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 动词不定式作为状语

only + 动词不定式作为状语

一、only+动词不定式作状语(论文文献综述)

昝亚娟[1](2014)在《非谓语动词考点梳理和重点、难点突破》文中认为【专题导航】非谓语动词形式包括现在分词、动名词、过去分词和动词不定式四种。非谓语动词是英语语法项目中的一个难点,又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内容。近年高考试题加大了对非谓语动词考查的力度。分析近年高考试题可知,高考对非谓语动词的考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考查非谓语动词作状语非谓语动词最为常见的功能就是在句中作状语。但是,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和动词不定式

许鹏飞[2](2019)在《《海事经济与商务手册》中分词和不定式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与全球经济进一步接轨,而海事经济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笔者选择《海事经济与商务手册》为翻译实践文本,对其进行汉译。在汉译过程中,笔者以目的论为指导,运用目的论的三个指导原则,从非谓语动词的分词和不定式角度,针对翻译该语料时所出现的问题撰写翻译实践报告。在对分词和不定式的汉译过程中,笔者共列举了 23个实例。其中在解决分词汉译的问题时,笔者采用了直译、减译、词性转换和语态变换等翻译策略来处理分词作状语、定语和表语的情形;对不定式作状语、定语、表语和宾语的情形,笔者采用了直译、减译和语态变换等翻译策略。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希望能够对海事文本的汉译提供可参考的方法和策略,以期对以后翻译此类文本的的译者提供参考。

周军帅[3](2020)在《学术类文本非谓语动词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Imagology Revisited(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二十年,“形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形象学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热衷于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去了解国家之间或是民族之间的形象认知,因此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研究成为了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此类文本就显得愈发重要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形象学的文本翻译,选取了英文学术专着Imagology Revisited作为翻译语料。该文本具体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中对相关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讨论。在英语语言中,非谓语动词不受主语在人称和数量上的限制,因此英语母语者对非谓语动词有一种“特别”的偏爱。但由于它的结构多样、功能繁杂、并且具有相互叠加性,如果译者顺着原文意思进行直译难免会造成译文的繁琐和臃肿,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对这些非谓语动词进行处理。本文针对非谓语动词结构表征多样、语法功能繁杂、叠加现象显着几大翻译难点,从Imagology Revisited文本中选取了一些典例展开了详细的探讨,从而总结出了适合非谓语动词翻译问题的若干解决方案,具体包括:转态译法、换序译法、合并译法、前置译法、拆分译法、改句译法、删减重复内容、删减次要内容、删减无关内容,以期为类似学术文本中非谓语动词的翻译提供些许参考。

