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八五”稳产趋势及经济政策探讨

大庆油田“八五”稳产趋势及经济政策探讨

一、大庆油田“八五”期间稳产趋势与经济政策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福军[1](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陈曦[2](2020)在《大庆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文中认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城市边缘区作为资源型城市生态危机的主要承载区域,未来空间规划与发展尤为关键。大庆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寒地油田,城市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大庆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城乡规划学、遥感地学等学科理论基础,选取1980-2017年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大庆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特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从而提升研究区生态安全、探寻土地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给予帮助。研究主要内容:(1)大庆城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特征文本依据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风险-价值-弹性)特征,利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框架,构建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分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1980-1990年、2000-2010年变化幅度较大。1980-2000年,由于油田开采、扩建以及耕地无序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增加,研究区(特别是采油区内部)蓝绿空间面积减少,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安全下降。2000-2017年,由于石油减产,生态保护意识提升,使得人为扰动因素减少。研究区(特别是采油区外部)草地覆盖度等级增加,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安全提升。采油区内部,草地持续退化,生态环境无明显改善,是生态安全预警的主要区域。(2)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本文以生态安全时空分析为依据,运用叠图法与阻力模型分析法,识别区域生态网络,界定管控范围,从而优化研究区生态-景观空间格局,制定管控策略与保障机制。研究表明,识别预警区面积9791.63km2,保护区面积625.90km2。在大庆城市边缘区构建“一环、双核、四区、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以及“一带、一轴、三产、五区、多点”的景观空间格局,确立生态修复与保护管控策略以及法律、规划、监督、经济、技术与管理多项保障机制,实现本区域物质丰富、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安全的宏大愿景。

田甜[3](2019)在《党领导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文中指出大庆油田自1959年建立以来,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庆油田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奉献,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特大型油田与石油石化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理论,为国家油气田建设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该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理论与实际结合法等基本方法,在国内外学者对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前50年研究的基础上,对党领导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年的发展历史、最新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研究。按照以油田产量为标准进行划分,将大庆油田60年的开发建设历史过程划分为自力更生独立发展阶段(1959年—1975年)、改革开放高产稳产阶段(1976年—2002年)、4000万吨连续稳产阶段(2003年—2014年)、效益开发战略调整阶段(2015—至今)四个阶段。大庆油田60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贡献,还在石油人才培养、石油科技创新、大庆城市建设和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大庆油田60年的开发建设中,党的领导始终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根本保证,为大庆油田开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探索,在科技上推陈出新。60年来,大庆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事迹,经过总结、完善,形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从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最终又对大庆油田开发建设新阶段起到推进作用。

徐庆[4](2019)在《高含水期薄差储层动用状况评价及动用措施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六十年的勘探开发,大庆油田主力油层相继进入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增油控水难度大,为了保持油田的高产稳产,必须加强薄差储层的开发。部分油区进行了加密调整,射开表内薄层和表外储层,使薄差储层的动用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受到层间非均质、油层物性较差和注采井距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储层并未达到动用要求,薄差储层的开发效果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有必要针对薄差储层的特点,开展动用状况评价及动用措施研究,对提高薄差层动用程度,改善开发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取心井数据与吸水剖面数据,结合现场提供的静态地质数据、动态生产数据,对薄差储层的动用状况进行评价,给出薄差储层有效动用界限,并利用专业软件分析了试验区目前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表明:薄储层中、强水洗比例不到50%,表外储层水洗比例小于25%;薄差储层有效动用条件为层段内级差<8、变异系数<0.6、砂岩层数<8个、砂岩厚度<6m;薄差储层宏观剩余油主要类型为注采不完善型、井间滞留型以及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用措施机理分析,以及基础开发方案与4套调整方案开发效果的对比,确定细分注水技术和压裂改造技术是目前提高高含水期薄差储层动用状况的最有效措施,并确定油水井对应压裂是开发薄差储层最佳的压裂方式。

