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课后培训的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课后培训的管理工作

一、如何搞好课余训练的管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魏功晋[1](2021)在《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5—2010年我国儿童的身体素质指标结果显示,1985—2010年间的儿童身体素质总体指标呈上升状态,但是自1995年以后,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基于此,近10年来不管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学术研究领域都高度关注儿童身体素质提高的相关问题,可见,儿童身体素质的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以及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重视。因为儿童少年时期正处小学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其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形成促进其整体健康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故在这个阶段安排合理的课余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延缓后期成长过程中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疾病的产生,而且对于其健康心理的养成亦是至关重要。淄博市是山东乃至全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开展课余体育锻炼较早,但经调研发现,虽开展课余体育锻炼较早,但却没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较为稳定的发展结构以及社会支持体系。因此,探索、研究影响小学阶段儿童少年课余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持相关因素,促进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发展,助力于小学阶段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便迫在眉睫了。本研究以淄博市这个山东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切入视角,对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深入的问题分析与探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首先,对淄博市小学生抽样群体基本情况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客观概述;其次,基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几个维度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对淄博市小学生的社会支持结构进行了的深入分析;最后,基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组织等四维结构衍出完善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方法与路径。研究认为,就学生层面而言,淄博市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次以及持续时间不长,相较于“封闭性运动”而言,其对于开放性的体育活动喜爱程度较高,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朋辈的情感支持发挥了较大支持作用;就政府层面而言,政府相关政策落实度薄弱且缺乏层次性,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就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对于课余体育锻炼认知不足,运动场地以及相关锻炼器材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可支持锻炼项目单一,缺乏专业课余体育锻炼指导教师,教师行为支持水平有限;就家庭层面而言,家长对孩子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不均一,家庭整体支出中体育消费水平占比较低,财力支持不足且消费类型单一,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行为与家长态度有密切关系;就社会组织而言,社会相关公共体育锻炼平台设施单一,社会对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赞助以及认可程度较为薄弱,相关组织之间协调困难,相关锻炼项目与学生身心特点不符且缺乏持续性。针对上述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中出现的实然现状,尝试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四个维度采取相关解决策略。如立足政府层面,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奖励机制,以此调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组织等三方面的多元协同;立足学校层面,完善学校场地与器材设施建设、引进专业课余体育锻炼指导教师,建立医疗服务与体育指导双层次的安全措施解决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安全问题;立足家庭层面,转变家长对于课余体育锻炼的认知视角,促进其对于学生物质与情感关怀两方面的支持,以此外化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行为动机;立足社会组织层面,积极倡导相关体育社会组织完成从“走进”学校到“走入”学校的转变,同时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指导原则保障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通过“四维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建构提升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组织四方面社会支持的协同配合效度,以此完善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持体系,以点带面,为扭转当前小学生体质下滑局面、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促进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贡献些许力量。

连志毅[2](2021)在《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自从200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通知》起,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下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足球具有多元化的育人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可以在心理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等精神品质,提升孩子对足球的兴趣。但是足球作为一项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的运动项目,存在产生突发事件的风险,每年开展数量庞大的校园足球赛事,引起人们关注研究校园足球运动带来的风险问题。通过调查上海市中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和突发事件的现状,对产生突发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数据评估、结果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上海市中学校园足球活动的更好更快发展。研究方法:本文以青少年校园足球产生突发事件的风险因素及相关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上海市的足球特色学校中26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预计发放1040份问卷,实际回收1019份,有效问卷995份,对调查数据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识别和评估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引起突发事件的风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来应对足球运动的安全风险。研究结果:校园足球活动的风险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师生以外其他人员因素、场地、器材及运动环境因素和对人或物管理不善因素。(1)教师因素分为“教学方法和管理因素”与“教学经验和能力因素”2个维度;(2)学生因素分为“知识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因素”3个维度;(3)师生以外其他人员因素:虽然只提取了一个公因子,但是因子的贡献率在50%以上,所以认为一个因子也是较为合适的;(4)场地、器材及运动环境因素分为“场地环境因素”、“器材设施因素”与“运动环境因素”3个维度;(5)对人或物管理不善因素:虽然只提取了一个公因子,但是因子的贡献率在50%以上,所以认为一个因子也是较为合适的。研究建议:(1)教师和教练应该加强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凝练教学经验,强调安全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管理;(2)学生加强学习运动安全知识和运动专业理论,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保护应对能力,克服心理因素;平常多加锻炼,合理膳食,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3)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要重视体育运动的安全问题,增加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风险应对计划;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家长的风险自甘观念;政府建立健全有关体育的法律法规,保险公司推进险种专业化、多样化等;(4)学校应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管理,定期维护,从而提供安全、有保障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5)学校要建立健全课内外足球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学校卫生保健机构的管理制度,阶段性或者不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体检,尤其是校医和医疗资源、运动器材的配备和管理。

