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陆羽煮茶趣闻与《茶经》逸事(论文文献综述)
庄振富[1](2021)在《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文中研究指明《陶庵梦忆》是晚明文人张岱的小品文集,记录了张岱前半生的繁华靡丽。而构筑其繁华靡丽之前半生的,恰是张岱多趣的艺术生活。张岱出生于江南高门世族,颇事豪华,兴趣广泛,尤其多痴:痴于诗琴书画,痴于花鸟橘茶,痴于鲜衣美食,痴于华灯骏马。在张岱的朋友圈当中,亦多奇士艺人、疵侠癖客,他们或擅书画,或精梨园,或专茶道,或通音律,皆有一技之长。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试图还原张岱与这些奇士艺人、疵侠癖客交往的历史语境,进而构建出一个晚明文人的艺术世界,并对其艺术世界的特点作出归纳。从论文框架上看,绪论、正文和结语是构成整篇论文的三个部分,而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大块来论述:第一章分析张岱艺术世界的形成背景,认为张岱深受其祖辈崇尚文艺风气的影响,从小生长于艺术氛围浓厚的文化语境之中,拥有与其他晚明文人一样的审美趣味,由此形成雅俗互动的艺术世界。第二、三章分别从人与物的角度论述张岱和他的艺术物品,指出张岱在其艺术世界中所扮演的各类角色,如艺术赞助商、艺术创作者和艺术鉴赏家等;指出书画、香茗、古琴等艺术物品对于张岱的影响,认为艺术物品将张岱的社会关系网络串联了起来,从而形成艺术世界。第四章将张岱艺术世界的特点归结为“奇情俗趣”,认为张岱游于文人艺术与庶民艺术之间,显示了广泛的艺术爱好,其艺术世界则体现出奇雅之趣和世俗之乐的特点。简言之,《陶庵梦忆》是张岱艺术世界的缩影,“奇情俗趣”则是它的鲜明特征。
刘冰莉[2](2016)在《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为研究基点,为了全面反映义兴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维度上适度放宽,向上追溯至汉,向下延伸至明清。家族与家族文学是近年来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呈方兴未艾之势。这是因为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家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与文学的重要传承者,文学家族也蔚然兴起。义兴蒋氏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士族之一,自东汉建武年间登上历史舞台之后,蒋氏家族恪守忠君孝亲之道,秉承耕读传家之风,繁盛近两千年,长盛而不衰。在保持家族尊崇的社会地位的同时,蒋氏族人笃志好学,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经学传统、史学成就和书画造诣,充分显示了家族在文化传承上的特点和优势。本文以义兴蒋氏家族为个案进行研究,在纵向上,力图对蒋氏家族在历代的发展进行梳理,以展现该家族在文学创作、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在横向上,则把蒋氏家族置于整个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着重分析科举、婚姻等与家族、家族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以期对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深刻原因以及在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作用探本溯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学术史和研究现状,对本文所涉及的“家族与宗族”、“姓与氏”、“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的基本概念做了详细界定,陈述了本文的研究途径与方法。正文分十章。第一章厘清了蒋氏的渊源世系,概述了义兴蒋氏分别在汉末魏晋、唐宋、明清所形成的三次发展高潮,并对出现高潮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认为随时代更替成功转型、家族的教育、家族的迁徙保障了蒋氏发展的长盛不衰。第二章是对蒋氏宗谱的研究,以《茗岭蒋氏宗谱》、《湖岭蒋氏宗谱》、《西馀蒋氏宗谱》等若干家谱为例,对编撰者、凡例、谱序、像赞、古迹、茔墓录、家族文献、家训、家规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蒋氏谱牒文献的丰富、蒋氏发展的真实状态,以及家族文化鼎盛的内部原因。第三章考证了蒋氏的姻亲与交游,以及家族中的杰出女性。阐明了蒋氏与其他家族的联姻,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而且也是文化资源上的共享与互补。