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孩子成长的阶梯

1-3岁:孩子成长的阶梯

一、1-3岁:儿童成长的阶梯(论文文献综述)

姜奥林[1](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探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成长问题已成为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城市住宅土地价格不断攀升的当下,高容积率地块已成为常态,在此条件下社区中的绿地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被不断压缩,对儿童而言,主要表现在社区内儿童活动场地面积的持续下降;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针对性不强,缺乏专业且有趣味的活动空间;计容条件下的室内儿童活动空间与开发商利益存在一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众多开发商开始尝试探索在住宅架空层内打造半室外儿童活动空间。本文拟从儿童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出发,以儿童和住宅架空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知识点的整合与访谈调研,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尝试系统性的提出二者合理的设计结合方式,希望总结归纳出真正有益于儿童成长的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本文的第一章节绪论。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和典型案例,划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即本文的第二章节儿童主体研究。首先明确了儿童年龄段研究范围,然后对各年龄段儿童的体格和心理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儿童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肢体活动能力和心理情感状况。其次,通过明确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分别研究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时间、活动类型和活动特征。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章节,主要研究了夏热冬冷地区室外温度、湿度、风向等气候环境对住宅架空层的影响。这些气候影响因素最终会直接关系到架空层内儿童活动的体感舒适度,并对后续空间布局、活动设施设置都会产生较大影响。第四部分,即本文的第四章节,为实践调研部分。理论源自实践并指导实践,本章节旨在通过对儿童、家长的一线问卷访谈,总结分析出这些使用者的真实感受和内在需求,并通过实地调研,以建筑师的视角梳理当前住宅架空层内儿童活动空间的痛点和不足,为后续章节提出合理的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方法提供了实践数据支撑。第五部分,即本文的第五章节,在上述章节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各项设计要点,并列举了具体设计案例。

廖海娜[2](2019)在《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设计策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建设加速、科技创新及经济日益发展,城市中的儿童却与自然环境越来越脱节。出现在城市公园、儿童公园及住宅小区等城区中的传统户外儿童游乐场,通常是在平整的场地中堆砌游乐设备为主。这类游乐场难以满足儿童挑战、探索、社交等需求,也难以让儿童在游玩中强健体魄。本文在此背景下,展开对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进行设计研究,旨在提升旅游地产的游玩品质、增加项目吸引力。本文围绕如何为旅游地产中的儿童创造更好的游乐环境为目标,通过大量的文献总结以及多个实景案例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进行归纳总结,并研究了旅游地产中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的设计方法与策略。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综述,将国内外传统的户外儿童游乐场、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背景、发展历程、理论现状进行研究梳理,提出研究框架和思路。第二部分:通过对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梳理总结出旅游地产户外无动力儿童游乐场的空间类型、功能分区及构成元素。通过对优秀案例进行剖析,借鉴优秀设计思路、设计方法,总结并发现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发展趋势及重要性。第三部分:以儿童为主体进行研究,从身体、心理及行为模式、户外活动特征、游戏特征等方面,分别按0-3岁、3-6岁、6-12岁进行年龄分组,并探讨不同年龄儿童与自然式场地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对应的设计建议。第四部分:从游客对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认识度、游客接受度、游乐项目、体验感及具体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内容设计,调查家长们对于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使用需求,通过了解家长们对孩子亲自然的引导行为,提高儿童对于自然游乐场的参与度。并对国内外5个项目的现场考察、记录、调研及分析,将传统游乐场与自然式游乐场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对自然式儿童游乐场进行定义、分类及总结。第五部分:根据调查及研究结论,总结出旅游地产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重点:多维度的社会交往空间、合理区分年龄段及分区、有可探险活动的自然区、有充足的体育运动空间。最后从空间布局、竖向设计、硬景设计、软景设计、色彩材质等五大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设计策略和科学设计方法。期待该研究设计及建设提供启示,促进户外儿童游乐场的自然化更新,满足儿童接触自然的需求。

