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线北段大型货场选址探讨

成昆线北段大型货场选址探讨

一、成昆线北段修建大型货场的选址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聪慧[1](2020)在《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文中指出2016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应当关注地方以及地方尺度下具有地理维度的问题,地理教学要基于人们的自身经验,地理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清楚地表达问题,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并对影响他们生活的问题予以应对。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建设,合理挖掘和使用地理课程资源,构建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资源体系。如此,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尤为重要,而且迫切。从地理教学的原则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勇于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案例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区域分析方法,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地观念,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交通运输、教学案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归纳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案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实验教科书和2019版教科书)中交通运输内容的54个案例的内容和案例形式进行分析,归纳出案例作用和案例对应的设计意图;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对收集的16个运用了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6个开发步骤;依据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筛选原则,开发出21个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例设计了3个教学案例。对开发的案例进行了实施、反思和改进,归纳得出本文结论。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1.开发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六个步骤:课标与教材分析,预设培养目标,乡土地理案例收集选取,案例内容运用方式选择,迁移应用与评价,案例开发呈现;2.开发出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二十一个,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时,采取了重视乡土性、获取方法的多样性、内容的情感性等策略;3.本文开发设计的三个交通运输教学方案可以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邱铁鑫[2](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甘元伟[3](2017)在《成都枢纽规划布局与运输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都枢纽位于四川成都市,衔接着多个方向的车流、货流以及客流。成都枢纽对于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它能疏解铁路车流,保证铁路系统有效运转,促进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研究成都枢纽规划布局运输组织的优化对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与理论价值。成都枢纽规划布局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实践性工作,在进行规划布局的时候,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为了有效缓解成都枢纽的问题,必须结合成都枢纽的实际情况分析枢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输组织,有针对性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优化措施。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知道,枢纽的规划布局是我们研究的基础,想要提高枢纽的通过能力、有效利用铁路线路的输送能力,必须优化枢纽的运输组织。结合成都枢纽规划布局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研究成都枢纽运输组织方面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成都枢纽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客货运量等,发现成都枢纽现有的输送能力并不能满足将来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研究了成都枢纽现有的基础设施设备的配备情况以及运输组合的模式,发现规划布局下的成都枢纽并没有很好的进行运输组织、有效利用线路能力。因而,本文提出通过优化成都枢纽的运输组织,通过车流组织优化、成都枢纽环线开行市郊列车、天府新区线路优化等措施改善成都枢纽运能紧张的现状。成都枢纽规划布局运输组织优化能够有效挖掘成都的运输能力,促进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万涛[4](2017)在《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线建设工业遗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极为典型的一类建筑群。作为非典型工业建筑群和非典型单位大院的结合体,它的空间形态反映了我国战备时期的规划设计思想、单位大院(厂院)的具体物质环境、早期工业化建筑的实践思路等。无论是梳理我国早期工业建筑的风格,还是研究我国早期聚居模式的特点,抑或是探讨现代主义建筑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实践等,三线建设工业遗存都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鄂西北地区的三线工业遗存为研究对象,在历史背景梳理和案例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城市形态结构层级的研究方法,分两个层面,逐层解剖,对它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聚落层面,从选址、总体格局、组团、地块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建筑层面,选取了厂区的三个典型建筑——俱乐部、住宅、车间,从建筑、空间、结构、材料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最后,在总结归纳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些特征背后的影响因素,并作出以下结论:参与三线建设的城市至今仍然受到三线建设的影响,且将在未来持续;三线厂区的规划布局特点对当代规划思想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三线厂区的建筑反映了我国早期建筑工业化的实践历程,建筑风貌则体现了我国早期现代主义在集体主义、革命思潮等时代语境下所呈现出的复杂性。

