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规聚苯乙烯的晶体形态

等规聚苯乙烯的晶体形态

一、等规聚苯乙烯的结晶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成[1](2005)在《等规聚苯乙烯和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结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球形高效负载Ziegler-Natta催化体系(TiCl4-MgCl2/AlR3/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Diphenyl Dimethoxy Silane,DPDMS))合成等规聚苯乙烯(iPS),研究了聚合温度、助催化剂用量和种类、外给电子体用量、单体浓度及氢气压力等条件对催化效率及产物结构的影响;采用溶液成膜、从玻璃态升温等温结晶,对不同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等规聚苯乙烯的结晶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丙烯预聚产物的粒子形貌分析,确定了适宜的预聚合条件,并通过预聚合工艺合成了球形聚乙烯和苯乙烯-乙烯共聚物;用正辛烷和二甲苯为溶剂分别对两种不同聚合工艺制备的共聚物进行了分级,各级分经过逐步降温等温结晶(step-wise crystallization)后,用DSC分析了其结晶熔融行为,结合FTIR对各级分的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热台偏光显微镜(PLM)、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对苯乙烯-乙烯共聚物结晶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其等温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用电子拉力机和DMTA分析了共聚物的拉伸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并对共聚物磺化改性,表征了其表面极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1、该催化体系对苯乙烯的等规聚合活性较高,催化效率最高可达7700gPS/gTi.h,通过多个Schulz-Flory最可几分布对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曲线拟合分峰,结果发现AlEt3能使产物中低分子量部分含量增加,Al(i-Bu)3则倾向于形成高分子量的活性中心。体系中加入氢气不仅能显着提高催化效率,而且使iPS的分子量分布显着增宽。 2、对等规聚苯乙烯的DSC分析发现,iPS晶体熔融过程中出现两个吸热峰:退火峰与熔融峰,其中退火峰对应的温度随退火温度的增加而升高但与退火时间无关。在相同条件下等温结晶,随着分子量分布的增加,晶核密度减小,球晶尺寸逐渐增大。在分子量分布较窄和较宽的情况下,iPS球晶内部晶片主要是edge-on取向,但在分子量分布适中时,在不同结晶温度下,可同时观察到edge-on与flat-on取向的晶片。通过对AFM相图的分析,球晶内部晶片厚度约为25±10nm,说明晶片取向是edge-on或类似edge-on。 3、在丙烯预聚合研究中,发现在Al/Ti=80~100、Si/Ti=5~10、聚合温度40~50℃、适中的搅拌速度下可得到粒子形貌为球形且粒径较均匀的预聚物粒子。丙烯预聚合时间在10~15min时,可以得到较高的乙烯聚合活性、较大的球形聚乙烯粒子且粒径较均匀。加入适量H2可小量提高乙烯聚合的活性,同时可以调节聚乙烯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通过丙烯预聚—乙烯聚合—苯乙烯聚合、丙烯预聚—苯乙烯聚合—乙烯聚合以及苯乙烯预聚—乙烯聚合等三种聚合工艺合成苯乙烯-乙烯共聚物,其中第一种工艺的产物中苯乙烯含量极低,第二种工艺产物中苯乙烯含量有所增加,第三种工艺制备的产物中苯乙烯含量最高。

王远劼[2](2019)在《等规聚丙烯基杂臂星形共聚物的合成及组装形貌研究》文中指出等规聚丙烯(i PP)是目前高分子领域中最大的材料品种之一,并且世界聚丙烯总产量逐年上升,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被应用于各行业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聚合物分子链、晶型和相态等多层次多尺度的结构设计都已用于实现聚丙烯的高性能化。本工作致力于合成新型等规聚丙烯杂臂星形共聚物,从而为探究此类复杂拓扑结构等规聚丙烯的性能及潜在应用奠定基础。本论文采用配位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以及偶联反应等化学方法,实现了基于等规聚丙烯的杂臂星形共聚物的合成。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利用茂金属化合物rac-Et(Ind)2ZrCl2引发丙烯配位聚合,以苯乙烯类衍生物TCSSt为封端剂合成了由硅甲氧基封端iPP大分子单体;利用TBDB引发苯乙烯RAFT聚合,合成了分子量可调、由硅甲氧基封端的无规聚苯乙烯(aPS)大分子单体;利用iPP末端和aPS末端硅甲氧基之间的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臂长可控、组成可调、臂数为3-4的iPP/aPS杂臂星形共聚物。(2)研究了iPP/aPS杂臂星形共聚物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共聚物在DMF中能够形成稳定的胶束,胶束粒径在200-1200 nm之间;胶束干燥后的聚集体呈颗粒状,颗粒形状与共聚物组成密切相关,通过调节iPP/aPS杂臂星形共聚物的臂长和组成,可使颗粒具有棒状或球状等不同形貌;通过调节星形共聚物所形成颗粒的形貌,可获得具有超疏水性能(水接触角?153o)和具有自清洁功能(水滚动角≤5o)的聚合物表面。(3)利用TBDB引发N,N’-二乙基-2-丙烯酰胺进行RAFT聚合,合成了分子量可调、由硅甲氧基封端的聚N,N’-二乙基-2-丙烯酰胺大分子单体(PDEA);利用iPP末端和PDEA末端硅甲氧基之间的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臂长可控、组成可调、臂数为5-8的iPP/PDEA杂臂星形共聚物。(4)研究了iPP/PDEA杂臂星形共聚物在乙醇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共聚物在乙醇中能够形成稳定的胶束,胶束粒径在1200 nm左右,通过调节iPP/PDEA杂臂星形共聚物的臂长和组成,可使胶束干燥后的聚集体呈不规则的颗粒形貌。(5)利用上述合成的iPP、aPS、PDEA三种大分子单体,分别制备了臂长和臂数相近,但结构不同的三种杂臂星形共聚物(iPP/aPS,iPP/PDEA,aPS/PDEA),并对比了这三种杂臂星形共聚物胶束组装的颗粒形貌,结果表明,由于iPP结晶相的存在,共聚物iPP/aPS(5?m)和iPP/PDEA(1?m)组装成的颗粒尺寸明显大于a PS/PDEA(50nm),说明在共聚物胶束中引入结晶性聚合物组分,有利于获得大尺寸颗粒。

刘伟娇,黄启谷,义建军,豆秀丽,张明革,杨万泰,马利福,李俊拢,汪红丽,孔媛,盛亚平,赵扬锋[3](2010)在《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较全面地综述了配位聚合催化剂和聚合机理的研究进展: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丙烯、乙烯等烯烃高效聚合,可合成多种高性能聚烯烃,等规聚丙烯的等规度大于98.5%,不同结构和性能的聚乙烯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超低密度聚乙烯(VL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宽峰分布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和超低密度双/宽峰分布聚乙烯等;茂金属催化剂催化苯乙烯、乙烯、丙烯、1-丁烯等烯烃的均聚合和共聚合,并概括了其聚合机理;非茂金属催化剂合成多组分、多立体结构嵌段的聚烯烃,极性聚烯烃及超支化聚烯烃等,介绍了链行走和链穿梭机理。展望了配位聚合的发展趋势,认为聚合过程的环境友好、产品使用过程的环境友好、聚烯烃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是从事配位聚合工作的全体人员努力的方向。