刘忠全[5](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闻竹[6](2014)在《断层边部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方法》文中认为大庆油田经历多年的开发开采,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很多层位已经有不同的水淹情况。在大庆油田开发阶段的后期,研究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储采平衡系数低,稳产难度大,剩余油空间上高度分散,常规挖潜难度大。如何经济有效地挖掘开采剩余油,就成为了目前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个重大课题。由于受多方位断层分割,井网密度相对较低且注采不够完善,容易在断层边部形成剩余油滞留区。因此,在断裂特征和动态产能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定向井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对油田持续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这一技术难题,以杏北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41条重点断裂进行精细解剖,并结合断层边部井产能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分析出影响断层边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五大主控因素:断裂发育特征、断储配置关系、微幅度构造、断层破碎带及封闭性。并在沉积时间单元平面沉积微相、单砂体识别、精细构造研究基础上,结合注采井网、开发动态资料、注采关系和剩余油挖潜的综合分析,找出了剩余油的富集部位及类型和开发潜力层位和位置。结合定向井挖潜原则,最终建立了一套基于构造、砂体、断层和开发动用状况综合分析的复杂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和钻大斜度井挖潜的技术方法。

付百舟[7](2008)在《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指标变化趋势及技术政策界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喇萨杏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以渗流力学为依据,应用油藏工程理论,加深了对油田开发规律的认识;对深化油田潜力认识,优化结构调整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根据大庆喇萨杏油田各类井网目前含水接近的情况,论证了满足一定产油量约束下的各类井产液比例与产油比例尽量接近于它们的地质储量比例时控水效果最好。应用此结论,研究了喇萨杏油田水驱分类井优化结构调整开发方式,指出油田目前开发阶段适当降低二次井产油比例相应提高基础井和一次井产油比例的结构调整方式有利于油田整体开发效果的提高。运用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层系内注采结构调整数学模型并对其开发指标变化趋势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通过水驱曲线分解与合成的方法建立了措施条件下开发指标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应用结构分析方法、贡献值法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影响喇萨杏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分析了目前喇萨杏油田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了油田进一步控水的可行性,预测了含水变化趋势。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油田实际,分析了喇萨杏油田产量递减规律影响因素,预测了油田产量递减趋势。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矿场实际分析研究了油田特高含水期压力系统影响因素,提出了特高含水期压力系统调整原则,确定了压力系统界限。从分析油层非均质性引起的层间含水差异入手,以分层预测为基础,给出了油田关井界限计算方法。建立了利用水驱特征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结合计算各类井地质储量的新方法并对喇萨杏油田各类井地质储量进行了测算。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喇萨杏油田剩余储量分布特点,明确了油田进一步调整挖潜的方向。

黄学[8](2006)在《我国石油企业三次采油技术预见理论及应用》文中提出石油供给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石油供给在这组成部分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石油企业多数面临中后期开采,三次采油技术成为保障产量的关键,继而成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共同关注的领域,在处理技术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中,技术预见正成为一种系统的高层次工具平台。目前,把技术预见应用到企业中的某一技术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论文通过技术预见方法分析,构建了中国石油企业的三次采油技术预见理论,它包括三个关键部分:战略情景分析、三次采油技术体系建立及三次采油技术预见方法设计,最后以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发展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践应用,取得了建设性结果和建议。 从战略情景分析中,揭示了与三次采油技术预见有紧密关系的国家层次的四大战略转变及企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五大挑战,为技术预见的情景构造打下了基础。 以继承和发展为主线,深刻剖析了三次采油技术的内涵和外延,详细调查了国内外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从三次采油技术的外延层面上构建了技术预见过程中的三次采油技术体系,它包括化学驱、热力驱、气驱、微生物驱、物理驱、其它等六大类技术和18项关键技术,并对18项技术进行了机理及特点方面的总结与分析。 深入分析了技术预见的特点,比较了技术预见理论所涉及的各种方法,进而设计了中国石油企业三次采油技术预见方法体系,分别从非专家参与的文献计量分析和专家参与的群体综合集成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关键情景分析与智慧研讨集成为基础,建立了三次采油技术预见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专家组成体系,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在群体专家意见综合集成时考虑分歧专家的计算方法。 通过对大庆油田三次采油发展规划的技术预见实例,前瞻性地给出了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并就技术预见的过程和结果提出了若干战略对策。

