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解法制蓄电池硫酸(论文文献综述)
杨彤[1](2021)在《轻质金属板栅阀控铅酸蓄电池的研究》文中提出
张翼飞[2](2020)在《基于系统思维能力培养的SATL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思维能力作为中学阶段学生一种必备的思维能力,对中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备的思维能力之一。关于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构建系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提升中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化学学科微观、抽象以及实验性的特点,讨论基于中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培养的SATL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评价,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中原地区化学教师对系统思维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教师个人因素方面,教师性别不同对系统思维培养不具有显着差异,教龄不同对学生系统思维培养没有显着差异,“40-50”年龄段的教师对系统思维的认知强于其他年龄段;在系统思维培养方式选择方面,有95.78%的教师认为教学中引入化学生活实例将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91.55%的教师认为构建知识系统图将有利于学生系统思维的培养。2.讨论了在中学阶段引入系统教学法的优势,确立系统思维层次模型,明确了学习者系统思维发展必备的三种能力,分别为系统组件分析能力、组件的组合能力和具体实施能力;同时以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为目的,讨论SATL教学模式在系统图构建方面的相关策略和具体要求,对SATL教学模式所需的教师要素和学生要素进行梳理总结。3.根据相关设计原则和方法,选择“酸雨”相关内容进行案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酸雨形成过程、人类活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以及酸雨形成的微观反应原理,将该系统所涵盖的知识概念划分为三个系统,分别为:人类扰乱子系统、人类消除子系统和微观变化子系统,分别对每个系统进行系统图及教学内容设计。4.选择实验班与对照班开展对比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编制系统综合测试题对学生系统思维水平进行测试,同时依据试题类型划分系统思维Ⅰ、Ⅱ、Ⅲ、Ⅳ四个等级。采用SPSS 22对系统综合测试题进行信度分析,在系统思维Ⅰ、Ⅱ、Ⅲ、Ⅳ四个等级上的Cronbachα值分别为0.737、0.713、0.733、0.683,α值均大于0.6,试题各部分信度较好;对两班学生成绩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数据表明,在系统思维Ⅰ、Ⅱ、Ⅲ、Ⅳ四个等级上的P值分别为0.00、0.013、0.026、0.00,均小于0.05,在划分的系统等级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数据表明,SATL教学模式在保障学生成绩稳定的基础上,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刘晓枫[3](2019)在《一种连续生产蓄电池硫酸的吸收工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酸蓄电池由于其性能优良,价格低廉,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二次电池。普遍使用于工业、交通、通讯、电力等系统,随着石油危机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迫切要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能源逐渐兴起,以电能为动力的各种车辆大范围的应用,对于蓄电池用酸的需求逐年增加。蓄电池用酸的常规生产工艺连续化生产程度较差,加之能耗较高,产能小而且不安全。本设计项目是以硫磺制酸工艺中的三氧化硫气体为原料,采用连续化吸收工艺生产蓄电池用硫酸,装置规模为年产5万吨。本设计工作针对吸收工序,做了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关键设备计算等,并据此绘制物料平衡表,完成工艺说明书。并利用先进的HAZOPO分析手段,对系统进行动态安全性分析。本设计在吸收工段采用了聚四氟乙烯材质,可以将硫酸中的金属杂质从0.001%降低到0.00002%以下。在工艺流程设计上,采用了吸收前后烟气换热设计,在达到充分回收热量的同时,将进吸收塔的烟气温度从常规的150℃左右降低到了100℃以下。在硫酸中的二氧化硫含量控制上,本设计采用了双氧水氧化二氧化硫技术,并改进了双氧水的加入方式,可以将硫酸中的二氧化硫含量从0.02%降低到0.0003%以下。本设计年产5万吨铅酸蓄电池用硫酸吸收工段消耗定额为:SO3 4.08万吨,电64万度。产值为2250万元,利润为1354万元。与传统工艺相比,本设计的存在以下优点:一是改变传统工艺中先生产硫酸,再加工成蓄电池用硫酸的工艺,实现了蓄电池用硫酸的连续化生产;二是全流程采用自动控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吸收后的气体可以返回工业硫酸的转化器继续反应,不增加废气排放,绿色环保。
叶志一[4](2016)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和基地规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形势也日趋严峻,由此开始寻求产业转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通过设计产业链的多联产技术与园区基地规划是其体现的形式。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除了可以得到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硫酸外,还可以通过精深加工得到钛白粉、氟化工材料、黑色和有色金属材料等。因此,它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又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此大背景下,江西省发改委为促进省内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决定在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建设省级产业基地。