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对待物流外包的态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欣[1](2020)在《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以M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装备制造业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必然要求,中小制造企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作为社会重要力量的中小制造企业来说,大多企业规模较小,为集中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而选择物流外包的经营策略。由于物流外包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物流外包风险,若不能有效识别和控制物流外包风险,必然会给中小制造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企业生存,因此研究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物流外包风险等相关理论。本文以M制造企业为例,首先概述其基本情况及物流外包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物流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评价模型。通过模型仿真应用,给出了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有关风险因素对总风险的作用程度。最后本文提出了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策略,也为其他类似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贾培毅[2](2020)在《不确定需求下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能力扩张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当今供应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能明显提升物流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整体运输成本,因此在企业生产经营、资源配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其可支配资金和运力资源是有限的,故需要考虑在不确定的运输需求量下,如何以降低企业构建和支配运输能力的总成本为目标,在实现一定的需求满足率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其运输能力的构建决策。此外,还考虑到公司对于运输服务的要求是差异化的,不同公司有不同的品质服务要求,且企业也需对不同品质需求差异化对待,以实现持续的高效率与高收益。此研究将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在全面辨识第三方物流企业运力扩张问题中的需求不确定性、需求差异化及服务差异化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1)带补偿的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通过惩罚成本参数可强制要求不确定需求被满足;(2)考虑需求满足率的机会约束模型,从而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不同品质需求一定的服务水平并达到总成本最小化,并采用确定性等价方法将机会约束模型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求解,为决策者提供不同服务水平要求下的运力扩张方案;(3)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的基于CVaR的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用以反映运力扩张问题中系统成本和系统风险之间的权衡,为决策者提供不同风险偏好下的运力扩张方案;(4)考虑了能力优先分配约束及联合需求满足率的的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并采用样本平均近似方法来求解模型,使模型可以输入任何形式的需求分布或历史需求数据,并可得到较为精确的近似最优解,得到的决策解可指导企业进行合理的运力扩张及分配。最后,本研究针对每个模型分别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可行性验证,以分析各个参数对目标函数及决策解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多种运力扩张模型从不同侧面为决策者提供了不同情境下的运力扩建方案,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运力研究的系统不确定性量化表征、差异化服务、服务水平限制和系统风险控制方面有一定创新,所提出的运力扩张模型能综合考虑需求不确定性、需求差异化、企业服务差异化及服务水平要求,并将能力扩张与分配这一战术与战略的决策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不确定因素下的运力优化配置理论,还为企业缩减成本、维持客户良好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孙璇[3](2020)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科技革命是在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和科学范式的转变下,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与扩散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历史进程。21世纪初以来,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快速交织、融合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带来劳动关系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劳动关系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等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和深化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观照,从历史维度纵向梳理历次工业革命中劳动关系的演化规律,从现实的维度阐发新科技革命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新特征,通过剖析新科技革命视域下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特征,探析我国劳动关系在技术变革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促使劳动形态数字化、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推动高科技资本形成了新的积累和扩张的运动逻辑。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的治理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科技进步下的生产力跃升,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从用工管理、收入分配、工会改革、三方协调机制等方面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完善劳动立法、司法和执法,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贾利[4](2020)在《基于供应链的德康建筑采购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业作为中国的一大产业,在近几年发展的速度已经缓慢,所以要想在建筑业获得生存并有所发展,需要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的稳中有进。建筑行业因为自身的特殊性,材料采购和劳务成本几乎占了项目成本的90%多,其中材料采购占65%左右,因此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进行科学采购是当下建筑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首先,本文以德康建筑公司为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从公司的采购组织结构,采购流程、采购效果、外包业务、供应商管理、库房物流管理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优化公司的采购管理。其次,鉴于德康建筑公司之前在供应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没有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利用基于供应链采购的相关知识,对公司的流程进行梳理,严格筛选材料供应商并对其绩效管理,采用ERP系统进行信息协同管理,对德康建筑公司的采购管理进行优化,从而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最后,为了保证采购管理优化顺利执行,提供了保障性措施。对公司的采购人员进行培训和绩效考核,提高企业的结构和人员的整体水平。