杨晓方[9](2006)在《大庆油田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004年,大庆油田公司提出了“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必须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埃克森公司、壳牌公司、BP公司等国外大石油公司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完善的科技发展战略,其成功经验值得大庆油田公司借鉴。科技发展战略是大庆油田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业务和市场定位所制定的用于指导技术发展的全局性的规划和策略。本文从战略角度,介绍了科技战略基本理论,分析了大庆油田开发四十五年来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指出业务需求与科技需求相一致的理念、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科技研发机构是其成功的关键;其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已经进行了创新的初步探索,并采取了多项举措;在内部环境上具有一定的科技发展优势,但也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匮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较少等有待改进的科技发展的劣势;在外部环境上,原油价格的持续攀高、国家“振兴东北”的宏观发展战略、中油集团公司的扶持等,为大庆油田公司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国外石油公司的技术壁垒、其他石油公司的技术人才竞争等不利因素又给大庆油田公司提出了挑战。本文根据企业总体战略部署,研究大庆油田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七大战略措施,提出了一套适合大庆油田公司的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及战略举措,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积极推动大庆油田公司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谢其山[10](2006)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补偿费计征研究》文中认为石油资源补偿费征收与石油资源开采采收率挂钩,促进石油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目的。经过区内外调查、对比,坚持以《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为依据,结合准噶尔盆地油田实际,制定石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方案:1、采收率系数减缴方案;2、成本分析的减缴方案。通过对四大油田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本论文提出石油矿产资源补偿费减缴方案具有以下实用性和创新性:(1)采收率系数减缴方案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50号)第五条规定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公式相衔接。符合国家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规定。(2)采收率系数减缴方案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不需要对每个油田具体征收,可以一个油藏类型进行征收。(3)采收率系数减缴方案完全符合准噶尔盆地六种油藏类型。鼓励油田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努力提高资源采收率,充分利用矿产资源。(4)成本分析的减缴方案完全符合《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50号)第十三条规定精神,鼓励油田企业开采难采油藏,开采成本高的油藏,充分合理利用石油资源。本论文制定的石油矿产资源补偿费减缴方案符合《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50号)精神,弥补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50号)对石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方面的不足。制定的石油矿产资源补偿费减缴方案,经过严格测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符合准噶尔盆地各类油藏具体情况,可比性强,与全国各大油田相比,有高有低,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二、大庆油田“八五”期间稳产趋势与经济政策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庆油田“八五”期间稳产趋势与经济政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大庆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1.1.2 城市边缘区作为资源型城市生态空间危机的主要承载区域
        1.1.3 矿业棕地作为资源型城市边缘区主要构成因素,具备双重属性
        1.1.4 生态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战略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1.5 中国石油之都——黑龙江省大庆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3.3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景观生态学
        2.1.2 城市景观生态学
        2.1.3 恢复生态学
        2.1.4 生态空间理论
        2.1.5 城市空间理论
        2.1.6 景观都市主义
    2.2 概念界定
        2.2.1 城市边缘区
        2.2.2 生态安全格局
        2.2.3 矿业棕地
        2.2.4 自然修复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相关研究
        2.3.2 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研究
        2.3.3 矿业棕地相关研究
        2.3.4 研究进展综合评述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大庆城市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特色资源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大庆油田与城市发展
        3.2.1 因油而生——从千古荒原到特大油田(1959年之前)
        3.2.2 依油而兴——从油田开采到城市衍生(1960年—2001年)
        3.2.3 贫油而转——从石油减产到现代化城市建设(2002年—)
    3.3 大庆土地环境特征
        3.3.1 现状特征
        3.3.2 存在问题
    3.4 研究区界定
        3.4.1 城市边缘区
        3.4.2 油田生产区
    3.5 本章小结
4 大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演变特征
    4.1 研究区空间信息提取与分析
        4.1.1 遥感数据获取
        4.1.2 数据预处理
        4.1.3 影像解译与分类
        4.1.4 土地利用分析方法
    4.2 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特征
        4.2.1 不同用地类型面积变化特征
        4.2.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特征
    4.3 蓝绿空间时空变化特征
        4.3.1 蓝绿空间总体变化特征
        4.3.2 绿地空间变化特征
        4.3.3 水体空间变化特征
    4.4 非蓝绿空间时空变化特征
        4.4.1 耕地空间变化特征
