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容器的单台熔絲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雷[1](2012)在《并联补偿电容器组的保护配置与故障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联电容器组作为电网中主要的无功补偿装置,普遍应用于变电站主变低压侧。变电站内的电容器故障频繁发生,给供电企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对电网安全运行构成很大威胁。并联电容器的故障与电容器本身的制造水平、使用条件、控制保护装置的配置,以及控制保护装置工作的可靠性有关,电网的运行状态也对电容器有着一定的影响。正确分析电容器的故障,合理进行电容器组的保护配置,对保证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提高电力企业及社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框架式并联电容器组的配套设备和运行要求,根据某地区变电站电容器组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并联电容器组的故障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电容器组不平衡保护的原理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对电容器组接线方式的选择依据和性能比较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10kV并联电容器组的保护配置,根据相应的整定原则,对两种常用不平衡保护方式的整定计算进行了推导,给出了相应的整定计算公式,并编写了10kV并联电容器组不平衡保护整定值计算软件。对于35kV大容量并联补偿电容器组,以60Mvar内熔丝电容器组为例,介绍了35kV并联补偿电容器组的几种常用保护方案,对每一种保护方案建立了相应的仿真计算模型。应用EMTDC/PSCAD对电容器组元件击穿故障后的电压电流分布特征,以及不平衡保护整定值进行了仿真计算。最后,对几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相应的对比,选出了最佳的保护方案。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并联电容器组的故障以电容器电容变值,即元件击穿故障为主,电容器组的故障与电容器组的接线方式、环境温度和产品质量等因素有关。通过对35kV并联电容器组保护配置的仿真计算和比较分析,认为60Mvar容量35kV电压等级电容器组不应采用双星形不平衡电流保护方式,最好采用桥式相电流差动保护方式,也可以采用相电压差动保护方式。
倪彤辉[2](2008)在《高压并联电容器保护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无功补偿装置。并联电容器是目前最经济实用的无功补偿装置,因此,并联电容器组在近些年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的变电站电容器组投运的台数比2004年增长了一倍多,而且电容器的容量也大大提高,目前应用的电容器组最大容量为60Mvar。但是,电容器的生产环节并没有相应跟上,导致电容器事故不断,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降低了河北南部电网的电能质量。本文通过对电容器组的配置选型及安装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经过对河北南部电网电容器组的广泛调研,总结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为将来的设备选型及保护配置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王紫琪,和敬涵,王小君,罗国敏[3](2016)在《考虑温度因素的特高压并联电容器双桥差不平衡电流保护整定方法》文中提出特高压并联电容器规模庞大,元件数量众多,各元件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存在明显差异。环境条件可改变电容器自身参数,进而影响桥差保护的可靠性与灵敏性。在现行双桥差不平衡电流保护的基础上,对温度因素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通过理论分析,得到考虑温度因素的不平衡电流值计算方法,并进行简化处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整定方案。根据实际工程参数,利用PSCAD搭建仿真模型并对所提方法进行论证,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工程意义。
谭艺玲,董燕,陈温良,徐哲[4](2008)在《内熔丝全膜高压并联电容器的发展与相关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高压全膜并联电容器在我国的发展,揭示和分析了内熔丝动作特点、机理和一些技术问题,探讨了改进措施及有关标准的问题。
