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笔下的西苑(一)

明代文人笔下的西苑(一)

一、明代文人笔下的西苑(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劲韬[1](2009)在《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叠山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它的发展历史几乎和中国园林的历史一样长。但是长期以来,对于传统园林叠山工艺和技术的总结不足,严重影响了传统叠山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当代景观园林建设中,叠石造山的规模日益增大,但艺术水平却令人担忧,大量叠山工程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明清以来的许多古园林假山保存状况较差,亟待修复和维护;对中国传统叠山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整理出叠山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风格流派和技术特征,对于继承和保护叠山这一传统技艺,推动传统叠山技艺在新时期园林建设中的应用和推广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园林叠山发展的文化性和物质性特征出发,通过对中国园林叠山的文化意象分析、材料演化、工匠专业化发展和民间技术传承等方面的论证,揭示了园林叠山风格发展与材料、工匠和技术等物质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皇家园林风格意境产生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以下五方面: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记载和现存实物的考证梳理,论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皇家园林叠山发展的各主要阶段和杰出成就。对材料的性状及叠山基本技术的论证,探讨了皇家园林叠山技术演化历程,从物质角度论证了南北园林叠山风格差异的原因。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物资料比对,分析了专业叠山工匠发展的基本状况及执业特点,以及专业化造园对中国皇家园林发展产生的影响。在系统整理大量现存清代内务府工程档案的基础上,对清初和清代盛期皇家园林叠山的工程技术、工匠管理、质量控制和工官制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论证了这些制度调整对清代皇家园林发展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对乾隆时代的园林叠山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对乾隆时期的主要叠山样式,如内廷、离宫、行宫、仿景、山地等各种园林的叠山形式和风格的分析,揭示了清代盛期皇家造园在艺术、技术和经济理性等方面的空前成就.

赵熙春[2](2003)在《明代园林研究》文中指出明初至中叶的近二百年中,由于政策高度专制,加之八股取士将文人引入歧途,造成明初整个思想界的僵化。随着张居正改革,促进了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促成了科学、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处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科技成果相继出现,在形成了明末科技领域群星璀璨的局面。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表现出世俗文化发展,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增加,造园活动也随之兴盛。明代的文学、绘画等领域表现出复古倾向,而园林对宋、元的园林在布局、风格上也有很大程度的继承。但是这也不是单纯的“泥古”,绘画领域对于隐逸题材的热衷就是明代的特点之一,而园林日趋小型化,完成由“壶中天地”向“芥子须弥”的过渡。同时,明代由于私家造园活动的繁荣,造园业出现了专业匠师,产生了许多造园专门论述,其中《园冶》就是最着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造园学专着。而明代,几乎所有的学术成果都出现在明末,这一现象不能不发人深省。

赵晓峰[3](2003)在《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文中研究说明佛教和禅学传入中土后,在其生根、成长的过程中完成了与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与印度佛学理趣迥异的中国化佛教和禅学,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在哲学、美学等方面尤其深深地留下了佛学的烙印,不仅寺庙园林如此,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亦然。佛教和禅学通过“教”与“禅”两大方面与中国古典园林发生了形式上和意境上的关联,对古典园林的诸多美学范畴、艺术命题、造园风格、设计手法和审美境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唐之后随着禅宗的确立和兴盛,禅学逐渐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深刻渗透到他们的文化心理和艺术精神中,使得禅学对古典园林的影响更加深化和普化。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始终没有得以深入地展开,存在着许多研究空白甚至是认识误区。本文以弥补上述缺憾为目标,以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并自觉应用结构主义、解释学等现代哲学理路对该课题展开研究,旨在系统挖掘禅学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层意义关联及具体表现形式。为了能全面而深入地剖析禅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本文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依照禅学的发展阶段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至清三个历史时期系统地疏理了禅学的思想历程和文化特质,澄清了禅学与儒、道、玄学等思想的文化关联,探究了其对社会文化心理、山水艺术精神的影响,分析了各个时期禅学影响下寺庙园林、皇家园林以及私家园林特有的文化现象,并宏观地归纳了禅学对古典园林造园意匠、园林风格、审美境界几方面的诸多重要影响。下篇则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个案进行研究,考察了禅学与清代皇家园林的关联,揭示了禅学对清代帝王的“大隐”理想人格及园林观的影响,并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具体地归纳了禅学对清代皇家园林造园意匠影响,探析了皇家园林中塑造禅境的建筑单体、群体设计手法以及自然环境设计手法,讨论了禅学主体心性论、现量观、中观法、对清代皇家园林游赏方式、观照方式以及审美境界的影响。最后,以“狮子林”、“千尺雪”、“池上居”、“洗心亭”等景点为典例,综合应用上下篇的研究结论对其进行园林设计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和剖析。

张晶晶[4](2017)在《明代湖广作家作品研究》文中提出明代,是继先秦以後两湖之地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主要表现为大家、流派林立,作家作品繁富。从明初的易代老臣刘三吾、“台阁体”代表杨溥,到以宰相主持文柄的李东阳和“茶陵派”、再到“後七子”的吴国伦以及复古派後期殿军李维桢,以至公安三袁、竟陵锺、谭,还有明末的陶汝鼐、杜濬等等,均是明代文学史中举足轻重甚至引领一时文学潮流的重要人物。不仅如此,明代湖广作家传世作品丰富,是浙江、南直以外又一作家作品高产地之一。论文首次对湖广明代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罗与研究,并揭示出其鲜明的地域特徵和时代风貌。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搜罗,包括通志、地方志、诗文集等,共收集到有诗文集或文学作品存世的明代湖广作家768人,并访查其存世着述与文集290余种。并以地域为区划,作家为单位,对768位作家的生平、着述和文学创作情况一一提要叙录。进而,在这些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有完整文学着述传世的153位作家中,遴选出近约80位既具有典型时代共性又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为主要叙述依据和研究对象,对明代湖广文坛的历时与地域发展面貌进行综合论述,追求尽可能客观展现明代湖广作家文学创作实践原貌。纵观明代湖广文坛,历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阶梯势的递增繁荣,且每阶段均有在其时声望、影响较大的作家。正统以前的湖广文坛是其发展中最薄弱的阶段,相较於江浙、闽粤的繁盛,此时湖广作家作品数量均较少,文坛发展的主导力多以政治因素为主。正统至正德是湖广文坛的发展期,也是有明一代唯一一个湖南文学成就高於湖北的阶段,此时湖广籍的作家与文坛发展多以李东阳为轴心。正德以後直至明末,是湖广作家作品质与量、文坛地位均迅速提升的繁荣期,尤其是万、启祯期间,家族作家繁盛,且有吴国伦、李维桢、“三袁”、锺、谭诸位具有主柄文坛实力的文学大家相继崛起,一时形成“诗教以楚人为政”的盛势;与此同时,湖广地域内作家间的相交交游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典型如启祯间盛极一时的“竟陵”思潮,单与谭元春相交相善的湖广名士就几遍两湖之地。进入崇祯年间,两湖之地较早就被卷入明末的战乱硝烟中,这样的历史背景基本决定了明末湖广文坛的发展面貌——作家组成多为抗节义士,文学作品多为爱国悲歌;另一方面,与明末仍持续发展的作家人数不相协的是,此时期存世作品文集数量急速回落,此点亦与明末湖广之地长达约40年的战乱有直接关系。明代湖广作家及文学的地域特徵也尤为显着:一是大家林立、流派与群体作家异常繁盛,且引领时代文学潮流。二是明代湖广作家为官者居多,达530余位,且多武将名臣,为官四品以上达250余人,约占作家总数1/3。三是明代湖广作家传世文集中多以诗文为主,鲜少有小说、戏曲;讲学传道、公文疏牍的数量倒尤为可观,此点与湖广作家的政治身份有直接关系。四是亢直义士、狂狷志士颇多,气节尤盛,楚人风采彰着。五是文化家族繁盛,尤其是正德以後,成为明代湖广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一切从作家传世作品入手,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全面考查和研究,综合展现有明一代三百年湖广文坛的文学面貌和地域特色,是本文追求的目标。