        4.4.2 建设用地空间变化特征
        4.4.3 未利用地空间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节
5 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空间演变特征
    5.1 研究方法
        5.1.1 指数测算方法
        5.1.2 时空分析方法
    5.2 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
        5.2.1 生态风险总体变化特征
        5.2.2 不同景观类型生态风险变化特征
        5.2.3 不同象限生态风险变化特征
    5.3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
        5.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征
        5.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
        5.3.3 不同象限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
    5.4 生态弹性时空变化特征
        5.4.1 生态弹性总体变化特征
        5.4.2 不同象限生态弹性变化特征
    5.5 本章小节
6 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空间演变特征
    6.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模型概述
        6.1.2 指标体系设置依据
        6.1.3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6.1.4 评价因子计算方法
    6.2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6.2.1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6.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3 评价单元与分析方法
    6.3 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
        6.3.1 目标层指数变化特征
        6.3.2 生态安全指数变化特征
        6.3.3 生态安全分级变化特征
        6.3.4 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6.4 生态安全空间自相关变化特征
        6.4.1 全局自相关变化特征
        6.4.2 局部自相关变化特征
        6.4.3 生态安全预警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7.1 生态安全优化
        7.1.1 优化目标与原则
        7.1.2 优化内容
        7.1.3 优化方法
    7.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7.2.1 动态叠加分析
        7.2.2 生态网络识别
        7.2.3 空间格局规划
    7.3 生态安全空间管控
        7.3.1 生态修复管控
        7.3.2 生态保护管控
    7.4 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7.4.1 法律保障
        7.4.2 规划保障
        7.4.3 监督保障
        7.4.4 经济保障
        7.4.5 技术保障
        7.4.6 管理保障
    7.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党领导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历史演进
    2.1 关于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分期的历史研究
    2.2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四个历史阶段
        2.2.1 自力更生独立发展阶段(1959 年-1975 年)
        2.2.2 改革开放高产稳产阶段(1976 年-2002 年)
        2.2.34000 万吨连续稳产阶段(2003 年-2014 年)
        2.2.4 效益开发战略调整阶段(2015 年-至今)
第三章 党领导下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主要成就
    3.1 对国家的巨大经济贡献
        3.1.1 主体产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3.1.2 “三产”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3.2 对“陆相生油”理论的实践贡献
        3.2.1 “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3.2.2 大庆油田开发是对“陆相生油”理论的实践
    3.3 对我国石油技术人才培养的贡献
    3.4 对国家民族精神的贡献
    3.5 对城市发展建设的贡献
        3.5.1 带动了居民区基础设施建设
        3.5.2 促进了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第四章 党领导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年的经验分析
    4.1 党的领导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根本保证
        4.1.1 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重要保证
        4.1.2 国家领导人的希望与指示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强劲推力
    4.2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基本原则立场
        4.2.1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4.2.2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4.3 科技进步是大庆油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4.3.1 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4.3.2 大庆油田的开发与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典范
    4.4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精神动力
        4.4.1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影响下的优秀职工队伍
        4.4.2 三代“铁人”事迹的精神传承
    4.5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大庆油田发展的牢固根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高含水期薄差储层动用状况评价及动用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1.2.1 储层动用状况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剩余油分布情况描述研究现状
        1.2.3 薄差储层动用措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取心井评价薄差储层动用状况