张鹏[5](2019)在《10kV单星型并联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电力设备的检修模式日益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变,针对电网设备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兴未艾。作为重要的无功补偿装置,并联电容器组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带电检测或在线监测手段,非计划停运率始终居高不下,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08年以来,国内外先后提出了基于不同状态量的多种在线监测与故障预警方法,不少装置甚至已投入生产运行,但多年来却鲜有发现电容器早期故障,并在保护动作前及时告警的案例。本文在调查太仓地区2007-2016近十年来并联电容器组发展趋势和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指出10k V单星型并联电容器组是当前以及未来应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外熔断器和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协同机制进行梳理,指出并联电容器组的早期故障预警尽管在理想条件下是可行的,但受初始偏差、运行条件、动作特性和保护整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工程实际中的保护协同时机发生了重大改变,如不解决与“国网反措”的冲突,基于突变量的早期故障预警方法对于无内熔丝并联电容器组并不适用,而对于有内熔丝并联电容器组,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时机被大幅延后,存在故障率“虚低”的可能。通过分析并联电容器组不同程度故障时的状态量变化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差流、离散度和突变率的三类新判据,并从灵敏度、可靠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各类判据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针对“有内熔丝”和“无内熔丝”两种不同结构电容器组的差异化预警配置方案,开发了基于多参量的并联电容器组在线监测与早期故障预警系统,针对直塘1K2和新毛162两种不同结构的并联电容器组开展了模拟测试,并在新毛变162#2并联电容器组挂网试运行。模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预警两种不同结构的电容器早期故障:对于有内熔丝电容器组,通过监测差流的绝对值和部分状态量的突变率(如台电流、台电容等)能够发现电容器内部切除1个元件的早期故障;对于无内熔丝电容器组,如能适当提高保护定值,允许装有在线监测装置的电容器组在内部击穿1个串段的情况下短时带病运行,基于突变量的多数预警方法仍然可用,且通过开口三角电压绝对值、电容量初值差等简单判据即可达到预警目的。在试运行过程中,系统在线监测功能正常,电压、电流等直接特征量采样数据无异常中断,电容、差流、离散度等间接特征量计算结果未出现大的波动,由于投运时间尚短,尚未监测到电容器组早期故障,该系统在真实电网工况下的故障预警表现仍有待跟踪验证。
盛国钊,倪学锋,严飞[6](2008)在《单台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合理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合理选择是提高电容器装置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常常出现因单台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选择配置不合理而使电容器组故障扩大的情况,不利于电容器组的安全运行。文中介绍了小电流开断方式和大电流开断方式下的外熔断器的选用原则,内熔丝的保护原理及内熔丝电容器并联元件数的选择原则,还举出了内熔丝和外熔断器电容器的配置实例。
王敏[7](2002)在《并联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现状及分析》文中提出在对国内外有关并联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情况调研的基础上 ,对我国目前采用的各类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并提出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的一些设想。
董如春[8](2009)在《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应用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城乡居民家用电器的增加,在用电量增加的同时,电网中的感性负荷比例也在明显上升,电容器的应用对改善电压质量,提高电网功率因素,减少线损显的尤为重要。近年来集合式电容器因其占地面积小,安装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优势而被广泛选用于无功补偿,特别是应用于大型变电站的户外集中补偿和城市电网改造中。集合式并联电容器自1985年在我国开发成,由于安装运行方便、占地小等优点,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欢迎。目前,制造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的电压等级达66kV,单台容量达10000kvar,年产量达3400Mvar,约占高压并联电容器的35%,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国际上,日本日新公司是集合式并联电容器的创始厂,也是唯一生产厂,但目前已停止生产该产品。