本论文在此背景下,针对德兴市大茅山经济开发区香屯工业小区设立“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展开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和产业基地规划。本文在概括多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可行性分析包括对基地发展SWOT分析和产业基地建设可行性;必要性分析包括化工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国内产业园的情况、发展趋势需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的需要、长三角区域发展背景的需要、江西省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德兴城市发展的需要,从统计公报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江西全省正处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时期。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8.1%,增长率也达到了17.1%。通过分析得到德兴市经济开发区为推进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物耗能耗,建设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区的设想和规划,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策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积极扶持和发展的优先产业之一。随后,对基地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进行了研究。包括分析了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规划目标、总体规划以及目标定位。硫酸消费结构中,化肥用酸占了很大比例,约为68.7%,化肥以外工业用酸约占硫酸总消费量31.3%。国内全氯氟代烷(CFC)替代品及CFC产品的毛利率基本维持在20%以上的水平。我国聚氨酯产品的消费量约为480万吨(其中含溶剂160万吨),产量已占全球总量的30%左右。基地内各项目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辅助材料供应有保障,消耗指标较低,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最后,分析了产业基地规划和投资效益。确定了产业基地规划目标、建设规模和建设依据、基地建设方案、对环境影响、节水节能、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效益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和财务评价认为,江西省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承担的投资风险较小。本论文将从根本上建立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基地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方向;同时也将对基地各类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政策的重大项目获取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等支持提供了信息,更有利于基地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毕双同[5](2008)在《赣南脐橙皮果胶的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柑橘皮渣资源巨大,但是浪费严重,而且污染环境,亟待综合利用,生产食品工业上需求量极大的果胶能大量转化柑橘皮渣资源,是提高其附加值的首选。本研究以江西省资源丰富的赣南脐橙皮为原料,从果胶得率和经济成本角度对比酸提取法、草酸提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法这三种果胶提取方法,并通过二次通用旋转回归实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了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法,对橙皮预处理方法、果胶脱色、分离工艺进行研究,分析了果胶的基本理化性质、流变性质,得到以下结论:1、以果胶溶液粘度为指标,比较了蒸汽、沸水漂烫和高温烘干三种灭酶处理方法,结果显示121℃的蒸汽处理5min,橙皮灭酶效果最好,溶液粘度是未做灭酶处理的8倍。2、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果胶(IEP)的得率比酸法提取果胶(AP)高4.9%,比草酸铵法提取果胶(AOP)高0.3%,以加工1吨橙皮原料计,IEP和AOP增加经济价值相同,比AP增加了3610元,而且离子交换树脂在IEP生产过程中可以回收再利用;通过回归设计实验优化出的IEP果胶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离子交换树脂用量(占干橙皮粉重)为20%,pH 1.87,提取温度为88℃,提取时间为110min,在此条件下,IEP得率为27.55%。3、AB-8大孔吸附树脂脱色效果最好,产品外观颜色为白色,溶液无色透明,吸光度值为0.011,果胶损失率为3.8%;乙醇沉淀果胶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为55%,溶液温度为40℃以下,时间为20min,此时果胶得率损失仅为0.5%。4、IEP的半乳糖醛酸、灰分等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和FCC标准;IEP的分子量较大,约为1513.5kDa,而且没有较大杂峰,纯度较高;IEP含有鼠李糖(0.151%)、阿拉伯糖(0.209%)、木糖(0.081%)、甘露糖(0.201%)、半乳糖(0.392%),由出峰情况来看,IEP中还应有其他的中性糖,说明IEP果胶分子中性糖侧链较多。5、果胶溶液的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为典型的非牛顿流体;果胶溶液的粘度受果胶浓度、热处理的温度、处理时间、溶液pH、糖的添加量和水中的钙离子的影响较大,果胶浓度提高10倍,溶液的粘度增大近28倍;100℃处理10min后,果胶溶液粘度保持不变,表现出理想的牛顿流体性质;糖浓度为16%时,可使果胶溶液的粘度升高了约7%;水中Ca2+浓度达到400mg/g时,溶液粘度约为空白溶液的1.6倍;水中的镁、铁离子对果胶溶液的粘度影响较小,粘度变换范围为0-2cp。
