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环境细菌污染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欧喻莹[1](2021)在《防污染床垫防范细菌污染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调查发明专利产品防污染床垫防范医院细菌污染的效果,并探索医用床垫消毒频率对床垫消毒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将验证防污染床垫抗菌效果,并为医疗机构选择更具抗菌能力的医用床垫及合适的床垫消毒频率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防污染效果检测实验通过实验室预实验和临床使用期间的对照实验,采用浊度测定法,细菌划线培养和革兰染色观察等方法对防污染床垫和临床现用规格床垫各12张的抗菌效果。同时通过临床使用对照实验,对比在同一医院环境和消毒方法下,不同床垫消毒周期对床垫消毒效果的影响。采用Excel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SPSS23.0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防污染效果检验实验中,防污染床垫表面细菌含量低于常用床垫,有统计学差异(P=0.008,P<0.05);消毒频率方面,每周消毒的床垫细菌含量均低于患者出院后才消毒的床垫,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5)。结论防污染床垫表面细菌短期抗菌效果优于常用床垫,且消毒便捷性优于常用床垫。每周消毒的床垫细菌含量明显低于患者出院后消毒的病房床垫,缩短消毒频率对消毒效果有明显改善。
薄韬[2](2021)在《某市不同级别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测定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季节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室内空气质量和情况,与国标相比,是否达到国家要求。同时进行不同季节、不同医院、不同科室间的相互比较,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研究室内污染指标和细菌数量与室内环境基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研究医院室内空气中细菌的耐药性与呼吸道细菌的耐药性和抗生素的使用关系。方法:选择某市三种级别的多家医院的门诊急诊呼吸科病房三个科室,分春夏和秋冬两个季节,用快检法对室内空气指标进行调查,空气质量分析仪检测空气气压、气温、气湿、风速、风量、二氧化碳含量、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测量,可吸入颗粒物分析仪测量PM2.5,PM10含量。依据国家标准GB15982-2012进行评价。空气平板采样法对室内空气细菌进行采样,培养48h后进行革兰氏染色,进行细菌分类。后续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单糖发酵实验,过氧化氢实验等对特定的致病菌群进行鉴别计数。AST药敏分析某些细菌的耐药性。利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级别医院和不同科室之间的测定指标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合格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和多变量卡方检验来比较秋冬与春夏两个季节之间,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相同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的室内环境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分析差异的来源是由于哪级因素的影响和影响比例。对生化实验计数后的不同类型的细菌和致病菌数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在不同医院,不同季节,不同科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运用非典型相关性分析对测定指标和室内环境基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利用GLMM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级别季节和科室对室内空气菌数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影响。利用R的ggplot2绘制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图。分别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以空气菌数为因变量,相关系数之间共线性较低的变量为自变量,分析指标的变化对空气菌数的影响。结果:对采样的室内空气质量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与国家标准比较,在不同级别医院中,一级医院的合格率最低。在不同科室中,病房的合格率最低。在不同季节的合格率比较中,春夏季合格率更低。CO2含量此指标在不同环境中的合格率一直较低。生化染色实验显示,细菌以革兰氏阳性菌株为主,致病菌株在不同医院也存在差异。单因素ANOVA和多变量卡方检验分析的结果显示,菌数在不同级别医院中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差异的来源结果显示,偏Eta方显示菌数和CO2含量受到医院级别的影响最高,PM2.5,PM10指标受科室的影响最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医院级别升高,菌数,PM2.5浓度,PM10浓度均降低;随着季节从秋冬到春夏,也就是温度的升高季节的变化,PM2.5浓度,PM10浓度都升高,VOC浓度和风量降低。单个变量来分析,CO2浓度和VOC浓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湿度对空气菌群数量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对细菌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计数,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式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数量在不同等级医院之间和相同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的细菌类型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致病菌计数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在致病菌数量上不同季节,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医院的致病细菌对西林类药物,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药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GLMM多层混合线性模型固定效应结果显示,本此采样中一级和三级医院的空气菌数有显着的不同,科室之间的固定效应显示门诊和病房的细菌菌数有明显差异。随机效应显示,根据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推广到所有个体中,不同级别不同科室空气菌数均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进行跨水平的交互多层混合模型显示不同季节的不同级别医院空气菌数具有差异,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到底是什么指标的变化引起了细菌数量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医院级别,湿度,室外PM2.5指标显着性小于0.05,说明对于菌数数量有较强线性关系,有较强解释能力。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级别和温度两个指标有显着性。医院级别升高一个单位,菌数不合格的风险是下一个单位的0.225倍,温度升高一个单位,菌数不合格的风险是下一个单位的0.543倍。结论: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比较来看,一级医院的菌数合格率低是由于一级医院的消毒设备不够完善,缺乏消毒强度更高的设备,及通风情况不够到位。科室比较中,病房的合格率最低,由于人流量和病床更加密集。季节比较中,春夏季合格率更低,温度的升高会使得菌群更容易繁殖;同时由于医院的室内通风条件不充分,以及中央空调的使用,使得CO2在各个环境中的合格率一直较低。根据细菌菌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控制细菌数量可以通过降低房间湿度,提高风速.可以通过增加通风改善病房CO2和VOC浓度可以通过降低湿度,提高风速,增加通风,降低病房CO2和VOC浓度来调整。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细菌数量均存在差异,GLMM模型随机效应显示级别之间细菌数量的差异具有普遍性。菌群种类和致病菌的数量分析结果可知化造成一级医院细菌数量高的原因主要是其他细菌数量的增加,而不是致病菌数量的增加。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与临床用此类药物频繁治疗相关疾病有关,建议合理搭配使用抗生素,降低医院细菌的耐药性。