余承法[4](2013)在《全译求化机制论》文中研究说明全译求化机制论,以考察全译及其属性为起点,以解读钱钟书的“化(境)”为切入点,以小句中枢说和小句中枢全译说为理论基点,以汉英对比为参照点,以几个大型语料库和自建的全译语料库中为支撑点,尝试建立完整、客观、可操作、能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全文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的研究要求,按照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思路,通过论证全译的本质——化,揭示全译的核心——求化,探究全译求化的关键——求化机制,着重阐述7种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类型及其组合能力和概率,挖掘57种组合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倾向性规律。全译求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将丰富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思想,推动全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深化翻译共性问题的探讨,指导译学方法论建设,为全译实践、全译教学(包括外语专业的汉外互译教学和对外汉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译文评估、机器翻译提供理论帮助和语料支撑。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为正文,第二章为第三、四章作铺垫,第三章为全文的核心,第四章为次重点,第五章为结论。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化(境)”研究、国内外全译转换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并对整个研究框架作出说明。第二章阐述全译的本质及核心。先从全译的定义入手,在阐明全译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目的和属性之后,指出全译求似律决定全译行为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语用价值第一、语里意义第二、语表形式第三。然后考察全译微观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原语理解、语际转化、译语表达,提出全译活动操作于以小句为中轴,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和语篇为脉络的全译单位体系。通过“化”的文字学原解、哲学通解、美学专解和钱钟书自解,赋予译学新解,详论“化”体现为全译本质的五大特征,进而指出全译的核心是求化,求化的关键是建立求化机制体系。第三章考察全译求化7种单一机制。全译求化单一机制的建立和运用必须遵循全译的三大原则,以完整再现原文的语用价值和准确传达其语里意义为目的,力图改变或保留原文的语表形式。全章七节在逐一考察7种求化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之后,以语料库中的全译事实为依据,着重阐述每种机制及其次类的操作过程和方式。等化机制的运用理据主要是:原语和译语具有极强的文化互文性和兼容性,原语和译语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思维方式,原语和译语的表达顺序与思维顺序同构,符合语言表达中的像似性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对形等义同值,多操作于小句及以下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词等化、短语等化、小句等化、复句等化和句群等化。繁化机制的理据在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后者又体现在:运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传达语里意义的差异,反映语用价值的差异。等化机制的操作原则是繁形不添义不增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增添,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繁化、词繁化、短语繁化和小句繁化。简化机制的理据跟繁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方式相反,其操作原则是简形不损义不贬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删减,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简化、词简化、短语简化和小句简化。移化机制是因译语结构和表达规范之需而对原语单位进行位置移动,其操作原则是移形不易意不变值,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原形移化即零翻译,主要是指原语中词和缩略语的移化;有形移化即移位,其理据是中西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语素移位、词移位、成分移位、复句的分句移位四个次类;无形移化即引中,运用理据在于:人类思维的相通,人类语言的共性,原语和译语的词语处于相同或近似的语言环境,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包括四个次类:专业化引申、普通化引申、具体化引申和抽象化引中。换化机制是应语值再现和语里传达之需而进行的双语语表形式的互相交换,操作原则是换形不改意不动值,按照双语单位互换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可分为六种类型:词类换化、成分换化、句类换化、动静换化、正反换化和主被换化。每种换化类型的内涵、外延和理据不同,在次级类型上有所不同,有时存在交叉或重叠,如词类换化和成分换化、动静换化和主被换化。分化机制的理据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及其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的区别、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分形不断义不损值,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和拆分的策略,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词分化、短语分化、小句分化和复句分化。合化机制的理据与分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手段相反,原则是合形不漏义不变值,采取化零为整的手段和融合的策略,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短语合化、小句合化、复句合化和句群合化。第四章考察全译求化组合机制。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对四篇公共演讲稿口译实例的调查和统计,逐一阐述57种组合机制的具体操作。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1)五类组合机制按照类型数量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20种)>二合机制=四合机制(15种)>五合机制(6种)>六合机制(1种),按照运用频率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148例)>四合机制(122例)>二合机制(73例)>五合机制(53例)>六合机制(18例)。可见,机制组合的数量越多,要求越高,难度越大,频率就低;2)由于每种单一机制的运用频率和组合能力不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别,各种组合机制在相应类别中的运用频率呈现不平衡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五个基本观点,指出现存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禹小溪[5](2020)在《《5G神话》(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全球各国争相发展5G通信技术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开始了加快推进5G网络覆盖的步伐,目前,全国5G商用加速,各省也在加快5G建设的布局,与5G技术相关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翻译实践中,译者以威廉·韦伯教授的新作《5G神话》为翻译材料,希望通过英汉翻译实践能够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以期对国内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5G神话》中的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翻译素材。这几章主要阐述了实现5G网络覆盖一致性的途径,且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文本中非谓语动词的数量较多,给译者的翻译带来了一定困扰,是此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探究重点。非谓语动词在句中可担当除谓语之外的所有句子成份,不同的类型可对应不同的翻译手段,这与变译理论中“变通”的特点较为符合,即依据不同情况,灵活变动。因此译者选取了变译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详细探讨文本中非谓语动词的翻译。本报告着重于案例分析部分,译者在变译理论指导下,探讨了动名词作主语、分词短语作定语时的改译;动名词作介词宾语、不定式作主语时的编译;不定式作状语、分词短语作状语时的增译,译者将变通手段对应非谓语动词的不同类型,使案例与理论的结合更有针对性。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归纳了一些应对通信文本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够为同类文本的汉译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薛晴[6](2017)在《《凯迪拉克2016CT6用户说明书》中非谓语动词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进驻中国市场,其中,作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汽车,也不例外。进口车的许多性能与国内车有所差别,而要了解进口车的各项功能和操作方法等,有效的途径就是查看汽车说明书。对于绝大多数进口车使用者而言,阅读原版的产品说明书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一部高质量翻译版说明书成为市场的亟待需求。说明书是厂家向消费者介绍产品性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的典型的科技文本。高质量汽车说明书不仅可以帮助汽车使用者快速掌握汽车的各项性能,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塑造企业的形象,甚至拓宽企业的市场,可以说,这可以实现一种双赢的效果。本文以《凯迪拉克2016CT6用户说明书》为语料,进行翻译实践。因为产品说明书需要客观、简练、准确地表达产品的相关信息,避免使用太过累赘的句法句式,而非谓语动词正好可以省略各类成分、代替各类从句,从而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以非谓语动词的翻译为切入点,从分词、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入手,对各类非谓语动词在句中所作的成分进行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情况下非谓语动词的翻译策略。

