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宁市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米瑞华[1](2015)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人口空间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战略部署为国家生产力布局适度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提供了预期。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要素将更加集聚。国内外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交通运输、经济、文化、旅游、地缘、生态、考古等方面,关于丝绸之路人口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较少。人是经济建设的主体,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要素布局要以人口空间结构特征为基本依据之一,以使产业布局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本环境和经济效率,同时权衡使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为更多人所享受的社会治理目标。当下,我国人口结构失衡情况日益突出,甚至超越人口数量矛盾成为我国未来人口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而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使人口结构矛盾和人口一经济压力凸显于地图空间中,为经济、社会治理工具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而该领域研究的缺失必然会对政策制定形成误导,导致地方政府只以局部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总量和均量值作为政策依据,而难以察觉区域人口构成在整个经济带中的地位、特色及其影射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治理重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面临水资源、土壤沙漠化等环境约束,需要吸取古代人类大规模开垦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使城镇化、工业化过程能够适应当地的基础生态环境而得以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慎重考察产业布局和人口空间结构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古丝绸之路人口空间结构变动过程研究中,以文献研究、人口数据空间化、归纳分析等方法,对两汉、隋唐、辽宋、元、明、清代等六个历史时期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分析了影响古丝绸之路沿线人口分布变动的重要因素,并对每一历史时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简单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提炼繁荣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古丝绸之路在西北边疆拉锯式收缩扩张的政治周期中,其人口分布几经聚散,人口构成不断更替,生产力和文化在盛唐时期最为发达,丝绸之路沿线商旅延绵,起点城市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际化大都市,但随着唐末爆发的连绵战争,以及西域政权割据、气候变化、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海运兴起等各种影响因素,长安城迅速衰落,丝路沿线人口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丝绸之路繁荣昌盛时期往往具有起点城市人口密集、丝路沿线人口空间分布连续、途径地区生产力和文化先进等人口空间结构特点,而丝绸之路萧条时期则正相反。当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处于国内外政治环境和经济秩序稳定的关键发展期,“以古鉴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重视西安作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人口适度集聚于适宜发展区、充分向西开放、重视向西道路交通建设,并依靠科技手段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现状研究,以人口密度格网化方法和人口构成趋势面分析方法,绘制人口密度格网分布图和人口构成空间分布图,通过地图叠加比较了各省、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异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约减人口空间结构变量以减少信息冗余和共线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研究区域的人口区划,以充分解释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现状的关键特征。研究发现2010年丝绸之路人口密集区集中分布在陕西关中、甘肃陇中、陇东南及河西走廊、青海西宁和海东地区、宁夏银川平原、以及新疆天山南北坡、伊宁平原、塔里木盆地外缘的绿洲地带等。人口格网密度分布反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区域人口承载力的有限性和差异性,且这种差异化格局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自然构成、年龄构成、教育构成、人均收入、产业构成、城镇化水平等26个人口专题地图,反映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人口属性分布各具特征,空间分异较大,各省区、各地区人口发展所处阶段具有差异性,陕甘等地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青、宁、新三省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尚处在人口快速惯性增长阶段,尤其是南疆三地州、青海玉树、果洛等州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受教育年限较低、人均收入较低,是人口压力相对较大的地区;西安、乌鲁木齐等五大省会城市高素质人力资本聚集,外来人口比重大,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是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承接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甘青新交界处等矿区人口以第二产业人口为主,人均收入最高,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性别比最高,人口迁移流动较大;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约减变量以消除重复和冗余信息,得到“年龄结构因子”、“家庭规模因子”、“医疗卫生因子”、“民族因子”、“教育因子”、“收入与城市化因子”六个主成分,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360个区县聚为“人口快速增长的农业贫困区”、“水土流失型农业人口迁出区”、“人口较快增长的农业发展区”、“率先进入老龄化的综合发展区”、“外来人口聚集的高收入资源区”、“人口城镇化的重点承载区”六大人口区划,便于准确直观的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的关键特征,并为预测和优化建议等人口规划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研究方面,主要采用边际理论分析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家庭决策过程,并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效应,考虑新型城镇化、道路交通建设、互联网贸易和新物流、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相关制度改革、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影响,并以数学模型表达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要素空间格局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回归系数较为显着。