王英臣[5](2019)在《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的多级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施工技术日趋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业特别是住宅装修产业也随之高速发展。“手工作坊型”的传统住宅装修模式己经很难与现代社会节能、环保、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将全装修住宅作为主要开发业态之一。但由于我国全装修住宅和住宅工业化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建设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低效的物流管理造成材料部品库存不足导致停工待料,或库存超量导致成本超出预算;由于采购方对物料的运输过程缺乏有效控制,导致在配送和运输阶段供应方经常出现供货无序,从而使项目相关各方衔接不流畅等等。围绕现代物流旨在以较低成本实现优质服务的管理思想,紧密结合全装修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客户需求规律,本文对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及其重要环节——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的优化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本文以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在深入研究住宅全装修产业和建筑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的概念。该供应链管理着眼于建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总承包商为核心来统筹全装修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各节点企业之间长期高效协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针对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定义、特征、现行主要供应模式及各自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工程总承包商+生产厂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物流模式的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其中业主可集中精力控制项目建设总成本,总承包商通过招标来选择材料生产厂家、确定材料价格,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或由生产厂家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总承包商承担物流运行的监控工作。界定了整个体系的结构及相关参与方,这些参与方企业借助供应链管理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采购管理、材料配送管理、库存管理、施工现场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整个物流管理体系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为推进全装修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推动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形成高效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引。根据住宅全装修物项目供应链物流运作中材料部品库存管理实际,在综合考虑了供应链上主要企业在交易中所产生的订货成本,各环节为保证生产、供应连续性的库存维持成本,由需求不稳定或供不应求造成的缺货损失成本,正常部品采购运输成本和当发生缺货时的补货运输成本以及由于材料部品运输所消耗时间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环境下包括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总承包商以及中间供应链的多级库存成本模型。在设计求解算法时,为进一步增强全局搜索能力,提出通过设计正交数组完成初始抗体选择的方法和将基于种群的按抗体适应度大小排序的选择算法代替轮盘赌选择引入到遗传操作中的方法来进一步改进常规免疫遗传算法的搜索质量和搜索效率,可更加有效克服标准遗传算法的早熟收敛问题。通过实例验证了运用本文设计算法所得成本结果要优于通过标准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得到的库存成本,且总体寻优能力更强,还得出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和总承包商各自最优即时库存量,总承包商和第三方物流各自最优订货次数等更为合理的库存控制方案,证实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对材料部品车辆调度展开深入研究,考虑在需求高峰期时物流服务商会出现自有车辆和人员不足的情况,进而产生人员额外加班配送和寻求社会租赁车辆资源的需求,因此对带时间窗的经典车辆调度问题便可以围绕人员额外加班配送成本和外包车辆成本展开拓展研究。鉴于每个项目施工现场都可能会提出个性化服务时间窗的需求,本文便针对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特点引入了客户点随机需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配送人员加班条件和外包社会车辆资源的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模型。设计了改进的模拟植物生长算法进行优化求解,为增强寻优能力,提出将变步长搜索和生长素浓度随机排序的方法引入模拟植物生长算法来提高算法的计算速度和搜索质量。结合具体实例,用本文设计的改进模拟植物生长算法与标准遗传算法分别求解并从所得配送路径长度、总耗时和总成本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算法既能获得最优解又能提升求解效率,验证了模型和本文设计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在上述对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及其重要环节——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全装修物流管理的改善对策。该论文有图34幅,表27个,参考文献160篇。
韩伟[6](2019)在《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法调整》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的物流行业已经进入了“第三方物流”时代,第三方物流是一体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新型商业服务模式,起源于企业物流业务的外包需求。然而与西方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不同,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仍处于起步期,不仅理论与实务对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认识,立法对第三方物流的调整也表现出碎片化、立法层级低、针对性不强的缺陷。从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调整出发,由于第三方物流合同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复合性、信息性、程式性与专属性属于商事合同,且民、商法调整在基本原则、主体规则、行为规则、责任规则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对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调整应当由商法完成。围绕合同的要素以及不同阶段进行分析,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事特殊性及与其相关的现行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和法律完善需求昭然若揭。第一是第三方物流合同订立的商事特殊性。与一般民事合同不同,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订立方式主要是竞争缔约和附和缔约。其中竞争缔约是以竞争方式订立第三方物流合同,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竞争缔约主要采取的是招标与投标方式,对此《合同法》以及《招标投标法》的规则都无法满足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法调整需求。附和缔约是以格式条款订立第三方物流合同,对此,《合同法》在格式合同使用人、格式合同缔约过程与结果、“格式之战”等规定上都存在不足。第二是第三方物流合同履行的商事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基本上都是涉他合同,且往往既是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又是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对于这类合同,检验、履行标准不一致时应当如何处理,以及不同的第三人之间是否存在合同义务,当前立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第三是第三方物流合同变更与转让的商事特殊性。由于第三方物流合同具有开放性与继续性的特点,所以对于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完善,立法应当从提高效率和尊重商业判断两方面入手。第四是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解除的商事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解除与一般民事合同存在诸多共性,但是在预告解除、任意解除与非任意解除等规则方面,第三方物流合同需要与一般民事合同相区别,尤其是任意解除制度,该制度在第三方物流合同之中应当被限制适用。第五是第三方物流合同终止的商事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终止需要重点解决交易习惯与民事一般法存在冲突时的法律适用问题,同时关注交互计算规则的适用。第六是第三方物流合同责任的商事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从归责原则、责任制度形式、赔偿范围、责任赔偿限制到责任期间都存在商事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责任体系是独立的商事责任体系。对于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规范的完善问题,理论上存在制定单独的《第三方物流法》、对现有法律规范逐一完善、在《合同法》中将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名化三种立场,其中将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名化应当是最佳选择。从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事特殊性出发,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名化的具体方案应当包括规范概念的选择与界定、合同主体的法律地位条款、与合同订立有关的条款、与合同履行有关的条款、与合同变更与转让有关的条款、与合同解除有关的条款、与合同终止有关的条款、与合同责任有关的条款的完善等几个方面。