迄今为止,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生产和使用国。集合式电容器在实际应用中,保护设置至关重要,必不可少,保护设置要齐全、完整并且合理。电容器的前段保护有限时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过电压及低压保护。针对集合式电容器自身有开口三角电压保护、差压差动保护等。电容器的不平衡保护是电容器内部故障的主保护,更具体的说,它是电容器内部单元极间短路和内部元件的过电压保护,对于内熔丝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在内熔丝切除故障电容元件后,保护其余完好元件的过电压不超过允许值而安全运行,集合式电容器的不平衡保护主要有开口三角电压保护和相电压差动保护两种。集合式电容器设有内熔丝,因内熔丝动作退出而引起的电容量变化很小,故障组件被隔离所引起的相电压、电流的变化极其微小,以至于不平衡保护二次测量值小到同初始不平衡值相当。实际应用中经常发生由于不平衡保护误动而使电容器无法投运的现象,或者片面放大保护整定值而失去对电容器内部故障的保护作用,导致电容器故障的扩大甚至爆炸的现象。集合式电容器虽具有安装运行方便,占地小的特点,但是集合式电容器受修理工艺的限制,现场修理几乎不可能,一旦发生故障往往需返厂处理。因此,集合式电容器具有相比于其它电力设备更高的可靠性要求。本文重点研究了集合式电容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与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实现,并在提高集合式电容器的运行可靠性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杨立川,杨昌兴[9](2010)在《高压并联电容器组接线方式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单星开口三角、单星差压、双星电流、单星桥差的接线方式(接线与保护组合方式)的技术特点分析比较后指出:考虑选择接线方式的顺序是单星开口三角、单星差压、双星电流、单星桥差;而各种接线方式适用的最大容量范围排序则相反。接线方式选择的前提是先确定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主保护是外熔丝还是内熔丝,然后根据电容器组的电压等级(单台电容器串联段数)和装置容量,选择接线方式。
张鹏,杨栋,陆承与,王加臣,翟国柱[10](2020)在《现行保护机制对10kV无内熔丝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策略的影响》文中指出针对近年来国内电容器组在线监测装置罕有成功预警案例的现象,通过分析10 kV无内熔丝电容器组的外熔断器和继电保护协同机制,指出尽管理论条件下,通过监测电容器内部单个元件击穿时的电气量突变情况能够实现预警功能,但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保护的实际整定值远低于理论值,单台电容器内部击穿1个元件通常即可触发继电保护动作,各类基于突变量的预警方法将丧失时间裕度,需适当调高保护定值、允许电容器组短期带病运行,方能发挥其预警功效。
二、电容器的单台熔絲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容器的单台熔絲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并联补偿电容器组的保护配置与故障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并联电容器组的运行条件与故障统计 |
2.1 并联电容器组的运行条件 |
2.1.1 稳态运行电压 |
2.1.2 稳态运行电流 |
2.1.3 环境温度 |
2.1.4 系统谐波 |
2.2 并联电容器组的故障类型 |
2.2.1 内部元件击穿故障 |
2.2.2 端部故障 |
2.2.3 运行电压异常 |
2.3 并联电容器组的故障统计分析 |
2.3.1 按故障类型统计 |
2.3.2 按结构形式统计 |
2.3.3 按损坏月份统计 |
2.3.4 按生产厂家统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联电容器组的接线与保护方式的选择 |
3.1 选择并联电容器单元熔丝保护的依据 |
3.1.1 外熔断器保护 |
3.1.2 内熔丝保护 |
3.1.3 外熔断器与内熔丝混用 |
3.1.4 新型无熔丝保护 |
3.2 并联电容器组的不平衡保护原理 |
3.2.1 开口三角电压保护 |
3.2.2 双星形不平衡电流保护 |
3.2.3 相电压差动保护 |
3.2.4 相电流差动保护 |
3.3 选择并联电容器组接线方式的依据 |
3.3.1 电容器组的容量和额定电压 |
3.3.2 电容器组的不平衡保护方式 |
3.3.3 电容器组的元器件配置 |
3.4 单、双星形接线方式的性能比较 |
3.4.1 电气接线与结构布局 |
3.4.2 电容器组的器件配置 |
3.4.3 工作条件和运行维护 |
3.4.4 不平衡保护的薄弱环节 |
3.4.5 初始不平衡值的影响因素 |
3.4.6 适用范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0kV电容器组不平衡保护的整定计算与软件设计 |
4.1 单星形开口三角电压保护的整定计算 |
4.1.1 接线方式和基本假设 |
4.1.2 故障后等值电容计算 |
4.1.3 中性点电压计算 |
4.1.4 故障后电压分布和元件过电压倍数 |
4.1.5 开口三角电压保护整定 |
4.1.6 开口三角电压保护整定值的校验 |
4.2 双星形不平衡电流保护的整定计算 |
4.2.1 接线方式和基本假设 |
4.2.2 故障后等值电容计算 |
4.2.3 中性点电压计算 |