段志燚[5](2017)在《新线条件下车务系统生产力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我国铁路实现了快速发展,多条新线被规划、建设并投入运营,形成了"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骨干网,开行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预计到2025年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7.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3.8万公里,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的高速铁路网。车务系统作为铁路运输系统中的基础管理部门,对于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高效与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线的不断建设和运营,铁路网络愈加完善,既有车务系统的生产力布局已经不能满足铁路网络的发展需求,同时高速铁路在技术装备和运输组织等方面与既有线路有很大区别,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得车务系统的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生产力布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车务系统的管理效率,对车务系统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必要结合新线类型和特点对车务系统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项工作:(1)在分析新线特点和车务系统管理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新线条件下车务系统的管理模式。首先,对高铁铁路、普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等不同类型的新线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车务系统中车务段和直属站各自的管理特点,并从组织结构、线路管理和车站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线条件下车务系统的管理模式,并结合不同类型新线特点分析了各种模式的适用性,给出了适用条件。(2)建立车务系统管理方案比选模型,给出新线条件下车务系统管理方案的优化方法。首先,对车务系统管理方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方案比选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粗糙集对指标进行约简,运用熵权法对剩余指标赋权,之后再利用可拓学对方案进行比选,从而选出最优的方案。最后,运用C#编程实现了车务系统管理方案优化方法。(3)结合近年来新线开通情况,分别选取了既有直属站延伸管理新线、新建直属站管理新线和既有车务段延伸管理新线三种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以贵广高铁贵州段、京广高铁河北段和德大线为实例进行了案例分析。运用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给出三条新线的最优管理方案,并与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张泰年[6](2016)在《郑万铁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行性分析是当前国内外项目管理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项目决策分析手段,可有效预测、判断项目的可行性,是对项目投资的一种预评价,特别在工程建设领域已应用广泛且趋于不同专业、领域间的相互融合关联。本文着重对郑州至万州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首先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文中所运用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与内容,国内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状况:其次对研究项目的总体情况和建设背景、意义进行了介绍,并利用SWOT分析等方法对项目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进而论述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接着从工程建设的技术条件、环境影响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对项目的建设工期、投资预估算、融资方案、项目经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得出本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结论。文中主要从项目管理的预评价角度,利用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如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逐步得出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从中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与建议。其中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今后同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吕玲[7](2015)在《湖南水口山集团瓦松铁路专用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铁路运输一直是我国人员和物流流通的重要渠道和保障,铁路专用线作为铁路网的一大组成部分,为解决企业或单位内部的运输提供很大的便利和帮助,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铁路项目的建设一般都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建设周期长以及建设的不可逆性,因此在铁路项目实施之前对之进行科学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本文以湖南水口山集团瓦松铁路专用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技术、社会、环保以及相应的风险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将项目技术可行标准与具体的投入产出纳入分析范畴进行综合评评价。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主要从概念、作用、依据和要求,对铁路及可行性研究的理论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主要对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的基本条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程设计方案,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推荐了最优方案,同时对可能遇到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问题设计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第四部分:主要对专用线运量进行预测,同时对瓦松铁路运输通道能力从货运通道径路、货运通道现状以及年度货运通道主要区段能力适应性等角度进行了论述。