丁云霞[7](2019)在《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消费需求势能的持续增强、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的有序推进,以及政府发展体育综合体政策导向的日益强化,体育综合体这一支撑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受到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成为现阶段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综合体的发展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利益主体,由于各参与方利益诉求不同、相互之间关系复杂且持续变化,给体育综合体的创新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推动体育综合体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新公共管理理论、需求外溢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对参与体育综合体发展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合需求端消费者需求的实证调查研究,提出通过服务供应链建设提升体育综合体发展水平的思路,并依据研究结果为完善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提供了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政府部门、服务集成方、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是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上的重要利益主体。在这四类主体间形成的六对关系中,“政府部门与消费者”、“政府部门与服务集成方”、“服务集成方与服务提供商”三对利益主体关系相对重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消费者满意的财政政策机制”、“实现全过程监管的委托经营契约机制”和“契合消费者需求和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是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的关键和核心。第二,通过对江苏省首批认定的14家体育综合体560名消费者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消费端佐证开展上述“三个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并得出消费者基于体育综合体发展现状的各类期望、诉求和特点,围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将“消费者需求的关键性指标纳入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构建的相关协议、让体育综合体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符合时代感方向和使体育综合体保持一定的公益性”等构建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的思路。第三,基于消费分层的视角,对453名消费者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消费者对于体育综合体服务内容的需求既有个体差异也有群体差异。通过分析消费者对体育综合体服务内容结构的消费意愿情况,得出体育综合体基本保障服务供给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影响最大等结论,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部门应从“针对重点领域提升政策力度、瞄准体育消费潜力市场优化政策、立足整体效益加强政策协同、通过信息公开提升政策效应”等方面优化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机制。第四,在分析政府部门与服务集成方关于签订委托经营协议各自诉求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部分体育场馆委托经营合同,以及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员有关委托经营协议指标认知的访谈记录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现有委托经营契约机制存在“政府的有限理性、缔约成本与争议成本具有不完全性、协议内容缺少产业生态链思维”等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在委托经营协议中安排剩余控制权协议、明确政府对剩余控制权协议的主导地位、约定服务集成方与服务提供商构建内部供应链体系、契约履行全面全程接受公众监督”等方法解决。第五,在确定了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的服务提供商选择初始指标集的基础上,采用单项-总体相关系数分析法将41个二级指标净化到15个,接着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测量指标权重和等级,得出“信用水平、消费拉动、运营模式、内容创新、产业带动”等指标是影响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并根据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研究结果,提出了包括“聚焦关键类型指标、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依据综合体本体与相关服务的比例关系和围绕体育综合体具体类型”等四条优化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的具体建议。
郑琴[8](2019)在《A公司物流服务商选择与物流作业量分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分工逐步精细化,服务外包活动日趋成熟。许多企业为了能够专注核心业务,选择将非核心业务交由更高效的专业化组织。其中,物流外包是最重要的业务外包之一。实践证明,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增值服务能力、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作用巨大。本文站在物流需求企业的角度上,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探讨物流服务商选择评价的基础上,对物流作业量的分配进行了研究。在对物流服务商选择中,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TOPSIS法的物流服务商评价模型。首先对A公司当前物流需求现状和物流服务商管理现状进行了讨论,基于A公司在物流服务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物流服务商进行评价选择来保证物流作业量的合理分配。结合现有物流服务商评价指标体系和问卷访谈结果,提出从物流服务能力、物流服务质量、物流服务成本、企业运营素质入手,完善A公司的物流服务商选择指标体系。引进熵权系数法,构建基于灰色关联度-TOPSIS法的物流服务商评价模型,对A公司现有物流服务商进行排序筛选,并计算筛选后的各物流服务商的权重为下文的物流作业量分配研究做准备。在对物流作业量的分配中,构建基于模糊评价的物流作业量分配模型。为了提高物流作业量分配的质量,本文将前文计算得到的物流服务商权重作为计算因子应用到物流作业量的分配中。考虑需求不确定和价格折扣的情况下,以物流服务成本、物流服务质量和物流服务商参与满意度为目标,建立了单一物流功能需求下的物流作业量分配模型,进而拓展得到多种物流功能需求下的物流作业量分配模型,增加了物流服务商对不同物流作业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函数,结合实际项目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根据求解结果分析了A公司决策者偏好、物流服务商参与满意度等对物流作业量分配结果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对A公司的物流服务商管理提出有益的决策辅助,更希望能够帮助类似公司提升物流服务商管理水平。本文图4幅,表41个,参考文献68篇。
向丽[9](2019)在《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企业研发外部化的快速发展,研发外包作为一种开放动态的技术创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原有的封闭式研发体系,也使得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更倾向于借助研发外包来实现技术转换和技术追赶。但研发外包所具有的合同不完全性、知识非独占性和累积性创新不完全替代性等特征,将会为企业带来项目替代成本、信息外溢成本、知识和技术的转换及适应成本。为尽可能地消减诸如弱知识产权保护引致的信息泄露等问题,需要在发包方企业与研发供应商之间建立一系列治理机制。关系质量是一种微妙的治理机制,已经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就成为企业通过研发外包关系治理实现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揭示了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分别从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及调节机制三个方面,分析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在梳理和归纳总结有关研发外包、关系质量、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研发外包情境下关系质量、关系专用性投资、服务质量、动态能力、企业创新绩效等关键概念及其构成维度,分析研发外包的两种典型模式及其演化路径,厘清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构建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框架,为分析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究研发外包中企业与研发供应商间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基于关系质量理论,建立研发外包中关系专用性投资、服务质量与关系质量间的关系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构建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