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自动定向系统概述

无线电自动定向系统概述

一、无綫电自动定向系统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雨星[1](2021)在《高压侧设备电场耦合式无线供电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智能化的进程逐步推进,大量的智能高压侧设备被投入应用,保障其稳定运行特别是稳定供电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传统的供电方式如锂电池供电、新能源发电等方式均存在换电工作繁琐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缺点,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进程。而近年来随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愈发成熟,这种供电方式逐渐走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相比于传统的导线连接供电方式,它可以在无导体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传输电能,天然地解决了高压侧设备供电时难以在保证绝缘的情况下跨越高低电位的问题,为高压侧设备的供电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针对智能电网中高压侧设备的供电问题,提出了用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为高压侧设备供电的方案,并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相关的设计、仿真和实验。介绍了高压侧设备无线供电系统的整体架构。结合高压侧的结构和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适用于高压侧的电场耦合式无线供电系统的设计和该系统对供电电源的需求。对于所设计的无线供电系统,分别在射频电源单独作用和工频电场单独作用时进行了计算分析。就射频电场的引入对原有工频电场的影响进行了电场仿真。对传输系统进行了射频电路仿真,分析了在负载阻抗和耦合电容不同时的传输特性。对系统的实物模型进行了传输效率仿真,分析了不同传输距离和不同介质损耗对效率的影响以及造成影响的原因。根据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对供电电源的要求,选择并实现了信号源搭配功率放大器的射频电源实现方式,设计了阻抗匹配网络和负载检测电路以提升电源效率。搭建实验平台完成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实验。本文主要研究用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为高压侧设备供电,提出了将绝缘子和耦合机构结合的无线电能传输方案,计算得出该方案可以得到稳定电压输出且不受工频高压影响。通过仿真验证了引入射频电源不会对绝缘造成影响,证明了系统在负载和耦合电容发生变化时可以稳定高效工作,确认了介质损耗和传输距离过远时的漏电场会使效率降低。实验证明该传输系统对不同大小的负载可以稳定输出,最大可在对外输出7W以上的功率时维持25%以上的效率。

邵宇聪[2](2020)在《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终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系统提出了与传统航天、航空测控不同的、更苛刻的要求。为提高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系统可靠性,适应复杂的临近空间环境,提升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系统通用性和互操作性,有必要针对临近空间平台测控终端硬件技术进行研究。这是完成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系统项目研制的重要工作内容。测控终端作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电子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连接空中与地面的唯一纽带,其硬件可靠性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需要根据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将软件无线电思路运用到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终端硬件设计中,以提高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通信的通用性、灵活性、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同时针对临近空间恶劣的环境,在测控终端工程化实现方案中采取新技术、新手段进行研究和攻关,提高临近空间环境适应性。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为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终端研制及工程化实现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述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终端硬件系统研究工作的背景、意义,针对该技术领域的研究方向,分析其他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指出还需进一步研究的要点,引出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2.结合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终端硬件研制任务,确定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的产品设计原则,描述系统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需求,详细论证和分析中频处理架构、灵敏度和链路预算等技术体制和指标,然后根据主要指标及硬件架构,确定硬件总体实现方案,描述硬件组成、工作原理和交联关系;3.分析基于软件无线电架构的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硬件架构,依据技术体制对变频组合、射频前端、天线和电源等硬件模块进行方案设计,对各个模块电路设计中涉及的主要元器件选型进行分析,然后完成各模块硬件电路原理图及印制板的布局布线设计与实现,完成系统对外硬件接口设计方案;4.针对临近空间环境特征对测控终端硬件的影响进行论证和分析,提出降低环境影响的硬件工程化解决途径,完成从整机到模块的环境适应性硬件设计与工程化实现方案,从而提高测控终端在临近空间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能力;5.为验证测控终端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的达标情况,归纳出系统测试项目,根据系统测试内容分析测试条件,制定系统详细测试方法,通过测试记录结果分析系统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的达标情况,并得出系统测试结论。

