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配偶心理状态调查结果

抑郁症患者配偶心理状态调查结果

一、对抑郁症患者配偶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杰[1](2021)在《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研究通过了解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从而为降低养老机构老年抑郁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20年2月至2020年5月在威海地区市中心2家养老机构居住的210位老年人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有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问卷、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文版生命意义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采用SPSS26.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利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描述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抑郁、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现状水平,运用t检验以及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研究对象抑郁、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对研究对象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养老机构197名老年人男性85例(43.1%),女性112例(56.9%),男女比例均衡;年龄构成比以70岁以上为主,为94例(47.7%);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中专为主,为98例(49.8%);婚姻状况无配偶居多136例(69%),退休前职业以农民为主77例(39.1%);子女个数以2个为主为80例(40.6%);医疗支付形式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98例(49.7%);经济来源退休金123例(62.4%);子女探望频次一周1~2次80例(40.6%);入住原因中自愿入住140例(71.1%);现每月收入1000元以上为75例(38.1%);慢性病情况无慢性病75例(38.1%),有慢性病情况122例(61.9%)(2)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平均得分为(6.48±2.54)分,有抑郁症状的占比为37.1%。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医疗支付形式、经济来源、子女探望频次、入住原因、现每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3)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意义感得分中,存在生命意义感得分为(23.45±6.14),找寻生命意义感得分为(18.04±5.29),生命意义感总分(41.49±9.46),介于38~51分之间,处于中等水平,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支付形式、经济来源、入住原因、现每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4)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1±0.56)。介于2~3分之间,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婚姻状况、医疗支付形式、经济来源、入住原因、现每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抑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438,p<0.01),抑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390,p<0.01),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724,p<0.01)。(6)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抑郁的影响因素中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作用最显着,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义感共同解释了抑郁的40.4%的变异量。结论:(1)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低。(2)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3)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4)抑郁与生命意义感负相关,抑郁与自我效能感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效能感正相关。(5)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现每月收入可以显着影响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的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作用最为显着。

刘伊柠[2](2021)在《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研究通过对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了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受何种因素影响,并且探讨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为了能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关措施,寻求正确的心理护理对策和可以推动健康的行为,从而帮助大肠癌患者提升生命质量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了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吉林省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以及山东省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45名大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和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利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得分为(123.88±17.20),处于一般水平。本研究纳入的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的条目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乐观、希望、自我效能、韧性。单因素分析显示,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否吸烟以及饮食结构方面的差异会显着影响患者的积极心理资本,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癌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得分为(130.34±21.31),大肠癌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处于一般水平,自我实现、营养、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四个维度的得分处于良好水平,健康责任、运动得分处于一般水平。大肠癌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各维度条目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营养、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压力应对、健康责任、运动。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有无造口、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饮食习惯以及饮食结构方面的差异会显着影响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综合得分为(126.41±25.46),与其包括的四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症状/副作用、社会功能的得分均属一般水平。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各维度条目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症状/副作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有无配偶、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治疗阶段、有无造口以及饮食习惯在患者生命质量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促进行为呈正相关(r=0.610,P<0.01),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r=0.411,P<0.01),大肠癌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r=0.465,P<0.01)。5.对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确定大肠癌患者的治疗阶段、积极心理资本及健康促进行为等是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治疗阶段的预测性最大。结论:1.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及生命质量均处于中等一般水平。2.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健康促进行为水平越好、生命质量越高。3.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主要影响因素有治疗阶段、积极心理资本及健康促进行为等。