唐翠娥[6](2007)在《薜荔籽果胶的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薜荔瘦果中籽和花被中富含果胶类物质,是较好的果胶资源,且因其具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中供不应求。而果胶为天然提取物,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在多个行业应用广泛。本研究采用低温水提法从薜荔籽中提取果胶,对其浸提和分离工艺进行了实验,并分析研究了所得薜荔籽果胶的基本理化性质、流变性和抗氧化性。以果胶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回归设计试验优化出了低温水萃取法提取薜荔籽果胶(WEP)的最佳工艺条件,同时采用传统酸提法制备了薜荔籽果胶(AEP)。比较了乙醇沉淀-真空干燥法和直接喷雾干燥法分离水提薜荔籽果胶的工艺,对这两种分离方法制得的薜荔籽果胶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喷雾干燥法制得的果胶得率和纯度较低,且颜色较深。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水提法制得的薜荔籽果胶的基本成分、溶解度、糖组成、分子量以及结构等理化性质,并与酸提薜荔籽果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WEP具有色浅、纯度高、灰分低,分子量大等优点,且WEP和AEP具有不同的糖组成和结构。流变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WEP溶液的流动行为属于假塑性流体,其流变学特性受浓度、pH值、盐浓度、金属离子、热处理以及搅拌处理等因素影响较大。与AEP、商品果胶相比,相同浓度各个果胶溶液,WEP粘度最大;且仅WEP具有正触变性和较大的酸度和钙离子敏感性。通过四种不同体系(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研究了薜荔籽果胶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WEP对DPPH·和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具有较明显的清除和抑制作用,而对O2-·和OH·的清除能力较低。四大体系中,一定浓度WEP的抗氧化作用均高于一定浓度的AEP。
魏艳红[7](2006)在《《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部分现行国家环境标准(特别是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存在诸多问题,如:各种标准中的控制指标相互重叠且宽严程度不一致,标准与技术经济条件结合不紧密,分类指导性不强,执行效果不理想,前瞻性不够,社会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迅速发展、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污染防治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对环保工作要求的日趋严格,现行的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根据国家环保法规和有色金属工业特点,结合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现状,制定一个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环境上容许、实践上可行,且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系列国家标准,为有色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提供环保技术支撑。 环境标准的制定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标准、规范,以及技术、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既为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和保障,也是制定环境标准的制约条件。 本论文以锑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制定《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锑》(以下简称本标准)的相关事项。 锑是我国的一类重要有色金属,其矿藏资源丰富,产品种类繁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锑本身又是一种污染物,达到或超过一定量后,对人和动植物都有危害。加之环境对锑及其化合物毒性的自然降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对其排放量加以限制,以控制和减少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 本论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锑排放控制的法规和标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制定本标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提出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并对本标准进行了简要的环境效益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讨论了环境标准的目的、作用和基本属性,提出了制定本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收集了国内外有关锑工业生产和污染物排放及处理情况的资料,整理了锑工业采矿、选矿和冶炼的工艺流程,介绍了我国锑企业常用的工艺流程及其技术水平,分析了锑工业污染物的来源、组成、以及目前的处理处置情况,研究了现行
李智华[8](1995)在《离子膜电解法生产硫酸亚锡工艺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离子膜电解法生产硫酸亚锡工艺技术硫酸亚锡广泛用于金属表面处理,化学试剂,催化剂等行业,尤以铝表面处理和金属镀锡为多,传统的生产方法如氧化亚锡、硫酸合成法;氯化亚锡,硫酸沉淀法;此类复分解法需以氧化亚锡,氯化亚锡等中间体为原料制备硫酸亚锡。这样造成生产...