于涛[3](2020)在《《航天器概论》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俄科技领域交流日益密切,中俄两国作为航天领域的强国,在该领域有着深远的合作前景。俄罗斯航天专业的教材实用性强,内容完善,逻辑严密,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航天器概论》是俄语版教材,源语文本主要涉及航天专业知识,具备鲜明的科技语体特点。笔者首先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中的译前准备和分析工作,剖析俄汉科技语体和信息文本的特点。汉译实践报告主体部分是源语和译语的对比分析。笔者从词汇层面分析了词义选择、词义引申和词语搭配等方法对词义确定的指导作用,从句子层面探讨了语态转换和繁简转换的必要性和相关的技巧,总结了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最后,笔者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与体会,并针对遇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思考,找出解决办法,分析自身的缺点,论证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徐晓慧[4](2020)在《无线电能传输中面向径向移动负载的动态阻抗匹配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充电在生活中的应用,近年来对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无线电能传输原理大致可分为微波辐射式、电磁感应式和磁耦合谐振式三种。因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有着传输距离远,传输过程中并不要求线圈绝对的正对,辐射小等优点,应用场景广泛。实际使用过程中线圈之间通常不会是完全处于同轴状态,径向的错位会引起系统的阻抗失配,导致系统传输功率和效率降低。故本文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输电系统中的线圈径向错位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提出采取定点阻抗匹配的方法以提升系统的传输功率和效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耦合模理论和互感理论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双线圈传输结构的自感和互感模型,进行线圈处于非同轴情况下互感计算的推导。计算了系统的传输效率,并给出了最大功率传输的条件。(2)进行阻抗匹配的分析,在分析常用的阻抗匹配网络后选择了结构较简单的L型匹配电路,给出了L型匹配电路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同时提出了利用史密斯原图的阻抗匹配方法。建立线圈模型,优化设计后进行HFSS和ADS的联合仿真,得到线圈传输过程中的等效输入阻抗,功率增益等信息,并利用史密斯原图对各径向偏移距离的情况进行阻抗匹配设计。仿真结果验证了增加阻抗匹配电路对整个系统传输功率和效率的提升作用。(3)实际测试电路的等效输入阻抗,设计并制作继电器电容阵列阻抗匹配电路板实物,设计动态阻抗匹配的流程框图和各模块的选择。搭建无线充电实验平台,包括信号发生器,直流电源,一级和二级功率放大器,整流稳压电路和负载。(4)进行动态阻抗匹配各模块的调试与测试,进行接收线圈径向移动的实验,在系统中加入阻抗匹配网络后进行前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所设计的阻抗匹配方案的可行性。本文针对接收线圈径向错位情况下的双线圈结构无线供电系统进行研究,提出阻抗匹配方案以使其传输功率和效率得以提升,在仿真实验的基础上制作阻抗匹配电路板进行实验验证,初步证明了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实验基础。

王蕾[5](2020)在《应用于WPT的频率可控射频电源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自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十九世纪末提出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发展,该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作为克服导线束缚的最佳能量传输解决方案之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交通工具、智能家居、消费电子、植入医疗设备等诸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无需导线连接、可以实现能量发射端和接收端高度隔离的工作特性,针对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高压侧设备对电能稳定性、电位隔离和绝缘强度要求较高的问题,通过无线电能传输的方式实现高压侧设备供电成为一种具有优秀发展前景的解决方案。本文针对智能电网高压侧设备的供电问题,总结了目前应用或提出的高压侧设备供电方案,提出了利用无线电能传输实现高压侧设备的电能供应。之后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应用于高压侧设备供电过程中涉及到的谐振频率及负载阻抗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解决频率及阻抗问题设计并制作了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带有阻抗跟踪功能的频率可控射频电源,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结合课题背景明确了电源设计目标。根据设计目标选取了基于频率可控信号源、功率放大电路、动态阻抗匹配网络、阻抗测量装置及控制系统的射频电源实现方案。根据设计目标对射频电源的各个模块进行结构、器件的选型并完成电路设计和参数计算。其次,利用ADS仿真软件对射频电源的功率放大器及阻抗检测装置进行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功率放大器部分进行了参数优化。利用HFSS仿真软件对动态阻抗匹配网络的设计进行了仿真和优化。并且对射频电源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最后,根据射频电源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案和优化结果分别完成了电源各个模块的制作和参数测试,并对电源样机进行装配。为完成样机输出能力测试,搭建了用于样机测试的实验平台,分别对样机进行了13.56MHz、50Ω负载的标准测试及变工作频率和变负载阻抗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射频电源可以在50W以上的输出功率下维持80%以上的功率附加效率。在变工作频率和负载电阻条件下,在整个设计范围内,射频电源可以实现相对稳定的功率输出,且其功率附加效率均能维持在75%以上。

张文耀[6](2020)在《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文中认为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是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为民航的通信、导航、雷达等领域而专门划分和分配的无线电频率。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的安全性对于民航飞机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必须通过对民航无线频谱监测系统的研究,来应对民航无线电发生的突发情况。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无线电业务、无线电设备层出不穷。各种突发性的干扰,使电磁环境恶化,降低通信质量,如果发生在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会威胁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机场的无线电频谱监测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监测,减少电磁环境的污染,可以保障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安全性。文章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为了实现对机场以及机场周边的无线电进行监测,防止干扰发生,保护民航安全,进而设计了一种基于USRP硬件外设和LabVIEW程序的频谱监测平台。该平台针对特定民航频率设计,具有扫频监测,FM、AM解调,干扰测向与定位功能。通过对实际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验证了该系统在实际环境中的可行性。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现阶段的通讯与工程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其可编程性强,实用方便,势必在现阶段以及以后的通讯系统中有重要应用。在扫频功能中,可以对指定的频率进行扫频,在上位机端进行频谱等信息显示。对接收到的数据与已知机场周边数据对比,进行FM与AM解调,找出可疑信号。在干扰测向与定位功能中,采用布朗最小二乘三角定位算法来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对干扰源定位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实际无线电监测中有一定的实用性。总之,采用软件无线电的方式,实现机场周边无线电信号的监测与干扰定位,为研究民航特定频段的无线电监测与干扰测定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的技术手段。

