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充气屋顶结构

大型充气屋顶结构

一、大型充气屋盖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明,贾水钟,肖魁[1](2021)在《大跨空间结构技术创新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和一些典型的工程实例,对空间结构的关键理论、结构体系、新材料等进行梳理。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重点探讨了柔性空间结构体系,如全张拉结构的结构特点以及设计方法、铝合金空间网格结构及现代胶合木空间结构的材料特性和设计要点,论述了新型空间结构的技术创新与实践。

赵丹玮[2](2021)在《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艺术性表达》文中研究表明

王乐楠[3](2021)在《基于结构特性的充气膜大空间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充气膜结构作为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秀的结构特性,因此充气膜结构这一轻型结构形式被广泛的使用在大空间建筑之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于充气膜结构的研究多半落脚于结构受力、材料性能以及作为建筑造型形态研究等方面,对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研究较为匮乏。笔者发现,充气膜结构的建筑空间往往有着与传统建筑空间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充气膜结构在大空间方面的应用更为突出。充气膜结构的结构特性恰好能够解决大空间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并且能够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充气膜结构大空间形式。本论文选题,试图从理性的、量化的、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充气膜结构这一结构形式所营造的大空间特点,通过对案例资料和技术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充气膜结构特性对其大空间设计的影响。本文以充气膜结构大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结构特性为切入点,对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设计与应用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归纳对比法对充气膜结构大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体系构成,归纳总结出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充气膜结构的材料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对气膜建筑的结构特性进行发掘,总结分析气膜建筑在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其次,本人通过实地考察与模拟分析法对宝鸡蟠龙新区的气膜烧烤乐园建筑进行现场调研,对其室内大空间的热环境和风环境进行实测与模拟,归纳分析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物理环境特点。最后从形态差异、空间功能、适应性设计、材料特性、构造技术等方面对收集的大量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总结设计原则,最后对宝鸡蟠龙新区气膜商业伴侣公园中的部分建筑进行设计应用的对比解析。本文试图从宏观到微观、策略到手法,全面的结合实际案例,在充气膜结构特性的指导下,对充气膜大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代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推动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创作与发展。

梁山[4](2021)在《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平面外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ilt-up建筑体系始于一战前,兴起于二战后,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的大型仓储、厂房、超市等建筑,随后传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超过一百个国家。Tilt-up墙板在Tilt-up建筑体系中作为主要受力构件,其高厚比一般在30至50之间,故Tilt-up墙板也被称为细长墙。根据近几十年美国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对Tilt-up建筑造成的破坏来看,细长墙在地震作用下破坏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平面外弯曲破坏。Tilt-up建筑体系在我国的研究较少,Tilt-up混凝土墙板平面外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不多见。本文参考了国内外Tilt-up墙板试验以及理论研究,结合再生混凝土相关研究,设计了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平面外受力性能试验。试验采用气囊模拟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利用杠杆机构模拟屋盖传递的竖向偏心荷载。试验设计了五面再生混凝土墙板,以高厚比、配筋形式、竖向偏心荷载作为变量,研究了荷载-位移曲线、平面外变形、纵筋应变、二阶效应等,并将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试验与课题组前期完成的Tilt-up普通混凝土墙板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究两种墙板在平面外受力性能上的异同。此外,基于本文试验数据提出了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开裂弯矩与开裂位移计算公式。主要结论如下:(1)再生混凝土墙板在试验中表现为平面外弯曲破坏,中部会出现多道水平裂缝,墙板在开裂后其刚度明显降低,且变形过程中墙板位移增长由慢变快,其荷载-位移曲线呈现出近似的双线性。(2)高厚比对再生混凝土墙板的初始刚度和开裂位移影响较小,但减小高厚比会明显提高墙板的开裂荷载与墙板抗弯承载力。增大竖向偏心荷载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墙板承载力,但影响较小,而采用双排配筋则承载力会有明显提升。(3)双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墙板的受压侧纵筋在墙板持续受弯过程中会由受压状态转变为受拉状态。由于其离中和轴较近使得力臂较短,对承载力贡献较小,可只考虑其构造作用。