米彦青[5](2006)在《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原始文献资料出发,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较为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了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的整体风貌。引言中将李商隐体出现后的不同历史分期中对于李商隐接受方面的文献整理和海内外研究成果做了详尽的综述,梳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并对本论文所解决的问题做了陈述。正文分为八章。第一章为清初虞山诗派对李商隐的接受,主要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士人心态促成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肯定了朱鹤龄等人笺注李商隐诗集背后所隐伏的钱谦益的巨大功绩,并由钱谦益和其继嗣二冯在虞山诗派中的威望及在创作中对义山诗的接受,带动吴乔等人对李商隐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论证。第二章从靳荣藩所着《吴诗集览》着眼,通过对吴梅村诗歌中显现的接受李商隐成分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出跨越时空的相通心灵是导致吴梅村和李商隐诗风相似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吴梅村是娄东诗派的领军人物,受他的影响,娄东十子对李商隐诗歌也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第三章对康雍之际的闽派诗人黄任对李商隐在七绝和悼亡类、无题类诗歌的创作接受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这一时期诗坛对李商隐的接受:诗论方面主要是叶燮、朱彝尊、何焯等;版本方面有赵臣瑗、胡以梅和陈堡;专集评述方面是徐德鸿和陆鸣皋、陆昆曾及姚培谦。第四章对乾隆之际的江苏诗人黄景仁与李商隐的感伤诗美的接受进行了分析。并注意到这一时期冯浩在义山研究考据学方面的重要成果,同时纪昀对李商隐的诗艺分析也是前所未有的,除此而外,还有沈德潜、薛雪、翁方纲等人的赞誉之声及李怀民、黄子云的负面接受。第五章论述了桐城派、曾氏家族和李希圣对李商隐的接受,其中以曾氏家族为代表的家族性文化接受在家族内部和乡里所产生的影响是李商隐接受史研究上的一个新的视点。第六章论述了吴下西昆派诗人曹元忠、汪荣宝、张鸿、徐兆玮和孙景贤在清末对李商隐的接受,他们是承续了清初虞山诗派对李商隐的接受而形成的一个专宗李商隐的诗歌派别,因其在近代李商隐诗歌接受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本文着重论述之。这一时期的李商隐接受版本方面只有钱氏兄弟对李商隐文的整理,而诗论方面则有刘熙载等人。第七章论述清末中晚唐派代表诗人樊增祥和易顺鼎对李商隐用典艺术特色方面的承袭情况,并说明其不似之因。诗论方面则由陈衍等同光体诗人的接受结束了清代诗坛的评论。

明玥[6](2015)在《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鱼作为园林中少数延续至今的动物要素之一,自早期物质生产功能的囿开始,直到后期以艺术观赏审美为主的园林成熟期,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鱼不仅是园林实际造景中的动物要素之一,所衍生出的鱼文化更是园林景观意境和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鱼及鱼文化的本质以及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表现的研究,对了解园林鱼文化景观的外在与内涵均有着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以及进行部分园林的实地调研,并将二者进行总结整理与归纳。本文将从鱼文化角度入手,分析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作为造园要素的特点。在理论基础方面,从原始的渔猎文化谈起,介绍鱼的原始崇拜和在文字等起源中的意义;然后分析在原始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的过程中,鱼(渔)与儒道等哲学思想的联系,探析《诗经》中的比兴思维和儒道佛及隐逸等哲学思想对于园林中鱼文化以及其特有的审美境界的影响。在鱼文化景观发展方面,按照时间线对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的发展进行梳理,整理出历代观鱼型景观,并清楚地列出实地调研情况,为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分析提供专业基础。在景观分析方面,结合古典园林现存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将与鱼(渔)有关的园林表现进行分类汇集,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并从这些共同特点中找寻其文化溯源,对园林中依靠这一文化要素所形成的园林格局进行分析。在景观要素方面,研究和鱼文化相关的不同园林景观元素类型,如园林题名、建筑、装饰等相同园林要素间的不同处理手法。本文将鱼文化与园林中相应景观研究结合起来,将人文学科的理念与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结合起来,以新的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分析,感受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的魅力,以期能够为今后相关类型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仇莉[7](2010)在《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初探》文中认为植物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古典园林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文化意趣的皇家园林植物景观。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无论在数量还是造园技艺上都发展到了成熟的巅峰,遗存于世的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及其设计理念都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和史料的研究,结合实地踏查,归纳出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遵循适地适树、观赏性与实用性并重、政治性和文化性突出的原则;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以松柏为基调,多选择乡土植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比德赏颂型的植物、奇花异果以及农桑类植物,并整理出明清皇家园林中常用的植物材料二百余种;从以植物为主题和植物与山、水、建筑、园路结合两方面总结了植物景观营造的手法。明清皇家园林的植物景观重在营造帝王治世、君子比德、诗画田园的意境,而清代皇家园林的植物景观在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气势更为宏大、景观类型更加多样、文化意蕴也更加丰富。然后对现存较为完整的几座明清皇家园林——御花园、西苑之北海、静宜园、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进行重点分析,并绘制出局部的植物现状平面图。最终总结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的意义,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恢复与创新,探讨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思想。