苏长江[7](2019)在《基于波束扫描圆极化天线TDOA室内定位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的迅速发展,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业务需求也不断壮大。在室外等开放场所,全球定位系统(GPS)因能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LBS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人类活动更加频繁的室内场所,由于建筑物阻挡等原因,GPS很难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这些年来,室内定位得到广泛关注,各种室内定位方法也是层出不穷。现有的室内定位方法,根据不同的技术类别,可分为声学、光学和射频(RF)等方法。由于RF信号可以穿透障碍物并可以同时用于定位和通信,因此基于RF的室内定位方法成为目前最有前景的选择。RF估计目标通常依据的参数包括:接收信号强度(RSS),到达角(AOA),到达时间(TOA)和到达时间差(TDOA)。基于时间参数的定位方法(TOA或TDOA)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小的系统复杂度,是研究和应用的常用方法。特别是TDOA方法,因不需要有关发送信号的信息而更具吸引力。但是,室内环境中的多径效应,会严重影响TDOA室内定位的准确度,尤其是在诸如IEEE 802.11b WLAN的窄带扩频系统中。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若干种方法来减轻多径效应对TDOA室内定位精度的影响。然而,这些方法在普适性和计算复杂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众所周知,多径效应不仅与室内环境有关,还与天线有关,特别是与天线的辐射方向图和极化特性有关。然而,现阶段除了广泛用于GPS定位的抗多径天线外,用于室内定位的抗多径天线极少被提及与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天线、软硬件系统和实验三个方面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波束扫描圆极化天线在TDOA室内定位系统中抑制多径效应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利用天线定向性波束和圆极化特性抑制TDOA室内定位多径效应的方法,并首次提出了一款用于TDOA室内定位的新型波束切换扫描圆极化天线,解决了定向性波束覆盖范围小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室内多径的传播特性及多径对TDOA室内定位精度的影响,并提出结合天线的定向性波束和圆极化特性来抑制TDOA定位多径传播的方法。通过组合定向性波束和圆极化,仿真并设计了新型的波束切换扫描圆极化天线。该天线由波束切换网络、四个相同的辐射单元及各自的馈电网络组成。通过控制波束切换网络中的射频开关状态,设计的天线可以分别激励起四个不同指向的圆极化波束。在采用标准的印刷电路板工艺对天线进行实物制作后,对天线实施了全面的测量,具体包括馈电网络、天线辐射单元和波束切换网络。当应用频段为22.8GHz时,在90°的波束带宽内,该天线中四个辐射单元的轴比基本都小于3dB。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切换四个指向性波束,该天线能实现方位角全向圆极化覆盖。对比现阶段室内定位中用于抑制多径的多种天线,所设计的天线在带宽、增益、极化方式、波束扫描方式及扫描范围等方面有优势。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将波束切换扫描圆极化天线用于TDOA室内定位中抑制多径。(2)设计并实现了采用波束切换扫描圆极化天线的TDOA室内定位系统,并提出了适用于该定位系统的自动波束选择算法和数据修正算法。波束切换扫描圆极化天线TDOA室内定位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在硬件部分,包括自研的接收机、时钟同步模块和发射机。接收机整体采用的是低中频架构,相比主流定位应用的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在采样频率、信噪比和杂散抑制方面有明显的改进。设计的时钟同步模块主要用来提供采样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的功能。发射机则利用矢量信号源SMBV100A,并配合信号调制软件来生成数字调制信号。软件主要包括自动波束选择算法、TDOA估计算法、数据修正算法和位置计算算法。TDOA估计算法利用互相关来得到初步的TDOA估计值,以实现对距离的估计,并加入了抛物线插值拟合算法来达到子采样间的估计精度。为消除定位中触发信号上升沿不稳定问题,且消除异常值数据,提出了触发信号修正算法及异常值去除算法。位置计算算法则采用了Chan算法。提出的自动波束选择算法,配合波束切换扫描圆极化天线TDOA室内定位系统,可以实现波束的自动扫描及选择。即使在不知道目标节点方向的前提下,仍能实现位置坐标的计算及显示。(3)设计了大量仿真和实际环境中TDOA室内定位对比实验,完整而系统的研究了波束切换扫描圆极化天线在TDOA室内定位系统抗多径效应中的应用。仿真实验探究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多径数量、时延和幅度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实际环境的定位实验包括有线信道实验、无线信道实验和抗多径天线实验。在有线信道下进行的是测距实验,首先提出了针对定位系统的校准方法来消除接收机间固有的时延差,并初步得到最大误差仅为2cm的测距结果。之后是在无线信道下的实验,包括微波暗室和室内环境,且使用的天线既有定向天线又有全向天线。对比这两种不同室内环境下的测距及定位实验得以验证,室内多径会明显恶化定位的精度,而且不同波束宽度的天线对定位精度也有重要的影响。最后我们利用提出的抗多径天线作为接收天线,分别在会议室和实验室进行了大量二维定位实验,并最终得到0.70m的平均定位误差。与一同使用的全向线极化天线对比,使用提出的抗多径天线能提高至少约51%的定位精度。通过对比国内外现有室内定位的结果,证明了所设计的波束切换扫描圆极化天线TDOA室内定位系统的先进性。本文工作既包括波束扫描圆极化天线、硬件定位系统的测试设备,又有自动波束选择、TDOA估计、数据修正和位置计算等算法和大量实际环境中的实验测试,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的研究了波束扫描圆极化天线在TDOA室内定位系统中抑制多径效应的应用。本文中提出的波束扫描圆极化天线,不仅能应用在TDOA室内定位中,还能应用于其他定位方法,未来还可以和基于信号处理的多径抑制方法相结合来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以促进未来室内定位的发展。

