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财务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朱华建[1](2013)在《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主体中的企业,因此,促进企业发展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企业发展的核心取决于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然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并不乐观,财务管理水平远未达到国际水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资金管理不善、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全面预算形同虚设、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缺失、与资本市场对接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和改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就成为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企业提升和加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如何促进企业加强和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一方面需要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进行系统阐述、科学界定,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企业用可量化和可评价的指标体系来度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高低,便于企业对照要求找差距、取长补短、迎头赶上;也便于与先进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找出差距和短板。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可根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包含的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认证体系,以此认证体系来引导和推动我国企业更多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财务管理,重视财务管理,以此认证体系推动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和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本文选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概念,弥补目前已有研究中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研究的空白,有助于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科学评价问题。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企业角度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有利于推动企业运用现代财务管理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升级,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改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落后现状,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差距。二是从政府角度来看,有利于转变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支持企业方式,进一步发挥政府各部门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特别是市场经济下发挥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强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还可为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财政资金分配、政策扶持资金的投放以及出台扶持企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三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根据认证结果作为判断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的依据,从而判断企业投资价值,促进企业不断创造价值。本文在开篇导论中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接着第二章通过研究企业能力内涵,在分析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和企业动态理论各种观点基础上,研究企业能力主要分为三种:技术能力、功能性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管理能力中重点分析财务管理能力,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总结学术界对财务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的论述;界定财务管理能力内涵的理论依据是企业能力理论,指出财务管理能力不同于财务能力,得出财务管理能力的内涵是指企业在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时,以持续的学习创新能力为核心组织各种财务活动、配置内外部财务资源、整合内外部财务关系时注意防范财务风险,这一系列过程中所拥有的或形成的专有资源和关键技能。第三章创新性的提出了构成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六要素即财务战略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外部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财务表现(价值创造)能力(维度)。学习创新能力维度的提出是基于企业发展是硬道理,而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持续学习和创新来支撑;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子战略,必须发挥体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战略管理能力;基于企业的发展在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取更多收益的效率性提出了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维度;基于企业发展必须要统筹兼顾发展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控制风险的安全性,提出了风险管理能力维度;企业绩效最终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展示,提出了财务表现能力维度。同时在分析财务管理能力六要素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能力构成六要素(维度)分别阐述了每一要素的内涵、重要性和所包含的具体指标体系。第四章以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企业财务通则》为依据,系统地论述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与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全面对照,从而查找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些财务管理外在表现的问题正是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的内在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我国财务管理上存在着产权结构相对单一导致的股本结构不合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CFO制度缺失、财务管理职能不能及时转变、财务管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资金管理不善且使用效率低下、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且迟迟不能取得突破、则务预算特别是全面预算苍白无力、财务约束与激励效率低下导致财务信息质量不高、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等十种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能力评价体系,促进和引导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这对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阐述了政府推动实施财务管理能力认证具备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和管理控制学等理论支持。从公共管理学角度上来分析政府具有公共管理职能,通过认证这一间接管理方式,正是体现政府转变职能,向市场传递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相关信息,引导社会资源向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流动,推动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上分析通过认证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企业将内部信息转化为外部信息,利益相关者通过获取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信息判断企业投资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委托-代理问题。从管理控制学角度上来分析通过认证来评价企业财务控制效果,将这一综合效果分解为人员、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控制效果,从财务控制一窥企业管理控制的全貌,促进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五章从实践应用角度上,有选择性的重点借鉴IS09000、企业资信评级、商学院认证体系等国际上对认证的成功实施经验,从三种认证的认证程序、指标体系、认证方式、职能作用等方面系统描述,最终对这三种认证体系的共同之处予以总结,便于我国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借鉴。第六章对理论上构建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六大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重点问卷调查等形式,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上对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予以界定,最终形成了1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实践应用指标体系。对每一个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分别由两到三个一级指标构成:财务战略能力基于财务战略是公司战略的子战略,以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为支撑,提出了由财务战略合理性、产权结构合理性和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三个指标构成;学习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高管和财务队伍的能力素质提高上,提出由财务中高层作用发挥、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两个指标构成;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基于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化效用发挥的角度,提出了由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资金管理水平三个指标构成;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站在财务协调企业外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上来分析,提出了由产融结合、对接资本市场、协调利益相关者三个指标构成;风险控制能力是对财务风险和其他风险的防范,立足长远,协调好长期和短期、局部和全面、眼前和长远关系的角度上,提出了由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和全面风险控制水平两个指标构成;财务表现能力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和财务绩效展示,提出了由财务报告质量和财务管理效果两个指标构成。并对这些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方法和标准做了详细论述。第七章主要解决怎样进行财务管理能力认证问题,要明确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相关机构及相关要求,确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实施流程,建立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信息服务平台,阐明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结果的应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的认可主体应该由政府机构担任,其主要职能是对申请取得财务管理能力认证资格的机构进行认可,并实行监督管理。认证主体可以是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以及具备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的资信评级机构。认证应采用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相结合的方式,从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程序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明确了认证结果的应用领域。
赵清[2](2013)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实证研究,提出了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的应然分析。本文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原则、目标、组织结构、方式、内容等给出了建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的方案。同时分析了国有企业中财务监督工作的影响因子,赋予权重,建立财务监督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财务管理、客户服务、企业运营、企业发展四个子模块构成并分别针对企业财务状况、客户数据及关系、企业主营业务及增值业务、企业文化及人员方面的指标的编辑和评分,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数据库技术设计开发完成财务监督评价系统,最后利用某大型国有企业真实生产数据对该系统进行验证。