于洋洋[3](2020)在《伊通河流域抗生素污染、微生物耐药性及生物毒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抗生素在人与动物的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领域被广泛使用,抗生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各种环境介质,同时产生细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污染,对生态系统甚至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松花江二级支流伊通河为研究区域,设置8个采样断面,开展不同水文期(2016年8月、11月和2017年5月)水中磺胺嘧啶(SD)、磺胺甲嘧啶(SMD)、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恶唑(SMZ)、环丙沙星(CIP)、氧氟沙星(OFX)、盐酸四环素(TCH)、土霉素(OTC)和甲氧苄啶(TMP)共9种抗生素的含量检测,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特征;研究了长春市三家污水处理厂不同时期(5月、8月和10月)进出水中抗生素的污染水平;对伊通河水体和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抗生素污染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了流域典型抗生素的微生物耐药性、耐药基因分布情况及抗生素的生物(淡水发光菌)毒性作用,为伊通河流域抗生素污染的综合评价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研究污水处理厂排水对受纳河流可能造成的影响,测定了长春市三家污水处理厂进水和出水中的9种抗生素残留。结果显示,三家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共检测出7种抗生素,总检出率为23.46%;检出率由高至低的排序为:TMP(55.56%)﹥OFX(44.44%)﹥CIP=SD(33.33%)﹥SMZ(22.22%)﹥OTC=TCH(11.11%),其中TMP浓度最高(1.269μg/L)。出水口共检测出8种抗生素,总检出率为16.05%;检出率由高至低的排序为:TMP=CIP(33.33%)﹥SMD(22.22%)﹥OFX=SD=SMZ=OTC=TCH(11.11%),浓度最高的是SD(1.612μg/L)。三家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抗生素的三个月份总检出率的排序依次为:8月(25.92%)﹥5月(18.52%)﹥10月(3.70%)。风险商值法(RQs)的评价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对水生态具有高风险潜在危害的抗生素为CIP、OFX、SMZ,中等风险的为OTC、TCH和SD。(2)对伊通河8个断面三个不同水文期水体中抗生素残留检测结果显示:伊通河水体中9种抗生素浓度范围为nd-1.361μg/L。氟喹诺酮类的检出率和浓度分别为54.16%和0.221μg/L,其中OFX的检出率和浓度最高,分别为62.50%和1.361μg/L。磺胺类检出率和浓度分别为22.92%和0.054μg/L,其中检出浓度最高的是SMD(1.083μg/L),检出率最高的是SD(37.5%)。TMP的检出率为33.33%,最高检出浓度为0.393μg/L。四环素类中的OTC检出率为4.16%,检出浓度为0.024μg/L。从时间上看,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的抗生素检出率和浓度均高于平水期(5月),三个水文期的抗生素总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枯水期(12.04%)﹥丰水期(8.79%)﹥平水期(4.17%),其中枯水期的OFX总检出率为100%。从空间上看,8个采样断面中,接近城镇区的断面水体中抗生素浓度偏高。利用风险商值法(RQs)对伊通河8个断面不同时期水体各种抗生素残留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伊通河水体中对水生态具有高风险潜在危害的抗生素为CIP、OFX、SMZ,中等风险的为SD。(3)建立了改进的固定底物酶底物法(DST-酶底物法),测定了伊通河水体中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伊通河水体中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总大肠菌群数明显高于平水期(5月);SOX、TCH和TMP对伊通河水体中总大肠菌群的抑制率随水文期变化不明显,而CIP、OFX和ENR对多数断面水中总大肠菌群抑制率随水文期变化明显,丰水期和枯水期为18.6-54.7%,平水期最高抑制率为89.5%;丰水期和枯水期氟喹诺酮类污染较重的断面在平水期水体中总大肠菌群仍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存在水文期差异,其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丰水期水体中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类耐药率偏高为68.8%;三个不同水文期8个断面均检测到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4)用荧光定量PCR对伊通河8个断面水中的耐药基因分布进行了研究,并与改进的DST-酶底物法测得的总大肠菌群耐药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耐磺胺类的sul1、sul2,耐甲氧苄啶的dfra1和耐四环素的tet Q是伊通河流域的主要耐药基因;伊通河水体中耐氟喹诺酮类的qnr A,耐四环素类的tet M、tet O和tet Q基因的相对丰度和抗生素对总大肠菌群最高抑制率呈显着负相关,说明这部分耐药基因可能来源于水中的总大肠菌群。(5)分别测定了氟喹诺酮类、甲氧苄啶、磺胺类以及四环素类抗生素对青海弧菌Q67的单一毒性,考察其对青海弧菌Q67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研究了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甲氧苄啶二元混合体系对青海弧菌Q67的时间依赖联合毒性。结果显示:单一抗生素对青海弧菌Q67的急性毒性大小依次为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甲氧苄啶=磺胺类。各种抗生素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对青海弧菌Q67的毒性均呈现时间-效应关系,其中SOX和SDM在0-0.002 mol/L浓度范围8 h内呈现了明显的Hormesis效应。抗生素二元混合体系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随着混合比例和时间不同而变化,其主要规律为:在4 h、8 h和12 h时,大多数二元混合物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主要呈现低浓度时为加和作用,高浓度时为协同作用;TCH和OTC的联合毒性低浓度呈现协同作用,高浓度为加和作用;四环素类和甲氧苄啶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12 h)低浓度时为加和作用,高浓度时为拮抗作用。
尹海全[4](2020)在《医疗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建筑作为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病原体较多的公共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不可忽视。为明晰冬季期间不同类型医疗建筑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上,于2019年冬季对北京地区不同类型医疗建筑包括医院、社区卫生医疗站、高校校医院和诊所内空气中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的浓度通过Andersen型六级撞击式采样器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对室内空气流速、CO2浓度进行了测试并记录了通风、人员和测试现场等情况。然后分析了医疗建筑不同场所内细菌和真菌气溶胶的浓度水平、粒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医疗建筑冬季室内细菌气溶胶浓度水平呈现出小型诊所>中型医疗机构>大型医院,其分别为853.481898.74cfu/m3、384.841543.77cfu/m3和340.03691.01cfu/m3;真菌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三类医疗建筑中无显着规律性。2)大型医院内96%测试区域的细菌气溶胶浓度大于真菌,细菌污染源强度高于真菌,且医院的走廊和挂号大厅内细菌气溶胶浓度普遍高于其他区域。3)细菌气溶胶在大型医院挂号大厅、急诊大厅和走廊内各级粒径所占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大小规律,真菌气溶胶在大中型医疗建筑不同测试区域内各级粒径所占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大小规律;医院内细菌气溶胶主要分布在>1.1μm的粒径范围,真菌气溶胶主要分布在1.14.7μm的粒径范围;中小型医疗机构内细菌和真菌气溶胶粒径分布范围较广泛。4)医疗建筑冬季室内细菌气溶胶中值直径的规律为大型医院>中型医疗机构>小型诊所,其分别为3.285.10μm、3.063.46μm和2.422.95μm;真菌气溶胶中值直径分布无明显规律。5)医疗建筑所测区域达到清洁水平规定的细菌气溶胶浓度限值1000cfu/m3、真菌500cfu/m3和微生物总数3000cfu/m3的总体比例为大型医院84%、中型医疗机构77%和小型诊所72%;微生物气溶胶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各部位的百分比为支气管69.77%,鼻腔和上呼吸道25.20%,肺泡5.03%。6)大中小三类医疗建筑内空气流速分别为:0.0890.182m/s、0.060.18m/s和0.0480.060m/s,CO2浓度为:10171162ppm、528958ppm和9371899ppm。其中大型医院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与空气流速呈较显着的负相关,与CO2浓度呈现较显着的正相关,中小型医疗机构内无显着相关性。7)对所测场所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医院中,单位面积人数较多的功能区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也相对较高;人员活动量的增大会使得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水平升高。
