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好作物标本园,提高专业实验质量

管理好作物标本园,提高专业实验质量

一、管好作物标本园 提高专业实验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花[1](2021)在《高职植物保护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优化途径》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人才队伍、实训场所、教学病虫标本、实训场所管理机制等建设,对优化高职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探索,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师毅君[2](2021)在《四倍体与六倍体小麦穗下节长的比较、鉴定及其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兆新[3](2021)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麦套种花生是麦油两熟的重要种植方式,也是缓解粮油整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学试验站进行。选用济麦22和山花101为试验材料,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选用N-P2O5-K2O含量相同的普通复合肥(CCF)和控释复合肥(CRF),在施氮总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基肥:拔节期:挑旗期:始花期施肥比例分别为:50%-50%-0-0(JCF100),50%-0-50%-0(FCF100),35%-35%-0-30%(JCF70和JCRF70)和35%-0-35%-30%(FCF70和FCRF70),以不施肥为对照(CK),同时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光合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品质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全年氮肥两作三次施用(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追肥)能显着提高麦套花生叶绿素含量、LAI、Pn、ΦPSⅡ和qpo,且小麦挑旗期追肥效果优于拔节期追肥。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能够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SOD、POD与APX活性,同时降低各生育时期的MDA含量。表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降低花生生育中后期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叶片衰老。两作三次施肥方式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籽仁产量和花生的荚果产量,增加了麦套花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同时控释复合肥处理促进了氮素向花生荚果的转运,从而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可见,两作三次施肥并采用控释复合肥,能够延长麦套花生叶片的功能期,延缓叶片衰老,从而增加花生产量。2.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品质的调控效应控释复合肥显着提高叶片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降低K点的可变荧光FK占Fj–Fo振幅的比例(Wk)和J点的可变荧光Fj占振幅Fo–Fp的比例(Vj),表明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链综合性能以及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均明显提高,其中受体侧性能的改善大于供体侧。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对花生脂肪含量影响不大,但明显增加了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说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花生籽仁蛋白质积累。另外,JCRF70处理还可以增加花生脂肪酸组分中油酸含量,降低亚油酸含量,提高花生籽仁的O/L比值,对延长花生制品货架寿命有利。3.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的影响两作三次施肥方式同时推迟追肥时期对小麦季氮素吸收没有显着影响,但增加了花生季和周年的氮素吸收总量。小麦季15N来源于追肥的比例要高于基肥。花生季15N来源于花针期追肥的比例大约是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的两倍,在相同追肥比例下,花生季15N来源于挑旗期追肥的比例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15N示踪试验表明,小麦对挑旗期或者拔节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基肥。在相同的施肥比例下,花生对挑旗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此外,花生对花针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高于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氮素损失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由于同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回收效率和土壤残留率,FCF70处理的损失率在三个施肥处理中最低。4.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与CK相比较,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显着增加,尤其在灌水或者降雨后更为明显。由于较高的气温和较多的降雨量,整个花生季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要整体高于小麦季。两作三次施肥方式N2O累积排放量要显着高于一作两次施肥,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RF70处理的N2O排放量在两个生长季均低于JCF70。CO2排放通量与N2O排放通量在小麦季与花生季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各施肥处理的GWP较CK均显着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F70处理的GWP较JCRF70提高了7.2%。但JCF100和JCRF70两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由于两作三次施肥显着增加了作物产量,JCF70和JCRF70处理的GHGI较JCF100分别降低了11.0%和18.2%。此外,由于周年产量最高,JCRF70处理的GHGI在所有处理中最低。

袁金展,朱龙付,罗朝喜,蔡明历,李海霞,徐正华,冯梅[4](2020)在《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农学专业“三田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文章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实践课程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了"三田实习"课程进一步改革的思路,针对"三田实习"这一特色课程,以注重发挥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导作用、加强现代农业工具的使用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实践、跨专业合作和智慧农业实践等一系列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毕建杰,何在菊,韩坤,郭启芳,胥倩[5](2020)在《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当前农业高校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探讨了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创新。课堂理论教学与田间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上有所区别;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作物栽培学的实验教学水平。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创新为适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探索。

李佳,陈科东,罗掌华[6](2020)在《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共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的策略——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方向之一,对校企共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策略的研究,能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高层次提升提供有效途径。近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如何推进校企协同合作、双向资源共享、发挥科普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性尝试并取得积极成果。学院通过技术服务互通、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共育共享的方式与政府、企业联合打造校内外生态科普基地,达到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目的,目前拥有校内重点生态科普基地8个,科普体验站点40个,校外合作型生态科普基地6个。从农林生产实践、生态文化建设等视角总结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策略,并提出建设意见,以期为同类型案例提供参考。