高菲[3](2021)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心理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抑郁症(MDD)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精神疾患,青少年时期是抑郁症高发病阶段,抑郁症照顾者们在长期相处过程中难免被患者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想法影响,目前对抑郁症照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研较少涉及青少年患者人群。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同时为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找到更多途径。方法:本研究纳入25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抑郁症状自评量表(PHQ-9)、焦虑症状自评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贝克绝望量表(BHS)、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等进行调查。所有数据使用SPSS 25.0版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结果: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34.8%,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1.8%,伴有躯体症状的发生率38.4%,睡眠障碍的发生率26.7%,绝望感的发生率43.8%,轻到重度的护理负担为40%,其中照顾者为患者父母则上述发生率更高。2.照顾者家庭每月经济收入、与患者目前生活关系、近3月有无负性生活事件、对精神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照顾者的受教育年限以及患者病程、目前病情等均是是影响照顾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P<0.05)。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的护理负担与其焦虑、抑郁、躯体症状、睡眠质量、绝望感之间均存在显着性正相关(P<0.01)。照顾者与患者亲属关系、工作状态、居住地、治疗费用支付方式、与患者生活关系的好坏、患者病程均对照顾者的护理负担有影响。结论: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存在焦虑、抑郁、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绝望感、轻到重度的护理负担等心理健康问题,若照顾者为患者父母则比例更高。2.家庭每月经济收入、患者目前病情、照顾者与患者目前生活关系、患者近3月有无负性生活事件、照顾者对精神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患者病程、照顾者的受教育年限均会对照顾者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

郑子月[4](2020)在《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抑郁症患者为视角,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问卷调查,分析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现状,进一步了解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护理措施,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抑郁症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Excel和SPSS22.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变量间差异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关系,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中调查168例抑郁症患者,其生活质量总分为(56.54±6.99)分,得分区间为42.0670.51分,生活质量水平较低。社会支持总分为(34.24±6.32)分,得分区间为1549分,社会支持水平较低。2.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分方面,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有:性别、婚姻状况、工作状态、居住情况、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每月可支配收入、是否首发、抑郁程度。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分方面,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有:年龄、婚姻、不同文化水平、工作状态、居住情况、医疗支付方式、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每月可支配收入、是否首发、有无子女情况、抑郁程度。3.生活质量各维度、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805、0.844、0.812、0.710、0.667、0.868.4.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状态、是否首发和社会支持是影响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它们共同表示,对生活质量行为的解释率为77.7%。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社会支持越好,其生活质量水平越高。社会支持,工作状态和是否首发是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杨家甜[5](2020)在《云南宁洱县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及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通过对云南省宁洱县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现状和生命质量,分析云南省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农村老年人的抑郁患病现状及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为预防老年抑郁症和改善其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 法]采用按比例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宁洱县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1629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GDS-30量表评价农村老年人的抑郁情况,采用SF-36量表评价其生命质量得分;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变量间农村老年人的抑郁患病差异,组内患病率比较采用Bonfferoni校正法,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社会经济地位得分和生命质量得分的差异,方差分析的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分别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农村老年人的抑郁患病差异及抑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结 果]调查人群的总体抑郁率为12.0%,轻度抑郁率为9.9%,中重度抑郁率为2.0%。不同变量抑郁患病率和抑郁程度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女性老年人的抑郁率高于男性(14.2%和8.9%,P<0.01),且女性老年人的轻度、中重度抑郁率均高于男性(11.8%、2.4%和7.4%、1.5%,P<0.01);70~74岁老年人的抑郁率、轻度和中重度抑郁率最高(16.0%、12.0%和4.0%,P<0.05);受教育程度为文盲者的抑郁率、轻度和中重度抑郁率均高于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者(15.6%、12.5%、3.2%和 10.2%、8.7%、1.5%,P<0.01);不同居住情况呈现独居者的抑郁率、轻度和中重度抑郁率最高(17.2%、13.9%和3.3%,P<0.01);住房类型为石头土坯者的抑郁率、轻度和中重度抑郁率高于住房类型为砖木砖混者(18.3%、14.8%、3.5%和 9.0%、7.7%、1.4%,P<0.01);家庭年人均收入差者的抑郁率、轻度和中重度抑郁率高于家庭年人均收入好者(14.5%、12.2%、2.3%和9.4%、7.7%、1.4%,P<0.01);医疗服务可及性差者的抑郁率、轻度和中重度抑郁率高于医疗服务可及性好者(15.0%、12.5%、2.6%和9.9%、8.2%、1.6%,P<0.01)。云南省宁洱县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得分为4.77±0.96分,男性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得分高于女性(4.89±0.90分和4.68±0.99分,P<0.01),汉族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得分高于少数民族(4.91 ±0.94分和4.58±0.95分,P<0.01),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得分高于受教育程度为文盲者(5.16±0.78分和3.97±0.77分,P<0.01),住房类型为砖木砖混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得分高于住房类型为石头土坯者(4.95±0.93分和4.38±0.88分,P<0.01),家庭年人均收入好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得分高于家庭年人均收入差者(5.43±0.67分和4.10±0.71分,P<0.01),医疗服务可及性好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得分高于医疗服务可及性差者(5.30±0.71分和3.98±0.69分,P<0.01),无抑郁情况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得分高于有抑郁情况者(4.81±0.95分和 4.46± 0.93 分,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居住情况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农村老年人的抑郁患病存在统计学差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村老年人更易患抑郁症(OR=0.584,95%CI:0.426~0.801,P<0.01)。