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智力因素在育儿中的特殊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潘可欣[1](2021)在《美国幼儿园社会情感课程实施研究》文中认为
刘丽娟[2](2021)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文中指出
马小倩[3](2021)在《师生关系影响高段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情感学习是一项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并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变革和探索行动,目的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社会情感能力是指学生学会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发展对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具有同理心,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创建并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研究显示,参加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非认知领域上表现为亲社会行为的增加,内外化问题的减少等,在认知领域上表现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具有正向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能是因教师积极的社会支持而形成的,也可能是与教师的行为无关,如学生对教师的偏好等因素。那么,探究教师社会支持在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路径中的具体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具体路径,为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师社会支持行为,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供实证依据。针对研究问题,本研究将成都市两所小学的4-6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行翻译检验的社会情感能力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和教师社会支持量表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在研究所调查的成都两所高年级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感知到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总体处于良好的水平,并且得分都主要集中在高分数值。(2)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感知到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和家庭资本存在显着差异。(3)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感知到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两两之间是存在显着的相关。(4)小学高年级学生感知到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能显着预测学生社会情感能力。(5)教师社会支持在师生关系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60.67%。针对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培养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具体建议:一是关注男女性别差异,帮助学生均衡发展;二是持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三是重视家庭背景差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四是减少师生冲突行为,培养亲密的师生关系;五是突显教师社会支持行为,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
李涵[4](2021)在《心育视角下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 ——以平度市X职业高中为例》文中指出
马贺庆[5](2021)在《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研究 ——以济南市S街道“父爱同行”亲子小组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重要性不亚于母亲。然而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父亲的参与度不容乐观,不仅参与的时间少,而且参与的方式简单粗暴、内容单一。研究表明,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参与度低的儿童在长大后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自我控制力差、自卑等不良后果。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父亲能否高质量地参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回应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小组工作的介入,可以有效提升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度。目前学界有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虽多,但针对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研究较少,从社会工作实务出发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度提升为研究重点,选取济南市S街道的流动儿童家庭为研究个案,在社会学习理论和优势视角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分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低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父爱同行”亲子小组的实践和反思。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了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为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主要分析了父亲参与度低的表现及原因。调查发现,父亲参与度低主要表现在参与时间少、频率低,参与方式简单、粗暴,参与观念传统、陈旧,参与内容单一、重智轻德几个方面。造成父亲参与度低的原因主要有:父亲文化水平低、亲职教育能力不足,父亲沉迷电子产品、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不够,原生家庭对父亲的消极影响,母亲对父亲参与子女教育重视不足,支持性资源缺乏且利用程度低等。第三部分为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实务过程,该部分介绍了小组开始前的筹备工作,重点描述了小组的形成期、转折期、成熟期及结束期中的活动过程、组员表现、活动效果和活动反思,最后采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的方式对小组工作服务效果进行检验。第四部分为反思与建议。该部分主要对理论运用和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同时总结了小组活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对提升父亲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小组工作介入有效提高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时间与频率、改善了参与家庭教育的能力与方式、更新了参与家庭教育的观念、拓宽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关注内容。