(4)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由于受力会发生较大变形,故二阶效应对平面外变形影响较大,采用双排配筋可显着减小二阶效应的影响。(5)将再生、普通混凝土墙板进行了多方面对比分析,如荷载-位移曲线、平面外变形、纵筋应变、二阶效应等。结果表明,两种墙板在平面外受力性能上基本相似,可将再生混凝土墙板应用于实际工程。(6)本文基于试验数据拟合提出了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开裂弯矩与开裂位移计算公式,由其得到的弯矩-位移曲线与试验数据接近,可以为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张峥,葛迪,周旋,顾昉[5](2020)在《开合屋盖结构体系在游泳馆建筑中的应用与关键问题分析》文中认为为总结此类开合屋盖结构设计分析要点以供相关工程设计参考,结合已建成或设计完成的游泳馆类开合屋盖项目,分析游泳馆类开合屋盖结构的特点与设计关键问题。与常规开合屋盖结构相比,游泳馆类开合屋盖在使用期限内开启频率高,场内外温差大,气密性和水密性要求更为严格。游泳馆类开合屋盖结构常采用沿泳池长边方向平行移动的方式开启,较为经济合理;活动屋盖部分的结构布置需要综合考虑建筑造型、固定屋盖结构形式以及驱动设备系统的适应性;当活动屋盖的运行轨道支承于固定屋盖钢结构上时,固定屋盖结构的竖向刚度对于开合屋盖的正常运行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保证开合屋盖结构具有合理刚度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室内结构布置的简洁;游泳馆类开合屋盖结构优先选用轮式自驱动力系统,台车运行的同步精度要求较高时,可以选用齿轮齿条驱动系统。

张玉清[6](2020)在《均匀流中ETFE气枕的附加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ETFE(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气枕由于自重轻、造型丰富等优点,被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大跨度建筑结构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空间可展结构。ETFE气枕属于风敏感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变形和振动,进而使得周围风场发生改变,引起显着的附加质量效应。迄今为止,文献在研究薄膜结构风振产生的附加质量时,并未考虑结构振动对上方流场的扰动沿高度方向的变化规律,导致建立的理论解析式无法真实反映薄膜实际运动中产生的附加质量。除此之外,文献中关于附加质量的理论研究多数集中在张拉膜结构方面,尚未发现研究ETFE气枕式充气膜结构在均匀流中引起的附加质量效应,由于两种结构的承力特点差异,张拉膜结构的附加质量解析式是否适用于ETFE气枕还有待考究。本文以下方封闭的ETFE气枕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数值相结合的方法,推导了此类结构在均匀流中振动产生的附加质量,并从静风和均匀流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了影响附加质量计算精度的因素。具体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借助ADINA有限元分析软件,将内充气体和下方封闭结构流场等效为有势流体,与外部膜材共同在结构模块建模,从而考虑内充气体附加质量与下方封闭流场气承刚度的影响;将外部流场等效为均匀层流场在流体模块建模;利用ADINA中的流固耦合(FSI)模块实现气枕与外部流场的双向耦合分析,分析中忽略能量耗散引起的气动阻尼影响;之后将FSI分析得到的结点风荷载时程反向施加到结构上进行结构动力学(CSD)分析。通过对比FSI与CSD的动力响应时程,研究附加质量对ETFE气枕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SI分析得到的动力响应结果明显小于CSD分析结果,说明在外部均匀流场情况下,附加质量对ETFE气枕动力响应具有显着影响,在研究分析中应予以考虑。(2)将内充气体、结构下方封闭流场、外部流场均等效为势流体,在ADINA的CSD模块中完成ETFE气枕与外部静风场的耦合分析,探查结构振动对上方流场的扰动作用沿高度方向的变化规律。在考虑该扰动影响的基础上,基于拉普拉斯方程与伯努利方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推导了低风速均匀流中ETFE气枕的附加质量解析式,并通过对比FSI与施加附加质量后的CSD分析结果,验证了该解析方法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气枕振动时上方附加空气速度沿高度方向可近似为简单四次函数形式分布;根据本文方法求解的附加质量能较好地吻合气枕实际振动中产生的附加质量。(3)在静风情况下,通过对比气枕的静风耦合结果与施加附加质量后的CSD分析结果,研究结构矢跨比、曲率、初始内压、边长等参数对附加质量计算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矢跨比、曲率、初始内压越大的气枕,附加质量计算精度越好,但其影响并不显着;对于边长越大的气枕,附加质量计算精度越差,其影响相比其它参数要明显些,但在可接受范围内。(4)在均匀流情况下,通过对比气枕的流固耦合结果与施加附加质量后的CSD分析结果,研究分析了流场风速、流场风向角、结构初始内压、结构边长等参数对附加质量计算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场风速越大,附加质量计算精度越差,但其影响并不明显;随着流场风向角增大,趋近来流向的位置处附加质量计算精度变差,远离来流向的位置处附加质量计算精度变好,但总体来说,流场风向角对附加质量计算精度的影响并不显着;结构初始内压越大,附加质量计算精度越好,但变化并不明显;在均匀来流作用下,气枕膜面附加质量分布的非均匀性会随结构边长增加而增大,可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进行分区附加质量求解,从而修正其分布的不均匀性。

陆恒[7](2020)在《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文中研究指明可变建筑就是通过某种构件或者装置,在形式或结构上完成一定的位置变化或几何变化,让建筑具有机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跨学科的发展给可变建筑带来新的活力,在材料科学、控制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步的帮助下,可变建筑产生了诸多新型的装置或体系。这些研究的过程都是通过关注一种新兴材料或者新兴机械结构的性能和特性,探索出具有普适性的应用可能和组合方式,从而将这一原理作为可变建筑的方法,最终设计新型的适应性建筑装置。在这个背景下,基于可变建筑理念,本研究从楔形单元着手,寻找它不同形式和不同组合方式带来的形态变化规律,设计了由楔形单元构成的建筑装置系统。研究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1)对三种不同形态的楔形单元原型及其组合后在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化的过程和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基于折纸结构的流体动力人造肌肉性能和特性的探索,将这一原理发展应用于楔形单元上,分析不同楔形单元原型的特点后,提出了弯曲运动、复合运动和曲面运动三种不同变化方式的楔形可变装置。2)制作了可以拟合二维曲线、三维曲线、三种可展面和扫掠曲面的六种楔形可变建筑装置生成和展开工具。通过对多种不同几何形态的拟合,展现出楔形可变装置在建筑中应用潜力。为了方便建筑师使用这种可变装置进行建筑设计,制作了拟合不同形式的六种楔形可变装置工具。3)提出了流体驱动和机械驱动两种楔形可变建筑装置的控制方式。通过对楔形可变装置的原理和工程制造中常用的动力驱动方式的研究,设计了两种适用于本本装置的变化过程控制方式。4)开展了基于楔形单元可变建筑装置的设计实践。应用前文研究的成果和制作的工具,对三种典型的不同运动方式的楔形可变装置进行具体设计。完成了建筑外立面出入口装置设计、室内可变建筑吊顶设计和室内动态展墙设计。本研究基于对楔形单元这种常见机械构件的特性研究,发展了这种原理技术下的建筑装置的设计。为可变建筑的设计手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正文共约45 000字,图表166幅。