宁洱县农村老年人的躯体综合得分(PCS)为66.85±16.26分,心理综合得分(MCS)为74.59±1 1.92分;男性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躯体综合功能(PCS)和心理综合功能(MCS)维度得分均高于女性(P<0.01);不同年龄组农村老年人的PF、SF及PCS得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60~64岁和65~69岁老年人的RP和BP得分均高于70~74岁年龄组和≥75岁年龄组,60~64岁老年人的GH得分高于其他年龄组(P均<0.01);汉族农村老年人的BP、VT、SF、MH、PCS和MCS得分高于少数民族(P<0.01),其GH的得分也高于少数民族(P<0.05);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的老年人在PF、RP、GH、VT、SF、MH、PCS和MCS的得分高于受教育程度为文盲的老年人(P<0.01),其BP的得分也高于文盲者(P<0.05);独居者在PF和PCS维度的得分最低(P<0.01),在BP维度的得分低于与配偶和子女居住者(P<0.05),与配偶居住者RP和SF维度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与配偶和子女居住者(P<0.01),与配偶居住者在GH、VT、RE、MH和MCS维度的得分也最高(P<0.01);住房类型为砖木砖混的老年人在RP、BP、GH、VT、SF、MH、PCS和MCS的得分高于住房类型为石头土坯的老年人(P<0.01);家庭年人均收入好的老年人在BP、VT、SF、MH和MCS的得分高于家庭年人均收入差的老年人(P<0.01),其PCS得分也高于家庭年人均收入差者(P<0.05);医疗服务可及性好的老年人在BP、GH、SF、MH和MCS的生命质量得分高于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老年人(P<0.01);未患抑郁的农村老年人在PF、RP、BP、GH、VT、SF、RE、MH、PCS和MCS的得分高于抑郁者(P<0.01),不同抑郁程度在 GH、VT、SF、RE、MH、PCS、MCS(P<0.01)以及 RP(P<0.05)维度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抑郁越严重者其得分越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住房类型、家庭年人均收入和医疗服务可及性等变量后,抑郁患病对农村老年人的PF、RP、BP、GH、VT、SF、RE、MH、PCS和MCS维度均有负面影响,患有抑郁的农村老年人在各维度的生命质量得分均低于未患有抑郁者(P<0.01)。[结 论]云南省宁洱县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率低于国内其他农村地区;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村老年人患抑郁的风险较高;抑郁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生命质量。应加强低社会经济地位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情绪疏导服务,减缓或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其生命质量。

代勇智[6](2020)在《武汉市黄家湖大学城大学生抑郁状态体质分布规律及逍遥丸对抑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抑郁症中西医相关文献,探讨中医郁证的病因病机和抑郁症的西医病理机制,研究中医体质相关因素,归纳中医体质与抑郁症的关系,探究抑郁症中医药论治;对武汉市黄家湖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观察大学生产生抑郁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大学生体质与抑郁症状发生的关系,分析抑郁状态大学生中医体质分型分布规律,为大学生抑郁症的预防提供依据和参考;以疏肝解郁经典方逍遥丸干预抑郁模型大鼠,基于BDNF-TrkB通路探究逍遥丸对大鼠抑郁状态的改善及其作用机制,通过临床已证明有效的逍遥丸来反向验证疏肝解郁法治疗抑郁症的科学性。方法1.理论探讨:查阅抑郁症中西医相关文献,整理中医郁证的病因病机和抑郁症的西医病理研究与治疗,探究抑郁症中医体质分布及中医药论治。2.流行病学调查:2.1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从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这一时间段中,选取600名在校大学生(黄家湖大学城)为研究对象,应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原名为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评价入组对象的抑郁评分,抑郁评定标准:总分≤15分为无抑郁症状,1619分为可能有抑郁症状,≥20分为肯定有抑郁症状。根据评定标准,调查分析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再将肯定有和可能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CES-D评分>15分)纳入观察组,正常组为无抑郁症状的大学生(CES-D评分≤15分),并调查其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黄家湖大学城大学生产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2.2大学生不同体质与抑郁状态的关系分析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观察组大学生进行体质分型调查,体质类型可分为阴虚质、特禀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首先可计算各亚量表的评分,即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各亚量表的转化分数为0100分,计算原始分数后可再换算为转化分数。3.实验研究:8周龄SPF级SD大鼠32只,用随机数方法进行完全随机分组,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8只。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三组进行慢性束缚造模,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给予氟西汀灌胃,中药组给予逍遥丸灌胃。在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进行体重测定、敞箱实验测定、糖水消耗实验测定和食物消耗实验。运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内BDNF和TrkB蛋白表达的情况;运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内BDNFmRNA和TrkBmRNA表达的情况。用SPSS 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逍遥丸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抑郁行为的效果。结果1.气郁质是情志病证的易感体质,易患抑郁症。抑郁症患者以肝气郁结型和肝郁脾虚型最为常见。因此,目前临床上治疗抑郁症多采用疏肝理气解郁的治法,逍遥丸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在临床上已得到验证。2.调查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结果:对黄家湖大学城600例大学生进行调查,最后有585例纳入研究,15例脱落。585例中有105例肯定有抑郁症状,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7.95%;无抑郁症状的有350例(59.83%);可能有抑郁症状的有130例(22.22%)。调查分析得出家庭所在地为城镇、单亲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担忧就业前景为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3.观察组大学生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观察组体质频次从低至高依次为:特禀质1.70%(4/235)、痰湿质2.98%(7/235)、湿热质3.83%(9/235)、血瘀质3.83%(9/235)、平和质4.26%(10/235)、阴虚质6.81%(16/235)、阳虚质17.02%(40/235)、气虚质21.70%(51/235)、气郁质37.87%(89/235);正常组体质频次由低至高依次为:气虚质3.43%(12/350)、阴虚质3.43%(12/350)、特禀质3.71%(13/350)、气郁质4.29%(15/350)、痰湿质6.00%(21/350)、血瘀质7.43%(26/350)、湿热质7.71%(27/350)、阳虚质11.71%(41/350)、平和质52.29%(183/350)。观察组平和质频率低于正常组(χ2=146.717,P<0.05),观察组气郁质、气虚质频率高于正常组(χ2=108.504、48.857,P<0.05)。观察组大学生的中医体质与CES-D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学生CES-D评分与血瘀质、痰湿质、特禀质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呈正相关(P<0.05),与平和质、阳虚质呈负相关。4.造模前,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大鼠体重、水平运动量、糖水消耗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体重下降、水平运动量下降、糖水偏好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水平运动量下降、糖水偏好度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体重增加、水平运动量增加、糖水偏好度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DNF和TrkB蛋白表达减少,西药组和中药组BDNF蛋白表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中药组中BDNFmRNA及TrkBmRNA表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BDNF和TrkB蛋白和基因均表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查阅抑郁症中西医相关文献,对中医郁证的病因病机和抑郁症的西医病理机制及治疗进行分析,归纳中医体质与抑郁症的关系,阐明气郁质是情志病证的易感体质,易患抑郁症。抑郁症患者以肝气郁结和肝郁脾虚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上治疗抑郁症多采用疏肝解郁的治法。2.本次研究调查了黄家湖大学城4所高校大学生的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肯定有抑郁症状的比例为17.95%。大学生出现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为:家庭所在地为城镇、单亲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担忧就业前景;保护因素为:社会支持度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在中医体质类型方面,抑郁状态大学生以气郁质为主,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学生CES-D评分与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呈正相关,与平和质、阳虚质呈负相关。3.通过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体重、食欲、水平运动量、糖水消耗量等行为学改变的实验结果提示大鼠抑郁模型造模成功;在抑郁模型大鼠上发现逍遥丸具有抗抑郁作用,且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大鼠海马BDNF-TrkB通路上调相关,也提示逍遥丸的抗抑郁“多靶点”思路特点。