黎育生[3](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提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李思瑾[4](2021)在《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抽象作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首,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提升数学抽象能力对高中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在尖端人才的培养上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对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的特征进行研究,既有利于促进学优生的发展、使优生更优,也有利于普通学生借鉴学习、提升能力。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制订数学抽象的水平层次、内容模块、数学活动3个考查维度,以此编制测试卷对Y省6所学校的527名高三学生进行测查,并取前20%(105名)学生为数学学优生具体分析得出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学业表现特征。然后基于扎根理论对31名数学学优生进行深度访谈,运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录音文本编码分析,得到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心理活动特征。最后分别针对数学学优生薄弱方面和优异表现提出数学抽象能力提升建议和巩固建议;借鉴数学学优生特征针对普通高中生提出数学抽象能力培养建议。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⑴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学业表现特征在于,水平层次上整体表现优异,但不同抽象内容上具有显着差异,符号的抽象表现最优异,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有所欠缺,不同数学活动上存在显着差异,知识与技能活动最优异。男女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无显着差异。⑵数学学优生心理活动特征宏观反映于非智力因素(提供动力来源),元认知(提供监督体系),学习策略(带来学习保障)3个方面。最突出的综合反映是数学学优生资源管理策略完善,情感态度积极,人格特质明显。最突出的直接反映是数学学优生自我信念强、学习态度端正、对数学抽象充满兴趣。⑶针对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略薄弱的地方提出了4条提升建议;针对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较优异的方面提出了4条巩固建议。借鉴数学学优生心理活动的直接特征针对普通高中生提出了3条数学抽象能力培养建议。望这项研究能帮助一线高中教师了解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特征,对培养高中生数学抽象能力提供参考。