奚琦[8](2020)在《国家速滑馆屋盖结构选型和施工方案模拟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超大型的场馆类建筑,成为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载体,建筑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对大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要场馆,国家速滑馆不仅是赛会期间滑冰项目的主赛场,也是赛后举办各种比赛活动、推广冰雪运动的重要场所。本文从设计角度出发,依托该工程实例,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托,同时总结经验,给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对国家速滑馆项目屋盖结构的选型过程,施工方针分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工程资料,总结不同结构形式的特点,结合以往工程经验和试算,从结构尺度、工程造价、施工难易程度、施工周期等方面入手,从概念设计角度,对屋盖结构形式的选择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张力结构能最大限度发挥材料性能,是解决大跨度空间结构时最高效的结构布置方案。2.索网为柔性结构,为了更准确控制结构整体位移,保证索网形态。提出了先负载再张拉,幕墙索全程约束的施工方案。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利用初应变法对马鞍形索网的施工方案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预负载后张拉的施工方案索力偏差10%以内,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由于张拉控制力与结构初始状态受力相互对应,方便过程监测;幕墙索可全程参与受力,帮助提高施工阶段环桁架的稳定性,还能为施工监测提供间接参考。3.分别对三种张拉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单次同步张拉数量较少的稳定索,虽然会增加索力变化幅度,但可减少工期和构件间的相互影响,避免进行超张拉,因此建议采用同步张拉的施工方案。4.通过模型试验与现场监测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了施工过程中的敏感构件和施工顺序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幕墙索对环桁架变形敏感,施工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监测和调整;预负载的顺序对张拉过程有明显影响,采用预负载可以使施工过程中更均匀的形成刚度,内力变化平稳。

屈雨浓[9](2020)在《Tilt-up建筑体系墙板设计方法与平面外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于工业厂房和物流仓库的需求日益提高。混凝土 Tilt-up建筑结构是目前北美地区厂房及物流仓库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体系,具有简单、经济、快捷、耐久等优势。该体系的混凝土外墙板通过在现场平躺浇筑的方法高效的建造,节省了大量竖向支模工作和运输费用。Tilt-up建筑结构体系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Tilt-up墙板的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有助于该体系在国内的应用和推广。Tilt-up墙板通常具有较大的高厚比(30-50左右),在实际工程中主要承受由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产生的平面外均布荷载。目前我国关于Tilt-up建筑体系以及混凝土墙板平面外受力的试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调研了国内外有关Tilt-up墙板的相关试验与理论研究后设计了足尺墙板的平面外受力试验。该试验采用自主设计的平面外加载装置,研究了 4个足尺混凝土 Tilt-up墙板在偏心竖向荷载和平面外均布荷载的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曲线等基本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中,主要考虑高厚比、钢筋布置形式、偏心轴向荷载大小对混凝土 Tilt-up墙板受力性能的影响,测试了各试件的开裂荷载、开裂位移、屈服荷载、屈服位移、裂缝的分布,并分析了由P-A效应产生的二阶弯矩占总弯矩的比值。此外本文还简要介绍了适用于ACI-318规范的混凝土 Tilt-up墙板设计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对情况。最后,本文研究了 ABAQUS模拟的方法,为后续的数值分析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万宗帅[10](2020)在《新型充气膜混合结构形态分析及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充气膜结构具有质量较轻、建造速度快和外形美观等优点,自出现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大跨空间结构建筑。目前,世界各地的学者对充气膜结构的结构形式与力学性能开展了诸多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传统充气膜结构在近几十年的工程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结构形式单一、整体刚度较小、承载能力不足等,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为此,本文充分考虑充气膜结构的受力特点,提出将传统充气膜结构与刚性构件组合起来的新型充气膜混合结构体系,重点探讨了三种可能的新型充气膜混合结构体系的实现形式。