魏磊[5](2020)在《矿泉水水处理系统微生物安全和危害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病原菌通过饮用水作为媒介导致传染病大规模爆发一直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约有3.5亿人感染过水源性病原菌,其中有1000-2000万人死于严重的感染。虽然供消费者饮用的矿泉水有严格的微生物标准,但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矿泉水并不一定能完全保证微生物安全。最近相关研究已经表明,矿泉水中含有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细菌群落在整个矿泉水处理系统(Mineral water treatment system,MWTS)中无处不在,因此,全面了解MWTS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变化规律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的关键。本论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纯培养方法系统地研究了MWTS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处理工艺细菌多样性和优势菌群,在此基础上掌握了MWTS中细菌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为防控矿泉水微生物污染提供重要的数据。此外针对于MWTS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污染严重和难以防控的问题,本论文对132株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毒力基因、耐消毒剂基因和耐药性进行风险识别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点位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为今后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溯源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异养菌平板菌落计数法和ATP生物发光法分别对MWTS中的细菌生物量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发现,干季各工艺环节中细菌生物量与生物活性均高于湿季,细菌生物量和生物活性随季节性波动与环境因子的改变有关。细菌生物量随着各处理工艺的进行,总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细菌生物量在经过石英砂和精滤器过滤后极显着下降(p<0.01),但是经过活性炭过滤后略有增加。细菌生物活性在MWTS中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石英砂过滤后ATP浓度降低了98%(p<0.01),然而在活性炭过滤后ATP浓度又有极显着升高(p<0.01)。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水体环境因子中,浊度、TOC和CODMn是影响水体中细菌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关键因素,细菌生物活性和生物量之间也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MWTS细菌多样性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干季水样与湿季水样在细菌多样性指数上相差不大,整体上水源水细菌多样性最高,经过各级处理工艺处理后,细菌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在MWTS中,湿季与干季细菌群落组成差异不大,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序列总和占全部序列的60%以上,为MWTS中的优势菌群。随着矿泉水处理工艺的进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变化较大。厚壁菌门在经过臭氧杀菌处理后相对丰度急剧增加,说明厚壁菌门具有较强的抗消毒能力。在属分类水平上,所有水样共有25个细菌菌属的相对丰度>1%,细菌多样性非常丰富。未被分类的细菌菌属相对丰度在60%以上,说明水样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微生物。成品水中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在整个MWTS中一直存在着核心微生物(Core microbiome),其中包含潜在的致病菌(Pathogens)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s),此外假单胞菌属在各个工艺环节水样中的相对丰度都比较高,为整个MWTS的优势菌群。(3)通过纯培养方法在干季和湿季MWTS水源水中共分离得到300株细菌,根据鉴定结果发现300株细菌分布于5个门、7个纲、17个科的19个不同属中。在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达55.7%,对比两季节水源水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的是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在干季相对丰度为60.4%,而在湿季相对丰度减少到50.4%,拟杆菌门在干季相对丰度为3.1%,而在湿季相对丰度增加到13.5%。在属分类水平上,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为19.3%。干季样品中没有分离得到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在湿季样品中,没有分离得到紫杆菌属(Porphyrobacter)和脂肪杆菌属(Pimelobacter)。此外发现水源水可培养细菌中含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系列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4)采用结晶紫染色法鉴定132株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发现,85%以上的分离株在培养24 h后都能形成生物膜,其中29.5%的分离株具有强成膜性,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在矿泉水的生产加工中形成生物膜的可能性非常高。试管静置培养实验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强成膜分离株在气-液界面和固-液界面都能够形成明显的生物膜,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非成膜分离株菌体分布松散,没有释放胞外聚合物;而强成膜分离株菌体分布紧密,能够形成比较多的胞外聚合物,并且由于强成膜分离株的生物膜形成速度过快,限制了培养基养分供给导致其正常菌体和死亡菌体的数量都比非成膜分离株多。(5)对132株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进行风险识别时发现,所有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共7大类14种抗生素没有耐药性。5种毒力基因tox A、phz M、las B、Exo U、Exo S在所测菌株中检出率比较高,毒力类型B共98株占比74.2%,为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优势毒力类型,并且全部菌株都含有至少三种毒力基因,说明这些菌株具有潜在致病性。同时81.1%的菌株携带qac E△1耐消毒剂基因,这说明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普遍对季胺类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抗性。使用MLST对所有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发现,全部菌株被分成42个ST型,其中ST235含有11株菌株,占总分离株的8.3%,为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的优势ST型,并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的ST型与其毒力类型具有良好相关性。目前国内外针对MWTS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论文首次针对设施完善的MWTS细菌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MWTS中潜在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本论文围绕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危害性进行研究,为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的风险识别提供了基础数据。本研究的结果将为MWTS优化消毒工艺和生物安全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更好的确保矿泉水微生物安全。