4.2.4 故障后电压分布和元件过电压倍数 |
4.2.5 中性线不平衡电流计算整定 |
4.2.6 不平衡电流保护整定值的校验 |
4.2.7 公式探讨 |
4.3 不平衡保护整定值计算软件设计 |
4.3.1 软件总体结构 |
4.3.2 软件模块设计 |
4.3.3 软件功能介绍 |
4.3.4 算例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35kV电容器组的最佳保护配置与故障仿真 |
5.1 常用保护方案与仿真平台 |
5.1.1 常用保护方案介绍 |
5.1.2 仿真平台简介 |
5.1.3 仿真计算条件 |
5.2 双星形不平衡电流保护方案 |
5.2.1 仿真建模与参数配置 |
5.2.2 方案1过电压分布 |
5.2.3 方案2过电压分布 |
5.2.4 方案1不平衡保护整定 |
5.2.5 方案2不平衡保护整定 |
5.3 桥式相电流差动保护方案 |
5.3.1 仿真建模与参数配置 |
5.3.2 故障后过电压分布 |
5.3.3 不平衡保护整定 |
5.4 相电压差动保护方案 |
5.4.1 仿真建模与参数配置 |
5.4.2 故障后过电压分布 |
5.4.3 不平衡保护整定 |
5.5 最佳方案选择与分析比较 |
5.5.1 保护可靠性分析 |
5.5.2 容量利用率分析 |
5.5.3 耐爆能力分析 |
5.5.4 经济性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高压并联电容器保护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我国目前的无功补偿设备及补偿方式 |
1.1.1 同步调相机 |
1.1.2 并联电容器 |
1.1.3 并联电抗器 |
1.1.4 静止补偿器(SVC) |
1.2 河北南网并联电容器现状及问题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河北南网并联电容器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河北南网电容器设备类型 |
2.1.1 电容器组基本型式 |
2.1.2 电容器组接线型式 |
2.2 河北南网并联电容器应用现状 |
2.3 河北南网电容器相关问题分析 |
2.3.1 取消外熔断器问题 |
2.3.2 关于内熔丝与外熔断器混用的问题 |
2.3.3 关于电抗率的选取问题 |
2.3.4 保护方式的选择问题 |
第三章 并联电容器组的接线及保护方式选择 |
3.1 电容器组的接线方式 |
3.2 并联电容器组结构型式的选择 |
3.3 设计选型的依据标准 |
3.4 并联电容器保护方式选择 |
3.4.1 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几种类型 |
3.4.2 二种主保护特点的讨论 |
3.4.3 保护方式的比较 |
3.5 不平衡保护的分类 |
3.6 不平衡保护的整定原则 |
3.6.1 延时电流速断保护 |
3.6.2 过电流保护 |
3.6.3 过电压保护 |
3.6.4 低电压保护 |
3.6.5 开口三角零序电压保护 |
3.6.6 电压差动保护 |
3.6.7 中性线不平衡电流保护 |
第四章 河北南网并联电容器事故分析及试验 |
4.1 电力系统用电容器装置的现状 |
4.2 河北南网并联电容器组事故调查 |
4.2.1 易州220kV 变电站电容器事故调查 |
4.2.2 清河220kV 变电站电容器事故调查 |
4.2.3 苑水220kV 变电站电容器事故调查 |
4.3 电容器事故总结 |
4.4 电容器投切试验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内熔丝全膜高压并联电容器的发展与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大容量高压并联电容器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一些问题的分析 |
2 大容量高压并联电容器内熔丝保护的基本结构和性能分析 |
2.1 大容量高压并联电容器串联段各元件的内熔丝是压在各元件之间的。 |
2.2 对内熔丝技术性能的要求 |
2.3 关于现行标准对内熔丝的限流特性的规定 |
2.4 电容器爆裂试验是对熔丝耐受能力进行的一项极严格的考验 |
3 内熔丝对高压并联电容器提高耐爆能力的贡献 |
4 大容量高压并联电容器内熔丝的改进方向 |
1) 在我国电容器迅猛发展的同时, 我们要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
2) 改进产品的耐爆能力与熔丝的限流特性。 |
3) 有关标准与规范的改进。 |
5 结束语 |
(5)10kV单星型并联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相电流或相电容的监测 |
1.2.2 基于单台电流或单台电容的监测 |
1.2.3 基于电容器介质损耗的监测 |
1.2.4 基于红外成像或表面温度的监测 |
1.2.5 基于局部放电信号的监测 |
1.2.6 基于其他状态量的监测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太仓电网并联电容器组配置及运行情况 |
2.1 太仓电网无功补偿总体构成 |
2.2 并联电容器组配置情况及发展趋势 |
2.2.1 按电压等级 |
2.2.2 按接线形式 |
2.2.3 按电容器(组)容量 |
2.2.4 按保护方式 |
2.2.5 按生产厂家 |
2.2.6 按运行年限 |
2.3 近十年10kV并联电容器组缺陷分析 |
2.3.1 按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 |
2.3.2 按所在间隔及电能质量 |
2.3.3 按故障时间及运行年限 |