进一步将基于图解静力法的组合平衡建模法(CEM)应用于充气膜混合结构的形态分析,基于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并总结了充气膜混合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三类新型充气膜混合结构体系的提出根据各类充气膜结构在内气压和外力作用下的整体受力,提出气承式混合结构、气囊式混合结构和肋环多气囊式混合结构三种充气膜混合结构新体系,通过力学概念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混合结构中充气膜结构与刚性构件的最优组合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充气膜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刚度和承载力,并使所提出的混合结构体系具有丰富的建筑造型。2、基于组合平衡建模法的充气膜混合结构体系的形态分析由于充气膜混合结构的构件种类较多、受力较复杂,传统形态分析方法难以形象直观地建立整体模型,且难以表达结构体系中形与力的显性关系。为此介绍了一种基于力的平衡的形态分析方法,该方法衍生于基于向量的三维图解静力法和组合平衡建模法,进而结合内气压迭代的方式可应用于充气膜结构的形态分析中。针对三种新型结构体系,讨论了在所提出的形态分析方法中能够实现的设计参数变化,并通过调整“形”与“态”的相关参数进行形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形态分析方法收敛速度较快,允许设计师根据需要生成大量可能的结构平衡形态,并且可以同时考虑结构受力和建筑外观,特别适用于建筑结构的前期方案设计阶段。3、气囊式混合结构体系静力性能试验研究为了准确了解气囊式混合结构的受力性能,设计并制作了4m跨度的模型试件,开展了在充气加压成形、全跨荷载和半跨荷载下的结构静力性能试验研究。试验中设计制作了自动化的加载和测量装置,测量了结构各构件的应力和位移随荷载增加的发展变化情况,得到了此类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并获得了内气压在充气成形和外荷载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了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证明了本文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在充气成形和静力加载过程中均有稳定可靠的力学性能,气囊可以给上弦刚性构件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4、新型充气膜混合结构静力性能数值分析为全面系统了解三种混合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建立了考虑膜材的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将其在内气压作用下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形态分析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两个模型之间内力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在数值分析模型中,针对所提出三种充气膜混合结构,分别考虑了气囊内气体量恒定和内气压恒定两种情况,并证明了将气囊式混合结构的气囊分割为多个气室后对整体结构的有利影响。研究表明三种结构体系均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从方案设计到精细化设计的创新型设计方法。

二、大型充气屋盖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充气屋盖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跨空间结构技术创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空间结构理论与分析方法
    1.1 找形与优化
    1.2 稳定性研究
    1.3 抗风设计研究
    1.4 抗震设计研究
2 空间结构体系与新材料
    2.1 空间结构体系设计与应用
    2.2 空间结构新材料的应用研究
        2.2.1 铝合金材料的应用
        2.2.2 木材的应用
        2.2.3 膜结构
3 典型工程实践案例
    3.1 全张拉结构
        3.1.1 航海博物馆
        3.1.2 枣庄市市民中心二期体育场
        (1)内环结构。
        (2)外环结构。
        (3)屋面结构。
    3.2 铝合金空间网格结构
        3.2.1 上海辰山植物园
        3.2.2 世博文化公园温室
    3.3 现代胶合木空间结构
4 结语

(3)基于结构特性的充气膜大空间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膜结构的发展
        1.1.2 充气膜结构的广泛应用
        1.1.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充气膜结构
        1.3.2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发展及结构特性概述
    2.1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体系构成和发展现状
        2.1.1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体系构成
        2.1.2 充气膜结构与传统结构对比
        2.1.3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发展现状
    2.2 气膜建筑的结构特性发掘
        2.2.1 材料层面
        2.2.2 空间层面
        2.2.3 构造层面
        2.2.4 建造层面
    2.3 气膜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2.3.1 空间形态的多变
        2.3.2 建造方式的多样
        2.3.3 应用功能的拓展
    2.4 本章小结
3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分析
    3.1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调研实测
        3.1.1 对象选取
        3.1.2 测试方案设计
        3.1.3 场地实测与结果分析
    3.2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模拟
        3.2.1 室内风环境模拟
        3.2.2 室内热环境模拟
    3.3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总结
        3.3.1 物理环境特征
        3.3.2 环境稳定性下的结构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结构特性下的充气膜结构大空间设计策略
    4.1 形态差异下的大空间布置
        4.1.1 向心式布置
        4.1.2 棋盘式布置
        4.1.3 自由式布置
    4.2 高阔空间下的大空间利用
        4.2.1 平面功能的复合型利用
        4.2.2 竖向空间的高效利用
    4.3 建造快捷下的适应性设计
        4.3.1 适应性组合
        4.3.2 适应性建造
    4.4 材料特性下的交互性增强
        4.4.1 内部交互性
        4.4.2 外部交互性
    4.5 构造技术下的舒适安全性提升
