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沙地区粮油收购形势喜人(论文文献综述)
黄兴意[1](2021)在《萧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研究(1977-1984)》文中研究表明
陈光敏[2](2021)在《西林TY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略制定对企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走向。尤其对于处于转型或升级阶段的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合理性更直接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在市场里的发展。四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而当前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为农业生产行业提供了宝贵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进行升级转型,拓展多种增收渠道,成为企业保持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林TY果业有限公司是百色市柑桔产业的领军企业。公司2016年组建,主营业务是收购、加工(打蜡)、包装、储运、销售沙糖桔、贡柑、沃柑等柑桔类水果,逐渐开发高端水果、农产品深加工、进出口贸易、电商平台销售、生物有机肥生产、冷链物流等多种业务。本论文以TY公司为对象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公司外部环境和行业环境及该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等方面。本文运用了PEST分析工具、波特五力模型及SWOT分析模型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其中,PEST分析法的运用,经分析认为从外部宏观环境来看,其对该公司来说是有利的;波特五力模型的运用,经分析认为从行业环境来看,虽然该公司在当地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是放在国内外、区内外的大环境中,激烈地竞争对企业来说威胁巨大;SWOT分析模型的运用,对企业内部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开展系统化的分析,得出TY公司处于整体不利的外部环境,但也还存在着机会;公司内部存在着一些劣势,但总体优势大于劣势的结论,并构建了SWOT矩阵,分别就SO、WO、ST、WT等战略进行分析比较,得出ST纵向一体化战略是当前公司发展最佳战略。接着为公司制定出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并从公司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战略实施措施和保障,包括扩大优良品种基地、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增强产品深加工创新、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加快产业链一体化建设等等。最后,还从资金投入、人力资源、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四个方面为企业制定了发展战略保障措施,促进企业朝向现代化的方向升级发展。笔者在本论文中针对TY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发展战略设计,本次研究成果将为该公司提供科学的参考,同时也希望对西林县乃至广西柑桔产业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对同类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王东[3](2021)在《找回“中间地带”:后税费时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模式重构 ——基于李家岗“乡贤治村”实践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
张译木[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强农民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群体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道德素质,是助力新时代农民养成正确价值观、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民群体层次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现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其有效性。因此,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群体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建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必要保证。本文依循在历史研究中梳理问题、在文本阅读中提炼观点、在现实反思中建构体系的研究理路,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阐述自主性视角下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概念的梳理界定,有针对性的挖掘到了研究的理论、历史、现实依据。第三章,阐述自主性理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基础。分别从三个历史阶段: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循序渐进阐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心路历程。第四章,从农民自主性角度透视从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第五章,阐述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深度描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第六章,深度剖析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阻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于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的建议。
杨杰[5](2020)在《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种子质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上种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仅落后于美国。2017年我国国内种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22亿元,耕地面积约为20.24亿亩。虽然市场规模庞大,但我国种业竞争力却较弱。根据种业平台大数据,至2019年末,全国范围内持证种子企业数量约5937家,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种子企业不足2%。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目前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和制种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水稻种子行业研发周期较长、需要大量资本投入,风险较大,投资回报率却比较低,需要政府大力支持。随着新种子法出台,种子企业品种审定渠道大大拓宽,审定周期大幅缩短,品种的更新换代更加迅速,这无疑加剧了种子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本文以江西HY种业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战略理论为基础,运用战略管理相关分析工具,对江西HY种业公司的发展战略问题展开研究。文中详细分析了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包括产业生命周期分析、产业内战略群组分析、公司的资源与能力分析等,并运用SWOT分析法得到战略组合。最后,总结出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以期为江西HY种业公司和其他杂交水稻种子企业提供参考。
