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论文文献综述)
周韧[1](2021)在《新中国早期邮票图像景观的“宣传画”审美风格》文中提出晚清、民国时期,邮票多为体现政权属性,其审美风格往往拘谨、繁缛,色彩单一,呈现了近似于钞票的设计风格。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对政治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早期邮票(1949—1977)也高度凸显了这种媒介的宣传属性,邮票的选题、图像设计与审美风格的主要特点是政治题材占据压倒性地位,设计多采用富有力量的图形、革命象征意义的色彩、简明有力的标题与旗帜鲜明的口号,形成了中国邮票史上一段独特的微缩版"宣传画"风格时期。
何明星,李佳[2](2021)在《毛泽东着作非洲民族语言的翻译、出版与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梳理毛泽东着作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非洲民族语言翻译、出版与传播的历史,研究评估了毛泽东着作在非洲大陆的传播效果,提出这是在冷战格局下为世界提供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较早实践,特别是新中国经济建设之路的探索,对于非洲发展中国家具有方向性意义。
刘亚男[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文中认为
牛明慧[4](2020)在《“中国学派”动画角色研究 ——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学派”为标志的国产动画、美术片在各类电影节上屡获殊荣。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中国学派”的生产制作模式越来越独特,这也形成了一定的美学特征。其中,在动画角色设计上,设计者坚持“为儿童服务”的原则,并具有“寓教于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学派”动画在角色造型上相对纯粹、题材正面的主要原因。同时其在主题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教化意识,导致“中国学派”在动画题材选择上比较狭窄,因此角色塑造时也相对单薄。从动画角色的艺术精神方面,“中国学派”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使得整部动画都呈现出一种大气、质朴、厚重的意境。总而言之,“中国学派”的动画角色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力量。“中国学派”动画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成长并发扬,其运作环境非市场化、也非商业化。所以这也导致在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后,未能很好的适应,致使“中国学派”对作品缺乏包装意识,宣传力度小,对我国动画产业化的发展很不利。不过近年来,产业化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对文化创意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相对宽松,这也为“中国学派”动画的再次崛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整体上看,我们可以从“中国学派”动画角色入手,提高我国动画作品的质量,产生属于自己的角色IP,形成产业链,从而构建良好的商业化运作环境。总的来说,上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学派”动画的领军者,在1957年正式建厂后的美术片总产出达到了全国的80%,其最先研究在动画中使用民族风格,首次喊出“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我国民间美术形式中吸取灵感,如皮影戏、中国画、剪纸等,体会这些艺术所具有的传统思想,以此为基础开创了“中国学派”美术片。在本次研究中,将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多部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角色作为切入点,以此为例,着重从1949-1965、1966-1976、1977-1999三个时间段来分析“中国学派”动画角色的发展历程和相应的时代背景,并对这些角色造型中的民族性进行发掘;后研究“中国学派”衰落的因素与现状并分析其创作的出路。
崔辉[5](2020)在《对抗·融合·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党际交流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党际交流日益活跃,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七十年的党际交流,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国际秩序、国际体系的关系,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际交流以对抗美苏主导的国际体系为特征;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九大,党际交流呈现出与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融合的特征;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和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扩大,党际交流呈现出引领开创国际新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特征。
金炳镐[6](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70年来,毛泽东同志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理论上解决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民族问题这两个基本问题,实践上解决如何促进民族发展、如何协调民族关系这两个核心问题;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的主要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繁荣。
俞悦[7](2019)在《毛泽东着作在法国的传播(1949-1977)》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着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毛泽东着作的译介出版也是上世纪中国对外宣传的重点。法国是毛泽东着作域外传播的重要对象国之一。本文将毛泽东着作法文版作为一个传播对象,首先分别梳理法文版毛泽东着作在中国和法国译介出版情况,分析其译介方式、出版动机以及出版特色等;其次,总结毛泽东着作法文版在法国的发行与传播渠道,探究发行策略对着作传播的影响;再者,从民众的思想诉求、中法关系以及出版形态等角度,探讨毛泽东着作在法国获得传播的原因;最后,进一步分析毛泽东着作在法国受众间的接受情况,主要探究其社会团体与知识分子对毛泽东着作的阅读和接受特征。本文通过对毛泽东着作在法国传播的研究,补足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对着作本身传播研究缺失的不足,为毛泽东思想传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魏国红,郑万军[8](2019)在《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趋向》文中指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间的交往和民族关系的趋向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取决于国家政策权威的执政理念和共同体的价值共识,经过长期实践并被共同体成员高度认同的民族政策会沉淀为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会持续性地影响族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政治资源,有助于共同体凝聚和国家整合。