第五部分:主要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对水口山集团瓦松铁路专用线工程项目进行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最终得到本项目从财务分析可行,从国民经济分析也可行,且抗风险能力比较强等结论。第六部分:主要是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对项目建设投资、融资、技术和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阐述,并结合相关的评价理论,得出本文可行性研究的结论。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研究展望。本文在对可行性研究理论与实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项目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其中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其他同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吕承朔[8](2013)在《工业遗产与历史记忆 ——聚焦淞沪铁路》文中提出工业时代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这一时期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比之前所有时代累加起来还要多。工业时代创造的文明对人类影响深刻,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载体,是工业时代与当今社会的连接纽带,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不但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话语体系、思维与生活方式,还深深根植到了当代人的生活之中。工业遗产不但是人类工业文明的承载形式,更是人类技术与生活历史的生动体现。工业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工业遗产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有关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利用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源地,完整见证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淞沪铁路的前身——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建成运营的铁路,之后一百多年时间里,淞沪铁路与上海一起发展成长,是上海城市记忆的重要承载,更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它延续着上海城市的历史文脉,具有厚重的历史、人文、科学和艺术价值。对淞沪铁路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并且对它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也是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更赋予了工业遗产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本文以历史学、博物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对淞沪铁路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的梳理,试图探寻它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的留下的历史记忆。结合大量的实地调研走访考察,分析淞沪铁路在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实践的借鉴与创新,对淞沪铁路后续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

蒋武新[9](2012)在《山区高速铁路车站分布及选址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山区自然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对山区铁路的运力、运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时间价值观念越来越强,缩短在途旅行时间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高速铁路对人们越来越具有吸引力。2000年,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地区要大开发,铁路当先行”,修建高速铁路将成为今后我国山区铁路的发展趋势。山区高速车站的分布与站址的选择,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沿线山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目前关于山区车站分布、选址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相对缺乏,本文系统研究了山区高速车站分布和选址的方法,以及山区高速车站选址的特点。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介绍了高速车站的相关概念,总结了国内外车站的发展特点和车站分布、选址的一般方法。(2)通过对不同限制条件下的站间距离计算得到合理站间距的取值范围。(3)针对山区高速铁路重点要克服高程障碍这一问题,考虑山区地面起伏不平的特征,对普通微分法进行修正,在平面因素之外加入高程因素,建立了车站选址的三维模型。(4)总结山区高速铁路车站选址的特点:在对泥石流、滑坡和崩塌落石三种常见的山区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在这些地区设站时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整治措施;根据车站性质、规模等的不同,提出了选址时大、小站分设的观点;借鉴青藏铁路成功经验,提出在山区适量修建无人车站,并对其设置条件和适应性作简单评价。(5)利用矩阵法建立了山区高速铁路车站分布方案综合评价模型,并用某高速铁路西安至江油段的具体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陈冠儒[10](2011)在《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文中指出成都铁路枢纽位于宝成、成渝、成昆、达成四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西南通往西北、中南、华北等地区的交通要道。随着客、货运量的不断增长,枢纽内部分车站及线路设备能力不足的矛盾日趋明显,急需进行改扩建。在成都枢纽“点”、“线”全面升级改造的背景下,作为枢纽改造的重点项目,成都北编组站从可研性分析到设计施工,再到建成后运营效果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成都北编组站进行运营后评价分析,不仅能找出成都北编组站规划建设中不足为编组站日常运营管理和车站改造提供改进措施,还能对今后路网中与其相似特征的铁路枢纽(如重庆枢纽等)的建设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成都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改造前枢纽整体的运营状况和新建成都北编组站的必要性、改造后枢纽内车站及技术设备的概况;接着介绍了成都北编组站的规划设计方案;然后对比分析现阶段与规划设计时的车流结构和编组计划的不同,找出它们产生变化的原因,并依此建立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成都北编组站进行综合评价。