经济规律通过作用于人口的自然变动(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速度差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变动(当前主要是人口城镇化)而对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发挥作用;人口城镇化促使城镇人口增长、就业增加、技术进步及市场扩大,并促使农村地区劳动力减少、人均收入提高及农业技术进步。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新型城镇化和互联网贸易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同时,平抑人口密度阶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小人口空间位移成本,促进人口点、轴状聚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将促使人口向西安等区域特大城市加速聚集;制度改革将减轻人口迁移流动的“配重”,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资源环境对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形成约束条件;基于以上分析设计一个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简单模型,以简明的表达其变动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预测部分,主要采用人口灰色动态预测方法预测人口,并基于格网化和趋势面方法进行预测值的空间化,基于预测结果给出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分布的经济效率评价和优化建议。研究发现2010~202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快速增长,增长较快的区域主要为大中型城市、资源工业型经济热点地区、以及新疆、青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2020-2030年间,陕西、甘肃大部分区县进入人口拐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区县仍处于人口惯性增长阶段;大中城市人口聚集,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市空间扩展;2030~2040年间,人口迁移的主流仍然是农业地区向城镇聚集,但迁移总量较前一个预测期略低,陕甘地区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人口规模持续减少,宁青新三省区将成为人口主要迁出区;大城市“郊区化”现象普遍出现;2040~205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城镇化过程基本实现,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各级城市或城镇中,人口聚集度非常高,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的规模非常小,城乡二元的界限模糊,由于人口老龄化、人口密度过大、以及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人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在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2050年人口格网密度分布图的空间基本形态与2010年相似,但大中城市人口密度有大幅增加,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明显的珠串状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以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为起点,人口分布沿丝绸之路主干道(主要是陇海—兰新—北疆—南疆铁路)具有明显的点轴状特征,人口增长较快的城市主要有西安、成阳、宝鸡、榆林、延安、兰州、武威、金昌、嘉峪关、张掖、酒泉、西宁、格尔木、银川、吴忠、石嘴山、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奎屯、伊宁、库尔勒、喀什等区域中心城市,茫崖、若羌、哈密等过去人口密度较低的城市由于南疆铁路环线的建成通车而导致人口较快增长,而陕南地区、甘南、陇南、玉树、果洛、西海固、南疆三地州等地区将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疏散区;由于少子化、老龄化及人口城镇化等原因,陕甘宁等地的中小城镇、经济小县人口持续减少,且分布更加聚集,西北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密度降低。研究认为人口空间结构应当与自然、经济等人口立地条件相适应,当人口空间结构与立地条件不相适应时,应通过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大迁移便利性等途径优化人口空间结构,建议以自由贸易区、内陆港等政策倾向为途径,充分培育西安、乌鲁木齐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加快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加速人口快速增长的南疆地区的铁路建设,人口迁移和科学生育并举缓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以利于人口密度和人口构成伴随着生产力布局的变动而匹配优化,依靠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市场规律,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效率提高、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人口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杨瑶[2](1993)在《西宁市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的探讨》文中指出 近十年来,西宁市的人口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步入90年代,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全市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对于控制人口发展,实现2000年人口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分析本市育龄妇女的现状及其生育特点,从而揭示今后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寻求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张炜[3](2014)在《西宁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文中指出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结构是人口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交织互相影响。