实物型关系专用性投资、知识型关系专用性投资、声誉、技术能力和沟通质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实物型关系专用性投资、知识型关系专用性投资、声誉、技术能力和沟通质量均能够对关系质量起到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但各变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技术能力对关系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知识型关系专用性投资,声誉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探究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基于关系质量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建立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实际验证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研发外包中企业的动态能力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显着的直接促进作用,但关系质量能够通过提高知识共享程度和知识转移程度,促进企业动态能力增强,从而间接实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探究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调节机制。基于研发外包理论、关系质量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结合前文关于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索研发外包模式调节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研发外包模式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但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促进作用并不显着。在关系质量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所有路径中,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为主导的企业受到的影响作用均明显高于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为主导的企业。
许曼[10](2019)在《电子零售商的产品销售与服务运营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空前发展,使部分人群消费观念开始转变,不再盲目追求低价商品,而是寻求品质化的产品以及服务.作为连接线上与线下交易纽带的电子零售商,在顺应消费者变化中不断调整其运营策略,以构建更为完善的在线零售系统.因此,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本文利用博弈论、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理论,运用最优化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电子零售商在同时考虑产品销售与服务时的运营策略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不同物流体系下电子零售商的采购决策问题.考虑了包含制造商、品牌商、电子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供应链.电子零售商可以直接从制造商处购买产品,也可以间接从品牌商处购买产品.分别研究自建和第三方物流电子零售商的采购策略选择,并讨论物流模式、品牌溢价及竞争对电子零售商采购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物流体系下电子零售商在采购成本过高或过低时具有相同的采购策略偏好.当采购成本适中时,第三方物流体系电子零售商更倾向于直接采购.商品的品牌溢价越高,电子零售商采取间接采购策略的动机越强.其次,研究了电子零售商的产品销售与服务运营模式选择问题.考虑电子零售商在面临受声誉影响的需求时与供应商合作的三种模式:纯平台模式、转售模式或转售+服务模式.分别建立了三种模式下的博弈模型并求得解析解,通过对参与者均衡策略的讨论以及数值算例的分析,得到电子零售商对产品销售与服务的运营模式偏好.研究发现,电子零售商仅在服务成本较低时倾向于转售+服务运营模式,否则对其而言,放弃服务权以及定价权是有利可图的.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供应商的偏好与电子零售商一致,即双方在合作时能达到共赢.最后,研究了竞争环境下电子零售商基于消费者行为与服务成本的定价决策问题.考虑了一个由线上与线下零售商构成的两期市场,其中消费者分为高服务成本与低服务成本两种类型.分别讨论了零售商在非价格歧视、单一价格歧视以及双重价格歧视下的相关决策,得到价格歧视对竞争的影响以及均衡时零售商的定价策略偏好.结果表明,价格歧视减缓了零售商在第一期的价格竞争,但加剧了第二期的竞争.双重价格歧视策略损害了具有服务成本优势零售商的利益,但在消费者旅行成本较高时,增加了服务成本劣势零售商的利润.
二、两种对待物流外包的态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对待物流外包的态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以M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外包研究现状 |
1.2.2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研究现状 |
1.2.3 风险管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 |
2.1.1 中小制造企业 |
2.1.2 企业物流外包 |
2.1.3 制造企业物流外包 |
2.1.4 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原因 |
2.1.5 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意义 |
2.2 物流外包风险 |
2.2.1 物流外包风险特征 |
2.2.2 物流外包风险管理 |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1 系统动力学方法 |
2.3.2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特点 |
2.3.3 系统动力学对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的适用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制造企业概况及物流外包分析 |
3.1 M制造企业概况 |
3.2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分析 |
3.2.1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 |
3.2.2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识别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
4.2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 |
4.3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5.1 系统动力学评价模型构建流程 |
5.2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5.2.1 系统边界确定 |
5.2.2 因果反馈图构建 |
5.2.3 存量流量图构建 |
5.2.4 数值估计与函数估计 |
5.2.5 风险方程式构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评价及控制策略 |
6.1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评价 |
6.1.1 情景模拟分析 |
6.1.2 风险因素对总风险的作用程度分析 |
6.2 M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控制策略 |
6.2.1 注重外包合同的签订 |
6.2.2 合理选择外包服务商 |
6.2.3 增强企业应变能力 |
6.2.4 建立物流外包绩效动态评价体系 |
6.2.5 加强物流外包信息共享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2)不确定需求下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能力扩张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第三方物流企业 |
2.2 供应链风险管理 |
2.3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3.1 物流企业资源 |
2.3.2 能力扩张理论 |
2.3.3 差异化服务 |
2.4 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
2.4.1 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
2.4.2 机会约束模型 |
2.5 CVaR风险度量 |
2.6 样本平均近似方法 |
2.6.1 方法原理 |
2.6.2 验证方法 |
第三章 考虑惩罚成本及需求满足率的能力扩张模型 |
3.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3.2 考虑惩罚成本的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
3.2.1 模型构建 |
3.2.2 案例数据描述 |
3.2.3 实验分析 |
3.3 考虑需求满足率的机会约束模型 |
3.3.1 模型构建 |
3.3.2 机会约束的确定性等价形式 |
3.3.3 实验分析 |
第四章 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的能力扩张模型 |
4.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4.2 基于CVaR的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
4.2.1 模型构建 |
4.2.2 模型的线性转换 |
4.3 实验分析 |
4.3.1 风险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
4.3.2 置信水平的敏感性分析 |
第五章 考虑能力优先分配与联合需求满足率的能力扩张模型 |
5.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5.2 模型构建 |