王兴业[9](1990)在《硅溶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硅溶胶的制备方法、特性及用途。
陶一敏,孟淑敏,杨荣芝,许春燕[10](1987)在《《非金属材料学》考试复习大纲》文中指出 化工原材料学是化工原料和化工材料的总称。有五个特点:1.品种繁多。目前世界上已商业化的品种约在十万种以上,我国仅由化工部归口管理的也有36000种。2.性能复杂。化工原材料中大部分都是化工危险品,分别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等不同程度的危
二、电解法制蓄电池硫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解法制蓄电池硫酸(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系统思维能力培养的SATL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系统思维有助于社会稳步的发展 |
(二)系统思维有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 |
(三)系统思维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分析与启示 |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教师系统思维认知调查与分析讨论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现状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系统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原则与策略 |
一 将SATL教学模式引入教学的优势 |
(一)强化学科洞察能力 |
(二)理解化学反应实质 |
(三)明确社会责任意识 |
二 系统思维层次模型的确立 |
三 SATL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
(一)系统图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生方面 |
第四章 基于系统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 |
一 “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
(二)教学思路 |
(三)教学流程及评价方式 |
(四)教学过程 |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分析 |
一 实验对象的选择 |
二 系统思维试题编制 |
(一)试题内容及赋分标准 |
1.试题内容选择 |
2.试题类型选择 |
3.分数分布 |
4.系统思维等级划分 |
(二)系统综合试题信度分析 |
三 实验结果及分析 |
(一)总体成绩评价 |
(二)在系统思维不同水平上对学生表现的调查 |
(三)“成功”数量分析 |
四 情感调查 |
五 调查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一 结论 |
(一)教师系统思维认知方面 |
(二)SATL系统教学模式的构建方面 |
(三)教学效果方面 |
二 反思与展望 |
(一)系统思维等级评分优化 |
(二)样本选取优化 |
(三)后续测评多元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A: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SSyn Qs]测试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一种连续生产蓄电池硫酸的吸收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工业硫酸生产工艺简史 |
1.2 硫酸工业发展特点 |
1.2.1 国际硫酸工业特点 |
1.2.2 中国硫酸工业特点 |
1.3 硫酸的性质和用途 |
1.3.1 硫酸的性质 |
1.3.2 硫酸的用途 |
1.3.3 铅酸蓄电池用硫酸 |
1.4 铅酸蓄电池行业概况 |
1.4.1 铅酸蓄电池的特点以及不可替代性 |
1.4.2 国际铅酸蓄电池行业的概况 |
1.4.3 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市场概况 |
1.4.4 蓄电池用硫酸常规生产工艺简介 |
1.5 本次设计任务 |
第2章 吸收工艺流程设计方案选择 |
2.1 工业硫酸生产工艺 |
2.1.1 工业硫酸先进生产工艺流程分析 |
2.1.2 转化-吸收先进生产工艺流程 |
2.1.2.1 烟气转化和吸收工艺流程 |
2.1.2.2 硫酸吸收工艺流程 |
2.2 蓄电池用硫酸吸收工艺设计 |
2.2.1 吸收工艺流程设计 |
2.2.2 吸收工艺流程图 |
2.2.3 吸收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3章 吸收工段工艺计算 |
3.1 基础数据的确定 |
3.1.1 产量 |
3.1.2 原料烟气 |
3.1.3 工艺水的选择 |
3.1.4 吸收酸中含二氧化硫的确定 |
3.1.5 双氧水规格的选择 |
3.2 物料衡算 |
3.2.1 二氧化硫去除工序物料衡算 |
3.2.2 三氧化硫吸收工序物料衡算 |
3.2.3 总体物料衡算表和物料平衡图 |
3.3 热量衡算 |
3.3.1 烟气换热器的热量衡算 |
3.3.2 吸收塔热量衡算 |
3.3.3 稀释热量衡算 |
3.3.4 循环酸冷却器热量衡算 |
第4章 吸收工段工艺过程Aspen Plus模拟 |
4.1 模拟工况 |
4.2 模拟假定 |
4.3 吸收工段建模 |
4.4 模拟结果 |
第5章 吸收工段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 |
5.1 三氧化硫吸收塔(T01)的计算 |
5.1.1 三氧化硫吸收塔(T01)的计算基础数据 |
5.1.2 三氧化硫吸收塔(T01)的计算过程 |
5.1.3 三氧化硫吸收塔(T01)的计算结果 |
5.1.4 三氧化硫吸收塔(T01)结构优化 |
5.1.5 三氧化硫吸收塔(T01)设备图 |
5.2 酸冷却器计算 |
5.2.1 酸冷却器的主要计算参数 |
5.2.2 酸冷却器计算过程 |
5.2.3 冷却器设计结果 |
5.2.4 吸收工段设备一览表 |
第6章 工艺控制和自动化 |
6.1 操作和控制模式 |
6.2 自动控制方案 |
6.3 仪表选型 |
6.3.1 选型原则 |
6.3.2 控制系统 |
6.3.3 测量仪表 |
6.3.4 仪表供电 |
6.3.5 仪表接地系统 |
6.4 连锁以及报警设定情况 |
6.4.1 连锁情况 |
6.4.2 工艺控制点参数设定情况 |
6.5 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与工艺描述 |
6.6 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
第7章 经济性能分析 |
7.1 投资以及资金来源 |
7.1.1 项目投资 |
7.1.2 流动资金 |
7.1.3 资金来源 |
7.2 成本估算 |
7.2.1 估算依据 |
7.2.2 年运行费用测算 |
7.3 主要效益指标估算 |
7.3.1 估算依据 |
7.3.2 主要效益指标估算 |