适度的人口数量以及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研究人口结构与经济的关系就是为了找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调整人口政策,改善人口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本文以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口经济学原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详细分析了西宁市人口结构现状及特点,预测了西宁市2030年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并结合人口预测进行了经济发展形势预测,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提出了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产业结构、质量结构的一系列对策,以期对研究西宁市人口结构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促进西宁市经济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张冲,陈玉秀,廖海亚[4](2019)在《中国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5年数据分析》文中指出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探讨影响和制约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的内在动因与外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受到以下六个因素的影响: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健康状况、重男轻女思想认同。相比农村育龄妇女,城市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弱;相比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更强;相比没有配偶的育龄妇女,有配偶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更强;相比没有从事非农工作的育龄妇女,从事非农工作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弱;相比身体不健康的育龄妇女,身体健康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更强;相比重男轻女思想较轻和没有的育龄妇女,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更强。
张文林,白家琪[5](1993)在《西宁地区人口增长的定量分析——西宁市人口SD模型》文中认为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是本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长期任务之一。人口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对人口发展进行超前的定量分析和预测,为西宁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我们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西宁市人口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对西宁市1991--2050年人口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预测,给出了研究成果和政策
田健民[6](1993)在《四十年西宁人口变化及未来态势》文中认为 人口是构成社会的主体,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人口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和探讨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正确制定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新中国成立四十余年来的人口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7](2009)在《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宁政办[2009]20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西宁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李晓萍[8](2012)在《青海省西宁市乳腺增生的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青海省西宁市女性乳腺增生患病及相关因素的相关调查,掌握西宁市女性乳腺增生的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为制定乳腺增生的防治策略、最优化地利用医疗资源、最有效地为该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经济水平和地域分布,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城中区、城北区、城南区三个调查点进行调查,现场调查按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乳腺癌筛查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总体安排,统一问卷,统一方法,对调查对象采用集中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临床触诊、彩色B超,钼靶检查等。采用MS ACCESS构建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并进行校对和逻辑性检验,剔除不合格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用频数法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患病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乳腺增生相关因素的分析。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2085名女性,其中乳腺增生患者为2399人,乳腺增生患病率为19.9%。1.在时间分布上,乳腺增生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青海省2008年的患病率为11.8%,2009年的患病率为14.0%,本次调查结果的患病率为19.9%;2.在空间分布上,各区女性乳腺增生的患病率有所不同,经济发达的城中区最高,为24.4%,其次为城北区,23.6%,城南区最低,为11.5%。3.不同年龄组乳腺增生的患病率不同,其中35岁组和45岁组患病率差别不大,55岁组患病率明显下降,仅为9.5%。4.乳腺增生的患病率随着学历的升高呈逐步上升趋势。高中及以上学历患病率最高,为25.3%,小学及以下最低,为18.5%。5.初潮年龄越早、经期天数持续时间越长乳腺增生患病率越高;月经周期天数与妇女乳腺增生的患病率没有规律可循;月经规律者乳腺增生的患病率低于不规律者的患病率;无痛经者乳腺增生的患病率低于有痛经者的患病率;已经绝闭经者的患病率低于没有绝闭经者的患病率。6.高产次(生育次数多、怀孕次数多、足月妊娠次数多及孩子个数多)的妇女乳腺增生的患病率低,流产次数多的妇女乳腺增生的患病率高。7.生育后进行母乳喂养的女性乳腺增生患病率低于未进行母乳喂养的女性的乳腺增生患病率;累计哺乳时间越长,女性乳腺增生患病率越低。8.乳腺增生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如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有无痛经、是否绝闭经、生育次数、怀孕次数、流产次数、足月妊娠次数、孩子个数、是否母乳喂养及累计哺乳时间与乳腺增生的发生有关,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高产次(生育次数多、怀孕次数多、足月妊娠次数多及孩子个数多)、累计哺乳时间是乳腺增生的保护因素,而学历、初潮年龄早、月经周期短、有痛经、未闭经、人工流产、未进行母乳喂养是乳腺增生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乳腺增生有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有无痛经、活产次数、母乳喂养及流产次数,其中年龄、活产次数、母乳喂养是乳腺增生的保护因素,而有无痛经、流产次数是乳腺增生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人群乳腺增生的患病率不同。乳腺增生与年龄、月经、生育、哺乳密切相关,年龄越大、成功妊娠生育的次数越多、哺乳时间越长者患乳腺增生的几率越小;而有痛经、流产次数越多者患乳腺增生的几率越大。因此,要做好以乳腺增生为重点的乳腺疾病的健康教育,早期预防、治疗该病,指导妇女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膳食、适龄婚育、保持心态平和、坚持母乳喂养、减少人工流产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乳腺增生的发生,提高妇女的乳腺健康。