    2.1 储层划分
    2.2 取心井整体动用状况研究
        2.2.1 长垣总体水洗状况
        2.2.2 不同区块水洗状况
        2.2.3 不同时期水洗状况
    2.3 不同类型储层动用状况研究
        2.3.1 厚储层水洗状况
        2.3.2 薄储层水洗状况
        2.3.3 表外储层水洗状况
    2.4 渗透率影响动用状况研究
        2.4.1 各储层不同渗透率条件下水洗状况分析
        2.4.2 基于岩样分析渗透率对水洗状况的影响
第三章 基于吸水剖面评价薄差储层水洗状况
    3.1 薄差储层水洗状况研究
        3.1.1 整体吸水状况评价
        3.1.2 基于吸水层段评价动用状况
        3.1.3 基于有效厚度级别评价动用状况
        3.1.4 基于吸水次数评价动用状况
    3.2 薄差储层动用界限分析
        3.2.1 渗透率级差界限
        3.2.2 变异系数界限
        3.2.3 砂岩层数界限
        3.2.4 砂岩厚度界限
第四章 薄差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
    4.1 试验区地质概况
    4.2 宏观剩余油分布特征
    4.3 宏观剩余油主要类型
    4.4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4.4.1 有效厚度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4.4.2 渗透率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4.4.3 井网密度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高含水期薄差储层动用措施研究
    5.1 动用措施机理分析
    5.2 细分注水技术研究
    5.3 压裂改造技术研究
        5.3.1 压裂裂缝参数研究
        5.3.2 压裂增产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一、宏观经济后果
        二、微观经济后果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说明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说明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说明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案例研究思路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总结
    本章小结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6)断层边部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剩余油的相关概念
        0.2.2 断层边部剩余油研究现状
        0.2.3 剩余油的发展过程
        0.2.4 剩余油的分类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1.1.1 断陷期
        1.1.2 坳陷期
        1.1.3 反转期
    1.2 区域地层及沉积特征
第二章 断层边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主控因素
    2.1 断裂特征对剩余油的影响
        2.1.1 断裂走向对剩余油的影响
        2.1.2 断储配置关系对剩余油的影响
        2.1.3 断裂分段生长对剩余油的影响
    2.2 断砂匹配样式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2.3 正向微幅度构造对剩余油的控制
        2.3.1 采油强度证据证实微幅度构造控油作用
        2.3.2 含油饱和度证实微幅度构造控油作用
        2.3.3 含水率证实微幅度构造控油作用
    2.4 断层破碎带和封闭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2.4.1 断层破碎带对断层边部剩余油影响
        2.4.2 断层封闭性对断层边部剩余油影响
第三章 断层边部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
    3.1 剩余油类型
        3.1.1 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
        3.1.2 井网控制不住型剩余油
        3.1.3 微幅度构造型剩余油
    3.2 剩余油分布特征
第四章 断层边部剩余油定向井挖潜方法
    4.1 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部位优选
    4.2 定向井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的原则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7)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指标变化趋势及技术政策界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水驱结构调整后油田开发指标预测方法
    2.1 层系内措施调整后开发指标变化特征分析
        2.1.1 措施作用描述
        2.1.2 工艺措施后开发指标变化数学模型
        2.1.3 工艺措施条件下开发指标变化特征
    2.2 措施调整后开发指标预测的一种方法
        2.2.1 水驱曲线的分解与合成
        2.2.2 求解模型参数
        2.2.3 计算实例及精度检验
第三章 喇萨杏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研究
    3.1 喇萨杏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3.1.1 影响喇萨杏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地质因素分析
        3.1.2 影响喇萨杏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开发因素分析
    3.2 喇萨杏油田进一步控水的可行性分析
        3.2.1 深化结构调整技术,努力控制油田含水上升
        3.2.2 增加油田可采储量
        3.2.3 加大高含水井关井和堵水力度,控制无效循环水
        3.2.4 深调剖技术
    3.3 喇萨杏油田含水变化趋势分析
第四章 喇萨杏油田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4.1 水驱油田单一结构及多结构情况下递减率理论变化规律
        4.1.1 油田稳产期末递减率的影响因素
        4.1.2 水驱油田自然递减率影响
        4.1.3 多结构油田的自然递减率的其他因素
    4.2 喇萨杏油田自然递减率影响因素分析
        4.2.1 水驱新建产能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4.2.2 二次加密井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4.2.3 老井措施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4.2.4 套损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4.2.5 水驱产量转入聚驱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4.2.6 聚驱区块封堵水驱区块目的层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4.3 喇萨杏油田自然递减变化趋势
第五章 特高含水期合理压力系统研究
