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期性的推广及其某些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和琴,王清印,刘开第[1](1986)在《“高等数学”教科书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兼对文献中十八个定理的商榷》文中指出 周期函数之所以在科学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关键在于它具有在相邻周期区间上函数图象的全同性。即定义1 设 T 是 f(x)的任意一个周期;若对于每一个 x0∈D(f),都有 f(x)在D(f)∩〔x0,x0+T〕上和 f(x)在 D(f)∩〔x0+T,x0十2T〕…,D(f)∩〔x0+nT,x0+(n+1)T〕上的函数图形是全同的(当 T<0时,可把〔x0,x0—T〕看作〔x0+T,x0〕),则称 f(x)具有相邻周期区间上函数图形的全同性。否则称为伪周期函数。
曲鹏[2](2008)在《波浪作用下海底管线及周围海床动力响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底管线是目前最为经济、高效地由近海油田向陆地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的工程设施,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设计管线时所考虑的环境荷载中,波浪荷载是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当波浪在海面传播时,会引起海床表面周期性变化的波压力,海床表面的波压力进一步传递到海床中,在海床中引起超静孔隙水压力和附加有效应力,改变了海床中有效应力的分布。因此,为了合理地评价海底管线在波浪作用下的稳定性,必须考虑波浪荷载在管线周围海床中所引起的动力响应及其对管线自身内部动应力的影响。迄今为止,在海底埋置管线的稳定设计中,大多是基于经验性的结果,还没有发展一个更加合理、完整的设计方法。在海底管线设计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准确地计算由波浪所引起的海底管线附近海床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和管线内应力。本文考虑管线的柔性,分别采用饱和孔隙介质的Biot动力固结理论和弹性动力学理论列出了海床与管线的控制方程,进而采用摩擦接触理论考虑海床与管线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海床-管线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及其数值算法。通过计算发现土-管之间的接触效应对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影响很小,但对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内应力影响显著。惯性力效应对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具有一定影响,但对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内应力影响很小。管沟尺寸对于管线内应力具有显著影响。管沟形状对管线附近海床中由波浪所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及管线内应力均有显著影响。目前大多数研究只是考虑了管线、海床在线性推进波作用下的响应,没有考虑波浪非线性对于管线及其周围海床响应的影响,也没有考虑立波波浪荷载作用下管线及其周围海床响应。本文基于Biot动力固结理论及弹性动力学理论列出多孔海床及海底管线的有限元方程,并采用接触摩擦理论考虑管线与海床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非线性波浪作用下海底埋置管线和多孔海床相互作用问题。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计算中如果忽略波浪非线性项,既有可能低估海底管线内应力及管线周围海床中超静孔隙水压力,也有可能高估海底管线内应力及管线周围海床中超静孔隙水压力。这取决于波数、水深、波长及波高等波浪要素。相同波浪参数条件下,立波和推进波所引起的管线内应力及其周围海床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分布有很大差别。对于立波波浪,如果忽略波浪非线性项,甚至会得到正负符号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的计算结果。本文应用重复性原理提出一种二维有限元模型来研究波浪引起的埋置管线及其周围海床土体响应问题。此模型认为海床土体为多孔弹性介质,管线为弹性介质,采用摩擦接触理论考虑海床与管线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重点考察上覆层宽度、深度和倾角等因素对于波浪引起的埋置管线内应力及其周围海床土体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上覆层宽度的增大,由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外表面超静孔隙水压力和管线内部的剪应力增大,而管线内部的径向正应力、环向正应力减小。随着上覆层厚度和上覆层倾角的减小,由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外表面超静孔隙水压力增大;随着上覆层厚度和上覆层倾角的增大,由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内部的径向正应力、环向正应力均增大,而管线内部的剪应力减小。本论文将不排水条件下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引入到二维固结方程中,对于管线附近海床建立了推广的带有超静孔隙水压力累积源项的二维固结方程。