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艰苦创业精神仍然是我们的传家宝(论文文献综述)
于瑶[1](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张颖[2](2018)在《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民族以艰苦奋斗着称于世界,中国共产党靠艰苦奋斗兴旺发达。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优良传统,而且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取向,是一种敬业奉献、朴实简约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行为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提倡艰苦奋斗,绝不是让人们再去过“苦行僧”式生活,而是要人们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保持一种以奋斗为核心的人生追求和精神状态。幸福是在奋斗中产生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靠奋斗才能实现,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点,同时,要重视青年大学生群体。为增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本论文站在时代高度,努力在创新上下功夫,以问题为导向,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开展研究,着力回答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现实问题。第一章,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相关概念梳理。在阐释艰苦奋斗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概念基础上,重点阐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认为大学生具备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艰苦奋斗精神包括: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优良学风,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勤劳敬业、精益求精的劳动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醒自觉,胸怀天下、以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情操。新时代开展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意义在于:它是大学生创造美好生活和出彩人生的内在需要,社会倡导和弘扬积极价值观的迫切要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接续力量的客观要求。第二章,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资源挖掘。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勤美德、克俭风尚、刻苦精神等艰苦奋斗观,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艰苦奋斗思想,着力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保持党的政治本色为旨归、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保证的艰苦奋斗教育思想。第三章,我国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历史考察。考察了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历程,总结了经验启示,认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坚定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服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把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不断改革创新原则,提高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第四章,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现实状况分析。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事求是总结成绩,查摆现在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认为从教育视角来看,当前影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目标实现,主要有三种思维方式,即放任的教育思维、形式化教育思维、保姆式教育思维。第五章,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幸福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奋斗为荣的价值取向、弘扬重在践行作风;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言教与身教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基本内容是勤奋刻苦奋斗精神教育、朴实简约优良作风教育、不畏艰难意志品质教育、求真笃实知行统一教育、积极奉献高远志向教育。第六章,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路径构想。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件精神为依据,阐明了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服务立德树人理念、在改革中创新理念、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理念,提出在艰苦奋斗教育中突出理想信念导向、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坚守艰苦奋斗意志、在成长成才教育中培育艰苦奋斗品格、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砥砺艰苦奋斗作风、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坚持艰苦奋斗方向的具体路径,以及构建协同的教育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的建议。
张莹[3](2019)在《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保持艰苦奋斗的积极姿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辛、攻坚克难、共同奋斗,才绘就了美好中国,让我们离中国梦想越来越近。习近平特别重视且倡导“奋斗”精神,认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并引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古人智慧阐发唯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的道理。新时代,习近平赋予了艰苦奋斗新内涵,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奋斗的论述,取经于党的历代领导人艰苦奋斗思想,感悟于七年知青岁月,发展于地方履政经历的长期积累,形成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是在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实践中发展形成的科学理论。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具有新的理论特质。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撸起袖子、甩开膀子的实干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创精神;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坚韧精神;刹住四风、三严三实的务实精神;急民之急,解民之困的为民精神;和衷共济、互利共赢的共建共享精神。同时,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科学的指导性和独特的创造性的理论特质。全面系统的探究其基本内涵和特征为人们理解和践行艰苦奋斗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新时代,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是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幻的思想武器,是推动党的作风建设的持续动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因此,必须在把握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认清国情、树立意识、完善制度、力行实践等方面深化艰苦奋斗实践的发展路径,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国梦作出贡献。
程浩[4](2020)在《长征精神何以长盛不衰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采用了历时性的研究视角,以《人民日报》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60周年、80周年的相关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佐以长征的早期记述文章,探讨了长征精神传播至今依旧长盛不衰的原因。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的是长征的早期记述文章,探究了早期长征记述中所凸显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时代背景;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以《人民日报》在长征胜利40周年、60周年、80周年的纪念报道为对象,考究了上述时期为党和国家所突出强调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时代背景;第五部分着重对上述章节中论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和总结了长征精神传播长盛不衰的深层原因;第六部分着眼于长征精神与其他同类革命精神相比的特殊性,阐释了地理空间对长征精神传播的重要作用。通过梳理和分析长征的早期记述文章和《人民日报》在长征胜利40周年、60周年、80周年的相关报道,我们发现,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为党和国家所强调的长征精神内涵是不一致的,而这与党和国家在各时期基于不同历史任务所产生的不同现实需要有关。由此出发,本文认为,长征精神的传播之所以如此成功,根本原因在于长征精神本身在那段灿烂历史中所形成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另外,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出于现实需要,积极地调用长征精神的相关内涵也是助力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此外,从报道来看,各革命精神的传播还存在着明显的地理依附性。换句话说,各革命精神的相关报道大多集中于该革命精神所涉及的地点或该地点所在的省份。而长征精神内蕴着达15个省市之多的广泛的地理空间,这种优势让长征精神的传播具有了更广大的普适性和阐释力。这对其长盛不衰亦助力颇大。