考述了蒋氏与名人的交游与诗词唱和,探讨了交游与唱和是蒋氏家族文化积淀更加深厚、家族声望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叙述了蒋氏女性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重任,以及她们的懿容闺范对家族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考述了女性作家的出现是蒋氏真正跻身于文学家族行列的重要标志之一。第四章概述了蒋氏的科举与为官状况,以及战乱和党争对蒋氏发展的影响。阐述了蒋氏由科举走向仕宦,而仕宦又保障了其子弟在科举中处于优势地位,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了家族发展。考述了唐宋时的战乱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蒋氏的发展势头,由于家族成员卷入了党争,也使得家族发展受到冲击。第五章阐述了蒋氏的家风。以蒋氏的家族图腾“三径竹”为契入点,论述了蒋氏清白自守的气节,以及盛行隐逸的家族传统。详述了蒋氏在家族发展中形成了“忠君孝亲”、“兄友弟恭”的家风,揭示了家风是家族建设的保障,是家族发展的信仰支撑和精神力量。第六章对蒋氏的家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述了儒学是蒋氏家学的根基,蒋氏有多部儒学着作传世,蒋乂、蒋保、蒋偕父子三世修国史,蒋之奇有《逸史》史学着述。考证了佛教是蒋氏家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家族成员大都笃信佛教,而且出现了如慧弼、善伏、圆悟、行策、智通等佛学大师,蒋之奇撰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则直接推动了观音信仰在中国大地的传播。论述了蒋氏医学上的成就,其家族出现过蒋少卿、蒋孝璋两位御医,蒋孝璋曾为患病的玄奘大师治疗,并有医药处方传世。阐述了蒋氏家族深厚的书画艺术造诣,介绍了蒋堂、蒋之奇、蒋璨等的书法作品,以及蒋长源、蒋子成的画作和藏品。第七章整理了蒋氏的家族史研究文献、谱牒研究文献,以及其他家族研究文献。阐述了蒋氏家族史研究和谱牒研究的历史,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考述了研究其家族使用到的各类文献,如史籍、家谱、地方志、家族成员别集、墓志等,以及蒋氏家族成员的所有着述。阐述了家族文献整理的重要性,文献的丰富与可靠使整个研究建立在扎实而科学的基础之上。第八章全面论述了唐宋时期蒋氏在诗、文、赋等方面的文学成就,叙述了蒋氏家族在唐初开始向文学家族转变,家族成员如蒋俨、蒋防、蒋洌、蒋涣、蒋佶、蒋凝、蒋堂等,都在诗文赋的创作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具有不同的特色。探讨了蒋氏的家族文学活动以及述祖德诗的创作,文学活动的繁盛以及对述祖德诗创作的重视,也是蒋氏作为文学家族的标志之一。通过地方志、家谱、笔记小说等文献,对蒋氏诗文进行了辑佚。揭示了地域环境对蒋氏文学创作的影响,义兴位于环太湖流域的吴文化圈内,吴地的隐逸之风、“信鬼神、好淫祀”的风俗、以及吴文化的“雅”与“强悍”等特征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与影响。第九章以个案形式对北宋能臣蒋之奇进行研究,考证了他的生卒年,在弹劾恩师欧阳修“帷薄不修”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复杂人格,以及作为一位封建能臣的政绩;整理了他的题刻与题刻诗;探讨了其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民俗风尚;研究了他的佛学着述,与名僧的交游,以及对佛教发展做出的贡献。第十章以个案形式对南宋遗民词人蒋捷进行研究,从其与理学的渊源入手,探讨了宋代理学对《竹山词》的影响,以及其词作中体现出来的崇陶源于“孔颜之乐”、严于华夷之辨、以礼节情等理学倾向。同时尝试以近年来提倡的“基层写作”的家族文学研究方法,对蒋捷的漂泊行迹与《竹山词》创作进行考辨,以词人在太湖流域的三条主要漂泊路线以及在此路线上创作的词作为线索,对具体地域空间中的文学场景和版图加以复原,以探析蒋捷词作生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从而理解文学创作的时空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与特殊意义。结语部分总结了义兴蒋氏家族不同于其他文学家族的显着特色,揭示了其家族长期繁衍昌盛背后的深刻原因,阐明了家族在文化传承上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优势。