张晨辉[4](2016)在《聚合物结晶的相场方法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凝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相变过程,它不仅包含了相变热力学、凝固动力学,而且还会伴随各种传输现象的发生。凝固微观组织是在材料凝固过程中形成的,对微观组织进行数值模拟可以有效预测控制材料的各种性质。相场法是研究凝固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新型数值模拟方法。对于非平衡体系中晶粒的生长情况而言,相场法较其他数值模拟方法具有明显优势。本文采用相场方法对聚合物结晶过程中出现的晶粒生长形貌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如下:第一,在已有聚合物结晶相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纯金属相场模型的构造原理提出了改进的相场方法。改进的相场模型由两个偏微分方程组成,分别为一个二阶相场方程和一个热传导方程。同时考虑了实际晶粒生长过程中晶粒形貌具有各向异性并且伴随随机扰动的情况,在相场模型中引入了界面各向异性和界面扰动项。该相场模型的模型参数是通过材料的物性参数计算获得,并且能够呈现静态情形下的多种晶粒形貌。第二,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相场模型。在计算过程中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无量纲相场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对于时间离散化均采用向前差分格式,对于空间离散化均采用中心差分格式,对于拉普拉斯算子采用九点离散格式。利用Fortran编程语言编写了聚合物晶粒生长的计算程序。第三,利用新的相场模型再现了聚合物(等规聚苯乙烯、聚乙烯)结晶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结晶形态,并研究了模型参数对等规聚苯乙烯结晶形态的影响。为了证明新建立的相场模型可以对聚合物结晶进行数值模拟,对等规聚苯乙烯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定量研究了过冷度DT、各向异性强度e、潜热°K和热扰动h对晶粒生长形貌的影响。最终发现,过冷度对晶粒形貌影响非常大,当过冷度增加时,次级分枝数量增加且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变小了。各向异性强度e的取值应该适中,如果取值太大,会使得晶粒的形貌变形,模拟结果失真,与实际情况不符。e对二次分枝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取值介于0.01:0.04之间,模拟结果比较合理。模拟结果发现,当潜热°K的取值增加时,晶粒的生长速度会逐渐降低。添加热扰动h能够引发侧向分枝,使得数值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辛燕[5](2005)在《等规聚苯乙烯单链、寡链和多链聚集体的结晶、结构和形态》文中提出本文以等规聚苯乙烯(i-Ps)为研究对象,在i-PS苯熔液的浓度范围(1.0×10-3g·mL-1~2.0×10-5g·mL-1)内,采用溶液雾化-冷冻-升华(SFD)法分别制备了非晶态的i-Ps单链、寡链和多链粒子的聚集体。观察了i-Ps单链、寡链和多链非晶态粒子的形态,计算了粒子的尺寸。研究了不同浓度制备的i-Ps样品的冷结晶行为和晶体形态,测试了粒子聚集体熔体结晶的线生长速度、并进行了晶体结构的研究。通过与i-Ps本体样品结晶行为的对比,揭示了链缠结对聚合物结晶、结构及其形态的影响。基于聚合物结晶理论,计算和分析了i-Ps单链、寡链或多链晶体的热力学参数和晶体尺寸等,旨在从分子水平上对聚合物结晶过程和机制有更深刻的新认识。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分别由1.0×10-3g·mL-1、1.0×10-4g·mL-1和2.0×10-5g·mL-1浓度的溶液经雾化-冷冻-升华法制备的i-PS单链、寡链和多链非晶态聚集体的形态。结果表明,由溶液浓度为2.0×10-5g·mL-1所制备的i-Ps单链、寡链粒子呈非晶态的球体。其中一些小球体的直径两倍于θ状态下计算所得的均方回转半径,表明采用喷雾-冷冻-升华法可以得到单分子线团分散的样品。i-Ps单分子线团聚集体的电子选区衍射结果表明单分子小球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近程有序结构。红外光谱(FTIR)中的吸收带500-600cm-1经分峰处理后的结果也证实了雾化-冷冻-升华样品中存在局部近程有序结构。FTIR研究还表明用此技术制备的样品中i-Ps链段的堆砌较本体样品更松散。采用差热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i-Ps单寡链、寡链和多链聚集体的冷结晶行为,结果表明,由上述三个溶液制得的试样的冷结晶峰分别比本体样品降低46.3℃、24.9℃和14.7℃。冷结晶峰温的降低,表明单链、寡链聚集体的结晶速度加快。这是因为随着溶液浓度的降低,雾化-冷冻-升华制备的样品中单链或寡链颗粒成了主要组成部分,这些颗粒间很少甚至没有链间缠结。另一方面,单链、寡链或多链生成的晶体的熔点也随制样溶液的浓度降低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单链、寡链生成的晶粒体积逐渐减小的结果。对单链、寡链聚集体样品的多次DSC扫描实验表明,随着扫描次数的增加,冷冻升华样品中分子链的缠结程度增加,冷结晶峰和熔点向高温方向移动。i-Ps单链、寡链聚集体在243℃等温40min后,DSC扫描的结果表明其冷结晶行为已与本体相同。此时,单链、寡链分子线团因热扩散而完全贯穿为相互缠结的网络。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分子链在结晶驱动力下从过冷熔体向结晶生长面扩散的过程需要克服缠结的阻滞作用机制。在165℃~200℃温度范围,采用热台偏光显微镜(POM)测量了i-Ps本体和单链、寡链和多链聚集体的熔体结晶球晶的线生长速率。基于Hoffmann的表面成核、生长的结晶理论,讨论了线生长速率方程中成核项和扩散项的不同简化条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i-Ps本体样品结晶的成核因子Kg和扩散活化能B*,与文献报道数值一致。同理,对雾化-冷冻-升华样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晶体生长动力学方程中的指前因子G0和成核因子Kg均随聚合物链间缠结的减少而减小;反之,扩散活化能B*则增大。利用Ewards-Philips法讨论了Kg的物理含义。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由于缠结的减少,单链、寡链近邻折叠的比例增加,使得片晶的表面粗糙度降低,因而折叠面上分子链的拥挤程度下降,生成片晶的端表面自由能降低。对实验数据的计算得到了一组新的i-Ps结晶热力学参数,包括G0,Kg,B*,σe和σ等。该结果表明链间缠结对聚合物结晶和结构有很大的影响。采用由线生长速率数据得到的新σe值,将i-Ps单链、寡链聚集体结晶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计算结果与WAXD测试得到的(220)晶面的测定尺寸相吻合。这些研究成果均未见文献报道。