李锦[5](2021)在《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联合下发,江苏省体育局、省教育厅也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体教融合”的实施得到进一步深入。常州市坚持“出人才、争荣誉”的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积极发现、培养并向上级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目前为止,共培养了 24名世界冠军。在学校体育训练方面,常州市整合教育、体育两大系统资源,推动体教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教育双赢的目标。有30所学校获批了 2017~2020年度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常州市中心城区就有14所。为了全面了解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现状,本研究以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社会运行为切入点,以社会运行机制中的动力、整合、管控、保障和激励5个要素为研究基点,探讨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运行状况。为常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从而给常州市体卫艺处的统筹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得出如下结论: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在运动员培养和输送方面贡献突出。具体表现在:(1)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动力源于:国家和江苏省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大力支持、常州市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2)就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整合要素而言,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在学段整合分布上是不均衡的。特别是某运动项目在学段衔接上出现“断层”现象。(3)就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管控要素而言,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是三级管控。表现在课余训练办队模式上为:市队校办、与少体校联合办队、与俱乐部联合办队和学校办队。(4)就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保障要素而言,在训练主体保障,管理措施保障,训练经费保障和场地设施保障上均能保证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具体表现在:①参训主体方面:教练员的整体数量和质量,以及运动员生源和质量均能够保障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但棒垒球项目因普及度不高、开展较少等原因,棒垒球教练员的满足程度较低。②管理措施方面:教练员、运动员管理措施制定较完善,能够保障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具体措施有:制定了教练员选拔标准、教练员的日常训练管理措施和培训制度。制定了运动员招生指标、运动员的训练与学习管理措施和运动员学训矛盾的解决办法。③训练经费方面:经费来源渠道较丰富,经费支出合理,基本能够保障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具体经费来源渠道有:省体育局经费补助、市体育局专项拨款、学校拨款和社会赞助。经费支出为参加运动竞赛、维持日常训练和场地器材的维修与更新。④场地设施方面:场地设施的建设符合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场地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能够保障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5)就常州市中心城区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激励要素而言,教练员和运动员激励措施制定较完善,能够保障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提出以下建议:(1)常州市体卫艺处应发挥统筹作用,鼓励中心城区初中学段学校积极创建、申报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根据创建、申报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2)常州市体卫艺处应制定棒垒球优秀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招收专业棒垒球教练员,为开展棒垒球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提供人员保障。(3)常州市中心城区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加大与社会上各运动协会和俱乐部的联系,以联合办队,“冠名”队等形式,寻求社会体育资源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在场地设施和专职教练员的支持。(4)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都应重视带训教练员切身利益。在奖励措施中,应将教练员带队获得成绩,作为他们评职称、评奖、评优的加分因素。

席长明[6](2021)在《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强则国强,少年强则国强”。在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新时代,中国的学校体育正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和全面胜利的关键时期。中国青少年一代的身体健康成长和身强体壮成为了目前中国实现“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育传承是武术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初中生的成长发育和性格特点,结合中华武术本身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初中开展校园武术正当时,不仅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遵循文化强国要求,而且可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响应体育强国的号召,更是对教育强国的完美诠释。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路径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新乡市武术特色学校的特色总结,为新乡市区初中开展校园武术提供特色路径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新乡市区初中校领导对发展校园武术没有从长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出发,没有站在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支持校园武术的发展;2、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的发展受到中招体育考试的冲击,在武术课堂教学、武术课外活动以及武术课余训练与竞赛的时间和支持力度不够;3、新乡市区初中缺少专业武术教师对校园武术发展的促进;4、学校的体育经费对校园武术支持力度不够,缺少武术场地器材设施;5、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淡薄,对武术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练习武术的兴趣较低。本文针对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校领导要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从顶层设计对校园武术发展进行重视;2、学校在开展校园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把“体教融合”的发展理念进行落实,将学校实际情况与“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3、通过社会资源,筹集发展校园武术所需经费和器材设施,保障校园武术顺利开展;4、新乡市区初中应不断改革创新、灵活多变地运用“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让武术爱好者一起参与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5、河南省体育局和教育局应通力合作,因地制宜,以考促练,加快河南地区校园武术的发展成熟。

张永林,程景瑞,牟晓峰[7](2021)在《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体质提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构建学校体育工作体系,实施大学生体质提升工程,把移动互联网技术引入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性进行体育锻炼的管理,使学校体育工作系统性体系化,规律性规则化,有序平稳运行,有效激发了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体质提升工程,学校体育工作显着改进,经验值得借鉴。