刘君[5](2017)在《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文中指出本论文由绪论、主体部分六章和结论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释了研究大庆精神的学术动因与实践要求。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对大庆精神进行富于时代气息的诠释和研究既是一项迫切的理论任务,也是一项迫切的实践课题。第二章大庆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大庆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一般和特殊、内部与外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唯物史观成为研究大庆精神的新视角,原因在于唯物史观有助于阐明大庆精神诞生的历史方位、揭示大庆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大庆精神的时代发展。第三章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大庆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有: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大庆精神的理性实践需处理好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博弈继承、发展与创新、科学发展观与大庆精神、可持续发展与二次创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大庆“二次创业”等关系。大庆精神始终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创新的现实路径主要是将大庆精神与企业文化、城市品格、产业形象和人生境界相结合。第四章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与当代价值。大庆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滋养,正是汲取了民族精神营养,大庆精神才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因此,它的创新必须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是政治价值-大国崛起与能源安全;经济价值-创造价值与创造意义;文化价值-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社会价值-社会与个人协调发展;人的价值-好人与能人的统一;管理价值-人本与人性化管理。第五章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与主要社会功能整合。大庆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功能。大庆精神的现实功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引导功能、示范功能、升华功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些现实功能的导向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第六章大庆精神的当代诠释。大庆精神的诠释要立足新时期民族精神整合与凝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高度。只有把大庆精神自觉纳入现阶段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才能更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这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结论在时代变迁与文化转型中重塑大庆精神。创新大庆精神不仅是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搞好大庆油田“二次创业”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大庆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宋才发[6](199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创业精神》文中研究指明革命精神、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科学求是精神、敬业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共同构成了新时期创业精神的理论体系。创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家宝。我国正处在创业时期,必须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
冯思淇[7](201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中国问题而提出的一套系统化了的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指文化渊源、文化特征、文化精神等,具有历史继承、面向实践、先进导向和民族化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因素。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些文化因素的融合借鉴和提升以及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意义。导论部分述评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四个方面概述了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的研究成果,目前有关研究并不系统、不深入。本文坚持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法,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更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支撑,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力量。第一章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相关理论问题。本文从狭义上来界定文化,认为文化是文化结构中的最深层的、隐形的东西,是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精神性因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内容。文化具有历史传承、国民教化、民族凝聚与社会调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主张,与文化之间存在融合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是政党理论创造的灵魂,是实现民众理论武装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先进理论有助于实现文化现代化,科学理论是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造中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深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及理性务实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路线。丰厚而坚实的文化底蕴,对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强化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物质、制度和思想等层面内容的总和,可以说包罗万象。狭义的“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审美情趣的总和。本文使用狭义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社会理想、思想精华和思维方式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理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社会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等重要原则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中国古人具有天下观,遵循礼仪,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协和万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和谐、和平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了社会和谐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崇德向善的道德情操,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爱国主义传统,赋予爱国主义思想新的内涵,把爱国主义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勇于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体现了敢于担当、居安思危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形成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和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原则。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红色文化中的传承与丰富。本文从狭义上来界定“红色文化”,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先进文化,主要包括红色精神、优良传统和思想原则。