聂垚[3](2012)在《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韩国诗话《诗家点灯》,作者李圭景,问世于1850年,十一卷,1392则,每则皆有一个主题宗旨,并由题名概括。《诗家点灯》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诗歌文化的随笔体诗话着作,继承了我国传统诗话体裁“论述诗歌兼及其人其事”的写作特征,对中国和韩国古代诗歌作品文献、思想内涵、诗人轶事等作了全面的研究。“诗家点灯”字面涵义取“孤灯一点是吾师”句,采用引据、考证、训诂、诠释、点评等多种论述方法,汇聚了中国、朝鲜古代诗人、诗作、轶事的辑佚和评点,并兼收对绘画、书法、宗教、天文、地理、风俗、舞蹈、名物等的考察,内容详实、见解独特,同时又包罗万象。李圭景在《诗家点灯》中,对唐宋诗歌进行了摘录、笺释、品藻、鉴诫、正名、正讹、辨体等,考释了唐宋诗人士大夫豪俊、轻狂、不遇、颖悟、激赏、闲适、寄赠、知遇、登览、纪梦、隐逸、吊古、伤悼等等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考察了唐宋名物、书、画、茶、酒、社会风俗等多种艺术文化。李圭景在汲取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朝鲜本民族“真、善、美”的审美理想。本论文以《诗家点灯》所辑的唐宋诗歌作品、诗话为文本研究基础,重点对这些文献作了注释、评点和鉴赏;探讨了其中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并对唐宋诗歌作品的创作形式、思想、内容及与之相关的文人轶事、社会时代背景作了大篇幅的阐述,重新评估了唐宋诗学理论体系,向上可以追溯至远古、秦汉,向下则涵盖至明、清诗坛,深化了对唐宋诗歌的动态考察;运用“推源溯流、返归文本、知人论世、文化审美”等多种诗学理论和方法,对诗歌作品的思想渊源、创作过程、艺术构思、审美风格、社会背景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本论文以《诗家点灯》中唐宋诗学文献为文本研究基础,结合我国和古代韩国历代诗歌作品、诗学文献和史学研究资料,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文献作了详细的注释和评点,这是本论文最大的学术价值所在,并从唐宋诗学理论和社会文化背景两个角度出发,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作品和诗学理论作全面的探讨和阐释,具体细化为以下八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第二章是针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创作形式的诠释,以诗作中的“炼字”、“声律”、“诗体”和“诗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辨析了我国传统诗歌创作形式理论与李圭景诗学理论的异同;第三章以唐宋诗人“体物——触境——趣向——颖悟”为线索,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创作心理作了相关探究;第四章具体阐释了《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作品“清新自然、疏野沉着、高韵天放、清警醒世、才情理致”等艺术风格;第五章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文本作品作了品藻和鉴赏,分为“诗作考释”、“摘句鉴赏”、“诗作文字游戏研究”、“诗作比较研究”;第六章考释了唐宋诗人的“政治理想”、“恋爱婚姻”、“交游酬赠”、“诗坛轶事”,以此解读唐宋诗人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第七章从唐宋诗人的诗学思想渊源入手,对唐宋时期的“儒”、“道”、“佛”思想作了重新评估;第八章是对《诗家点灯》中唐宋社会文化现象的综合考察,对绘画艺术、书法作品、诗酒文化、品花传统、科举入仕等作了总结研究。由此,本论文完成了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文献的诠释和研究。
李丹[4](2012)在《赵令畤《侯鲭录》诗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侯鲭录》为南北宋之交宗室文人赵令畤的一部笔记着作。该笔记内容博杂,涵盖文学、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价值。而其中大量的诗话内容,则蕴含了赵令畤的诗学思想。本论文主要选择书中的有关条目进行总结分析,并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赵令畤的个人经历,探讨赵令畤的论诗主张,从而深化对宋代诗论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了赵令畤和《侯鲭录》的研究现状,点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历来对《侯鲭录》的研究多关注其小说性价值,缺少对其诗话内容的研究,本文弥补了这个空白。第二章介绍了赵令畤的生平、创作、交游和《侯鲭录》的成书情况。赵令畤和苏轼的密切交游对他的诗学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四、五章从诗歌内容观、审美观、创作观论述了赵令畤的诗学主张。诗歌内容观上,赵令畤的宗室身份,使其倾向于重视礼治的思想、提倡实用的功能;诗歌审美观上,赵令畤诗学理性的追求使得他重视考据,并且崇尚诗歌的理趣;诗歌创作观上,赵令畤讲究诗歌的句法、用事。第六章是《侯鲭录》和赵令畤的评价和影响。