张静[7](2018)在《非谓语动词考点精准突破》文中指出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动词-ing形式和动词-ed形式。在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中经常对非谓语动词进行考查。下面这张表格提供了非谓语动词的基本形式。一、非谓语动词作状语1.动词不定式作状语动词不定式作状语,在句子中充当目的、结果(表示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结果,要放在句子后面)和原因状语。【考例1】Many airlines now allow passengers

昝亚娟[8](2018)在《系统复习,突出重点,重视语篇,提升技能——非谓语动词的复习备考策略》文中认为众所周知,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考生的主体作用,在认真研读往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了解考试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确定高考复习备考的深度和广度,为考生制定出缜密的复习方案。针对考生的难点和易错点,教师应及时采取解决方案,弄清考生出错的原因,帮助考生梳理知识,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从而提升考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

许炳杰,杨华新[9](2016)在《语法填空原创模拟练习38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一)If I have a learning strategy(策略),I would say it is imitation(模仿).I like watching Disney cartoons.They are so interes-

方秀才[10](2014)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词汇语法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学界主要基于学习者语料库借助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丰富的与英语教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但是,现有文献未能很好梳理这些方法的理论渊源;对于学习者的英语特征多止于总结罗列或浅显分析,未能综合考虑特征背后的多维原因;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个别具体词汇或者短语的探讨,缺乏对某一类语法现象的形式、语法属性、语义和语用的综合探究;对于研究的实际应用探讨不够深入。本文基于语料库总结和解释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无差异?呈现什么特征?第二、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在该类小句的使用上有无差异?呈现什么特征?第三、中国英语学习者该类小句的使用特征背后的原因有哪些?依据朗文语法(Biber et al.,1999),将动词“非限定小句”分为“ing小句”、“ed小句”和“不定式小句”以便研究。研究首先梳理文献论证了词汇和语法的整体性,包括对Firth(1957)的语境论(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Situation)、Sinclair(2000)的词汇语法理论(LexicalGrammar)、Hunston和Francis(2000)的型式语法(Pattern Grammar)、Hoey(2005)的词汇触发理论(Lexical Priming)和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的相关理论的综述和评析。后续研究在词汇语法整体观的理论之下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研究在方法上采用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CIA)(Granger,1996;2002),通过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并参照法德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和对比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总结中国英语学习者三类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英语母语者语料选自LOCNESS,法德国家英语学习者语料选自ICLE,中国英语学习者包含四个层次:中学生,语料选自CLEC;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低年级大学生,语料选自WECCL2.0;英语专业高年级大学生,语料选自CEM。依据语料抽样、标注、检索和统计分析总结中国学习者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在分析CIA的双轨解释模式不足的基础上研究提出“CIA多因素解释模型”(CIA-MEM),基于文本分析,从内部和外部共计八个维度解释学习者小句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差异,且差异因动词种类、小句类型、和分析维度存在一定差别。首先,在全体动词ing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过少使用、而英语专业低高年级大学生则偏多使用该类小句;在全体动词的ed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低年级大学生过少使用、而英语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却过多使用该类小句;在全体动词的不定式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过少使用、另外三类大学生均过多使用该类小句;其次,相对于法德国家的英语学习者,中国学习者与母语者的差异更为显着;再次,对于选取的5个高频动词,所有学习者都过少使用兼有“词语化”和“语义虚化”用法的BE和HAVE的非限定小句用法,但是对于另外三个“词语化”动词THINK、LEARN和MAKE中国英语学习者基本过多或偏多使用它们。第二、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差异,差异整体上表现为小句使用的母语特征趋向和英语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学习者间使用差异的显着性与英语水平差异的大小成正比。第三、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特征受多重因素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排他性”或者“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很多情境下多重因素共同导致某一种特征的出现;这些因素大致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分别包括“主题语境”、“L1迁移”、“L2输入”和“产出环境”以及“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学习者特征”、“学习者语体意识”和“石化现象”。分析结果证实了CIA模型中“母语相关特征”和“中介语发展特征”双轨对分解释模式的不足,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CIA-MEM多维解释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学习者特征总结和解释对于外语教学、教学材料的编写以及语言测试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整个研究将词汇语法整体观的理论、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论、学习者特征总结、解释以及应用价值探讨等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五位一体”,互为基础且又相互佐证,对于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