采用偏光显微镜(POM)观察了i-Ps本体和冷冻升华样品熔体结晶的球晶形态,生成的球晶均为正球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单链、寡链聚集体的冷结晶形态,首次观察到i-Ps单链和寡链聚集体结晶时生成大量的leaflike形状的晶体,讨论了leaflike晶形的生长机制。i-Ps单链、寡链和多链熔体结晶生成的球晶,经高锰酸钾蚀刻后,SEM观察发现其球晶均为捆束状“sheaflike”形态。实验观察表明,寡链和多链熔体结晶时,随着链缠结的减少,球晶的填空生长机理由“branching”转变为“spawn”模式。而单链聚集体熔体结晶的球晶是由非扭转的、无分枝片晶组成。这些实验事实是由我们首次观察到的,证明了链间缠结对聚合物球晶生长机制及形态能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在单链聚集体的熔体结晶时也观察到密集海草型(Compact Seaweed CS)晶体形态,说明了晶体生长受扩散控制。i-Ps熔体结晶时CS晶体与球晶共存也是首次观察到实验现象。此外,i-Ps多链聚集体熔体结晶时,观察到多种六边形片晶聚集体,包括:规整、圆弧化或严重退化的六边形形态。该实验现象与Bassett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还观察到有些六边形的片晶聚集体的中心部分为明显的螺旋生长模式,随着螺旋的发展,片晶排列方式由“flat-on”转变为“edge-on”,当用POM观察时,螺旋中心呈负光性。

史丰田[6](2011)在《等规聚苯乙烯的高真空阴离子合成及其在一体化橡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叔丁基锂(t-BuLi)为引发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调节剂,己烷(或环己烷)为溶剂,利用高真空阴离子聚合技术,进行等规聚苯乙烯(iPS)的合成,探讨了引发体系组成、活性中心浓度、温度、调节剂种类等因素对iPS等规度的影响。以1-锂基-1,3-二苯基丁烷(LDPB)和对甲基苯磺酸钠(SMBS)分别作为替代聚苯乙烯基锂(PSLi)和SDBS的模型分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模拟技术,对引发体系的分子状态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在上述两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紫外光谱测试结果、分子本身结构特点以及统计学计算数据,探讨了PSLi/SDBS络合物的可能结构,以及iPS可能的生成机理。最后,借助阴离子活性聚合的优势,本文合成了一系列聚丁二烯-b-等规聚苯乙烯(PB-b-iPS)、聚异戊二烯-b-等规聚苯乙烯(PI-b-iPS)嵌段共聚物,并对其在“一体化橡胶”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SDBS为调节剂,在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可于30℃或更高温度下获得iPS,反应时间大幅缩短,单体转化率可认为达到100%。用丁酮对聚合产物进行抽提,可将其分为80℃丁酮不溶部分和25℃丁酮可溶部分。但与以往文献报导不同的是,本实验所得80℃丁酮不溶部分并非完全的高等规,且25℃丁酮可溶部分也并非完全的无规。其中,80℃丁酮不溶部分的mmmm五元组含量只有约50%,而25℃丁酮可溶部分却含有约10%的mmmm五元组结构。SDBS的加入量,对苯乙烯的聚合影响显着,主要表现为:低[SDBS]/[t-BuLi]时,苯乙烯的聚合速率增加,可获得等规聚苯乙烯;高[SDBS]/[t-BuLi]时,对聚合有阻滞作用,且所得产物为无规聚苯乙烯。聚合温度对iPS等规度的影响较大。较为特殊的是,降低温度,iPS的等规度不升反降。活性中心浓度对iPS等规度的影响不大。磺(硫)酸盐类调节剂对iPS等规度的影响有:金属反离子、烷基链的长度对等规度的影响较大,而苯磺酸基与硫酸基均可产生iPS。SDBS与t-BuLi或PSLi的络合能力,要强于甲苯、四苯基乙烯,但弱于四氢呋喃。溶剂对iPS等规度的影响较大。在极性溶剂四氢呋喃中,只能得到无规聚苯乙烯,而在非极性溶剂甲苯、己烷、环己烷中,可得到iPS,其中,以在环己烷中所得iPS的等规度为最高。DFT分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LDPB中,由于锂离子与前末端苯环的络合作用,pro-m-LDPB与pro-r-LDPB的能量差异较大,无论是在真空中还是在环己烷中,LDPB倾向于采取pro-r构型。在聚合反应发生的时间尺度之内,pro-m-LDPB与pro-r-LDPB及其相应的二缔体(包括混合二缔体)发生差向异构的速率均是非常缓慢的,而采取pro-(R)或pro-(S)构型的单体的转化却是相当迅速的。pro-m-LDPB和pro-r-LDPB与苯乙烯络合后,仍以pro-r-LDPB-St构型为主。LDPB的二缔体不能与苯乙烯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说明只有单个的离子对才能引发聚合,而PSLi二缔体没有引发活性。单体从阳离子一侧插入聚合物链,较从阴离子一侧插入时所需能量为低。LDPB与SMBS可形成1:1或2:1的络合物,两者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能量上,均相差不大。LDPB与SMBS和苯乙烯络合后,活性中心转而以pro-m构型为主。对SDBS/PSLi络合物结构及iPS生成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SDBS的加入使丁基锂的最大吸收波长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一个SDBS分子可与两个活性中心(t-BuLi或PSLi)络合。在烃类溶剂中,我们认为SDBS与t-BuLi主要可生成三种络合物,其引发活性为:SDBS/(t-BuLi)2> SDBS/t-BuLi> (t-BuLi)2。三种络合物处于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中,并且认为只有与SDBS络合的活性种才能够生成等规聚苯乙烯。对聚苯乙烯样品进行的统计学计算表明:80℃丁酮不溶部分符合Bernoullian统计;而未抽提部分和25℃丁酮可溶部分,既不符合Bemoullian统计,也不符合一级Markov统计。SDBS、PSLi和苯乙烯三元络合后,络合物以pro-m构型为主,单体以固定姿态插入聚合物链,生成相应的等规结构。对于iPS在“一体化橡胶”中的应用,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引发活性中心的改变,对iPS等规度的影响不大。借助阴离子活性聚合的优势,成功合成出PB-b-iPS和PI-b-iPS以及聚丁二烯-b-聚苯乙烯-b-聚丁二烯(BSB)嵌段共聚物。PB-b-iPS和PI-b-iPS可形成以iPS为核,相应软段为壳的纳米级球形胶束,粒径均一且大小可控;BSB经己烷处理后,形成以聚苯乙烯为核,聚丁二烯为壳的球形胶束。对BSB的低温硫化表明,其力学性能较差,主要原因是交联不足。PI-b-iPS充当炭黑,对丁苯胶的补强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没有产生足够的有效连接——iPS核与丁苯胶基体之间的连接。将PI-b-iPS直接硫化,其性能依然很差,主要原因是起补强作用的iPS核被大量破坏。