魏宇[6](2020)在《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网络营销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各领域各行业都在积极与互联网寻求合作,电商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合作形式之一。而农产品作为最晚入驻其中的一员,还很年轻,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新疆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为了结合新疆的农产特色发展经济,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提高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但产品的销路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产品销路受阻就不能达到果农的预期收入。各种原因,最根本的是相关市场的营销体系还很不完善,现有的体系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管理上也有待加强。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在了解并掌握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市场营销的知识背景,在分析新疆特色农产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瓜果批发市场展开实地调研,在掌握特色农产品网销现状的基础上对新疆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展开述评,分析新疆特色农产品现有网络营销策略运行状况,为突破网销体系的瓶颈指明发展方向。经过对现有网络营销的分析调查,得出导致新疆特色农产品销量受阻的原因主要是价格和产品的新鲜度,生鲜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年轻小白领、经济能力较强的家庭以及学生。因此在制定新疆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创新方案时就要充分考虑这类人群的需求,从直播与团购这种新鲜网络营销模式提供优化思路。最后针对网络营销创新方案出现的问题应当从培养特色人才、建设自己的物流体系、生产标准化、加强创新意识以及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体系这几方面做出改变。通过现有的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网络营销的分析,发现了其中致使销路受阻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即应当将线上线下两条销售渠道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农优产品市场的占有份额,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希望本文的观点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赵小敏[7](2019)在《1949年以来广州市民饮食生活方式流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谭银清[8](2019)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研究》文中认为国外农民合作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合作社的优势源于其独特的制度安排,其中“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制度和“限制资本报酬,盈余按交易额返还”的收益分配制度是合作社的制度“硬核”,体现了合作社的本质属性。但是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合作社的制度“硬核”,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组织变异。这使得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看上去名不副实以至于遭到学术界的强烈批评,甚至有学者坦言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此同时,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试图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学界的批评与质疑还是政府的引导与干预似乎都未能“纠正”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轨道,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然沿着自己的轨迹迅猛向前发展。合作社诞生于西方,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了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西方合作社与时俱进,其组织运行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其中有变迁更有传承,西方合作社的组织运行模式在今天依然保持着传统合作社的制度内核。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源于西方、学习西方,为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如此普遍的组织变异呢?进一步,为分散、弱小的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成员增产增收是现阶段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功能定位,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又会如何影响其功能实现呢?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深入研究。1、本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外农业合作社组织变异比较。首先将国外农业合作社分为欧美和日韩两大类型,梳理其组织运行模式并归纳其组织运行的一般特征。然后按照领办者身份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成四大类型,分析并概括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运行特征。最后通过国内外农业合作社的对比分析,从产权结构、决策方式、盈余分配方式等三个方面揭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情况。(2)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理论分析。主要是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借鉴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展开理论分析。基于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进路和现实约束,从领办者专有性资源和组织成本入手,通过对领办者和成员之间事前、事后的博弈均衡来揭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形成机制。(3)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定量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合作社层面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logistic多分类回归模型,从领办者专有性资源和组织成本两个层面检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影响效应。具体工作包含调查组织设计,样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运行情况的描述与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计量分析等。(4)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质性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进行动态考察,重点关注政府支持和外部压力对合作社制度安排的调节作用,力图回答何种条件下领办者可能会让渡出一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以期进一步揭示特定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去异化”机制。(5)组织变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影响。主要任务是利用微观层面的合作社调研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组织变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影响,重点考察合作社资本结构、合作社决策方式、合作社收益分配方式的影响效应。具体内容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测度与比较、组织变异对合作社服务功能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等。(6)组织变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功能的影响。