7.4 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 |
7.5 投资回收期及经济分析结论 |
第8章 环保和安全性能分析 |
8.1 三废处置情况分析 |
8.2 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要求 |
8.2.1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
8.2.2 职业防护要求 |
8.3 生产过程动态危险性分析(HAZOP分析) |
8.3.1 HAZOP分析简介 |
8.3.2 HAZOP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
8.3.3 HAZOP分析表和分析结论 |
第9章 设计总结 |
9.1 和传统工艺的比较 |
9.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4)基于循环经济的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和基地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化工循环经济现状 |
2.1.1 循环经济概念 |
2.1.2 国内外化工循环经济现状 |
2.2 化工产业链设计及基地规划现状 |
2.3 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
2.3.1 国外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
2.3.2 国内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
2.3.3 江西省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
2.3.4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
2.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三章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
3.1 产业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3.1.1 基地发展SWOT分析 |
3.1.2 产业基地建设可行性 |
3.2 产业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3.2.1 化工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 |
3.2.2 国内产业园的情况、发展趋势需要 |
3.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的需要 |
3.2.4 长三角区域发展背景的需要 |
3.2.5 江西省工业发展的需要 |
3.2.6 德兴城市发展的需要 |
3.2.7 整合路网交通系统,完善路网结构的需要 |
第四章 基地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 |
4.1 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 |
4.1.1 基地发展硫化工产业链的战略选择与发展思路 |
4.1.2 基地发展氟化工产业链的战略选择与发展思路 |
4.1.3 基地发展其他产业链的战略选择与发展思路 |
4.1.4 体系评价 |
4.2 规划目标 |
4.2.1 总体目标 |
4.2.2 具体目标 |
4.3 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的总体规划 |
4.3.1 水资源循环利用规划 |
4.3.2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
4.3.3 固体废物循环利用规划 |
4.4 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的目标定位 |
4.4.1 功能定位 |
4.4.2 层级定位 |
第五章 产业基地规划和投资效益分析 |
5.1 产业基地规划目标及建设规模和建设依据 |
5.1.1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发展原则 |
5.1.2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规划指导思想 |
5.1.3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发展目标 |
5.1.4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的规模 |
5.1.5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的依据 |
5.2 基地建设方案 |
5.2.1 设计原则及建设标准 |
5.2.2 产业基地用地总体布局 |
5.2.3 工程设计方案 |
5.3 环境影响分析 |
5.3.1 环境保护规划依据 |
5.3.2 区域环境现状 |
5.3.3 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 |
5.3.4 环境影响分析 |
5.3.5 环境保护措施 |
5.4 节水节能 |
5.4.1 编制依据 |
5.4.2 生产工艺的先进性 |
5.4.3 能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
5.4.4 主要节能措施 |
5.4.5 主要节水措施 |
5.5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5.5.1 投资估算范围 |
5.5.2 主要编制依据 |
5.5.3 投资估算结果 |
5.5.4 资金筹措 |
5.6 效益分析 |
5.6.1 经济效益分析 |
5.6.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高举环保旗帜打造循环产业基地 |
6.2.2 积极培育大型集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
6.2.3 全面提升环保能力打造绿色新材料产业 |
6.2.4 大力增强产业链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 |
6.2.5 强化技术研发能力锤炼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 |
6.2.6 全面加强外部合作持续整合内外部资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设计项目经历及科研成果 |
附录一: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分布图 |
(5)赣南脐橙皮果胶的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柑橘的概述 |
1.1.1 柑橘资源概述 |
1.1.2 赣南脐橙资源概述 |
1.2 柑橘皮主要成分 |
1.2.1 香精油 |
1.2.2 柑橘皮色素 |
1.2.3 果胶 |
1.2.4 柑橘皮苷 |
1.2.5 膳食纤维 |