基于有限元方法对推广的固结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波浪作用下海床中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通过变动参数对比计算讨论了海床土性参数、波浪参数和管线几何尺寸对由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中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及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比分布的影响。通过计算分析可以发现,土的变形模量、渗透系数和波松比等土性参数对由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中的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土的变形模量、渗透系数和波松比的减小,由波浪所引起的海床中的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均增大。海水深度、波浪高度、海床厚度等因素也会对由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中的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比产生显著影响:随着海水深度和海床厚度的减小、波浪高度的增大,由波浪所引起的海床中的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比增大。另外管线半径和管线埋深对管线附近海床中的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及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比影响规律较为复杂;但在距离管线一定距离之外的海床中,管线半径和管线埋深对海床中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及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比的影响非常小。室内模型实验和现场观测均已发现波浪引起的海床超静孔隙水压力存在瞬时和累积两种响应,已有工作大多只单独研究其中的一种超静孔隙水压力响应机理。本文将波浪引起的振动超静孔隙水压力与海床的变形和固结紧密结合起来,将不排水条件下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引入Biot动力固结方程中,提出一种新的适用于海床液化问题的二维有效应力分析方法,进一步对波浪作用下海底管线周围海床中瞬时和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与分析。根据所估算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对波浪作用下管线周围海床的液化势进行了评价。通过计算分析可以发现,在较浅区域海床中,瞬时超静孔隙水压力有可能对于海床液化起主导作用;相对于较深区域海床,较浅区域海床更易发生液化;海床土土性参数、波浪要素以及管线几何参数对由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均具有显著影响。
Ю.М.果良金,林立[3](1961)在《周期性的推广及其某些应用》文中提出 满足函数方程的函数称为最简单的周期函数,其中m是某一正数。若m是函数的周期,则am,其中a是任意自然数,也是函数的周期。周期性的这种形式称为加周期性。还存在有周期性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满足函数方程的函数性质。这种(更复杂的)周期性,称为乘周期性。在(1)和(2)的情况下,m应理解为这样的实数:在自变量x的任意值下,x±m和mx均属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函数
张一方[4](2007)在《从量子力学-相对论到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Noether定理的推广》文中研究指明从量子力学、相对论到粒子物理,总结出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称原理(它包括广义守恒原理、对称性破缺)和统计原理.进而探讨了Noether定理的推广.此外,还讨论了其余的相对性原理(包括泛等价原理)、极值原理和近似原理等.
张小玲[5](2009)在《地震作用下海底管线及周围海床动力响应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海底管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海底管线铺设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将承受各类环境荷载,其中地震荷载是主要的荷载之一。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带和中亚—地中海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尤其是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的渤海湾地区属于地震高发区,所以铺设海底管线必须考虑地震的影响。为了合理地评价海底管线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必须对地震荷载作用下管线周围海床中的动力响应和管线自身内部动应力进行计算和分析,这也是管线工程设计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于多孔介质海床和海底管线,分别采用Biot动力固结理论与弹性动力学理论,同时采用摩擦接触理论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海床—管线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确定了地震作用下海床中超孔隙水压力和管线内应力等动力响应。