袁少艳[6](2020)在《不同消毒方法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效果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聚碘树脂(低浓度碘)持续消毒、500mg/L含氯消毒剂每周1次消毒、2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1次消毒三种水路消毒处理方法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ental unit waterlines DUWLs)的近、远期消毒效果,并对经济成本、人力成本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口腔治疗台水路污染控制寻找科学、有效的水路管理控制方法。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取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牙体牙髓科、牙周科、种植科四个科室各4台共16台口腔综合治疗台,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每个科室4台口腔综合治疗台随机分为聚碘树脂组(DP365M持续消毒)、含氯消毒剂A组(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周1次消毒)、含氯消毒剂B组(2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日1次消毒)及对照组。1、分别在消毒前、消毒后即刻、消毒后12小时、1周、2周、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的消毒前后进行临床采样,采集高速手机水、三用枪水、漱口水以及水源水,比较各组细菌菌落总数;2、对含氯消毒剂A组(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周消毒)进行1周内连续每天临床采样;3、记录四个科室每台口腔综合治疗台每日就诊人次,比较各组口腔综合治疗台研究期间每日使用情况;4、分别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和美国牙科协会(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ADA)口腔诊疗用水标准(≤500cfu/ml)及中国生活饮用水标准(≤100cfu/ml)作为用水标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实验条件下:1、四组DUWLs在消毒处理前基线资料:水源水、手机水、三用枪水、漱口水细菌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四组DUWLs水源水细菌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四组口腔综合治疗台就诊人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聚碘树脂组、含氯消毒剂A组、含氯消毒剂B组高速手机水、三用枪水、漱口水细菌总数在0周消毒后即刻、消毒后12小时、124周各时间点消毒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含氯消毒剂A组、含氯消毒剂B组024周细菌总数均符合三种用水标准,聚碘树脂(DP365M)组224周细菌总数均符合三种用水标准。3、聚碘树脂组、含氯消毒剂B组高速手机水、三用枪水、漱口水细菌总数在124周各时间点消毒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聚碘树脂组224周高速手机水、三用枪水、漱口水细菌总数均符合美国ADA、CDC用水标准,含氯消毒剂B组三用枪水及漱口水细菌总数在2024周符合美国ADA、CDC标准;含氯消毒剂A组高速手机水、三用枪水、漱口水细菌总数在024周消毒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消毒方法组内比较消毒前各时间点菌落数比较结果:(1)聚碘树脂组与含氯消毒剂A组高速手机水、三用枪水、漱口水细菌总数在124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聚碘树脂组与含氯消毒剂B组高速手机水细菌总数在28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用枪水细菌总数在112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漱口水细菌总数在116周各时间点细菌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含氯消毒剂B组与含氯消毒剂A组高速手机水、三用枪水细菌总数在124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含氯消毒剂A组连续1周每天临床采样结果:高速手机水、三用枪水、漱口水细菌总数消毒后即刻与消毒后12小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总量均符合三种用水标准;与消毒后第1天(24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细菌总量仍符合美国ADA、CDC标准;但在消毒后第2天(48小时)细菌总量已超过美国ADA、CDC标准。6、三种消毒方法的经济成本比较:聚碘树脂组>含氯消毒剂B组>含氯消毒剂A组,人力成本比较:含氯消毒剂B组>含氯消毒剂A组>聚碘树脂组。研究结论:1、从即刻消毒效果看,聚碘树脂持续消毒、500mg/L含氯消毒剂每周1次消毒与2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1次消毒三种消毒方法在消毒后即刻均能有效降低DUWLs高速手机、三用枪、漱口水出水中的细菌数量,并符合三种用水标准。2、从长期消毒效果看,使用聚碘树脂持续消毒、2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1次消毒两种消毒方法均能使DUWLs高速手机、三用枪、漱口水出水持续维持较低的细菌数量,使用聚碘树脂持续消毒效果优于2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1次消毒效果。3、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每周1次消毒,其消毒效果只能持续24小时;长期持续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每周1次消毒,其每周后DUWLs中的细菌数量仍不能达到美国ADA、CDC标准。4、在达到消毒效果并符合三种用水标准的前提下,从人力成本考虑,聚碘树脂优于2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1次消毒;从经济成本考虑,2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1次消毒优于聚碘树脂。
王素侠[7](2020)在《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主要了解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特征,从而为该地区的细菌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2.主要了解南京市某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特征,从而为该地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主要采用疾病监测和现场调查方法。以2016年11月-2019年9月本辖区内哨点医院腹泻门诊、急诊发生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检出病原菌进行12种常见抗生素药敏分析。对2018-2019年南京市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分析暴发事件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食源性疾病事件多因素分析时,设同次事件中未发病人群作为健康对照。2.利用SPSS 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对病例进行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就餐场所等变量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是否检出病菌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共纳入705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27:1,平均年龄42.39±18.65岁。采集样本705份,患者检出阳性147人(20.85%),分离菌株154株(21.84%)。分离到的154株病原菌中,居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副溶血性弧菌(38.96%)、沙门氏菌(26.6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1.6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分布多个血清群,副溶血性弧菌以O:3群最多(25%);沙门氏菌以D群韦太夫雷登最多检出10株(24.39%)。病原菌的检出以夏季最多68株(44.16%)。分离到的6种主要肠道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变形杆菌)对美罗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分别为87.09%,60.90%,88.88%,85.71%,40.00%,76.90%)和复方新诺明(分别为83.33%,24.39%,83.33%,50.00%,20.00%,15.38%)的耐药率较高,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高达87.09%和88.88%,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均高达88.88%。气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邻单胞菌。细菌性腹泻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就餐场所、可疑食物、有疾病史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外出就餐、动物源性食物、有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再次出现感染性腹泻。