5.2.1 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
5.2.2 非线性约束线性化 |
5.3 模型求解 |
5.3.1 情景生成 |
5.3.2 算法验证步骤 |
5.4 实验分析和管理启示 |
5.4.1 数据描述 |
5.4.2 算法可行性验证 |
5.4.3 敏感性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核心程序代码 |
(3)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与资本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一、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二、恩格斯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三、列宁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第二章 劳动关系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第三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第三章 新科技革命推动劳动关系的新变革 |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 |
一、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 |
二、新科技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 |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劳动新形态和新特征 |
一、劳动形态数字化 |
二、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 |
三、劳动资料智能化 |
四、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 |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新形态和新逻辑 |
一、资本形态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 |
二、新科技革命视域下资本运动的新逻辑 |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 |
一、契约关系多元化 |
二、支配关系隐蔽化 |
三、博弈关系复杂化 |
第四章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变革中的矛盾问题 |
第一节 劳动过程的劳资矛盾问题 |
一、用工矛盾 |
二、“机器换人”矛盾 |
三、收入分配矛盾 |
第二节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不完善 |
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有待强化 |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有待健全 |
第三节 劳动法制不健全 |
一、劳动立法有待完善 |
二、劳动司法有待规范 |
三、劳动执法有待健全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美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美国劳资关系现况 |
二、美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二节 德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德国的劳资关系现况 |
二、德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三节 日本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日本的劳资关系现况 |
二、日本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六章 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一节 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 |
一、保障平等的劳动发展权 |
二、坚持劳动分配正义 |
三、约束资本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
第二节 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 |
一、强化用工矛盾调处 |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三、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
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 |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
一、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 |
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
三、构建规范化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
第四节 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 |
一、健全完善劳动立法 |
二、推动劳动司法规范化建设 |
三、提高劳动执法效能 |
结语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供应链的德康建筑采购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主要概念内涵 |
2.1 采购与采购管理 |
2.2 建筑企业特点 |
2.3 供应链下建筑采购概念 |
3 德康建筑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
3.1 德康建筑公司概况 |
3.2 德康建筑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
3.3 德康建筑公司采购流程 |
3.4 德康建筑公司采购效果 |
4 德康建筑公司采购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德康建筑公司外包业务管理问题 |
4.2 德康建筑公司供应商管理问题 |
4.2.1 价格问题 |
4.2.2 票据问题 |
4.3 德康建筑公司物流管理问题 |
4.4 德康建筑公司库存管理问题 |
4.5 德康建筑公司信息管理问题 |
5 基于供应链德康建筑公司采购管理优化 |
5.1 德康建筑公司采购优化思路 |
5.2 德康建筑公司采购结构流程优化 |
5.2.1 制定采购策略 |
5.2.2 采购组织结构优化 |
5.2.3 供应链下采购流程优化 |
5.3 德康建筑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 |
5.3.1 潜在供应商考察 |
5.3.2 供应商认证 |
5.3.3 供应商价格管理 |
5.3.4 供应商票据管理 |
5.3.5 供应商绩效考核 |
5.4 德康建筑公司库存与物流管理优化 |
5.4.1 供应链下库存管理优化 |
5.4.2 供应链下物流管理优化 |
5.5 德康建筑公司外包管理优化 |
5.6 德康建筑公司供应链下信息管理优化 |
6 德康建筑企业采购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采购队伍专业化管理建设 |
6.2 建立企业内部采购人员绩效评价 |
6.3 加强对采购流程的监管力度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的多级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住宅全装修基础理论 |
2.2 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管理基础理论 |
2.3 库存管理基础理论 |
2.4 配送车辆调度基础理论 |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2.6 本章小结 |
3 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及其物流管理分析 |
3.1 住宅全装修产业化 |
3.2 建筑供应链管理 |
3.3 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管理及其物流特征分析 |
3.4 基于“EMT”供应物流模式的全装修物流管理体系构建分析 |
3.5 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体系运行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IGA的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成本优化研究 |
4.1 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优化管理 |
4.2 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成本分析 |
4.3 免疫遗传算法(IGA)理论 |
4.4 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成本优化的算法设计 |
4.5 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PGSA的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 |
5.1 材料部品配送车辆调度管理 |
5.2 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分析 |
5.3 模拟植物生长算法(PGSA)基本理论 |
5.4 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优化的算法设计 |
5.5 实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相关改善对策 |
6.1 优化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物流的管理对策 |
6.2 供应链环境下全装修多级库存管理的相关改善对策 |
6.3 全装修物流管理中车辆调度配送效率管理相关改善对策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法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与切入点 |
二、第三方物流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事属性与民商法律调整的差异 |