在数值计算过程中引入粘弹性人工边界来模拟地震波的传播,真实地反映了在地震波作用下海底管线的动力响应问题。通过计算发现,本文所使用的粘弹性人工边界在求解瞬态动力问题上比固定边界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更接近于精确解。土的变形模量、渗透系数和管线半径、壁厚对管线外表面由地震所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径向正应力和剪应力及内表面的环向正应力均有一定的影响。均质海床与成层海床对水平地震荷载引起的管线外表面的超孔隙水压力响应差别较大,而对于管线的内应力响应的结果差别不大。管线周围土体的孔隙水压力随着矩形管沟覆盖层宽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矩形管沟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不同长度和不同厚度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由于仪器设备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地震循环荷载的较为准确的孔隙水压力增长表达式。本文利用先进的“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剪多功能剪切仪”,针对相对密实度Dr=60%的福建标准砂,在平均有效固结应力取p′m0=100,200,300kPa三种情况,对3种初始固结比Kc=1.0、1.5、2.0的情况分别进行了的9组循环扭剪试验。根据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针对饱和砂土海床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应力模式,分析了初始固结比和初始平均有效固结应力对孔隙水压力发展特性的影响,较好的模拟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砂质海床中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发展和消散过程。针对海底管线周围海床液化边值问题,本文推导了考虑海床土微元控制体内有引起超孔隙水压力累积的源分布q的多孔介质渗流连续性方程,并联立孔隙流体的平衡方程和不排水条件下的超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建立了推广的带有累积超孔隙水压力源项f的二维固结有限元方程;进一步运用加权余量法对其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预测了海床中累积超孔隙水压力的空间分布与时程变化规律,通过具体计算探讨了土性参数和管线几何特性对地震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中累积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计算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土的变形模量和泊松比的减小,由地震所引起的海床中的累积超孔隙水压力均增大。土的渗透系数对由地震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中的累积超孔隙水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渗透系数的微小减小就会导致海床中累积超孔隙水压力的显著增大。管线半径和管线埋深对管线附近海床中的累积超孔隙水压力及累积超孔隙水压力比有一定影响,并且影响规律较为复杂。管线的存在会对管线附近海床中的累积超孔隙水压力产生一定影响,在远离管线处的海床区域,管线的存在对累积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为了更具体地研究海底管线及其周围海床的动力响应,针对于三维饱和砂性海床和浅埋于其中的海底管线建立了海床-管线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采用大型有限元计算程序DIANA-SWANDYNEⅢ,通过数值方法确定了三维条件下饱和海床中孔隙水压力和管线内应力等地震动力响应,讨论了地震荷载方向、海床土的渗透系数、海床厚度和表面水深以及管线半径和埋深对沿管线外表面由地震所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管线外表面处径向正应力和剪应力及管线内表面处环向正应力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在单向地震波和双向地震波的情况下,由地震作用所引起管线外表面处的径向正应力和管线内表面处环向正应力结果有较大差别;管线周围的超孔隙水压力随着海床土渗透系数的减小、管线埋深的增加而明显增大;管线外表面处径向正应力和剪应力随着海床土渗透系数的减小而有所减小,随着管线半径和埋深的增大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杨挺[6](2000)在《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所首先提出的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是从一个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城市所面临的地震灾害威胁。它着眼于地震灾害危害性在一个城市内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以综合的、层次的指数体系来揭示出城市内各局部区域间危害性的相对水平及其形成原因。 