2.共收集某区暴发27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共发病178人,无死亡病例。检出细菌的事件为23起,事件细菌检出率为85.18%(23/27)。2018年和2019年的发病罹患率分别为6.14%(94/1530)和5.99%(84/140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8月份(13起)。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6~30岁组和31~45岁组(均占比28.65%)。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餐次主要集中在晚餐,晚餐事件数占比77.78%。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工地食堂,分别发生12起和10起,发病人数分别为70人和56人,各占39.33%和31.46%。危险食品以高发季节的动物源的海产品、肉类、蛋与蛋制品为主,发病人数114人,占64.04%。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月份、就餐场所、可疑食物、动物源食物、餐次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暴发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儿童和老人、外出就餐和晚餐(P<0.05)。暴发事件检出的主要病原菌为副溶血性弧菌(45.16%)、沙门氏菌(32.26%)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4.52%)。以是否检测出细菌为因变量(未检出病例为对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动物源性食物和职业员工是影响因素(P<0.05),以是否检测出细菌为因变量(健康对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儿童和老人、外出就餐为影响因素因素(P<0.05)。研究结论无论是常规监测还是暴发事件的细菌腹泻,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耐药性。餐饮饭店、动物源性食物、特定职业是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
郭景玉,董磊,何柳,张云林[8](2019)在《部队医院电梯按钮细菌污染情况调查及部分污染细菌耐药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部队医院电梯按钮的细菌污染情况及部分污染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对部队医院内的3部电梯的按钮分别在工作日及休息日进行采样分离细菌并对部分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采集样本195份,其中85份分离到了细菌,污染率为43.6%,电梯外部按键和内部按键的污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休息日的污染率显着高于工作日的污染率。85份阳性样本中,共分离到分属于30个菌属的143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属最常见,占所有菌株的39.2%。其次是芽孢杆菌属、明串珠菌属、不动杆菌属、微球菌属、棒杆菌属、肠杆菌属和泛菌属,分别占所有菌株的7.0%、6.3%、5.6%、4.9%、4.2%、3.5%和2.8%。对10株致病菌的药敏试验显示9株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大部分为多重耐药菌。结论医院内的电梯按钮细菌污染严重且存在多重耐药菌的污染,应加强消毒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郑志伟[9](2019)在《食品中弧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文中认为弧菌属(Vibrio spp.)细菌是一群嗜盐、喜温、不耐酸的革兰氏阴性菌,因形状短小,弯曲成弧状而得名。本属细菌种类多,广泛分布于河口、海湾、近岸海域的海水和海洋动物体内。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病菌,弧菌不仅会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影响,而且能够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当人们食用或伤口接触弧菌污染的水产品后,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败血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本次研究选取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且对水产品需求量大的深圳市作为调查地点。从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对深圳市南山区市售生鲜肉类及活虾样品中的弧菌污染情况进行持续地监测,并研究弧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致病性及分子分型等遗传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二代和第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代表性菌株较为完整的遗传信息,以此分析弧菌中存在的耐药基因和耐药基因相关的传播机制。最后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和测定创伤弧菌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评价创伤弧菌分离株毒力的相对强弱,揭示生物被膜与创伤弧菌致病性之间的潜在关系。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自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共随机采样2051个。其中,弧菌污染样品共计593个,污染率为28.9%。弧菌在鲜虾样品中的污染率(91.9%)明显高于牛肉、鸡肉和猪肉三类生鲜肉类样品。农贸市场(31.1%)的污染情况比超市(25%)更为严重。夏季样品污染率(37.1%)高于冬季样品污染率(22.6%)。(2)本次采样共保藏弧菌分离株1856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340株(72.2%)、溶藻性弧菌482株(26.0%)、霍乱弧菌22株(1.2%)、创伤性弧菌12株(0.6%)。药敏结果显示,在近两年的调查期间,所有弧菌分离株对于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耐药率为92%;对于头孢类、四环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涨幅37.9%;没有发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耐受性的弧菌。(3)本次研究对150株头孢类抗生素耐药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MLST分型。结果显示,61株(40.7%)属于未知ST型;其余的89株分别属于17种已知ST型。表明该地区的副溶血性弧菌种群组成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特点。在已知的ST型中,ST163占比最高(31.5%),是头孢类耐药副溶血性弧菌中的优势种群。(4)本次研究对270株深圳地区头孢类抗生素耐药弧菌进行了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共检测出已知β-内酰胺酶基因20种以及两种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其中,VEB型基因阳性率(48%)最高;TEM型、VIM型和IMP型占比最少。接合转移实验结果显示,270株弧菌分离株中,有71株弧菌(26.3%)的头孢耐药表型可以通过接合转移的方式转移至受体菌E.coli J53。S1-PFGE-Southern blot实验证实这些耐药基因的主要传播载体为接合型质粒。(5)本次研究共发现4种新型β-内酰胺酶基因,分别命名为blaCMY-2.1、blaVIM-55.1、blaVMB-1、blaVMB-2。并且,成功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4种新型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利用药敏实验和酶动力学参数对其功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除blaCMY-2.1之外,其余三种新型基因均具有不同程度地介导受体菌对于头孢噻肟和美罗培南耐药的能力。(6)本次研究完成270株头孢类耐药弧菌基因组的测序,共有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基因环境得到确认,进而明确了这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在弧菌中的传播机制。其中,blaCTX-M-15、blaCTX-M-55、blaNDM-1和blaVMB-1基因均位于接合型IncC质粒之上;blaVIM-1基因位于未知类型的接合型质粒pVb1978(MG456577)之上;blaCTX-M-14基因的传播机制与插入序列ISEcp1和IS903B、新型IncP-1质粒pVb1636(MH548371)以及新型接合性整合元件ICEVpaChn0574(MN199028)有关。(7)本次研究对从海产品中分离得到的创伤弧菌分进行了致病性分析。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本地区分离得到的食源性创伤弧菌大多数具有临床菌株的特征基因,表明本地区食源性创伤弧菌具有潜在的致病能力,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通过比较创伤弧菌分别在大蜡螟幼虫模型和小鼠模型中的致死率,发现同一菌株在两种模型中的致死率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大蜡螟幼虫模型可能不适合用于创伤弧菌的致病性研究。结合创伤弧菌生物被膜的成膜能力与其在小鼠模型中的致死率结果表明成膜能力强的菌株同样表现出强毒力的特征。