唐联坤,周卫星,周群星[9](1992)在《西宁市人口发展预测与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口必须有计划地增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本文根据西宁市人口现状和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对未来西宁市人口发展的趋势进行定量预测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今后西宁市人口系统的演变过程,为未来对人口的发展采取何种控制方法、手段和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使今后的人口增长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龚启德[10](1993)在《对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青海是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人口的民族构成也体现了多民族共处的特点。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全市总人口中,汉族以外各少数民族共38个,人口达27.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95%。其中人数超过千人的民族有6个。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趋势简要分析如下。
二、西宁市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宁市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人口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人口空间结构定义 |
1.2.2 研究时空范围界定 |
1.2.3 研究区域概况 |
1.3 研究工具、方法和数据来源 |
1.3.1 研究工具和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人口空间结构形成及变动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2 研究综述 |
2.2.1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综述 |
2.2.2 人口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
2.3 成果述评 |
第3章 古丝绸之路人口空间结构演变 |
3.1 古丝绸之路人口概况 |
3.2 历史时期西北丝绸之路人口空间分布演变过程 |
3.2.1 两汉时期——丝路开辟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
3.2.2 隋唐时期——丝路兴盛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
3.2.3 辽宋时期——丝路衰退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
3.2.4 元时期——丝路复兴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
3.2.5 明时期——丝路衰退Ⅱ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
3.2.6 清时期——丝路萧条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
3.3 古丝绸之路人口分布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启示 |
3.3.1 古丝绸之路人口分布演变的影响因素 |
3.3.2 古丝绸之路人口分布演变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现状研究 |
4.1 基于土地利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密度格网分布 |
4.1.1 格网化方法 |
4.1.2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0年人口密度格网分布图 |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
4.2.1 趋势面分析方法 |
4.2.2 人口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的省际、区际分异 |
4.3.1 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异 |
4.3.2 甘肃省人口空间分异 |
4.3.3 青海省人口空间分异 |
4.3.4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空间分异 |
4.3.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空间分异 |
4.4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分异指标分析 |
4.4.1 指标分析方法 |
4.4.2 变量选取 |
4.4.3 结果分析 |
4.5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
4.5.1 因子分析方法 |
4.5.2 变量选取与试验过程 |
4.5.3 因子解释 |
4.5.4 聚类分析方法 |
4.5.5 基于聚类结果的人口区划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 |
5.1 人口空间结构与经济要素布局的空间相关性 |
5.1.1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要素布局现状 |
5.1.2 人口空间结构与经济要素布局的相关关系 |
5.2 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经济学原理 |
5.2.1 人口自然变动的区际差异及其经济学原理 |
5.2.2 人口城镇化的家庭决策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
5.4 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预测 |
6.1 基于GM(1,1)修正系数模型的人口分布预测 |
6.1.1 灰色理论建模原理及过程 |
6.1.2 系数设定方法 |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预测结果 |
6.2.1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0至2050年人口规模变动趋势面 |
6.2.2 丝绸之路经济带2050年人口密度格网分布图 |
6.2.3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人口密度变动情况 |
6.4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未来趋势的经济效率评价 |
6.5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西宁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章 人口结构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
2.1 人口结构的主要内容 |
2.1.1 人口自然结构 |
2.1.2 人口社会结构 |
2.1.3 人口地域结构 |
2.2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西宁市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3.1 西宁市人口发展历程 |
3.2 西宁市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
3.2.1 人口总量及增长率变动 |
3.2.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 |
3.2.3 人口性别结构变动 |
3.2.4 人口城乡结构变动 |
3.2.5 人口素质结构变动 |
3.2.6 人口产业结构变动 |
3.2.7 家庭结构变动 |
3.2.8 民族结构变动 |