刘斌[8](2021)在《对高职院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无疑是对新的历史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挑战,之后在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陆续体现出各种教学目标,基于此,它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之外,又要求将工作的核心放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上面。在此基础上,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高职体育未来可期,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课余训练就成了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高职院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工作话题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耿新[9](2020)在《义务教育均衡背景下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学校体育资源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是体育资源是一切体育活动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体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能体现出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本文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初中城乡体育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本市(不含汝州市)的初中172所初级中学中,选取20所城乡初中的体育资源分析研究,从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类和体育时间资源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本市初中体育资源存在以下问题:(1)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体育教师配置差异较大。城区初中体育教师岗位更倾向于年轻教师,且城乡女性体育教师不均衡化,乡镇初中女性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城区体育教师学历略高于乡镇初中的体育教师;乡镇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正比。(2)平顶山市城乡初中物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差异。乡镇初中在田径场地、跑道的规格和跑道的材质、器械的种类与数量等方面上都与城区初中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时学生对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满意度方面存在差异,城乡初中场地的利用率上都存在不足。(3)平顶山市城乡初中财力资源配置方面不足。城乡初中体育的经费除了用于器材之外,城区中学的经费更多用在开展体育比赛和活动;乡镇初中体育经费所占学校总经费比例与城区初中相比较低,乡镇初中在体育经费方面整体不如城区初中难以满足需求。(4)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信息资源配置差异比较明显。城区初中所获得体育资讯的信息量远大于乡镇初中,乡镇初中体育类图书的利用率情况上略好于城区初中;在多媒体运用、网络教学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城区初中基础信息比乡镇初中基础信息更加完善,更有利于使用最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5)平顶山市城乡初中时间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乡镇初中的体育课被占用情况比城区初中要严重;城区初中在体育课运动负荷量的制定上整体比乡镇初中更合理;城区初中在课余训练中开展特色体育项目情况上远远高于乡镇初中。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引进体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着力发展学校体育。提高平顶山市乡镇初中体育教师的福利和待遇;深化城乡初中学校之间的合作,加强城乡初中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2)实施校领导监督负责制,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制度,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平顶山市乡镇初中要按照政府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引导全校师生爱护体育场地和器材。(3)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增加体育经费。增加平顶山市财政对乡镇初中学校的经费投入,同时也要充分调动起社会支援教育的热情,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使乡镇初中的体育教育资源得到保障。(4)加强现代化信息建设。推进平顶山市城乡学校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建设,完善乡镇初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5)建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机制。平顶山市城乡学校不仅要定期宣传体育教育的好处和意义,还要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

章隽宁[10](2020)在《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当今学校业余训练中比较重要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竞技体育链条中属于三级训练网中的初级形式,既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和我国三级训练网的中级、高级训练形式输送人才的任务,又是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的示范和引领,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奥运争光”的双重使命。其不仅是作用于传统体育项目的校内推广,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加强终身体育意,还能借助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以弥补传统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鉴此,笔者通过对湖南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进行调研,分析学校面临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以期其能够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从而得以促进湖南省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文章中笔者以湖南省172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就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地域分布、学段分布、项目分布,并针对其学校发展现状,对长沙市明德中学、邵阳市第八中学、怀化湖天中学、湘潭县第一中学、娄底市第六中学等5所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进行了个案考察。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发展史回顾:从发展历程来看,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探索发展阶段(1986-2000年)、规范发展阶段(2000-2013年)、健康发展阶段(2013年之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发展趋势良好,学校组织管理规范,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传统校申报。2019年全省新申报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8所,体育传统项目6个,新申报学校和项目数均为近年新高。其次,地域分布:14个省辖市中授牌最多的是省会城市长沙市,多达33所,最少的是张家界市,只有3所。整体上看,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中东部地区多、西北部地区少的特点。第三,学段分布:具体的学段类型有3种,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高中,接下来依次是初中、小学。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不同学校类型中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现状,学段类型比例不合理,学段结构比重呈现倒挂现象。第四,项目分布:共有18个项目,开展最为广泛的是田径项目,共有137所学校开展,其次是篮球有25所学校开展,足球23所,排球17所,武术13所,定向越野11所,乒乓球10所,跆拳道、羽毛球有5所,摔跤、柔道、游泳有4所,体操、健美操、举重有2所,网球、攀岩、皮划艇有1所,项目发展不平衡。最后,对湖南省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二是均衡地区发展,合理规划项目设置;三是多渠道搭建竞赛平台,切实促进专业成长;四是建强教练队伍,大力倡导科学训练;五是推进“体教融合”,聚焦落实立德树人。