主要任务是利用微观层面的成员调研数据,构建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组织变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功能的影响,重点考察合作社资本结构、成员退出权、合作社决策方式、合作社收益分配方式的影响效应。具体内容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户增收的总体情况及差异比较、组织变异影响农户增收的实证检验等。(7)促进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包含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原则和实施路径等。2、本文按照“科学问题识别——理论分析推演——实证分析验证——规范分析归纳”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研究结论表明:(1)与国外农业合作社相比,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主要体现在产权结构、决策方式和盈余分配三个方面。产权结构上,样本合作社中理事长和少数核心成员的出资比例超过60%的合作社占到了样本总体的90%,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本构成十分集中;决策方式上,采用“一股一票”进行决策的合作社占到了总体的48%,真正采用“一人一票”进行决策的合作社只占到总体的27%,“一股一票”而非“一人一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的主要决策方式;盈余分配方式上,67.9%的合作社以“按股分红”为主,只有19.8%的合作社按“交易额”对成员进行盈余返还,“按股分配”成为合作社盈余分配的主要方式。(2)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决策方式上存在“一人一票”被“默认多数同意”替代的现象;盈余分配方式上存在“二次返利”被“一次让利”替代的现象。“一人一票”为“默认多数同意”所替代,一是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规定“一人一票”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式,以至于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二是受农村乡土社会文化的影响,农民还不太习惯“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这种比较“硬”的民主表达方式;三是因为这一决策方式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某种意义上与“一人一票”等效。但这一决策方式的弊端在于,一些成员由于怕得罪人可能压抑自己的诉求,但从此对合作社的发展漠不关心,甚至“用脚投票”退出合作社。而“一次让利”代替“二次返利”的收益分配方式在成员异质性较强、投资意愿和风险承担意愿都比较弱的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过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如果这一分配方式是小农的主动选择,其实质是小农将风险转嫁给了领办者和少数核心成员;如果这一分配方式是领办者和少数核心成员的制度安排,则有可能损害中小成员的利益。总之这一分配方式与合作社公平、正义、团结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3)领办者寻求专有性资源回报和弥补组织成本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主要机制。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合作文化先天缺失、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融资渠道相当受限、成员异质性格外突出的成长环境,这就注定合作社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技术、渠道、关系等生产要素要比土地和劳动等稀缺得多、重要得多。在此背景下合作社通常由资金、技术、渠道、关系等专有性资源比较丰富的大农牵头组建并支付组织成本。如果大农不能控制合作社的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会因为关键要素的缺失要么解体,要么回到产品购销的初级状态。因此,当前国内合作社普遍为领办者控制的情形,究其根本,是对领办者的选择性激励。就小农而言,在农民阶层日益分化的背景下,普通农户不但缺乏领办合作社的专有性资源,也支付不起领办合作社的组织成本,因此依附大农分享合作收益成为小农的理性选择,但前提是接受大农的制度安排。这看似大农赚了小农的钱,但其背后的逻辑却是一种分利机制,其实质是小农与大农之间权力与权利的交换。(4)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特定条件下存在一定的“去异化”机制。本文通过多案例对比研究表明,如果政府支持能够降低领办者的组织成本,弥补小农专有性资源的不足,同时外部的市场压力能够改变小农劳动和土地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在此情形下,领办者就可能让渡出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此时合作社采用“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制度和“按交易额返还盈余”的收益分配制度成为可能。由此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特定条件下存在一定的“去异化”机制。(5)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虽然削弱了其功能发挥,但依然实现了对成员的帕累托改进。本文研究通过定量分析表明,领办者控制确实阻碍了合作社服务功能和增收功能的发挥。但总体上看,合作社已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主体,农户加入合作社依然能为其经营的产品增加20%-30%的收益。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虽然削弱了其服务功能和增收功能的发挥,但依然实现了对成员的帕累托改进。(6)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可能会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下去。就目前来看,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模式似乎进入了一种锁定状态。事实上,由于合作社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对合作社的发展将变得越来越珍贵、越来越稀缺,在此背景下,合作社的组织关注点势必越来越转向关注市场和合作社自身发展,其组织结构也势必会越来越趋于市场精英管理,小农成员迫于利益和能力,就可能不得不放弃对合作社控制权的要求,以换取他们更为看重的市场进入和价格改进等利益;同时,出于政绩压力和路径依赖,政府将继续扶持那些由公司、部门、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等“大资本”主导的合作社,政府在扶持合作社的过程中与资本结盟的逻辑短期内不会改变。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公司、部门、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等依然是合作社的主导力量和控制主体,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运行模式在短期之内不会发生变化。3、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可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视角的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是一个较为宏观且相当复杂的问题,已有研究大都从宏观或中观层面着手,力图构建一个“庞大”的理论框架来阐释这一问题,其结果反倒不尽人意。而本文研究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进路和面临的现实约束,从领办者专有性资源和组织成本这一微观视角着手,通过领办者与成员的博弈均衡来揭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机制,研究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比较而言,本文研究选取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一个较为宏观且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以小见大,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2)研究方法的创新。目前关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研究总体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规范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微观层面的合作社调研数据和成员调研数据,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视,并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对其功能的影响效应,在方法上有所创新。(3)研究结论的创新。本文通过多案例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如果政府支持能够降低领办者的组织成本,弥补小农专有性资源的不足,同时外部的市场压力能够改变小农劳动和土地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在此情形下,领办者就可能让渡出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此时“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方式和“按交易额返还盈余”的收益分配方式成为可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特定条件下存在一定的“去异化”机制。在目前学术界对合作社“去异化机制”尚缺乏关注的背景下,这一发现使得本文在研究结论上有所创新。