肖颖[6](2021)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从胜任力有关研究的被关注程度来看,我国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出现日渐增长的趋势,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探索还有待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并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中的经历进行行为事件访谈,从而了解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基本构成。整个过程以N-vivo质性软件作为辅助工具,所得结果较为全面广泛。其次,通过以上研究形成教师胜任力问卷,将其发放给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并收集问卷,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借助SPSS25.0和AMOS23.0软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共包括5个维度25个项目,5个维度分别为学生导向、自我管理、合作与交流、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魅力;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5个维度进行验证,结果得出模型拟合度较好,问卷信效度良好。通过对522位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总体得分为5.65。从各维度情况来看,其中胜任力水平最高的为个人魅力维度,得分为5.84,职业素养维度得分为5.72、学生导向维度得分为5.69、自我管理维度得分为5.52、合作与交流维度得分为5.45。以上数据表明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在整体及各维度上都处于偏上水平。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不同年龄教龄、子女情况、职称、学校类型、班主任任职情况、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拥有情况、获取荣誉情况之间的教师胜任力整体具有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年龄教龄、有子女、高职称、公办学校、曾任职过班主任、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曾获得过荣誉的教师胜任力要高于其他教师。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从中职学校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行业间合作与交流、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等方面提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祖蕾[7](2021)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截至2020年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4.6%,由心理问题引发轻生、自残的青年不在少数,中国青少年自杀率位居世界榜首,数据触目惊心,这也引起了学校教育者和家长的关注和反思。在个体心理健康的组成要素中,其中情绪智是重要一部分,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外界压力和挑战,同时也是影响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对情绪智力展开研究。初中阶段是个体经历青少年阶段的初期,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邀请发起的生命教育及生涯规划政策研究、培训及实践先导计划项目为依托,对上海市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初中生情绪智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家庭气氛与情绪智力呈显着正相关;家庭抗逆力与初中生情绪智不存在显着相关;教师生命素养与初中生情绪智力不存在显着相关;同伴支持与情绪智力呈显着正相关;同伴互动频率与初中生情绪智力呈显着正相关。得出结论:家庭气氛越积极温暖的初中生情绪智力越高;获得越多同伴支持的初中生情绪智力越高;同伴互动频率越高的初中生情绪智力越高;同伴因素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高于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青少年的成长关乎着国家的未来,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情绪智力理论,以便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陆烨[8](2020)在《隔代教养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中国,由祖辈协同父辈共同养育孙辈的“隔代教养”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类型的隔代教养方式打破了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权力结构,也改变了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本研究试图对隔代教养家庭中祖辈的教养方式、祖孙关系、祖孙互动行为等内容进行分析,以考察隔代教养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此外,研究也根据实验干预的结果对隔代教养中祖辈的教养方式和祖孙互动行为提出了参考性建议。本研究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两项研究(研究1和研究2),考察家庭结构及其他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其中,研究1以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的图形任务和多用途任务为测试材料对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做了测评,以自编的小学生隔代教养现状调查问卷采集了儿童的家庭环境信息,考察了隔代教养与儿童创造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2同样以儿童的创造力得分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期望等因素为自变量,考察了核心家庭和三代家庭两种不同家庭结构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行为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1的结果表明:隔代教养对儿童的创造力有负面影响。与没有祖父母的家庭相比,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尤其是在祖父母为主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创造力较低。与女孩相比,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长大的男孩更有可能在创造力发展方面表现出劣势。此外,独生子女的创造力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但这种优势主要反映在核心家庭中,三代同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优势并不明显。研究2的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期望均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相关。具体而言,母亲的宽容型教养、亲子关系的亲密性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正相关,父亲的权威型教养、亲子关系的冲突性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负相关。