李琦[3](2012)在《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与媒介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多种言说可能并彰显现实关怀的话题。当代儿童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充分地享用了媒介资源,其成长也更多的受到报刊、电视、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介的影响。在新媒介层出不穷、新旧媒介共生共存的今天,与其苛责媒介力量所导致“童年的消逝”倒不如从媒介自身出发,找寻协调媒介与儿童发展关系的途径。论文正是以一种积极的视角来研究儿童电视节目作为专门的儿童媒介内容产品如何在新的传媒生态环境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正面作用。因此论文定位于实现一个问题式的理论架构,在作者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探讨。文章以传播学的理论构架以及艺术学、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紧扣我国儿童电视节目传播现状,深入儿童受众和创作一线搜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当前多元媒介环境下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定位和包括传播者、受众、内容与渠道在内的传播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播效果最优化目标下的传播各要素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策略。本文首先对当前多元媒介环境做了深入分析。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的演进,更赋予社会文化新的特征。当前我国儿童成长发展的多元媒介环境呈现出以电视为核心的“三足鼎立”(书籍、电视和网络)之势,媒介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媒介化的社会特征的凸显与作为受众的儿童成长环境的巨变都将成为影响儿童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同时作为一种媒介内容产品的儿童电视节目,身处新的媒介竞争态势中,其自身发展也需要应环境而做不断的调整。这是本文立论的一个基础。在复杂媒介环境中充分发挥儿童电视节目的正面作用,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首先要对其定位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应对新的媒介环境,本文提出了儿童电视节目应当承担儿童成长道路的引领者、儿童媒介素养的启蒙者和优化儿童媒介环境的主导者的文化责任,并扮演好现实角色的功能定位;在进一步科学细分受众基础上纳入家庭收视群体的受众定位;兼顾娱乐与教育的内容定位;坚守公益目的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属性定位。在对于儿童电视节目的传者与受者的辩证分析中,本文提出了传受双方的良性互动是儿童电视节目传播成败的关键,而坚持“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则是传受双方沟通互动的基础和归宿。由生活、游戏和学习相融相生的童年生活造就了儿童世界的特殊性,并由此萌生了儿童独特的视听心理和需求。儿童电视节目的传播者必须逾越与其儿童心理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深入儿童世界,才能够创作出符合既儿童欣赏需求、审美特征又真正有益于儿童的内容产品。因此,吸收具有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背景的专家,探索科学化的节目策划,使传播者逐渐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是解决当下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创作与传播中诸多瓶颈问题并真正实现传受双方的积极互动的必由之路。在对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的分析中,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儿童电视节目内容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列举和对问题症结的剖析,提出了“回归童年”的儿童电视节目内容创作本质,并结合大量创作实践对尊重自然、重视游戏和创新互动做了详尽的阐述。同时,从儿童电视节目所面临新的媒介生态竞争出发,本文还提出了提高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竞争力的几点建议:做有重复性消费价值的内容;变电视节目为视听节目的理念;完善儿童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品牌效应下的内容提升;以内容创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在对儿童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的分析中,本文通过对目前儿童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的考察和总结,提出了建立以专业化少儿电视频道为核心、辐射网络、出版物等多种媒体的立体化传播渠道。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在系统全面的量化质化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儿童媒介接触状况、喜好和收视期待等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和把握。突破了以往较多研究中仅仅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媒介和媒介内容对儿童的影响,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审美期待和收视需求来研究儿童电视节目的视角。如果说之前更多相关课题的研究是从批判的角度来进行,本研究则采用了一种反方向的建构视角。2、对新媒介环境下本土化儿童电视的发展做出了理性和系统的思考。突破了以往将儿童电视节目单纯作为一种电视节目而研究其创作传播流程的做法,而是将其置于当前多元媒介环境中,在分析媒介环境变化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儿童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满足儿童受众的审美期待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儿童的正面影响。3、提出了儿童电视节目应该回归童年的观点。在儿童电视节目内容创作中提出“自然”、“游戏”和“交互”三个与童年本质相联系的关键词。改变了以往儿童电视节目研究中割裂受众研究和创作研究的惯性,而切实挖掘出儿童受众的独特性与儿童电视节目的特殊性的密切联系。4、提出了多元媒介环境下儿童电视节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传播策略。结合对国内外优秀儿童电视节目个案的分析,从内容生产的创新、传播渠道的拓展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增强竞争力的具体策略。

董素芳[4](2014)在《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及对我国启示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0—3岁早期教养受到普遍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0-3岁早期婴幼儿教育”。我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迫在眉睫。笔者浏览了世界上部分国家制定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有关文献,发现美国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对我国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研究基于社会正义和教育平等的立场和视角。笔者认为美国的社会运行机制是高竞争、低福利,贫富分化严重,而我国的社会运行机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维护社会基本稳定,通过早期教育减少社会不公,消除人群贫困等方面美国与我国具有可比之处。本研究梳理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对“早期提前开端计划”和“日托中心”这两类机构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进行了文本分析,归纳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的原则,即“保证婴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及“穷人靠政府、富人靠市场”。本研究分析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中入职标准和培训要求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互换性和灵活性,对教育资质要求普遍不高,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婴儿/学步儿儿童发展助理证书培训注重文化多样性,重视实践能力及婴幼儿父母的参与等。本研究还指出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趋势:建立全州童年早期系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一体化标准,重视为弱势群体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提供优质从业人员,重视婴幼儿家庭支援项目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等。所有这些,对于我国制定早期教养教养人员从业资格都具有参考价值。由于国家标准的缺失以及多个部门的条块化管理,我国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要求不很清晰,影响了0-3岁早期教养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研究分两部分提出了美国相关经验对我国的启示:(1)对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应加强背景审核,应严把入门关;不以学历一刀切,应注重能力培训;应重视少数民族语言背景,应尊重多元文化;应建立资格更新制度,形成终身学习激励机制。(2)对相关外围政策的制定,应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应向弱势群体倾斜而不是实行普惠制;应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应为0-3岁早期教养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支持。