2.3.4 按电容器单元厂家及型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联电容器组保护机制及理论预警策略 |
3.1 并联电容器单元内部故障发展分析 |
3.1.1 并联电容器单元内部结构分类 |
3.1.2 无内熔丝电容器故障发展过程 |
3.1.3 有内熔丝电容器故障发展过程 |
3.2 理想条件下的保护动作顺序及动作条件 |
3.2.1 现行标准规定的保护动作顺序 |
3.2.2 理想条件下的外熔断器动作条件 |
3.2.3 理想条件下的继电保护动作条件 |
3.3 理想条件下的保护配合机制及预警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实条件下的保护协同与故障预警策略 |
4.1 外熔断器与继电保护动作时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初始偏差 |
4.1.2 运行条件 |
4.1.3 动作特性 |
4.1.4 保护整定 |
4.2 现实条件下的早期故障预警策略分析 |
4.2.1 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保护协同机制 |
4.2.2 太仓地区继电保护动作时的电容器单元故障分期 |
4.2.3 基于工程实践的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参量的早期故障预警装置 |
5.1 预警判据的设计与比较 |
5.1.1 三类新判据的设计 |
5.1.2 不同预警判据的综合比较 |
5.2 早期故障预警系统介绍 |
5.2.1 系统功能 |
5.2.2 系统构成 |
5.3 预警功能的实验室验证 |
5.3.1 主机采样精度 |
5.3.2 告警逻辑验证 |
5.3.3 故障模拟测试 |
5.4 入网检测及安装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专利 |
(6)单台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合理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台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方式 |
2 外熔断器选用原则 |
2.1 小电流开断方式 |
2.2 大电流开断方式 |
3 内熔丝选用原则 |
3.1 内熔丝保护的原理 |
3.2 内熔丝电容器并联元件数选择原则 |
4 内熔丝和外熔断器电容器配置实例 |
(7)并联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
1 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1.1 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几种类型 |
1.2 二种主保护特点的讨论 |
1.3 保护方式的比较 |
1.3.1外熔丝继保 |
1.3.2 内熔丝+继保 |
1.3.3 外熔丝+内熔丝+继保 |
1.3.4 继电保护 (不平衡保护) |
(1) 开口三角零序电压保护 |
(2) 电压差动保护 |
(3) 中性线不平衡电流 (电压) 保护 |
(4) 桥式差流保护 |
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2.1 熔断器专题试验研究 |
2.2 熔断器与继电保护的配合专题试验研究 |
2.3 继电保护专题研究 |
(8)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应用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电容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1.2 我国电力电容器的运行和发展 |
1.2.1 我国电力电容器的起步过程 |
1.2.2 不同时期电容器装置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
1.3 我国高压并联电容器的种类和特点 |
1.3.1 小单台电容器特点 |
1.3.2 集合式电容器的特点 |
1.3.3 箱式电容器的特点 |
1.3.4 几种高压并联电容器的优缺点 |
1.4 我国集合式电容器的运行与发展 |
1.4.1 部分地区集合式电容器的运行情况 |
1.4.2 集合式电容器的保护问题 |
第二章 通常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分析 |
2.1 集合式电容器开口三角电压保护的推导 |
2.2 集合式电容器相电压差动保护的推导 |
2.3 集合式电容器开口三角电压保护与相电压差动的分析 |
2.3.1 集合式电容器的保护可靠性问题 |
2.3.2 两种不平衡保护的可靠性分析 |
2.3.3 两种不平衡保护的比较 |
2.3.4 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整定计算的实例 |
第三章 元件非全并联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分析 |
3.1 元件非全并联集合式电容器的内部接线方式 |
3.1.1 非全并联集合式电容器内部接线方式一 |
3.1.2 非全并联集合式电容器内部接线方式二 |
3.2 非全并联集合式电容器的计算公式 |
3.2.1 内单元的电容切除率 |
3.2.2 故障段完好元件得过电压倍数Kv |
3.2.3 非全并联集合式电容器开口三角电压保护的3Uo 值的推导 |
3.2.4 非全并联集合式电容器相电压差动保护的 Δ U值的推导 |
3.2.5 非全并联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计算实例 |