赵艳平[5](2011)在《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说:“闲暇时间是满足绝对需要的劳动时间之后的从事其他活动的剩余时间,是劳动者用于消费和用于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发展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有了闲暇时间,人们便可以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享受自己喜欢的休闲生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休闲作为大众文化形式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大众,休闲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首先,人们的休闲时间多了,需要合理安排使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次,休闲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休闲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以古代士人休闲文化为借鉴。士人休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士人就喜欢休闲生活,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另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本文以晚明作为历史背景,从万历开始、崇祯结束这段时间来研究士人的休闲生活。首先,晚明处于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这个时候,封建王朝更加腐败,晚明的皇帝大都无所作为,出现了阉党专权的局面。除此之外,商品经济加速发展,晚明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发。处于这个时期的士人,既有传统士人的特点又有这个时期的新特点。作为士人,以出仕治国为志向,但是在晚明的皇帝那里这种想法被遏制了。皇帝不重用士人,阉党打击士人再加上苛刻的科举制度,士人对朝廷失望了。在晚明后期,许多为官的士人纷纷请辞,甚至不被准许也偷偷离去。那些不中科举的士人也不再期盼功名。这样的大环境下,士人政治失意转而投向了休闲。一方面,他们能够舒缓心中不快;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找到生活的另一个方向。晚明士人的休闲可以说是多姿多彩,涉及面极广。本文主要是从士人的生活休闲、文学休闲、旅游休闲等方面来进行探讨。士人本就是饱读诗书之人,对休闲方式自然也是十分讲究。本文大量搜集资料,力图深入了解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士人的生活休闲主要包括饮酒、饮食、饮茶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士人品尝美酒、享受美食及细品香茗时的状态、讲究的习惯来写。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晚明士人生活方面的奢侈以及自己沉浸在享乐状态中的快乐情绪。士人的文学休闲主要是包括小说和戏曲。晚明时期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了很多有名的大家及优秀作品。小说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简单易懂,十分受当时百姓的欢迎。小说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并且表达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人生感悟。晚明时期的戏曲家主要有汤显祖、徐渭等。最杰出的代表作当属《牡丹亭》,此作一出即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士人因为有时间、有精力、有财力,所以经常流连于名山峻岭之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一方面可以舒缓政治失意带来的愁苦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现。很多有关旅游的书籍都是士人在旅游时随手写来的,大量流传下来的游记对当今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士人除了享受自然之外,还致力于读书考察。士人以自己亲身所见所闻为依据,记录下大量的珍贵资料。当时最为着名的旅游家当属徐霞客了,他在我国的旅游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书。晚明士人的休闲对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首先,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士人政治失意转而投向休闲使士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士人的心灵得到安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问题。