二、only+动词不定式作状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nly+动词不定式作状语(论文提纲范文)

(1)非谓语动词考点梳理和重点、难点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查非谓语动词作状语
二、考查非谓语动词作宾语补足语
三、考查非谓语动词作定语
四、考查非谓语动词作宾语
五、考查非谓语动词作表语
六、考查非谓语动词作主语
【答案与解析】

(2)《海事经济与商务手册》中分词和不定式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翻译任务介绍
    1.1 文本背景
    1.2 任务介绍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介绍
3 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目的论
    3.2 分词的汉译
        3.2.1 分词作状语的译法
        3.2.2 分词作定语的译法
        3.2.3 分词作表语的译法
    3.3 动词不定式汉译
        3.3.1 动词不定式作状语的译法
        3.3.2 动词不定式作定语的译法
        3.3.3 动词不定式作表语的译法
        3.3.4 动词不定式作宾语的译法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成果总结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学术类文本非谓语动词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Imagology Revisited(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非谓语动词相关理论界说
    1.1 非谓语动词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2 非谓语动词在学术文本中的应用
二、翻译文本介绍及任务过程描述
    2.1 翻译文本介绍
    2.2 任务过程描述
    2.3 译后审校
三、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 非谓语动词结构表征多样
        3.1.1 不定式结构突出
        3.1.2 动名词结构连用
        3.1.3 分词的结构多样
    3.2 非谓语动词语法功能繁杂
        3.2.1 名词化功能频现
        3.2.2 形容词化功能频现
        3.2.3 副词化功能频现
    3.3 非谓语动词叠加现象显着
        3.3.1 不定式与分词叠加
        3.3.2 动名词与分词叠加
        3.3.3 不定式、动名词与分词叠加
四、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4.1 非谓语动词结构表征多样问题解决方案
        4.1.1 转态译法
        4.1.2 换序译法
        4.1.3 合并译法
    4.2 非谓语动词语法功能繁杂问题解决方案
        4.2.1 前置译法
        4.2.2 拆分译法
        4.2.3 改句译法
    4.3 非谓语动词叠加现象显着问题解决方案
        4.3.1 删减重复内容
        4.3.2 删减次要内容
        4.3.3 删减无关内容
五、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实践中的收获
    5.2 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翻译术语对照表
附录Ⅱ 译文审校评分表
附录Ⅲ 原文和译文
致谢