乔倩影[9](2019)在《新时代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正式提出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问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3月两会的召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正式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进一步突显了三农发展的重要地位。而且,为了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居民更高层次的消费升级需求,我国必须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方面下大工夫,生产和提供更高品质、更多类别的农产品。品牌是过去、现在及未来经济增长与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因此具有品牌优势的农产品在我国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具有特殊的优势地位。当前湖北的农产品也正面临省外和国际高质量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因此急需加大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战略,以进一步提升本省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以新时代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为主线,运用各类统计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分析和文献研究方法,研究了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在深入总结美国与日本两大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和经验、省内两个着名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针对消费者需要的变化特征,系统地提出了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及实施路径建议。研究认为,新时代湖北省农产品数量及建设规模显着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推广能力加强,传播方式多样化。但品牌建设仍存在农产品品牌数量和湖北竞争力不成正比、品牌建设主体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品牌质量安全基础不牢固、宣传推广缺乏力度、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品牌建设与时代脱节等问题。在科学总结问卷调查结果和发达国家及部分龙头企业品牌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湖北农产品建设具体发展思路,要在全社会共同参与、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建设农产品科技支撑体系、延伸加工产业链、加强宣传推广、加强品牌保护与维护,加大推进力度,提升品牌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下大工夫,才能实现湖北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的预期目标。
陈基旺,帅泽宇,屠乃美,易镇邪[10](2018)在《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认为再生稻是一种重要的稻作模式。通过分析湖南再生稻发展的现状、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以政策为引导、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配套机械为驱动、以品牌发展为支撑"的再生稻可持续发展对策。
二、长沙地区粮油收购形势喜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沙地区粮油收购形势喜人(论文提纲范文)
(2)西林TY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一、战略管理研究 |
二、农业企业战略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分析工具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理论基础 |
一、资源基础理论 |
二、核心竞争理论 |
第二节 常用的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一、PEST分析法 |
二、波特五力模型 |
三、SWOT分析模型 |
第三章 西林TY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策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四、技术因素 |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三、新进入者威胁 |
四、替代品的威胁 |
五、同行业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第三节 TY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
一、面临的机会(O) |
二、面临的威胁(T) |
第四章 西林TY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TY公司发展概况 |
第二节 TY公司内部优势(S)分析 |
一、公司地理环境资源优势 |
二、公司“西林沙糖桔”品牌优势 |
三、公司规模和体量优势 |
四、公司产品质量过硬优势 |
五、公司创新能力优势 |
六、公司的推广能力优势 |
七、公司财务能力优势 |
第三节 TY公司内部劣势(W)分析 |
一、企业管理不规范 |
二、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
三、公司品牌竞争力较弱 |
四、公司深加工不足 |
五、企业投入大风险高 |
第四节 SWOT矩阵分析 |
第五章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
第一节 公司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 |
一、西林TY公司的愿景和使命 |
二、西林 TY 公司的战略目标 |
第二节 西林TY公司发展战略 |
第三节 西林TY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
一、扩大优良品种基地 |
二、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
三、增强产品深加工创新 |
四、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
五、加快产业链一体化建设 |
第六章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强化资金投入保障 |
第二节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保障 |
第三节 加强公司制度建设保障 |
第四节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国内研究现状 |
国外研究 |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
2.1 乡村振兴战略 |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涵义 |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特征 |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作用 |
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2.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