一个大城市内局部区域间地质环境和各种城市特征的差异会导致其地震灾害危害性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匀性。认识并理解这种不均匀性对于城市的灾害管理、资源分配、城市规划和工程选址等防震减灾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ULEDRI就是首先以揭示这种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为目的的城市地震危害性分析方法,它不但可以实现各局部区域间危害性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直接比较,给出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而且能够揭示出每个区域内组成危害性的六种因素 (直接危险性、次生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城市功能和应急恢复能力)对其危害性的相对影响程度,据此可以得到各区域危害性高低的形成原因。 与已有的危害性分析方法相比,ULEDRI还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首先,采取易于理解和应用的综合指数方式来表示危害性大小,不但可以在危害性中包括那些无法用物质后果来表达的震害要素,而且,也能使城市规划等非专业部门应用其结果;其次,ULEDRI的层次性使得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其需要和对地震灾害的理解程度从ULEDRI中得到他们所需的信息;第三,ULEDRI是按照各因素在震害形成中的作用来定义分指数,而不是象常规危害性分析方法那样以承灾体种类作为危害性的因素,这更有利于揭示危害性形成的原因。 建立一个城市的ULEDRI需要进行以下步骤:确定ULEDRI的研究单位、定义其概念体系、为各因素选择定量指标、收集各指标数据、确定因素的组合方式和权重、表示并分析ULEDRI结果。在给出ULEDRI建立方法的基础上,本论文结合上海市地震危险性和城市特征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以其十个中心城区为研究单位的ULEDRI,由此得到了上海市地震灾害危害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它们对于上海这样的低危险性、高危害性的特大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的意义。 以GIS为平台的不固定研究单位的ULEDRI可以在不失去指标宏观意义的基础上给出更小单位的ULEDRI。这种方法还可以解决了固定研究单位ULEDRI中统一指标单位导致的模糊某些指标的空间差别,以及数据处理上的困难等问题。而且,GIS又提供了一种展示并查询ULEDRI结果,维护和管理指标数据及权重的理想平台。因此,这种不固定研究单位的ULEDRI更适合于城市规划等要求更细致的危害性比较的相关工作。本论文还建立了上海市的不固定研究单位的ULEDRI系统──SH-UDI,它把建立ULEDRI的全过程(数据处理、研究单位的确定,计算ULEDRI和结果显示查询)集成在一系统里。 除此以外,在ULEDRI的建立过程中,本论文还有以下特点和创新;首先,把城市功能作为一个ULEDRI的一个因素,强调了它对于城市地震危害性的影响,并给出了它的定量衡量方式;其次,提出了适合于ULEDRI的权重确定方法──修正的专家意见法。第三,在各因素的组成和指标选择中,充分地应用了目前的城市灾害的新理论和新经验。 ULEDRI也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因为一个城市的ULEDRI无法测得,ULEDRI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法验证;第二,ULEDRI各因素采取加权的线形组合方式与震害的形成是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之间存在矛盾,线性组合的权重确定带有主观性;第三,指标数据的收集存在一定困难,使用有时间跨度的数据使得ULEDRI无法反映出短时间内的危害性的变化。
二、周期性的推广及其某些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期性的推广及其某些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波浪作用下海底管线及周围海床动力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海底管线稳定性设计方法 |
1.2.2 海底管线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 |
1.2.3 波浪作用下自由海床响应解析及数值分析 |
1.2.4 波浪作用下土.管相互作用系统响应解析及数值分析 |
1.2.5 波浪引起的自由海床及管线周围海床液化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波浪作用下孔隙海床-管线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列式及数值解法 |
2.1 概述 |
2.2 边值问题 |
2.2.1 控制方程 |
2.2.2 边界条件 |
2.2.3 土-管接触效应 |
2.3 有限元方程及求解 |
2.3.2 海底埋置管线的有限元方程 |
2.3.3 土-管接触问题有限元方程 |
2.3.4 数值解法 |
2.4 网格检验 |
2.5 算例验证 |
2.6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2.6.1 管线存在的影响 |
2.6.2 土-管间的接触效应和惯性力效应的影响 |
2.6.3 管沟几何尺寸的影响 |
2.6.4 波周期和水深的影响 |
2.6.5 管沟形状的影响 |
2.7 小结 |