李苗苗[5](2020)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西安皂河生态湿地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活动场地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场地受经济、环境等一些因素的制约,儿童的活动空间没有得到重视,而忽略了儿童的成长环境。为了给儿童能创造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本课题把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介绍了本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的现状分别做了研究,学习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游乐场景观设计有关相关理念;其次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四个不同种类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儿童活动场地进行分析,总结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大多数儿童活动场地所存在的问题,得出什么样的儿童活动场地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更有益,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从儿童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方面,探析在城市公共空间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中受哪些因素制约和遵循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手法,并提出在将来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的具体思路与对策;然后通过西安市皂河生态湿地公园中的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案例实践,来证明上一章节提出设计原则的合理性、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可行性。最后,文章总结分析了目前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的优点与不足,归纳在今后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游乐场地景观设计中,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为儿童成长提供更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游乐场所,怎么样才更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探析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游乐场地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景观设计原则。

唐超[6](2020)在《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是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学校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普及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个人实验到政府主导的转变,奠定了现代英国幼儿教育的基础。19世纪也是英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经过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英国最早实现了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教派冲突和阶级斗争。经济的腾飞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的改革进程。幼儿学校的迅猛发展与社会剧变在历史时空上的重叠,赋予了本研究独特的意义。研究这一时期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幼儿教育史的认识,理清教育发展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为对象,在宏观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助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段教育史,本研究在纵向维度以幼儿学校的办学主体为切入点,将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及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在横向维度主要考察了不同阶段幼儿学校的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学校从个人实验走向政府主导,是英国为解决学校数量不足问题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符合英国人的文化传统和英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条自下而上、荆棘丛生、充满斗争的道路,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特性。中上层社会对幼儿学校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保障是推动幼儿学校普及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学校体系方面,英国幼儿学校呈现出一种“进化”而非“进步”模式。怀尔德斯平的体系很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幼儿教育观的转变和幼儿学校事业的发展相互影响,致使幼儿学校的性质实现了从民间慈善到国家福利的转变,教育场所经历了从家庭、教会到社会的转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世俗化。论文共7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起,明晰研究意义,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内容,确定研究思路,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方法。第一章追溯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重点阐述济贫院、育婴堂、主日学校等慈善机构中的贫困幼儿教育。通过对这些机构创办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慈善机构主要致力于保育而非教育;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专业的教师,教学质量也比较低下。第二章考察欧文在新拉纳克的幼儿学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欧文所生活的环境出发,描述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二是阐述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创办宗旨、理论基础、教学与管理;三是分析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影响。第三章探讨英国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幼儿学校运动期间,民间成立了一些幼儿学校组织,它们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传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怀尔德斯平作为幼儿学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完整地阐述了幼儿学校的理念,创造性地改进了幼儿学校的环境,并在全国建立了幼儿学校网络,奠定了英国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第四章研究民办公助下英国幼儿学校的推进。本章从国家资助幼儿学校的方式出发,把幼儿学校发展分为“申请资助”和“结果支付”两部分,分析了不同资助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幼儿学校的影响。在“申请资助”制度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逐年上升,国教派开始主导幼儿学校,幼儿学校的数量得到提升,教学条件获得改善,幼儿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结果支付”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急剧缩减,入学率逐渐提升,教学内容向读、写、算倾斜。第五章论述一系列教育法案影响下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本章选取1870年、1876年、1891年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法案,论述了英国政府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幼儿学校的普及;同时探讨了在幼儿学校普及的过程中学校规模及其内部体系的变化。第六章对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特征与影响。结语部分对绪论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陆建平[7](2020)在《古罗马儿童研究 ——从共和晚期到帝国早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共和晚期至帝国早期的罗马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描述儿童在家庭、社会、国家等各种领域中的表现,考察罗马儿童的本质与地位、意义与价值,探究罗马人对儿童的社会期待以及罗马文化发挥作用的机制。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古罗马儿童的定义入手,探析罗马人眼中儿童所具有的天性特征和所承担的角色身份。他们认为童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龄段,与宇宙自然运行的规律相契合,是承担国家政治义务前的准备期。罗马人普遍认同儿童的纯洁性,正视儿童幼稚、不理性的弱点,对儿童的成长性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在他们看来,儿童对于罗马家庭十分重要,是罗马传统道德价值的传承者;从社会层面看,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公民,罗马人认为儿童代表了未来的希望。第二章讨论了罗马家庭生活中儿童的生活经历,分析儿童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作用,以及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权制是罗马家庭的核心特征,父母亲对儿童有主要的抚养责任,家庭中的亲族及仆役也对养育儿童起到作用,家庭中多文化的氛围对儿童成长发挥了一定作用,传承家族传统是儿童应尽的义务。从共和至帝政时期,家庭对于儿童的关注在逐渐增加,儿童始终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第三章论述了罗马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儿童在政治生活、国家宗教、国家政策中的历史状况,阐释了社会变革对于公共生活中儿童地位和作用的影响。共和国末期至帝政时期,罗马统治者用传统父权制的内涵、元首制的形式替换了原有的政治体制。新体制呈现出父权制的特征,统治者为了巩固王朝政权,大大加强了不同社会阶层儿童在宗教活动和政治宣传中的作用,部分地干预和接管罗马人对儿童的养育义务,统治者扮演了罗马最高家长的角色。在社会变革时期,女童与男童在宗教政治地位上的差距逐渐在缩小。第四章探讨了罗马儿童教育的发展脉络及两个教育阶段的开展形式,讨论了各阶段中儿童与施教者的关系。在共和晚期至帝国早期,古罗马人以培养道德完善、技艺成熟的演说家为主要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把罗马道德规范作为启蒙教育的内容,将掌握口头演说技艺作为学校教育的教学要求,家庭成员、家仆及教师共同施加了对儿童的教育影响。罗马教育在多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通过考察古罗马儿童在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及教育中的经历,本文发现,从共和晚期至帝国早期,罗马国家政体的转型对罗马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父权制特征得到了保持;期间,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作为跨地中海的庞大国家,这种状况与它的统治需要是相一致的。