二、成昆线北段修建大型货场的选址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昆线北段修建大型货场的选址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乡土地理
        2.课程资源
        3.交通运输
        4.教学案例
    (二)理论基础
        1.协调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情境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地理教材中交通运输课程资源案例分析
    (一)教材知识点组成部分
    (二)教材知识点对应案例统计分析
    (三)教材案例分析
        1.案例设计分析
        2.案例特点分析
三、课堂视频与教学设计中交通运输部分内容案例分析
    (一)课堂视频与教学设计中交通运输案例统计
    (二)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作用分析
        2.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运用方式分析
四、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与实施
    (一)开发步骤
    (二)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1.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类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开发的教学设计案例
    (三)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实施
        1.实施准备
        2.实施过程与实施启示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个版本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部分案例统计分析表
    附录2 :四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交通运输部分案例统计分析表
    附录3 :视频类交通运输部分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4个)
    附录4 :交通运输部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表(12个)
    附录5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表
    附录6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案例
致谢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3)成都枢纽规划布局与运输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成都枢纽概述
    2.1 成都枢纽定位分析
        2.1.1 成都枢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域及自然条件
        2.1.2 成都枢纽的经济特征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2.1.3 成都枢纽的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2.2 枢纽既有铁路概况及其运营特征
        2.2.1 主要站段的概况
        2.2.2 成都枢纽运输组织现状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枢纽规划布局
    3.1 影响铁路枢纽运输组织的因素
    3.2 成都枢纽布局原则
        3.2.1 各站段规划原则
        3.2.2 枢纽运输组织原则
    3.3 已编制的枢纽总图规划情况
    3.4 成都枢纽布局规划
        3.4.1 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3.4.2 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
        3.4.3 城市产业布局规划
        3.4.4 物流园区规划
        3.4.5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3.5 成都枢纽规划布局特点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枢纽需求分析
    4.1 成都枢纽经济分析
    4.2 成都枢纽客货运量分析
        4.2.1 枢纽地区货运量分析
        4.2.2 枢纽地区客运量分析
    4.3 成都枢纽规划布局线网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都枢纽规划布局运输组织优化分析
    5.1 成都枢纽区间通过能力加强方案
        5.1.1 宝成铁路成都至青白江段运输组织规划
        5.1.2 成汶支线运输组织规划
        5.1.3 既有成昆线及成都货车外绕线运输组织规划
        5.1.4 天府站至成都新机场铁路线路能力利用
    5.2 成都枢纽环线铁路优化利用
        5.2.1 成都枢纽环线应有的城市功能和定位
        5.2.2 现有总图规划下成都铁路枢纽环线能力
        5.2.3 成都枢纽环线扩能改造利用的必要性
        5.2.4 成都枢纽环线扩能改造方案规划
        5.2.5 枢纽环线市域列车开行方案
        5.2.6 成都枢纽环线运输组织优化
    5.3 成都枢纽综合运用优化方案
        5.3.1 优化枢纽土地综合开发
        5.3.2 优化枢纽交通无缝换乘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成都枢纽跨局列车编组计划表
    附录2 成都枢纽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
    附录3 成都经济区各年度线网规模表
    附录4 成都枢纽各年度区间通过能力表

(4)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2.3 时间与空间限定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既往研究
        1.4.1 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
        1.4.2 关于三线工业遗产的研究
        1.4.3 关于单位(大院)空间形态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城市形态学和建筑类型学的方法
        1.5.2 田野调察法
        1.5.3 文献研究法
        1.5.4 人物访谈法
        1.5.5 整理归纳法
    1.6 研究框架
2 鄂西北地区的三线建设
    2.1 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历程和成果
        2.1.1 时代背景
        2.1.2 建设历程和建设成果
    2.2 鄂西北地区的三线建设概述
        2.2.1 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的历程
        2.2.2 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的成果
    2.3 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项目的分布特点
        2.3.1 空间分布特点
        2.3.2 产业分布特点
    2.4 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时期的城镇化进程
        2.4.1 区域的总体发展