郑向敏[8](2000)在《中国古代旅馆流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历史时间演进中中国古代旅馆的起源和流变历史考察为基础,研究和考察了古代旅馆的起源与产生、古代旅馆在名称、经营、管理、服务和建筑、古代行宫苑囿等方面在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关系和痕迹,及其所表现出的特定现象,归纳它们的空间流变形态和流变结构,分析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和朝纲意识诸因素对旅馆起源与发展的作用,总结中国古代旅馆流变中所表现的特点和规律性。本文首先提出了具有商业意义的中国古代旅馆形成所应具备的三个必然的历史条件,并对其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和考察,从而论证了属于研究范畴的中国古代旅馆起源于商代的命题。旅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旅馆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同步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符合历史阶段规律性的变化。本文借助历史学、社会学方法,依靠经济史观和方法论,从以下七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旅馆发展中的这种符合历史阶段规律性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和研究:(1)古代旅馆的功能性、类型性与规模性在时空立面上的宏观形态与结构上的流变;(2)古代旅馆名称在表征形态上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流变;(3)古代旅馆经营思想、经营环境与经营特点在宏观与微观、表层与深层上的空间形态之流变;(4)古代旅馆在管理体制、税制、住宿管理制度、饮食与接待管理制度、会馆规约管理等方面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规律;(5)“宾至如归”服务观念指导下古代旅馆的服务项目与服务设施设备的流变;(6)古代旅馆建筑形态、功能、结构与建筑风格和特色的流变以及(7)古代行宫苑囿形态、功能、结构、特征的流变。

罗燕琳[9](2006)在《解读张恨水作品中的北京城市文化坐标》文中研究指明张恨水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很多,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落霞孤鹜》、《夜深沉》、《斯人记》、《京城幻影录》、《记者外传》、《艺术之宫》等。他几乎将其生活过的、熟稔的北京城的街巷、胡同、会馆、寺庙、风景名胜,悉数写进了作品中,从而为他笔下的人物营造了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倍感亲切,也使几十年后的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在张恨水的笔下,流淌着他对北京的缱绻之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可有可无的布景或背景,抑或仅仅被当作一种虚拟的空间范围;在他的笔下,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梦幻,一个大家庭的轮廓,一