其次,士人在休闲的同时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华传统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但是,士人过于专注于休闲也具有消极影响。一是吏治的腐败,士人过于追求奢侈的生活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士人的安于享乐之风也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的晚明的社会更加黑暗。
李烈初[6](2010)在《丹青墨色话“斗茶”——宋人“斗茶”举证》文中指出所谓"斗茶",是指烹茶质量的比赛,始于唐末、五代,盛于北宋,乃至南宋。唐、宋时的烹茶,与现代很不相同。现代是把鲜茶叶炒制成干茶叶,饮时撮入杯碗,开水冲泡;唐、宋时是把鲜茶叶制成茶饼,饮时将茶饼研末、过筛,然后用滚水冲泡点拂。宋代产茶,以福建建安最为着名。官、私茶园,多至一千三百三十六所。其中,北苑官焙御茶园即有四十六所。每年新茶出时,要通过"斗茶",评出最佳茶
黄淑美,欧阳中一[7](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认为
郑启五[8](2001)在《启五茶话(9则)》文中指出
萧红,郗志群[9](2001)在《第十章“文化名人评介”参赛范围写作导引》文中指出
舒义顺[10](1996)在《陆羽煮茶趣闻与《茶经》逸事》文中提出 茶圣陆羽出生于湖北竟陵(今天门市)。据说他是个弃婴,被竟陵城西龙盖寺的智积和尚收养。智积饮茶成癖,陆羽自幼为他煮茶,也染上了饮茶的嗜好,使他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陆羽煮茶技艺十分高超,精于品茶的智积非陆羽所煮之茶不饮。陆羽二十四五岁时外出
二、陆羽煮茶趣闻与《茶经》逸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陆羽煮茶趣闻与《茶经》逸事(论文提纲范文)
(1)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关键词解析 |
一、艺术世界 |
二、奇情俗趣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
一、研究现状 |
二、主要论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家风遗泽 |
一、张元忭:先世楷模 |
二、张汝霖:名士气派 |
三、张耀芳:声伎之乐 |
四、张联芳:收藏嗜好 |
第二节 艺术启蒙 |
一、家蓄声伎 |
二、师学古琴 |
三、艺苑交游 |
第三节 时代审美观念 |
一、崇“奇” |
二、尚“俗” |
三、求“淡” |
第二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参与者 |
第一节 作为艺术赞助商 |
一、曲伎东家 |
二、茶工雇主 |
第二节 作为艺术创作者 |
一、戏剧大师 |
二、古琴高手 |
三、茶艺识客 |
第三节 作为艺术鉴赏家 |
一、书画鉴藏 |
二、戏剧评论 |
第三章 艺术品:张岱的日常用物 |
第一节 书画 |
一、书画作为礼物 |
二、不朽图赞 |
第二节 香茗 |
第三节 古琴 |
第四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雅俗之辩 |
第一节 文人艺术:奇雅之趣 |
第二节 庶民艺术:世俗之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问题的确立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家族与宗族 |
二、姓与氏 |
三、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 |
第三节 研究途径与方法 |
第一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蒋氏家族渊源世系考 |
一、汉阳期思蒋氏宗史 |
二、杜陵蒋氏世表 |
第二节 蒋氏家族历史上的三次发展高潮 |
一、蒋氏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汉末魏晋 |
二、蒋氏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唐宋 |
三、蒋氏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明清 |
第三节 蒋氏家族三次发展高潮原因的探究 |
一、随时代更替成功转型 |
二、家教 |
三、迁徙 |
第二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宗谱研究 |
第一节 蒋氏家族宗谱概述 |
第二节 编撰者与凡例、谱序 |
一、编撰者 |
二、凡例 |
三、谱序 |
第三节 像赞与古迹、茔墓录 |
一、像赞 |
二、古迹 |
三、茔墓录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家训与家规 |