第二部分包含3项研究,重点探讨隔代教养家庭中,祖辈成人与父辈成人分别与儿童互动关系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其中,研究3旨在探索父辈、祖辈与儿童互动过程中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互动方式对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影响。研究4聚焦于儿童对父辈、祖辈一般内隐态度和创造力内隐态度的差异,及其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研究5则从“控制性”的角度考察了祖辈的一般权力感与儿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3的结果表明:祖辈和父辈分别与儿童互动之后,会影响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具体体现为:亲子互动后,儿童在创造力任务上的表现有显着提升;祖孙互动后,儿童在创造力任务上的表现没有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祖辈和父辈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差异:一是在提供给儿童的认知资源、人际资源方面,父母在互动中给予了儿童更多的认知资源和人际资源;二是在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方面,祖辈比父辈在教养方式上更宽容(对儿童情感需求满足度更高)、更专制(对儿童的行为限制更多),祖孙关系的冲突性更高。研究4的结果表明:儿童对祖辈、父辈的内隐情感态度不同——儿童对父母更亲近、更积极,也认为父母更开放、更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内隐情感态度的差异与儿童的创造性基本没有关系。研究5的结果表明:祖辈的一般权力感与儿童的创造力之间有一定关系,具体体现为祖辈权力感越高,儿童在TTCT图形新颖性维度的得分越高。第三部分,旨在通过2项研究(研究6和研究7)对“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祖辈进行行为或心理方面的干预,探索祖辈行为或心理上的变化对儿童后续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其中,研究6主要针对祖辈与儿童的互动行为进行三种不同方式的干预,并对不同干预组祖孙互动前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检测不同干预方案的有效性。研究7,则通过提高祖辈权力感的方式,考察了祖辈权力感变化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6的结果表明:三种干预方式对儿童创造力具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对照组中,祖孙互动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在2个指标(TTCT图形新颖性、AUT流畅性)上下降明显;认知干预组,祖孙互动前后儿童在各项创造力指标的得分上没有显着变化;情感干预组,祖孙互动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有显着提高,主要体现在TTCT图形精致性和AUT流畅性2个指标上。研究7的结果表明:操纵祖父母的权力感可能会影响祖父母与孙辈的互动,进而影响孩子的创造性表现,具体体现为干预组儿童在AUT流畅性、七巧板新颖性上的得分比对照组更好。本研究结论对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祖辈如何在儿童创造力培养中发挥更大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周静[9](2020)在《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淮北市J机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有限的主流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选拔人才的制度仍主要以应试体系为主,这一现状催生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在教培行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机构举办者“圈钱跑路”、培训质量不高等行业乱象,大多数中小学生在校外培训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校外培训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安徽省淮北市J机构进行个案研究,希望尽力探索管理方法和路径,帮助J机构在管理规范化、运作专业化、品牌更优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以求为其他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助力形成良性规范的校外培训秩序、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本文对该机构的10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对机构的创始人、10位教师、10名家长分别进行了访谈,对机构的管理活动和教学活动进行了观察,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从业经历,阐明J机构的管理现状,查找出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缺乏家校沟通等内外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作者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归纳,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两大类八条解决对策:在内部管理方面,抓教师管理做到“硬核条件”与“柔性关爱”双管齐下,课程设置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兴趣激发等,强化教学服务、学生管理,完善制度、明晰职责,优化运营管理;在外部管理方面,紧跟家庭教育的风口,做好家校共育,加强政策研究,按规定办学,明确角色定位,做好主流学校的有益补充,密切异业合作,提高竞争力,有序开展融资活动,精准市场定位,提高品牌影响力。
周子励[10](2020)在《《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的男性形象研究(2010-2019)》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中国妇女报》2010-2019年十年间新闻评论中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分析。10764篇新闻评论中,有4734篇涉及了男性形象。男性形象共计6531个,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多样化体现在男性的年龄、职业、学历、家庭角色等多个方面。本文根据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对男性形象作了量上的统计和质上的分析,对评论议题、男性职业、家庭角色、正负行为等方面作了梳理,对《中国妇女报》评论员进行了访谈,并结合女权主义、刻板印象、媒体责任、拟态环境四个视角对男性形象进行了述评。总体而言,在建构男性形象的过程中,《中国妇女报》并未因其“女性媒体”的性质而使得男性形象失语于媒介之中,正面和负面的男性形象均在评论中得到了呈现,同时,评论也注重性别刻板印象的规避与消解,并对弱势男性群体给予了关注。在实现“向社会宣传妇女,向妇女宣传社会”这一宗旨的过程中,《中国妇女报》的新闻评论基本客观、全面地再现了男性形象,在倡导两性平权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批评“男性霸权话语”的同时,也在避免两性关系走向对立。
二、非智力因素在育儿中的特殊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智力因素在育儿中的特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3)师生关系影响高段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1.1.2 师生关系对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积极影响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社会情感能力 |