蒋莹[10](2010)在《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风景园林行业也渐渐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但是,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和2008年残奥会在中国的召开这两个标志性的时间点,使越来越多的风景园林师在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开始像许多行业一样,思索园林设计应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如何关注残疾人及弱势群体,如何在吸收学习西方优秀园林设计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和精髓。对于现代中国来说,现代医学的发展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尴尬。被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医学在西方现代医学的影响和竞争下,一度几乎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同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园林也在以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园林的影响下,几乎成为了博物馆里展出的遗迹。面对如此现状,中国的风景园林师一直在为中国传统园林如何重新焕发生机而在不断探索尝试。本文则从医学与园林发展的一个契合点——医疗园林上,尝试着分析与溯源,以期寻找一些可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医疗园林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无论东西方,园林都代表着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与期望。而健康则是享受这美好一切的前提条件。园林与医学的目标如此的一致,医疗园林的出现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园林和医学起源的分析,以及东西方文化、哲学的对比,结合医学与园林的发展,阐述了园林、医学直至医疗园林产生的前因后果。本文通过对现代东西方医疗机构中的医疗园林实例的分析与介绍,以及感官体验对园林和医学影响的介绍,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再生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二、明代文人笔下的西苑(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代文人笔下的西苑(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园林理论研究的需要
        1.1.2 当代园林实践的需要
        1.1.3 科学修复古园林假山的需要
    1.2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的主导思想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限制条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限制条件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说明
    1.4 研究和文献综述
        1.4.1 早期相关研究概述
        1.4.2 综述类研究和文献
        1.4.3 专题类研究及文献
        1.4.4 古籍类文献
        1.4.5 工匠技术类文献
        1.4.6 研究生学位论文
    1.5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与私家园林叠山的关系说明
第二章 皇家园林叠山历史演化和文化意象概述
    2.1 中国园林叠山的历史分期
    2.2 中国园林叠山的文化意象探讨
        2.2.1 早期先民生存环境和生存特征的模拟与生殖崇拜
        2.2.2 传统文化中的灵石崇拜对园林叠山的影响
        2.2.3 叠山作为正统地位的宣示
        2.2.4 筑山为仁,“仁者乐山”
    2.3 中国园林叠山历史演化概述
        2.3.1 生成期——秦汉园林叠山
        2.3.2 转折期——魏晋园林叠山
        2.3.3 发展期——唐宋园林叠山
        2.3.4 成熟期——明清之交的园林叠山
        2.3.5 成熟后期——乾隆时代的叠山
        2.3.6 程式化特征
        2.3.7 市民文化的兴盛,市俗趣味上升
        2.3.8 经济适用原则,理性精神
        2.3.9 叠山历史演化小结
第三章 叠山材料研究
    3.1 中国园林叠山用石概述
    3.2 太湖石
        3.2.1 太湖石名称由来
        3.2.2 太湖石水石、旱石的性状研究
    3.3 中国园林其它用石品类
        3.3.1 房山石
        3.3.2 黄石和青石
        3.3.3 旧石
        3.3.4 石笋
        3.3.5 昆山石、龙潭石、青龙山石、岘山石、武康石
    3.4 皇家园林叠山用石研究
        3.4.1 早期皇家园林山石材料概述
        3.4.2 宋代皇家园林叠山用石研究
        3.4.3 北宋艮岳的花石流失
        3.4.4 宋代皇家园林山石的运输、保护
        3.4.5 金、元时代皇家御苑山石材料变迁
        3.4.6 明代兔儿山山石去向研究
        3.4.7 清代御苑的叠山用石研究
    3.5 皇家园林叠山辅助材料研究
        3.5.1 雄黄和卢甘石
        3.5.2 假山胶合和拓缝材料
        3.5.3 铁件连接材料
    3.6 叠山材料研究小结
第四章 中国园林专业叠山工匠及理论研究
    4.1 叠山人物分类
    4.2 早期叠山人物研究
    4.3 明清叠山工匠研究
        4.3.1 周秉忠
        4.3.2 张南阳
        4.3.3 计成
        4.3.4 李渔
        4.3.5 张南垣
        4.3.6 张然以及“山子张”叠山世家
        4.3.7 叶洮
        4.3.8 戈裕良
    4.4 近现代叠山工匠研究
        4.4.1 金华帮工匠
        4.4.2 苏派韩氏兄弟
        4.4.3 扬州叠山工匠
    4.5 当代叠山工匠和理论家访谈录
        4.5.1 韩良顺访谈节选
        4.5.2 韩建中访谈节选
        4.5.3 孟兆桢访谈节选
        4.5.4 毛培林访谈节选
    4.6 论中国古代叠山工匠专业化发展
        4.6.1 早期叠山专业化发展概述
        4.6.2 明清叠山专业化发展概况
        4.6.3 清代皇家用匠背景分析
        4.6.4 叠山工匠专业化发展的原因
        4.6.5 叠山工匠专业化对皇家造园的影响
        4.6.6 传统“士文化”对造园专业化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 皇家园林叠山技术和工程管理——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
    5.1 皇家园林假山基础技术概述
        5.1.1 探察地基土质
        5.1.2 “桩木为先”
        5.1.3 “灰渣嵌里”
        5.1.4 粗石盖顶和拉底
    5.2 由清工部奏册看清代皇家园林假山基础做法
        5.2.1 “桩”、“丁”、“山石掐当”
        5.2.2 夯土基础
    5.3 皇家园林假山堆叠技法
        5.3.1 等分平衡
        5.3.2 相石、拼叠、合纹
        5.3.3 假山胶结、拓缝和铁活加固技术
    5.4 皇家园林假山理洞窟技术
    5.5 清代皇家园林叠山工程管理特点
        5.5.1 严格清晰的工作流程和完备的机构设置
        5.5.2 工程各部门各负其责又相互制约
        5.5.3 皇家工程的质量、工期、钱粮的控制与管理
        5.5.4 清代皇家工程的用工与工价分析
        5.5.5 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工料核算
        5.5.6 施工统筹
        5.5.7 清代皇家叠山工程的管理漏洞
        5.5.8 清代皇家工程的工匠管理和任用特点
第六章 皇家园林叠山风格研究
    6.1 早期皇家园林叠山风格研究
        6.1.1 秦汉宫苑叠山
        6.1.2 魏晋宫苑叠山
        6.1.3 唐代宫苑叠山
    6.2 宋代皇家园林叠山风格
        6.2.1 北宋宫苑叠山概述
        6.2.2 艮岳总体山水布局
        6.2.3 艮岳叠山风格研究
        6.2.4 艮岳叠山的历史影响
    6.3 元代宫苑叠山风格研究
        6.3.1 近代以来对元大都宫苑的史略考证
        6.3.2 元代兔儿山假山位置考
        6.3.3 兔儿山及隆福宫西御苑景观分析
        6.3.4 元代琼华岛景观分析
    6.4 清初皇家叠山风格研究
        6.4.1 明清皇家园林叠山风格概述
        6.4.2 清初的自然主义叠山风格
        6.4.3 自然主义叠山风格的意义和影响
    6.5 盛清皇家园林叠山风格研究
        6.5.1 庭院假山布局样式
        6.5.2 以石为主的叠山——宁寿宫花园假山分析
        6.5.3 土石相间叠山
        6.5.4 土山
        6.5.5 乾隆时期的仿景园林叠山
    6.6 乾隆皇家宫造园评述
        6.6.1 山居与园林兼美,自然与工巧并重
        6.6.2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6.6.3 兼容并包与手法化、程化并存的叠山风格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皇家园林叠山风格总结
    7.2 影响中国皇家园林叠山发展的因素
        7.2.1 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7.2.2 文化因素
        7.2.3 山石资源因素
        7.2.4 士匠结合的造园方式
        7.2.5 皇家工程管理
        7.2.6 园林整体风格的成熟促进了叠山风格的成熟
    7.3 讨论:现存古园林假山的保护与修复
        7.3.1 北京清代前期、盛期园林叠山遗迹现状分析
        7.3.2 古园林假山的修复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清内务府奏销册研究(雍正七年—嘉庆四年)
附录B:营造司、工程处簿册(黄册)
附录 C:内务府奏销册有关内容汇总
附录D: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内务府奏案有关园林叠山及工程管理材料节录
附录E: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有关皇家园林工程管理的档案材料节录(定例、记事录、活计档等)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明代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 论
    一、 明代园林研究的缘起
    二、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
    四、 明代园林研究中的成果及缺憾
第一章 明代园林的社会文化积淀
    第一节 明朝是封建专制极度发展的王朝
        一、 明代针对士人的酷政
        二、 士人的“戾气”
        三、 施虐与受虐
    第二节 永乐、仁宣之治
    第三节 嘉靖“制礼作乐”
    第四节 张居正改革
    第五节 经济的繁荣
        一、 明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二、 晋商、徽商与明代的盐法
        三、 人口规模
        四、 工商业与海外贸易
    第六节 明代文化状况
        一、 王阳明的心学
        二、 三教合一
        三、 诗文、小说、戏曲
        四、 书画与文人雅趣
        五、 明代版刻与出版业
        六、 科学与技术
第二章 明代园林概说
    一、 园林审美的革命--拳石勺水与壶中天地
    二、 前世隐逸文化对明代影响
    三、 明代园林综述
    四、 王阳明心学与明代园林
    五、 宗教与明代园林
    六、 明代文、画对园林的指导作用
    七、 明代的造园匠师与专着
第三章 北京的皇家园林--明代北京皇家园林分析
    第一节 明代北京城
    第二节 西苑
        一、 西苑的历史沿革
        二、 明代西苑内的主要活动
        三、 明代西苑的建设
        四、 明代西苑的格局
    第三节 南苑
        一、 南苑的历史沿革
        二、 明代南苑内的主要活动
        三、 南苑中的动物
        四、 南苑的海户
        五、 诗人赞颂南苑喻之为“长杨”
        六、 南苑异景
    第四节 御花园
    第五节 东苑
    第六节 兔园
    第七节 西内
    第八节 万岁山(景山之前身)
    第九节 西湖
第四章 北京的私家园林--北方文人园林概况
    第一节 《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的北京园林
        一、 定国公园
        二、 英国公新园
        三、 成国公园
        四、 宜园
        五、 曲水园
        六、 李皇亲新园
        七、 白石庄
        八、 惠安伯园
    第二节 明朝其他北京私园
        一、 抱瓮亭
        二、 宣城第园
        三、 梁家园
        四、 月张园
        五、 清华园(李园)
        六、 勺园(米家园)
第五章 江南的私家园林
    第一节 《游金陵诸园记》中的南京园林
        一、 南京城沿革及规制
        二、 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中的南京私园
        三、 《娄东园林志》中的太仓园林
        四、 扬州园林
        五、 苏州园林
        六、 其他江南私园
第六章 明代其他形式园林
    第一节 书院园林
        一、 明代书院的发展
        二、 书院园林
    第二节 寺观园林
        一、 明代北京寺观园林
        二、 明代江南寺观园林
    第三节 衙署园林
    第四节 公共风景园林
    第五节 纸上园林
参考书目
后记