娄从梅[7](2020)在《抑郁症症状卷入 ——基于注意偏向和情绪加工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心理病理学研究发现,中国人更倾向于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问题,这种对心理疾病不同症状的强调反映了中国人对同一疾病不同症状的卷入程度存在差异。症状卷入是各类精神和心理疾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指的是患者亲友或其他照料者(伴侣、朋友、同学等)为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患者症状的现象(Calvocoressi et al.,1995;Lebowitz et al.,2016)。在抑郁症中,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回绝可能导致他感到焦虑、或情绪低落的社交活动,或直接代替他完成本应由他自己完成的任务都属于症状卷入行为。近些年,国外关于强迫症、焦虑症、孤独症、囤积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症状卷入的研究逐渐增多,症状卷入被证实在众多心理疾病中普遍存在,并与各类精神疾病的症状严重性、社会功能损害程度,以及较差的治疗效果相关。同时,研究者们开始注重识别症状卷入的潜在心理和生理机制,以及对症状卷入的个体差异的解释。基于中国抑郁躯体化的背景,在前人对强迫症、焦虑症症状卷入的基础上,本篇研究选取抑郁症患者和患者家属或朋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行为实验以及脑电实验等研究方法探究抑郁症症状卷入的现象学规律,并从注意分配和情绪加工的角度探究不同抑郁症状间的卷入差异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研究一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亲友两个群体,探究抑郁症症状卷入的现象学规律。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发现:(1)在抑郁症中,常见卷入方式有“给予较往常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做一些可能让患者感到高兴的事情”、“调整自己的日常作息、生活习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在患者本人的报告中,还发现“直接代替患者完成某项任务”和“反复讨论情绪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常见的卷入方式;(2)抑郁症症状卷入水平与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与患者亲友的焦虑水平正相关,与患者家庭功能负相关;(3)重度及以上严重程度病患中,亲友对抑郁症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的卷入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对躯体症状的卷入程度显着大于心理症状。研究二采用线索提示实验范式从注意偏向的角度探究抑郁症的症状卷入机制,具体研究内容有(1)一般个体(控制组)与患者亲友对不同抑郁症状的注意偏向的差异;(2)患者家属对不同抑郁症状的注意偏向及其具体成分。研究二选取22名符合实验要求的患者亲友作为实验组,另招募23名一般个体作为控制组开展实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1)抑郁症患者亲友相比于控制组对抑郁症状更加敏感,表现出对抑郁症状的注意警觉,并且存在对抑郁症状的注意转移困难;(2)抑郁症患者亲友对躯体抑郁症状和心理抑郁症状的注意偏向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患者亲友表现出对躯体症状的注意警觉和注意转移困难的趋势。研究三采用阈上情绪启动实验范式从情绪加工的脑电生理反应角度探究抑郁症状对个体情绪加工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在抑郁症状启动下,无论是控制组还是患者亲友组均表现出对负性情绪的警觉,对负性情绪面孔有更多认知资源的投入,尤其抑郁症患者亲友表现得更为明显,行为反应上表现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反应时更短,电脑波上表现为负性情绪面孔诱发的P3波幅更大;(2)行为反应上,相对于控制组,患者亲友组表现出对躯体症状启动下的情绪面孔识别更加敏感;(3)心理抑郁症状作为启动刺激时,控制组需要投入更多认知资源用以加工积极情绪,表现为心理症状启动下,正性情绪面孔诱发的N2波幅大于躯体症状启动下的波幅,产生了前后效价不一致的混合情绪,亲友组无此差异,这说明患者亲友在抑郁症状的启动下,没有产生对后续正性情绪面孔的前后不一性的冲突情绪反应,也就是只产生了因抑郁症状引发的单一情绪。本研究选取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症确诊患者和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保证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代表性;从患者和家属两个群体考察抑郁症症状卷入的现象学规律及其内在机制,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和客观;本研究是对抑郁症症状卷入实证研究的尝试性探索,采用生理实验的方法探究抑郁症症状卷入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是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研究结果可能为以后的抑郁症临床干预尤其是家庭治疗提供依据。后续研究可扩大样本量,综合运用fMRI、镜红外等各种研究方法对本研究结论加以验证。

刘小妹[8](2020)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焦虑、抑郁现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方式对双方焦虑、抑郁的预测作用,为科学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提高患者及其配偶对冠心病的应对方式,降低双方的焦虑、抑郁情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45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及其配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配偶一般资料调查表、二元应对问卷、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24.0和Amo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结构方程模型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及其配偶焦虑、抑郁阳性检出率被调查的245例患者中:78例患者存在焦虑,检出率为31.83%;61例患者存在抑郁,检出率为24.89%;47例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检出率为19.18%。被调查的245例配偶中:73例配偶存在焦虑,检出率为29.79%;72例配偶存在抑郁,检出率为29.38%;40例配偶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检出率为16.33%。患者和配偶的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9,P>0.05),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9,P>0.05),焦虑合并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5,P>0.05)。2、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得分情况患者二元应对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压力沟通(3.27±0.59)分、相互支持二元应对(3.44±0.59)分、代办二元应对(3.47±0.76)分、共同二元应对(3.52±0.65)分、消极二元应对(1.98±0.68)分。配偶二元应对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压力沟通(3.34±0.55)分、相互支持二元应对(3.50±0.58)分、代办二元应对(3.54±0.73)分、共同二元应对(3.54±0.63)分、消极二元应对(1.99±0.76)分。患者二元应对总得分为(124.15±17.15)分,配偶二元应对总得分为(124.69±16.58)分,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总得分及积极二元应对各维度(压力沟通、相互支持二元应对、代办二元应对、共同二元应对)条目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配对t检验显示:患者和配偶积极二元应对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7~-0.417,P>0.05)。患者和配偶消极二元应对维度得分处于低水平,配对t检验显示:患者和配偶消极二元应对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0,P>0.05)。3、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及其配偶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焦虑的危险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及家庭收入在3000-5000元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职业状态为在职是患者焦虑、抑郁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诊断类型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是配偶焦虑的危险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是配偶抑郁的危险因素。