1.3.2 师生关系 |
1.3.3 教师社会支持 |
1.4 文献综述 |
1.4.1 师生关系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 |
1.4.2 师生关系与教师支持相关研究 |
1.4.3 教师社会支持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 |
1.4.4 文献述评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假设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调查对象 |
2.3.2 研究工具 |
2.4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中文版社会情感能力量表信效度分析 |
3.1.1 初测数据分析 |
3.1.2 正式测试数据分析 |
3.2 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 |
3.2.1 人口统计信息 |
3.2.2 各变量的分数分布 |
3.3 研究变量的差异检验 |
3.3.1 研究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
3.3.2 研究变量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
3.3.3 社会情感能力在家庭资本的差异检验 |
3.4 社会情感能力、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
3.5 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回归分析 |
3.5.1 师生关系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回归分析 |
3.5.2 教师社会支持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回归分析 |
3.6 师生关系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关系:教师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
3.6.1 中介总效应 |
3.6.2 情感支持中介效应检验 |
3.6.3 信息支持中介效应检验 |
3.6.4 评价支持中介效应检验 |
3.6.5 工具支持中介效应检验 |
3.6.6 满意、支持和冲突维度对教师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
3.6.7 教师社会支持各维度中介效应占比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教师社会支持和师生关系特点描述 |
4.2 研究变量的差异分析 |
4.2.1 研究变量的性别差异分析 |
4.2.2 研究变量的年级差异分析 |
4.2.3 社会情感能力在家庭资本的差异分析 |
4.3 教师社会支持在社会情感能力与师生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育建议 |
5.2.1 关注男女性别差异,帮助学生均衡发展 |
5.2.2 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
5.2.3 重视家庭背景差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
5.2.4 减少师生冲突行为,培养亲密的师生关系 |
5.2.5 突显教师社会支持行为,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研究 ——以济南市S街道“父爱同行”亲子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回顾 |
1.国外文献 |
2.国内文献 |
3.文献简评 |
(四)研究设计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实务方法 |
二、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 |
(一)S街道及H机构新市民项目概况 |
1.S街道概况 |
2.H机构新市民项目概况 |
(二)S街道流动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 |
1.家庭结构 |
2.家庭经济 |
3.家庭分工 |
4.家庭教育 |
(三)S街道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低的表现 |
1.参与时间少、频率低 |
2.参与方式简单、粗暴 |
3.参与观念传统、陈旧 |
4.参与内容单一、重智轻德 |
(四)S街道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低的原因分析 |
1.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参与教育的能力不足 |
2.父亲沉迷电子产品、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不够 |
3.父亲劳动强度大、参与教育的时间精力不足 |
4.原生家庭对父亲的消极影响 |
5.母亲对父亲参与子女教育重视不足 |
6.支持性资源缺乏且利用程度低 |
三、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过程 |
(一)小组工作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
1.组员基本情况以及参与度前测 |
2.成立小组 |
3.小组方案设计 |
(二)小组工作的具体过程及效果描述 |
1.小组形成期 |
2.小组转折期 |
3.小组成熟期 |
4.小组结束期 |
(三)小组工作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
1.小组过程评估 |
2.小组结果评估 |
四、反思与建议 |
(一)反思 |
1.对理论运用的反思 |
2.对实务工作的反思 |
(二)对策建议 |
1.对小组工作方法运用的改进建议 |
2.对研究进一步开展的建议 |
五、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有效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需求 |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师选聘与专业化评价的客观要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职学校 |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 |
三、教师胜任力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胜任力研究综述 |
二、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
三、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六节 研究创新性与重点、难点 |
一、创新性 |
二、重点、难点 |
第二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初始模型确立 |
第一节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理论梳理 |
一、基于文献的教师胜任力梳理 |
二、基于文献的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梳理 |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体系最终确立 |
第二节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政策分析 |
一、政策文本的选取范围 |
二、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与过程 |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统计与分类 |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体系确立 |
第三节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工具 |
三、研究步骤 |
第四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汇总及初始模型确立 |
第三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问卷编制 |