本文从红色精神、优良传统和思想原则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发展与内容上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革命精神和创业精神,包含着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区精神、劳模精神、公仆精神等时代精神;继承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拓展了人民群众的内涵,丰富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等思想观念;继承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反对奢侈浪费和贪污腐化,倡导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做到“三严三实”;继承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防止出现“左”的过火批判,依照“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公式,领导干部带头,在批判与自我批评中提高党性修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中国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原则,突出问题意识,不断创新理论。第四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吸纳和借鉴。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化。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民主化、法治化等基本特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趋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借鉴了自由平等人权观念和民主法治原则,其中民主原则主要包括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政党政治和分权制衡,法治原则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借鉴了科学精神和市场意识。其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理性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献身精神。市场意识要求市场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契约精神。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结语部分阐述了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基本思路。这就是应增强理论创造的文化自觉,用中国历史文化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中国立场,运用中国话语阐明中国问题;注重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科学地吸纳一切有益的现代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有文化韵味。
崔亚男[8](2020)在《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艰苦奋斗精神既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延续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围绕艰苦奋斗做出一系列的理论叙述,继承了马克思与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理论精髓,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不断丰富,构成了系统的艰苦奋斗理论体系。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博大精深,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离不开艰苦奋斗;搞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倡导通过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弘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贪污浪费,自私自利。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主要表现在:艰苦奋斗是邓小平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艰苦奋斗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统一,正确认识了创业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一致性。艰苦奋斗思想教育是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大学生优秀品德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大学生励志奋斗的内在需要,是弘扬艰苦创业优秀传统的重要环节。当下,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面临着弱化的困境,深入分析大学生艰苦奋斗思想教育弱化的表现和原因,探索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应着重把握几个方面:以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新时代的艰苦奋斗观,优化艰苦奋斗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加强对国情和历史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制度文化建设;注重大学生对邓小平艰苦创业精神的行为实践,开展劳动教育,鼓励大学生基层服务和创新创业;将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融入家庭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营造家庭氛围,鼓励大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强化自我教育,加强自主学习,主动向榜样靠拢,摒弃不良生活方式;依托新媒体弘扬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净化网络环境,建设网络文化,拓宽网络传播途径。
胡金圆[9](2020)在《论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文中提出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品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为指导。新时代有新任务新要求,由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再加上进入新时代以后,伴随物质的丰富和财富的积累过程,部分群体对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还不够清晰甚至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症结在于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问题有待破解,特别是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内涵的理论回答。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一脉相承于党的历代领导人的艰苦奋斗思想,并始终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根据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逐步形成了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艰苦奋斗精神也必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新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指物质条件缺乏下的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而是在“富起来”后走向“强起来”时代下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奋斗品质。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朴素精神;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实干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新时代新的奋斗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特征是新时代这一突出的时代特征、重在奋斗的内涵特征和指向“中国梦”的目标特征。深入系统的研究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特征,有助于为全党全国人民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要求和时代价值,为人们践行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依据。弘扬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因为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时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实践和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弘扬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不竭动力。
零陵卷烟厂[10](1988)在《艰苦奋斗是企业振兴的传家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新的历史时期,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振兴靠什么?这是每个企业必须明确的问题。诚然,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社会前提,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设备更新。但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仍然是企业振兴的传家宝。这是因为,
二、艰苦创业精神仍然是我们的传家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艰苦创业精神仍然是我们的传家宝(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
(一) 党员领导干部 |
(二) 政德与政德观 |
(三) 政德观培育 |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
(一) 培育主体 |
(二) 培育内容 |
(三) 培育方式 |
(四) 培育保障 |
(五) 培育环境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
(一) 意识形态性 |
(二) 人民性 |
(三) 时代性 |
(四) 系统性 |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理论的研究 |
(二) 关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 研究创新之处 |
(二) 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概念梳理 |
