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例针刺麻醉拔牙效果总结

1054例针刺麻醉拔牙效果总结

一、针刺麻醉拔牙术1054例次效果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1](2010)在《视网膜脱离患者生存质量及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手术镇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在手术前后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VRQoL)改变及其影响因素。(2)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RRD手术镇痛作用及相关机理,以期发挥中医治疗特色,为临床RRD手术优选镇痛方法,减轻患者手术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方法:(1)采用视功能损害患者生存质量量表(AQoL-DVI)),测量92例RRD手术患者手术前和随访期末的VRQoL,并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2)将40例RRD并行巩膜扣带术(SB)患者随机分为局部麻醉组和复合麻醉组(简称复麻组和局麻组),两组均用2%利多卡因和0.894%罗哌卡因各3ml行球后及眼轮匝肌麻醉,复麻组术中辅以Hans神经穴位仪在术侧合谷和内关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术中行心电监护,术毕填写简式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进行疼痛度VAS评分,术前及术毕抽取2ml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β-内啡肽和胆囊收缩素八肽(CCK-8)含量,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手术前AQoL-DVI得分最低的条目均在“社会活动能力”方面。手术后量表得分明显提高。手术引起条目得分改变最大的均在“社会活动能力”。影响手术前AQoL-DVI量表得分和手术引起的得分改变的首要独立因素分别是患眼手术前视力和患眼视力改变。(2)复麻组患者手术疼痛强度的VAS评分低于局麻组(P<0.05);情感项和感觉项总分均低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麻药用量低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复麻组心率波动低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心反射阳性率低于局麻组。手术前后血浆β-EP含量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手术前后血浆β-E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麻组手术后血浆β-EP含量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与复麻组组内CCK-8浓度术后都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术前术后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QoL-DVI量表可以敏感反映RRD手术患者VRQoL状况。术前患者因RRD对生活满意程度急剧下降。手术后VRQoL,特别是社会活动能力方面,明显提高。但在完成一些精细工作和日常家务活动时仍有困难。通过提高视力、及时手术和避免手术并发症,有利于RRD患者VRQoL的改善。(2)TEAS辅助局麻对SB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优于单纯局麻治疗,可减少术中麻药用量,减少眼心反射发生率,机理可能是通过TEAS联合局麻促进手术疼痛患者体内β-EP的释放,达到镇痛目的。在手术应激状态下,机体释放CCK-8增加。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样本量较小,TEAS对CCK-8释放的影响规律未能观察到。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

林茜,竺海玮[2](2001)在《针灸治疗牙齿痛症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辜祖谦,王燕秋,殷孝蓉,尹业祥,王华均,余明惠,陈卫民[3](1985)在《针刺麻醉拔牙术临床研究总结(附3,150例次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我科自1973年3月至1983年2月行针麻拔牙的临床研究,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针麻拔牙的方法本组除41例次手捻针外,全部用针麻仪进行电刺激,所使用之针麻仪共4种,按所使用次数的多寡为序:G6805、CDM-2、CDM-5及北京626-7A(以下简称为G05、2型、5型、7A)其波型及所使用的频率各异。按所选穴位进针,不管“得气”否,正极导联于主穴针上,绝大多数使用2穴(主配穴各一),用2型仪者有132例次曾用单针独穴。刺激强度除用5型者外,多以思者能够耐受而无肌痉挛为度。一般诱导时间为5′~14′,最常用7′~11′。

辜祖谦[4](1983)在《针刺麻醉及指压麻醉拔牙术》文中提出 针刺麻醉是在针刺镇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麻醉法,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中西结合的典范,并且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针麻拔牙术则是针刺麻醉应用于人类最早的几种手术之一,当时就引起国内口腔医学界的注视,随之国外亦很重视,仅就所收集到的资料看来,各地曾进行过大量的临床应用并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报道。1971年针刺镇痛成功地在德、法、日、苏、美等国使用,同年10月日本京都疼痛研究所所长永山熏造进行过针麻拔牙电视表演,而指压麻醉拔牙在同时亦大量应用过,周复兴等称之为按摩指压麻醉并认为是针麻的另一种形式,据考证指压麻醉却最早见于1851年吴亦鼎的着作中。