宋文欣[7](2020)在《六株拮抗芽胞杆菌对土传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土传病害因其隐蔽性、滞后性、流行性等特点,难以根治,危害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收效甚微,化学防治虽然效果好,但会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等一系列问题,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前期研究中,我们获得了6株对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和桑枝枯菌核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芽胞杆菌(Bacillus spp.)菌株(NN01、NN02、NN04、NN05、NN88和NN95),本文在完成其鉴定工作,明确其分类地位的基础上,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对7种土传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胞外酶活性的测定、菌丝形态的观察、产抗生素相关基因的扩增研究其拮抗机理;测定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初步了解这些拮抗菌株的基本生长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培养性状及形态学观察结果,结合16S r RNA以及gyr B基因序列分析,将六株拮抗菌均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平板对峙法研究结果显示,NN01、NN02、NN04、NN05和NN88菌株对桑白绢病菌(Scleritium rolfsii)、莴苣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桑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菌丝生长抑制率为46.67%~76.11%;NN95对所有测试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差,抑制率均低19.26%;所有菌株对烟草疫霉(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Tucker)和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离体叶片接种的试验结果显示,6个菌株均能较好桑白绢病和莴苣菌核病病斑的发展,对桑白绢病病斑抑制率在53.40%~71.32%之间,均高于化学药剂对照(嘧霉胺)的抑制率(52.50%),其中以NN01抑制效果最好,达85.71%;对莴苣菌核病病斑抑制率在43.57%~65.68%之间。3、透明平板法检测结果显示,六株拮抗菌都能产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经平板对峙培养后,拮抗菌能够使菌丝的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原生质浓缩、菌丝破裂、原生质外泄和菌丝颜色加深等现象;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含有yndj、伊枯草菌素、抗霉枯草菌素合成酶和溶杆菌素等与产抗生素相关的基因,NN01、NN02、NN04、NN05和NN88等菌株还有丰原素合成酶基因。4、生物学特性的测定表明,NN01、NN04最适p H为7.0,NN02、NN05最适p H为6.0,NN88最适p H为8.0,其中NN01、NN02、NN05、NN88、NN95的最适生长盐浓度为1%,NN04最适盐浓度为5%。本文研究结果为主要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拮抗菌的抑菌机理奠定基础。

丁潇颖[8](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宋云珊[9](2020)在《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植物园网络的发展壮大,植物园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面临着时代性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下,植物园逐步发展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植物园历史悠久,有其发展的独特性,且日本与我国在气候条件与植物区系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意图促进两国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东亚地区的植物园网络体系。现阶段,国内对日本植物园的研究普遍局限于植物园概况及个案的介绍,有关区域层面的研究仅涉及到东京。日本植物园的发展建设主要依托于日本植物园协会,且已逐步形成全国性网络体系。鉴于此,论文选取了加入日本植物园协会的114个植物园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性的植物园网络体系和典型性的植物园个案两个层面开展研究。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定量与定性、聚类分析、整体与局部的研究方法,从日本植物园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发展现状的客观分析,到规划设计特征的体系化探究与发展趋势的总结性探讨,依次展开,层层推进。论文基于国内外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材料,结合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系统梳理了植物园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将日本植物园380余年的历史演变解析为5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于现阶段日本植物园的发展特征,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从地理空间分布、权属运营、面积发展、植物收集以及设施活动5个方面进行详细整理和客观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总结其发展类型及特征。在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及类型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规划设计的基础、主体、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4个层面,对应选取并探究日本植物园在选址规划、布局与植物展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教育方面的规划设计特征。该部分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各类型的层面进行特征归纳,并通过典型性个案深入解析。最后,论文探讨性提出日本植物园具有建设体系化、类型多元化及展示人性化3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植物园发展建设的可借鉴之处。