滕莹雪[7](2010)在《磁场作用下聚合物的凝固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规聚丙烯(iPP)、间规聚苯乙烯(sPS)、聚甲醛(POM)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研究对象,采用0.1T~0.3T的直流磁场、交流磁场、10T脉冲磁场及12T强磁场,考察聚合物凝固过程中结晶形态及取向的变化。采用金相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法(FT-IR)对磁场改性前后的结晶聚合物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地观察和分析讨论,研究结果如下:高密度聚乙烯(HDPE)在磁场下凝固的组织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结晶度和结晶取向随着施加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直流磁场下凝固的聚乙烯的片晶厚度明显增大,片晶间距有小幅增加,形成的球晶尺寸增加;施加交流磁场后,片晶厚度变小,片晶间距也明显减小。等规聚丙烯(iPP)在直流、交流和脉冲三种磁场下凝固时分子链易受外磁场的作用而产生诱导偶极,凝固时分子链构象规整性提高,晶粒沿外加磁场方向择优取向。直流磁场和脉冲磁场下凝固的聚丙烯熔点提高,凝固组织有生成串晶的趋势;交流磁场方向的周期变化,阻碍了聚丙烯形成完整的串晶结构,导致了聚丙烯的结晶度下降,熔点降低。间规聚苯乙烯(sPS)在直流磁场下凝固的晶型仍为β晶型,晶粒尺寸变小,片晶沿顺磁场方向排列,熔点提高以及晶体中β晶型结晶度增加。这一结果的产生是由于sPS分子链在磁场环境下改变了堆砌方式,分子链沿顺磁场方向排列,阻碍了分子链折叠弯曲,晶粒的生长方向受到限制,片晶尺寸减小,形成了漩涡状的球晶形态。聚甲醛(POM)的分子链在磁场下克服空间位阻效应而更有利于C—O—-C对称伸缩振动,减弱了C—O—C弯曲振动,从而减小晶片间增厚阻力,使片晶的厚度和间距增大,晶粒也沿磁场方向取向排列。随着施加磁场的强度增加,聚甲醛晶体的球晶尺寸、熔点以及晶粒沿磁场方向排列的取向比率都呈上升趋势,当磁场强度达到12T时,在聚甲醛晶体的横截面上发现明显的片晶类似漩涡排列的现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直流磁场中分子链更易于形成反式构象,苯环振动增强,熔体更易于结晶。随着施加磁场的强度增加,聚甲醛晶体的球晶尺寸以及晶粒沿磁场方向排列的取向比率都呈上升趋势,在强磁场的环境下生成的一排排串晶结构,这一现象未见报道。综合本文所研究的聚合物结晶形貌发现:聚合物的片晶形貌是与分子链的结构性质有关的。柔性分子链的聚合物结晶时,分子链没有空间位阻可以自由排列,形成了自由弯曲的片晶形貌;而由刚性分子链构成的聚合物,由于较大的空间位阻效应,分子链按一定的形式规则排列,结晶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刚性平直结构片晶。比较本文所研究的聚合物在磁场下凝固组织发现:聚合物凝固组织在磁场作用前后的变化程度是由分子链的结构决定的。随着分子链基团的偶极距增大,磁场的作用就越明显。分子链上没有支链的聚合物,在整个分子链的折叠结晶过程中没有空间位阻的影响而依靠主链上的分子偶极距来感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外加磁场对主链产生一个拉伸的作用力,增大了片晶的厚度,使球晶的尺寸增加;而那些带有侧链的聚合物在结晶过程中受到磁场作用而产生构象变化,新的构象会产生空间位阻效应,限制了片晶的自由生长方向,片晶在某些特定的方向上易于生长,在其它生长方向上受到阻碍,凝固得到特定形貌的晶粒。

王鑫[8](2019)在《聚合物结晶的相场格子动力学方法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在一般的相场方法中,对于界面精确度的计算,总是需要很高的分辨率,而在数值模拟中高分辨率要求使用取值很小的时间步长(对于扩散中使用显式格式的时间步长要求更为严格)。普遍的解决方法是使用隐式格式的时间步长,这样对于每一个时间步长,带来了复杂的矩阵问题求解。本文在相场方法中耦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聚合物结晶过程中出现的晶粒生长形貌进行了数值模拟,规避了传统相场法的缺点。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如下:第一,在已有改进的聚合物结晶相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多松弛格式的格子玻尔兹曼方程代替相场方法中的温度扩散方程,通过耦合相场法和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建立新的相场—格子动力学耦合模型。新的耦合模型提出了一个自适应的时间步长,在数值模拟中不需要严格要求时间步长过小,避免了因时间步长过小而导致的发散现象。并考虑流动情景下结晶的形貌,在格子玻尔兹曼方程中耦合流动,得到动态结晶的相场—格子动力学耦合模型。耦合模型中的各个参数由所给定的材料物性参数计算获得,并且能够呈现静态和动态情形下的多种晶粒形貌。第二,使用有限差分方法离散耦合模型。将耦合模型无量纲化,对于时间离散化和空间离散化分别采用向前差分格式与中心差分格式,使用九点离散格式求解拉普拉斯算子。通过Fortran编程语言实现了相场—格子动力学耦合模型模拟聚合物结晶的过程。第三,为证明新建立的耦合模型在模拟聚合物结晶方面具有可行性,在静态与动态结晶条件下通过改变模型参数,与已有实验结果比较。在静态结晶过程中,定量研究了过冷度、各向异性强度和潜热对聚合物结晶生长形貌的影响;在动态结晶过程中,定量研究了流场流速、界面厚度和驱动力参数对聚合物结晶形貌的影响。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过冷度决定着聚合物结晶的形貌;各向异性强度增大时,二次分枝形成数量增多;潜热增加时,聚合物呈树状结构生长;流速影响着顺流与逆流方向的枝晶生长;界面厚度和驱动力参数的增加,会使聚合物整体在动态结晶过程中生长速度加快。

许光学,卢泽俭,林尚安[9](1994)在《等规聚苯乙烯结构与性能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等规聚苯乙烯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着重讨论等规聚苯乙烯的差向立体异构化、结晶行为、凝胶特性及其机械力学性能与结构的关系,同时还讨论了等规聚苯乙烯的加工与应用前景。

史丰田[10](2007)在《阴离子聚合控制聚合物立构规整性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针对阴离子聚合难以控制聚合物立构规整性的缺点,通过向聚合体系中加入合适的调节剂,尝试制备立构规整性聚合物,并对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的均聚与共聚进行了研究。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环已烷为溶剂,有机金属盐为结构调节剂,成功的合成出结晶性反式聚丁二烯及等规聚苯乙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合成具有立构规整嵌段的共聚物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发现: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钡作为调节剂,用于丁二烯的聚合,可以得到以反式结构为主的聚丁二烯,而且随十二烷基苯磺酸钡用量的增大,阻聚效应愈明显。为获得高反式结构含量的聚丁二烯,反应必须在较高温度(90℃)下进行,转化率100%,聚合物一部分溶于环己烷,一部分从溶剂中析出,两者重量比约为1∶7。通过1H-NMR和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可溶部分1,2-结构含量为18.98%,1,4-结构含量为81.02%,不溶部分1,2-结构含量为43-40%,反式-1,4-结构含量为49.87%,顺式-1,4-结构含量为6.73%。对苯乙烯聚合的研究发现,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钡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调节剂,均可获得等规聚苯乙烯,实验证明溶剂、反应温度、聚合方式等因素均可影响产物的等规度。通过丁酮抽提、13C-NMR、DSC、高温GPC等于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钡对等规度的调节最高可达83.