李小健[3](2007)在《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企业改革经历了20多年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国有公司经营者动力不足、预算软约束、决策失误、监督乏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财务管理混乱、财务造假泛滥等。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关,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本文从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现状出发,以马克思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现代财务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外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对国有公司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进行垫铺性的分析说明,这是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问题的逻辑出发点。其次,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和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再次,对国有公司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最后,根据目标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分别研究了各子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内容。第一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对国内外研究动态作了评述,并说明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财务管理机制总论本章从分析财务关系入手,阐述了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概念,说明了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与财务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它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财权配置为重点,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也是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同时研究了在委托代理制下产权制度安排和财权在国有公司的配置问题。第三章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也是财务管理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根据利益兼顾原则,提出了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分层确定观点,即国有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体目标分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和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目标两个层次。具体目标中的经济目标包括公司在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的社会目标可分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和提高社会效益。第四章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构建本章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在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构建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具体内容为,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行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以后各章研究提出了基本思路。第五章财务管理动力机制根据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动力机制目标,本章重点探讨了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激励动力方式。年薪制是以年为单位决定工资薪金的制度。在我国试行已有十多年,出现了一元结构、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等多种结构模式,本文认为二元结构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即年新=基薪+风险收入,对于激励作用最显着的风险收入应以超额利润为依据确定较为合理,即风险收入=超额利润×比例系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股权激励分为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由于股票期权是一种事后给付方式,其动力激励效果最好,对此本文应用实证资料、典型案例分析了股权激励的原理、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第六章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本章对运行机制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原理,结合国有公司具体情况进行了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具体研究,提出了对策。在预算机制中,要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模式,预算执行与考核要增强力度,克服预算软约束弊端。共同治理的决策机制是以公司财务经理为主,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决策主体、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遏制经理机会主义的制衡手段,其关键是财务决策权的配置和重大投融资决策的科学管理。财务控制机制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可具体选用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分权结合型等。风险管理机制中,应用预警系统,以定性方法和方量方法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并针对不同财务风险提出了防警与排警措施。第七章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是建立在内外财务监督关系基础之上的,监督机制的主要方式为审计监督。在外部监督机制中,强调国家审计监督的“龙头”地位和依靠CPA社会审计监督主要力量,并对CPA中介监督出现的信誉危机问题,从国内外相关事件的分析中,查找原因,提出完善的对策。内部监督机制中,应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保证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监事会等各层次监督主体有效行使监督权,同时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和财务总监制度。第八章财务管理评价机制本章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沿革做了回顾,对现行财务指标体系优缺点作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净利润或每股收益、经济增加值、市盈率、托宾q等财务指标与产品等级品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研发费投入比重、技改投入率等非财务指标,使其更适合国有公司的特点。同时,大胆借鉴,应用平衡记分卡、业绩多棱体等方法,从战略上对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进行创新。论文创新之处:论文构建的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新模式:市场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型模式,即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转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创新性。在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中提出的分层确定论观点,以及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财务治理是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运行基础的观点具有新意。
林路远[4](2019)在《A公司财务控制改进探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强化自身内部的经营管理,以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力。其中又以财务管理的作用更为突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由于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其成效无不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因而,使其成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抓手和重要突破口。A公司从成立以来,经历了多种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财务控制活动虽在不断地完善,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形势要求相比较,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还无法实现新形势下对企业管理的新需求,财务管理活动很多方面仍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在2017年公司进行的内部自查和审计过程中,发现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如不及时有效治理将会给公司未来发展带来不可预测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本文将从财务控制环境、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控制体系、规范各项财务控制活动、加强财务信息化平台的集成应用、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等方面,对如何高效重建企业财务控制体系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意见。笔者认为,在进行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通过进行具体的财务控制研究,完善相应的控制制度,并有效推动制度落实,对于改进企业财务控制活动、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则需要针对一些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通过将企业的财务控制理论与企业自身经营实践相结合,提出适合该企业财务控制的办法,并在经营实务中加以落实,以达到完善公司治理、降低财务风险、促进股东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A公司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加强财务控制的具体措施,希望对企业财务控制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本文首先进行了相关企业财务控制的理论综述,分析了各种财务控制理论及其模式在企业运营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企业开展相关财务控制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结合A公司财务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A公司业务板块相对独立,无论是业务总部,还是各分(子)公司本身,都没有建立高效统一的财务控制平台或体系,内部也缺乏从上到下统一的采购、销售以及核算的平台,致使公司的财务核算体系不完整,口径不一致,在运营过程中财务控制难以发挥预期的效应。再次,本文对A公司财务控制方面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缺乏统一的控制平台,导致公司实际财务控制能力削弱。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方面也只是对部分下属公司选派财务人员,控制能力不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各个下属公司的财务人员大都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平,财务管理能力整体偏弱。公司内部的财务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公司之间以及下属公司和母公司之间在相互协调和信息处理方面稍显迟滞,缺乏高效顺畅的沟通协调能力。公司下属各个分公司分属于不同的区域,在进行人员管理和协调上还缺乏步调的一致性,导致公司总部的财务政策难以贯彻执行等。最后,本文结合公司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根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企业发展阶段要求相匹配的财务控制模式,进而实现财务控制的有序有效管理。一般来说,在发展初期,由于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集权式的财务控制可能更适合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资源的快速整合。而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地拓展其业务领域,此时就应该选择分权式的财务控制模式,来满足集团各成员企业对财务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其灵活快速地发展。为此,需要对公司内部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财务平衡管理,强化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提升内部财务监督的效果。在实施具体的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强化内部控制人员的日常管理,强化对内部稽核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管理等,提升其职能管理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强化内部信息管理的时效性,高效精准找出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及时列出整改清单,落实相关整改责任,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进行整改。要特别关注月度自查,或定期抽查,以便第一时间发现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落实整改的实效性,确保内部防控指标维持在正常可控范围,并时刻进行追踪调度,发现异常及时跟进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置。通过内部控制报表来强化对决策执行的前期预测分析、过程中的跟踪监控和执行任务之后总结分析,注重与企业管理的其它报表相互衔接,进而提升财务监督控制的效果。