        4.5.1 空气调节设计
        4.5.2 灯光照明设计
        4.5.3 密闭门窗设计
        4.5.4 声环境设计
        4.5.5 地域差异性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结构特性下的充气膜结构大空间设计应用
    5.1 设计原则
        5.1.1 空间形态的适应性
        5.1.2 室内空间的高效率
        5.1.3 室内环境的高舒适
        5.1.4 调控系统的节能性
        5.1.5 大跨结构的安全性
    5.2 应用案例概况——宝鸡蟠龙新区的气膜商业伴侣公园项目
        5.2.1 项目概况
        5.2.2 建造过程
    5.3 结构特性下的多功能应用
        5.3.1 酒店住宿类应用
        5.3.2 零售商业类应用
        5.3.3 温泉休闲类应用
    5.4 应用对比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
        参与科研项目
        专利
        实践项目

(4)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平面外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Tilt-up建筑体系的研究背景
    1.2 Tilt-up建筑体系简介
    1.3 Tilt-up建筑体系墙板的受力特点及简化模型
    1.4 Tilt-up墙板设计方法发展历程
        1.4.1 Tilt-up建筑体系的早期发展
        1.4.2 墙板设计方法的发展
    1.5 国外关于Tilt-up墙板平面外受力性能的研究
    1.6 国内关于Tilt-up建筑体系的研究
    1.7 Tilt-up建筑体系在国内的实例工程应用
    1.8 国内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8.1 再生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现状
        1.8.2 再生混凝土梁研究现状
        1.8.3 再生混凝土柱研究现状
        1.8.4 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研究现状
    1.9 再生混凝土结构实际工程
    1.10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1.11 本章小结
第2章 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平面外受力性能试验设计
    2.1 试验研究对象和目的
    2.2 材料性质
        2.2.1 再生混凝土材料性质
        2.2.2 钢筋材料性质
    2.3 试验构件设计
        2.3.1 墙板基本信息
        2.3.2 钢筋布置
        2.3.3 钢筋应变片布置
        2.3.4 墙板底部预埋钢管
        2.3.5 墙板顶部预埋钢板及其连接件
    2.4 试验构件制作
    2.5 墙板受力简化模型
    2.6 试验装置设计
    2.7 墙板与试验装置安装
    2.8 试验测量内容与测量方法
    2.9 试验加载制度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试验结果分析
    3.1 Tilt-up墙板试验现象
    3.2 墙板裂缝分析
    3.3 气压数值分析
    3.4 墙板位移分析
    3.5 墙板荷载-位移曲线
    3.6 墙板平面外变形曲线
    3.7 墙板开裂行为分析
    3.8 墙板纵筋应变分析
    3.9 墙板特征位移与特征荷载
    3.10 高厚比对单筋墙板受力和变形的影响
    3.11 竖向偏心荷载对单筋墙板受力和变形的影响
    3.12 二阶效应分析
    3.1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生与普通混凝土墙板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1 Tilt-up普通混凝土墙板试验介绍
    4.2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4.3 裂缝对比
    4.4 平面外变形曲线对比
    4.5 纵筋应变对比
    4.6 特征位移与特征荷载对比
    4.7 二阶效应对比
    4.8 补充分析
        4.8.1 配筋形式对墙板受力和变形的影响
        4.8.2 高厚比对双筋墙板受力和变形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承载力与变形计算
    5.1 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承载力计算
    5.2 理论弯矩-位移曲线
    5.3 试验弯矩-位移曲线
    5.4 改进的计算方法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开合屋盖结构体系在游泳馆建筑中的应用与关键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体系选型研究
    1.1 开合方式
    1.2 活动屋盖结构体系选型
        1.2.1 同济大学四平校区游泳馆
        1.2.2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游泳馆
    1.3 固定屋盖结构体系选型
2 驱动系统设计
3 气密性保证措施
4 结论

(6)均匀流中ETFE气枕的附加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势流理论方法
        1.2.2 基于压力波动方程简化流体力学方法
        1.2.3 基于气动声学理论方法
        1.2.4 利用风洞试验确定附加质量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附加质量对ETFE气枕动力响应的影响
    2.1 基本假定
    2.2 ETFE气枕模型
        2.2.1 外部膜材与内充气体共同作用方程
        2.2.2 ETFE气枕模型建立
        2.2.3 ETFE气枕模型验证
    2.3 流场模型
        2.3.1 均匀流场模型建立
        2.3.2 流场模块有限元验证
    2.4 流固耦合分析与CSD时程分析
        2.4.1 流固耦合分析
        2.4.2 CSD时程分析
        2.4.3 动力时程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均匀流中ETFE气枕的附加质量理论研究
    3.1 均匀流中气枕的附加质量分解
    3.2 结构振动产生的附加质量
        3.2.1 结构振动对上方流场的扰动作用
        3.2.2 结构振动产生的扰动气动力
        3.2.3 结构振动产生的附加质量
        3.2.4 积分求解
        3.2.5 速度函数指数对附加质量计算精度的影响
    3.3 结构形状改变产生的附加质量
        3.3.1 结构形状改变产生的瞬时气动力
        3.3.2 结构形状改变产生的附加质量
        3.3.3 公式中的参数确定