第一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事属性 |
一、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定义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特征 |
三、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基本主体 |
四、第三方物流合同是商事合同 |
第二节 民商法调整差异的理论渊源 |
一、民商分立:偶然抑或必然 |
二、营利性:商法的核心特征 |
第三节 民、商法调整的具体差异 |
一、营利目标与市民生活区分下的法律原则差异 |
二、职业商人与一般市民区分下的主体规则差异 |
三、营业活动与一般法律行为区分下的行为规则差异 |
四、交易秩序保障与私法自治维护区分下的责任规则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订立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合同订立的一般规则 |
一、合同订立的基本方式 |
二、合同订立的特殊方式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竞争缔约的独特性 |
一、以招投标为竞争方式 |
二、招投标过程具有程序性、技术性和有偿性 |
三、合同的成立条件与无效的法定情形具有特殊性 |
四、竞争缔约中的先合同义务独具特色 |
五、竞争缔约中的担保机制具有特殊性 |
六、竞争缔约须关注第三人保护问题 |
第三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竞争缔约的局限性 |
一、《合同法》调整的不足 |
二、《招标投标法》立法理念与第三方物流合同存在差异 |
第四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附和缔约的独特性 |
一、缔约主体都是商主体 |
二、名为格式条款实为个别协议 |
三、存在“格式之战” |
第五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附和缔约的局限性 |
一、与格式合同使用人有关的规定存在不足 |
二、与格式合同缔约过程及结果有关的规定存在不足 |
三、与“格式之战”有关的规定存在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履行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合同履行的一般规则 |
一、合同履行的基本规则 |
二、合同履行的特殊规则:涉他合同的履行 |
第二节 涉他的第三方物流合同履行的独特性 |
一、涉及第三人是合同履行的基本特征 |
二、合同的第三人是集合体 |
三、合同的履行具有动态性、持续性与技术性 |
四、合同的关系结构中可能存在第四关系 |
五、合同履行中的争议条款解释具有特殊性 |
六、合同的履行障碍具有独特性 |
第三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履行的局限性 |
一、检验标准不一致如何处理 |
二、履行标准不一致如何处理 |
三、第四关系双方之间的义务如何认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变更与转让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合同变更与转让的概述 |
一、合同变更与转让的含义 |
二、合同变更的要件及效力 |
三、合同转让的要件及效力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变更与转让的独特性 |
一、第三方物流合同变更的独特性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转让的独特性 |
第三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变更与转让的局限性 |
一、简约化问题 |
二、商业判断或者说商法思维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解除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合同解除概述 |
一、合同解除的含义及类型 |
二、合同解除制度辨析 |
三、合同解除的条件与效力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解除的独特性 |
一、合同解除具有外部性、程序性、复杂性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允许预告解除但限制任意解除 |
第三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解除的局限性 |
一、《合同法》应区分民商事合同 |
二、《合同法》应当关注继续性合同 |
三、《合同法》还应当关注继续性合同的非任意解除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终止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合同终止概述 |
一、合同终止的含义 |
二、合同终止的类型与效力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终止的独特性 |
一、合同终止中存在民事一般法与商事交易惯例的冲突问题 |
二、合同约定的终止事由具有多样性 |
三、合同存在部分终止的情形 |
四、合同终止中存在交互计算的问题 |
第三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终止的局限性 |
一、交互计算规则的空白 |
二、交易习惯的忽视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责任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商事责任的理论基础及分类 |
一、商事责任的理论基础 |
二、商事责任的分类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
一、民事合同违约责任归责原则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理论分歧 |
三、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法律规定 |
四、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应然选择:严格责任 |
第三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的责任制度形式 |
一、责任主体的分歧与选择 |
二、责任标准的分歧与选择 |
第四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的赔偿范围与责任限制 |
一、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的赔偿范围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的责任赔偿限制 |
第五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责任期间 |
一、第三方物流合同责任期间的法律规定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责任期间的应然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规范的完善 |
第一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规范的主要问题 |
一、物流合同法律规则的碎片化 |
二、现有规则特别是《合同法》的商事属性不足 |
第二节 完善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调整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名化的具体方案 |
一、规范概念的选择与界定 |
二、合同主体的法律地位条款 |
三、与合同订立有关的条款 |
四、与合同履行有关的条款 |
五、与合同变更与转让有关的条款 |
六、与合同解除有关的条款 |
七、与合同终止有关的条款 |
八、与合同责任有关的条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7)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消费需求势能增强促进体育供给侧创新发展 |
1.1.2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提升体育场馆运营效能 |
1.1.3 通过发展体育综合体优化体育服务供给 |
1.2 研究目的、任务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与任务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
1.5.1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综合体 |
2.1.2 体育综合体的核心利益主体 |
2.1.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 |
2.1.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需求外溢理论 |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
3.1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中不同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 |
3.1.1 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 |
3.1.2 服务集成方的角色定位 |
3.1.3 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定位 |
3.1.4 消费者的角色定位 |
3.2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中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
3.2.1 政府部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
3.2.2 服务集成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
3.2.3 服务提供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
3.2.4 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
3.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分析 |
3.3.1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的关系结构 |
3.3.2 政府与消费者的关系分析 |