吴杏[5](2019)在《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论文集中探讨了湖北省农业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文章的主体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西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和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规范的方式及其评价;其次,通过对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考察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就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作者认为,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财务管理整体水平不强,主要表现在财务基础管理水平能力不强;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低。(2)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建立不科学。财务机构设置不完整;岗位职责范围模糊,缺乏合理性;存在常见的家族式经营管理。(3)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4)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备。(5)大多数企业存在财务风险。鉴于这些现状问题,本文围绕湖北农业中小企业财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的强化、财务部门的构建、财会人员设置、财务内部控制规范、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薛绯[6](2013)在《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迅速增多,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复杂多变的特征。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此后发生的欧债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新形式,也给企业财务运营带来极大的风险。战略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战略预算管理在促进整个经济活动和避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以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金融与财务理论的发展,战略预算管理从最初只有计划、协调生产发展的功能,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经营机制,从而处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位置。时至今日,经过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次变革与创新以后,战略预算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中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接受并坚持运用这一方法,在加强企业管理控制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己经成功地实行战略预算管理,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间相对较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相对迟缓,再加上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致使战略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不普遍,企业财务风险依然不断,相关理论研究也相对落后,大多数关于战略预算管理的研究都是基于理论描述,从技术分析层面来展开对企业战略预算管理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在实践过程中,即使是实施了战略预算管理的企业,其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战略预算管理中许多理论认识与实务操作方面的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与澄清,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都有待改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来展开对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的评价与优化问题的研究,更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体系与优化研究,正是基于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考察我国企业战略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实际情况,构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理论体系,为企业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从财务风险防范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读、理论研究、系统设计、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将企业战略环境与企业预算运营管理结合起来,首先系统总结了预算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文章将预算管理理论划分为成本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和战略预算管理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了近年来有关战略预算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国外围绕预算管理的概念、预算的代理行为、预算激励、预算对组织变革的影响、预算与战略的协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得了系列成果。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二个角度系统总结了目前国内预算管理研究现状、对传统预算管理的批判以及理论界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其次,文章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特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阐述了战略与预算管理的理论契合、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衔接步骤,提出了从财务风险防范角度来构建战略预算管理的意义,界定了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概念,构建了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基本框架。文章结合现实背景,认为动态复杂多变是当前企业构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背景,价值创造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实时控制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需求,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内在联系,共成构成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系统的环境背景。第三,文章运用博弈理论深入分析了战略预算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机理。文章认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可以运用博弈分析工具来描述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深入分析战略预算编制、战略预算执行、战略预算监督以及不同信息状态下的战略预算管理状态,由此提出战略预算管理规避财务风险防的机理、手段和主要表现。第四、文章分析了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要素,构建了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体系,认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主要由基本要素、发展要素和辅助要素三部分组成,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预算流程,发展要素层次主要包括预算制度、预算组织及预算环境,辅助要素主要包括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及信息沟通。各要素在自我催化循环的同时,构成交叉催化循环,推动着战略预算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通过这种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实时反馈,优化了各要素之间的合作,推动了预算管理系统向着更高层次的循环发展,也达到了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的目的。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后,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得相关数据,展开了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评价,得出不同要素在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要程度,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指导。为了进一步说明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要素体系,文章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展开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要素的评价,得出本文所构建成的要素体系尚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第五、文章结合前面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从战略预算目标、战略预算编制、战略预算执行、战略预算环节、战略预算过程、战略预算考评、战略预算环境六个方面来进一步优化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措施。最后通过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在HR公司的应用实例,以更系统的、更全局的眼光去看待企业战略预算管理问题,说明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实施预算管理的导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处于企业战略经营与管理控制的核心地位,对于提升企业预算效率、防范财务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将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系统构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企业战略预算管理基本框架,这一研究视角的选择在国内尚不多见。基于财务风险防范和战略管理视角对企业预算管理业绩的评价仍是当前一个具有探索性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内将战略预算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结合起来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仅有的少量理论成果研究的层次也不深入。本文从财务风险防范这一视角,通过分析得出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有着理论上的契合关系,阐述了战略预算管理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机理,系统构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理论框架,并展开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系统的评价与优化研究,为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战略预算管理开僻了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2)在实务工作中,国内许多企业在预算管理实务工作中尚停留在传统的预算管理层面,构成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预算不科学不合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本文基于当前复杂动态多变的竞争环境出发,认为价值创造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实时风险控制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需求,在研究过程中系统展开了对战略预算管理规避财务风险的机理的研究、展开了对战略预算管理的博弈分析、结合财务风险视角构建了战略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战略预算管理优化的具体对策建议,使得研究内容由传统的模糊概念和理论描述层面在进入技术分析与分解层面。