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附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马海兴[1](2021)在《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该疾病的特点,提高人们对本病准确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60例患儿病例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淋巴结病理活检,统计分析本病的临床特点。结果儿童HNL是一种良性疾病,一般为散发,多见于7-14岁患儿,男女比例为1.61:1。所有患儿均出现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76.7%),其中91.7%的患儿出现发热症状,5.0%的患儿出现头痛症状,20.0%的患儿出现皮疹症状,8.3%的患儿出现消化系统症状,21.7%的患儿出现呼吸道系统症状。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白细胞减少症(8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83.3%),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51.7%)、血清转移酶升高(21.7%)、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61.7%)、红细胞沉降率升高(85.0%)、C反应蛋白升高(73.3%)及病毒检测阳性(43.3%)。其中10名患者自行缓解,发热和淋巴结病变自行消退。其中有3例(5.0%)随访6个月以上,临床复发;因此,建议进行长期随访。60例患儿中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3.3%)、结缔组织病1例(1.7%)。结论儿童HNL患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易误诊,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多见,部分可见腹痛、头痛和(或)皮疹,但它的预后普遍乐观。
肖方星,罗春华,王静,袁媛,郑启忠[2](2020)在《眼附属器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眼附属器结外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是罕见的特发性淋巴组织特发性疾病。通过对3例眼附属器结外RDD进行组织学常规HE检查、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低倍镜下不同程度淡染区和深染区相间排列,高倍镜下组织细胞成群或成巢,少数有淋巴细胞伸入现象,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组织细胞S-100和CD68阳性,CD1a,CD30,HMB45阴性。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有一定特征性,但易造成误诊、漏诊,需要和该部位的炎症性疾病以及肿瘤鉴别。
丁俊丽[3](2020)在《皮肤Rosai-Dorfman病临床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是一种良性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了[1]。随着病理学技术的进步,RDD病例报道也不断增多,该病可同时累及淋巴结外不同部位,甚至单独发生于淋巴结外而不伴有淋巴结肿大,结外最常累及的部位是皮肤和软组织。单纯的皮肤受累者称为皮肤Rosai-Dorfman病(Cutaneous Rosai-Dorfman disease,CRDD),本病较为少见[2],临床以散在病例为主,本研究首先查询我院近8年诊断的9例CRDD患者,同时查阅中文文献中报道的CRDD病例报告,统计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情况,总结并分析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这一少见疾病的认识。第一部分皮肤Rosai-Dorfman病9例临床及病理分析研究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2019年诊治的CRDD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所纳入的9例CRD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结果:9例患者中,患者全部为中国籍,男1例,女8例,发病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8.89岁,诊断时病程2-18个月,平均病程6个月。居住地:农村2例,城镇7例。诱因:1例患者发病前有染发后搔抓史,余8例患者无明显诱因。伴随疾病:2例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1例患者有缺铁性贫血。皮损表现为丘疹结节型3例,浸润斑块型5例,肿瘤型1例。9例患者组织病理表现基本相同,真皮表现为组织细胞和炎症细胞形成的弥漫性或结节状浸润。3例患者完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2例示组织细胞表达S-100阳性、CD68阳性、CD1a阴性。结论:皮肤Rosai-Dorfman病临床较少见,中老年患者易发,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发病前无明显诱因,皮损表现为红色结节、斑块,组织病理和(或)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该病目前治疗方法多种,但预后较好。第二部分文献复习研究对象:以“皮肤Rosai-Dorfman病”、“皮肤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为检索词,“Search ALL”为检索条件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筛选出1997-2019年间与CRDD相关的病例报告。方法:统计分析国内文献报道的CRD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共收集94例CRDD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46例,男:女=1.04:1,发病年龄从13岁到84岁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45.7岁,诊断时病程平均为15.1个月。64例患者表现为多发皮损,30例患者表现为单发皮损。丘疹结节型最多见,共42例患者;其次是浸润斑块型,共41例患者;肿瘤型最少见,只有11例患者。皮损颜色以红色为主,可见暗红色、红色、淡红色,部分表现为黄色或者皮色。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瘙痒、压痛。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面部,其次是躯干、四肢。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90例有组织学表现的描述,其中组织细胞增殖存在于真皮内有77例患者,进一步扩展至皮下组织有13例患者。有60个病例对表皮进行描述,其中表皮正常23例,萎缩变薄19例,增生肥厚9例。组织细胞胞浆内出现炎性细胞称为“伸入运动”,在82例病例里有描述,可见吞噬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偶有红细胞和核碎片。