    3.4 附加质量计算方法的验证
        3.4.1 静风情形下
        3.4.2 均匀流情形下
    3.5 本章小结
4 在静风情况下附加质量计算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参数选择
    4.2 结构矢跨比的影响
    4.3 结构曲率的影响
    4.4 结构初始内压的影响
    4.5 结构边长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在均匀流情况下附加质量计算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参数选择
    5.2 流场风速的影响
    5.3 流场风向角的影响
    5.4 结构初始内压的影响
    5.5 结构边长的影响
        5.5.1 按照均匀分布原则施加附加质量
        5.5.2 按照加权分区原则施加附加质量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的确定
    1.4 可变建筑的研究历史及其发展
        1.4.1 国内外可变建筑研究历史
        1.4.2 新技术下可变建筑的发展
        1.4.2.1 可变建筑与材料科学结合
        1.4.2.2 可变建筑与控制技术结合
        1.4.2.3 可变建筑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平台
    1.7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1.8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基于楔形单元的拟合曲线与曲面的研究
    2.1 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原理
    2.2 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的单元与变化
        2.2.1 楔形单元装置的弯曲运动
        2.2.1.1 弯曲运动的单元形式
        2.2.1.2 弯曲运动楔形单元装置变化过程
        2.2.2 楔形单元装置的复合运动
        2.2.2.1 复合运动的单元形式
        2.2.2.2 复合运动楔形单元装置变化过程
        2.2.3 楔形单元装置的曲面运动
        2.2.3.1 曲面运动的单元形式
        2.2.3.2 曲面运动楔形单元装置变化过程
        2.2.4 基于楔形单元可变建筑装置变化后形式的影响因素
        2.2.4.1 楔形块间夹角
        2.2.4.2 楔形块自身长度
        2.2.4.3 任意曲率曲线模拟
    2.3 基于楔形单元的曲线拟合
        2.3.1 基于楔形单元的二维曲线拟合
        2.3.1.1 基于楔形单元的二维曲线拟合原理
        2.3.1.2 基于楔形单元的二维曲线拟合过程
        2.3.1.3 基于楔形单元的二维曲线拟合的生成和展开工具
        2.3.2 基于楔形单元的三维曲线拟合
        2.3.2.1 基于楔形单元的三维曲线拟合原理
        2.3.2.2 基于楔形单元的三维曲线拟合过程
        2.3.2.3 基于楔形单元的三维曲线拟合生成和展开工具
    2.4 基于楔形单元的曲面拟合
        2.4.1 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展面拟合
        2.4.1.1 基于楔形单元的柱面拟合
        2.4.1.2 基于楔形单元的锥面拟合
        2.4.1.3 基于楔形单元的切线面拟合
        2.4.2 基于楔形单元的扫掠曲面拟合
        2.4.2.1 基于楔形单元的扫掠曲面拟合原理
        2.4.2.2 楔形可变装置拟合扫掠曲面过程
        2.4.2.3 基于楔形单元的扫掠曲面拟合生成和展开工具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设计
    3.1 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设计总体介绍
        3.1.1 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应用典型分类
        3.1.1.1 运动方向与重力平行
        3.1.1.2 运动方向与重力垂直克服重力
        3.1.1.3 运动方向与重力垂直不克服重力
        3.1.2 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的控制方式
        3.1.2.1 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的气动或液动控制方式
        3.1.2.2 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的机械动力控制方式
        3.1.3 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三类运动方式应对
        3.1.3.1 运动方向与重力平行类型
        3.1.3.2 运动方向与重力垂直克服重力类型
        3.1.3.3 运动方向与重力垂直不克服重力类型
    3.2 建筑外立面动态出入口设计
        3.2.1 设计目标
        3.2.2 设计生成
        3.2.3 建筑动态出入口装置楔形单元设计
        3.2.3.1 装置保持竖直状态对单元设计的影响
        3.2.3.2 建筑动态出入口装置楔形单元的生成与分类
        3.2.3.3 建筑动态出入口装置的一般楔形单元
        3.2.3.4 动态出入口装置的与建筑连接处楔形单元
        3.2.3.5 建筑动态出入口装置的方向转换楔形单元
        3.2.3.6 建筑动态出入口装置的底部楔形单元
        3.2.4 建筑动态出入口装置连接系统设计
        3.2.4.1 楔形单元间连接方式设计
        3.2.4.2 楔形可变装置与既有建筑体系连接设计
        3.2.5 建筑出入口装置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3.2.5.1 楔形可变装置运动控制系统
        3.2.5.2 建筑出入口装置动态过程
    3.3 室内可变建筑吊顶装置设计
        3.3.1 设计目标
        3.3.2 设计生成
        3.3.3 室内可变吊顶装置楔形单元设计
        3.3.3.1 室内可变吊顶装置楔形单元的生成
        3.3.3.2 室内可变吊顶的楔形单元设计
        3.3.4 室内可变吊顶装置连接系统设计
        3.3.4.1 气动与机械动力可变装置组合
        3.3.4.2 高密度泡沫楔形单元间连接
        3.3.4.3 铝型材骨架单元间连接
        3.3.4.4 气动楔形泡沫装置与铝型材骨架连接
        3.3.5 室内可变吊顶装置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3.3.5.1 室内可变吊顶装置泡沫楔形单元气动控制系统设计
        3.3.5.2 室内可变吊顶装置铝型材骨架机械控制系统设计
        3.3.5.3 室内可变吊顶装置动态过程