(3)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博弈论展开对战略预算管理理论内涵的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实证数据、结合文献研读与德尔菲法构建了基于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展开了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评价、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了HR公司由传统预算管理向战略预算管理的改进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刘忠全[7](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晶宜[8](2014)在《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于1998年7月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实行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综合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最大的控股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于2000年4月在香港和纽约两地成功上市。现阶段,中国石油集团正在实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新的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两个转变——由国内石油公司向跨国石油公司转变,由单纯的“油气生产商”向具有复合功能的“油气供应商”转变。为了配合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集团财务管理方向也做了相应的变革。A石油销售公司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并没有完全进行改革,在人员思想观念、财务管理体制、财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A地区最大的石油销售企业,A石油销售公司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解决好A石油销售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财务管理理论及相关的信息学理论、绩效管理、规模经济学理论在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方面应用探讨的基础上,针对A公司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企业理财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经理层级权责划分不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制度执行力不足、规模盲目扩张使资金管理风险加剧、财会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财务激励制度有待完善等。针对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其成因,与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比较,本文分别提出了思路和解决方法。首先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理财观念;其次,改善企业理财环境健全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第三,树立财务管理为中心,明确企业各层级理财的职责权限;第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企业财务控制和预算控制;第五,有计划地实施财会人员会计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张凤娜[9](2001)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文中认为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综合性的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日益明显。由于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仍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财务管理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妨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此,深化财务改革,挖掘财务潜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管理的运作方式进行改革,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乃是当务之急。本文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在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适应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并对模式运行的配套条件和措施进行了探索分析。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 导言。本章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从财务管理的基本含义出发,阐述了财务管理的定义和财务管理的主体,论述了财务管理的对象即资金运动的特征和资金运动的表现形式,分析了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外环境及财务管理的目标。第三章, 我国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评价。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的“国拨资金,统理收支,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原因是:(1)理财行为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尚没有形成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理财观念。(2)财务管理缺乏一体性。(3)财务管理缺乏动态性。(4)财务管理缺乏监督。第四章,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树立的观念。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对于人们以自律的态度从事理财活动将是非常重要的。本章首先从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出发,对市场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后阐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树立的理财观念:自主理财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竞争观念;风险报酬观念;资本运营观念和全面预算观念。第五章,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本章在提出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树立的观念和原则的要求,构建我国现代企业的“两权、三层次”财务管理模式。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财务管理即是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所以,现代企业的“两权、三层次”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指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建立、健全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按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筹融资方式基础上,开拓新的筹融资渠道:发行可转换债券和发展融资租赁业务等;结合企业的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方式,建立现代企业风险投资机制。第六章,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运行的配套条件和措施。本章对影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运行的配套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推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有效运行的措施主要有:①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②开展货币经营活动;③开展财务诊断工作;④树立企业财务形象。
王海兵[10](2011)在《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对企业财务问题进行研究,源于以追逐利润为中心的物本财务管理模式难以支撑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障碍。传统的企业被定义为物质资本出资者所有,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改革开放下的市场经济大潮,不断推进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股东至上”逻辑的主导下,企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经济财富,物质资本的逐利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例如劳资矛盾激化、产品质量存在隐患、资源过度开采及低效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等。企业商业伦理与财务道德缺失,不仅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合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履行企业公民义务,以取得员工大力支持和社会广泛认可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法宝。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企业微观层面,开展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能脱离其现实社会属性。我国企业财务理论研究受到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很大,不少财务理论都是西方“舶来品”,过于强化财务的自然属性,财务管理的技术性、工具性特征明显,常常是见“物”不见“人”。世界经济理论的主流已经由新古典主义转向人本主义,尽管人本主义经济理论尚不完善,但极具生命力,必将对财务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不是少数人,而是绝大多数人;不仅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1章:导论。开篇提出本研究的现实背景、理论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分析我国国情和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现状、梳理回顾主流经济理论演进对财务理论研究影响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企业应实施以人为本的财务战略。第2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包括西方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研究现状、国内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研究现状、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的政策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以人为本的财务研究对本文的启示。第3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回顾了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提出企业财务制度设计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涉及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通则应用指引、人力资本财务制度、物质资本财务制度、社会资本财务制度和环境资本财务制度。第4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建设。首先,对企业财务文化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财务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的概念、涵义进行了探讨,并基于文化视角和财务视角对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加以分类,提出以人为本企业财务文化建设内容。最后,引入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对安然公司的企业财务文化进行了评析。第5章:以人为本的企业投融资管理。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融资”和“投资”的概念,其次探讨了以人为本的投融资管理的具体内容,以人为本的融资包括人力资本融资和体现人本精神的物力资本融资,以人为本的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和环境投资。为了增强理论研究指导实践的适用性,以国有企业为例,对自然灾害条件下如何开展以人为本的投融资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第6章: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本章对企业收益分配模式进行了述评,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和企业的微观层面分析考察了我国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收益分配的必要性。运用博弈方法对不完全信息下的物质资本雇佣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的收益分配模式选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价值评估对于合约选择具有重大影响。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应贯彻成本补偿原则和利润分享原则,探讨了当前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存在的两大误区以及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了人力资本以股权化方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观点和政策建议。第7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设计。基于信息观和计量观考察了人本财务报告产生的必然性,提出发展人本会计是提高财务报告信息含量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资产权益表、增值表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在内的以人为本财务报告体系。通过对海尔案例的考察,提出了海尔报告模式对我国企业披露以人为本财务报告的若干启示。