王正阳[10](2020)在《不同种植模式对砂生槐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认为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是一种豆科槐属小灌木,分布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日喀则、拉萨、林芝等地。砂生槐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药用植物,也是西藏重要的饲用植物,还是西藏防风固沙的重要树种。然而砂生槐种实很容易遭受害虫啃食。目前对砂生槐害虫成灾机制研究不多,其害虫防治主要以喷洒农药为主。然而喷洒农药会带来严重的“3R”问题,会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因此寻找砂生槐种实害虫生态防控机制迫在眉睫。有研究表明优化作物群落结构,可强化作物自然控制害虫力度,林业上有大量种植人工纯林导致虫害发生的例子。本研究受其启发,探究不同搭配种植模式(紫叶李与砂生槐搭配种植、油松与砂生槐搭配种植、纯砂生槐灌丛)对砂生槐灌丛节肢动物多样性、稳定性及砂生槐被害率的影响,寻找比较合适的种植模式。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研究不同样地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2.对不同样地不同类群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找出不同样地不同类群代表性物种;3.对不同样地整个采样期及每个月份进行相似性分析;4.不同样地不同类群的时间动态;5.研究不同样地中多样性综合指数时间动态与稳定性指数,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6.统计不同样地砂生槐果荚及种子被害率。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样地四个月共获得2400只节肢动物。其中紫叶李样地有节肢动物848只,对照样地有节肢动物803只,油松样地有节肢动物749只。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均匀度指数顺序为:紫叶李样地与油松样地大致相同,对照样地最低;优势集中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对照样地、油松样地、紫叶李样地。多样性综合指数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与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排名相一致。在稳定性指数方面,油松样地St/Si比值最低,紫叶李样地和对照样地大体相同;Sn/Sp由大到小排序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三样地稳定性综合指数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与稳定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排名相一致。砂生槐种子和果荚被害率由小到大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本研究表明节肢动物多样性越高的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越高,砂生槐被害率越低。紫叶李为本研究中最适合与砂生槐搭配种植的物种。有研究表明油松受到油松球果小卷蛾危害后,其挥发物对该害虫产生趋避作用。所以笔者猜想由于油松的趋避作用致使害虫转移到其他植物上,因此与其搭配种植的砂生槐受害率较高。具体两种植物对砂生槐种实害虫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管好作物标本园 提高专业实验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好作物标本园 提高专业实验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植物保护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优化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才队伍建设
2 实训场所建设
    2.1 硬件建设
    2.2 教学仪器设备
    2.3 实训场所文化建设
3 教学病虫标本建设
    3.1 多元化病虫标本采集
    3.2 标本制作、保存技术创新
    3.3 实物病虫标本园的建设
    3.4 数字化标本库的建设
4 实训场所管理机制建设
    4.1 安全保障制度
    4.2 实践教学资源使用制度
    4.3 实验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制度
5 结语

(3)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间套作研究进展
        1.2.2 花生施肥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2.2.1 叶绿素含量
        2.2.2 气体交换参数
        2.2.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2.4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
        2.2.5 JIP-test分析
        2.2.6 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含量
        2.2.7 ~(15)N丰度值测定
        2.2.8 NH~+_4-N和 NO~-_3-N含量的测定
        2.2.9 根系活力
        2.2.10 硝酸还原酶活性
        2.2.11 叶片衰老特性
        2.2.12 籽仁品质
        2.2.13 产量测定
        2.2.14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1.1 叶片光合生理特性
        3.1.2 叶绿素荧光特性
        3.1.3 叶片衰老特性
        3.1.4 产量形成
    3.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3.2.1 叶片光合特性
        3.2.2 叶片光系统Ⅱ(PSⅡ)特性
        3.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4 籽仁品质
    3.3 不同施肥措施对麦套花生周年氮素利用的影响
        3.3.1 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氮素收获指数和表观回收效率
        3.3.2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3.3.3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3.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4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4.1 土壤养分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3.4.2 GWP和 GHGI
4 讨论
    4.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周年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1.1 叶片光合特性
        4.1.2 叶片衰老特性
        4.1.3 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
        4.1.4 氮素积累与分配
        4.1.5 麦套花生周年产量
    4.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Ⅱ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4.2.1 光系统Ⅱ性能
        4.2.2 花生籽仁品质
    4.3 氮素利用效率
        4.3.1 花生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以及在各器官的分布
        4.3.2 周年氮素平衡
    4.4 周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4.4.1 不同肥料运筹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4.4.2 不同肥料运筹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4.3 控释复合肥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4.4.4 控释复合肥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4.5 产量、GWP和GHGI
5 结论
    5.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5.2 控释复合肥对PSII性能和籽仁品质的影响
    5.3 氮素利用效率
    5.4 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农学专业“三田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年来“三田实习”课程的改进与优化
    1. 种植作物种类调整。
    2. 课程时间安排的调整。
    3.“三田实习”标本园的不断建设与完善。
    4. 建立了可持续的“三田实习”种植动作模式。
    5. 实行实习基地专人负责制,以管理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新形势下“三田实习”课程改革的思考
    1. 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基础劳动过程的认识,加强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2. 注重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形式。
    3. 加强现代农业工具的使用和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实践。
    4. 跨专业合作、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