1.3 果胶研究开发现状 |
1.3.1 果胶的概述 |
1.3.2 果胶的功能与应用 |
1.3.3 果胶的提取工艺 |
1.3.4 果胶纯化方法的研究 |
1.3.5 果胶的沉淀 |
1.3.6 果胶的干燥 |
1.3.7 果胶的市场 |
1.4 果胶的凝胶特性和流变特性的研究现状 |
1.4.1 果胶的凝胶特性 |
1.4.2 果胶的流变学特性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赣南脐橙皮预处理方面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1 实验试剂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2.3.1 橙皮灭酶 |
2.3.2 橙皮色素提取工艺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橙皮灭酶结果分析 |
2.4.2 橙皮色素提取工艺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赣南脐橙皮果胶提取工艺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设备 |
3.2.1 实验试剂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3.3.1 实验流程 |
3.3.2 果胶提取料液比的确定 |
3.3.3 酸提取法 |
3.3.4 草酸铵提取法 |
3.3.5 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法 |
3.3.6 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法的二次旋转正交回归试验设计 |
3.3.7 数据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料液比对果胶提取的影响 |
3.4.2 酸提取法的实验结果 |
3.4.3 草酸铵提取法实验结果 |
3.4.4 离子交换提取法实验结果 |
3.4.5 三种提取方法对比 |
3.4.6 二次旋转回归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赣南脐橙皮果胶脱色分离工艺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设备 |
4.2.1 实验试剂原料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4.3.1 不同脱色方法的比较 |
4.3.2 乙醇沉淀果胶工艺的研究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脱色方法结果分析 |
4.4.2 乙醇沉淀果胶工艺研究结果分析 |
4.5 果胶生产工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赣南脐橙皮果胶理化性质分析 |
5.1 引言 |
5.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设备 |
5.2.1 实验试剂原料 |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5.3.1 赣南脐橙皮果胶的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5.3.2 果胶单糖组成的测定 |
5.3.3 果胶分子量的测定 |
5.3.4 果胶红外光谱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赣南脐橙皮果胶的质量指标 |
5.4.2 果胶的溶解性 |
5.4.3 果胶的平均分子量 |
5.4.4 果胶的单糖组成 |
5.4.5 果胶的FT-IR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赣南脐橙皮果胶流变学性质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设备 |
6.2.1 实验试剂原料 |
6.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6.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6.3.1 实验测定方法 |
6.3.2 赣南脐橙皮果胶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浓度对果胶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6.4.2 热处理对果胶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6.4.3 pH对果胶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6.4.4 金属离子对果胶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6.4.5 糖浓度对果胶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薜荔籽果胶的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薛荔概述 |
1.1.1 薛荔的营养成分以及药用价值 |
1.1.2 薛荔的开发利用 |
1.2 果胶的研究进展 |
1.2.1 果胶的结构与分类 |
1.2.2 果胶的功能与应用 |
1.2.3 果胶的提取以及国内外生产现状 |
1.2.4 果胶的提取资源 |
1.3 果胶的性质研究 |
1.3.1 果胶的凝胶性 |
1.3.2 果胶的流变性 |
1.4 薛荔果胶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薛荔籽果胶提取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主要的试验试剂及设备 |
2.3 试验内容以及分析方法 |
2.3.1 薛荔籽果胶的提取工艺流程 |
2.3.2 果胶纯度的测定 |
2.4 试验方案 |
2.4.1 单因素试验 |
2.4.2 二次旋转正交回归试验设计 |
2.4.3 数据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不同提取水质对果胶提取的影响 |
2.5.2 提取温度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
2.5.3 液固比对果胶提取的影响 |
2.5.4 不同提取时间对果胶提取的影响 |
2.5.5 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
2.5.6 二次回归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 |
2.5.7 回归模型的响应面与等高线分析 |
2.5.8 最优条件的验证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薛荔籽果胶分离工艺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主要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乙醇沉淀-真空干燥法制备薛荔籽果胶的工艺研究 |