4、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得分分别与配偶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223~0.478,P<0.0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积极二元应对各维度得分分别与配偶积极二元应对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372~0.467,P<0.0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消极二元应对得分与配偶消极二元应对得分呈正相关(r=0.275,P<0.01)。5、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与焦虑、抑郁主客体互倚模型结果在主体效应方面:患者及其配偶的积极二元应对均能负向预测自身的焦虑、抑郁(β患者=-0.325,β配偶=-0.375,P<0.05);患者及其配偶的消极二元应对均能正向预测自身的焦虑、抑郁(β患者=0.170,β配偶=0.125,P<0.01)。在客体效应方面:患者及其配偶的积极二元应对均能负向预测对方的焦虑、抑郁(β 患患=-0.336,β配偶=-0.518,P<0.01);患者及其配偶的消极二元应对均能正向预测对方的焦虑、抑郁(β患者=0.161,β配偶=0.174,P<0.01)。结论: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焦虑、抑郁阳性检出率整体较高。Logistic二元回归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职业状态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诊断类型是配偶焦虑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是配偶抑郁的影响因素。2、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总得分及积极二元应对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消极二元应对得分处于低水平。3、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的焦虑、抑郁得分均呈正相关;患者和配偶的积极二元应对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患者和配偶的消极二元应对得分呈正相关。4、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及其配偶焦虑、抑郁分别受自身及对方二元应对方式的影响。患者积极二元应对程度越高,则自身及配偶的焦虑、抑郁越低;患者消极二元应对程度越高,则自身及配偶的焦虑、抑郁越高。配偶积极二元应对程度越高,则自身及患者的焦虑、抑郁越低;配偶消极二元应对程度越高,则自身及患者的焦虑、抑郁越高。

韩洋[9](2020)在《抑郁症临床治愈后心理社会功能与脑默认网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特点的慢性精神障碍。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抑郁症急性期的治疗,重要的是可以进行缓解后的维持治疗并降低复发风险。抑郁症急性期的治疗主要将临床治愈(Remission)作为目标,临床治愈的操作标准是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得分≤7分,即MDD患者经过抗抑郁治疗后,其临床症状的程度不再符合抑郁症诊断体系的标准。既往研究发现,抑郁症临床治愈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恢复相较于临床症状的恢复存在滞后性。而静息状态功能核磁功振(resting state funcitonal magnetic resonnance)的研究也发现,MDD患者脑网络功能的恢复迟滞于临床症状的恢复,并且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被认为是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因此仅以临床症状恢复作为抑郁症康复的标准(HAMD—17≤7分)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尚存在不足。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抑郁症临床治愈患者的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功能及心理社会功能进行追踪研究,并对其相关关系进行探索,探究抑郁症的康复机制。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共收入17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有效抑郁症临床治愈患者(所有入组被试均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病房治疗),分别进行基线期(rMDD)及6个月追踪期(s MD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rs-f MRI)扫描。招募22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治愈组患者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HCs),给予同样脑静息态f MRI扫描。神经影像学数据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进行分析,提取静息状态下rMDD、s MDD及HCs的DMN网络脑区,以比较抑郁症临床治愈患者治愈及6个月后DMN网络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变化及治疗不同阶段的DMN网络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的脑网络差异;将DMN的FC水平与基线期及追踪期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各维度分及维度下的各因子分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以探索DMN网络功能与心理社会功能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DMN网络结果:rMDD与HCs比较,内侧眶额皮质右侧(3,54,-9)、后扣带回右侧(6,-51,30)、楔前叶(9,-54,27)的F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未发现FC水平低于正常组的脑区。s MDD与HCs比较未发现显着差异。s MDD组与rMDD组比较,s MDD组的内侧眶额皮质(3,54,-9)、内侧前额叶左侧(-3,66,12)的FC水平显着低于rMDD组,角回左侧(-57,-57,33)的FC水平显着高于rMDD组。DMN与心理社会功能相关研究结果:角回与基线及6个月的心理功能维度及这一维度下的自尊因子呈现出显着正相关,与人际交往因子呈现出显着正相关。内侧眶额皮质与基线期的业余娱乐因子呈现出显着负相关。内侧前额叶与楔前叶与基线及六个月的维度和因子均未呈现出显着相关。结论:(1)经过急性期的治疗,抑郁症患者在达到临床治愈标准(HAMD-17≤7分)后,其抑郁症临床症状已基本恢复,但DMN网络的功能损伤仍未完全恢复。(2)在达到临床治愈后的6个月持续治疗中,DMN网络功能的恢复仍在持续进行。(3)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功能与DMN网络功能的恢复存在一定显着相关关系,尤其角回与心理社会功能表现出显着相关关系。

孙丹阳[10](2019)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心理治疗的视角出发,以信念修正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信念修正思想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领域内演变路径的梳理,结合对个体信念与信念系统特征的探究,反思心理治疗领域内信念修正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出路,进而为心理异常个体的信念修正进行理论建构与操作设计。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研究,意在为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可行性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在具体心理治疗理论下对信念修正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定位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角色,为信念修正的理论建构和操作设计提供策略导向。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厘清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中信念修正思想的孕育、发展过程;2.澄清信念在个体心理异常状态中所承担的角色;3.探讨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整合趋向下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模式;4.建构新的理论模型以完善信念修正的具体实践模式。利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按照时间逻辑对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性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信念修正在精神分析的治疗实践当中尚未被明确提出,一直作为一项改变指标隐含其中;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存在状态决定个体的经验累积,信念是经验的析出,依据这一关系,信念修正的系统特征和核心信念被勾勒出来,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认知行为治疗将信念作为心理治疗核心的致病因素,并明确提出了信念修正的主张,在实践中将信念修正作为一个治疗环节。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路径可概括为:理念广为应用,概念不断凸显,理论并未成型。个体的信念以信念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层级性、稳固性等特征,对行为具有预测和指导功能,其确信度受证据影响。当前心理治疗领域实证研究泛滥,理论建设萧索;对信念修正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未能向心理治疗领域进行有效注入。在精神分析对潜意识信念的处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信念系统的塑造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提供的具体干预手段之上,以信念修正作为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建构专属理论与操作模型,实现基于个体信念的理论构建与应用评估。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将个体信念的多元特征与各心理治疗理念进行融合,既符合整体论哲学的要求,也遵从了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处理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或消除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操作性上,覆盖心理干预的全程,并能够以短期治疗的形式进行临床实践,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投入;从技术伦理学看,能够有效规避对个体主体性和同一性的损伤。

