4 鲁朗小镇风貌营造策略
        4.4.1 生态优先的规划设计
        4.4.2 传承形态的建筑设计
        4.4.3 延续文态的特色设计
        4.4.4 总设计师负责制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风貌营造策略
    5.1 “生态优先”的设计策略
        5.1.1 生态敏感度评估
        5.1.2 建立生态景观构架
    5.2 “传承形态”的设计策略
        5.2.1 传承地域形态的空间设计
        5.2.2 传承地域形态的建筑设计
    5.3 “延续文态”的设计策略
        5.3.1 延续文化特色
        5.3.2 延续传统活动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和意义
        1.1.1 小城镇更新建设的现状
        1.1.2 小城镇建成环境的研究动因
        1.1.3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挑战
        1.1.4 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研究意义
    1.2 篇章结构组成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研究的背景、历史与概念
    2.1 经济社会背景
    2.2 建成环境更新理论体系构建的必然性
    2.3 建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解析
        2.3.1 建成环境概念和外延发展
        2.3.2 国外建成环境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2.3.3 国内建成环境研究的过程和成果
    2.4 小城镇建成环境概念阐释
        2.4.1 “建成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概念辨析
    2.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理论框架
        2.5.1 建成环境可持续性框架及其重要性
        2.5.2 建成环境的多重维度
    2.6 小城镇作为研究载体的逻辑选择
        2.6.1 小城镇相关概念对比分析
        2.6.2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2.6.3 小城镇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2.6.4 小城镇建设问题累积叠加
    2.7 小城镇建成环境特征与更新模式的分类
        2.7.1 小城镇建成环境总体特征
        2.7.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模式
    2.8 本章小结
3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建构研究
    3.1 建成环境更新理论研究方法的介入
        3.1.1 建成环境研究方法形成
        3.1.2 扎根理论的定义和演变
    3.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理论研究
        3.2.1 城乡双重属性下的小城镇建成环境分类研究
        3.2.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动力和演化机制
        3.2.3 小城镇乡村属性更新渐进研究
    3.3 基于建成环境理论的新型建设模式的思考
        3.3.1 新型建成环境更新模式的出现
        3.3.2 建成环境主动性更新方式特点
        3.3.3 新型建设模式在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中的探索
        3.3.4 设计主导工程总承包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3.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理论体系探索
        3.4.1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构建
        3.4.2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阐释
    3.5 本章小结
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模型研究
    4.1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策略技术原则
        4.1.1 总体原则:同源、更新、再生
        4.1.2 技术原则:表现、协调、秩序
    4.2 基于小城镇建成环境类型划分的更新策略
        4.2.1 人为创造要素主导的更新策略
        4.2.2 自然进化要素主导的更新策略
    4.3 小城镇建成环境的地域性实施策略
        4.3.1 小城镇更新策略地域性本土营造
        4.3.2 地域性建筑风格传承的多尺度分级研究
    4.4 基于小城镇建成环境空间尺度划分更新研究
        4.4.1 区域-集群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2 集群-个体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3 个体-片区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4 片区-节点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5 细节-微整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环形过程探索
        4.5.1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4.5.2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一般流程
        4.5.3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与更新策略的关系
        4.5.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评价方法选择
        4.5.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环形研究的政策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浙西南山区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更新的案例研究
    5.1 土浙西南山区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建设背景
        5.1.1 浙江省小城镇建成环境宏观分类研究
        5.1.2 庆元县小城镇更新建设背景
    5.2 庆元县域内小城镇更新策略关键信息整合分析
        5.2.1 宏观区域小城镇建成环境信息整合
        5.2.2 小城镇建成环境整体更新策略对比
    5.3 单体小城镇地域性实施策略对比实践
        5.3.1 自然资源主导的小城镇更新策略实践
        5.3.2 人为开发主导的小城镇更新策略实践
    5.4 建成环境多层级分级更新策略案例研究
        5.4.1 片区到片段层级分类更新策略
        5.4.2 小城镇片段到节点层级更新策略
        5.4.3 小城镇节点到微观层级更新策略
    5.5 乡土营造技艺在建成环境更新中的应用
        5.5.1 木--传统精神现代传承
        5.5.2 石--匠心石乡挖掘应用
        5.5.3 泥--残墙文化景观复兴
        5.5.4 竹--篾匠技艺再次创新
    5.6 本章小结
6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的评价体系研究
    6.1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6.1.2 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6.1.3 调查问卷设计与结果计算
    6.2 AHP确定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6.3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的模糊评价举例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用
        6.3.2 FCEM基本步骤
        6.3.3 分层选取及概述评价对象
    6.4 统计与分析各类参与者调查问卷
    6.5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与结果分析
        6.5.1 各独立指标隶属度计算
        6.5.2 上层非独立指标隶属度确定
        6.5.3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成果值的隶属度的确定
    6.6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评价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9.1 附录一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补充介绍
    9.2 附录二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评价体系专家咨询问卷
    9.3 附录三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评价体系——计算过程