2.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2.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
2.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的抓手 |
2.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 |
2.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民主化建设提供群众基础 |
2.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理论依据 |
2.4.1 自主性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
2.4.2 自我效能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
第3章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历程 |
3.1 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 |
3.1.1 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1-1924) |
3.1.2 大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4-1927) |
3.1.3 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7-1937) |
3.1.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37-1949) |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 |
3.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实践及效果 |
3.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 |
3.3.1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 |
3.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
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及教训 |
3.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 |
3.4.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训 |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基本元素 |
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 |
4.1.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需求 |
4.1.2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 |
4.1.3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 |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4.2.1 理想信念教育 |
4.2.2 民主法治教育 |
4.2.3 道德观念教育 |
4.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
4.3.1 面对文化多元化与价值冲突 |
4.3.2 经济利益多元化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挑战 |
4.3.3 社会结构分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影响 |
4.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 |
4.4.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
4.4.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
4.4.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现实考量 |
5.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
5.1.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
5.1.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成就 |
5.1.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势及成就 |
5.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的问题 |
5.2.1 群众个体能力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 |
5.2.2 思想政治教育脱嵌于农民的日常需求 |
5.2.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 |
5.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
5.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 |
5.3.2 制度设计限制了农民主动性的发挥 |
5.3.3 农民自身局限削弱了自主行动能力 |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
6.1 发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
6.1.1 形成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认知 |
6.1.2 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活动 |
6.1.3 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能力 |
6.2 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 |
6.2.1 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
6.2.2 在劳动中提高农民的光荣感 |
6.2.3 在业余生活中强化农民的兴趣感 |
6.3 强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机制 |
6.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主体需求机制 |
6.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兴趣机制 |
6.3.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战略及发展战略 |
2.1.2 育、繁、推一体化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竞争战略理论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 |
2.3.4 产业生命周期 |
第3章 江西HY种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江西HY种业公司简介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2.5 自然环境 |
3.3 杂交水稻种业环境分析 |
3.3.1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3.3.2 产业内战略群组分析 |
3.3.3 五力模型分析 |
第4章 江西HY种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资源分析 |
4.1.1 种质资源 |
4.1.2 财务资源 |
4.1.3 人力资源 |
4.1.4 其他资源 |
4.2 企业能力分析 |
4.2.1 研发能力 |
4.2.2 生产管理能力 |
4.2.3 营销能力 |
4.2.4 财务能力 |
第5章 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
5.1 SWOT分析 |
5.2 战略制定的原则 |
5.3 战略目标和规划 |
5.3.1 战略目标建立 |
5.3.2 战略阶段划分 |
5.4 战略选择 |
第6章 江西HY种业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6.1 江西HY种业公司战略实施 |
6.1.1 加大研发力度,聚焦高端稻谷市场 |
6.1.2 加强营销和服务,促进二者与科技融合 |
6.1.3 加强资本运营,拓宽融资渠道 |
6.1.4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 |
6.1.5 推进前向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发展 |
6.2 江西HY种业公司战略保障措施 |
6.2.1 调整组织结构 |
6.2.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6.2.3 完善制度建设 |