第8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分析了传统财务绩效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上的局限,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基础、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原则和评价实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设计了包括宏观财务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在内的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宏观财务制度包括企业财务通则及应用指引,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包括人力资本财务制度、体现人本精神的物质资本财务制度、社会资本财务制度和环境资本财务制度。将广义的资本及权益概念引入到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现代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2)从财务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开展以人为本的财务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具有实践参考价值。以人为本的财务文化研究是基于“财务”和“人本”双重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是企业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财务变革从文化入手,是一个可行的思路。(3)系统化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的投融资理论。人力资本融资应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框架下进行,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可以赋予人力资本担保功能。以人为本的投资突破了按照投资标的形态划分的做法,从企业“内部人”(经营者和员工)、企业“外部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消费者、供应商等)和“后代人”三个维度,将投资划分为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和环境投资,并对每一种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4)提出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成本补偿原则和利润分享原则,前者是资本投入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后者是资本投入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构建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三种股权化形式:人力资本的“干股”模式、人力资本的“实股”模式和“动态股权制”模式。(5)为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可资借鉴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框架。设计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关键在于发展人本会计,提出了构建包括资产权益表、增值表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在内的以人为本财务报告体系。案例研究表明,海尔集团在披露财务会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方面独树一帜,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应用价值,同时,本文也分析总结了海尔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6)提出以人为本的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剖析了传统财务绩效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建立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原则和具体实施的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原则,是在反思传统财务分析评价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
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财务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写作动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实用价值 |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动机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能力内涵界定相关文献 |
2.1.1 资源学派观点 |
2.1.2 能力学派观点 |
2.1.3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2.1.4 企业能力 |
2.2 企业财务管理内涵界定相关文献 |
2.2.1 财务管理历史沿革 |
2.2.2 财务理论发展演进 |
2.2.3 财务管理内容和职能 |
2.3 企业财务能力或财务管理能力相关文献 |
2.3.1 有关财务能力方面论述 |
2.3.2 有关财务管理能力方面论述 |
2.3.3 财务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文献总结 |
2.4 财务管理能力内涵界定 |
2.4.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界定的理论依据 |
2.4.2 财务管理能力不同于财务能力 |
2.4.3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内涵 |
2.5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界定 |
2.6 本章小结 |
3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理论构建 |
3.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3.1.1 财务管理能力划分的理论依据 |
3.1.2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维度) |
3.1.3 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 |
3.1.4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3.2 财务管理能力核心要素(维度)的内容及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财务战略管理能力 |
3.2.2 学习创新能力 |
3.2.3 内部资源配置能力(立足于企业内部资源) |
3.2.4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面向企业外部资源整合) |
3.2.5 风险管理能力 |
3.2.6 财务表现能力 |
3.3 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现状以及实施认证的意义 |
4.1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
4.1.1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
4.1.2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
4.1.3 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职责 |
4.1.4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
4.1.5 投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
4.1.6 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
4.2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的现状剖析 |
4.2.1 产权结构相对单一导致的股权结构不甚合理 |
4.2.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
4.2.3 CFO制度缺失 |
4.2.4 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及时转变 |
4.2.5 财务管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
4.2.6 资金管理不善且使用效率低下 |
4.2.7 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且迟迟不能取得突破 |
4.2.8 财务预算特别是全面预算苍白无力 |
4.2.9 财务约束与激励效率低下导致财务信息质量不高 |
4.2.10 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 |
4.3 构建和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必要性 |
4.4 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理论依据 |
4.4.1 公共管理学理论 |
4.4.2 制度经济学理论 |
4.4.3 管理控制学理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国际借鉴 |
5.1 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 |
5.2 企业资信评级 |
5.3 商学院认证 |
5.4 国外认证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借鉴 |
5.4.1 认证主客体界定的借鉴 |
5.4.2 认证流程的借鉴 |
5.4.3 认证指标选取的借鉴 |
5.5 本章小结 |
6 实践应用中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指标体系构建 |
6.1 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和适用范围 |
6.2 财务战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2.1 财务战略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2.2 产权结构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2.3 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3 学习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3.1 财务中高层作用发挥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3.2 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4 内部资源配置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4.1 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4.2 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4.3 资金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5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5.1 产融结合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5.2 对接资本市场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5.3 协调利益相关者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6 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6.1 财务风险管理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6.2 全面风险控制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7 财务表现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7.1 财务报告质量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7.2 财务管理效果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8 本章小结 |
7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组织实施 |
7.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相关机构及要求 |
7.1.1 认可主体 |
7.1.2 认证主体 |
7.1.3 认证客体 |
7.1.4 认证方式 |
7.1.5 收费模式 |
7.2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认证程序 |
7.3 建立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信息服务平台 |
7.4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结果利用 |
7.5 本章小结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财务监督评价系统的技术路线 |
1.3 论文完成的工作以及创新点 |
1.3.1 完成的工作量 |
1.3.2 本文创新点 |
2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现状分析 |
2.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督体制形成历史-日趋完善的监督体制 |
2.1.1 国有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
2.1.2 国有企业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2.1.3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督体制的形成 |
2.2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中创新做法 |
2.2.1 股票期权 |
2.2.2 会计委派制 |
2.2.3 财务业绩评价 |
2.3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
2.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2 以某集团为例 |
2.4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问题形成分析 |
2.5 小结 |
3 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
3.1 相关理论研究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3.1.2 激励理论 |
3.1.3 激励约束 |