第一节 研究过程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项目分析 |
二、信效度检验 |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四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要素阐释 |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内涵探析 |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最终确立 |
第四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问卷信效度检验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第五节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总体发展水平 |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差异情况 |
第六节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现存问题分析 |
一、教师内在方面 |
二、社会外在方面 |
第五章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
第一节 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 |
一、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核心内容 |
二、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实际应用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
一、关注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
二、增进师、生、家三方沟通互动,共创和谐互助氛围 |
三、建立经验共享平台,组织新老教师之间“传、帮、带” |
第三节 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 |
一、关注自我资源获取 |
二、提供校外互联互通的机会 |
第四节 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 |
一、加强职校合作,创建实训条件 |
二、增加学生实践实习时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材料来源及参考点统计表 |
附录 B 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材料来源及参考点统计表 |
附录 C 教育政策文本选取范围表 |
附录 D 基于内容分析的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汇总 |
附录 E |
附录 F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初始问卷 |
附录 G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7)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生态系统理论 |
(二)情绪智力 |
(三)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因素 |
1.家庭因素与情绪智力 |
2.学校因素与情绪智力 |
3.同伴因素与情绪智力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1.情绪智力 |
2.家庭抗逆力 |
3.家庭气氛 |
4.同伴支持 |
5.教师生命素养 |
6.同伴互动频率 |
(四)研究过程 |
(五)数据分析 |
四、研究结果 |
(一)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1.初中生情绪智力的现状 |
2.初中生情绪智力各影响因素的现状 |
(二)初中生情绪智力的人口学差异 |
1.初中生情绪智力在性别上的差异 |
2.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在独生和非独生上的差异 |
3.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 |
4.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在与父母居住情况上的差异 |
(三)初中生情绪智力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同伴因素的相关分析 |
(四)初中生情绪智力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同伴因素的回归分析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1.初中生情绪智力的特点 |
2.家庭因素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 |
3.学校因素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 |
4.同伴因素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 |
5.同伴因素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大于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 |
(二)建议 |
1.营造温暖积极家庭气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
2.关注初中生的交往需求,建立良好同伴关系 |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助梦赢得美好人生 |
(三)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情绪智力问卷 |
附录 B 同伴互动频率问卷 |
附录 C 同伴支持问卷 |
附录 D 家庭气氛问卷 |
附录 E 家庭抗逆力问卷 |
附录 F 教师生命素养问卷 |
附录 G 控制变量 |
致谢 |
(8)隔代教养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
1 创造力理论 |
1.1 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 |
1.2 创造力成分模型 |
1.3 创造力系统理论 |
1.4 创造力投资理论 |
1.5 创造力发展理论 |
1.6 社会文化模型与理论 |
2 家庭因素影响儿童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 资本的代际传递理论 |
2.2 家庭资源投资理论 |
3 隔代教养研究述评 |
3.1 隔代教养的概念 |
3.2 隔代教养的研究现状 |
3.3 隔代教养背景下的家庭资本转移与家庭资源投资 |
4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框架 |
4.1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4.2 本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家庭结构等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
1 研究1家庭结构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 |
1.1 引言 |
1.2 研究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 研究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儿童对祖辈/父辈互动方式和内隐态度的差异,及祖辈权力感对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影响 |
3 研究3 父辈、祖辈与儿童互动方式的差异比较及其对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 研究4 儿童对父辈和祖辈的一般内隐态度、创造力内隐态度的差异比较及其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5 研究5 祖辈一般权力感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祖辈互动方式、权力感变化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