3.3 西宁市经济发展状况 |
3.3.1 总体经济增长分析 |
3.3.2 工业企业增长分析 |
3.3.3 市场消费增长分析 |
第4章 西宁市人口发展预测及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
4.1 测算方案参数设定 |
4.2 预测结果分析 |
4.2.1 人口规模及增长率预测 |
4.2.2 人口年龄性别预测 |
4.2.3 人口城乡规模预测 |
第5章 西宁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5.1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
5.1.1 促进老年经济的发展 |
5.1.2 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
5.1.3 促进城镇化发展 |
5.1.4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
5.2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
5.2.1 老龄化增大公共支出压力 |
5.2.2 流动人口增大社会管理压力 |
5.2.3 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
5.2.4 降低社会创新力 |
5.2.5 降低市场内需 |
5.3 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 |
5.3.1 模型变量的确定 |
5.3.2 模型的建立 |
5.3.3 模型的检验 |
5.3.4 模型的实际应用 |
第6章 改善西宁市人口结构的对策 |
6.1 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的措施 |
6.1.1 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
6.1.2 放开落户限制 |
6.1.3 完善养老体系建设 |
6.2 改善人口质量结构的措施 |
6.2.1 加强免费优生健康检查 |
6.2.2 加强优育知识宣传 |
6.2.3 提高社会优教能力 |
6.2.4 吸引高素质人才 |
6.3 改善人口城乡结构的措施 |
6.3.1 改革户籍制度 |
6.3.2 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
6.3.3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
6.4 改善人口产业结构的措施 |
6.4.1 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
6.4.2 推动就业市场制度建设 |
6.5 改善人口性别结构的措施 |
6.5.1 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
6.5.2 加大新型婚育文化宣传 |
6.5.3 消除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5年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回顾 |
三、数据、方法与变量设定 |
(一)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变量设定 |
1.因变量: |
2.自变量: |
四、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1.城市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弱 |
2.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强 |
3.有配偶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强 |
4.从事非农工作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弱 |
5.身体健康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强 |
6.重男轻女思想较严重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强 |
五、结论与启示 |
(8)青海省西宁市乳腺增生的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西宁市妇女乳腺增生的患病现状 |
2. 西宁市妇女乳腺增生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西宁市妇女乳腺增生疾病的时间分布情况 |
2. 西宁市妇女乳腺增生疾病的空间分布情况 |
3. 年龄与乳腺增生的关系 |
4. 学历与乳腺增生的关系 |
5. 月经情况与乳腺增生的关系 |
6. 不同婚育、孕产次情况与乳腺增生的关系 |
7. 哺乳与乳腺增生的关系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西宁市人口发展预测与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宁市人口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一)人口发展特点 |
(二)人口构成的特点 |
(1)人口年龄构成 |
(2)人口的性别结构 |
二、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
(一)预测模型及其参数选择 |
(二)总人口发展的预测 |
(1)人口自然增长预测 |
(2)人口机械增长预测 |
(3)人口总增长的预测 |
(4)出生人口的预测 |
(5)死亡人口预测 |
(6)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预测 |
(7)劳动年龄人口的预测 |
(8)抚养状况的预测 |
三、西宁市人口发展的战略设想 |
(一)对西宁市未来人口控制的几个影响因素的分析 |
(1)人口基数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
(2)人口年龄构成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
(3)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
(4)人口机械增长对西宁市人口增长的影响 |
(5)人口控制与实现小康水平的关系 |
(二)西宁市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 |
(三)西宁市人口控制目标 |
(四)对策措施 |
四、西宁市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人口空间结构研究[D]. 米瑞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2]西宁市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的探讨[A]. 杨瑶.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
- [3]西宁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 张炜. 吉林大学, 2014(11)
- [4]中国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5年数据分析[J]. 张冲,陈玉秀,廖海亚. 人口与社会, 2019(05)
- [5]西宁地区人口增长的定量分析——西宁市人口SD模型[A]. 张文林,白家琪.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
- [6]四十年西宁人口变化及未来态势[A]. 田健民.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
- [7]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实施方案》的通知[J].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西宁政报, 2009(09)
- [8]青海省西宁市乳腺增生的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 李晓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3)
- [9]西宁市人口发展预测与控制的研究[J]. 唐联坤,周卫星,周群星. 青海社会科学, 1992(04)
- [10]对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与思考[A]. 龚启德.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