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等规度的调节最高可达77.4%。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调节剂,采用二步加料法合成了聚异戊二烯-等规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I-b-iPS)。聚合物在环已烷溶剂中形成以立构规整段iPS为核,可溶段PI为壳的胶束,溶液终止后呈乳白色,粘度较小。通过粒度仪、AFM、SEM、TEM等手段对PI-b-iPS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聚合物胶束具有自组装趋势,可形成空心球、带状聚集体。另外,在广泛借鉴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反式聚丁二烯、iPS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等规聚苯乙烯的结晶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规聚苯乙烯的结晶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1)等规聚苯乙烯和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结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聚烯烃的发展
        1.1 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发展
        1.2 烯烃聚合新技术
    2 聚乙烯的改性
        2.1 聚乙烯的共聚改性
        2.2 聚乙烯的共混改性
        2.3 聚乙烯的后处理改性
    3 聚烯烃的结晶性能研究
        3.1 聚烯烃结晶动力学
        3.2 等规聚苯乙烯结晶性能研究
    4 课题的提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等规聚苯乙烯的合成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效率与等规度
        2.2 iPS的~(13)C-NMR分析
        2.3 iPS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3 结论
    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等规聚苯乙烯的结晶性能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2.1 等规聚苯乙烯多重熔融峰的DSC分析
        2.2 AFM分析结晶形态与晶片结构
        2.3 TEM分析结晶形态
    3 结论
    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球形聚乙烯和苯乙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2.1 丙烯预聚合反应
        2.2 球形聚乙烯的合成
        2.3 苯乙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
    3 结论
    4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苯乙烯-乙烯共聚物的组成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2.1 苯乙烯预聚合工艺制备的共聚物组成
        2.2 丙烯预聚合工艺制备的共聚物组成
        2.3 共聚物的二甲苯分级
        2.4 共聚物的~(13)C-NMR分析
    3 结论
    4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苯乙烯-乙烯共聚物的结晶性能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2.1 共聚物球晶的形态与生长速率
        2.2 共聚物的结晶动力学
        2.3 共聚物的结晶度
        2.4 共聚物的晶型
    3 结论
    4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苯乙烯/乙烯共聚物的机械性能与磺化改性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2.1 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2.2 共聚物的动态力学性能
        2.3 共聚物的磺化改性与表征
    3 结论
    4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等规聚丙烯基杂臂星形共聚物的合成及组装形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星形聚合物
        1.1.1 星形聚合物的性能
        1.1.2 星形聚合物的应用
    1.2 杂臂星形共聚物
        1.2.1 杂臂星形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1.2.2 “棒-线”共聚物
    1.3 聚丙烯基杂臂星形共聚物
        1.3.1 星形聚丙烯
        1.3.2 聚丙烯杂臂星形共聚物
    1.4 课题提出
2 等规聚丙烯/无规聚苯乙烯杂臂星形共聚物合成与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0 实验原料及精制
        2.1.1 制备二硫代苯甲酸4-(三甲氧基硅基)苄酯(TBDB)
        2.1.2 无规聚苯乙烯大分子单体的合成
        2.1.3 聚苯乙烯星形化的合成
        2.1.4 封端剂(4-乙烯基)苯基三氯硅烷(TCSSt)的合成
        2.1.5 端基功能化等规聚丙烯大分子的合成
        2.1.6 等规聚丙烯/无规聚苯乙烯杂臂星形共聚物的合成
        2.1.7 等规聚丙烯/无规聚苯乙烯杂臂星形共聚物分散液的配置
        2.1.8 制备等规聚丙烯/无规聚苯乙烯杂臂星形共聚物涂层
        2.1.9 表征与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无规聚苯乙烯大分子单体的表征与聚苯乙烯星形化反应研究
        2.2.2 iPP大分子单体的表征
        2.2.3 等规聚丙烯/无规聚苯乙烯杂臂星形共聚物的表征
        2.2.4 iPP/aPS杂臂星形共聚物的组装形貌与超疏水性能
    2.3 本章小结
3 等规聚丙烯杂臂/无规聚苯乙烯杂臂星形聚合物合成与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及精制
        3.1.2 聚N,N’-二乙基-2-丙烯酰胺的合成
        3.1.3 端基功能化线性i PP大分子的合成
        3.1.4 iPP/PDEA杂臂星形共聚物的合成
        3.1.5 aPS/PDEA臂星形共聚物的合成
        3.1.6 iPP/PDEA杂臂星形共聚物分散液的配置
        3.1.7 表征与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聚N,N’-二乙基-2-丙烯酰胺大分子单体的表征
        3.2.2 iPP/PDEA杂臂星形共聚物的表征
        3.2.3 iPP/PDEA杂臂星形共聚物的涂自组装形貌
        3.2.4 iPP/aPS,iPP/PDEA,aPS/PDEA杂臂星形共聚物形貌对比
    3.3 本章小结
结论