(3)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上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
    第一章 禅学的思想历程及其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禅学的初创及其与中土传统文化的关联
        1 佛教的传入及禅宗的肇端
        2 禅佛思想确立初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和融合
        3 初创时期禅佛思想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二 隋唐五代时期禅学的中兴及其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1 禅学的勃兴及其流布
        2 禅宗兴盛期的禅学文化特征
        三 宋之后禅学的融合延续期及其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1 宋之后的禅学特点
        2 宋之后禅文化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第二章 禅学对山水文化及艺术精神的影响
        一 早期禅佛影响下的山水文化及艺术精神
        1 佛学渐入之前的山水文化钩沉
        2 禅佛影响下的山水艺术精神
        二 禅宗盛期禅学影响下的山水文化及艺术精神
        1 走向内心的禅学化山水艺术精神
        2 “出处一致”、“亦禅亦儒”的山水艺术精神
        三 宋之后禅学影响下的山水文化及艺术精神
        1 高逸空灵的山水艺术精神
        2 “红妆倚翠盖,不点禅心净”:纵横自如、不离世俗的山水艺术精神
    第三章 禅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一 禅学影响下的一些重要园林现象
        1 禅佛文化的直接产物:寺庙园林
        2 禅学对皇家园林的影响
        3 禅学对私家园林的影响
        二 禅学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匠及风格的影响
        1 “须弥山水”与“清凉世界”:佛教宇宙构成论对园林意匠的影响
        2 “芥子纳须弥”的佛性平等论与园林的小型化和写意化
        3 诗画禅旨与园林禅境的创造
        4 “色空一如”:园林中的“形”、“色”、“声”、“味”与禅境的创作
        5 园林精神的进一步主体化
        三“诗思竹间得,道心松下生”:禅学影响下的园林审美境界
        1 “秋水澄渟,澹泞无碍”:园林中的“空”境
        2 “平常心是道”:园林审美中的“真”境
        3 “万象静观中,一轮本无照”:园林审美中的“圆”境
        4 “镜花水月”与“如来含藏”:园林审美中的“照”境
        5 园林审美中的“妙”境
        6 “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园林审美中的“逸”境
下篇 禅与清代皇家园林
    第四章 禅与清代皇家园林的关联
        一 清代文化体系中的禅
        1 “内圣与外王,廓然顺应为”:以儒为本,统领释道等各家的文化体系
        2 “儒宗梵义有同诠”:清代统治者对佛教的基本态度
        二“听松真偈演,观水道心存”:禅宗及禅学与清代皇家园林的关联
        1 “结夏参维摩,和南礼曼殊”:佛教与清代皇家园林的整体关联
        2 “竹秀石奇参道妙,水流云在示常真”:“禅”与清代皇家园林的关系
    第五章 禅文化对清代皇家园林思想基础的影响:文化心理和艺术精神的禅性化
        一“最怡神即资观物,佛理原堪儒理通”--禅儒相融的园林艺术精神
        1 “禅宁与儒异,惟欲理之安”:殊途同归的园林旨趣
        2 “买山合周孔,羲经于是注”:“易”--禅、儒汇通的深层纽带
        3 “何必方莲海上寻,林泉咫尺有清音”:“禅、儒、易”合一的艺术精神对道家思想的涵融和超越
        二“液池凫”与“潜儒”:帝王的理想人格与大隐思想
        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色空一如”的园林观
        四“万缘参静悟,即境契真宰”:“触类是道”的园林观
        五 如如之境(禅学第一义谛):主体心境对物境的含融和超越
    第六章 禅学对清代皇家园林造园意匠的影响
        一 须弥山水:园林中的“妙高”意象
        1 香山与盘山:数典五台,以喻须弥
        2 数典“金山”,义标“妙高”:皇家园林中的“金山”须弥意象
        二“芥子纳须弥”与“含藏妙识”:禅学影响下的园林写意风格
        1 “芥子纳须弥”:园林景点的小型化、写意化
        2 “无尽含藏”:心含万有的写意境界
        三“镜花水月”觅禅踪:“水”、“月”的本体禅境意象对造园意匠的影响
        1 “四季恒为照,一心可似明”:澄明虚受、空现妙有的“禅鉴”意象
        2 “江清澄定体,古月照禅心”:“水月道场”与“大圆镜智”
        四“闲云舒卷”与“般若虚舟”:随缘任运的旷达禅观对皇家园林造园意匠的影响
        1 “即境自怡悦,饥餐困即眠”:禅学影响下“随缘放旷”的园林精神
        2 “心将太宇同寥阔,意与闲云共去留”:“闲云舒卷”的造园意匠
        3 “浮休”、“不系虚舟任所如”:“般若虚舟”的园林景点意匠
        五“清凉世界”与“天香花雨”:禅学影响下“清净灵妙”的园林风格
        1 “清凉禅世界”、“清机悦性灵”:“清凉无扰”的造园意匠
        2 “天香参维摩,时时下花雨” :“天香花雨”的造园意匠
    第七章 清代皇家园林禅境经营手法探析
        一 禅境塑造的建筑手法
        1 禅境塑造的单体建筑手法
        2 禅境塑造的整体建筑手法
        二 禅境塑造的自然环境设计手法
        1 山:“自然之山”与“人工之山”
        2 水:“理水”与禅境塑造
        3 “岩花标法喜,埭竹空禅心”:禅之“花木精神”及禅境塑造的“植物”手法
        三 禅境塑造的几种重要的景观设计方法
        1 “藏”--曲径通幽:禅悟探索过程的心理描述
        2 “藏”与“显”--奥旷兼用:内外交养、体用一如的禅观表达
        3 彼此因借,相映成趣:景点的“互妙”构成法与禅境塑造
    第八章 禅学对清代皇家园林审美的影响
        一 禅对审美观照方式的影响
        1 “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与“驰驿观山”:“会心得概式”的园林游赏方式
        2 即景证心,目击道存:“现量”的园林观照方式
        3 “不即不离,双遣双非”:“中观”的园林观照方式
        二 禅悟与清代皇家园林的审美境界
        1 “净”:清净无碍的心理世界
        2 “素”:朴野枯淡的美学格调
        3 “能”与“所”:关于“指月”、“风幡”的禅智思辩
        4 “全提”与“半提”:整体兼全、对立统一的美学观
        5 “点”与“到”:“言相”与“意境”的统一
        6 “前三三与后三三”:浑然透脱的禅悟境界
    第九章 清代皇家园林禅学意匠及审美境界个案剖析
        一“皈依礼法王,如闻狮子吼”:“狮子林”禅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
        1 景点原型:吴中狮子林
        2 清皇家园林的“狮林”意象:“一经数典”,写仿描摩
        二“是声是色非声色,观瀑即以为观空”:“千尺雪”禅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
        1 景点原型:“寒山千尺雪”
        2 清代皇家园林中“千尺雪”的写仿
        三“茶禅一味”:“茗茶”类景点的禅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
        1 景点原型:惠山“竹垆山房”与浙江“茶禅寺”
        2 清代皇家园林中“茗茶”类景点解读
        四“遂就无尘坊,仍求有水宅”:“池上居”禅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
        1 景点原型:白居易履道里宅园
        2 清代皇家园林“池上居”景点解读
        五“游于物外”与“游于物内”的统一:“超然堂”、“超然宇”的禅学意匠与审美境界
        1 景点原型:苏轼“超然台”
        2 清代皇家园林“超然堂”、“超然宇”景点解读
        六“水洗心”与“心洗水”:香山“洗心亭”禅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
        1 景点原型:云栖寺“洗心亭”与龙井“涤心沼”
        2 香山“洗心亭”景点解读
        七“不即不离,广塑金身”:“罗汉堂”禅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
        1 景点原型:杭州云林寺“罗汉堂”和海宁安国寺“罗汉堂”
        2 清代皇家园林中“五百罗汉堂”景点解读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4)明代湖广作家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明代湖广作家作品述论
    绪论
        一、前贤研究概况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步骤
        三、湖广文学历史简说
    第一章 洪武至正统朝湖广文坛与颂圣台阁之声
        第一节 易代文臣——魏观、刘三吾
        一、魏观
        二、刘三吾
        第二节 台阁治世之音
        一、杨溥与“台阁体”
        二、台阁禆将与台阁余响
    第二章 李东阳与景泰至正德间湖广文坛
        第一节 李东阳与“茶陵派”
        一、李东阳生平与着述
        二、“茶陵派”之称
        三、李东阳文学宗尚与诗文创作
        第二节 李东阳周边湖广籍作家
        一、东阳师友——黎淳、彭泽、刘大夏
        二、东阳门生——鲁铎、何孟春
        第三节 倾心白沙的嘉鱼李氏兄弟——李承芳、李承箕、李承勋
        一、“嘉鱼二李”文集中的“台阁”与“山林”
        二、兵部尚书李承勋
    第三章 复古风尚下的湖广文坛(一)—正德进士作家群与湖广家族作家云起
        第一节 正德六年进士与崇阳汪氏、华容孙氏
        一、汪文盛与崇阳汪氏
        二、孙继芳与华容孙氏
        第二节 正德十二年进士与黄冈王氏
        一、王廷陈
        二、王同轨与王一鸣
    第四章 复古风尚下的湖广文坛(二)—吴国伦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作家群
        第一节“後七子”之吴国伦
        一、吴国伦生平与着述
        二、“後七子”与吴国伦“抗志还大雅”的复古主张
        三、“闳襟宇”以发“风雅之微旨”
        第二节 湖广文坛中其他复古一脉作家
        一、“後五子”之魏裳与“末五子”之李维桢
        二、京山高氏与沔阳陈氏
        三、其他文名显着的湖广籍作家
    第五章“楚风”进主文坛与“性灵”风炽—“公安”、“竟陵”继起
        第一节 公安“三袁”
        一、袁宗道与“本分诗”到“信意信手”的过渡
        二、袁宏道与“性灵”思潮的高峰
        三、袁中道与“不效袁氏少年未定诗”的反省
        第二节“三袁”周边的湖广籍作家
        一、“不能一瞬息忘民”之公安派主将江盈科
        二、公安派羽翼李腾芳、雷思霈、苏惟霖、曾可前、丘坦
        三、多与“公安”社事之武陵龙氏兄弟、释如愚
        四、其他与“三袁”交好的湖广名士——武将重臣梅国桢、郭正域
        第三节 锺惺、谭元春与“性灵”说的变调
        一、锺、谭生平与着述
        二、“於古不背今不袭,升沉其外中而立”
        三、“阴晴俱从路中变,教人何处学古风”
    第六章 明末湖广文坛之“竟陵风染”与“忧时托志”
        第一节 明末“竟陵之风”的广布流传
        一、“天下盖知宗景陵”
        二、“楚诗多为竟陵所染”
        第二节“忧时托志”之士的末世悲歌
        一、“漫道崖山波已竭,试看浩气作狂澜”——张同敞
        二、守节不仕之士——郭都贤
        三、布衣遗民——郭金台、杜濬
    第七章 明代湖广作家作品总论
        第一节 明代湖广作家作品的历时分布
        一、元末明初至正统朝——湖广文坛的薄弱期
        二、景泰至正德朝——湖广文坛的发展期
        三、正德、嘉靖至万历中期——湖广文坛的繁盛期
        四、万历中後期至明末——湖广文坛的鼎盛期
        第二节 明代湖广作家作品地域分布特色
        一、湖广作家地域排布特色
        二、异军突起的黄州府
        三、家族作家的地域分布
        四、明代湖广宗藩的密集分布
    结语
下编:明代湖广作家作品叙录
    撰写凡例
    武昌府
    汉阳府
    黄州府
    承天府
    德安府
    岳州府
    荆州府
    襄阳府
    郧阳府
    长沙府
    常德府
    衡州府
    永州府
    宝庆府
    辰州府
    直隶郴州
    直隶靖州
    宗藩(依各王分封顺序列)
    施州卫
附录一:明代湖广作家历时分布一览表
附录二:访查明代湖广作家存世着述表
参考文献
後记