文章在分析了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政治与社会功能、理念与价值、历史实践及政治文化构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政策的结果,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决定了中国民族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罗睿[9](2018)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实践》文中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外交方针陆续有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条线”、“一条线”。改革开放以来,又陆续提出并开始践行“和平共处”、“和平崛起”、“和谐世界”、“和平外交”等外交战略,中共十九大又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今天的外交方针。这一系列外交方针的演进都与当时的国际政治变化有着巨大的关联。总结出这些演进的缘由及其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怎样从理论上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实践中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无疑是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的。绪论阐述了撰写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理论意义及其实践意义。在总结中外学者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出了本论文的撰写思路和写作方法,指出了该文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难点,明确了本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了 20世纪50年代,中共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容、作用及其意义。认为中共之所以决定实行一边倒和结束实行一边倒,都是中共独立自主作出的抉择。阐述了从一边倒外交方针转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理论基础、必然性、实质和特点;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营造周边安全环境的重大影响;这一原则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交往准则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意义;在当时实行这一原则中的某些局限性。分析了实行“两条线”和“一条线”两种外交战略的原因、内容、实质和影响;中共在“中间地带理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理论”的指导下,成功地实现了“以小球推动大球”的战略转变。由于形成了中、美、苏三国的大三角战略,从而有力地扞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第二章论述的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恢复、继承、丰富和发展。着重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中共将“和平共处”原则上升到“和平崛起”战略的必然性;“和平崛起”战略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继承与发展。论述了“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和平外交”等一系列概念的内在关联。指出了中国从现有国际秩序的反对者转变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原因、内容及其重大意义。第三章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指出了实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回答了世界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种质疑,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建立和谐世界中的应用价值,指出了应该怎样科学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着重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并以一系列事例来论证了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力践行。总结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演进历程中,中共所逐渐形成的和平发展道路理论,以其特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共处理论宝库,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贡献,其必将永远镌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演进历程中,中共所逐渐形成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都凸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都凸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意义,都凸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贾玉霞[10](2018)在《南昌市八一广场建国后时空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围绕八一广场(人民广场)展开。通过阐述广场从1956年兴建到2017年半个多世纪间的历次改建,绘制不同阶段广场平面图。展现广场由最初的平面到1968年的立体、东西轴线的广场;1979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落成,广场纪念性增强,广场东西、南北轴线形成;1984年后广场绿化逐步增强;21世纪广场两次大的改造使广场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大广场。通过图表呈现不同阶段广场上的空间活动,说明广场空间活动由单一集会性活动向体育性、文化性、休闲性、经济性等多层次、多方面转变。从广场结构空间,广场活动探究广场功能空间与文化空间。分析出广场由同一的政治性功能向休闲、娱乐、文化、经济多功能转变,从政治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变。八一广场还承载着“八一”精神。全文主要从广场的结构空间、功能空间及文化空间诠释八一广场建国后的时空变迁。
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早期邮票图像景观的“宣传画”审美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论 |
二、建国“十七年”邮票主题特征与图像景观 |
三、“文革”时期邮票选题特征与图像景观 |
四、政治思维主导下邮票频繁“撤销发行” |
五、设计风格与审美特征的宣传化塑造 |
(一)富有力量的图形与革命色彩 |
(二)简明有力的标题与旗帜鲜明的口号 |
1.与题材呼应的简明有力标题 |
2.旗帜鲜明且富有鼓动性的口号 |
结语 |
