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视角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改进——胆胰分离型消化道重建术介绍

病理生理学视角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改进——胆胰分离型消化道重建术介绍

一、从病理生理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改良——介绍一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兵[1](2016)在《提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性的新策略:通过双肠袢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降低胰瘘严重性》文中认为术后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传统PD术后胰瘘的发生原因和临床特点与单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密切相关。几十年来,医生们主要基于以技术改良为主的常规思路,努力通过降低胰瘘发生率以提升PD安全性,而对于通过降低胰瘘严重性提升PD安全性的思路重视不够。本文介绍一种提升PD安全性的新策略——通过双肠袢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方式,独立肠袢引流胰液,避免发生胰瘘或胆瘘时多种消化液的共瘘,以及由此引发的系列严重并发症。初步研究资料表明,该策略可显着降低胰瘘严重性,有效提升PD安全性。

孙文兵[2](2018)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能够降低胰瘘发生率和严重性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胆胰肠汇合部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视,外科技术、经验及围手术期管理能力的提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的开展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近年来的一项多中心大宗资料显示,PD后胰瘘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2.8%(345/1 513)和4.4%(71/1 629)[1]。胰瘘仍是PD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2],防治胰瘘及其相关并发症是PD围手术期安全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从理论上讲,防治胰瘘及其病死率的措施主要包

孙文兵,冯晓彬,张丰深,韩本立,蔡景修[3](1998)在《从病理生理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改良——介绍一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方式》文中研究说明 胆管十二指肠区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并发症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影响了这一术式的广泛开展。本文介绍一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并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论证其优点。手术方法术中探查和切除术同前述。先制作 Roux-en—Y式空肠肠袢,长袢约50~55 cm,短袢约20~25cm。于横结肠系膜下方切断 Treitz 韧带,游离十二指肠水平段,视情况切除该段和部分空肠,关闭残端。将短袢穿左侧横结肠系膜至胰腺断端,行胰管空肠端侧吻合术。将长袢的断端关闭,穿右侧横结

孙文兵[4](2019)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和严重性的细节性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主要死亡原因。PD后胰瘘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固有规律。降低其发生率及其严重性,需要从解析其发生和发展机制入手,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管理。影响Whipple式或Child式PD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胰肠吻合口缝合不全及其周围肠袢内压力升高;影响胰瘘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混合性胰瘘和胰肠吻合口周围引流不畅。防止PD后胰瘘发生发展的细节性措施主要包括提升胰肠吻合口缝合质量、有效降低肠袢内压力、通过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降低漏出液腐蚀性和保证胰肠(胃)吻合口周围引流通畅。

陈敬龙,王彦哲,张龙,陈少华,李晓龙,邱晓冬[5](2016)在《胰胆分离式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介绍一种胰胆分离式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方法:对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切除标本后先做Roux-en-Y空肠肠袢,长袢5060cm,短袢3040cm。于横结肠系膜无血管区左侧上提短袢至胰腺断端,行胰管空肠端侧吻合,将长袢经横结肠系膜无血管区右侧上提,行胆肠吻合,于结肠前行胃空肠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结果: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其中发生胆漏1例,切口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无胰瘘、腹腔感染、脓肿、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个月2年,无胰腺炎、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胰胆分离式吻合可以有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贾长库,陈有科,符誉,翁杰,黄小龙,韩霖,呼增吉,杨青壮[6](2013)在《胰肠及胆肠双Roux-en-Y吻合、消化道重建治疗胰腺良性疾病》文中指出胰腺外伤及胰腺炎是常见的胰腺良性疾病,但由于胰腺外伤可出现胰管断裂、胰头部损毁、合并十二指肠及胆管的损伤等情况,重症胰腺炎可出现胰漏、假性囊肿、胆漏及胆道梗阻甚至肠瘘等远期并发症,往往也都需手术治疗[1]。本文回顾了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胰腺良性疾病的病例,介绍一种胰肠及胆肠双Roux-en-Y吻合、消化道重建的手术方法,总结和分享治疗经验。