3 非线性波浪作用下海底管线动力响应分析 |
3.1 概述 |
3.2 线性及非线性波浪荷载 |
3.3 边界条件及数值解法 |
3.4 算例验证 |
3.5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3.5.1 推进波波浪非线性的影响 |
3.5.2 波波浪非线性的影响 |
3.6 小结 |
4 波浪引起的粗粒料上覆层中海底管线动力响应分析 |
4.1 概述 |
4.2 计算模型及其边界条件 |
4.3 算例验证 |
4.4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1 粗粒料上覆层宽度的影响 |
4.4.2 粗粒料上覆层厚度的影响 |
4.4.3 粗粒料上覆层倾角的影响 |
4.4.4 粗粒料上覆层变形模量的影响 |
4.4.5 粗粒料上覆层渗透系数的影响 |
4.4.6 粗粒料上覆层孔隙率的影响 |
4.4.7 粗粒料上覆层波松比的影响 |
4.5 小结 |
5 波浪作用下海底管线周围海床液化分析-解耦方法 |
5.1 概述 |
5.2 波浪作用下海床液化研究方法比较 |
5.3 边值问题 |
5.3.1 控制方程 |
5.3.2 边界条件及初值条件 |
5.3.3 累积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 |
5.4 有限元方程及求解 |
5.4.1 超静孔隙水压力累积有限元一般格式 |
5.4.2 数值解法 |
5.5 算例验证 |
5.6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5.6.1 海床土的变形模量的影响 |
5.6.2 海床土的渗透系数的影响 |
5.6.3 海床土的波松比的影响 |
5.6.4 海水深度的影响 |
5.6.5 波浪高度的影响 |
5.6.6 海床厚度的影响 |
5.6.7 管线半径的影响 |
5.6.8 管线埋深的影响 |
5.7 小结 |
6 波浪作用下海底管线周围海床液化分析-耦合方法 |
6.1 概述 |
6.2 边值问题 |
6.2.1 控制方程 |
6.2.2 边界条件及初值条件 |
6.2.3 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 |
6.2.4 土管接触效应 |
6.3 有限元方程及求解 |
6.3.1 海床的有限元方程 |
6.3.2 海底埋置管线的有限元方程 |
6.3.3 数值解法 |
6.4 算例验证 |
6.5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6.5.1 不同工况结果对比 |
6.5.2 海床中不同深度处超静孔隙水压力比时程对比 |
6.5.3 不同时间结果对比 |
6.5.4 海底管线存在的影响 |
6.5.5 海床土的变形模量的影响 |
6.5.6 海床土的渗透系数的影响 |
6.5.7 海床土的波松比的影响 |
6.5.8 海水深度的影响 |
6.5.9 波浪高度的影响 |
6.5.10 海床厚度的影响 |
6.5.11 管线半径的影响 |
6.5.12 管线埋深的影响 |
6.6 结论 |
7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摘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从量子力学-相对论到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Noether定理的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称原理 |
2 相对性原理 |
3 广义守恒原理和Noether定理及其推广 |
4 统计原理 |
(5)地震作用下海底管线及周围海床动力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海底管线稳定性设计方法 |
1.2.2 海底管线的地震应力分析 |
1.2.3 地震作用下管—土相互作用系统响应解析及数值分析 |
1.2.4 地震引起的自由海床及管线周围海床液化研究 |
1.2.5 海底管道的抗震设计与抗震措施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地震作用下饱和砂质海床孔隙水压力发展及液化的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2.2.1 循环孔隙水压力研究 |
2.2.2 液化破坏标准 |
2.3 试验仪器和试验内容 |
2.3.1 试验设备及主要功能 |
2.3.2 试验内容 |
2.4 循环扭剪试验条件下的饱和砂土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 |
2.4.1 典型的孔隙水压力时程曲线 |
2.4.2 振动峰值孔压比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 |
2.4.3 归一化峰值孔压比随归一化次数比的变化规律 |
2.4.4 以循环次数表达的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 |
2.5 小结 |
3 地震荷载作用下海床-管线动力响应的有限元数值解法 |
3.1 概述 |
3.2 边值问题 |
3.2.1 控制方程 |
3.2.2 边界条件 |
3.2.3 土—管接触效应 |
3.3 有限元方程及求解 |
3.3.1 海床土体的有限元方程 |
3.3.2 海底埋置管线的有限元方程 |
3.3.3 土—管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程 |
3.3.4 数值解法 |
3.4 地震动的输入 |
3.5 算例验证 |
3.6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3.6.1 管线存在的影响 |
3.6.2 边界条件的影响 |
3.6.3 管线外壁中不同位置处的位移与应力分布 |
3.6.4 覆盖层宽度的影响 |
3.6.5 覆盖层厚度的影响 |
3.6.6 管沟形状的影响 |
3.6.7 模型尺寸的影响 |
3.7 小结 |