(2)毛泽东着作非洲民族语言的翻译、出版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着作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的翻译出版 |
1.毛泽东着作斯瓦希里语的翻译出版概况 |
2.毛泽东着作豪萨语的翻译出版概况 |
二、毛泽东着作在东非、西非的发行传播 |
1.坦桑尼亚等东非地区:中国出版物的多重影响 |
2.加纳等西非地区:中国出版物特色鲜明 |
三、毛泽东着作等中国书刊在非洲的传播效果 |
四、毛泽东思想与非洲实践的结合 |
五、结语 |
(4)“中国学派”动画角色研究 ——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学派”动画与角色设计 |
一、“中国学派”概念界定 |
二、角色设计对动画重要性 |
三、角色设计类型分析 |
(一)从动画风格角度 |
(二)从应用材料分析 |
第三章 发轫与交融的“民族化”道路 |
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长历程 |
(一)建国初期上海美影厂前身(1949——1956) |
(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成(1957年) |
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角色形象发展趋势 |
(一)动画类型多样化 |
(二)角色设计民族化发展 |
第四章 桎梏下“模式化”的低潮 |
一、电影发展背景 |
(一)文革政治背景 |
(二)创作低潮期 |
二、文革时期动画角色设计特点 |
(一)主题思想单一 |
(二)“红光亮”的角色形象 |
三、文革对中国动画发展影响 |
第五章 探索与博弈的“多元化”推进 |
一、“中国学派”动画发展氛围 |
(一)“探索性”的艺术氛围 |
(二)传统文化延续发展 |
(三)国外各种思潮涌现 |
二、动画角色设计特点 |
三、市场经济对动画角色设计的影响 |
(一)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环境 |
(二)传统文化艺术短片遇冷 |
第六章 “中国学派”对中国动画角色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
一、“中国学派”衰落引出国产动画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主题重复,风格守旧 |
(二)技术盲从,缺乏原创角色 |
(三)“中国学派”与时代变化存在偏差 |
二、“中国学派”对中国动画角色创作的出路启发 |
(一)立足民族化,鼓励个性化 |
(二)开拓新风格和新题材 |
(三)加强国际融合,实现产业化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对抗·融合·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党际交流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抗:维护国家独立、推动世界革命的党际交流 |
(一)维护国家独立:与西方国家在野党的交流 |
(二)推动世界革命: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党际交流 |
二、融合:保障国家利益、遵从国际规则的党际交流 |
三、引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新时代的党际交流 |
(6)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发展 |
(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
(二)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
(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
(四)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
(五)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
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与时俱进 |
(一) 关于民族概念理论 |
(二) 关于民族发展的理论 |
(三) 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
(四) 关于民族关系的理论 |
三、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开拓创新 |
(一) 关于民族平等的政策 |
(二) 关于民族团结的政策 |
(三)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
(四) 关于民族发展繁荣的政策 |
(7)毛泽东着作在法国的传播(1949-1977)(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毛泽东着作在海外传播的研究 |
1.2.2 毛泽东着作在法国的传播概况 |
1.2.3 毛泽东着作在法国传播的背景及原因 |
1.2.4 法国对毛泽东及其相关思想的研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界定 |
第二章 中国翻译出版毛泽东着作法译本 |
2.1 中国翻译出版毛泽东着作法译本概况 |
2.2 译介团队 |
2.3 《毛主席语录》的出版与传播 |
第三章 法国翻译出版毛泽东着作法译本 |
3.1 中国翻译出版毛泽东着作法译本概况 |
3.2 翻译出版毛泽东着作的法国出版社 |
3.3 译介方式 |
3.4 毛泽东诗词的法文译介 |
第四章 毛泽东着作在法国的发行 |
4.1 中国官方组织建立发行网 |
4.2 凤凰书店 |
4.3 自主成立出版社 |
4.4 出版发行策略 |
第五章 毛泽东着作在法国传播的原因 |
5.1 法国民众的思想需求 |
5.2 中法关系变迁的影响 |
5.3 平装书革命 |
第六章 毛泽东着作在法国的接受 |
6.1 毛派团体的产生 |
6.1.1 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党(PCMLF) |
6.1.2 “马克思主义一列宁主义共产主义青年联盟(UJCML) |
6.1.3 无产阶级左派(GP) |
6.2 法国知识分子的毛主义接受 |
6.2.1 萨特与福柯对毛主义的认同与接受 |
6.2.2 对《矛盾论》的接受与再阐释 |
6.2.3 原样派的毛主义接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949-1977外文局毛泽东着作法文出版目录 |
附录二 在法国开展出版发行工作半年小结 |
(8)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民族政策有着调节民族关系、实现国家整合的政治及社会功能 |
二、新中国民族政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经验” |
四、新中国民族政策已经成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文化资源 |
(9)“和平共处”原则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方法 |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共处”原则的首创及践行 |
第一节 一边倒外交方针: 探索“和平共处”原则的先声 |
一、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及其践行 |
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终结及其原因 |
第二节 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重大调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践行 |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重大转变 |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范围的拓展及其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