一、对家族成员伦理关系方面的规范 |
二、对家族子弟教育方面的规范 |
三、对家族子弟婚配方面的规范 |
四、对丧礼祭祀方面的规范 |
五、对家族成员言行、修养、睦邻等方面的规范 |
第三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姻亲与交游 |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姻亲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交游 |
第三节 蒋氏家族中的女性 |
一、蒋氏女性的懿容闺范 |
二、寡母课子:庆国夫人与蒋氏中兴 |
三、诗酒风流:蒋氏家族女性与文学 |
第四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科举与为官 |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科举概况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科举盛况的分析以及科举对其家族的影响 |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仕宦概况 |
一、一门五相 |
二、唐代蒋氏刺史考 |
三、祖孙三代守苏杭、任转运使、发运使 |
四、蒋氏三人分司东都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仕宦政绩 |
一、军事与戡乱 |
二、理财、谏议与水利漕运 |
三、教化与举荐人才 |
第五节 战乱对蒋氏家族的影响 |
第六节 党争对蒋氏家族的影响 |
一、牛李党争 |
二、变法之争 |
三、主战主和之争 |
第五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家风 |
第一节 家族图腾:三径竹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忠君孝亲 |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兄友弟恭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隐逸传统 |
第六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家学 |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儒学修养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史学传统 |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佛学成就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医学盛事 |
第五节 蒋氏家族的书画造诣 |
第七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文献 |
第一节 蒋氏的家族史研究文献与谱牒研究文献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其他研究文献 |
第八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文学 |
第一节 蒋氏家族文学情况概述 |
一、蒋氏的赋 |
二、蒋氏的诗歌 |
三、蒋氏的家族文学活动与述祖德诗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诗文辑佚 |
一、佚诗 |
二、佚文 |
第三节 地域环境对蒋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九章 蒋之奇研究 |
第一节 蒋之奇生平考 |
第二节 蒋之奇诗文考 |
一、题刻与题刻诗 |
二、诗与民俗 |
第三节 蒋之奇与佛教 |
一、蒋之奇与《香山大悲菩萨传》 |
二、蒋之奇与《泗州普照国师传》 |
三、蒋之奇的其他佛学着述 |
四、蒋之奇与名僧的交游 |
第十章 蒋捷研究 |
第一节 宋代理学影响下的《竹山词》 |
一、蒋捷与理学的渊源 |
二、崇陶源于“孔颜之乐” |
三、以气节自许 |
四、严于“华夷之辨” |
五、以理节情 |
第二节 基层写作:蒋捷漂泊行迹与《竹山词》创作考辨 |
结语 |
附录一:唐代蒋氏大事记 |
附录二:蒋之奇年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 |
(3)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中韩古代历史文化交流 |
1.1.2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概况 |
1.1.3 中国古代诗话研究概况 |
1.1.4 韩国汉语诗话写作概况 |
1.1.5 韩国诗话《诗家点灯》 |
1.2 《诗家点灯》作者简介 |
1.2.1 生平简介 |
1.2.2 家学渊源 |
1.2.3 实学思想 |
1.3 《诗家点灯》之整体诗学体系阐释 |
1.3.1 趣向文学观 |
1.3.2 缘情本质论 |
1.3.3 自然审美论 |
1.3.4 颖悟创作论 |
1.3.5 至味鉴赏论 |