典型病理表现为组织细胞出现在混合炎性浸润的背景中,浸润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偶有中性粒细胞和稀有的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的重要步骤,三重(S-100-CD68-CD1a)免疫染色最常见,94例患者组织细胞S-100表达强阳性或阳性,CD1a表达均阴性,其中93例CD68表达阳性,仅1例患者表达阴性。获得其中75例患者的治疗信息,患者接受了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口服或皮损内注射类固醇、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冷冻疗法等。皮损完全消退方面,手术切除是最成功的治疗方法,其次是联合疗法,包括手术、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冷冻、放疗等相互联合治疗;皮损缓解方面,口服或注射激素效果最好,其次是联合疗法、药物治疗。4例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其中2例患者皮损无变化,1例患者显示皮损较前加重,1例患者皮损较前好转。结论:皮肤Rosai-Dorfman病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临床医师应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刘香丽[4](2019)在《淋巴瘤样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淋巴瘤样肉芽肿(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 LyG)是一种少见的与Epstein-Barr病毒(EBV)密切相关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主要侵犯结外组织器官。该病最早是在1972年由Liebow et al.研究Wegener’s肉芽肿时发现,将其描述为具有多形性、血管中心性和血管侵袭性伴有坏死性特点,以及不典型性的淋巴网状内皮细胞浸润的一类疾病。临床上80%以上的病人累及肺部,同时可累及肺外组织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该病异质性较强,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从良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发展为恶性淋巴瘤,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特点、影像学特点,以及根据发生的不同部位,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虽然病理是诊断该病的重要线索,但是由于该病多发生在淋巴结外部位,背景中常常含有较多的淋巴细胞,而典型的异型性或者肿瘤细胞少见,病变组织中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坏死,同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以及影像学表现不特异,所以容易导致临床上的漏诊与误诊。另外作为一种少见疾病,发病率低,当前国内外病例大多都是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报道,所以临床大夫对该病的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认识并不全面。本研究总结我院病例同时汇总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LyG的认识,减少漏诊率以及误诊率,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以及思路。资料与方法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例LyG的临床病例的详细信息,并检索国内数据库如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以及国外常用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关于淋巴瘤样肉芽肿的病例报道,通过本文制定的纳入以及剔除标准,将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以及本中心的共84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予以整理,统计LyG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情况,治疗方案以及生存随访时间等方面的资料,并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行统计处理分析加以归纳总结。结果该研究通过本院病例以及文献复习,按照制定的纳入与剔除标准,共纳入84例LyG病人,得出该病特点如下:(1)LyG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为54岁,也可见于儿童,自身的免疫功能状态与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2)LyG病变可累及全身,最多见于肺部,尤其是双侧下肺,其次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肝脏,肾上腺等,临床表现不特异,国外病例皮肤表现相对多见;(3)典型的LyG病理表现以病变侵润破坏血管为主,在淋巴细胞构成的背景下,存在不同数量的异形性B细胞,根据其病理分级可分为3级病变,分别表现为增生性,交界性,肿瘤性病变;(4)LyG的治疗方案不统一,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自身免疫状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分级进行个体化治疗为主,常用的治疗方案为化疗,并且以R±CHOP方案为主;(5)该组LyG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在单因素预后分析中显示病变单纯发生在中枢(P=0.044)以及EBER阴性(P=0.030)总生存相对好,但是多因素分析时未发现有意义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1.LyG最常见于中老年人,最常发生在肺部,免疫功能紊乱是该病发病的危险因素;2.LyG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影像学表现不特异,易漏诊以及误诊,注意与常见疾病进行鉴别诊断;3.LyG的治疗方案相对不统一,化疗主要以R±CHOP方案为主;4.LyG总体预后差,预后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喜中[5](2019)在《头颈部木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临床误诊、漏诊及复发率。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9例头颈部木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所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在年轻和中年患者中更常见,病史较长。彩超表现:肿物边界清晰或不清,内部回声主要为中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检出血流信号。CT表现:弥漫性肿块型病灶多见,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MR表现: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至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且伴局部淋巴结病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嗜酸细胞的计数及比例明显增高,升高范围是正常值的1.5-20倍。IgE的水平明显增高,范围可达正常值的2-7倍。结论:木村病的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发生于头颈部无痛性的肿物,尤其是伴有周边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如果发现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及IgE水平升高者,可优先考虑木村病。木村病的诊断最终仍需病理证实。