一、艰苦奋斗精神 |
(一) 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含义 |
(二) 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特征 |
(三) 艰苦奋斗精神的社会价值 |
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一)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释义 |
(二)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特点 |
三、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一)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概念界定 |
(二)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时代内涵 |
(三)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思想 |
(一) 崇勤美德 |
(二) 克俭风尚 |
(三) 刻苦精神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艰苦奋斗思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艰苦奋斗思想 |
(二) 列宁的艰苦奋斗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教育思想 |
(一) 以保持党的政治本色为旨归 |
(二) 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 |
(三) 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 |
(四) 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保证 |
四、国外节俭奋斗理念的教育资源 |
(一) 节约节俭理念与培养 |
(二) 奋斗精神与培养 |
(三) 劳动奉献意识与培养 |
第三章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
一、我国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二)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二、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教育的正确方向 |
(二) 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把握教育的根本目的 |
(三) 坚持改革创新,提高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
(四) 坚持制度建设,构建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现状分析 |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
(一) 调研目标 |
(二) 问卷设计 |
(三) 调研实施 |
二、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成效 |
(一) 艰苦奋斗精神具有较高认知度 |
(二)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获得大学生较高认同度 |
三、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面临困境 |
(一)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效果与预期目标仍有差距 |
(二)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在部分高校未受到重视 |
(三)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未引起部分大学生的共鸣 |
四、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困境的思想根源 |
(一) 放任的教育思维 |
(二) 形式化教育思维 |
(三) 保姆式教育思维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
一、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目标 |
(一) 培养现代幸福意识 |
(二) 树立创新创业精神 |
(三) 倡导奋斗为荣价值 |
(四) 弘扬重在践行作风 |
二、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二) 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原则 |
(三)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 |
(一) 勤奋刻苦奋斗精神教育 |
(二) 朴实简约优良作风教育 |
(三) 不畏艰难意志品质教育 |
(四) 求真笃实知行统一教育 |
(五) 积极奉献高远志向教育 |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路径构想 |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
(一)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
(二) 坚持服务立德树人理念 |
(三) 坚持在改革中创新理念 |
(四) 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理念 |
二、开拓有效的教育路径 |
(一) 在艰苦奋斗教育中突出理想信念导向 |
(二) 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坚守艰苦奋斗意志 |
(三) 在成长成才教育中培育艰苦奋斗品格 |
(四) 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砥砺艰苦奋斗作风 |
(五) 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坚持艰苦奋斗方向 |
三、构建协同的教育机制 |
(一) 完善高校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
(二)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教育机制 |
(三) 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机制 |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
(一)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
(二) 发挥网络载体作用 |
(三) 倡导社会良好风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和意义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1. 关于形成依据的研究 |
2. 关于主要内涵的研究 |
3. 关于时代价值的研究 |
4. 关于实践要求的研究 |
5. 关于与其他革命精神的研究 |
(三)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 |
3. 创新之处 |
一、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
(一) 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1. 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文化 |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奋斗思想 |
3. 中共历代领导人的艰苦奋斗思想 |
(二) 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
1. 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磨砺 |
2. 地方履政经历的长期积累 |
3. 治国理政实践的经验总结 |
二、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
(一) 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
1. 撸起袖子,甩开膀子的实干苦干态度 |
2.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进取精神 |
3. 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坚忍不拔意志 |
4. 刹住四风,三严三实的廉洁务实品格 |
5. 急民之急,解民之困的为国为民情怀 |
6. 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共建共享意识 |
(二) 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的特征 |
1. 以美好生活为人民目标,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
2. 以治国理政为实践基础,具有科学的指导性 |
3. 以民族复兴为时代背景,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
三、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及现实启示 |
(一) 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
1. 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倡导与引领 |
3. 面对波谲云诡国际国内环境的思想武器 |
4.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持续动力 |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 |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源泉 |
(二) 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重要论述的现实启示 |
1. 认清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是前提 |
2. 树立保持艰苦奋斗意识是关键 |
3. 完善艰苦奋斗相关制度是保障 |
4. 身体力行艰苦奋斗思想是根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长征精神何以长盛不衰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特殊的精神: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长征精神研究的相关着作 |
(二)长征精神研究的相关论文 |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一)拓展长征精神研究,丰富长征精神研究的领域与层面 |
(二)启迪长征精神传播,助力新时代中长征精神作用的发挥 |
(三)剖析革命精神书写,启示当今以及后续社会精神的刻画和传播 |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与具体设想 |
第一章 早期长征记述中凸显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原因与背景考察 |