    3.4 动态展墙楔形可变装置设计
        3.4.1 设计目标
        3.4.2 设计生成
        3.4.3 动态展墙装置楔形单元设计
        3.4.3.1 动态展墙装置楔形单元的生成
        3.4.3.2 动态展墙装置楔形单元的设计
        3.4.4 动态展墙装置连接系统设计
        3.4.4.1 楔形单元间连接方式设计
        3.4.4.2 楔形可变装置与既有建筑体系连接设计
        3.4.5 动态展墙装置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内容与成果总结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国家速滑馆屋盖结构选型和施工方案模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本文研究课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间结构选型
        1.2.2 空间结构施工仿真分析
    1.3 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结构方案选型对比
    2.1 大跨度建筑概述
        2.1.1 结构选型的意义
        2.1.2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形式与工程实例
    2.2 大跨度结构选型的影响因素
        2.2.1 建筑外观的影响
        2.2.2 建筑功能的影响
        2.2.3 经济因素的影响
    2.3 国家速滑馆工程屋盖结构方案选择
        2.3.1 项目概况
        2.3.2 屋盖结构方案比较
第3章 索网结构施工张拉过程分析
    3.0 引言
    3.1 国内外工程实践
    3.2 张拉方案概述
        3.2.1 基本原则
        3.2.2 施工方案
        3.2.3 张拉过程中的难点分析
        3.2.4 同步张拉和分批张拉
    3.3 张拉过程分析方法
    3.4 张拉过程模拟
        3.4.1 幕墙索安装
        3.4.2 承重索安装及预负载
        3.4.3 稳定索张拉
        3.4.4 张拉方案小结
        3.4.5 局部断索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试验与现场施工对比
    4.1 模型试验
        4.1.1 试验模型
        4.1.2 模型试验对比
    4.2 现场施工及监测
        4.2.1 减少施工误差的措施
        4.2.2 施工张拉控制工装
        4.2.3 张拉方案调整
        4.2.4 施工过程对比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Tilt-up建筑体系墙板设计方法与平面外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Tilt-up建筑的概念简介
    1.2 Tilt-up墙板施工工艺简介
        1.2.1 墙板布置方案制订
        1.2.2 支模板与绑扎钢筋网
        1.2.3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1.2.4 墙板吊装与固定支撑
    1.3 Tilt-up墙板的受力特点
    1.4 Tilt-up墙板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
        1.4.1 概念的提出与早期发展
        1.4.2 设计方法的发展
        1.4.3 试验论证
        1.4.4 规范制定
        1.4.5 规范修订
    1.5 关于开裂弯矩Mcr和有效惯性矩法的研究
    1.6 国外学者关于Tilt-up墙板平面外受力性能的研究
    1.7 国内学者对Tilt-up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
    1.8 国内Tilt-up建筑工程实例介绍
    1.9 本课题的而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2章 Tilt-up墙板平面外受力性能试验
    2.1 引言
    2.2 材料性能
        2.2.1 混凝土材料性质
        2.2.2 钢筋材料性质
    2.3 试验构件设计与制作
        2.3.1 试件尺寸及配筋
        2.3.2 试件顶部预埋钢板构造
        2.3.3 试件底面预埋半圆钢管构造
        2.3.4 试件制作
    2.4 试验装置设计与安装
        2.4.1 受力简图
        2.4.2 试验装置设计
        2.4.3 试验装置安装
    2.5 加载制度与测量方案
        2.5.1 加载制度
        2.5.2 数据采集
第3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现象
    3.2 裂缝分布
    3.3 气囊气压与墙板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
    3.4 荷载-位移曲线
    3.5 平面外变形
    3.6 开裂分析
    3.7 钢筋应变分析
    3.8 配筋形式对墙板受力和变形的影响
    3.9 墙厚对墙板受力和变形的影响
    3.10 竖向偏心荷载对墙板受力和变形的影响
    3.11 特征荷载与特征位移
    3.12 二阶效应
    3.13 本试验与加州试验结果对比
第4章 Tilt-up墙板设计及计算方法研究
    4.1 ACI-318建议的设计方法
    4.2 一阶弯矩M_(ua)
    4.3 考虑二阶效应的最大弯矩M_u
        4.3.1 迭代法计算最大弯矩
        4.3.2 弯矩放大法计算最大弯矩
    4.4 截面受弯承载力φM_n
    4.5 使用荷载下的位移限值
    4.6 计算结果对比
        4.6.1 理论计算
        4.6.2 试验结果
第5章 基于ABAQUS的Tilt-up墙板平面外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ABAQUS软件简介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
        5.3.1 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
        5.3.2 钢筋本构关系
        5.3.3 试件模型的建立
    5.4 模型验证
        5.4.1 混凝土塑性应变云图
        5.4.2 钢筋塑性应变云图
        5.4.3 荷载位移曲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型充气膜混合结构形态分析及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膜结构材料的分类
    1.3 传统充气膜结构的研究现状
        1.3.1 传统充气膜结构的分类
        1.3.2 传统充气膜结构的发展瓶颈
    1.4 充气膜混合结构的发展及新体系的提出
        1.4.1 现存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