3.3.3 政府与服务集成方的关系分析 |
3.3.4 服务集成方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分析 |
3.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的提出 |
3.4.1 充分认识到利益协调机制的核心是识别和关注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
3.4.2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度量制定体育综合体财政等公共政策 |
3.4.3 政府通过协议约束服务集成方建立体育综合体内部供应链体系 |
3.4.4 服务集成方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服务消费需求分析 |
4.1 被调查对象情况介绍 |
4.2 研究方法:Kano模型及应用 |
4.2.1 AQT理论及Kano模型 |
4.2.2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及评价表示例 |
4.3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的设计过程 |
4.3.1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
4.3.2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的结构框架 |
4.3.3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测量指标的选取 |
4.4 Kano调查的数据来源与结果讨论 |
4.4.1 调查方式 |
4.4.2 信效度分析 |
4.4.3 基本信息统计 |
4.4.4 Kano传统功能属性的确定 |
4.4.5 结果与讨论 |
4.5 Better-Worse系数分析 |
4.6 基于消费者具体需求的相关建议 |
4.6.1 将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体育综合体供给侧改革发展的前提基础 |
4.6.2 将“关键性指标”纳入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构建的相关协议 |
4.6.3 将“彰显时代感”作为体育综合体内容构建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目标 |
4.6.4 将“坚持公益性”作为构建服务供应链的基本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对体育综合体消费者的财政补贴机制研究 |
5.1 体育综合体财政政策的实施现状 |
5.1.1 中央部委关于体育场地设施的财政政策 |
5.1.2 地方体育部门关于体育场地设施的财政政策 |
5.2 体育综合体消费补贴政策的社会需求 |
5.2.1 消费补贴的内涵 |
5.2.2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
5.3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服务内容需求差异的描述性分析 |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5.3.2 消费者服务内容需求的差异分析 |
5.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给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作用分析 |
5.4.1 信度分析 |
5.4.2 KMO检验 |
5.4.3 提取主成分 |
5.4.4 Logistic有序回归模型的建构与结果分析 |
5.5 政府对体育综合体消费者财政补贴机制的优化设计 |
5.5.1 针对重点领域提升政策力度 |
5.5.2 瞄准体育消费潜力市场优化政策 |
5.5.3 立足整体效益加强政策协同 |
5.5.4 通过信息公开提升政策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府与体育综合体服务集成方的契约机制研究 |
6.1 契约及契约机制分析 |
6.2 体育综合体委托经营协议的双方主体特征分析 |
6.2.1 协议甲方:所有方——政府部门 |
6.2.2 协议乙方:运营方——服务集成方 |
6.3 体育综合体委托经营协议的内容分析 |
6.3.1 对《民法通则》、《合同法》和《体育法》等法律规制的内容分析 |
6.3.2 对现有委托经营契约文本要素与内容结构的内容分析 |
6.3.3 对体育综合体运营负责人的半结构访谈设计与分析 |
6.4 现有委托经营契约机制存在的问题反思 |
6.4.1 政府有限理性的存在 |
6.4.2 缔约成本与争议成本的不完全性 |
6.4.3 协议内容缺少产业生态链的思维 |
6.5 剩余控制权理论在体育综合体委托经营协议中的应用 |
6.5.1 剩余控制权理论 |
6.5.2 剩余控制权理论应用的制度假设 |
6.5.3 明确政府对剩余控制权协议的主导地位 |
6.5.4 约定服务集成方构建与服务提供商的内部供应链体系 |
6.5.5 全面全程接受公众监督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综合体服务集成方对服务提供商的选择机制研究 |
7.1 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
7.2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1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定位 |
7.2.2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的分析框架 |
7.2.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初始指标集的遴选标准 |
7.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初始指标集的净化 |
7.3.1 净化方法 |
7.3.2 调查样本及数据来源 |
7.3.3 指标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
7.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7.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7.4.2 构造判断矩阵 |
7.4.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7.4.4 确定指标权重 |
7.5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测量指标权重的评估及评定等级 |
7.6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7.6.1 总体情况 |
7.6.2 “供应链内部协同”维度情况 |
7.6.3 “供应商契约履行”维度情况 |
7.6.4 “消费端需求满足”维度情况 |
7.7 构建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的工作建议 |
7.7.1 聚焦关键类型指标 |
7.7.2 考虑自身资源条件 |
7.7.3 依据综合体本体与相关服务的比例关系 |
7.7.4 围绕体育综合体的具体类型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未来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1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者服务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形成的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者服务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者消费意愿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部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5 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的评估指标 |
附录6 体育场馆现有委托经营契约内容分析表 |
附录7 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问卷(初始指标) |
附录8 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空间承租方)选择指标体系—专家赋权问卷 |
致谢 |
(8)A公司物流服务商选择与物流作业量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服务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1.2.2 物流服务商选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2.3 物流服务商物流作业量分配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物流外包相关理论 |
2.1.1 物流外包的定义与特征 |
2.1.2 物流服务商的类型 |
2.2 物流服务商的选择与评价 |
2.2.1 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流程 |
2.2.2 物流外包服务商的评价方法 |
2.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法 |
2.3.1 方法概述 |
2.3.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法应用 |
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4.1 权重计算方法 |
2.4.2 熵值法求解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3 A公司物流服务商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公司简介 |
3.2 A公司物流需求现状分析 |
3.2.1 当前经营产品特点 |
3.2.2 当前物流需求现状 |
3.3 A公司物流服务商管理现状分析 |
3.3.1 物流服务商基本状况 |
3.3.2 物流服务商评价流程 |
3.3.3 物流服务商评价方法 |
3.3.4 物流作业量分配流程 |
3.4 A公司物流服务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4.1 选择指标体系不完善 |
3.4.2 评价方法过于主观 |
3.4.3 物流作业量分配不合理 |
3.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灰色关联度-TOPSIS法的A公司物流服务商选择研究 |