第一节 “革命英雄主义”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二节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二章 长征胜利40周年纪念..报道中凸显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原因与背景考察 |
第一节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背景分析 |
第二节 “艰苦奋斗”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三章 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报道中凸显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原因与背景考察 |
第一节 “艰苦奋斗”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二节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四章 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报道中凸显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原因与背景考察 |
第一节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二节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五章 在自身精神内涵与现实需要之间:长征精神长盛不衰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长征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与长征精神的长盛不衰 |
第二节 各个时期的现实需要与长征精神的长盛不衰 |
余论:地理空间与长征精神的长盛不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根据 |
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清理与总结 |
三、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五、论文研究难点 |
注释 |
第二章 大庆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
一、唯物史观释义 |
(一)唯物史观在历史问题中面临的挑战 |
(二)当代中国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把握 |
二、大庆精神诞生的历史方位 |
(一)社会历史发展三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理想社会 |
(二)人的历史发展三阶段,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 |
(三)社会心理三大样态,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 |
(四)资源配置三大模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 |
三、大庆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
(一)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己 |
(二)改造世界与改变人自身 |
(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认识人和改变人 |
(四)在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中理解和把握大庆精神 |
四、大庆精神的时代发展 |
(一)大庆精神的一脉相承特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二)大庆精神的与时俱进特征,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
(三)大庆精神的返本开新特征,自主创新、永不停息 |
(四)大庆精神的顶天立地特征,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
注释 |
第三章 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
一、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一)基本内涵中的爱国精神 |
(二)基本内涵中的创业精神 |
(三)基本内涵中的求实精神 |
(四)基本内涵中的奉献精神 |
二、大庆精神的理性实践 |
(一)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博弈 |
(二)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
(三)科学发展观与大庆精神 |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大庆的二次创业 |
(五)国有企业的历史责任 |
三、大庆精神创新的基本路径 |
(一)大庆精神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
(二)大庆精神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
(三)大庆精神与人生境界相结合 |
注释 |
第四章 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与当代价值 |
一、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 |
(一)大庆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
(二)大庆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拓展 |
二、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 |
(一)大庆精神的政治价值 |
(二)大庆精神的经济价值 |
(三)大庆精神的文化价值 |
(四)大庆精神的社会价值 |
(五)大庆精神的人的价值 |
(六)大庆精神的管理价值 |
三、大庆精神的表现形式 |
(一)铁人的奋斗精神是革命加拼命 |
(二)三老四严的科学精神是实干加巧干 |
(三)创业、创新与创效的精神 |
(四)大庆精神在企业文化与城市精神中的作用 |
注释 |
第五章 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与主要社会功能整合 |
一、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 |
(一)大庆精神的凝聚功能 |
(二)大庆精神的激励功能 |
(三)大庆精神的引导功能 |
(四)大庆精神的示范功能 |
(五)大庆精神的升华功能 |
二、大庆精神的主要社会功能整合 |
(一)整合凝聚有序发展的必要性 |
(二)加强整合与凝聚的关键是思维方式转变 |
(三)增强整合力和凝聚力的现实路径 |
注释 |
第六章 大庆精神的当代诠释 |
一、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
(一)反对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 |
(二)科学认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规律 |
(三)自觉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能力 |
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意义的认识 |
(二)勇于和善于回答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三、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回顾与反思 |
(一)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整合与凝聚 |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
(三)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 |
注释 |
结论 在时代变迁与文化转型中重塑大庆精神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文化及其社会作用 |
一、文化及相关概念 |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
第二节 理论与文化的关系 |
一、文化对理论创造和理论武装的意义 |
二、理论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中的文化自觉 |
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 |
二、深沉的民族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
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
四、理性务实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意义 |
一、增强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
二、提升了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 |
三、强化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
第一节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 |
一、小康和大同的社会理想 |
二、和谐、和平的社会价值观 |
第二节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
一、崇德向善的道德情操 |
二、家国同构的爱国主义 |
三、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
四、自强不息和革故鼎新的精神 |
第三节 继承和提升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
一、整体性思维方式 |
二、辩证思维方式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第一节 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 |
一、革命精神 |
二、创业精神 |
第二节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
一、密切联系群众 |
二、艰苦奋斗 |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 |
第三节 坚持和遵循基本思想原则 |
一、独立自主 |
二、实事求是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吸纳和借鉴 |
第一节 学习和吸纳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理论 |
二、现代性特征 |
第二节 吸收和借鉴现代思想观念 |
一、自由平等人权观念 |
二、民主法治原则 |
三、科学精神 |
四、市场意识 |
结语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创新尝试 |
2 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关于艰苦奋斗的相关论述 |
2.2 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重要思想 |