4 地震荷载作用下海床-管线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4.1 概述 |
4.2 计算模型 |
4.3 边界条件 |
4.3.1 位移边界条件 |
4.3.2 孔压边界条件 |
4.4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1 土体变形模量的影响 |
4.4.2 土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
4.4.3 管线半径的影响 |
4.4.4 管线壁厚的影响 |
4.4.5 海床土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结果的比较 |
4.4.6 均质海床与成层海床的结果比较 |
4.4.7 流体内压力的影响 |
4.4.8 波浪荷载的影响 |
4.5 小结 |
5 地震荷载作用下海底管线周围海床的液化分析 |
5.1 概述 |
5.2 地震作用下海床液化研究方法比较 |
5.3 边值问题 |
5.3.1 控制方程 |
5.3.2 初边值条件 |
5.3.3 累积超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 |
5.4 有限元方程及求解 |
5.4.1 超孔隙水压力累积有限元一般格式 |
5.4.2 数值解法 |
5.4.3 利用经典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的解析表达式 |
5.5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采用经典的累积孔压增长模式 |
5.5.1 土的变形模量的影响 |
5.5.2 土的渗透系数的影响 |
5.5.3 土的泊松比的影响 |
5.5.4 管线半径的影响 |
5.5.5 管线埋深的影响 |
5.6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采用试验得到的累积孔压增长模式 |
5.6.1 海床土的变形模量的影响 |
5.6.2 海床土的渗透系数的影响 |
5.6.3 海床土的泊松比的影响 |
5.6.4 管线半径的影响 |
5.6.5 管线埋深的影响 |
5.7 小结 |
6 地震荷载作用下海底管线三维动力响应分析 |
6.1 概述 |
6.2 边值问题 |
6.2.1 控制方程 |
6.2.2 边界条件 |
6.3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6.3.1 地震荷载方向的影响 |
6.3.2 海床土渗透系数的影响 |
6.3.3 海床表面水深的影响 |
6.3.4 海床深度的影响 |
6.3.5 管线半径的影响 |
6.3.6 管线埋深的影响 |
6.4 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摘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
博士学习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城市地震危害性分析 |
2.1 城市地震危害性分析 |
2.2 地震危险性分析 |
2.3 城市地震小区划 |
2.4 易损性分析 |
2.5 城市地震危害性分析的最新进展 |
2.6 城市地震灾害分析的问题 |
第三章 ULEDRI概述 |
3.1 ULEDRI的提出背景 |
3.2 ULEDRI的提出 |
3.3 ULEDRI的意义和用途 |
3.4 ULEDRI的主要特点 |
3.5 ULEDRI与相关的城市地震灾害分析工作的区别 |
第四章 ULEDRI的建立 |
4.1 确定ULEDRI的研究单位 |
4.2 ULEDRI的概念体系 |
4.3 指标选择 |
4.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4.5 组合ULEDRI |
4.6 表示ULEDRI结果 |
第五章 上海市的ULEDRI及其结果分析 |
5.1 上海与ULEDRI |
5.2 上海市ULEDRI的建立 |
5.3 上海市ULEDRI的结果及应用分析 |
5.4 上海市ULEDRI对其防震减灾的意义总结 |
第六章 不固定研究单位的ULEDRI |
6.1 固定研究单位的ULEDRI |
6.2 不固定研究单位的ULEDRI |
6.3 基于GIS、不固定研究单位的上海市ULEDRI系统(SH-UDI) |
6.4 上海市的不固定研究单位ULEDRI的结果 |
第七章 结论和进一步的工作 |
7.1 结论 |
7.2 问题讨论 |
7.3 进一步的工作 |
附录 上海市ULEDRI中的指标数据 |
四、周期性的推广及其某些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数学”教科书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兼对文献中十八个定理的商榷[J]. 吴和琴,王清印,刘开第. 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86(01)
- [2]波浪作用下海底管线及周围海床动力响应分析[D]. 曲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3]周期性的推广及其某些应用[J]. Ю.М.果良金,林立. 数学通报, 1961(04)
- [4]从量子力学-相对论到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Noether定理的推广[J]. 张一方.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5]地震作用下海底管线及周围海床动力响应分析[D]. 张小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2)
- [6]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 杨挺.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