    9.4 附录四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模糊评价——计算过程
10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闽南小城镇风貌整治策略研究 ——以龙海市石码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小城镇
        1.3.2 城镇风貌
        1.3.3 风貌整治
        1.3.4 有机更新理论
    1.4 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解读
    2.1 国内外风貌整治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风貌整治常用手法探究
    2.2 有机更新理论研究现状
        2.2.1 有机更新理论发展解析
        2.2.2 国内有机更新理论应用现状
    2.3 有机更新理论在小城镇风貌整治中的适用性
    2.4 有机更新理论在小城镇风貌整治中的内涵与优势
        2.4.1 有机更新理论的内涵
        2.4.2 有机更新理论的优势
第三章 有机更新理论在闽南小城镇风貌整治中的应用
    3.1 《福建省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导则(试行)》解读
    3.2 闽南小城镇风貌要素研究
    3.3 闽南小城镇风貌整治相关研究
        3.3.1 闽南小城镇风貌现状
        3.3.2 闽南小城镇整治现状
        3.3.3 整治手法反思
    3.4 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风貌整治基本原则
    3.5 有机理论引入小城镇风貌整治的意义
    3.6 闽南城镇更新案例分析
        3.6.1 海澄镇月港历史风貌区更新改造
        3.6.2 永春岵山镇更新改造
        3.6.3 案例分析总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更新理论整治原则下的闽南小城镇风貌整治策略研究
    4.1 整体性原则指导下的风貌整治思考
    4.2 空间优化策略
        4.2.1 物质空间优化
        4.2.2 生态空间优化
    4.3 地域文脉传承
        4.3.1 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
        4.3.2 地域性建筑元素的提炼与表达
    4.4 保障体系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漳州龙海市石码镇风貌整治实践
    5.1 龙海市石码镇风貌现状
        5.1.1 基本概况
        5.1.2 风貌现状
        5.1.3 整治目标
    5.2 石码镇风貌提升的整体性思考
    5.3 石码镇空间优化策略
        5.3.1 物质空间优化
        5.3.2 生态空间优化
    5.4 石码镇地域文脉传承
    5.5 石码镇保障体系构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成果发表

(10)成都洛带片区乡村生活型街道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区域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乡村生活型街道改造相关理论
    2.1 人与环境的理论
        2.1.1 环境心理学
        2.1.2 环境行为学
        2.1.3 行为心理学
        2.1.4 人与环境的相关理论小结
    2.2 街道更新理论
        2.2.1 有机更新理论
        2.2.2 触媒理论
        2.2.3 街道更新理论小结
    2.3 街道设计理论
        2.3.1 图底理论
        2.3.2 连接理论
        2.3.3 场所理论
        2.3.4 街道设计理论小结
    2.4 建筑类型学理论
        2.4.1 典型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2.4.2 建筑类型学小结
    2.5 相关理论总结
    2.6 乡村生活型街道空间设计要素
        2.6.1 基本要素
        2.6.2 拓展要素
        2.6.3 其他要素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乡村生活型街道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乡村基本情况
    3.2 乡村街道类型分析
    3.3 生活型街道现状环境分析
        3.3.1 街道交通分析
        3.3.2 街道场所性分析
        3.3.3 街道空间分析
        3.3.4 街道界面分析
    3.4 使用者情况分析
        3.4.1 使用者基本情况分析
        3.4.2 使用者行为分析
        3.4.3 使用者满意度分析
        3.4.4 使用者需求分析
    3.5 现状街道问题、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3.5.1 街道现存问题分析
        3.5.2 街道问题原因分析
        3.5.3 街道影响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乡村生活型街道改造策略
    4.1 乡村生活型街道改造设计总体思路
    4.2 乡村生活型街道改造设计原则
    4.3 满足交通功能的策略
        4.3.1 组织良好畅行的交通网络
        4.3.2 鼓励交叉口稳静化
        4.3.3 利用建筑前区规避堵塞
        4.3.4 协调融合人车关系
        4.3.5 普及推广慢行系统
    4.4 提高场所性的策略
        4.4.1 优化适宜性的建筑风貌
        4.4.2 合理规划整合沿街业态
        4.4.3 提倡弹性的分时段、分空间管理
        4.4.4 鼓励产居结合模式
    4.5 优化街道空间的策略
        4.5.1 塑造宜人的空间尺度体验
        4.5.2 推进有序变化的空间节奏
        4.5.3 设置丰富街道空间的多样元素
    4.6 建设街道界面的策略
        4.6.1 建设丰富多层次的界面
        4.6.2 注重低层界面的精细化设计
        4.6.3 强调连续统一的完整界面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乡村生活型街道改造设计应用
    5.1 土门村基本情况
        5.1.1 区位及人口
        5.1.2 产业发展情况
        5.1.3 整体建设情况
        5.1.4 街道使用者情况
    5.2 土门村生活型街道改造定位与内容
        5.2.1 设计定位
        5.2.2 改造目标及设计内容
    5.3 交通优化改造设计
        5.3.1 街道偏离过境,交通环线畅行
        5.3.2 交叉口车速优化改造
        5.3.3 建筑前区合理利用
        5.3.4 人车关系再生
        5.3.5 慢行系统建立
    5.4 场所性提高的改造设计
        5.4.1 建筑风貌改造控制
        5.4.2 沿街业态组织
        5.4.3 弹性管理控制
        5.4.4 过渡与结合的产居模式
    5.5 街道空间优化的改造
        5.5.1 重塑宜人的空间尺度
        5.5.2 有序变化的空间节奏
        5.5.3 提升空间丰富度
    5.6 街道界面建设的改造
        5.6.1 界面层次丰富度改造
        5.6.2 底层空间精细化改造
        5.6.3 界面连续统一性改造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小城镇街道景观整治方法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城市设计视角下金寨县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研究[D]. 李星星.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D]. 许入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浙江杭州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的研究[D]. 余俊伟. 浙江大学, 2020(01)
  • [5]“双修”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 丁攀.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融入地域文化的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合肥市紫蓬镇为例[D]. 宁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7]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风貌营造策略研究 ——以西藏鲁朗旅游小镇城市设计为例[D]. 杨静. 深圳大学, 2019(01)
  • [8]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D]. 李乘. 浙江大学, 2019(01)
  • [9]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闽南小城镇风貌整治策略研究 ——以龙海市石码镇为例[D]. 李江华.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成都洛带片区乡村生活型街道改造设计研究[D]. 韩江雪.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善方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