6 研究6 祖辈互动方式变化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7 研究7 祖辈权力感变化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研究方法 |
7.3 结果 |
7.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讨论与结论 |
1 总讨论 |
1.1 研究小结 |
1.2 祖辈教养方式、互动行为影响儿童创造力表现的路径分析 |
1.3 对隔代教养家庭中祖辈参与儿童教养的建议 |
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3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父母权威问卷 |
附录2-亲子关系量表(祖孙关系量表) |
附录3-TTCT图形补全任务举例 |
附录4-AUT多用途任务举例 |
附录5-研究3视频文本转录举例 |
附录6-研究5一般权力感量表 |
附录7-研究6Insight顿悟任务举例 |
附录8-研究6故事生成任务案例 |
附录9-研究7七巧板作品案例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淮北市J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促进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
1.1.3 满足学生及家长提升学业成绩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思路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校外培训 |
1.4.2 校外培训机构 |
1.5 理论依据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访谈法 |
1.6.4 观察法 |
第二章 中小学培训机构发展现状——以J培训机构为例 |
2.1 现实考察设计 |
2.1.1 现实考察的目的及内容 |
2.1.2 考察对象的选择 |
2.1.3 收集资料的方法 |
2.2 J机构管理活动的直观呈现 |
2.2.1 问卷调查分析 |
2.2.2 访谈实录分析 |
2.2.3 课堂观察及管理观察分析 |
第三章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
3.1 内部管理方面 |
3.1.1 教师管理方面 |
3.1.2 教学管理方面 |
3.1.3 学生管理方面 |
3.1.4 运营管理方面 |
3.2 外部管理方面 |
3.2.1 家校沟通方面 |
3.2.2 筹资渠道方面 |
3.2.3 市场定位方面 |
第四章 解决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问题的对策 |
4.1 内部管理方面 |
4.1.1 强化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
4.1.2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程 |
4.1.3 强化学生管理,细心做好教学服务 |
4.1.4 完善规章制度,优化运营管理 |
4.2 外部管理方面 |
4.2.1 加强家校沟通,推进家校共育 |
4.2.2 加强政策研究,密切异业合作 |
4.2.3 有序开展融资活动,增强机构资金力量 |
4.2.4 精准市场定位,提高品牌影响力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关于安徽省淮北市J培训机构学生的调查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10)《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的男性形象研究(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妇女报》的相关研究 |
1.3.2 大众媒介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内容分析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访谈法 |
1.4.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问题 |
第二章 《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男性形象的内容分析 |
2.1 类目构建 |
2.2 涉及男性形象新闻评论的特点 |
2.2.1 提及男性形象的新闻评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
2.2.2 评论议题具有多样性 |
2.2.3 男性在性别冲突剧烈的议题中,常扮演施暴者的角色 |
2.2.4 较少涉及性别问题的新闻评论议题种类同样丰富 |
2.2.5 负面评论的占比较高,但其中含有较多的非负面男性形象 |
2.2.6 体裁上既有文字类评论,又有漫画类评论 |
2.3 新闻评论中男性形象的特征统计 |
2.3.1 年龄上:儿童数量占比最高 |
2.3.2 职业: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
2.3.3 家庭角色:父亲、丈夫、儿子数量较多 |
2.3.4 地域特点:乡村男性多于城市男性 |
2.3.5 受教育程度:较少得到强调,且与品行好坏无必然联系 |
2.3.6 社会角色:乘客等9类社会角色出现频率较高 |
2.3.7 负面行为:男性形象的负面行为具有多样性 |
2.3.8 正面行为:男性形象的正面行为同样具有多样性 |
第三章 《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男性形象的文本分析 |
3.1 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
3.2 社会规则的破坏者 |
3.3 家庭外部女性权益的维护者 |
3.4 家庭外部女性权益的侵害者 |
3.5 作为家庭成员的男性 |
3.6 作为弱势群体的男性 |
第四章 《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的男性形象的特点与启示 |
4.1 新闻评论中男性形象的特点 |
4.1.1 助力与阻碍:基于女权主义视角的男性形象 |
4.1.2 平视与批评:基于刻板印象视角的男性形象 |
4.1.3 守望与同情:基于媒体责任视角的男性形象 |
4.1.4 反思与不足:基于拟态环境视角的男性形象 |
4.2 《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男性形象的启示 |
4.2.1 女性媒体要勇于批评侵害性别平等的男性霸权话语 |
4.2.2 避免男女关系走向对立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非智力因素在育儿中的特殊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幼儿园社会情感课程实施研究[D]. 潘可欣. 西南大学, 2021
- [2]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 刘丽娟. 西南大学, 2021
- [3]师生关系影响高段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启示[D]. 马小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心育视角下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 ——以平度市X职业高中为例[D]. 李涵. 青岛大学, 2021
- [5]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研究 ——以济南市S街道“父爱同行”亲子小组为例[D]. 马贺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D]. 肖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7]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 祖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隔代教养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D]. 陆烨.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9]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淮北市J机构为例[D]. 周静.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的男性形象研究(2010-2019)[D]. 周子励. 广西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