二、如何搞好课余训练的管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搞好课余训练的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小学生身体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需要
        1.1.2 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的时代诉求
        1.1.3 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研究匮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淄博市小学生
        2.1.2 课余体育锻炼
        2.1.3 社会支持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支持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资源依赖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2.3.1.1 基于少年儿童外在体质健康视角
        2.3.1.2 基于内在心理健康培养的视角
        2.3.1.3 基于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视角
        2.3.2 社会支持的研究
        2.3.2.1 社会支持研究的发展历程
        2.3.2.2 社会支持分类的研究概述
        2.3.2.3 社会支持作用机制研究概述
        2.3.3 课余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持研究
        2.3.4 研究述评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报告与日记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3.1 样本及总体概述
        4.2.3.2 调研过程概述
        4.2.4 实地访谈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淄博市小学生基本情况统计概述
        5.1.1 淄博市小学生人口统计特征
        5.1.2 淄博市小学生家庭情况概述
    5.2 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5.2.1 体育锻炼参与意识
        5.2.2 体育课、课间操及课余体育锻炼参与
        5.2.3 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参与情况
        5.2.4 课余体育锻炼消费情况
    5.3 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社会支持结构分析
        5.3.1 政府层面的社会支持分析
        5.3.1.1 体育专项资金支持不足制约课余体育锻炼开展
        5.3.1.2 相关政策层次性以及落实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3.2 学校层面的社会支持分析
        5.3.2.1 场地与运动器材设施建设不足
        5.3.2.2 体育活动与专业锻炼指导缺失
        5.3.3 家庭层面的社会支持分析
        5.3.3.1 资金支持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
        5.3.3.2 学生情感满足需要与家庭体育情感关怀缺失
        5.3.4 社会组织层面的社会支持分析
        5.3.4.1 社会体育锻炼指导形式匮乏且组织协调困难
        5.3.4.2 锻炼忽视学生身心特点且其开展持续力不足
        5.3.5 小结
    5.4 完善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想
        5.4.1 政策法规与奖励机制调动多元协同
        5.4.2 医疗服务与体育指导保障锻炼安全
        5.4.3 物质支持与情感关怀内化锻炼参与
        5.4.4 社会组织与规范服务共促体育活动
        5.4.5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调查问卷(家长问卷)
附件2 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件3 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访谈提纲
附件4 部分笔者指导课余体育锻炼的照片
附件5 部分笔者访谈教师照片

(2)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现状
        1.3.2 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风险因素研究
        1.3.3 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
        1.3.4 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应对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青少年
        2.1.2 校园足球
        2.1.3 突发事件
        2.1.4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2.1.5 风险
        2.1.6 风险管理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1.1 国外的风险管理研究
        2.2.1.2 国外关于体育的风险管理研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2.1 国内的风险管理研究
        2.2.2.2 国内关于体育的风险管理研究
    2.3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突发事件调查情况分析
        4.1.1 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意愿程度情况
        4.1.2 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发生时期
        4.1.3 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类型
        4.1.4 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发生频次情况
        4.1.5 上海市学生目睹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程度等级情况
        4.1.6 上海市学生掌握急救措施的情况调查
    4.2 对风险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2.1 校园足球引起突发事件的教师风险因素分析
        4.2.2 校园足球引起突发事件的学生风险因素分析
        4.2.3 校园足球引起突发事件的师生以外其他人员风险因素分析
        4.2.4 校园足球引起突发事件的场地、器材及运动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4.2.5 校园足球引起突发事件的对人或物管理不善风险因素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件2 关于《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研究》教师(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件3 关于《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4 访谈提纲
附件5 选取的学校名单