(5)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时代之音:清初虞山诗派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一节 独倚银轮哭桂花——异代同调的钱谦益与李商隐
    第二节 带露和烟又一春——二冯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三节 忍将衰泪滴江湖――虞山诗派的义山追步者及其影响
    第四节 何处高楼最有情――论朱鹤龄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五节 楚天云雨尽堪疑――论吴乔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二章 心灵之路:论娄东诗派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一节 锦江新醸玉壶冰——从靳荣藩《吴诗集览》看吴梅村对义山诗的承袭
    第二节 玉树歌残恨未休——论心灵关照中的吴梅村对义山诗的接受
    第三节 授简肯忘群彦会——论娄东十子的创作与义山诗风
第三章 悠扬归梦:论黄任和康雍诗坛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一节 后身还去作浮萍——论黄任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二节 怅望江头江水声——论康熙、雍正时期诗坛对李商隐的评介
    第三节 过水穿楼触处明——清代前期李商隐研究专着述略
第四章 盛世繁响:黄仲则和乾嘉诗坛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一节 似此星辰非昨夜——黄仲则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二节 新声温李莫轻谈——论屈复、程梦星、姜炳璋诸人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三节 更入新愁却不禁——论冯浩和纪昀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四节 歌杂渔樵断更闻——论乾嘉诗坛诗话中的李商隐接受
第五章 家族传承:论桐城派、曾氏家族及李希圣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一节 锦帆暮雨回江渚——论桐城派和曾国藩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二节 相见时多别亦多——论曾纪泽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三节 玉龙灰烬难成烛——论曾广钧及西昆派李希圣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六章 西昆回归:吴下西昆派对李商隐的接受和变幻中的晚清诗坛
    第一节 铜驼见处应荆棘——论吴县汪荣宝、曹元忠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二节 空中着色元如梦——论常熟张鸿、徐兆玮、孙景贤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三节 略工感慨是名家——龚自珍、姚莹对李商隐的看法与刘熙载等人对义山诗论
第七章 刻意伤春:樊增祥、易顺鼎对李商隐的接受和末世诗论
    第一节 缥缈仙心绕碧城——论樊增祥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二节 九龙呵护玉莲房——论易顺鼎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三节 望帝心伤锦瑟诗——简论张之洞、张佩纶和同光派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八章 蓦然回首:清代女诗人对李商隐的隐性接受
    第一节 梦里流年情未已——论女诗人对李商隐诗歌艺境、体式和内容的接受
    第二节 终见灵衣拂月坛——论个体女诗人对李商隐的接受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着及论文情况
后记
中文详细摘要