3.1.4 公平与效率 |
3.1.5 财务管理相关理论 |
3.2 财务监督体制研究 |
3.2.1 产权与监督 |
3.2.2 公司治理与监督 |
3.2.3 财务监督理论 |
3.2.4 财务监督权 |
3.2.5 财务监督执行中的分类 |
3.2.6 财务监督体制 |
3.3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研究 |
3.3.1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研究 |
3.3.2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研究 |
3.4 小结 |
4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的建立 |
4.1 财务监督体制建立方法 |
4.1.1 完善公司治理与监管体制 |
4.1.2 明确财务监督体制设计原则 |
4.1.3 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的最优路径 |
4.1.4 在体制完善的基础上提高运行效率 |
4.2 财务监督体制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 |
4.2.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财务监督流程 |
4.2.2 在建设财务监督体制中引入信息技术 |
4.3 财务监督体制基本框架构建 |
4.3.1 设立财务监督目标 |
4.3.2 建立财务监督组织结构 |
4.3.3 确定财务监督方式 |
4.3.4 明确财务监督的内容 |
4.3.5 建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监督指标体系 |
4.4 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财务监督体制模型 |
4.4.1 财务监督评价指标的选取 |
4.4.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4.4.3 模糊评价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模型 |
4.4.4 财务监督评价等级划分 |
4.5 小结 |
5 财务监督评价系统设计 |
5.1 系统技术方案 |
5.1.1 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 |
5.1.2 ADO.NET 技术 |
5.1.3 MS SQL Server 2000 |
5.2 系统总体架构 |
5.3 数据库详细设计 |
5.4 功能模块设计 |
5.4.1 安全认证 |
5.4.2 系统管理 |
5.4.3 个性工具 |
5.4.4 财务管理模块 |
5.4.5 客户服务模块 |
5.4.6 企业运营模块 |
5.4.7 企业发展模块 |
5.4.8 财务监督总分模块 |
5.5 系统安全性设置 |
5.5.1 网络安全设计 |
5.5.2 数据库安全设计 |
5.5.3 应用安全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某集团应用财务监督体制实例 |
6.1 构建财务监督体制 |
6.1.1 建立财务监督目标 |
6.1.2 建立财务监督组织结构 |
6.1.3 财务监督组织内职责分工 |
6.1.4 财务监督评分 |
6.2 建立配套措施完善财务监督体制 |
6.2.1 通过流程控制财务风险 |
6.2.2 加强内部审计 |
6.2.3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的财务监督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建目录项 |
(3)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财务管理机制总论 |
2.1 财务及财务关系 |
2.1.1 财务关系实质 |
2.1.2 财务关系内容 |
2.2 机制与财务管理机制 |
2.2.1 机制的内含 |
2.2.2 财务管理机制 |
2.3 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和财务体制的关系 |
2.3.1 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的关系 |
2.3.2 财务管理机制与财务体制的关系 |
2.4 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 |
2.4.1 公司财务治理及其在财务管理机制中的作用 |
2.4.2 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财权制度 |
2.4.3 委托代理制下的产权制度安排和财权配置 |
第三章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 |
3.1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的意义及特性 |
3.1.1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的意义 |
3.1.2 财务管理目标的特性 |
3.2 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
3.2.1 产值最大化 |
3.2.2 利润最大化 |
3.2.3 股东财富最大化或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
3.2.4 每股收益最大化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 |
3.3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 |
3.3.1 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各种利益集团 |
3.3.2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 |
3.4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
3.4.1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 |
3.4.2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措施 |
第四章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的构建 |
4.1 构建财务管理机制的原则 |
4.1.1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
4.1.2 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原则 |
4.1.3 政企职责分开,政资职能分明的原则 |
4.1.4 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权责关系,坚持两权分离原则 |
4.1.5 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的原则 |
4.2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构成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
4.2.1 财务管理动力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2.2 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
4.2.3 财务监督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2.4 财务评价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3 借鉴西方经验,洋为中用 |
4.3.1 美国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特点 |
4.3.2 德国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特点 |
4.3.3 日本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
4.4 学习西方经验,构建我国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 |
4.4.1 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管理机制给我们的启示 |
4.4.2 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 |
第五章 财务管理动力机制 |
5.1 设计财务动力机制的理论依据 |
5.1.1 经理激励的基本理论 |
5.1.2 财务动力机制的模式 |
5.2 物质激励手段 |
5.2.1 经营者年薪制 |
5.2.2 经营者股权激励 |
5.3 经营者精神激励 |
5.3.1 经营者精神激励概述 |
5.3.2 精神激励的形式 |
5.4 综合激励方案的设计与组织 |
5.4.1 各种激励方法的比较 |
5.4.2 综合激励方案的设计 |
5.4.3 经营者综合激励方案的组织工作 |
第六章 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
6.1 财务预算机制 |
6.1.1 财务预算机构设置 |
6.1.2 预算的编制 |
6.1.3 预算执行 |
6.1.4 预算监控和考评 |
6.1.5 预算模式的选择 |
6.1.6 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机制中的特殊使命 |
6.2 共同治理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 |
6.2.1 共同治理分层财务决策机制的内涵 |
6.2.2 共同治理财务决策机制决策权的配置 |
6.2.3 国有公司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管理 |
6.3 财务控制机制 |
6.3.1 相机干预财务控制机制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6.3.2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权的配置 |
6.3.3 国有公司集团的财务控制 |
6.3.4 改革国有公司经营者选择机制,消除行政任命制 |
6.4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
6.4.1 财务预警的概念及机制构成 |
6.4.2 财务预警分析方法 |
6.4.3 财务风险的防警与排警对策 |
第七章 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
7.1 构建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路 |
7.1.1 国有公司财务监督关系 |
7.1.2 构建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 |
7.2 国有公司外部财务监督机制 |
7.2.1 国家对国有公司的财务监督机制 |
7.2.2 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 |
7.3 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
7.3.1 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基础 |
7.3.2 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财务监督机制 |
第八章 财务管理评价机制 |
8.1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的概述 |
8.1.1 不同评价主体对公司财务业绩评价一般说明 |
8.1.2 财务评价机制模式的确定 |
8.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8.2.1 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沿革 |
8.2.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
8.3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创新的探索 |
8.3.1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 |
8.3.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A公司财务控制改进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内部控制中的财务控制文献综述 |
1.2.2 风险管理中的财务控制文献综述 |
1.2.3 信息管理中的财务控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2 企业财务控制的理论概述 |
2.1 企业财务控制概述 |
2.1.1 财务控制概念 |
2.1.2 财务控制目标 |
2.1.3 财务控制意义 |
2.2 财务控制的方法 |
2.2.1 授权与批准控制法 |
2.2.2 财务预算控制法 |
2.2.3 内部责任报告控制法 |
2.2.4 会计系统控制法 |
2.2.5 风险控制法 |
2.3 企业财务控制模式 |
2.3.1 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 |
2.3.2 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 |
2.3.3 混合式财务控制模式 |
2.3.4 财务控制模式的比较 |
3 A公司财务控制的案例介绍 |
3.1 A公司简介 |
3.2 A公司财务控制现状 |
3.2.1 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 |
3.2.2 建立了基础性的财务信息系统 |
3.2.3 开展了资金的统一调度管理 |
3.2.4 实施了财务预算考核制度 |
3.3 A公司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 |
3.3.2 财务控制活动不完善 |
3.3.3 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
3.3.4 财务信息化系统功能不足 |
4 A公司财务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财务控制基础不完善 |
4.1.1 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 |
4.1.2 权责分配不够合理 |
4.1.3 制度执行的刚性不足 |
4.2 风险管理措施不严,风险等级较高 |
4.2.1 财务管理目标不一致 |
4.2.2 风险评估能力不高 |
4.2.3 风险应对能力偏弱 |
4.3 财务控制能力较弱 |
4.3.1 资金管理不到位 |
4.3.2 财务风险管控意识较差 |
4.3.3 岗位轮换制度执行不严 |
4.4 信息整合能力不强,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
4.4.1 财务信息化系统与业务实操融合度低 |
4.4.2 财务管理平台不统一 |
4.4.3 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反馈系统缺失 |
4.5 内审职能弱化,审计监督的效果不佳 |
4.5.1 财务基础工作不合规 |
4.5.2 内部审计开展效果不佳 |
4.5.3 内部审计职能过于单一且缺乏独立性 |
5 A公司财务控制改进的对策 |
5.1 夯实财务控制基础 |
5.1.1 完善内部机构设置 |
5.1.2 注重权责合理分配 |
5.1.3 科学构建财务风险评估及应对体系 |
5.2 建立与企业运营相适应的财务控制体系 |
5.2.1 优化财务控制环境 |
5.2.2 建立全面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 |
5.2.3 增强董事会的财务决策能力 |
5.3 规范各项财务控制活动 |
5.3.1 加强会计系统控制 |
5.3.2 加强资金支付控制 |
5.3.3 加强费用开支控制 |
5.4 加强财务信息化平台的集成应用 |
5.4.1 实施财务信息系统的融合 |
5.4.2 健全财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