(3)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4)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聚焦
        1.1.2 数学自身的抽象性
        1.1.3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1.1.4 研究数学学优生的价值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数学抽象”相关概念界定
        1.2.2 高中数学学优生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数学抽象相关研究概述
        2.2.1 数学抽象的概念
        2.2.2 数学抽象能力
        2.2.3 关于数学抽象的调查研究
    2.3 数学学优生特征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2.5.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5.2 扎根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测试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4 研究工具
        3.4.1 测试卷的设计
        3.4.2 访谈提纲的设计
    3.5 数据收集与整理
        3.5.1 测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5.2 访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学业表现特征
    4.1 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现状分析
        4.1.1 数学抽象能力测试卷得分情况
        4.1.2 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各水平层次得分情况
        4.1.3 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各内容模块得分情况
        4.1.4 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各数学活动得分情况
    4.2 数学学优生在数学抽象能力上的差异性分析
        4.2.1 内容模块间的差异性分析
        4.2.2 数学活动间的差异性分析
        4.2.3 性别间的差异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1 访谈数据编码处理
        5.1.1 开放编码
        5.1.2 主轴编码
        5.1.3 选择编码
    5.2 编码节点分析
    5.3 主轴编码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3.1 资源管理策略节点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3.2 情感态度节点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3.3 人格特质节点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3.4 元认知控制节点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3.5 元认知知识节点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3.6 认知策略节点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3.7 思维倾向节点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3.8 价值信念节点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3.9 动力倾向节点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3.10 元认知体验节点下的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心理活动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中生数学抽象能力培养建议
    6.1 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培养建议
        6.1.1 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提升建议
        6.1.2 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巩固建议
    6.2 普通高中生数学抽象能力培养建议
        6.2.1 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信念
        6.2.2 增强学习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
        6.2.3 丰富数学课堂,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的反思
    7.4 研究的展望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测试卷抽象类型分类
    附录 B 高中生数学抽象能力测试卷
    附录 C 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概念
        2.1.2 课余训练概念
        2.1.3 运行概念
    2.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研究
        2.2.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管理研究
        2.2.2 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经费的研究
        2.2.3 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场地设施的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调查结果
    4.1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分布情况
        4.1.1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量及学段分布情况
        4.1.2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分布情况
    4.2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情况
        4.2.1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控情况
        4.2.2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领导重视程度
        4.2.3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保障情况
        4.2.4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激励情况
    4.3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成效
        4.3.1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参赛等级和参赛次数
        4.3.2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输送
    4.4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教练员基本情况
    4.5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动员基本情况
第5章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讨论与分析
    5.1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动力讨论与分析
    5.2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整合讨论与分析
    5.3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管控讨论与分析
    5.4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保障讨论与分析
        5.4.1 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保障
        5.4.2 管理措施保障
        5.4.3 经费保障
        5.4.4 场地设施保障
    5.5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激励的讨论与分析
    5.6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效果讨论与分析
    5.7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反思
        5.7.1 关于学段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5.7.2 关于棒垒球教练员不足的问题
        5.7.3 关于利用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5.7.4 关于对教练员切身利益关注不足的问题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第7章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个案分析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现状分析
        3.1.1 校园武术课堂教学
        3.1.2 校园武术课外活动
        3.1.3 校园武术课余训练与竞赛
        3.1.4 师资力量
        3.1.5 场地器材设施
        3.1.6 校领导对校园武术开展的态度
        3.1.7 学生对校园武术开展的认知
    3.2 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存在的问题
        3.2.1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3.2.2 课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3.2.3 课余训练和竞赛存在的问题
        3.2.4 校园武术师资存在的问题
        3.2.5 场地器材设施存在的问题
        3.2.6 校领导对校园武术开展态度存在的问题
        3.2.7 学生对校园武术开展认知存在的问题
    3.3 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路径分析
        3.3.1 校领导应认识武术的重要性,促进武术发展
        3.3.2 深化武术教学改革,强化武术课余训练
        3.3.3 创新武术课程开发,提高武术学习兴趣
        3.3.4 加强武术师资建设,做好武术经费保障
        3.3.5 制定武术竞赛机制,完善武术场地器材设施
    3.4 新乡市武术特色学校校园武术开展经验启示
        3.4.1 新乡县京华社区中学校园武术个案分析
        3.4.2 新乡县大召营学校校园武术个案分析
        3.4.3 新乡市武术特色学校校园武术特色路径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效度评价表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校领导调查问卷
附录D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E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F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评定办法(试行)
附录G 访谈与问卷发放过程记录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7)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体质提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是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的组织保障
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条例是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的制度保障
三、确立大学生体质提升工程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抓手
四、学生体育助教队伍是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的生力军
五、移动互联网技术促使大学生校园阳光长跑落地见效
六、青职体育工作结硕果
七、发挥青职体育工作经验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