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聚合物结晶的相场方法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宏观模拟简介
        1.2.2 微观模拟简介
    1.3 研究方法
        1.3.1 确定性方法
        1.3.2 随机性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聚合物结晶相场理论
    2.1 聚合物结晶简介
    2.2 相变内容介绍
        2.2.1 一级相变
        2.2.2 二级相变
        2.2.3 n级相变
    2.3 Landau理论
    2.4 Ginzburg-Landau相变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合物相场模型
    3.1 相场模型简介
    3.2 相场方程
    3.3 已有的相场方程
    3.4 改进的相场方程
    3.5 温度场方程
    3.6 无量纲相场模型
    3.7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场模型的数值解
    4.1 有限差分法
    4.2 相场方程的离散
    4.3 温度场方程的离散
    4.4 求解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合物结晶的相场法模拟
    5.1 等规聚苯乙烯的结晶形态
    5.2 模型参数对等规聚苯乙烯结晶形态的影响
        5.2.1 过冷度对结晶形态的影响
        5.2.2 各向异性强度对结晶形态的影响
        5.2.3 潜热对于结晶形态的影响
        5.2.4 模型参数W对结晶形态的影响
        5.2.5 界面厚度对结晶形态的影响
        5.2.6 热扰动强度对结晶形态的影响
        5.2.7 多晶粒对晶体形态的影响
    5.3 聚乙烯的结晶形态
        5.3.1 参数计算
        5.3.2 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等规聚苯乙烯单链、寡链和多链聚集体的结晶、结构和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子
    1.2 高分子片晶及其基本问题
        1.2.1 聚合物片晶
        1.2.2 片晶的模型
        1.2.3 片晶的形状
        1.2.4 片晶一些问题的理论处理
        1.2.4.1 片晶厚度和平衡熔点
        1.2.4.2 片晶的平衡形状和退火增厚
    1.3 聚合物结晶生长理论
        1.3.1 热力学理论
        1.3.2 动力学理论
        1.3.2.1 Lauritzen-Hoffman表面成核和生长理论
        1.3.2.2 salder-Gilmer的粗糙面生长理论
        1.3.2.3 其他结晶理论
    1.4 聚合物结晶学的新动向
        1.4.1 半结晶性聚合物的晶体结构模型
        1.4.2 缠结对结晶的影响
        1.4.3 缠结对蛇行过程的影响
        1.4.4 缠结对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1.4.5 薄膜结晶生长和形态以及理论模型
        1.4.6 聚合物结晶理论模型
    1.5 总结
    1.6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i-Ps单链、寡链和多链非晶态聚集体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与试剂
        2.2.2 i-Ps单链、寡链和多链样品的制备
        2.2.2.1 溶液的配制
        2.2.2.2 溶液雾化冷冻升华法制备单链、寡链和多链样品
        2.2.2.3 旋转内冷法制备单链、寡链和多链样品
        2.2.3 非晶i-Ps单链、多链和寡链样品的TEM观测
        2.2.4 非晶i-Ps单链、多链和寡链样品的FTIR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非晶i-Ps单链、多链和寡链样品的TEM观测
        2.3.1.1 内冷法制备的ips单链、寡链和多链样品的TEM观测
        2.3.1.2 雾化冷冻升华法制备的i-Ps单链、寡链和多链样品的TEM观测
        2.3.1.3 雾化冷冻升华法制备的i-Ps单链、寡链样品的电子衍射
        2.3.2 雾化冷冻升华法制备的i-Ps单链、寡链和多链样品的FTIR分析
        2.3.2.1 雾化冷冻升华法制备i-Ps单链、寡链和多链样品和本体的FTIR分析
        2.3.2.2 本体非晶样品和单链的短程有序结构分析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Ps单链、寡链和多链聚集体的结晶与结构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链、寡链、多链原始样品和本体非晶样品的冷结晶行为
        3.3.2 i-Ps单链、寡链和多链样品的冷结晶温度随扫描次数的变化
        3.3.3 缠结对结晶影响的讨论
        3.3.4 单链、寡链和多链样品的贯穿实验
        3.3.5 雾化冷冻升华样品的熔体结晶实验
        3.3.6 i-Ps熔体结晶样品的结构分析
        3.3.6.1 晶态本体i-Ps的结构分析
        3.3.6.2 雾化冷冻升华样品的晶体X-衍射测试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Ps等温结晶动力学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表面成核理论的理论基础
        4.3.1 临界成核自由能的简化
        4.3.2 扩散项的简化处理
        4.3.3 成核因子Kg中参数的理论讨论
        4.3.3.1 β的理论讨论
        4.3.3.2 关于b0的理论讨论
        4.3.3.3 文献中σe和σ的处理方法对比
    4.4 结果与讨论
        4.4.1 i-Ps本体结晶速率和动力学参数分析
        4.4.1.1 线性拟合法
        4.4.1.2 最小二乘法
        4.4.1.3 LH方法和EP方法的比较
        4.4.2 冷冻升华样品的结晶速率和动力学数据分析
        4.4.3 修正后的热力学参数在单链体系中的应用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i-Ps的晶体形态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样品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2.1 结晶样品的蚀刻处理
        5.2.2.2 热台偏光显微镜
        5.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5.3 结果与讨论
        5.3.1 i-Ps单链、寡链、多链聚集体和本体熔体结晶的POM观察
        5.3.2 i-Ps单链、寡链和多链聚集体结晶的SEM观察
        5.3.2.1 i-Ps单链、寡链样品的冷结晶样品观察
        5.3.2.2 i-Ps熔体结晶样品的SEM观察
        5.3.3 i-Ps多链聚集体熔体结晶的六边形晶体的讨论
        5.3.3.1 i-Ps多链聚集体熔体结晶的六边形晶体的POM观察
        5.3.3.2 i-Ps多链聚集体熔体结晶的六边形晶体的SEM观察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展望