惠琦[8](2019)在《微波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功率定向发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微波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实现远距离、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空间传输损耗小,为实现太阳能空间电站、高空监控无人机全天候供电等提供了可能。然而,为进一步提高MPT空间传输环节的效率,发射端需要采用相控阵天线并进行微波功率定向发射,确保接收端位置变化时始终能获取最多的功率。为此,本文对MPT系统的微波功率定向发射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正交调制/解调技术的MPT系统发射端架构,作为实现MPT定向发射的硬件基础。该架构能实现多路微波功率输出,各路的幅值、相位均能独立控制。所提架构有效利用通信领域常用的正交调制器和解调器,以单个正交调制器取代传统方案所需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和移相器,以单个正交解调器实现闭环所需要的微波信号幅值、相位检测,克服了传统方案中幅值相位控制受器件限制互相耦合、器件一致性差等缺点,以很低的成本达到了较高的性能,既是MPT发射端研究上的有益尝试,也为后文实现MPT定向发射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障。进一步,本文阐明实现微波功率定向发射的数学原理。首先,以理论推导、计算、仿真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说明了一维、二维线性相控阵天线提高波束质量、实现定向发射的数学原理。基于推导得到的数学关系,给出三种切实可行的定向发射方法及其实现步骤。相关原理的推导和方法的提出,为实际实现MPT定向发射提供了软件算法设计依据。为验证本文所提发射端架构和定向发射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中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MPT系统原理验证平台,包括发射端系统、收发天线阵列、接收端系统。其中发射端系统可实现16路幅值相位可调的微波功率输出,工作频率915MHz,最大发射功率90W,性能稳定、控制精确、调节快速;收发天线阵列采用3x3阵列,各阵元均采用耦合馈电的双层微带天线,特性优良;接收端系统能采集所获接收功率并以无线通信方式发回给发射端,用于实现闭环定向发射;本文进行了MPT原理演示实验,在5m距离上点亮320颗LED灯珠,同时还测试了MPT系统空间传输效率,与理论符合度较高;本文在2.4m距离上验证了三种功率定向发射技术,三种方法得到的实验数据互为映证,有力说明了所述定向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实用性。

贾江[9](2018)在《无线电罗盘天线信号模仿仪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无线电导航设备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为了保证无线电导航机载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要在装机前对多种设备性能进行检测。现有的测试设备大多是针对国外装配的机载设备而研发的,因此自主研发应用于航空无线电导航的自动测试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罗盘作为飞机必备的导航设备,研制高性能的小型、集成化罗盘测试设备非常必要。本文针对某航电导航设备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需求,对其中的无线电罗盘天线信号模仿仪进行了设计,实现对无线电罗盘性能的测试。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目标。其次介绍了航电导航系统中各个设备的导航定位原理。基于对无线电罗盘工作原理的分析和无线电罗盘天线信号模仿仪的调研,提出了“双调制振幅比较法”的模拟结构。之后对模仿仪的信号发生、角度模拟、功率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根据自动测试的应用需求,提出了罗盘关键性能的自动测试方法。本文所设计的无线电罗盘天线信号模仿仪的角度模拟精度优于±0.5°,功率控制相对误差小于3%。利用自动测试系统能够对无线电罗盘的主要性能进行高效率、高准确度的检测。该模仿仪已经应用到实际的罗盘检测工作当中,对罗盘性能的提高和航电导航自动测试系统的升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新喜[10](2007)在《飞行模拟器无线电导航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无线电导航系统是现代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航系统为飞行模拟器的其他系统提供重要的相关信息,包括飞机的位置、高度、速度、加速度以及飞机当前姿态等参数,以安全导引飞机沿既定航线飞行。在现代航空中,基本的、核心的近程导航方法就是无线电导航,它具有:不受时间、天气的限制;精度高;定位时间短,甚至可以连续地、实时地定位;设备简单、可靠等突出的优点。飞行模拟器是典型的人在回路的仿真系统,是采用地面模拟设备模拟飞机在空中飞行的重要装置,它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航空界普遍采用的训练飞行员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为了更真实地仿真出飞行模拟器的训练功能,故在飞行模拟器上,应该很好地模拟出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特色、作用与功能,它影响着飞行模拟器的逼真性,是决定飞行模拟器仿真度和先进程度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是飞行仿真器研究开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首先研究了真实飞机的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再对无线电导航仿真系统的6个主要模块(ILS、MB、RA、VOR、DME、ADF)进行了功能分析与建模研究,并给出了各模块之间的数据流向信息和各接口关系的示意图;然后,通过分析和计算电波在视距传播中的电磁能量密度与场强,完成了导航信号的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的计算,再以VOR为例,具体说明了无线电信号在导航中的工作原理与作用;其次,通过分析和把握导航数据库的工作原理,得出了整个程序的流程图,运用VC++6.0编写了整个导航数据库的程序代码,并顺利完成了各项数据的读写,查询,列表等功能的验试;最后,通过详细分析无线电导航仿真系统各个子模块所实现的功能、内部逻辑关系、算法等,利用Matlab的Simulink仿真模块搭建出各个仿真子模块,再配合Gauges Blockset的Demo Aircraft Instruments虚拟航空仪表搭建出验证演示系统,并完成各仿真模块的功能演示与验证。

二、无綫电自动定向系统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綫电自动定向系统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侧设备电场耦合式无线供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高压侧设备常见供电方式
        1.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场耦合式射频无线供电
    2.1 高压侧设备无线供电系统架构
    2.2 高压侧设备电场耦合式无线供电原理与设计
        2.2.1 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基本原理
        2.2.2 无线供电结构设计
    2.3 高压侧设备供电电源需求
    2.4 电场耦合式无线供电系统计算分析
        2.4.1 射频电压源单独作用
        2.4.2 工频电场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电场耦合无线传输系统仿真
    3.1 绝缘子电场仿真
        3.1.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1.2 工频电场仿真
        3.1.3 射频电场仿真
        3.1.4 射频工频耦合电场仿真
    3.2 ADS电路仿真
        3.2.1 S参数
        3.2.2 固定参数仿真
        3.2.3 变参数仿真
    3.3 HFSS仿真
        3.3.1 距离对效率的影响
        3.3.2 介质损耗对传输效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射频电源的设计