第三节 “从两条线”战略、“一条线”战略到“新三角战略”: “和平共处”原则在曲折中前行 |
一、“两条线”战略形成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
二、“一条线”战略形成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
三、美苏中三角战略关系的形成 |
第二章 建立国际新秩序: 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共处”原则的恢复和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共处”原则恢复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对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验的总结与反思 |
二、对时代主题转换的全新认识 |
三、“和平共处”原则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髓的坚持和发展 |
四、“和平共处”原则的成功践行 |
第二节 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础来建立国际新秩序 |
一、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提出 |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和平外交”战略: 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共处”原则的拓展 |
第一节 “和平崛起”战略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一、“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 |
二、“和平崛起”战略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
第二节 从“和平崛起”战略到“和平外交”战略 |
一、从“和平崛起”战略向“和谐世界”战略的转变 |
二、从“和谐世界”战略向“和平外交”战略的转变 |
第三节 开始了对国际秩序观认识上的重大转变 |
一、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认识 |
二、开始了推动国际新秩序合理化的进程 |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 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共处”原则的最新发展 |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提出的基础 |
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来源 |
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基础 |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提出及其必然性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提出 |
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 |
第三节 科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内涵 |
一、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质疑 |
二、掌握科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方法 |
三、科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必须把握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
四、科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本质 |
第四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中的价值观和特点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对全球的适用性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特点 |
第五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提出的意义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世界意义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中国意义 |
三、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践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一、经典着作 |
二、中共中央文件及领袖着作 |
三、学术着作 |
四、报纸和文献 |
五、外文文献 |
六、外国政治人物讲话 |
致谢 |
(10)南昌市八一广场建国后时空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清末民初南昌城变化 |
一、西汉至民初南昌城沿革 |
二、八一广场在顺化门外修建缘由探究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八一广场时空变迁 |
一、平面形态广场及周围建筑环境 |
二、同一化集会型政治功能 |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八一广场时空变迁 |
一、广场立体化与对称式演进 |
二、政治功能的延续与高潮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八一广场时空变迁 |
一、广场建筑的丰富与购物商场的兴起 |
二、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变 |
第五章 建国后八一广场文化空间 |
一、“八一”精神 |
二、政治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早期邮票图像景观的“宣传画”审美风格[J]. 周韧.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1(06)
- [2]毛泽东着作非洲民族语言的翻译、出版与传播[J]. 何明星,李佳. 中国出版, 2021(21)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D]. 刘亚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中国学派”动画角色研究 ——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品为例[D]. 牛明慧.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对抗·融合·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党际交流的历史考察[J]. 崔辉. 甘肃理论学刊, 2020(01)
- [6]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发展[J]. 金炳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7]毛泽东着作在法国的传播(1949-1977)[D]. 俞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 [8]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趋向[J]. 魏国红,郑万军. 贵州民族研究, 2019(02)
- [9]“和平共处”原则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实践[D]. 罗睿. 武汉大学, 2018(01)
- [10]南昌市八一广场建国后时空变迁研究[D]. 贾玉霞.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