(6)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调研的主要对象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鱼文化的理论概述
    2.1 原始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1.1 原始渔猎
        2.1.2 鱼神崇拜
        2.1.3 古代鱼文化延伸
    2.2 鱼文化的抽象化演变
        2.2.1 鱼的造字演变
        2.2.2 鱼纹的演变及其内涵
        2.2.3 鱼为“他物”起兴
    2.3 园林中鱼文化的哲学基础
        2.3.1 儒家中的鱼文化
        2.3.2 道家中的鱼文化
        2.3.3 佛家中的鱼文化
        2.3.4 隐逸文化中的鱼文化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发展
    3.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况
        3.1.1 皇家园林
        3.1.2 文人园林
    3.2 园林观鱼型景观发展
        3.2.1 秦汉时期
        3.2.2 魏晋隋唐时期
        3.2.3 宋元明清时期
    3.3 园林鱼文化景观实地调研
        3.3.1 调研角度
        3.3.2 调研方式和范围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分析
    4.1 矮屋渔舍,疏篱农家——渔隐
        4.1.1 渔隐内涵
        4.1.2 渔隐布局
    4.2 时弄竿线,不在得鱼——垂钓
        4.2.1 垂钓内涵
        4.2.2 垂钓布局
    4.3 濠濮未远,鱼乐可循——知鱼乐
        4.3.1 鱼我同乐
        4.3.2 濠濮间想
    4.4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鸢飞鱼跃
        4.4.1 鸢飞鱼跃内涵
        4.4.2 鸢飞鱼跃布局
    4.5 沧浪之中,非歌濯足——沧浪
        4.5.1 沧浪内涵
        4.5.2 沧浪布局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要素
    5.1 鱼戏字间的园林命名
        5.1.1 命名的意象化
        5.1.2 与鱼相关的楹联匾额
    5.2 鱼纹寓吉的园林铺地
    5.3 群鱼环绕的园林建筑
        5.3.1 舫、榭
        5.3.2 亭
        5.3.3 其他相关建筑
    5.4 鱼余相关的园林装饰
        5.4.1 悬鱼装饰
        5.4.2 鱼形塑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概述
    1.1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植物景观概述
    1.2 明清皇家园林发展简史和主要范围
    1.3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概述
2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
    2.1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背景与原则
        2.1.1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背景
        2.1.2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原则
    2.2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
        2.2.1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种类选择的特点
        2.2.2 明清皇家园林常用植物
    2.3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手法
        2.3.1 以植物为主题的景观
        2.3.2 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配植
    2.4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营造
        2.4.1 帝王治世的意境
        2.4.2 君子比德的意境
        2.4.3 诗画田园的意境
    2.5 小结
3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实例分析
    3.1 大内御苑
        3.1.1 御花园
        3.1.2 西苑之北海
    3.2 行宫御苑
        3.2.1 静宜园历史沿革概述
        3.2.2 静宜园植物景观分析
    3.3 离宫御苑
        3.3.1 避暑山庄历史沿革概述
        3.3.2 避暑山庄植物景观分析
    3.4 小结
4 对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的认识、继承与创新
    4.1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的意义
    4.2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的保护、恢复与创新
        4.2.1 对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的保护
        4.2.2 对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的恢复
        4.2.3 对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的创新
    4.3 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启示
5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表1 明清历朝皇帝世系表及皇家园林大事记
附表2 明清皇家园林主要植物材料表
附表3 明清皇家园林中以植物为主题的主要景点