    4.1 射频电源实现方式选择
    4.2 射频电源输出部分的设计
        4.2.1 信号源
        4.2.2 E类功率放大器
        4.2.3 开关器件选型
    4.3 动态阻抗匹配
        4.3.1 阻抗匹配网络
        4.3.2 负载检测电路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搭建与测试
    5.1 传输系统搭建
        5.1.1 绝缘子的选择
        5.1.2 电感的绕制
        5.1.3 耦合机构线路连接
        5.1.4 射频电源样机
        5.1.5 组装实验平台
    5.2 标准负载扫频实验
        5.2.1 变绕线匝数实验
        5.2.2 PCB铺地的影响
        5.2.3 阻抗匹配的影响
    5.3 变负载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终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总体指标要求
    2.3 设计原则
    2.4 系统体制及指标分析
        2.4.1 工作频率选择
        2.4.2 中频处理架构分析
        2.4.3 接收机灵敏度分析
        2.4.4 链路预算分析
    2.5 总体方案设计
        2.5.1 系统硬件设计
        2.5.2 工作原理设计
        2.5.3 模块交联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电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信号处理模块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3.1.1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硬件架构
        3.1.2 主要软件功能
        3.1.3 FPGA电路
        3.1.4 时钟电路
        3.1.5 数模转换电路
        3.1.6 模数转换电路
        3.1.7 接口电路设计
        3.1.8 硬件电路的实现
    3.2 电源模块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3.2.1 主要功能及原理
        3.2.2 硬件电路详细设计
        3.2.3 系统电源功率分析
        3.2.4 硬件电路的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电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射频模块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4.1.1 主要功能
        4.1.2 工作原理
        4.1.3 变频组合模块
        4.1.4 射频前端模块
    4.2 天线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4.2.1 机载全向天线
        4.2.2 地面定向天线
        4.2.3 地面伺服控制系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近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与实现
    5.1 临近空间环境主要特征分析
    5.2 环境特征影响及解决途径
        5.2.1 低温低气压特征
        5.2.2 低气压放电特征
        5.2.3 临近空间粒子特征
    5.3 密闭机箱架构的实现
    5.4 组合化模块的实现
    5.5 硬件接口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项目
    6.2 测试条件
        6.2.1 系统测试设备及仪器
        6.2.2 实验室有线通信测试条件
        6.2.3 外场无线通信测试条件
    6.3 实验室有线通信测试
        6.3.1 测试方法
        6.3.2 性能测试及达标情况分析
    6.4 外场无线通信测试
        6.4.1 测试方法
        6.4.2 性能测试及达标情况分析
    6.5 系统测试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航天器概论》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航天器概论》汉译简介
    1.1 翻译材料的来源和性质
    1.2 报告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航天器概论》译前准备与分析
    2.1 译前准备
        2.1.1 专业知识弥补
        2.1.2 平行文本参考
    2.2 译前分析
        2.2.1 源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分析
        2.2.2 译语表达的具体要求
第3章 《航天器概论》汉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的译法分析
        3.1.1 词义选择法
        3.1.2 词义引申法
        3.1.3 词语搭配法
    3.2 句子层面的译法分析
        3.2.1 语态转换法
        3.2.2 繁简转换法
第4章 《航天器概论》汉译总结
    4.1 汉译心得与收获
    4.2 汉译不足与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附录3 原文首译许可
附录4 译文质量认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出版的论文、译文、译着
致谢

(4)无线电能传输中面向径向移动负载的动态阻抗匹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1.1.2 无线电能传输中的阻抗匹配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方式及发展现状
        1.2.1 无线电能传输起源与发展
        1.2.2 微波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1.2.3 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
        1.2.4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1.3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的阻抗匹配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原理
    2.1 径向移动负载的供电需求
    2.2 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构成
    2.3 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及相关理论
        2.3.1 耦合模式理论
        2.3.2 互感理论及分析
    2.4 两线圈结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分析
        2.4.1 系统传输效率推导
        2.4.2 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最大功率传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阻抗匹配原理及仿真分析
    3.1 LC阻抗匹配网络
        3.1.1 L型阻抗匹配网络
        3.1.2 T型阻抗匹配电路
        3.1.3 П型阻抗匹配电路
    3.2 基于史密斯圆图的阻抗匹配方法
    3.3 自动阻抗匹配方法研究
        3.3.1 继电器开关电容阵列自动阻抗匹配