5.4.3 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反馈系统 |
5.5 加强财务控制的内部审计监督 |
5.5.1 明确审计工作职能定位 |
5.5.2 将审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价值创造 |
5.5.3 加强财务监督控制 |
6 研究小结与展望 |
6.1 研究小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 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2.1 农业中小企业界定 |
2.1.1 国内中小企业定义的划分标准 |
2.1.2 农业中小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
2.2 财务管理相关概念 |
2.2.1 财务管理体系与内容 |
2.2.2 财务分析 |
2.3 财务管理的规范原则 |
2.3.1 财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 |
2.3.2 财务部门与财务人员岗位设置规范 |
2.3.3 财务组织架构管理设置 |
2.3.4 财务人员专业性规范 |
2.3.5 财务管理风险规范 |
2.3.6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
3. 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调查 |
3.1 研究对象的典型意义 |
3.2 对被调查企业的重点探究 |
3.2.1 湖北TH米业有限公司 |
3.2.2 湖北JY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3.2.3 湖北KK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4. 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4.1 财务管理整体水平不强 |
4.1.1 财务管理水平能力低下 |
4.1.2 会计电算化水平普及程度低 |
4.2 财务管理机构的建立不科学 |
4.2.1 企业财务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
4.2.2 农业中小企业存在家族模式 |
4.3 财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
4.4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备 |
4.4.1 会计管理制度及会计档案管理不健全 |
4.4.2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4.5 企业存在财务风险 |
5. 完善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
5.1 强化财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 |
5.1.1 会计基础核算与监督规范化 |
5.1.2 普及会计电算化管理 |
5.1.3 重视和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
5.2 完善财务部门构建和岗位设置 |
5.2.1 设立科学且合理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
5.2.2 明确财务管理岗位职责 |
5.3 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 |
5.4 健全财务内部控制规范 |
5.4.1 完善财务基础制度规范 |
5.4.2 促进财务会计基础资料和会计档案的保管规范 |
5.4.3 加强应收款项管理 |
5.4.4 加强资金管理 |
5.5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
5.3.1 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
5.3.2 及时进行财务状况分析 |
5.3.3 实现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监管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6)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的思路 |
1.2.2 研究的方法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关于预算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进 |
2.1.1 成本预算管理阶段 |
2.1.2 财务计划管理阶段 |
2.1.3 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阶段 |
2.1.4 战略预算管理阶段 |
2.2 国外预算管理研究综述 |
2.2.1 关于预算管理概念的界定 |
2.2.2 关于预算的代理行为和激励研究 |
2.2.3 关于预算对组织变革的影响研究 |
2.2.4 关于预算和战略相协调的研究 |
2.3 国内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 |
2.3.1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3.2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实践现状 |
2.4 对传统预算管理的批判与改进的研究 |
2.4.1 对传统预算管理的批判 |
2.4.2 对传统预算管理的改进建议 |
2.5 研究述评 |
第3章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基本理论 |
3.1 财务风险防范理论内涵 |
3.1.1 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与特点 |
3.1.2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
3.1.3 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现实意义 |
3.2 战略预算管理的内涵界定 |
3.2.1 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理论契合 |
3.2.2 战略预算管理的内涵特征 |
3.2.3 战略预算管理是一个动态集成的闭环系统 |
3.2.4 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衔接步骤 |
3.3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基本内涵及框架构建 |
3.3.1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理论背景分析 |
3.3.2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内涵特点 |
3.3.3 构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意义 |
3.3.4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框架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机理研究 |
4.1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博弈分析 |
4.1.1 战略预算编制的博弈分析 |
4.1.2 战略预算执行的博弈分析 |
4.1.3 战略预算监督的博弈分析 |
4.2 不同信息状态下战略预算管理博弈分析 |
4.2.1 假设条件 |
4.2.2 完全信息状态下的静态博弈 |
4.2.3 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动态博弈 |
4.3 战略预算管理规避财务风险的机理分析 |
4.3.1 战略预算管理规避财务风险的机理 |
4.3.2 战略预算管理规避财务风险的手段 |
4.3.3 战略预算管理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研究 |
5.1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要素分析 |
5.1.1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基本要素分析 |
5.1.2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发展要素分析 |
5.1.3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辅助要素分析 |
5.1.4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要素整合 |
5.2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机制的构建 |
5.2.1 评价的基本原则 |
5.2.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3 数据获得与样本选择 |
5.2.4 要素权重的确定 |
5.2.5 主要结论 |
5.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 |
5.3.1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简介 |
5.3.2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的基本思路 |
5.3.3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的基本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优化 |
6.1 战略预算管理目标优化——不确定下的动态确定 |
6.1.1 战略预算管理预测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
6.1.2 战略预算目标的确定 |
6.2 战略预算编制优化——实现动态博弈下的战略均衡 |
6.2.1 战略预算编制起点选择 |
6.2.2 战略预算编制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
6.2.3 战略预算编制流程改进 |
6.3 战略预算执行优化——实现业务管理与预算管理集成下的实时控制 |
6.3.1 战略预算执行优化的前提——组织创新 |
6.3.2 战略预算执行优化的支撑——流程再造 |
6.3.3 战略预算执行优化的基础—与ERP系统的集成整合 |
6.4 战略预算环节优化——内化和服务于战略的预算分析 |
6.4.1 目前战略预算分析的不足 |
6.4.2 战略预算分析创新 |
6.4.3 战略预算分析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实时分析 |
6.5 战略预算过程优化——战略预算调整 |
6.5.1 战略预算调整的特点 |
6.5.2 战略预算调整的范围 |
6.5.3 战略预算调整权限——自主管理下的分权调整 |
6.5.4 战略预算调整流程一一滚动预算调整 |
6.6 战略预算考评优化——考核过程须兼顾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
6.6.1 传统预算绩效考评的不足分析 |
6.6.2 传统预算绩效考评的改进与创新 |
6.6.3 战略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与方法的选用 |
6.6.4 战略预算考评的实现 |
6.7 战略预算环境优化——强化战略预算管理文化建设 |
6.7.1 战略预算管理的实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 |
6.7.2 战略预算下的预算文化构建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在HR公司的应用 |
7.1 HR公司及家电行业基本状况 |
7.1.1 HR公司总体状况 |
7.1.2 家电企业行业背景及特点分析 |
7.2 HR公司战略预算管理发展的基本历程 |
7.2.1 HR公司从财务管理向战略预算管理的转变 |
7.2.2 HR公司目前预算管理基本模式 |
7.2.3 HR公司战略预算管理组织构架及职能分析 |
7.3 HR公司预算管理整体流程优化 |
7.3.1 HR公司战略预算编制 |
7.3.2 HR公司战略预算执行与实施 |
7.3.3 HR公司战略预算调整 |
7.3.4 HR公司战略预算考核 |
7.4 HR公司战略预算管理评析 |
7.4.1 HR公司战略预算管理的特色与成功经验 |
7.4.2 HR公司预算管理的不足与困境 |
7.5 HR公司预算管理的改进与创新: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 |
7.5.1 HR公司战略预算管理流程的改进与创新 |
7.5.2 HR公司战略预算管理业务的有机整合 |
7.5.3 HR公司战略预算实施的信息技术支撑 |
7.5.4 HR公司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个性化配置 |
7.5.5 HR公司战略预算管理文化氛围的培育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参与的课题 |
附录 |
(7)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
一、宏观经济后果 |
二、微观经济后果 |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案例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总结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
四、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8)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
第2章 财务管理相关理论 |
2.1 财务管理体制理论 |
2.1.1 财务管理体制的含义 |
2.1.2 财务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
2.1.3 财务管理体制的目标 |
2.2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
2.2.1 筹资风险 |
2.2.2 收益分配风险 |
2.2.3 资金回收风险 |
2.3 信息学管理理论 |
2.4 绩效管理理论 |
2.5 规模经济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和借鉴 |
3.1 国内外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 |
3.1.1 财务风险理念侧重点不同 |
3.1.2 财务管理的出发点不同 |
3.1.3 业绩考核的着重点不同 |
3.1.4 对财务人员的关注点不同 |
3.2 国内外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的借鉴 |
3.2.1 注重细节的财务管理理念 |
3.2.2 建立岗位工作指引 |
3.2.3 完善员工个人业绩的考核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
4.1.1 A石油销售公司背景 |
4.1.2 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
4.2 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企业财务管理理财职能和组织形式不健全 |
4.2.2 企业理财各层级权责划分不清 |
4.2.3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4.2.4 财务制度执行力不足 |
4.2.5 规模盲目扩张使资金管理风险加剧 |
4.2.6 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 |
4.2.7 财会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4.2.8 公司对财务人员的激励制度有待完善 |
4.3 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
4.3.2 财务管理理念滞后 |