        2.4.2 第二汽车制造厂对十堰市城市化的影响
        2.4.3 襄阳市区的三线建设对襄阳市城市化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鄂西北地区三线工业遗存案例调查
    3.1 遗存案例调查
        3.1.1 襄阳市区的三线工业遗存
        3.1.2 南漳县与宜城市的三线工业遗存
        3.1.3 谷城县和老河口市的三线工业遗存
        3.1.4 十堰市及其市域下的三线工业遗存
    3.2 遗存现存状况总结
    3.3 本章小结
4 鄂西北地区三线工业遗存聚落层面的形态分析
    4.1 选址
        4.1.1 宏观层面的选址特征
        4.1.2 中观层面的选址特征
        4.1.3 微观层面的选址特征
    4.2 总体格局(Urban Tissue)
        4.2.1 布局形态
        4.2.2 功能形态
    4.3 组团(Block)
        4.3.1 公共服务用地
        4.3.2 居住用地
        4.3.3 生产用地
    4.4 地块(Plot)
        4.4.1 公共服务区
        4.4.2 居住区
        4.4.3 生产区
    4.5 本章小结
5 鄂西北地区三线工业遗存建筑层面的形态特征
    5.1 建筑(Building)
        5.1.1 俱乐部
        5.1.2 住宅
        5.1.3 车间
    5.2 内部空间(Room)
        5.2.1 俱乐部
        5.2.2 住宅
    5.3 结构(Structure)
        5.3.1 俱乐部
        5.3.2 住宅
        5.3.3 车间
    5.4 材料(Material)
        5.4.1 俱乐部
        5.4.2 住宅
        5.4.3 车间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鄂西北地区三线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6.2 鄂西北地区三线遗存空间形态特征的影响因素
        6.2.1 政治运动
        6.2.2 政策强规
        6.2.3 基层实践
        6.2.4 物资匮乏
    6.3 研究的结论(启示)
        6.3.1 城市维度
        6.3.2 社区维度
        6.3.3 建筑维度
    6.4 展望
    6.5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记录
附录2 湖北省三线建设项目资料汇总

(5)新线条件下车务系统生产力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新线条件下车务系统管理模式分析
    2.1 新线类型和特点
        2.1.1 高速铁路
        2.1.2 普速铁路
        2.1.3 城际铁路
    2.2 车务系统管理特点
        2.2.1 车务段管理特点
        2.2.2 直属站管理特点
        2.2.3 车务段和直属站对比分析
    2.3 车务系统管理模式分析
        2.3.1 高速铁路管理模式
        2.3.2 新建普速线路管理模式
        2.3.3 城际铁路管理模式
        2.3.4 既有线扩能改造线路管理模式
    2.4 车务系统管理模式优缺点对比
    2.5 车务系统管理模式适用条件
    2.6 本章小结
3 新线条件下车务系统管理方案比选方法
    3.1 车务系统管理方案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工作量
        3.1.2 管理投入
        3.1.3 安全性
        3.1.4 协调性
    3.2 管理方案比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管理方案比选方法
        3.3.1 比选方法设计
        3.3.2 运用粗糙集进行评价指标约简
        3.3.3 运用熵权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
        3.3.4 运用可拓学进行方案决策
    3.4 管理方案比选辅助系统设计
        3.4.1 数据输入和离散化
        3.4.2 指标约简
        3.4.3 权重确定
        3.4.4 计算评价值
    3.5 本章小结
4 案例分析
    4.1 既有直属站管理高铁新线-贵广高铁贵州段
        4.1.1 确定贵广高铁可选管理方案
        4.1.2 贵广高铁管理方案比选
        4.1.3 小结
    4.2 新建直属站管理高铁新线-京广高铁河北段
        4.2.1 确定京广高铁可选管理方案
        4.2.2 京广高铁管理方案比选
        4.2.3 小结
    4.3 既有车务段延伸管理普速新线-德大线
        4.3.1 确定德大线可选管理方案
        4.3.2 德大线管理方案比选
        4.3.3 小结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成果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郑万铁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发展情况
        1.3.1 国内项目可行性研究发展情况
        1.3.2 国外项目可行性研究发展情况
    1.4 本项目研究框架
第2章 项目市场需求分析
    2.1 项目背景和概况
        2.1.1 研究项目的地理位置和径路
        2.1.2 郑万线铁路构成
        2.1.3 线路运输组织模式
        2.1.4 线路客流现状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 项目SWOT分析
    2.4 项目的功能和定位
第3章 郑万线工程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3.1 线路地质条件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及地震
        3.1.4 水文地质
    3.2 影响工程的主要地质问题
        3.2.1 不良地质
        3.2.2 特殊岩土
    3.3 生产技术条件
        3.3.1 电力
        3.3.2 通信、信号、信息
        3.3.3 动车组设备
第4章 工程实施对环境影响分析
    4.1 沿线环境概况
        4.1.1 生态环境现状
        4.1.2 沿线生态敏感区分布情况
        4.1.3 环境质量现状
    4.2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4.2.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2.2 工程污染影响分析
    4.3 控制与防治污染的初步方案
        4.3.1 生态环境保护
        4.3.2 环境污染防治
    4.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5章 项目建设工期、预估算及资金筹措可行性分析
    5.1 项目主要工程数量、控制工程及建设工期
        5.1.1 项目主要工程数量
        5.1.2 项目控制工期工程
        5.1.3 项目施工总工期意见
        5.1.4 概略材料供应计划
        5.1.5 大型临时设施设置方案
    5.2 项目预估算
        5.2.1 项目编制范围及单元划分
        5.2.2 项目编制依据
        5.2.3 项目费用内容及费用标准
        5.2.4 投资预估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
    5.3 项目资金筹措
        5.3.1 项目筹资方案
        5.3.2 项目建设资本金比例