        3.3.2 空气介质可变电容自动阻抗匹配
    3.4 系统仿真分析
        3.4.1 仿真软件介绍
        3.4.2 S参数介绍
        3.4.3 接收线圈径向错位时的仿真
        3.4.4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未加阻抗匹配仿真
        3.4.5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加阻抗匹配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阻抗匹配方案设计
    4.1 系统构成
    4.2 发射电路设计
        4.2.1 信号源和直流电源
        4.2.2 功率放大器
        4.2.3 自动离散阻抗匹配电路
    4.3 整流稳压电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验验证与分析
    5.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实验平台
    5.2 实验数据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5)应用于WPT的频率可控射频电源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高压侧无线电能取电方式的提出
        1.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射频电源设计方案分析
    2.1 WPT式高压侧设备供电系阻抗及频率问题分析
        2.1.1 高压侧设备供电线圈结构及频率问题分析
        2.1.2 四线圈结构阻抗特性分析
    2.2 变负载情况下传输效率优化方案分析
        2.2.1 接收端优化
        2.2.2 发射端优化
        2.2.3 带有通信设备的双端优化方案
    2.3 射频电源设计方案
3 电源电路设计及参数计算
    3.1 电源的设计指标
    3.2 信号源
        3.2.1 信号源的器件选型
        3.2.2 基于MAX038的信号源电路设计
    3.3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3.3.1 功率放大器的比较及选择
        3.3.2 功率放大器参数计算
        3.3.3 功率放大器器件选型及电路设计
    3.4 动态阻抗匹配网络
        3.4.1 动态阻抗匹配网络设计分析
        3.4.2 阻抗匹配网络参数计算
        3.4.3 阻抗匹配网络电路设计
    3.5 负载检测电路
        3.5.1 负载检测电路的结构设计
        3.5.2 双定向耦合器的参数计算及电路设计
        3.5.3 相幅检测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仿真优化及软件设计
    4.1 E类功率放大器的仿真及参数优化
        4.1.1 E类功率放大器的仿真设计
        4.1.2 参数优化
    4.2 双定向耦合器仿真
    4.3 电容阵列PCB分布参数仿真及PCB设计优化
        4.3.1 分布参数仿真
        4.3.2 电容阵列元件布局优化
    4.4 射频电源控制系统设计
        4.4.1 信号源频率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4.4.2 动态阻抗匹配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样机制作与测试
    5.1 电源样机设计与装配
        5.1.1 信号源的设计与测试
        5.1.2 功率放大器及动态阻抗匹配网络的设计与测试
        5.1.3 阻抗测量装置的设计
        5.1.4 射频电源整机装配
    5.2 样机实验测试
        5.2.1 搭建实验平台
        5.2.2 静态标准输出实验
        5.2.3 变工作频率实验
        5.2.4 变负载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电及航空无线电基本概念
    1.2 论文选题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1 主要内容
        1.5.2 论文的组织结构形式
第二章 基于USRP的频谱监测平台简介与相关技术
    2.1 软件无线电概念及特点
        2.1.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2.1.2 软件无线电的优势
    2.2 USRP介绍
    2.3 LabVIEW介绍
    2.4 常见信号解调方式
        2.4.1 AM解调
        2.4.1.1 包络检波法
        2.4.1.2 相干解调法
        2.4.2 FM解调
        2.4.2.1 非相干解调
        2.4.2.2 相干解调
    2.5 并行处理技术
    2.6 数据库技术
        2.6.1 数据库概念
        2.6.2 LabVIEW与数据库连接方式
        2.6.3 LabVIEW与 Access数据库连接
    2.7 信号源定位技术
        2.7.1 信号源定位概念
        2.7.2 信号源定位方法
        2.7.3 测向定位基本原理
        2.7.4 多站测向交叉定位基本原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需求性分析与系统搭建
    3.1 平台需求分析
        3.1.1 硬件系统需求
        3.1.2 软件系统需求
    3.2 干扰信号分析
    3.3 基于USRP的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
        3.3.1 基于USRP的无线电监测平台整体设计方案
        3.3.2 平台技术路线
    3.4 平台相关设备
        3.4.1 PTU57 型高精度数字云台介绍
        3.4.2 HMC252 射频开关介绍
        3.4.3 JY901 角度传感器介绍
        3.4.4 UM220 GPS模块介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软件设计
    4.1 系统接收方案
        4.1.1 全向天线无线电监测系统接收方案
        4.1.2 定向天线无线电监测系统接收方案
    4.2 全向天线无线电监测系统
        4.2.1 USRP设置流程
        4.2.2 扫频功能设计
        4.2.3 扫频波形显示
        4.2.4 扫频频谱分析
        4.2.5 LabVIEW调用Access数据库
        4.2.5.1 波形数据的存储与读取
        4.2.5.2 读取已有机场数据库数据
        4.2.5.3 数据库快速查找功能
        4.2.5.4 实现已知机场数据库与接收波形数据库的对比与筛选
        4.2.6 基于NI-USRP的 FM解调器设计
        4.2.7 基于NI-USRP的 AM解调器设计
    4.3 定向天线频谱监测系统
        4.3.1 基于Lab VIEW的仪器控制
        4.3.2 PTU57 云台与上位机通讯
        4.3.3 上位机端控制HMC252 射频开关功能程序设计
        4.3.4 上位机与JY901 角度传感器通讯程序设计
        4.3.5 上位机与GPS UM220模块通讯程序设计
        4.3.6 测向功能设计
        4.3.6.1 自动测向功能
        4.3.6.2 手动转台旋转测向功能
        4.3.7 干扰定位系统设计
        4.3.7.1 测向定位方法中的估计算法
        4.3.7.2 最小二乘误差估计算法
        4.3.7.3 布朗最小二乘三角定位算法
        4.3.8 定位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讨论
        5.1.1 实验介绍
        5.1.2 实验分析与讨论