赵磊[6](2019)在《基于CT征象分析儿童肺结核影像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CT征象表现,分析儿童肺结核动态演变规律,为儿童肺结核的诊断及防治提供数据与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2月新疆自治区胸科医院99例临床已确诊的肺结核患儿CT影像资料。男55例,女44例,年龄4月至14岁,平均年龄4.73±3.33岁。将患儿依据年龄分为四组: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期组。结果:1、各年龄组发病差异发病情况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原发性肺结核具有差异,P=0.005;继发性肺结核具有差异,P=0.001;结核性胸膜炎无显着差异,P=0.828;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无显着差异,P=0.750。各组间原发性肺结核差异:婴儿组、幼儿组与学龄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3);继发性肺结核差异:婴儿组、幼儿组及学龄前组与学龄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2及0.030);2、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合并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发生率分别为27.9%、6.06%,P=0.012,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发生率分别为14.8%、9.1%,P值=0.432;3、整体样本量中原发性肺结核及继发性肺结核发病呈线性趋势,两者P<0.001;4、所有样本量中原发性肺结核共61例(61.6%),均有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征象,40例(65.6%)患儿累及肺组织。继发性肺结核33例(33.3%),病变常累及多个肺叶及肺段,且表现多样,多呈数类影像表现同时存在。血行播散性肺结核21例(21.2%),均表现为急性期,2例单独存在。结核性胸膜炎者15例(15.2%),均表现为胸膜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常见(86.7%),3例单独存在。结论:各年龄阶段儿童肺结核均有一定特征性及动态演变规律。婴儿期患儿肺结核发病均为原发性肺结核,随着年龄增长原发性肺结核发病率逐渐降低,而继发性肺结核发病逐渐升高,而且呈线性趋势。原发性肺结核比继发性肺结核更易合并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而合并结核性胸膜炎两者无显着差异。
东洁,徐维锋,周敬敏,谢燚,纪志刚[7](2018)在《腹膜后Castleman病1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膜后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1月13例腹膜后Castleman病临床资料。男6例,女7例,年龄2357岁,平均42岁。1例高血压病史13年,1例乙肝病史20年。7例因查体发现腹膜后肿物,6例因疼痛或黏膜溃疡就诊。平均确诊时间9个月。单中心12例,多中心1例。肿瘤最大径3.011.8 cm,平均6.0 cm。均行腹盆腔CT,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明显或中等强化。12例行开腹或腹腔镜肿物切除术,1例行腋窝淋巴结活检术。结果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确诊为Castleman病,其中透明血管型10例,混合型1例,浆细胞型2例。随访158个月,平均25个月,1例失访,1例术后半年原位复发,其余11例恢复良好,无复发迹象。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多为单中心病变,多无明显临床症状。CT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确诊仍靠病理。单中心Castleman病手术切除疗效好,术后可长期生存。
程小龙,蔡青,赵东宝,胡珍丽,吉连梅,韩一平[8](2017)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以顽固性发热、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压痛和一过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为特征。该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且相对少见,临床极易误诊为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确诊主要根据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本文报道1例患者表现为持续高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消瘦患者,抗生素治疗无效,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检查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高达20.4,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该患者经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且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嗜血细胞增多骨髓象,最终诊断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
黄碧娟,张盼,陈自谦[9](2016)在《原发性椎管内Rosai-Dorfman病(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1例原发性椎管内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例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表现。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腰痛伴双下肢乏力、疼痛两月余。MRI示腰34水平椎管内硬膜下等T1WI,短T2WI异常信号,压脂T2WI呈低信号,DWI呈等信号。病灶环绕硬膜生长,范围较广。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片状强化。术后病理证实为椎管内Rosai-Dorfman病。结论了解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特异性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能力并指导临床治疗。