刘丰豪[7](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是胰腺手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ISGPF)的定义,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术后胰瘘(POPF)被分级为A级到C级,其中A级胰瘘又被称为生化漏。本研究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56例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泄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9年11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6例患者性别分为男性104例,女性52例,年龄为(62±7)岁(37~77岁)。在156例患者中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生化漏,60例生化漏中有24例进展为术后B级胰瘘。将60例生化泄漏患者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进展组(术后胰瘘进展组)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未进展组(术后胰瘘未进展组)。收集所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存在生化漏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术前及术后第3天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前及术后第3天总胆红素、术前及术后第3天谷丙转氨酶(ALT)、术前胰腺体CT值、主胰管直径(MP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的病理类型及术后其他并发症。因为已收集的60例生化漏患者中不存在进展为C级胰瘘的患者,故本次未分析生化漏进展为C级胰瘘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可能导致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潜在因素,再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P<0.05),然后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寻找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用术前胰腺体CT替代胰腺质地,确定该指标与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主胰管直径(MPD),术后并发症(除了POPF),术后第3天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和术前胰腺体CT值是术后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后第3天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胰腺体CT值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较低的术后白蛋白、较低的胰腺CT值和较长的PT与较高的进展风险相关,且越容易进展为B级胰瘘。术前CT值ROC曲线下最大面积(AUC)为0.808。当CT值切割点界定为42.5 HU和41.5 HU时,约登指数最大且均为0.486,性能预测最高。灵敏度分别为79%和71%;特异性分别为69%和78%。结论:实验室指标中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术后白蛋白是术后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术的相关因素,所以对于术后存在凝血、血清白蛋白差的患者应更加重视,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一旦发生生化瘘,要注意其进展为B级胰瘘。此外,通过分析胰腺体的CT值,利用胰腺CT值代替个体对胰腺质地的主观判断,胰腺CT值可以预测和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进展,而不是对胰腺结构的主观判断。

贾长库,陈有科,符誉,翁杰,黄小龙,韩霖,呼增吉[8](2014)在《重症胰腺炎术后发生肝右动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认为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在于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其并发症的处理。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罕见,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缺乏足够的经验。2011年10月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了1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该患者病程长达10年,患有3种不同的疾病,病程中发生肝动脉血栓,采用开腹手术和介入治疗最后痊愈。

欧阳永忠,孙文兵[9](2000)在《下段胆管癌85例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下段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总结 85例下段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 8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 ,其中 45例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40例经各种引流术式进行减黄 ,手术切除率 5 3% (4 5 /85 )。根治组与减黄组 1、2、3、5、8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6 7%、49%、2 2 %、9%、2 %及 35 %、10 %、5 %、0、0。术前经胰胆管造影术 (ERCP)检查者 15例 ,并发急性重症胆管炎者占 40 % (6 /15 ) ,且均死于感染性休克。结论 重视疾病早期症状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可减少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后的并发症 ,能有效地降低手术死亡率。

王保强,曹立瀛,刘四清,付庆江,孙文兵[10](2007)在《套入式胰肠吻合降低胰瘘发生的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套入式胰肠吻合降低胰瘘发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95例PD的临床资料,消化道重建均行Child术式,用4-0的Prolene线行胰肠端端套入式连续吻合。结果95例PD病例术后发生胰瘘1例,经引流后短期内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方法预防胰瘘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胰腺残端、胰管内放置引流管、娴熟的吻合技术、正确放置腹腔引流。

二、从病理生理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改良——介绍一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病理生理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改良——介绍一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5)胰胆分离式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6)胰肠及胆肠双Roux-en-Y吻合、消化道重建治疗胰腺良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论

(7)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患者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下段胆管癌85例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分析及结果
    三、治疗
    四、随访
讨论

四、从病理生理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改良——介绍一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性的新策略:通过双肠袢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降低胰瘘严重性[J]. 孙文兵.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01)
  • [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能够降低胰瘘发生率和严重性吗?[J]. 孙文兵.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8(05)
  • [3]从病理生理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改良——介绍一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方式[J]. 孙文兵,冯晓彬,张丰深,韩本立,蔡景修.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8(06)
  • [4]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和严重性的细节性措施[J]. 孙文兵.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9(07)
  • [5]胰胆分离式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J]. 陈敬龙,王彦哲,张龙,陈少华,李晓龙,邱晓冬.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 [6]胰肠及胆肠双Roux-en-Y吻合、消化道重建治疗胰腺良性疾病[J]. 贾长库,陈有科,符誉,翁杰,黄小龙,韩霖,呼增吉,杨青壮.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3(06)
  • [7]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丰豪.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8]重症胰腺炎术后发生肝右动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J]. 贾长库,陈有科,符誉,翁杰,黄小龙,韩霖,呼增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4(01)
  • [9]下段胆管癌85例的诊断与治疗[J]. 欧阳永忠,孙文兵.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0(09)
  • [10]套入式胰肠吻合降低胰瘘发生的体会[J]. 王保强,曹立瀛,刘四清,付庆江,孙文兵. 中国综合临床, 2007(10)

标签:;  ;  ;  ;  ;  

病理生理学视角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改进——胆胰分离型消化道重建术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