    5.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波束扫描圆极化天线TDOA室内定位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室内定位系统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室内定位基本步骤及评价标准
    2.3 室内定位方法
        2.3.1 接收信号强度(RSS)
        2.3.2 到达角(AOA)
        2.3.3 到达时间(TOA)
        2.3.4 到达时间差(TDOA)
    2.4 室内多径分析
        2.4.1 室内多径信号模型
        2.4.2 多径对时间定位方法的影响
        2.4.3 多径抑制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DOA室内定位系统的天线
    3.1 引言
    3.2 天线波束特性对室内多径效应的影响
    3.3 圆极化微带天线频带展宽方法
    3.4 天线设计
        3.4.1 辐射单元
        3.4.2 馈电网络
        3.4.3 波束切换网络
    3.5 天线性能
        3.5.1 馈电网络性能
        3.5.2 辐射单元性能
        3.5.3 波束切换性能
    3.6 定位天线的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DOA室内定位系统硬件电路
    4.1 引言
    4.2 TDOA接收机设计
        4.2.1 常见接收机架构
        4.2.2 TDOA接收机架构及对比
        4.2.3 低噪声放大器
        4.2.4 解调器
        4.2.5 可变增益放大器
    4.3 发射机配置
    4.4 时钟同步模块设计
        4.4.1 频率同步
        4.4.2 时间同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DOA室内定位系统算法及软件
    5.1 引言
    5.2 TDOA系统软件
    5.3 TDOA估计算法
        5.3.1 互相关算法
        5.3.2 抛物线插值拟合算法
    5.4 数据修正算法
        5.4.1 触发信号修正算法
        5.4.2 异常值去除算法
    5.5 位置计算算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DOA室内定位实验
    6.1 引言
    6.2 TDOA仿真实验
    6.3 有线信道实验
        6.3.1 校准方法
        6.3.2 实验结果
    6.4 无线信道实验
        6.4.1 微波暗室实验
        6.4.2 室内定位实验
    6.5 抗多径天线的定位实验
        6.5.1 自动波束选择算法
        6.5.2 室内定位实验
    6.6 定位实验总结与对比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8)微波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功率定向发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MPT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微波功率定向发射技术
        1.2.3 MPT系统发射端架构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正交调制/解调型MPT系统发射端的研究
    2.1 引言
    2.2 现有实现方式概述与问题分析
        2.2.1 基于移相器和VGA的开环控制方法
        2.2.2 基于移相器和VGA的闭环控制方法
        2.2.3 基于锁相环技术的闭环控制方法
        2.2.4 基于直接数字合成技术的控制方法
    2.3 正交调制/解调型MPT发射端单路模块
        2.3.1 幅值和相位的开环控制
        2.3.2 幅值和相位的闭环控制
    2.4 正交调制/解调型MPT发射端系统架构
        2.4.1 发射端系统架构
        2.4.2 架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PT系统功率定向发射技术的研究
    3.1 引言
    3.2 相控阵天线原理与定向发射
        3.2.1 一维线性相控阵天线
        3.2.2 二维线性相控阵天线
    3.3 微波功率定向发射实现
        3.3.1 基于相控阵原理的开环定向发射
        3.3.2 基于主动扫描的定向发射方法
        3.3.3 基于叠加原理的定向发射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PT系统原理验证平台的设计
    4.1 引言
    4.2 MPT系统原理验证平台指标确定
    4.3 MPT系统发射端设计
        4.3.1 单路模块设计
        4.3.2 发射端系统设计
    4.4 MPT系统收发天线与接收端设计结果
        4.4.1 收发天线即阵列的设计结果
        4.4.2 MPT接收端系统的设计结果
    4.5 MPT系统定向发射的实验设计与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验证与讨论
    5.1 引言
    5.2 MPT原理验证平台硬件测试与实验验证
        5.2.1 发射端单路模块验证
        5.2.2 发射端系统验证
        5.2.3 收发天线初步测试
        5.2.4 接收端系统初步测试
    5.3 MPT系统基础功能演示与验证
        5.3.1 MPT原理演示
        5.3.2 MPT传输效率曲线验证
    5.4 MPT系统功率定向发射实验验证
        5.4.1 基于相控阵原理的开环定向发射
        5.4.2 基于主动扫描的定向发射
        5.4.3 基于叠加原理的定向发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无线电罗盘天线信号模仿仪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和特点
        1.1.2 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现状
        1.1.3 无线电罗盘的发展
        1.1.4 无线电罗盘天线信号模仿仪的发展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章节安排
第2章 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自动测试系统
    2.1 无线电导航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1.1 无线电导航的一般过程
        2.1.2 无线电导航的分类
    2.2 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自动测试系统
        2.2.1 塔康测距机
        2.2.2 无线电高度表
        2.2.3 微波着陆器
        2.2.4 无线电罗盘
第3章 无线电罗盘及罗盘天线信号模仿仪原理
    3.1 无线电罗盘天线基本原理
        3.1.1 环形天线的方向性
        3.1.2 垂直天线的方向性
        3.1.3 复合天线的方向性
        3.1.4 自动定向的单值性
    3.2 无线电罗盘定向基本原理
        3.2.1 伺服原理
        3.2.2 双调制振幅比较法
        3.2.3 无方向无线电信标
    3.3 罗盘天线信号模仿仪原理
        3.3.1 伺服系统模仿仪
        3.3.2 双调制振幅比较法模仿仪
第4章 无线电罗盘天线信号模仿仪的设计
    4.1 系统架构
    4.2 方案设计
    4.3 各模块设计细节以及功能实现
        4.3.1 信号发生模块
        4.3.2 平衡调制模块
        4.3.3 功率控制模块
        4.3.4 时钟与电源电路
    4.4 板卡控制逻辑
    4.5 板卡原理图