胡娜,谭延林,王云华[10](2016)在《皮病性淋巴结炎的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研究(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皮病性淋巴结炎(DL)的临床病理及18F-FDG PET/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2例病理确诊为DL的患者资料,并检索国内外近10年关于DL的文献,回顾性分析DL的临床病理及PET/CT表现特点。结果 2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反复发热,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瘙痒伴红斑,骨髓增生活跃。PET/CT检查发现2例患者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伴糖代谢增高,SUVmax>2.5,摄取18FDG最高的部位在腋窝,SUVmax达12,同时均伴有脾肿大伴糖代谢增高,骨髓浓聚增高。结论 DL患者在PET/CT上多表现为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伴18FDG摄取增高,腋窝、腹股沟、颈部多见,呈对称性分布,无融合趋势。DL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发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伴有皮肤改变。病理为非特异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二、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附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附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2)眼附属器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3)皮肤Rosai-Dorfman病临床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第一部分 皮肤Rosai-Dorfman病9 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临床特点 |
2.2.3 组织病理学改变 |
2.2.4 治疗、预后及随访情况 |
2.3 讨论 |
第二部分 文献复习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3.2.2 组织病理学改变 |
3.2.3 治疗及预后 |
3.3 讨论 |
4全文小结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淋巴瘤样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BV阳性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头颈部木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患者基本信息 |
3.2 影像学检查 |
3.2.1 超声检查结果 |
3.2.2 CT检查结果 |
3.2.3 MRI检查结果 |
3.3 病理学检查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CT征象分析儿童肺结核影像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1.1 儿童肺结核临床诊断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查方法 |
1.4 图像分析与病理分型标准 |
2 统计学方法 |
3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腹膜后Castleman病1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8)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讨论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2.4 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2.5 鉴别诊断 |
2.6治疗 |
2.7 预后 |
(9)原发性椎管内Rosai-Dorfman病(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影像学检查 |
2.2 手术及大体病理所见 |
3 讨论 |
3.1 临床特点 |
3.2 影像学特征 |
3.3 病理学特征 |
3.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3.5 治疗与预后 |
(10)皮病性淋巴结炎的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研究(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文献复习 |
3 讨论 |
3.1 DL临床与病理 |
3.2 DL的PET/CT表现 |
3.3 鉴别诊断 |
四、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附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D]. 马海兴.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2]眼附属器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观察[J]. 肖方星,罗春华,王静,袁媛,郑启忠. 眼科学报, 2020(02)
- [3]皮肤Rosai-Dorfman病临床及病理分析[D]. 丁俊丽.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淋巴瘤样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D]. 刘香丽. 郑州大学, 2019(08)
- [5]头颈部木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分析[D]. 王喜中.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6]基于CT征象分析儿童肺结核影像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的初步研究[D]. 赵磊.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7]腹膜后Castleman病1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东洁,徐维锋,周敬敏,谢燚,纪志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8(09)
- [8]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程小龙,蔡青,赵东宝,胡珍丽,吉连梅,韩一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17(35)
- [9]原发性椎管内Rosai-Dorfman病(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黄碧娟,张盼,陈自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12)
- [10]皮病性淋巴结炎的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研究(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胡娜,谭延林,王云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