(8)中国古代旅馆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旅馆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旅行、旅行现象与旅游概念
    第二节 旅馆起源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中国古代旅馆发展的时空分析
第二章 中国古代旅馆名称流变
    第一节 “逆旅”考
    第二节 “馆”之流变
    第三节 “驿站”流变
    第四节 “舍”之流变
    第五节 “店”之流变
第三章 中国古代旅馆经营流变
    第一节 经营思想流变
    第二节 经营环境流变
    第三节 经营特点流变
第四章 中国古代旅馆管理流变
    第一节 管理体制流变
    第二节 税制流变
    第三节 住宿管理制度流变
    第四节 饮食接待管理流变
    第五节 明清会馆规约管理
第五章 中国古代旅馆服务流变
    第一节 “宾至如归”:中国古代旅馆最早的服务观念
    第二节 服务项目流变
    第三节 服务设施设备流变
第六章 中国古代旅馆建筑流变
    第一节 秦汉以前旅馆建筑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旅馆建筑
    第三节 隋唐宋元旅馆建筑
    第四节 明清旅馆建筑
第七章 中国古代宫苑囿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苑囿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行宫苑囿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苑囿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行宫苑囿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行宫苑囿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行宫苑囿
结语
附录一.附图
附录二.参考文献
附录三.几点说明
后记

(10)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缘起: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释义
    5. 研究内容
    6. 研究方法
    7. 论文研究框架
上篇 医疗园林的产生(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 公元476年前园林和医学的发展
        1.1 公元476年前医学的发展
        1.1.1 医学的哲学观
        1.1.1.1 东方医学哲学
        1.1.1.2 西方医学哲学
        1.1.2 医学的文字语义
        1.1.2.1 毉与医
        1.1.2.2 Hospital与medicine
        1.1.3 医院的产生
        1.1.3.1 医院与宗教的关系
        1.1.3.2 公元476年前医院的发展
        1.2 公元476年前园林的发展
        1.2.1 园林的哲学观
        1.2.1.1 东方园林的哲学观
        1.2.1.2 西方园林的哲学观
        1.2.2 园林的文字语义
        1.2.2.1 园、苑、囿、圃
        1.2.2.2 Garden
        1.2.3 园林的产生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第二章 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间园林和医学的发展
        2.1 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的医学
        2.1.1 西方医学的发展
        2.1.2 东方医学的发展
        2.1.3 医学引入园林
        2.2 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的园林
        2.2.1 西方园林的发展
        2.2.2 东方园林的发展
        2.2.3 园林为医学、医疗带来的生机
        2.3 医疗园林的产生
        2.3.1 医疗园林的文字语义
        2.3.2 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间医疗园林的情况
    第三章 公元1453年后园林和医学的发展
        3.1 公元1453年后医学的发展
        3.1.1 西方医学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
        3.1.2 东方医学的发展情况
        3.2 公元1453年后园林的发展
        3.2.1 西方园林的发展与分类
        3.2.1.1 意大利园林
        3.2.1.2 法国园林
        3.2.1.3 英国园林
        3.2.1.4 城市公园
        3.2.2 东方园林的发展
        3.3 医疗园林的发展
        3.3.1 西方医疗园林的发展
        3.3.2 东方医疗园林的发展
下篇 医疗园林的实例及研究
    第四章 医疗园林的分类及实例
        4.1 医疗园林的分类
        4.1.1 医疗花园
        4.1.2 冥想花园
        4.1.3 复健花园
        4.1.4 体验花园
        4.1.5 疗养花园
        4.2 医疗园林的实例
        4.2.1 综合性医院的园林
        4.2.1.1 巴黎主宫医院
        4.2.1.2 北京积水潭医院
        4.2.1.3 济南市中心医院
        4.2.1.4 中日友好医院
        4.2.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4.2.2 儿童医院的园林
        4.2.2.1 北京儿童医院
        4.2.2.2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儿童纪念医学中心
        4.2.2.3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儿童医院
        4.2.3 精神病医院的园林
        4.2.3.1 美国罗德岛巴特尔精神病院
        4.2.3.2 英国约克郡的康复院
        4.2.3.3 北京安定医院
        4.2.4 疗养院园林
        4.2.4.1 北京康复中心
        4.2.4.2 小汤山疗养院
        4.2.5 养老院的园林
        4.2.5.1 美国马里兰州里斯顿养老院生活社区护理中心
        4.2.5.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杰瑞·派缇斯荣尼纪念医学中心老人院
        4.2.5.3 美国缅因州佛摩斯的塞吉莫老人院
        4.2.6 艾滋病及癌症患者的园林
        4.2.6.1 马林总医院癌症中心冥想花园
        4.2.6.2 雅芳基金会乳腺中心医疗花园
        4.2.7 其他类型的医疗园林
        4.2.7.1 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好撒玛利亚人地区医疗中心治疗花园
        4.2.7.2 莱西塔克家庭医疗花园
        4.2.7.3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烧伤中心治疗花园
    第五章 从事医疗园林设计的设计师及设计公司
        5.1 SEAM Studio和托弗尔·德莱尼
        5.2 OJB公司和吉姆·伯内特
        5.3 Dirtworks PC公司和戴维·坎普
        5.4 三宅祥介和栗栖抱一
    第六章 医疗园林的要素
        6.1 感觉元素
        6.1.1 视觉
        6.1.2 听觉
        6.1.3 嗅觉
        6.1.4 触觉
        6.1.5 味觉
        6.2 园林要素
        6.2.1 植物
        6.2.2 水景
        6.2.3 道路
        6.2.4 园林小品(家具)
        6.2.5 迷宫
    第七章 实践与探索
        7.1 北京丰台医院妇幼保健中心楼医疗花园
        7.2 北京解放军某医院入口广场花园
结语
插图目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规划设计项目
导师简介
教育背景
发表着作及论文
主持规划设计项目
获奖
致谢

四、明代文人笔下的西苑(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D]. 王劲韬. 清华大学, 2009(05)
  • [2]明代园林研究[D]. 赵熙春. 天津大学, 2003(01)
  • [3]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 赵晓峰. 天津大学, 2003(04)
  • [4]明代湖广作家作品研究[D]. 张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9)
  • [5]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D]. 米彦青. 苏州大学, 2006(12)
  • [6]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研究[D]. 明玥.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1)
  • [7]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初探[D]. 仇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8]中国古代旅馆流变[D]. 郑向敏. 厦门大学, 2000(07)
  • [9]解读张恨水作品中的北京城市文化坐标[J]. 罗燕琳. 人文丛刊, 2006(00)
  • [10]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 蒋莹.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明代文人笔下的西苑(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