1.4 《诗家点灯》视域中的唐宋诗举证研究 |
1.4.1 推源溯流 |
1.4.2 返归文本 |
1.4.3 知人论世 |
1.4.4 文化审美 |
1.5 选题研究综述 |
1.5.1 选题研究意义 |
1.5.2 学术研究背景 |
1.5.3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创作形式诠释 |
2.1 炼字辨 |
2.1.1 方言入诗 |
2.1.2 典故引证 |
2.1.3 语义辨析 |
2.2 声律论 |
2.2.1 和韵源头 |
2.2.2 助词入韵 |
2.2.3 谐拗辨析 |
2.2.4 重韵问题 |
2.3 诗体论 |
2.3.1 诗体衍变 |
2.3.2 乐府之论 |
2.3.3 律诗品藻 |
2.3.4 论西昆体 |
2.4 诗病论 |
2.4.1 一味摹古 |
2.4.2 喻词重复 |
2.4.3 陈袭经典 |
2.4.4 诗人格言 |
第3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创作心理探究 |
3.1 体物论 |
3.1.1 取材生活 |
3.1.2 细求毫端 |
3.1.3 如见如闻 |
3.2 触境说 |
3.2.1 触境写景 |
3.2.2 触境生情 |
3.2.3 触境酿诗 |
3.3 趣向论 |
3.3.1 随世随缘 |
3.3.2 摹唐风趣 |
3.3.3 晚唐遗响 |
3.4 颖悟论 |
3.4.1 天禀奇才 |
3.4.2 点砾成金 |
3.4.3 刹那取诗 |
第4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风格表现 |
4.1 清新自然 |
4.1.1 悠然返归 |
4.1.2 栖居自然 |
4.1.3 隐逸真乐 |
4.2 疏野沉着 |
4.2.1 淳朴平淡 |
4.2.2 沧桑感悟 |
4.2.3 清健幽雅 |
4.3 高韵天放 |
4.3.1 崇高典雅 |
4.3.2 清悠怀古 |
4.3.3 高古简洁 |
4.4 清警醒世 |
4.4.1 以俗为戒 |
4.4.2 以古为鉴 |
4.4.3 警世格言 |
4.5 才情理致 |
4.5.1 贯通古今之学 |
4.5.2 随机应变之才 |
4.5.3 玲珑剔透之思 |
第5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作品鉴赏 |
5.1 唐宋诗作考释类 |
5.1.1 民间传说类 |
5.1.2 诗歌意象类 |
5.1.3 经典重估类 |
5.1.4 名物考释类 |
5.2 唐宋诗作摘句鉴赏类 |
5.2.1 隽永活脱的清新诗风 |
5.2.2 沉郁悲壮的壮阔诗风 |
5.2.3 负奇尚气的江湖诗风 |
5.2.4 质朴逸韵的离骚诗风 |
5.2.5 感时伤逝的简澹诗风 |
5.2.6 隽永雅致的幽美诗风 |
5.3 唐宋诗作文字游戏说 |
5.3.1 谑而不虐 |
5.3.2 “隐语”的象征意义 |
5.3.3 纯粹的文字游戏 |
5.4 唐宋诗作比较研究 |
5.4.1 相同的诗料,不同的抒写 |
5.4.2 相似的风景,不同的心境 |
5.4.3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襟怀 |
第6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人考察 |
6.1 政治理想论 |
6.1.1 君臣思贤:蓄势待发的沉潜期 |
6.1.2 君臣相遇:初出茅庐的创业期 |
6.1.3 君臣契合:兼济天下的辉煌期 |
6.1.4 君臣分裂:壮志难酬的瓶颈期 |
6.1.5 君臣重塑:出世入世的自觉期 |
6.2 恋爱婚姻观 |
6.2.1 唐代婚俗文化传统与衍变 |
6.2.2 唐代诗人个性化的婚恋追求 |
6.2.3 唐代诗人自由的婚恋理想 |
6.2.4 唐代诗人尚俭的生活理念 |
6.2.5 唐代诗人悲天悯人的生命意识 |
6.3 交游酬赠篇 |
6.3.1 交游轶事 |
6.3.2 酬赠研究 |
6.4 诗坛轶事考 |
6.4.1 随缘处世的乐天精神 |
6.4.2 驰骋沙场的仕途经历 |
6.4.3 托物言志的咏物意象 |
第7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人思想探寻:“儒证”、“佛用”、“道化”调和互补 |
7.1 儒家涉世的人文关怀精神 |
7.1.1 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建构 |
7.1.2 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
7.1.3 孝悌为先的群体生存意识 |
7.1.4 乐天知命的理想人格追求 |
7.2 佛、道“无为而有味”的审美哲思 |
7.2.1 “忘其形迹、神游天地”的逍遥意境 |
7.2.2 “直觉体悟、内心自省”的空灵意境 |
7.2.3 “净心观照、无所欲求”的淡泊意境 |
7.2.4 “闲适本性、自由自在”的超脱意境 |
第8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社会生活面面观 |
8.1 绘画艺术:诗画互见 |
8.1.1 绘画流变简析 |
8.1.2 唐宋画家品评 |
8.1.3 绘画鉴赏研究 |
8.2 书法作品:奇肆漫妙 |
8.2.1 书法家风格一瞥 |
8.2.2 墨王介绍 |
8.2.3 墨宝逸事 |
8.3 诗酒文化:醇美自由 |
8.3.1 古代酒文化的传统习俗 |