第6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6.1 项目基础资料
        6.1.1 项目评价依据及范围
        6.1.2 项目研究年度、建设期和计算期
        6.1.3 项目客运量
        6.1.4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2 项目财务评价
        6.2.1 项目费用与效益的识别
        6.2.2 项目流动资金
        6.2.3 项目运营成本
        6.2.4 项目运价率
        6.2.5 财务盈利能力及清偿能力
        6.2.6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6.2.7 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6.3 国民经济评价
        6.3.1 项目评价依据与方法
        6.3.2 项目运量构成及评价主要参数
        6.3.3 项目费用分析
        6.3.4 项目效益分析
        6.3.5 国民经济主要评价指标分析
        6.3.6 项目敏感性分析
    6.4 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湖南水口山集团瓦松铁路专用线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可行性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铁路的相关理论
        2.1.1 铁路的概述和分类
        2.1.2 铁路专用线
        2.1.3 专用线与其他铁路的区别
    2.2 可行性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2.2.2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2.2.3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要求
        2.2.4 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划分
        2.2.5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2.2.6 我国可行性研究的现状
第3章 项目介绍
    3.1 项目概况
        3.1.1 常宁市经济特征
        3.1.2 水松地区概况
        3.1.3 水.山集团概况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1 满足企业运输需求,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3.2.2 为水.山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3.2.3 有利于地方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
        3.2.4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需要
    3.3 项目开发与实施
        3.3.1 基本条件分析
        3.3.2 工程设计方案
        3.3.3 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
第4章瓦松铁路运输能力分析
    4.1 瓦松铁路运量预测
        4.1.1 瓦园站既有运量
        4.1.2 专用线运量预测
    4.2 瓦松铁路运输通道能力
        4.2.1 货流通道径路
        4.2.2 货运通道现状
        4.2.3 年度货运通道主要区段能力适应性分析
第5章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5.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1.1 编制范围和单元划分
        5.1.2 文件编制采用的依据
        5.1.3 费用的编制
        5.1.4 其他费用
        5.1.5 动态投资、机车车辆购置费和铺底流动资金
        5.1.6 投资估算结果
        5.1.7 资金筹措
    5.2 财务评价
        5.2.1 评价依据
        5.2.2 效益、费用的界定
        5.2.3 专用线投资营运分析
        5.2.4 财务评价结论
    5.3 国民经济评价
        5.3.1 评价依据及原则
        5.3.2 评价的主要影子价格换算系数及社会折现率
        5.3.3 项目费用分析
        5.3.4 效益分析
        5.3.5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分析
        5.3.6 敏感性分析
    5.4 经济评价结论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工业遗产与历史记忆 ——聚焦淞沪铁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工业遗产研究与实践
        二、国内工业遗产研究与实践
        三、淞沪铁路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
        二、创新点
第一章 百年淞沪铁路
    第一节 上海的崛起
        一、上海开埠与发展
        二、最初的铁路印象
    第二节 从吴淞铁路到淞沪铁路
        一、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
        二、吴淞铁路风波
        三、自建淞沪铁路
        四、淞沪铁路的没落与轨道交通建设
    第三节 淞沪铁路的历史记忆
        一、铁路与主权
        二、地域功能变迁与区域空间重构
第二章 淞沪铁路的现状与保护存在问题
    第一节、淞沪铁路的现状
        一、南段现状
        二、中段现状
        三、北段现状
    第二节、淞沪铁路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遗址保存差
        二、文物遗存不成系统
        三、使用功能单一
    第三节、淞沪铁路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与铁路的矛盾
        二、铁路技术的发展迅速
        三、市区内铁路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
第三章 国内外铁路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实践
    第一节 单体静态保存
        一、博物馆保存
        二、原址保存
    第二节 整体动态保存
        一、芭石铁路
        二、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
第四章 淞沪铁路保护与利用对策
    第一节 单体静态保存
        一、南、北两段线路
        二、中段线路
    第二节 中段线路功能再造
        一、功能再造的必要性
        二、可行性分析
        三、实施难点
    第三节 北段延长复建
        一、北部延长复建的必要性
        二、可行性分析
        三、实施难点
结语 城市发展中的工业遗产保护
参考文献
致谢

(9)山区高速铁路车站分布及选址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站分布研究现状
        1.2.2 车站选址研究现状
        1.2.3 山区铁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速车站分布与选址分析
    2.1 高速车站相关介绍
        2.1.1 高速车站的分类
        2.1.2 高速车站的设置及作业
        2.1.3 高速车站的设计