(4)全译求化机制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全译本质“化”论
    第一节 全译的概述
        一、全译定义
        二、全译原则
        三、全译过程
        四、全译单位
    第二节 全译的本质
        一、“化”之文字学原解
        二、“化”之哲学通解
        三、“化”之美学专解
        四、“化”之钱钟书自解
        五、“化”之译学新解
    第三节 全译的核心
        一、全译核心之“化”
        二、求化关键之机制体系
第三章 全译求化单一机制论
    第一节 等化机制
        一、等化机制的界定
        二、等化机制的理据
        三、等化机制的限制
        四、等化机制的类型
        五、等化机制的价值
    第二节 繁化机制
        一、繁化机制的界定
        二、繁化机制的理据
        三、繁化机制的类型
    第三节 简化机制
        一、简化机制的界定
        二、简化机制的理据
        三、简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节 移化机制
        一、移化机制的界定
        二、移化机制的理据
        三、移化机制的类型
    第五节 换化机制
        一、换化机制的界定
        二、换化机制的理据
        三、换化机制的类型
    第六节 分化机制
        一、分化机制的界定
        二、分化机制的理据
        三、分化机制的类型
    第七节 合化机制
        一、合化机制的界定
        二、合化机制的理据
        三、合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章 全译求化组合机制论
    第一节 机制的间性关系
        一、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二、多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二合机制
        一、繁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二、简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三、移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四、换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五、分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第三节 多合机制
        一、三合机制
        二、四合机制
        三、五合机制
        四、六合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前瞻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全译的本质是化
        二、全译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求化机制
        三、单一机制的运用具有倾向性
        四、组合机制的运用存在失衡性
        五、全译求化机制是一个完整体系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领域有待开拓
        二、研究方法仍需创新
        三、研究对象还可细化
        四、研究语料仍可扩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5G神话》(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2.1 文本内容
    2.2 文本特点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1.1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3.1.2 平行文本的阅读
    3.2 翻译过程
        3.2.1 翻译原文的通读
        3.2.2 翻译难点的分析
    3.3 译后审校
        3.3.1 自我审校
        3.3.2 他人审校
第四章 非谓语动词变译案例分析
    4.1 变译理论
        4.1.1 变译理论的背景
        4.1.2 变译理论的内涵
        4.1.3 变译理论的特征
        4.1.4 变译理论的核心
    4.2 非谓语动词的改译
        4.2.1 作主语的动名词改译为动词
        4.2.2 分词短语的被动语态改译为主动语态
    4.3 非谓语动词的编译
        4.3.1 动名词作介词宾语时的语序调整
        4.3.2 作真正主语的不定式与形式主语换序
    4.4 非谓语动词的增译
        4.4.1 作状语的不定式增加连词
        4.4.2 作状语的分词短语增加连词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实践中的收获
    5.2 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列表
致谢词