幸祖谦,王燕秋,殷孝蓉,尹业祥,余明惠,王华均[5](1983)在《针刺麻醉拔牙术1,048例次小结》文中认为 自73年~76年无选择地使用针麻拔牙术共1048例次,现整理如下: 方法全部病例由本科6名医务人员施行麻醉及手术,对多数患者只作简单解释,术前、术中均不给任何药物。按欲拔牙部位选好穴位后消毒进针,手捻者频率150~200次/分,一般要求有“得气”感。电针(应用G 6805或北京626-7A针麻仪)者,不管得气否,导联电极,一般不分正负。如电极导线有标志者,以正极置近手术穴位之毫针上。如为4个穴,可交错置电极,常用连续波型,通电强

辜祖谦[6](1980)在《CDM1—2型针麻仪用于拔牙术582例次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我科除少数阻生牙患者及部分本院职工系经选择或作过解释工作外,绝大多数病例常规地使用此种针麻仪于拔牙术,效果较好,兹分析如下:方法与穴位

武汉医学院附二院口腔科[7](1976)在《针刺麻醉拔牙术1054例次效果小结》文中研究表明 针刺麻醉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我科69年11月首次应用于一局麻药过敏患者。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与关怀下,学习了兄弟医院经验,曾作过数十例,效果较满意。自73年3月~76年2月除了瞬拔法①的适应症外,几乎无选择地使用针麻拔牙1054例次。现整理汇报如下。

二、针刺麻醉拔牙术1054例次效果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麻醉拔牙术1054例次效果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视网膜脱离患者生存质量及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手术镇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一 RRD患者视功能生存质量调查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病例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AQoL-DVI量表
        2.2.2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前及随访期末logMAR视力比较
        2.3.2 手术前及随访期末AQoL-DVI得分比较
        2.3.3 手术前及随访期末AQoL-DVI得分改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2.4 讨论
        2.4.1 生存质量调查有利于全面了解疾病
        2.4.2 关于AQoL-DVI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评价
        2.4.3. RRD患者手术前及随访期末的生存质量特点
    2.5 结论
3 研究二 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RRD术中镇痛的临床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主要试剂和设备
        3.1.4 研究指标
    3.2 研究方法
        3.2.1 分组方法
        3.2.2 麻醉方法
        3.2.3 研究路线
        3.2.4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一般临床资料
        3.3.2 两组镇痛作用的比较
        3.3.3 两组术中所用麻药量的比较
        3.3.4 各组血浆β-EP浓度比较
        3.3.5 各组胆囊收缩素八肽(CCK-8)含量比较
        3.3.6 两组眼心反射发生情况比较
    3.4 讨论
        3.4.1 研究背景
        3.4.2 视网膜脱离手术疼痛的病因病机
        3.4.3 视网膜脱离手术疼痛的治疗原则和穴位选择
        3.4.4 选用HANS治疗仪行TEAS镇痛
        3.4.5 中医阴阳学说指导选择研究指标CCK-8
    3.5 结论
4 问题与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主持或参与编写的学术着作
在读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工作

(2)针灸治疗牙齿痛症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常用针灸方法
    1.1 针刺
    1.2 电针
    1.3 穴位注射
    1.4 指压
    1.5 耳穴
    1.6 灸法
    1.7 独穴疗法
    1.8 其他
2 临床研究
3 实验研究
4 选用穴位研究
5 结语

四、针刺麻醉拔牙术1054例次效果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视网膜脱离患者生存质量及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手术镇痛的临床研究[D]. 张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8)
  • [2]针灸治疗牙齿痛症概况[J]. 林茜,竺海玮. 针灸临床杂志, 2001(12)
  • [3]针刺麻醉拔牙术临床研究总结(附3,150例次效果分析)[J]. 辜祖谦,王燕秋,殷孝蓉,尹业祥,王华均,余明惠,陈卫民. 针刺研究, 1985(01)
  • [4]针刺麻醉及指压麻醉拔牙术[J]. 辜祖谦. 针刺研究, 1983(04)
  • [5]针刺麻醉拔牙术1,048例次小结[J]. 幸祖谦,王燕秋,殷孝蓉,尹业祥,余明惠,王华均. 针刺研究, 1983(01)
  • [6]CDM1—2型针麻仪用于拔牙术582例次效果分析[J]. 辜祖谦. 针刺研究, 1980(04)
  • [7]针刺麻醉拔牙术1054例次效果小结[J]. 武汉医学院附二院口腔科.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6(S2)

标签:;  ;  

1054例针刺麻醉拔牙效果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