6.2.4 加强风险防范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网络营销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参考法 |
1.4.2 访谈调查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特色农产品的内涵 |
2.1.2 特色农产品的消费特点 |
2.1.3 特色农产品消费者群体特点 |
2.1.4 创新整合营销理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网络营销4I理论 |
2.2.2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理论 |
2.2.3 个性化营销理论 |
3 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现行网络营销分析 |
3.1 西州蜜25号线上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 |
3.1.1 目标市场的选择 |
3.1.2 产品定位 |
3.2 西州蜜25号现行价格策略 |
3.2.1 渗透定价进入市场 |
3.2.2 线上线下产品及价格差异化 |
3.3 西州蜜25号品牌化策略 |
3.3.1 农业组织化的发展成为区域品牌发展的推进器 |
3.3.2 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内在质量保证 |
3.3.3 政府强力扶持是树立区域品牌形象的捷径 |
3.3.4 持续研发投入保证了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
3.4 西州蜜25号线上品牌推广策略 |
3.4.1 百科的建立助力品牌形象打造 |
3.4.2 地图标注提升品牌曝光率 |
3.5 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现行网络营销的不足 |
3.5.1 销量大利润低 |
3.5.2 网络营销市场混乱 |
3.5.3 缺乏网络营销创新人才 |
4 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网络营销设计 |
4.1 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互联网+特色农产品”个性化定制网络营销 |
4.2 个性化定制营销模式下的不同营销策略 |
4.2.1 团购型个性化定制营销策略 |
4.2.2 直播方式下定制个性网络营销 |
4.3 西州蜜25号B2B平台建设方案 |
4.4 搜索引擎优化推广引流方案 |
5 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网络营销创新中面临的挑战 |
5.1 西州蜜25号网络营销创新中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 |
5.2 西州蜜25号产品网络营销创新观念淡薄 |
5.3 消费者网上购买农产品的习惯还未形成 |
5.4 配送能力较弱 |
5.5 基础设施薄弱 |
6 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网络营销创新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西州蜜25号在网络营销创新中的生产标准化 |
6.2 建设适合网络营销创新的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物流体系 |
6.3 培养西州蜜25号产品网络营销创新人才 |
6.4 提高西州蜜25号产品网络营销创新意识 |
6.5 组建专业的西州蜜25号网络营销体系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研究范围说明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方法与资料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资料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有关合作社组织特征的研究 |
2.1.2 有关合作社组织变迁的研究 |
2.1.3 有关合作社组织运行机制及其影响的研究 |
2.1.4 简要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合作社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社会嵌入理论 |
2.2.4 集体行动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农民合作社组织变异比较 |
3.1 合作社的原则流变及本质特征 |
3.1.1 合作社的原则流变 |
3.1.2 合作社的本质特征 |
3.2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现状 |
3.2.1 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3.2.2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组织运行模式 |
3.2.3 国外农业合作社组织运行一般特征 |
3.2.4 国外农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表现 |
3.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变异现状 |
3.3.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
3.3.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运行模式 |
3.3.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运行一般特征 |
3.3.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表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理论分析 |
4.1 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历史进路 |
4.1.1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民合作运动 |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
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现实约束 |
4.2.1 外部约束 |
4.2.2 内部约束 |
4.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形成机制 |
4.3.1 逻辑起点与分析框架 |
4.3.2 博弈与非对称性均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定量分析 |
5.1 调查组织设计 |
5.1.1 调查内容设计与方法说明 |
5.1.2 调查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
5.1.3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5.2 样本合作社组织运行情况描述与比较 |
5.2.1 样本合作社组织运行情况描述 |
5.2.2 样本合作社组织运行情况比较 |
5.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1 变量选择与样本特征 |
5.3.2 模型构建与估计方法 |
5.3.3 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 |
5.3.4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影响因素效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的质性分析 |
6.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
6.1.1 案例选择 |
6.1.2 案例数据收集 |
6.1.3 案例数据分析方法 |
6.2 案例研究分析 |
6.2.1 单案例描述 |
6.2.2 跨案例比较 |
6.3 案例研究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组织变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影响 |
7.1 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内涵及其实现机制 |
7.1.1 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内涵 |
7.1.2 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机制 |
7.2 合作社服务功能实现程度的测度与比较 |
7.2.1 合作社服务功能实现程度测度 |
7.2.2 合作社服务功能实现程度比较 |
7.3 组织变异对合作社服务功能影响效应的实证设计 |
7.3.1 变量选择与说明 |
7.3.2 模型选择与构建 |
7.3.3 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组织变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功能的影响 |