谷清华[10](2019)在《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间经济贸易活动的增加、人口频繁流动成为常态,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饮食结构不断改变,食品安全事件在全世界不断发生,这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对各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连续几年都排在全国前列,食源性疾病的防控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在明确病因的因素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占主要部分。因此,研究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2011~2015年监测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对云南省近5年来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场所、致病因子、食品种类和发病地区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有效减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防控策略。2011~2015年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人数占云南省食源性疾病人数43.3%;细菌性食源疾病暴发的时间主要是第2和第3季度;学生食堂是细菌性食源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其次为农村宴席;沙门氏菌是细菌性食源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椰毒假单胞菌是致死的主要病因。通过总结分析,就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包括预防、监测、调查、治疗及其控制的全部内容,我们分别从健全法律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效政府监管机构、疾病监测体系、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威胁。
二、医院环境细菌污染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环境细菌污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防污染床垫防范细菌污染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防污染床垫抗菌效果对比实验 |
第一节 实验室预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临床防细菌污染效果检测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 |
第二部分 不同消毒周期医用床垫消毒效果对比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医院床垫消毒方法及效果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2)某市不同级别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医院室内空气指标测量 |
2.3.1 室内空气质量污染指标监测 |
2.3.2 室内空气颗粒物监测 |
2.4 空气细菌学检测 |
2.4.1 细菌染色生化鉴别 |
2.4.2 细菌药敏试验 |
2.5 统计学方法及模型 |
2.5.1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 |
2.5.2 非典型相关分析 |
2.5.3 MLM模型 |
2.5.4 回归模型 |
3 结果 |
3.1 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分析 |
3.1.1 不同等级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合格情况 |
3.1.2 不同科室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合格情况 |
3.1.3 不同季节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合格情况 |
3.2 各级医院细菌种类分析 |
3.2.1 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在不同科室不同医院的比较结果 |
3.2.2 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室内空气致病菌分布情况 |
3.2.3 医院室内空气中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
3.2.4 医院等级和科室对室内空气细菌数量的影响 |
3.2.5 非典型相关分析 |
3.2.6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3.2.7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院内环境监测与卫生评价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伊通河流域抗生素污染、微生物耐药性及生物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 |
第一章 引言 |
1.1 抗生素概述 |
1.1.1 抗生素分类 |
1.1.2 抗生素药理作用 |
1.1.3 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 |
1.1.4 抗生素的危害 |
1.1.5 抗生素检测方法 |
1.1.6 抗生素污染研究进展 |
1.2 抗生素细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 |
1.2.1 细菌的耐药机制 |
1.2.2 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
1.2.3 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
1.2.4 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
1.3 水环境生物监测方法 |
1.3.1 微生物监测方法 |
1.3.2 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测定方法 |
1.3.3 抗生素对发光菌毒性研究进展 |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伊通河流域抗生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2 水样的采集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长春市三家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抗生素残留特征与水平 |
2.3.2 伊通河流域目标抗生素污染特征 |
2.3.3 污水处理厂排水和伊通河水体抗生素污染风险评价 |
2.4 小结 |
第三章 伊通河流域总大肠菌群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伊通河水体中总大肠菌群浓度分布特征 |
3.3.2 伊通河水体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
3.3.3 改进的DST-酶底物法的建立及大肠菌群耐药性测定 |
3.3.4 伊通河水体中总大肠菌群耐药性时空分布特征 |
3.3.5 伊通河抗生素残留、总大肠菌群耐药性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的相关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伊通河水体抗生素耐药基因与耐药性相关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抗生素对伊通河水体中总大肠菌群的抑制率 |
4.3.2 伊通河水体中ARGs的绝对丰度 |
4.3.3 伊通河水体中ARGs的相对丰度 |
4.3.4 总大肠菌群耐药性与ARGs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典型抗生素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效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抗生素对青海弧菌Q67的时间依赖毒性 |
5.3.2 抗生素二元混合体系对青海弧菌Q67的时间依赖联合毒性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医疗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室内空气微生物的主要来源 |
1.2.2 医疗建筑内空气微生物的浓度水平 |
1.2.3 室内空气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
1.3 空气微生物污染的评价标准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仪器和药品 |
2.2.2 测试方法 |
2.2.3 样品培养 |
2.2.4 质量保证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2.3.1 差异性分析 |
2.3.2 相关性分析 |