二、对抑郁症患者配偶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抑郁症患者配偶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理论基础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3 样本量
    2.4 研究工具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学问题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 研究对象抑郁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3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现状以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现状以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5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
    3.6 研究对象抑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整体情况
    4.2 研究对象抑郁现状分析
    4.3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
    4.4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4.5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4.6 研究对象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抑郁症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理论基础
    1.6 文献回顾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抽样方法
    2.4 研究工具
    2.5 资料收集
    2.6 质量控制
    2.7 资料分析
    2.8 技术路线
    2.9 伦理原则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3.3 研究对象健康促进行为现状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生命质量现状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3.5 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3.6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大肠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
    4.2 大肠癌患者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4.3 大肠癌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现状分析
    4.4 大肠癌患者的生命质量现状分析
    4.5 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4.6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 B 调查问卷
附录 C 综述(已发表)积极心理资本在我国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心理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抑郁症患者照顾者心理状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4)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抑郁症概述
        1.1 抑郁症的概念和诊断
        1.2 抑郁症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生活质量概述
        2.1 生活质量的概念
        2.2 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定的意义
        2.3 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3 社会支持概述
        3.1 社会支持的概念
        3.2 社会支持的分类和测量
        3.3 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国内外研究现状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调查样本量
    2 研究方法
        2.1 现状调查法
    3 调查工具
        3.1 一般资料调查法
        3.2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3.3 社会支持量表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特征和疾病基本情况
        1.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1.2 研究对象的疾病相关资料
    2 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2.1 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2.2 不同年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3 不同性别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4 不同婚姻状况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5 不同文化水平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6 不同工作状态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7 不同职业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8 不同居住状况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9 不同医疗支付方式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10 不同居住地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11 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12 每月可支配收入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13 患有几种慢性疾病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14 发病次数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15 有无子女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2.16 抑郁症度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3 抑郁症患者基本资料对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影响
        3.1 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3.2 不同年龄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3 不同性别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4 不同婚姻状况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5 不同文化水平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6 不同工作状态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7 不同职业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8 不同居住状态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9 不同医疗支付方式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10 不同居住地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11 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12 每月可支配收入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13 患有几种慢性疾病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14 发病次数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15 有无子女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16 抑郁程度对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4 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5 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变量赋值