(5)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衔接不紧密
    1.2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1.3 实验教学手段落后
2 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举措
    2.1 课堂理论教学与田间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2.2 优化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
    2.3 提高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的手段
3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创新取得的成果
4 结语

(6)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共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的策略——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现状
    1.1 产教融合,共建共育机制的建立
    1.2 校企合作,生态科普基地的联合打造
    1.3 双向互动,生态科普人才培育的有效支撑
2 林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3 林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之技术策略
    3.1 农林生产实践与生态科普教育的结合
    3.2 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科普教育的结合
        3.2.1 地方文化增强生态科普基地的地域特色。
        3.2.2 森林文化突出生态科普基地的人文情怀。
        3.2.3 民族文化彰显生态科普基地的传统风貌。
    3.3 生态休闲游憩与生态科普教育的结合
4 林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建议
    4.1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为生态科普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4.2 提高政府、企业参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生态育人风格
    4.3 确立完善的生态科普基地建设校企政行合作机制,打造共建共享的科普气氛
    4.4 校园生态文化传承与生态科普教育协同推进,构建生态科普教育体系
5 结语

(7)六株拮抗芽胞杆菌对土传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1.1.1 生防微生物种类
        1.1.2 生防芽胞杆菌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1.1.3 生防芽胞杆菌在植物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1.4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1.2 生防菌拮抗机理
        1.2.1 竞争作用
        1.2.2 拮抗作用
        1.2.3 诱导抗病性
        1.2.4 促生作用
        1.2.5 重寄生作用
    1.3 土传病害
        1.3.1 土传病害概述
        1.3.2 植物菌物性土传病害
        1.3.3 植物土传病害防治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仪器
    2.2 方法
        2.2.1 病原菌与拮抗细菌的活化
        2.2.2 拮抗细菌的保存
        2.2.3 拮抗细菌的鉴定
        2.2.4 拮抗细菌抑菌谱的测定
        2.2.5 拮抗细菌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2.6 拮抗细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2.2.7 拮抗细菌胞外酶活性的测定
        2.2.8 拮抗细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9 拮抗菌抗生素基因的克隆
        2.2.10 拮抗菌离体叶片接种病斑抑制效果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六株拮抗芽胞杆菌的鉴定
        3.1.1 拮抗芽胞杆菌的培养形状及形态特征
        3.1.2 六株拮抗芽胞杆菌的分子鉴定
    3.2 六株拮抗菌对主要土传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2.1 六株拮抗菌对病原菌在培养平板上的抑制作用
        3.2.2 拮抗菌无菌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2.2.1 拮抗菌产拮抗物质培养基的初步筛选
        3.2.2.2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枯草芽胞杆菌常用培养基发酵产物的抑菌作用
        3.2.3 离体接种病斑抑制效果
    3.3 六株拮抗芽胞杆菌的拮抗机制
        3.3.1 六株拮抗菌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莴苣菌核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3.2 拮抗菌胞外酶活性
        3.3.3 拮抗菌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扩增
    3.4 拮抗菌生物学特性
        3.4.1 拮抗菌生长曲线
        3.4.2 不同pH值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3.4.3 不同盐浓度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3.4.4 六株拮抗菌好氧性与运动性的检测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世界植物园
        1.2.2 中国植物园
        1.2.3 日本植物园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植物园相关综述
    2.1 植物园的定义
        2.1.1 国际上对植物园的定义
        2.1.2 日本对植物园的定义
    2.2 植物园的分类及特征
3.日本植物园的发展历程
    3.1 发展历程概况及发展阶段划分
    3.2 江户时期至明治初期(1638-1877年)
        3.2.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2.2 典型植物园分析:小石川植物园
    3.3 明治初期至大正中期(1877-1919年)
        3.3.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3.2 典型植物园分析:新宿御苑
    3.4 大正中期至昭和前期(1919-1947年)
        3.4.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4.2 典型植物园分析:京都府立植物园
    3.5 昭和前期至昭和末期(1947-1983年)
        3.5.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5.2 典型植物园分析:广岛市植物公园
    3.6 昭和末期至令和时期(1983年至今)
        3.6.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6.2 典型植物园分析:鲜花竞放馆
    3.7 本章小结
4.日本植物园的发展现状
    4.1 地理空间分布
        4.1.1 自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4.1.2 人文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4.2 权属运营
    4.3 面积发展
    4.4 植物收集
        4.4.1 植物资源概况
        4.4.2 植物分类系统的选用
        4.4.3 植物收集现状
    4.5 设施活动
        4.5.1 设施类别与功能
        4.5.2 活动形式
    4.6 现状特征分析
        4.6.1 依据现状要素的聚类分析
        4.6.2 各类型植物园发展特征
    4.7 本章小结
5.日本植物园的规划设计特征
    5.1 选址规划
        5.1.1 选址的演变特征
        5.1.2 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
        5.1.3 各类型植物园的选址特征
    5.2 布局与植物展示
        5.2.1 总体布局
        5.2.2 植物展示区布局
        5.2.3 典型植物专类园设计
        5.2.4 温室展示设计
    5.3 植物多样性保护
        5.3.1 植物多样性保护据点园体系
        5.3.2 有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5.3.3 植物多样性的研究管理
    5.4 环境教育
        5.4.1 植物园与环境教育
        5.4.2 教育对象与目标
        5.4.3 相关教育设施
        5.4.4 相关教育活动
    5.5 本章小结
6.日本植物园的发展趋势
    6.1 建设体系化
    6.2 类型多元化
    6.3 展示人性化
7.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经验借鉴
    7.3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日本植物园植物收集统计表
附录B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目录
致谢