2.3.3 拟合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类型医疗建筑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及评价 |
3.1 大型医院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及评价等级 |
3.1.1 医院1 |
3.1.2 医院2 |
3.1.3 医院3 |
3.1.4 医院4 |
3.1.5 医院5 |
3.1.6 医院空气微生物评价等级 |
3.2 中型医疗机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及评价等级 |
3.2.1 社区卫生医疗站 |
3.2.2 高校校医院 |
3.2.3 中型医疗机构空气微生物评价等级 |
3.3 小型诊所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及评价等级 |
3.3.1 诊所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 |
3.3.2 诊所空气微生物评价等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 |
4.1 大型医院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
4.1.1 细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
4.1.2 真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
4.2 中型医疗机构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
4.2.1 细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
4.2.2 真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
4.3 小型诊所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
4.3.1 细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
4.3.2 真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生物气溶胶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空气流速及与气溶胶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5.2 二氧化碳及与气溶胶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5.3 人员因素及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矿泉水水处理系统微生物安全和危害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矿泉水微生物安全现状 |
1.1.1 矿泉水与其他饮用水标准 |
1.1.2 矿泉水微生物污染情况 |
1.2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1.2.1 传统微生物学方法 |
1.2.2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
1.2.3 高通量测序技术 |
1.3 矿泉水中主要致病菌 |
1.3.1 铜绿假单胞菌 |
1.3.2 其它致病菌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4.3 本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泉水处理系统细菌生物量与生物活性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培养基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3.2 水质理化指标的测定 |
2.3.3 细菌生物量的测定 |
2.3.4 细菌生物活性的测定 |
2.3.5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水质理化指标分析 |
2.4.2 细菌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变化 |
2.4.3 细菌生物指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矿泉水处理系统细菌多样性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主要仪器 |
3.2.2 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3.3.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3.3.3 PCR扩增及Illumina测序 |
3.3.4 序列分析与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矿泉水处理系统细菌多样性 |
3.4.2 矿泉水处理系统细菌群落组成 |
3.4.3 矿泉水处理系统潜在致病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泉水水源水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主要仪器 |
4.2.2 主要试剂 |
4.2.3 培养基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4.3.2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 |
4.3.3 可培养细菌的16SrRNA基因扩增与测序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矿泉水水源水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
4.4.2 不同季节可培养细菌种类结构比较 |
4.4.3 不同分离培养基可培养细菌种类结构比较 |
4.4.4 矿泉水水源水潜在致病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主要仪器 |
5.2.2 主要试剂 |
5.2.3 培养基 |
5.2.4 实验菌株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测定生物膜 |
5.3.2 生物膜形成曲线测定 |
5.3.3 生物膜形成能力鉴定 |
5.3.4 试管静置培养实验 |
5.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 |
5.3.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生物膜形成曲线 |
5.4.2 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 |
5.4.3 试管静置培养结果对比 |
5.4.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 |
5.4.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危害性分析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主要仪器 |
6.2.2 主要试剂 |
6.2.3 培养基 |
6.2.4 实验菌株 |
6.3 方法 |
6.3.1 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
6.3.2 毒力基因及耐消毒剂基因检测 |
6.3.3 MLST分型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抗生素耐性分析 |
6.4.2 毒力基因及耐消毒剂基因检测结果 |
6.4.3 MLST分型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6)不同消毒方法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效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2.1.1 试剂与耗材 |
2.1.2 设备与仪器 |
2.1.3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消毒剂与消毒方法 |
2.2.3 水样采集 |
2.2.4 细菌培养与测定 |
2.3 观察指标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2.6 统计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四组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细菌菌落数基线值比较 |
3.2 研究期间四组口腔综合治疗台水源水细菌菌落数比较 |
3.3 研究期间四组口腔综合治疗台就诊人次比较 |
3.4 三种消毒方法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效果的比较 |
3.4.1 三种消毒方法不同时间点高速手机水中细菌菌落数结果 |
3.4.2 三种消毒方法不同时间点三用枪水中细菌菌落数结果 |
3.4.3 三种消毒方法不同时间点漱口水中细菌菌落数结果 |
3.5 含氯消毒剂A组连续1 周监测细菌总量差异比较 |
3.6 三种消毒方法经济成本及人力成本的差异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 |
4.2 四组口腔综合治疗台基线值及研究期间水源水、就诊人次比较 |
4.3 三种消毒方法均能有效降低DUWLs中的细菌数量,消毒效果能维持12小时 |
4.4 聚碘树脂持续消毒与2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1 次消毒对DUWLs均能保持良好的消毒效果 |
4.5 500 mg/L含氯消毒剂每周1 次消毒对DUWLs的消毒效果分析 |
4.6 聚碘树脂持续消毒对DUWLs的消毒效果分析 |
4.7 三种消毒方法的经济成本及人力成本比较分析 |
4.7.1 从经济成本考虑,2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1 次消毒优于聚碘树脂持续消毒 |