第四章 其它形式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分析 |
4.1 可调容量的集合式电容器 |
4.1.1 可调容量的集合式电容器内部接线方式 |
4.1.2 可调容量的集合式电容器的保护计算实例 |
4.1.3 可调容量的集合式电容器的保护分析 |
4.2 10KV 充气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分析 |
4.2.1 充气集合式电容器内部接线方式 |
4.2.2 充气集合式电容器的保护计算实例 |
4.3 自愈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分析 |
4.3.1 自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的特点和内部接线状况 |
4.3.2 自愈高压集合式电容器的不平衡保护整定计算 |
第五章 集合式电容器的现场实际应用 |
5.1 集合式电容器在220KV 变电站的应用 |
5.1.1 集合式电容器的选型和不平衡保护方式的初选 |
5.1.2 集合式电容器的选型调整和不平衡保护方式的确定 |
5.2 可调容集合式电容器在110KV 变电站的应用 |
5.2.1 集合式电容器的选型和容量的确定 |
5.2.2 可调容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方式的确定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通常接线方式的集合式电容器 |
6.2 元件非全并联的集合式电容器 |
6.3 其它形式集合式电容器 |
6.3.1 可调容量集合式电容器 |
6.3.2 气体绝缘集合式电容器 |
6.3.3 自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 |
6.4 集合式电容器的不平衡保护与其制造方面的改进 |
6.4.1 改善内熔丝的结构,提高内熔丝的可靠性 |
6.4.2 适当降低工作场强 |
6.4.3 减小电容器之间的电容偏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高压并联电容器组接线方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与接线方式相关的主要因素 |
1.1 受耐爆能量限制的并联总容量 |
1.2 电容器的额定电压与串联段数 |
1.3 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配置选择 |
1.3.1 外熔丝保护的相关问题 |
1.3.2 内熔丝保护的相关问题 |
1.3.3 无熔丝保护电容器的相关问题 |
1.4 接线方式曾经受到设备不配套的牵制 |
2 各种接线方式的技术特点与适用范围 |
3 结语 |
(10)现行保护机制对10kV无内熔丝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策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单台电容器不同程度故障时的继电保护动作分析 |
2 电容器组保护方式的协同配合及理论预警窗口 |
3 基于经验的保护整定对预警策略的影响 |
3.1 基于经验的开口三角电压保护整定 |
3.2 低定值下的保护动作时机及协同配合 |
3.3 对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策略的影响 |
4 结语 |
四、电容器的单台熔絲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并联补偿电容器组的保护配置与故障仿真[D]. 李春雷.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2]高压并联电容器保护配置研究[D]. 倪彤辉.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3]考虑温度因素的特高压并联电容器双桥差不平衡电流保护整定方法[J]. 王紫琪,和敬涵,王小君,罗国敏.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6(22)
- [4]内熔丝全膜高压并联电容器的发展与相关问题的探讨[J]. 谭艺玲,董燕,陈温良,徐哲.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08(02)
- [5]10kV单星型并联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研究与实践[D]. 张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7)
- [6]单台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合理选择[J]. 盛国钊,倪学锋,严飞. 电力设备, 2008(11)
- [7]并联电容器内部故障保护的现状及分析[J]. 王敏. 浙江电力, 2002(01)
- [8]集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应用和分析[D]. 董如春.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9]高压并联电容器组接线方式的选择[J]. 杨立川,杨昌兴. 电世界, 2010(05)
- [10]现行保护机制对10kV无内熔丝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策略的影响[J]. 张鹏,杨栋,陆承与,王加臣,翟国柱.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