    5.1 相同大压差下的合理压力系统
    5.2 油井流压一定条件下的合理压力系统
    5.3 注水压力一定下的合理压力系统
    5.4 特高含水期的合理压力系统
    5.5 喇嘛甸油田压力系统界限、目前压力系统状况及调整方法
        5.5.1 喇嘛甸油田压力系统界限
        5.5.2 喇嘛甸油田目前压力系统状况及调整方法
第六章 油井关井界限研究
    6.1 油井关井界限模型
    6.2 关井界限的确定
        6.2.1 压裂潜力的判断
        6.2.2 堵水潜力的判断
        6.2.3 提液潜力的判断
        6.2.4 分层含水和分层产液量的确定
        6.2.5 计算实例
第七章 喇萨杏油田剩余储量潜力分析及挖潜方向
    7.1 水驱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联用测算地质储量
    7.2 喇萨杏油田剩余地质储量分布特点
        7.2.1 剩余地质储量在各类油层中的分布
        7.2.2 剩余地质储量在各类井网中的分布
    7.3 喇萨杏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开发状况分析
        7.3.1 喇萨杏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分级
        7.3.2 各类井网间状况分析
        7.3.3 各套井网在各区块的状况分析
    7.4 喇萨杏油田水驱分类井优化调整开发方式及开发调整对策研究
        7.4.1 加强中高渗透油层的调整挖潜工作和技术研究
        7.4.2 协调各个要素关系,实现效益最大、成本最低的开发目标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8)我国石油企业三次采油技术预见理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Abst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1部分 技术预见发展综述
    2 技术预见概况
        2.1 技术预见的概念
        2.2 技术预见的作用
        2.3 技术预见与技术预测的关系
        2.4 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关系
    3 技术预见方法论分析
        3.1 技术预见方法综合比较
        3.2 德尔菲方法的综合运用
        3.3 技术预见调查问卷的设计
        3.4 我国石油企业三次采油技术预见基本构架
第2部分 三次采油技术预见情景构造
    4 我国石油企业面临国家战略重大转变
        4.1 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
        4.2 经济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
        4.3 国家安全向能源安全转变
        4.4 产业规模向自主创新转变
    5 我国石油企业面临持续发展巨大挑战
        5.1 石油供应挑战
        5.2 科技创新挑战
        5.3 油价高涨挑战
        5.4 资源全球挑战
        5.5 战略转型挑战
第3部分 三次采油技术预见对象体系
    6 三次采油技术内涵和外延
        6.1 三次采油技术接替原理
        6.2 三次采油技术被接替原理
        6.3 三次采油技术内涵和外延
    7 三次采油技术体系的构建
        7.1 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
        7.2 热力驱三次采油技术
        7.3 气驱三次采油技术
        7.4 微生物驱三次采油技术
        7.5 物理法驱油技术
        7.6 纳米驱油技术
第4部分 三次采油技术预见方法设计
    8 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9 专家群体评估集成
        9.1 智慧研讨集成
        9.2 评价指标体系
        9.3 专家体系组成
        9.4 群体综合处理
        9.5 技术预见规划
第5部分 三次采油技术预见实践应用
    10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现状分析
        10.1 大庆油田开发现状
        10.2 大庆油田二次采油技术现状
    11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预见及发展规划
        11.1 文献计量分析
        11.2 预见问卷设计
        11.3 顶见统计分析
        11.4 技术发展规划
    12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发展战略对策设计
        12.1 智力创新 加强竞争
        12.2 形成机制 规范指导
        12.3 拓宽地域 发挥优势
        12.4 技术集群 系统协调
        12.5 积极研究 重视民本
        12.6 利用政策 把握机遇
        12.7 能源契机 战略转型
    13 研究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大庆油田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相关研究理论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企业科技战略的基本理论
    2.1 竞争战略理论
    2.2 核心能力理论
    2.3 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理论
第3章 大庆油田公司科技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总体战略
        3.1.3 科技发展战略和总体战略的关系
    3.2 公司科技现状
        3.2.1 学科建设及科研人员状况
        3.2.2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3.2.3 科技管理工作
    3.3 公司科技发展自身条件分析
        3.3.1 科技发展的优势分析
        3.3.2 科技发展的劣势分析
第4章 大庆油田公司科技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4.1 大庆油田外部环境分析
        4.1.1 世界石油分布与消费特点
        4.1.2 中国石油储备状况分析
        4.1.3 中国石油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4.1.4 中国石油战略研究
    4.2 公司科技发展面临的机会分析
        4.2.1 产品价格的持续攀高
        4.2.2 宏观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
        4.2.3 集团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
        4.2.4 油田开发对科技依赖程度加深
    4.3 公司科技发展面临的威胁分析
        4.3.1 国外石油公司的技术壁垒
        4.3.2 其他石油公司的技术人才竞争
        4.3.3 跨国石油技术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
第5章 大庆油田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实施
    5.1 公司科技发展的战略原则及战略目标
        5.1.1 战略原则
        5.1.2 公司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
    5.2 公司科技发展战略重点
        5.2.1 突破关键技术