(10)不同种植模式对砂生槐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砂生槐研究现状
        1.1.1 砂生槐形态特征
        1.1.2 砂生槐分布
        1.1.3 砂生槐利用价值
        1.1.4 砂生槐气孔特性及对干旱和低温胁迫的响应
        1.1.5 砂生槐种子萌发特性
        1.1.6 砂生槐种子化学成分
        1.1.7 砂生槐天然群体种实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1.2 砂生槐种实害虫研究现状
        1.2.1 刺槐种子小蜂形态特征
        1.2.2 豆荚螟形态特征
        1.2.3 豆荚螟幼虫及刺槐种子小蜂空间分布格局
        1.2.4 砂生槐种实害虫对砂生槐种子与萌发的影响
    1.3 防治砂生槐种实害虫的意义
    1.4 农药的负面影响
    1.5 生态控制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1.6 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7 本研究的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环境概况
    2.2 节肢动物及砂生槐种实被害率调查统计方法
        2.2.1 样地选择
        2.2.2 节肢动物取样方法
        2.2.3 节肢动物鉴定及统计方法
        2.2.4 砂生槐种实被害率调查统计方法
    2.3 数据处理方法
        2.3.1 EXCEL2007 软件处理部分
        2.3.2 SPSS22.0 软件处理部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1.1 紫叶李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1.2 对照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1.3 油松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2 不同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2.1 紫叶李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2.2 对照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2.3 油松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3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3.1 不同样地整个采样期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3.2 不同样地不同月份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4 不同样地中不同食性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
        3.4.1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个体数时间动态
        3.4.2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科数时间动态
        3.4.3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时间动态
        3.4.4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均匀度指数时间动态
        3.4.5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优势集中性指数时间动态
        3.4.6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时间动态
    3.5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多样性综合指数与稳定性指数主成分分析
        3.5.1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时间动态及主成分分析
        3.5.2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稳定性指数主成分分析
    3.6 不同样地砂生槐果荚及种子被害率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管好作物标本园 提高专业实验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植物保护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优化途径[J]. 黄艳花. 安徽农学通报, 2021(12)
  • [2]四倍体与六倍体小麦穗下节长的比较、鉴定及其演化研究[D]. 师毅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D]. 刘兆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农学专业“三田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 袁金展,朱龙付,罗朝喜,蔡明历,李海霞,徐正华,冯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52)
  • [5]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创新[J]. 毕建杰,何在菊,韩坤,郭启芳,胥倩.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0(19)
  • [6]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共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的策略——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李佳,陈科东,罗掌华. 现代园艺, 2020(19)
  • [7]六株拮抗芽胞杆菌对土传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 宋文欣. 广西大学, 2020(07)
  • [8]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9]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D]. 宋云珊.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不同种植模式对砂生槐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D]. 王正阳. 西藏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管理好作物标本园,提高专业实验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