第5章 测试系统
    5.1 模仿仪功能测试
        5.1.1 角度模拟功能测试
        5.1.2 功率控制功能测试
    5.2 系统测试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模仿仪板卡原理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10)飞行模拟器无线电导航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飞机无线电导航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飞机无线电导航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1.2.2 飞机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分类
        1.2.3 国内外飞行模拟器的发展概况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工作介绍
第2章 无线电导航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建模研究
    2.1 自动定向机(Automatic Direction Finder,简称ADF)
        2.1.1 自动定向机(ADF) 概述
        2.1.2 自动定向机(ADF)的功用
        2.1.3 自动定向机在飞行模拟器中的实现算法
    2.2 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Very High Frequency Omnidirectional Range, 简称VOR)
        2.2.1 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VOR) 概述
        2.2.2 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VOR) 的功用
        2.2.3 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VOR)在飞行模拟器中的实现算法
    2.3 仪表着陆系统(Instrument Land System, 简称ILS)
        2.3.1 仪表着陆系统(ILS) 概述
        2.3.2 仪表着陆系统(ILS) 的功用
        2.3.3 仪表着陆系统(ILS) 在飞行模拟器中的实现算法
    2.4 指点信标系统(Marker Beacon System, 简称MB)
        2.4.1 指点信标系统(MB) 概述
        2.4.2 指点信标系统(MB) 的功用
        2.4.3 指点信标系统(MB) 在飞行模拟器中的实现算法
    2.5 测距机(Distance Measurement Equipment, 简称DME)
        2.5.1 测距机(DME) 概述
        2.5.2 测距机(DME) 的功用
        2.5.3 测距机(DME) 在飞行模拟器中的实现算法
    2.6 无线电高度表(Radio Altitudes,简称RA)
        2.6.1 无线电高度表(RA)概述以及功用
        2.6.2 无线电高度表(RA)在飞行模拟器中的实现算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电导航理论分析与导航数据库管理
    3.1 无线电传播基础
        3.1.1 电波传播的定义及频段的划分
        3.1.2 无线电波的主要的传播方式
        3.1.3 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内的传播
        3.1.4 视距传播及信号强度
    3.2 甚高频全向信标(VOR)地面台发射信号
        3.2.1 甚高频全向信标(VOR)地面台的配置
        3.2.2 甚高频全向信标(VOR)的基本原理
        3.2.3 甚高频全向信标(VOR)的基准相位信号
        3.2.4 甚高频全向信标(VOR)的可变相位信号
        3.2.5 甚高频全向信标(VOR)的合成空间辐射场
        3.2.6 甚高频全向信标(VOR)的合成空间辐射场
    3.3 导航数据库管理
        3.3.1 飞行模拟器导航数据库的组成
        3.3.2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文件
        3.3.3 导航数据库代码编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线电导航系统模型的仿真计算
    4.1 MATLAB及Simulink简介
    4.2 自动定向机(ADF)仿真
        4.2.1 输入输出接口及各模块关系说明
        4.2.2 各仿真模块之逻辑、算法、功能说明
    4.3 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VOR)仿真
        4.3.1 输入输出接口及各模块关系说明
        4.3.2 各仿真模块之逻辑、算法、功能说明
    4.4 仪表着陆系统(ILS) 仿真
        4.4.1 输入输出接口及各模块关系说明
        4.4.2 各仿真模块之逻辑、算法、功能说明
    4.5 指点信标系统(MB)仿真
        4.5.1 输入输出接口及各模块关系说明
        4.5.2 各仿真模块之逻辑、算法、功能说明
    4.6 测距机(DME)仿真
        4.6.1 输入输出接口及各模块关系说明
        4.6.2 各仿真模块之逻辑、算法、功能说明
    4.7 无线电高度表(RA)仿真
        4.7.1 输入输出接口及各模块关系说明
        4.7.2 各仿真模块之逻辑、算法、功能说明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电导航系统模型的仿真验证
    5.1 验证准备与原理
        5.1.1 飞机飞行轨迹为圆时
        5.1.2 飞机飞行轨迹为绕下滑道飞行时
    5.2 仿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无綫电自动定向系统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侧设备电场耦合式无线供电系统研究[D]. 张雨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终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D]. 邵宇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3]《航天器概论》汉译实践报告[D]. 于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无线电能传输中面向径向移动负载的动态阻抗匹配技术[D]. 徐晓慧.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应用于WPT的频率可控射频电源的研究与设计[D]. 王蕾.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D]. 张文耀.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1)
  • [7]基于波束扫描圆极化天线TDOA室内定位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苏长江. 东南大学, 2019(01)
  • [8]微波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功率定向发射技术研究[D]. 惠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无线电罗盘天线信号模仿仪设计与实现[D]. 贾江.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飞行模拟器无线电导航系统仿真研究[D]. 李新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无线电自动定向系统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