3.3.1 实验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喷雾干燥法制备薛荔籽果胶的研究 |
3.4.1 实验方法 |
3.4.2 分析方法 |
3.4.3 工艺条件的选择 |
3.4.4 结果与分析 |
3.5 乙醇沉淀法和喷雾干燥法所得果胶质量比较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薛荔籽果胶的基本理化性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酸法提取薛荔籽果胶 |
4.3.2 水法提取薛荔籽果胶 |
4.3.3 薛荔籽果胶的初步纯化 |
4.3.4 薛荔籽果胶的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薛荔籽果胶的质量指标 |
4.4.2 果胶的溶解性 |
4.4.3 果胶的单糖组成 |
4.4.4 果胶的分子量 |
4.4.5 果胶的FT-IR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薛荔籽果胶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部分 |
5.2.1 材料 |
5.2.2 药品与试剂 |
5.2.3 仪器与设备 |
5.2.4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浓度对薛荔籽果胶流变性的影响 |
5.3.2 酸碱度对薛荔籽果胶流变性的影响 |
5.3.3 盐浓度对薛荔籽果胶流变性的影响 |
5.3.4 不同金属离子对薛荔籽果胶流变性的影响 |
5.3.5 钙离子浓度对薛荔籽果胶流变性的影响 |
5.3.6 热力处理对薛荔籽果胶流变性的影响 |
5.3.7 搅拌处理对薛荔籽果胶流变性的影响 |
5.3.8 酸度、温度以及时间共同作用对果胶溶液的粘度的影响 |
5.3.9 薛荔籽果胶与其他类型果胶流变性的比较研究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薛荔籽果胶的抗氧化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样品 |
6.2.2 药品与试剂 |
6.2.3 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清除DPPH·自由基研究 |
6.3.2 O~(2-)·自由基清除研究 |
6.3.3 ·OH自由基清除研究 |
6.3.4 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抑制研究 |
6.4 结果与讨 |
6.4.1 薛荔籽果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6.4.2 薛荔籽果胶对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作用 |
6.4.3 薛荔籽果胶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
6.4.4 薛荔籽果胶对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环境标准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
1.3 行业背景及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与目标 |
第二章 国内外有关法规和标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国内有关法规和标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 国外有关法规和标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制定本标准的理论基础 |
3.1 标准和标准化 |
3.2 标准化原理 |
3.3 标准的目的和作用 |
3.4 环境标准的基本属性 |
3.5 制定本标准的基本原则 |
3.6 制定本标准的主要方法 |
第四章 制定本标准的技术基础 |
4.1 锑的基本性质及用途 |
4.2 锑的污染毒性及危害 |
4.3 锑的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
4.4 锑矿的采矿工艺 |
4.5 锑矿的选矿工艺 |
4.6 锑的冶炼工艺 |
4.7 锑采选冶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
第五章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及效益分析 |
5.1 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及控制标准的确定 |
5.2 水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及控制标准的确定 |
5.3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控制标准的确定 |
5.4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内容 |
5.5 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和存在问题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6.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锑(草案) |
四、电解法制蓄电池硫酸(论文参考文献)
- [1]轻质金属板栅阀控铅酸蓄电池的研究[D]. 杨彤.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2]基于系统思维能力培养的SATL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 张翼飞. 河南大学, 2020(02)
- [3]一种连续生产蓄电池硫酸的吸收工艺设计[D]. 刘晓枫. 江苏大学, 2019(12)
- [4]基于循环经济的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和基地规划[D]. 叶志一. 浙江大学, 2016(02)
- [5]赣南脐橙皮果胶的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D]. 毕双同. 南昌大学, 2008(06)
- [6]薜荔籽果胶的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D]. 唐翠娥. 南昌大学, 2007(08)
- [7]《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锑》的研究[D]. 魏艳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06(10)
- [8]离子膜电解法生产硫酸亚锡工艺技术[J]. 李智华. 化学世界, 1995(01)
- [9]硅溶胶及其应用[J]. 王兴业. 材料工程, 1990(01)
- [10]《非金属材料学》考试复习大纲[J]. 陶一敏,孟淑敏,杨荣芝,许春燕. 中国物资, 198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