(6)《凯迪拉克2016CT6用户说明书》中非谓语动词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介绍
    1.1 背景介绍
    1.2 文本介绍
    1.3 任务介绍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文本翻译
    2.3 译后校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非谓语动词
    3.2 《凯迪拉克2016CT6用户说明书》中非谓语动词汉译
        3.2.1 分词汉译
        3.2.1.1 分词作定语
        3.2.1.2 分词作状语
        3.2.2 动词不定式的汉译
        3.2.2.1 动词不定式作状语
        3.2.2.2 动词不定式作主语
        3.2.2.3 动词不定式作宾语
        3.2.3 动名词的汉译
        3.2.3.1 动名词作主语
        3.2.3.2 动名词作宾语
第4章 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英译汉原文与译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词汇语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
图表一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概要
    1.1 研究背景
        1.1.1 语料库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
        1.1.2 我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
        1.1.3 我国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1.1.4 学习者语言特征及其解释维度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3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概要
    2.1 术语界定及研究现状
        2.1.1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范式
        2.1.2 中介语对比分析
        2.1.3 中国英语学习者
        2.1.4 动词非限定小句
        2.1.5 词汇语法特征
    2.2 词汇和语法的整体性
        2.2.1 Firth 的语境论
        2.2.2 Sinclair 的词汇语法理论
        2.2.3 Hunston 和 Francis 的型式语法理论
        2.2.4 Hoey 的词汇触发理论
        2.2.5 认知语法相关理论
    2.3 中介语特征的解释框架
        2.3.1 外部因素
        2.3.1.1 主题语境
        2.3.1.2 L1 迁移
        2.3.1.3 L2 输入
        2.3.1.4 语言产出环境
        2.3.2 内部因素
        2.3.2.1 L2 水平
        2.3.2.2 学习者特征
        2.3.2.3 语域语体意识
        2.3.2.4 石化现象
    2.4 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
    本章概要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设计及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语料信息
        3.2.3 语料加工及检索
        3.2.3.1 语料的词性附码
        3.2.3.2 词性符码语料的检索
        3.2.3.3 高频动词的确定
        3.2.3.4 高频动词“非限定小句”抽取
        3.2.3.5 “非限定小句”标注体例
        3.2.3.6 “非限定小句”标注的信度
        3.2.3.7 语法符码语料的检索
    3.3 数据分析
        3.3.1 全体动词用法分析
        3.3.2 高频动词非限定用法分析
        3.3.2.1 “ing 小句”非限定用法
        3.3.2.2 “ed 小句”非限定用法
        3.3.2.3 “不定式小句”非限定用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本章概要
    4.1 全体动词的词汇语法特征
    4.2 高频动词的非限定用法词汇语法特征
        4.2.1 中国英语学习者“ing 小句”的使用特征
        4.2.1.1 与母语者比较
        4.2.1.2 学习者之间比较
        4.2.2 中国英语学习者“ed 小句”的使用特征
        4.2.2.1 “made 小句”的类联接和语义韵特征
        4.2.2.2 “ed 小句”语误特征
        4.2.3 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定式小句”的使用特征
        4.2.3.1 与母语者比较
        4.2.3.2 学习者之间比较
    4.3 中介语产出原因
        4.3.1 外部原因
        4.3.1.1 主题语境因素
        4.3.1.2 L1 迁移因素
        4.3.1.3 L2 输入因素
        4.3.1.4 L2 产出环境因素
        4.3.2 内部原因
        4.3.2.1 L2 水平因素
        4.3.2.2 学习者特征因素
        4.3.2.3 语域语体意识因素
        4.3.2.4 石化现象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本章概要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启示
        5.2.1 理论启示
        5.2.2 方法论启示
        5.2.3 应用启示
        5.2.3.1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5.2.3.2 对教学材料设计的启示
        5.2.3.3 对语言测试的启示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后续研究方向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当前文件夹的文件随机删除器”软件源代码
    附录2:LOCNESS 语料库语料描述
    附录3:CLAWS 符码集
    附录4:TREETAGGER符码集
    附录5:BHING 小句“前有逻辑主语”(LSB)时的检索项
    附录6:BHING 小句的“语义虚化用法”(DE)检索项
    附录7:LEARN 小句作状语(AD)时的检索项
    附录8:母语者与中国学习者 MAKE小句作状语时 1R-4R 的搭配词
    附录9:高频动词不定式小句“前有疑问词”(WI)时的检索项
    附录10:中学生和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 BH 小句作“状语”(AD)时的检索项
    附录11:母语者和学习者 TLM 小句作“后置名词短语构件”(PNPA)时的检索项

四、only+动词不定式作状语(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谓语动词考点梳理和重点、难点突破[J]. 昝亚娟. 试题与研究, 2014(03)
  • [2]《海事经济与商务手册》中分词和不定式的汉译实践报告[D]. 许鹏飞.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3]学术类文本非谓语动词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Imagology Revisited(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周军帅.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4]全译求化机制论[D]. 余承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5]《5G神话》(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禹小溪. 湘潭大学, 2020(02)
  • [6]《凯迪拉克2016CT6用户说明书》中非谓语动词翻译实践报告[D]. 薛晴.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1)
  • [7]非谓语动词考点精准突破[J]. 张静. 试题与研究, 2018(03)
  • [8]系统复习,突出重点,重视语篇,提升技能——非谓语动词的复习备考策略[J]. 昝亚娟. 教学考试, 2018(39)
  • [9]语法填空原创模拟练习38篇[J]. 许炳杰,杨华新.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16(03)
  • [10]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词汇语法特征研究[D]. 方秀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only + 动词不定式作为状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