4.7.2 从人力成本考虑,聚碘树脂持续消毒优于2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消毒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的现况调查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结果 |
1.6 讨论 |
1.7 结论 |
第二章 南京市某区2018-2019 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5 结果 |
2.6 讨论 |
2.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菌性腹泻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附表1 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个案调查登记表 |
附表2 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病例临床信息一览表 |
附录 感染性腹泻重要细菌性病原菌的诊断要点 |
(8)部队医院电梯按钮细菌污染情况调查及部分污染细菌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采样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电梯按键的污染情况 |
2.2 污染细菌的菌种分布 |
2.3 部分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
3 讨论 |
(9)食品中弧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品中常见弧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
1.1.1 副溶血性弧菌 |
1.1.2 溶藻弧菌 |
1.1.3 霍乱弧菌 |
1.1.4 创伤弧菌 |
1.2 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1.2.1 常见弧菌的耐药性现状 |
1.2.2 弧菌常见的耐药机制 |
1.3 弧菌中的β-内酰胺酶 |
1.3.1 CIT型 AmpC酶 |
1.3.2 TEM、CTX-M、VEB、PER型 ESBLs |
1.3.3 IMP、VIM、NDM型金属β-内酰胺酶 |
1.4 创伤弧菌的致病特征及毒力因子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深圳市南山区食品中弧菌流行病学与耐药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南山区食源性弧菌的总体检出情况 |
2.2.2 南山区食源性弧菌药敏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头孢类耐药弧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耐药基因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头孢类耐药弧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
3.2.2 头孢类耐药弧菌耐药基因鉴定结果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菌产酶能力实验结果 |
4.2.2 新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克隆表达与蛋白纯化结果 |
4.2.3 新型β-内酰胺酶药敏实验结果 |
4.2.4 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活力结果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弧菌中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bla_(CTX-Ms)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
5.2.2 bla_(NDM-1) 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
5.2.3 bla_(VIM-1) 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
5.2.4 bla_(VMB-1) 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食源性创伤弧菌的流行特征及毒力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创伤弧菌流行特征 |
6.2.2 毒力评价 |
6.2.3 生物被膜成膜能力检测结果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外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 |
1.3.1 国外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
1.3.2 国外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防控体系 |
1.4 国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 |
1.4.1 国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
1.4.2 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情况 |
1.5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现状 |
1.6 选题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方法 |
1.6.4 数据收集方法 |
1.6.5 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概念 |
2.1 食源性疾病 |
2.2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
2.3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定义 |
2.4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5 项目过程管理 |
2.6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的项目过程管理 |
第三章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3.1 爆发情况 |
3.2 时间分布 |
3.3 场所分布 |
3.4 病因分析 |
3.5 地区分布情况 |
3.6 可疑暴露食品 |
第四章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对策分析 |
4.1 预防方面 |
4.1.1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控制的法律准备 |
4.1.2 加大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力度 |
4.1.3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
4.2 监测调查方面 |
4.2.1 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
4.2.2 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
4.2.3 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
4.3 治疗方面 |
4.4 控制方面 |
4.4.1 食源性疾病暴发当前的控制措施 |
4.4.2 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制度控制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医院环境细菌污染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防污染床垫防范细菌污染的实证研究[D]. 欧喻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某市不同级别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测定与分析[D]. 薄韬.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伊通河流域抗生素污染、微生物耐药性及生物毒性研究[D]. 于洋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4]医疗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研究[D]. 尹海全.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5]矿泉水水处理系统微生物安全和危害形成机制研究[D]. 魏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不同消毒方法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效果的比较研究[D]. 袁少艳. 南昌大学, 2020(08)
- [7]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素侠. 东南大学, 2020(01)
- [8]部队医院电梯按钮细菌污染情况调查及部分污染细菌耐药分析[J]. 郭景玉,董磊,何柳,张云林. 空军医学杂志, 2019(06)
- [9]食品中弧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D]. 郑志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10]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D]. 谷清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