图表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等规聚苯乙烯的高真空阴离子合成及其在一体化橡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碳负离子立体化学
    2.2 阴离子聚合的实现方法
        2.2.1 惰性气体保护法
        2.2.2 高真空实验技术
    2.3 新型阴离子聚合用调节剂
        2.3.1 π-型调节剂
        2.3.2 磺(硫)酸盐类调节剂
    2.4 阴离子聚合合成等规聚苯乙烯
    2.5 聚合物立体化学
        2.5.1 伯努利统计
        2.5.2 一级Markov统计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真空阴离子聚合合成等规聚苯乙烯
    3.1 高真空阴离子聚合技术简介
    3.2 高真空系统组成与基本操作
        3.2.1 高真空系统的组成
        3.2.2 高真空系统的基本操作
    3.3 试剂制备与纯化
        3.3.1 钠钾合金
        3.3.2 溶剂
        3.3.3 叔丁基锂
        3.3.4 苯乙烯
        3.3.5 调节剂
        3.3.6 甲醇
    3.4 聚合
    3.5 测试与表征
        3.5.1 转化率
        3.5.2 丁酮不溶物含量
        3.5.3 等规度
        3.5.4 分子量及其分布
    3.6 结果
        3.6.1 [SDBS]/[t-BuLi]比例的影响
        3.6.2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3.6.3 温度的影响
        3.6.4 调节剂的影响
        3.6.5 溶剂的影响
        3.6.6 四苯基乙烯的影响
    3.7 讨论
    3.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等规聚苯乙烯活性中心的分子模拟
    4.1 前言
        4.1.1 分子模拟的方法
        4.1.2 分子模拟常用软件
        4.1.3 分子模拟的应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DPB模型
        4.3.2 LDPB-St络合物的形成
        4.3.3 LDPB-SMBS络合物的形成
        4.3.4 LDPB-SMBS-St络合物的形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等规聚苯乙烯的阴离子聚合机理
    5.1 前言
        5.1.1 苯乙烯阴离子聚合动力学研究
        5.1.2 烷基锂与调节剂的络合结构
    5.2 实验部分
        5.2.1 SDBS/n-BuLi络合物紫外光谱的测定
        5.2.2 苯乙烯阴离子聚合动力学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DBS/n-BuLi络合物的紫外光谱研究
        5.3.2 SDBS/t-BuLi引发苯乙烯聚合的动力学研究
        5.3.3 SDBS与t-BuLi络合物的组成
        5.3.4 聚苯乙烯等规结构的生成机理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等规聚苯乙烯在一体化橡胶中的应用
    6.1 前言
        6.1.1 橡胶增强
        6.1.2 一体化橡胶
    6.2 实验部分
        6.2.1 聚合
        6.2.2 测试与表征
    6.3 含等规聚苯乙烯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6.3.1 不同引发剂对聚苯乙烯等规度的影响
        6.3.2 PB-b-iPS的合成
        6.3.3 PI-b-iPS的合成
    6.4 等规聚苯乙烯在一体化橡胶中的应用
        6.4.1 BSB模型分子的合成
        6.4.2 BSB的低温硫化
        6.4.3 "一体化橡胶"的性能
    6.5 讨论
    6.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7)磁场作用下聚合物的凝固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聚物的结晶态结构
        1.1.1 高聚物的结晶形态
        1.1.2 高聚物结晶的链折叠
        1.1.3 结晶高聚物中的晶体结构
        1.1.4 高聚物结晶结构模型
    1.2 聚合物的等温结晶
        1.2.1 结晶机理
        1.2.2 影响聚合物结晶过程的结构因素
        1.2.3 高分子的结构对其结晶能力的影响
    1.3 聚合物的取向结晶
        1.3.1 应力诱导结晶
        1.3.2 受限取向结晶
        1.3.3 基质表面诱导取向结晶
    1.4 高聚物的非晶态结构
    1.5 结晶对高聚物性能的影响
    1.6 磁场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6.1 电磁场的类型
        1.6.2 磁场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1.6.3 磁场对高聚物组织的影响
        1.6.4 磁场对高聚物影响机制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高分子聚合物的选取
        2.1.2 实验仪器
        2.1.3 磁场强度的测定
    2.2 实验方法
        2.2.1 试样的制备
        2.2.2 显微分析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2.2.4 DSC分析
        2.2.5 红外光谱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磁场对聚乙烯凝固组织的影响
    3.1 实验研究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种磁场条件下聚乙烯结晶组织
        3.2.2 直流磁场强度对聚乙烯凝固组织的影响
        3.2.3 强磁场下聚乙烯的凝固组织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磁场对聚丙烯凝固组织的影响
    4.1 实验研究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直流磁场条件下聚丙烯的凝固组织
        4.2.2 交流磁场条件下聚丙烯结晶的结果对比分析
        4.2.3 脉冲磁场下的凝固组织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磁场对间规聚苯乙烯凝固组织的影响
    5.1 实验研究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分析
        5.2.2 DSC实验结果
        5.2.3 扫描显微镜结果
        5.2.4 红外光谱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磁场对聚甲醛凝固组织的影响
    6.1 实验研究方法
    6.2 实验结果
        6.2.1 直流磁场下聚甲醛的凝固组织
        6.2.2 强磁场条件下聚甲醛的凝固组织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磁场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结晶形态的影响