4.3.3 对基层营销网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4.3.4 扩张速度过快使企业对基层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降低 |
4.3.5 公司财务管理跟不上中石油组织形式的变化 |
4.3.6 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结合应用不合理 |
4.3.7 思想上受到旧的财务制度的约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
5.1 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理财观念 |
5.1.1 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的思想 |
5.1.2 树立风险意识观念 |
5.1.3 树立与市场需求相符的理财观 |
5.1.4 树立全员理财的观念 |
5.2 改善企业理财环境健全规章制度 |
5.2.1 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
5.2.2 创造良好的运营机制 |
5.2.3 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
5.3 明确企业各层级理财的职责权限 |
5.3.1 完善公司各层级的委托与受托责任 |
5.3.2 明确公司各层级的经营管理目标 |
5.3.3 避免业务之间的交叉提高工作效率 |
5.4 强化企业财务控制规避风险 |
5.4.1 建立风险控制的监督流程 |
5.4.2 建立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
5.4.3 利用网络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监控加强信息化的运用 |
5.5 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
5.5.1 根据个人需求明确培训目标 |
5.5.2 安排好培训时间做到以人为本 |
5.5.3 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 |
5.6 优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本文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理论 |
2.1 财务管理的基本含义 |
2.1.1 财务管理的定义 |
2.1.2 财务管理主体 |
2.2 财务管理对象 |
2.2.1 财务管理对象的特征 |
2.2.2 财务管理对象的表现形式 |
2.3 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
2.3.1 外部环境 |
2.3.2 内部环境 |
2.4 财务管理目标 |
2.4.1 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各种利益集团 |
2.4.2 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
第三章 我国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评价 |
3.1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
3.1.1 传统企业理财观念 |
3.1.2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
3.2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树立的观念 |
4.1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4.1.1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
4.1.2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可能性 |
4.2 市场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
4.3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的基本特征 |
4.4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理财观念 |
4.4.1 自主理财观念 |
4.4.2 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 |
4.4.3 竞争观念 |
4.4.4 风险报酬观念 |
4.4.5 资本经营观念 |
4. 4. 6 全面预算观念 |
第五章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
5.1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
5.1.1 总体原则 |
5.1.2 逻辑一致原则 |
5.1.3 继承的原则 |
5.1.4 前瞻原则 |
5.2 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 |
5.3 建立、健全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 |
5.3.1 统一管理模式 |
5.3.2 分级管理,统一调度模式 |
5.3.3 内部银行模式 |
5.3.4 财务结算中心模式 |
5.3.5 财务公司模式 |
5.4 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机制 |
5.4.1 传统的筹融资方式 |
5.4.2 开创新的筹融资渠道 |
5.5 建立全方位的投资机制 |
5.5.1 企业投资的原则 |
5.5.2 企业内部投资 |
5.5.3 企业外部投资 |
5.5.4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
第六章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
6.1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运行的配套条件 |
6.1.1 金融市场 |
6.1.2 产权市场 |
6.1.3 人才市场 |
6.1.4 其他配套条件 |
6.2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运行的措施 |
6.2.1 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
6.2.2 开展货币经营活动 |
6.2.3 开展财务诊断工作 |
6.2.4 树立企业财务形象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现实背景和意义 |
1.1.2 理论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1.5 关键概念界定 |
2.以人为本财务研究文献综述:现状与启示 |
2.1 西方学者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
2.1.1 基于人本管理视角的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研究 |
2.1.2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研究 |
2.1.3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研究 |
2.1.4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研究 |
2.2 国内学者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
2.2.1 人本财务管理及人本财务学 |
2.2.2 相关研究之一: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 |
2.2.3 相关研究之二:人力资本财务 |
2.2.4 相关研究之三:利益相关者财务 |
2.2.5 相关研究之四:企业社会责任财务 |
2.3 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文献综述 |
2.4 国内外学者以人为本的财务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3.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设计 |
3.1 企业财务制度的历史沿革 |
3.2 我国财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新《企业财务通则》评析 |
3.2.2 改进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议 |
3.3 企业财务制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
3.4 企业财务制度设计的原则 |
3.5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设计 |
3.5.1 传统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及其缺陷 |
3.5.2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
4.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建设 |
4.1 企业建设以人为本的财务文化的必要性 |
4.2 企业财务文化研究的文献回顾 |
4.2.1 国外有关企业财务文化的研究现状 |
4.2.2 国内有关企业财务文化的研究现状 |
4.3 对"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的界定 |
4.3.1 "财务文化"、"财务管理文化"和"理财文化"辨析 |
4.3.2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的概念及涵义 |
4.4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的分类 |
4.4.1 基于文化视角的分类 |
4.4.2 基于财务视角的分类 |
4.5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 |
4.5.1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精神文化 |
4.5.2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文化 |
4.5.3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行为文化 |
4.5.4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物质文化 |
4.6 案例:安然公司的企业财务文化评析 |
5.以人为本的企业投融资管理 |
5.1 以人为本的"融资"和"投资"概念 |
5.2 以人为本的融资管理具体内容 |
5.2.1 人力资本融资 |
5.2.2 物力资本融资 |
5.3 以人为本的投资管理具体内容 |
5.3.1 人力资本投资 |
5.3.2 社会责任投资 |
5.3.3 环境投资 |
5.4 以人为本的投融资实践——国有企业自然灾害投融资管理 |
5.4.1 国有企业开展自然灾害投融资管理的意义 |
5.4.2 建立国有企业自然灾害融资长效机制 |
5.4.3 国有企业自然灾害损失预防的投资预算管理 |
6.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 |
6.1 企业收益分配模式述评 |
6.2 我国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收益分配的必要性 |
6.2.1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考察 |
6.2.2 从企业的微观层面考察 |
6.3 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的博弈分析及合约选择 |
6.3.1 人力资本固定支付合约的博弈分析 |
6.3.2 人力资本变动支付合约的博弈分析 |
6.3.3 结论及应用 |
6.4 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原则 |
6.4.1 成本补偿原则 |
6.4.2 利润分享原则 |
6.5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模式 |
6.5.1 当前企业收益分配的误区 |
6.5.2 资本收益分配的基本框架 |
6.5.3 人力资本以股权化方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
7.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设计 |
7.1 以人为本财务报告产生的必然性 |
7.1.1 对财务报告信息决策有用性理论的反思 |
7.1.2 发展人本会计是提高财务报告信息含量的根本途径 |
7.2 以人为本的财务报告设计 |
7.3 案例:海尔集团以人为本的财务报告模式 |
7.3.1 海尔集团情况概述 |
7.3.2 海尔报告模式及启示 |
8.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 |
8.1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概念 |
8.2 传统财务绩效评价的局限 |
8.2.1 财务绩效评价主体方面的局限 |
8.2.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方面的局限 |
8.2.3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方面的局限 |
8.3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8.4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
8.4.1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主体 |
8.4.2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客体 |
8.4.3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原则 |
8.4.4 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实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D]. 朱华建.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2]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D]. 赵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3]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D]. 李小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4]A公司财务控制改进探究[D]. 林路远.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5]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 薛绯. 东华大学, 2013(05)
- [7]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A石油销售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 赵晶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9]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D]. 张凤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 [10]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D]. 王海兵.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