        5.2 影响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1.1 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1.2 性别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1.3 婚姻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1.4 工作状态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1.5 居住状态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1.6 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1.7 每月可支配收入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1.8 发病次数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1.9 抑郁程度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2 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分析
        2.1 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现状
        2.2 年龄因素对患者社会支持影响分析
        2.3 婚姻因素对患者社会支持影响分析
        2.4 文化水平因素对患者社会支持影响分析
        2.5 工作状态及医疗支付方式对患者社会支持影响分析
    3 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云南宁洱县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及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目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附录 云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抑郁情况调查表
综述 老年人抑郁状况及生命质童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武汉市黄家湖大学城大学生抑郁状态体质分布规律及逍遥丸对抑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1.1 抑郁症的中医病名
        1.2 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3 抑郁症的中医药论治
    2.西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2.1 抑郁症的西医病理研究
        2.2 抑郁症的西医治疗
        2.3 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中医体质学说与抑郁症
        3.1 中医体质的概念
        3.2 历代文献对中医体质的认识
        3.3 中医体质的相关因素
        3.4 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
        3.5 体质与抑郁症的关系
    4.讨论
第二部分 黄家湖大学城大学生抑郁状态相关因素及体质规律的分析研究
    1.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1.1 调查方案制定及实施
        1.2 结果
        1.3 讨论
    2.大学生不同体质与抑郁状态的关系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部分 逍遥丸对抑郁模型大鼠抑郁行为及BDNF-TrkB通路影响的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其分组方法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给药剂量和方法
        2.4 取大鼠海马方法及保存
        2.5 实验步骤
        2.6 行为学检测
        2.7 BDNF和TrkB蛋白检测
        2.8 BDNFmRNA和TrkBmRNA检测
    3.实验结果
        3.1 体重
        3.2 敞箱实验
        3.3 糖水消耗实验
        3.4 食物消耗实验
        3.5 BDNF和TrkB蛋白表达情况
        3.6 BDNFmRNA和TrkBmRNA表达情况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实验表格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4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抑郁症症状卷入 ——基于注意偏向和情绪加工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抑郁症
        2.1.1 抑郁症的概念和症状类型
        2.1.2 抑郁症的诊断
        2.1.3 抑郁症的中国躯体化
        2.1.4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与症状卷入
    2.2 症状卷入
        2.2.1 症状卷入的概念
        2.2.2 症状卷入的测量
    2.3 抑郁症症状卷入及其相关心理和生理机制
        2.3.1 抑郁症症状卷入的现象学研究
        2.3.2 患者亲友对不同抑郁症状的注意偏向
        2.3.3 不同抑郁症状对患者亲友情绪加工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意义
第四章 研究一抑郁症症状卷入及不同抑郁症状的卷入差异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4.3.2 测量工具
        4.3.3 数据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患者亲友报告的症状卷入
        4.4.2 患者本人报告的症状卷入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研究二患者亲友对不同抑郁症状的注意偏向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实验设计和材料
        5.3.2 被试与实验流程
        5.3.3 测量工具
        5.3.4 数据分析
    5.4 研究结果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不同抑郁症状间的注意偏向差异检验
    5.5 讨论
    5.6 结论
第六章 研究三不同抑郁症状对患者亲友情绪加工的影响——ERP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实验设计和材料
        6.3.2 被试与实验流程
        6.3.3 测量工具
        6.3.4 数据分析
    6.4 研究结果
        6.4.1 行为结果
        6.4.2 ERPs结果
    6.5 讨论
        6.5.1 行为结果讨论
        6.5.2 ERPs结果讨论
    6.6 结论
第七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
    7.1 总讨论
    7.2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和理论基础
    2.1 冠心病患者和配偶焦虑、抑郁概述
    2.2 二元应对研究概述
    2.3 二元应对与焦虑、抑郁
    2.4 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4.1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一般情况
    4.2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焦虑、抑郁检出率
    4.3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焦虑、抑郁与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的关系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4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得分情况
    4.5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是否焦虑、抑郁与二元应对得分的比较
    4.6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得分与焦虑、抑郁得分分别具有相关性
    4.7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的积极二元应对与焦虑、抑郁的主客体互倚模型
    4.8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的消极二元应对与焦虑、抑郁的主客体互倚模型
第五部分 讨论
    5.1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焦虑、抑郁检出率
    5.2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焦虑、抑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3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配偶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5.4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特点
    5.5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与焦虑、抑郁的主客体互倚模型
    5.6 对策和建议
第六部分 结论
第七部分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八部分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元应对心理干预在慢性病患者及其配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缩略词表
致谢

(9)抑郁症临床治愈后心理社会功能与脑默认网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临床治愈概述
        2.1.1 临床治愈的定义
        2.1.2 临床治愈的研究
    2.2 心理社会功能概述
        2.2.1 心理社会功能的定义
        2.2.2 抑郁症心理社会功能的定义
        2.2.3 抑郁症心理社会功能的研究
    2.3 抑郁症的脑网络研究
    2.4 默认网络概述
        2.4.1 默认网络定义