8.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增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8.1.1 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户增收的机制 |
8.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功能的影响因素 |
8.2 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的总体情况及差异比较 |
8.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总体情况 |
8.2.2 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的差异比较 |
8.3 组织变异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功能的实证分析 |
8.3.1 变量选择与说明 |
8.3.2 计量模型的构建 |
8.3.3 模型估计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
8.3.4 合作社组织变异对增收的影响效应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新时代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及思维流程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研究思路及流程图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品牌及农产品品牌 |
2.1.1 品牌的概念 |
2.1.2 农产品品牌的概念与类别 |
2.2 农产品品牌建设 |
2.3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产品差异化理论 |
2.3.2 品牌价值理论 |
2.3.3 品牌竞争力理论 |
2.3.4 品牌资产理论 |
3.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3.2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基本情况 |
3.2.1 农产品品牌数量及建设规模显着提升 |
3.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
3.2.3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
3.2.4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
3.2.5 品牌推广力度加大,传播方式丰富 |
3.3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农产品品牌数量和竞争力不成正比 |
3.3.2 品牌建设主体规模小、品牌农产品产业链短 |
3.3.3 农产品品牌质量安全基础不牢固 |
3.3.4 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缺乏力度 |
3.3.5 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不大、品牌老化严重 |
4. 国内外农产品品牌建设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农产品品牌建设经验 |
4.1.1 美国农产品品牌建设 |
4.1.2 日本农产品品牌建设 |
4.1.3 美、日两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经验及启示 |
4.2 湖北典型农产品品牌建设案例介绍 |
4.2.1 秭归脐橙的品牌建设之路 |
4.2.2 以科技推动品牌建设——湖北潜江华山水产有限公司 |
4.2.3 优秀品牌建设案例经验及启示 |
5.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
5.1 问卷样本特征 |
5.2 消费者对湖北省农产品品牌的认知情况 |
5.2.1 一般认知情况 |
5.2.2 是否是湖北籍与认知情况的关系 |
5.3 消费者对湖北省品牌农产品的购买情况 |
5.3.1 一般购买情况 |
5.3.2 个体特征与消费湖北省品牌农产品原因分析 |
5.4 对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评价 |
5.5 总结 |
6. 新时代推进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实施建议 |
6.1 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
6.1.1 政府要加强引导,扩大品牌市场与影响力 |
6.1.2 品牌建设主体要提升品牌管理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 |
6.1.3 农产品消费者要加强品牌消费意识 |
6.1.4 农业行业协会要提升管理水平 |
6.2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品牌与保障 |
6.2.1 加大建设高标准农田力度,从源头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 |
6.2.2 着力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
6.2.3 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 |
6.3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品牌质量与附加值 |
6.3.1 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及推广 |
6.3.2 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
6.3.3 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科研队伍积极性 |
6.4 加强宣传力度,重塑品牌形象与声誉 |
6.4.1 重视包装设计、品牌形象策划 |
6.4.2 利用互联网+口碑方式,将湖北品牌农产品打造成“网红”工程 |
6.4.3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建设 |
6.4.4 继续推进传统品牌推广方式的实现力度 |
6.5 重视产权,加强品牌保护与维护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简短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认知及消费问卷 |
致谢 |
(10)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省再生稻发展现状 |
2 再生稻的优势 |
2.1 降低种植风险, 协调争地抢工矛盾 |
2.2 促进增产增效, 满足“双改单”需求 |
2.3 满足优质稻米需求 |
2.4 适应轻简化生产需求 |
3 湖南再生稻发展面临的问题 |
3.1 农户种粮效益低, 政策扶持未准确到位 |
3.2 适宜蓄留再生稻的品种少 |
3.3 灌溉条件制约 |
3.4 蓄留再生稻与头季稻机械收获矛盾突出 |
3.5 未形成可大面积推广的配套栽培技术 |
4 湖南再生稻发展的对策 |
4.1 以政策为引导 |
4.2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 |
4.3 以配套机械为驱动 |
4.4 以品牌发展为支撑 |
四、长沙地区粮油收购形势喜人(论文参考文献)
- [1]萧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研究(1977-1984)[D]. 黄兴意. 安徽大学, 2021
- [2]西林TY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光敏.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找回“中间地带”:后税费时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模式重构 ——基于李家岗“乡贤治村”实践的个案研究[D]. 王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D]. 张译木. 吉林大学, 2020(08)
- [5]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杨杰. 南昌大学, 2020(01)
- [6]新疆特色农产品西州蜜25号网络营销创新研究[D]. 魏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7]1949年以来广州市民饮食生活方式流变研究[D]. 赵小敏. 暨南大学, 2019
- [8]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变异研究[D]. 谭银清. 西南大学, 2019(11)
- [9]新时代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 乔倩影.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10]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陈基旺,帅泽宇,屠乃美,易镇邪. 中国稻米,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