4.1 物流服务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 物流服务商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3 物流服务商评价指标初选 |
4.4 物流服务商评价指标筛选 |
4.4.1 问卷数据信度检验 |
4.4.2 评价指标信度检验 |
4.5 基于灰色关联度-TOPSIS法的A公司物流服务商选择 |
4.5.1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 |
4.5.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4 A公司物流服务商评价结果分析 |
4.6 物流服务商权重分配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物流服务商选择的A公司物流作业量分配研究 |
5.1 物流作业量分配的影响因素 |
5.1.1 物流作业量分配流程 |
5.1.2 影响物流作业量分配的因素 |
5.2 物流作业量分配模型的优化方法 |
5.2.1 多目标规划模型 |
5.2.2 多目标优化方法 |
5.3 单一物流功能需求下的A公司物流作业量分配模型 |
5.3.1 模型假设 |
5.3.2 模型构建 |
5.3.3 单一物流功能需求下A公司物流作业量分配模型求解 |
5.4 多种物流功能需求下的A公司物流作业量分配模型 |
5.4.1 模型假设 |
5.4.2 模型构建 |
5.4.3 多种物流功能需求下A公司物流作业量分配模型求解 |
5.5 A公司物流作业量分配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研发外包的相关研究 |
1.3.2 关系质量的相关研究 |
1.3.3 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
2.1 研发外包理论 |
2.1.1 研发外包的概念及特征 |
2.1.2 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激励 |
2.1.3 研发外包的模式及演化路径 |
2.2 关系质量理论 |
2.2.1 关系质量的概念界定 |
2.2.2 关系质量的构成维度 |
2.2.3 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 |
2.3 动态能力理论 |
2.3.1 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 |
2.3.2 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
2.4 企业创新绩效 |
2.4.1 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 |
2.4.2 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 |
2.5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 |
2.5.1 知识共享路径 |
2.5.2 知识转移路径 |
2.6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 |
3.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3.1.1 关系专用性投资对关系质量的影响 |
3.1.2 服务质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 |
3.1.3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的理论模型 |
3.2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数据收集 |
3.3 变量测度 |
3.4 样本数据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信度检验 |
3.4.3 效度检验 |
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3.5.1 初始模型构建 |
3.5.2 初始模型的拟合与修正 |
3.5.3 模型参数值估计结果分析 |
3.5.4 稳健性检验 |
3.6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3.6.1 路径假设检验 |
3.6.2 研究结果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
4.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4.1.1 关系质量的作用 |
4.1.2 知识共享的作用 |
4.1.3 知识转移的作用 |
4.1.4 动态能力的作用 |
4.1.5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 |
4.2 变量测度与数据说明 |
4.3 样本数据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4.1 初始模型构建 |
4.4.2 初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4.4.3 初始模型的修正与确定 |
4.4.4 确认模型的效应分解 |
4.5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4.5.1 路径假设检验 |
4.5.2 研究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发外包模式调节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
5.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5.2 变量测度与数据说明 |
5.3 样本数据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4.1 结构方程建模 |
5.4.2 模型的拟合优度分析 |
5.4.3 模型参数值估计结果分析 |
5.5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5.5.1 路径假设检验 |
5.5.2 研究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发外包中促进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策略 |
6.1 提高研发外包双方间关系质量水平的策略 |
6.1.1 充分发挥关系专用性投资的作用 |
6.1.2 强化研发供应商服务质量管理 |
6.2 提升研发外包中企业创新绩效的策略 |
6.2.1 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
6.2.2 构建知识转移激励机制 |
6.2.3 加强企业动态能力培育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电子零售商的产品销售与服务运营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采购策略 |
1.2.2 物流服务策略 |
1.2.3 歧视定价策略 |
1.2.4 电商平台销售与服务运营模式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不同物流服务体系电子零售商的采购策略 |
2.1 问题描述 |
2.2 自建物流电子零售商的采购策略 |
2.2.1 自建物流下的直接与间接采购策略 |
2.2.2 自建物流下的均衡采购策略 |
2.3 第三方物流电子零售商的采购策略 |
2.3.1 第三方物流下的直接与间接采购策略 |
2.3.2 第三方物流下的均衡采购策略 |
2.4 不同采购策略的特征与采购策略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1 不同采购策略的特征 |
2.4.2 物流模式对采购偏好的影响 |
2.4.3 品牌溢价对采购偏好的影响 |
2.4.4 竞争对采购偏好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受声誉影响下电子零售商的销售与服务模式选择 |
3.1 问题描述 |
3.2 不同运营决策分析 |
3.2.1 纯平台模式 |
3.2.2 转售模式 |
3.2.3 转售+服务模式 |
3.3 均衡策略以及运营模式特征分析 |
3.3.1 均衡策略分析 |
3.3.1.1 电子零售商的均衡运营策略 |
3.3.1.2 供应商的均衡运营策略 |
3.3.1.3 共赢与冲突 |
3.3.2 运营模式特征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竞争下电子零售商基于行为与服务成本的定价策略 |
4.1 问题描述 |
4.2 非歧视定价策略 |
4.3 单一价格歧视策略 |
4.3.1 单一价格歧视策略–第二期 |
4.3.2 单一价格歧视策略–第一期 |
4.4 双重价格歧视策略 |
4.4.1 双重价格歧视–第二期 |
4.4.2 双重价格歧视–第一期 |
4.5 价格、市场份额和收益的比较 |
4.5.1 价格的比较 |
4.5.2 市场份额的比较 |
4.5.3 零售商收益的比较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两种对待物流外包的态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以M企业为例[D]. 马欣.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2]不确定需求下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能力扩张策略的研究[D]. 贾培毅. 南京大学, 2020(02)
- [3]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D]. 孙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4]基于供应链的德康建筑采购优化研究[D]. 贾利.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5]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的多级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优化研究[D]. 王英臣.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6]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法调整[D]. 韩伟. 南京大学, 2019(01)
- [7]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分析[D]. 丁云霞.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8]A公司物流服务商选择与物流作业量分配研究[D]. 郑琴.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向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电子零售商的产品销售与服务运营策略[D]. 许曼. 天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