        5.2.2 强化自主创新
        5.2.3 重视人才开发
        5.2.4 体系重塑战略
    5.3 公司科技发展战略措施
        5.3.1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3.2 完善配套科技创新体系
        5.3.3 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5.3.4 拓展生存空间,努力“走出去”
        5.3.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3.6 以技术换资源谋求发展
        5.3.7 整合科技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疆准噶尔盆地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补偿费计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概述
        1.1.1 项目提出的依据
        1.1.2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提交成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油气矿产资源补偿费现行政策
        1.2.2 国内外有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研究现状
    1.3 新疆油田分公司的基本情况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存在的问题
        1.3.1 新疆油田分公司基本情况
        1.3.2 新疆油田分公司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油气资源现状
    2.1 勘查现状、油气田发现及油气地质条件
        2.1.1 勘探概况、油气田发现及储量
        2.1.2 油气地质条件及有利含油气区带
    2.2 各油气区油气田分述
        2.2.1 西北缘油气区
        2.2.2 东部油气区
        2.2.3 腹部油气区
        2.2.4 南缘油气区
3 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3.1 开发概况
        3.1.1 开发历史和开发阶段
        3.1.2 油田开发现状
    3.2 分类型油藏开发特征及开发成果
        3.2.1 分类油藏开发特点以及主要开采技术
        3.2.2 分类油藏开发成果
    3.3 开发前景
        3.3.1 已开发油田资源潜力
        3.3.2 已探明未开发资源(难采)潜力
4 油气资源开发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4.1 油气资源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4.2 新疆油区已开发油田生产效益评价方法及应用
        4.2.1 油气田(区块)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
        4.2.2 油气田(区块)效益评价方法及判别式
        4.2.3 油气田区块油气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4.2.4 评价参数的确定方法
        4.2.5 准葛尔盆地已开发油田(区块)生产效益评价结果
5 区内外油气资源开发对比分析
    5.1 综述
        5.1.1 四大油田基本情况
        5.1.2 四大油田存在的问题
    5.2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
        5.2.1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基本特征
        5.2.2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各阶段开采技术方法对比
    5.3 低渗透砂岩油藏
        5.3.1 低渗透砂岩油藏基本特征
        5.3.2 各阶段开采技术方法对比
    5.4 稠油油藏
        5.4.1 稠油油藏基本特征
        5.4.2 稠油各阶段开采技术方法对比
    5.5 特殊岩性油藏
        5.5.1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一区石炭系特殊油藏基本特征
        5.5.2 各阶段开采技术方法对比
    5.6 裂缝砂岩油藏
        5.6.1 新疆准噶尔盆地火烧山油田裂缝砂岩油藏基本特征
        5.6.2 准噶尔盆地油田裂缝性砂岩油藏各阶段开采技术方法对比
    5.7 砾岩油藏
        5.7.1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基本特征
        5.7.2 砾岩油藏各阶段开采技术方法对比
    5.8 结论
        5.8.1 大庆油田
        5.8.2 胜利油田
        5.8.3 准噶尔盆地油田
        5.8.4 大港油田
6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补偿费减免率研究
    6.1 准噶尔盆地石油资源补偿费采收率系数分析
        6.1.1 研究思路
        6.1.2 方法
    6.2 成本分析的减缴方案
        6.2.1 研究思路
        6.2.2 研究方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大庆油田“八五”期间稳产趋势与经济政策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大庆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D]. 陈曦.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3]党领导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D]. 田甜.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高含水期薄差储层动用状况评价及动用措施研究[D]. 徐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9
  • [5]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断层边部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方法[D]. 闻竹.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5)
  • [7]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指标变化趋势及技术政策界限研究[D]. 付百舟.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
  • [8]我国石油企业三次采油技术预见理论及应用[D]. 黄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2)
  • [9]大庆油田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研究[D]. 杨晓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04)
  • [10]新疆准噶尔盆地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补偿费计征研究[D]. 谢其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标签:;  ;  ;  ;  ;  

大庆油田“八五”稳产趋势及经济政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