        2.4.2 抑郁症的默认网络研究
第3章 研究目的、假设与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1.1 临床治愈组
        4.1.2 健康对照组
    4.2 研究工具
        4.2.1 抑郁症状指标的评估工具
        4.2.2 心理社会功能评估工具
    4.3 研究过程
        4.3.1 一致性培训
        4.3.2 被试入组
        4.3.3 随访评估
    4.4 数据采集
        4.4.1 人口学资料数据收集
        4.4.2 功能影像数据收集
    4.5 数据分析及处理
        4.5.1 人口学数据处理
        4.5.2 fMRI数据处理
        4.5.3 独立成分分析
        4.5.4 相关数据处理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人口学统计结果
    5.2 DMN网络功能连接结果
        5.2.1 单样本t检验结果
        5.2.2 双样本t检验结果
    5.3 心理社会功能与DMN网络的相关结果
        5.3.1 各维度与DMN网络的相关结果
        5.3.2 因子与DMN网络的相关结果
第6章 讨论与分析
    6.1 DMN网络
    6.2 DMN网络与心理社会功能的相关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对临床治疗的建议
        7.2.1 临床治愈标准评估指标的多样性
        7.2.2 临床治愈后关注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
        7.2.3 临床治愈后关注DMN网络功能的恢复情况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心理健康是个体、家庭、社会的共同追求
        1.1.2 心理异常应对的范式转化拓宽心理治疗技术的作用领域
        1.1.3 心理治疗技术的范式整合趋向
        1.1.4 哲学咨询的方法论困境推动信念修正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取向
        1.1.5 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信念修正”具有研究空间
    1.2 研究现状
        1.2.1 当前心理治疗领域研究内容概述
        1.2.2 “信念修正”研究现状
    1.3 研究视角、方法与目标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文章架构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信念与信念修正
    2.1 信念的本质
        2.1.1 信念的解释
        2.1.2 信念的来源
        2.1.3 信念形成的途径
        2.1.4 信念的特性
        2.1.5 信念的功能
    2.2 信念系统的基本问题
        2.2.1 内隐信念与外显信念
        2.2.2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中心-外周”模型
        2.2.3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真-善-美”模型
        2.2.4 信念在系统中的存在形式
    2.3 信念修正的科学基础
        2.3.1 “4E+S”理论模型
        2.3.2 神经可塑性
        2.3.3 镜像神经元
    2.4 信念修正的原则与策略
        2.4.1 一致性维护
        2.4.2 信息经济原则
        2.4.3 置信度消减
        2.4.4 稀释与降低权重
    2.5 小结
第三章 信念修正的精神分析进路(1900-1950 年)
    3.1 精神分析的思想内核
        3.1.1 心理地形学说
        3.1.2 人格结构理论
        3.1.3 防御机制
        3.1.4 心理动力
    3.2 精神分析对“信念”的关涉
        3.2.1 早期经验与信念塑造
        3.2.2 记忆缺失与潜意识信念
        3.2.3 病理性观念与不合理信念
        3.2.4 情感负载与情绪性信念
        3.2.5 过度联想与信念的衍生
    3.3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对信念修正的启示
        3.3.1 破除象征与转换:不合理信念的识别
        3.3.2 宣泄:信念的情感卸载
        3.3.3 移情:信念传递的基础
        3.3.4 暗示:信念修正的方式
    3.4 案例分析:精神分析对强迫症的信念修正
        3.4.1 强迫症的界定及其特征
        3.4.2 强迫症的潜意识内容解析
        3.4.3 基于信念修正对强迫症的治疗
    3.5 小结
第四章 信念修正的存在主义进路(1940-1980 年)
    4.1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
    4.2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4.2.1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治疗
        4.2.2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
        4.2.3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4.3 存在主义对个体信念系统的构建
        4.3.1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的基本特征
        4.3.2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在实践中的价值
    4.4 案例分析:信念系统重塑对厌倦的应对
        4.4.1 厌倦的产生与界定
        4.4.2 存在主义哲学对厌倦的研究
        4.4.3 异化实存下的信念系统特征
        4.4.4 存在主义进路下对厌倦患者的信念修正
    4.5 小结
第五章 信念修正的认知行为进路(1960-2000 年)
    5.1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应用
        5.1.1 核心预设与特征
        5.1.2 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主义基础
        5.1.3 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理论支撑
        5.1.4 临床适用性及其应用
    5.2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信念修正”研究
        5.2.1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5.2.2 贝克的标准认知治疗
        5.2.3 认知行为治疗下的信念加工与表征
    5.3 案例分析:信念修正与抑郁症治疗
        5.3.1 抑郁症的产生、界定与治疗实践
        5.3.2 基于信念修正AGM理论对抑郁症的治疗
        5.3.3 抑郁症的行为激活与反向信念修正
    5.4 案例分析:从幻觉干预看信念修正
        5.4.1 幻觉的界定及其特征
        5.4.2 幻觉的解释与表征问题
        5.4.3 信念修正对幻觉的干预要点
    5.5 小结
第六章 整合范式下的信念修正模型构建
    6.1 心理障碍应对的整合趋势
    6.2 心理治疗的整合取向
        6.2.1 治疗理论的整合
        6.2.2 技术折衷主义
        6.2.3 共同因素研究
    6.3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
        6.3.1 MBIRM的核心理念
        6.3.2 MBIRM的基本要件
        6.3.3 MBIRM的操作流程
    6.4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的可行性评估
        6.4.1 心理治疗技术的评估要点
        6.4.2 MBIRM的技术可操作性
        6.4.3 MBIRM的经济可行性
        6.4.4 MBIRM的伦理可行性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思想到技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发展路径
    7.2 对立向整合:信念修正作为共同因素的角色定位
    7.3 技术与心灵:信念修正的效用价值
    7.4 科学与社会:心理治疗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对抑郁症患者配偶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D]. 王玉杰. 延边大学, 2021(02)
  • [2]大肠癌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健康促进行为与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刘伊柠. 延边大学, 2021(02)
  • [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心理状况研究[D]. 高菲.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郑子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云南宁洱县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及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杨家甜.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6]武汉市黄家湖大学城大学生抑郁状态体质分布规律及逍遥丸对抑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代勇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抑郁症症状卷入 ——基于注意偏向和情绪加工的机制研究[D]. 娄从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D]. 刘小妹. 苏州大学, 2020(02)
  • [9]抑郁症临床治愈后心理社会功能与脑默认网络的相关性研究[D]. 韩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D]. 孙丹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抑郁症患者配偶心理状态调查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