    7.1 实验研究方法
    7.2 实验结果
        7.2.1 直流磁场条件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凝固组织
        7.2.2 强磁场条件下聚甲醛的凝固组织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论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聚合物结晶的相场格子动力学方法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萌芽起始阶段
        1.2.2 理论完善和模型建立阶段
        1.2.3 深化认识和快速发展阶段
        1.2.4 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基础理论
    2.1 玻尔兹曼方程
    2.2 BGKW近似
    2.3 格子玻尔兹曼方程
        2.3.1 一维空间模型
        2.3.2 二维空间模型
        2.3.3 三维空间模型
    2.4 平衡分布函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场—格子动力学耦合模型
    3.1 相场方程
    3.2 改进的温度场方程
    3.3 自适应的时间步长
    3.4 无量纲耦合模型
    3.5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耦合模型的数值解
    4.1 有限差分法
    4.2 相场控制方程的离散
    4.3 温度场控制方程的离散
    4.4 编译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合物结晶的模拟
    5.1 数值模拟结果
        5.1.1 T_c=180℃的结晶形貌
        5.1.2 T_c=195℃的结晶形貌
        5.1.3 T_c=200℃的结晶形貌
        5.1.4 T_c=210℃的结晶形貌
    5.2 模型参数对静态结晶形态的影响
        5.2.1 实验结晶温度对结晶形貌的影响
        5.2.2 各向异性强度对结晶形貌的影响
        5.2.3 潜热对于结晶形貌的影响
    5.3 模型参数对动态结晶形貌的影响
        5.3.1 流场流速对结晶形貌的影响
        5.3.2 界面厚度对结晶形貌的影响
        5.3.3 驱动力参数对结晶形貌的影响
    5.4 串晶的结晶形貌
        5.4.1 直线状串晶形貌
        5.4.2 螺纹状串晶形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阴离子聚合控制聚合物立构规整性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的异构现象
        1.1.1 配位聚合
        1.1.2 自由基和离子型聚合的立体定向能力
        1.1.3 立构规整度的表征
    1.2 阴离子聚合对聚合物结构的控制
        1.2.1 实现阴离子控制聚合物微观结构的方式
        1.2.2 阴离子聚合用于合成反式聚丁二烯
        1.2.3 阴离子聚合用于合成等规聚苯乙烯
    1.3 嵌段共聚物
        1.3.1 传统嵌段
        1.3.2 新型嵌段
        1.3.3 大分子组装
    1.4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及其规格、来源
    2.2 原料纯化与试剂合成
        2.2.1 原料的纯化
        2.2.2 试剂的合成
    2.3 实验方法
        2.3.1 试剂的配制
        2.3.2 反式聚丁二烯的合成
        2.3.3 等规聚苯乙烯的合成
        2.3.4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4 表征与测试
        2.4.1 转化率(Conv./%)
        2.4.2 等规度(%)
        2.4.3 微观结构
        2.4.4 分子量(Mn)及其分布(Mw/Mn)(GPC)
        2.4.5 玻璃化温度(Tg)段溶点(Tm)的测定
        2.4.6 粒径形貌、尺寸及其分布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基于十二烷基苯磺酸钡-正丁基锂体系引发丁二烯聚合的研究
    3.2 基于十二烷基苯磺酸钡-正丁基锂体系引发苯乙烯聚合的研究
        3.2.1 等规聚苯乙烯的表征
        3.2.2 影响iPS等规度的因素
        3.2.3 合成PB-b-iPS的尝试
    3.3 基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正丁基锂体系引发苯乙烯聚合的研究
        3.3.1 等规聚苯乙烯的表征
        3.3.2 影响iPS等规度的因素
        3.3.3 含结晶嵌段的共聚物合成
    3.4 具有结晶嵌段的共聚物的溶液自组装
        3.4.1 激光粒度仪表征
        3.4.2 相差显微镜表征
        3.4.3 电子透射显微镜(TEM)与电子扫描显微镜(SEM)表征
        3.4.4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
    3.5 反式聚丁二烯、等规聚苯乙烯生成机理的探讨
        3.5.1 反式聚丁二烯的生成机理
        3.5.2 等规聚苯乙烯生成机理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四、等规聚苯乙烯的结晶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 [1]等规聚苯乙烯和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结晶性能研究[D]. 王国成. 浙江大学, 2005(07)
  • [2]等规聚丙烯基杂臂星形共聚物的合成及组装形貌研究[D]. 王远劼.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3]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刘伟娇,黄启谷,义建军,豆秀丽,张明革,杨万泰,马利福,李俊拢,汪红丽,孔媛,盛亚平,赵扬锋. 高分子通报, 2010(06)
  • [4]聚合物结晶的相场方法数值模拟研究[D]. 张晨辉. 太原科技大学, 2016(11)
  • [5]等规聚苯乙烯单链、寡链和多链聚集体的结晶、结构和形态[D]. 辛燕. 复旦大学, 2005(02)
  • [6]等规聚苯乙烯的高真空阴离子合成及其在一体化橡胶中的应用[D]. 史丰田.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7]磁场作用下聚合物的凝固组织研究[D]. 滕莹雪. 东北大学, 2010(03)
  • [8]聚合物结晶的相场格子动力学方法数值模拟[D]. 王鑫.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9]等规聚苯乙烯结构与性能研究进展[J]. 许光学,卢泽俭,林尚安. 高分子通报, 1994(02)
  • [10]阴离子聚合控制聚合物立构规整性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研究[D]. 史丰田.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6)

标签:;  ;  ;  ;  

等规聚苯乙烯的晶体形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