2.3 中国革命和建设曲折经历的启示 |
3 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
3.1 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1 中国革命和建设离不开艰苦奋斗 |
3.1.2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3.1.3 “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
3.1.4 倡导通过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
3.1.5 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贪污浪费,自私自利 |
3.2 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的基本特征 |
3.2.1 邓小平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3.2.2 倡导艰苦奋斗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统一 |
3.2.3 正确认识创业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一致性 |
4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
4.1 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 |
4.2 培养大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途径 |
4.3 激励大学生励志奋斗的内在需要 |
4.4 弘扬艰苦创业优秀传统的重要环节 |
5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弱化及其原因分析 |
5.1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弱化的表现 |
5.1.1 对艰苦奋斗存在思想认识偏差 |
5.1.2 学习上欠缺刻苦钻研的精神 |
5.1.3 生活中存在铺张浪费,追求安逸的现象 |
5.1.4 择业就业时有捏轻怕重,怕苦怕累的思想倾向 |
5.2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弱化的原因分析 |
5.2.1 自身价值观偏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
5.2.2 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家庭教育 |
5.2.3 教育片面化倾向导致艰苦奋斗教育被轻视 |
5.2.4 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 |
6 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
6.1 以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 |
6.1.1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新时代的艰苦奋斗观 |
6.1.2 优化艰苦奋斗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
6.1.3 开展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专题研究和学习 |
6.2 将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
6.2.1 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优化艰苦奋斗培育环境 |
6.2.2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
6.2.3 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引导学生追求学业进步 |
6.3 注重大学生对邓小平艰苦创业精神的行为实践 |
6.3.1 开展劳动教育,强化踏实肯干的实践能力 |
6.3.2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基层服务,践行吃苦耐劳 |
6.3.3 倡导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扬创业精神 |
6.4 将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融入家庭教育 |
6.4.1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形成艰苦朴素的行为习惯 |
6.4.2 营造勤俭节约的家庭氛围,培养大学生节约意识 |
6.4.3 鼓励大学生主动承担家务,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理念 |
6.5 强化自我教育,发扬和践行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 |
6.5.1 加强对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的自主学习 |
6.5.2 积极主动向榜样靠拢,自觉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
6.5.3 摒弃不思进取、享受安逸的生活方式 |
6.6 依托新媒体弘扬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 |
6.6.1 净化网络环境,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袭 |
6.6.2 建设网络文化,开展艰苦奋斗思想网络宣传教育 |
6.6.3 拓宽网络传播途径,弘扬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论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文献回顾的几点总结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来源 |
2.1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来源 |
2.1.1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 |
2.1.2 中国革命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 |
2.2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来源 |
2.2.1 毛泽东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
2.2.2 邓小平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
2.2.3 江泽民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
2.3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来源 |
2.3.1 我国的基本国情 |
2.3.2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3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
3.1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
3.1.1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朴素精神 |
3.1.2 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的拼搏精神 |
3.1.3 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
3.1.4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实干精神 |
3.2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特征 |
3.2.1 “新时代”的时代特征 |
3.2.2 重在“奋斗”的内涵特征 |
3.2.3 指向“中国梦”的目标特征 |
4 弘扬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
4.1 有助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 |
4.1.1 有利于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
4.1.2 有利于培养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
4.1.3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创新创业意识 |
4.2 有助于推动党风建设 |
4.2.1 有利于解决“四风”问题 |
4.2.2 有利于反腐倡廉 |
4.2.3 有利于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4.3 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4.3.1 有利于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力量 |
4.3.2 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四、艰苦创业精神仍然是我们的传家宝(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2]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D]. 张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9)
- [3]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研究[D]. 张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长征精神何以长盛不衰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D]. 程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5]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D]. 刘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创业精神[J]. 宋才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6)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研究[D]. 冯思淇. 中共中央党校, 2015(12)
- [8]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崔亚男.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论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D]. 胡金圆.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10]艰苦奋斗是企业振兴的传家宝[J]. 零陵卷烟厂. 湖南党史月刊, 198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