8.3.2 诗酒狂放、自由的精神 |
8.4 品花传统:君子人格 |
8.4.1 理想品格的象征 |
8.4.2 思想情感的寄托 |
8.4.3 闲情逸致的诗料 |
8.5 科举入仕:兼济天下 |
8.5.1 唐宋科举制度 |
8.5.2 唐宋科举习俗 |
8.5.3 唐宋士子的科举之路 |
8.6 唐宋社会文化现象综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及论文作者简介 |
后记 |
(4)赵令畤《侯鲭录》诗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侯鲭录》和《侯鲭诗话》 |
二、 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赵令畤其人和《侯鲭录》成书情况 |
第一节 赵令畤的生平和交游 |
第二节 《侯鲭录》成书情况 |
第三章 赵令畤《侯鲭录》中的诗歌内容观 |
第一节 重视礼治的思想 |
第二节 提倡实用的功能 |
第四章 赵令畤《侯鲭录》中的诗歌审美观 |
第一节 追求理性 |
第二节 崇尚理趣 |
第五章 赵令畤《侯鲭录》中的诗歌创作观 |
第一节 诗歌与句法 |
第二节 诗歌与用事 |
第六章 《侯鲭录》和赵令畤的评价和影响 |
一、 《侯鲭录》的评价和影响 |
二、 《侯鲭录》中诗话内容的评价和影响 |
三、 赵令畤的评价和影响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5)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本选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
(二) 学术史综述 |
(三) 学术要点 |
1.重点 |
2.难点 |
3.创新点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 相关界定 |
(六) 写作计划 |
一.晚明士人生活的背景 |
(一) 晚明时期的政治与士风 |
1.政治黑暗,士风渐靡 |
2.东林书院的兴起 |
3.朝廷阉党专权,士人政治失意 |
(二) 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
1.张居正的改革 |
2.商品经济的发展 |
二.晚明士人的生活休闲 |
(一) 以酒会友 |
1.饮酒时尚 |
2.饮酒作诗 |
(二) 以食联谊 |
1.奢华的现状 |
2.饮食主张 |
(三) 交流茶艺 |
1.茶书 |
2.饮茶方法和器具 |
3.品茶艺术 |
三.晚明士人的文学休闲 |
(一) 诗歌内容多样化 |
1.自然之诗 |
2.现实之诗 |
(二) 小说.戏曲丰富多彩 |
1.着名的小说家及作品 |
2.着名的戏曲家及作品 |
四.晚明士人的旅游休闲 |
(一) 士人旅游的优越条件 |
1.物质条件 |
2.充裕的时间 |
(二) 旅游的目的 |
1.在大自然中寻找快乐 |
2.在旅游中读书考察 |
五.晚明士人艺术休闲 |
(一) 信教 |
1.谈佛说佛 |
2.崇道教 |
(二) 清言 |
1.士人的清言 |
2.品墨玩画 |
六.晚明士人休闲活动认识和评价 |
(一) 对当时社会的积极意义 |
(二) 当时社会的消极影响 |
参考文献 |
(一) 古代史籍(以作者朝为序) |
(二) 今人论着(以出版年代为序) |
(1) 着作 |
(2) 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目录 |
(8)启五茶话(9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 茶香阵阵《清风集》 |
(二) 《清风集》集外集 |
(三) 同为《喝茶》 |
(四) “茶艺世家”喝“老茶” |
(五) 网上访茶 |
(六) 茶邮品二三事 |
(七) 金榜山茶话 |
(八) 大茶馆·大茶岛·大茶港 |
(九) 阿里山的茗茶 |
四、陆羽煮茶趣闻与《茶经》逸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D]. 庄振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 刘冰莉. 山东大学, 2016(10)
- [3]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D]. 聂垚. 吉林大学, 2012(08)
- [4]赵令畤《侯鲭录》诗学思想研究[D]. 李丹. 暨南大学, 2012(10)
- [5]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D]. 赵艳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6]丹青墨色话“斗茶”——宋人“斗茶”举证[J]. 李烈初. 收藏界, 2010(12)
- [7]《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 [8]启五茶话(9则)[J]. 郑启五. 农业考古, 2001(04)
- [9]第十章“文化名人评介”参赛范围写作导引[J]. 萧红,郗志群. 语文世界, 2001(09)
- [10]陆羽煮茶趣闻与《茶经》逸事[J]. 舒义顺. 农业考古, 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