        1.4.2 三类新型充气膜混合结构的提出
    1.5 充气膜结构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5.1 设计阶段的定义
        1.5.2 形态分析方法
        1.5.3 现有形态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组合平衡建模的充气膜结构形态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图解静力法基本知识
        2.2.1 传统图解静力法
        2.2.2 三维图解静力法
    2.3 组合平衡建模法
    2.4 适用于充气膜结构的形态分析方法
        2.4.1 基本假定
        2.4.2 形态分析的数学描述
        2.4.3 形态分析的图形学迭代策略
    2.5 兼顾“形”与“态”的形态分析方法
        2.5.1 “形”因素的影响效应
        2.5.2 “态”因素的影响效应
        2.5.3 结构拓扑的演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承式混合结构的形态分析及体系演化
    3.1 引言
    3.2 基于组合平衡建模的形态分析方法
        3.2.1 结构拓扑关系
        3.2.2 内气压等效方法
        3.2.3 目标及结果形态
    3.3 气承式混合结构形态演化
        3.3.1 “形”因素的影响效应
        3.3.2 “态”因素的影响效应
        3.3.3 外荷载与支反力的转化
        3.3.4 结构拓扑关系的衍生
        3.3.5 丰富多彩的建筑结构造型
    3.4 气承式混合结构初始态内力分析
        3.4.1 结构形态分析
        3.4.2 忽略膜材的内力状态
        3.4.3 考虑膜材的内力状态
    3.5 传统充气膜结构初始态内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囊式混合结构的形态分析及体系演化
    4.1 引言
    4.2 气囊式膜结构的形态分析基本思路
    4.3 基于优化理论的结构拓扑关系修正方法
        4.3.1 优化问题基本原理
        4.3.2 算例分析
    4.4 气囊式混合结构形态分析
        4.4.1 简单气囊式混合结构
        4.4.2 环形气囊式混合结构
        4.4.3 具有中间联系构件的气囊式混合结构
    4.5 考虑膜材的结构精细化设计
        4.5.1 结构初始形态分析
        4.5.2 结构精细化设计
        4.5.3 结构充气成形状态
    4.6 中心加强型气囊式混合结构
        4.6.1 结构体系的演化
        4.6.2 与传统空间网格结构的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肋环多气囊式混合结构体系及形态分析
    5.1 引言
    5.2 肋环多气囊式混合结构体系
    5.3 基于组合平衡建模法的子体系与整体结构形态分析
        5.3.1 内环子结构体系
        5.3.2 中环子结构体系
        5.3.3 外环子结构体系
        5.3.4 整体结构的生成
    5.4 考虑膜材的结构精细化设计
        5.4.1 结构模型
        5.4.2 充气成形和预应力引入
        5.4.3 与形态分析模型中构件内力对比验证
    5.5 与索穹顶结构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囊式混合结构的静力性能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设计
        6.2.1 试件设计
        6.2.2 加载装置
        6.2.3 测量装置
    6.3 材料力学性能
        6.3.1 气囊膜材
        6.3.2 上弦刚性构件
    6.4 有限元模型
    6.5 试验结果和现象
        6.5.1 结构安装和成形
        6.5.2 全跨加载试验
        6.5.3 半跨加载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充气膜混合结构的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
    7.1 引言
    7.2 气承式混合结构受力性能及失效机理
        7.2.1 拉压组合结构(初始态)
        7.2.2 全受拉结构(初始态)
    7.3 气囊式混合结构受力性能及失效机理
        7.3.1 具有中间联系构件的气囊式混合结构
        7.3.2 中心加强型气囊式混合结构
    7.4 肋环多气囊式混合结构受力性能及失效机理
        7.4.1 全跨均布荷载
        7.4.2 半跨均布荷载
        7.4.3 风荷载
    7.5 充气膜混合结构设计方法
        7.5.1 结构形态分析
        7.5.2 结构精细化设计
        7.5.3 内气压的设定和控制
        7.5.4 膜与索、杆的连接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大型充气屋盖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空间结构技术创新与实践[J]. 李亚明,贾水钟,肖魁. 建筑结构, 2021(17)
  • [2]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艺术性表达[D]. 赵丹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结构特性的充气膜大空间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乐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Tilt-up再生混凝土墙板平面外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梁山.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开合屋盖结构体系在游泳馆建筑中的应用与关键问题分析[J]. 张峥,葛迪,周旋,顾昉. 建筑结构学报, 2020(S2)
  • [6]均匀流中ETFE气枕的附加质量研究[D]. 张玉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楔形单元的可变建筑装置[D]. 陆恒. 南京大学, 2020(09)
  • [8]国家速滑馆屋盖结构选型和施工方案模拟分析研究[D]. 奚琦.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9]Tilt-up建筑体系墙板设计方法与平面外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屈雨浓.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10]新型充气膜混合结构形态分析及受力性能研究[D]. 万宗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大型充气屋顶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