(8)对高职院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余训练现状
    (一)体育课余训练的经费保障
    (二)体育课余训练的场馆设施
    (三)体育课余训练管理机制
三、运动队的管理机制
    (一)对教练员的管理
        1.拓宽知识面,提升能力素质
        2.全程跟踪,对症下药
    (二)对运动员的管理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运动员的道德素质
        2.以制度促提高,培养全面合格人才
    (三)加强目标管理
        1.目标要具体
        2.目标要从实际出发
四、结语

(9)义务教育均衡背景下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研究
    1.4 基于综述的研究分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现状比较分析
        3.1.1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人力资源比较分析
        3.1.2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物力资源比较分析
        3.1.3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财力资源比较分析
        3.1.4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信息资源比较分析
        3.1.5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时间资源比较分析
    3.2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不均衡产生的消极影响
        3.2.1 影响社会公平和和谐的发展
        3.2.2 打击乡镇体育教师积极性
        3.2.3 没有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
        3.2.4 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3.2.5 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
    3.3 造成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不均衡的因素
        3.3.1 人力资源因素
        3.3.2 物力资源因素
        3.3.3 财力资源因素
        3.3.4 信息资源因素
        3.3.5 时间资源因素
    3.4 缩小城乡初中体育资源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对策
        3.4.1 完善体育人力资源配置
        3.4.2 完善体育物力资源管理
        3.4.3 增加体育财力资源投入
        3.4.4 提升体育信息资源服务
        3.4.5 保障体育时间资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平顶山市城乡初级中学教师调查表
    附录B 平顶山市城乡初级中学学生调查表
    附录C 平顶山市城乡初级中学学校主管领导访谈表
    附录D 专家效度检验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调查法
        1.4.3 数理统计法
        1.4.4 逻辑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1.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
        2.1.3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均等化理论
        2.2.2 区域发展理论
        2.2.3 协同理论
第三章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现状
    3.1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史回顾
    3.2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地域分布
    3.3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段分布
    3.4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分布
    3.5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个案考察
        3.5.1 湘潭县第一中学
        3.5.2 邵阳市新邵县第八中学
        3.5.3 怀化湖天中学
        3.5.4 长沙市明德中学
        3.5.5 娄底市第三中学
    3.6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成就
第四章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分析
    4.1 政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4.2 体育传统项目地域、学段、项目布局不够合理
    4.3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地位不够突显
    4.4 教练员队伍建设薄弱,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
    4.5 “体教融合”不够紧密
第五章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对策
    5.1 完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
    5.2 均衡地区发展,合理规划项目设置
    5.3 多渠道搭建竞赛平台,切实促进专业成长
    5.4 建强教练队伍,大力倡导科学训练
    5.5 推进“体教融合”,聚焦落实立德树人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基本情况
附录B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专家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如何搞好课余训练的管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淄博市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持研究[D]. 魏功晋.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2]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研究[D]. 连志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数学学优生数学抽象能力特征研究[D]. 李思瑾.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研究[D]. 李锦. 扬州大学, 2021(09)
  • [6]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的路径研究[D]. 席长明.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7]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体质提升机制研究[J]. 张永林,程景瑞,牟晓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1)
  • [8]对高职院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的探讨[J]. 刘斌. 体育风尚, 2021(02)
  • [9]义务教育均衡背景下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比较研究[D]. 耿新. 河南大学, 2020(06)
  • [10]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研究[D]. 章隽宁.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如何做好课后培训的管理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