    2.2 国内外高速车站的发展特点
    2.3 车站分布与选址的一般方法
        2.3.1 车站分布一般方法
        2.3.2 车站选址一般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铁路车站分布方法研究
    3.1 高速车站分布意义
    3.2 高速车站分布原则
    3.3 高速车站分布影响因素
    3.4 高速车站分布方法
        3.4.1 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
        3.4.2 站间距离计算
        3.4.3 车站数量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区高速铁路车站选址方法研究
    4.1 高速车站选址意义
    4.2 山区高速车站选址原则
    4.3 山区高速车站选址影响因素
    4.4 山区高速铁路车站选址的改进微分法模型
    4.5 山区高速车站选址特点
        4.5.1 山区高速车站选址应充分考虑沿线地形、地质条件
        4.5.2 车站是山区高速铁路的防灾重点
        4.5.3 大站以地形为主,小站以地质为主
        4.5.4 设无人车站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区高速铁路车站分布方案评价
    5.1 确定山区高速车站分布的影响因素
    5.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2.1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量化
        5.2.3 山区高速铁路车站分布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5.2.4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5.3 车站分布方案选优的矩阵综合评价模型
    5.4 实例分析:某山区高速铁路西安至江油段车站分布方案研究
        5.4.1 确定高速车站分布方案
        5.4.2 车站分布方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概念
        1.3.1 项目后评价的目的
        1.3.2 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成都铁路枢纽的概述
    2.1 成都枢纽的地理位置
    2.2 规划设计时成都枢纽情况概述
        2.2.1 规划设计时枢纽地区概况及运营特征
        2.2.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新建成都北编组站的必要性
        2.2.3 成都北编组站形成后枢纽内主要车站及既有铁路的技术标准
    2.3 成都北编组站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北编组站规划设计方案介绍
    3.1 枢纽货流结构分析
        3.1.1 枢纽总运量
        3.1.2 通过运量
        3.1.3 地方运量
    3.2 枢纽车流结构及编组计划分析
        3.2.1 枢纽车流结构分析
        3.2.2 设计年度成都北编组站的编组计划分析
    3.3 成都北编组站设计介绍
        3.3.1 成都北编组站衔接线路的引入方向
        3.3.2 成都北编组站站型与技术设备
    3.4 成都北编组站设计能力及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前后及规划设计对比
    4.1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与预测的车流结构对比及能力检算
        4.1.1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的车流分析
        4.1.2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与预测的车流结构对比
        4.1.3 成都北编组站作业能力检算
    4.2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与规划设计的编组计划的对比
        4.2.1 成都北编组站编组计划
        4.2.2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与规划设计时的编组计划的对比
        4.2.3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与枢纽改造前的编组计划的对比
        4.2.4 枢纽改造前后枢纽编组站及相邻技术站编组计划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指标设置的原则
        5.1.2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指标体系
    5.2 成都北编组站对枢纽的适应性分析
        5.2.1 枢纽内车站的分工
        5.2.2 技术直达列车的比例变化
        5.2.3 直达列车平均运程的变化
    5.3 对相邻技术站及路网的影响
    5.4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效果分析
        5.4.1 进站线路的引入方向
        5.4.2 编组站的站型及规模
        5.4.3 技术设备的配置
        5.4.4 设计能力利用率
        5.4.5 中转停留时间
        5.4.6 站责正点率
        5.4.7 编组站的协调性
    5.5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综合后评价
        5.5.1 评价方法的选取
        5.5.2 成都北编组站灰色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本文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成昆线北段修建大型货场的选址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D]. 刘聪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3]成都枢纽规划布局与运输组织优化研究[D]. 甘元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1)
  • [4]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研究[D]. 万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7)
  • [5]新线条件下车务系统生产力布局优化研究[D]. 段志燚.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6]郑万铁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D]. 张泰年.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7]湖南水口山集团瓦松铁路专用线工程可行性研究[D]. 吕玲. 湘潭大学, 2015(04)
  • [8]工业遗产与历史记忆 ——聚焦淞沪铁路[D]. 吕承朔.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6)
  • [9]山区高速铁路车站分布及选址方法研究[D]. 蒋武新.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10]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D]. 陈冠儒.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成昆线北段大型货场选址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