李想[8](2019)在《洛阳市城市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渐提高,但是儿童这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却往往被忽视,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空间的现状令人担忧。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童的人群基数在不断地增加,这使得如何营造更符合儿童健康成长的户外游憩空间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重中之重。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接触的户外活动空间,好的居住区户外游憩空间不仅能为住区儿童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等方面的居住需求,更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提高创造力、感知力、应变能力等。本研究对洛阳市12个小区儿童游憩空间进行基础实地调查,主要针对五个小区进行典型调查,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并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五个典型调查小区儿童游憩空间进行景观评价,总结洛阳市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现存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活动的开展主要集中在中午和下午课后的时间段,主要使用人群为3-7岁儿童。(2)居住小区内儿童最喜爱的户外游憩类型为智力型,其次为构建型、冒险型、体力型、角色型、模仿型。(3)家长支持儿童开展户外游憩活动,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游憩场所安全性。(4)通过AHP综合评价,几个居住小区户外儿童游戏场所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江山汇小区(3.203)>君河湾小区(3.139)>世纪华阳小区(2.991)>龙泉小区(2.263)>拖厂4号街坊(1.658)。(5)研究总结出适合洛阳及条件相近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的指导原则:整体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可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文化传承原则。(6)AHP方法用于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的评价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张娇[9](2020)在《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伴随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学前教育意义和效益认识的逐步深化,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各国积极颁布本国学前课程纲要,以此作为改善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同样,我国于2012年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旨在为中国各地区学前教育提供正确的、基本的、有质量的引导与支持,是贯彻落实“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举措之一。然而我国地区差异大,并非所有地区都具备提供高质量学前教育服务的能力,而且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感到十分困惑。探究问题如何产生,研究别国的学前课程纲要,不失为增进本国学前课程纲要理解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更能够兼顾国际视野与本国实际,完善本国学前课程纲要。本研究以中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新西兰《编席子:学前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贝雷迪的“比较研究四步法”以及霍姆斯的问题法形成研究路径,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基于多元互动的主体立场,从中国和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制定背景与过程,文本结构、目标和实施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全面认识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发现两国学前课程纲要均以目标——实施要点式组织领域结构,均以学前儿童终身学习为旨归,均以学前儿童为主体建构活动,均以环境为依托促学前儿童发展。与此同时,其差异也很明显,分别体现在两国学前课程纲要研发思路、适用对象、文本内容框架、领域和目标、实施理念方面。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本国课程纲要实际情况,中国可从维护学前课程价值取向的稳定生长;扩展学前课程纲要的适用群体;重视学前课程纲要实施主体的专业成长;构建学前课程纲要配套评价体系;专设学前课程纲要门户网站等方面进行优化。对于新西兰,可从强弱框架性质学前课程纲要联合使用;协调学前课程纲要领域划分维度;清晰呈现学前课程纲要学科知识维度方面进行完善。

张玉楠[10](2019)在《中国儿童七项心理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旨在以大样本调查我国9~18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探寻中国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规律,从而进一步发现中国儿童七项心理品质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性,为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抽取城市、县镇、乡村9~18岁的儿童,对其自信品质、专注品质、同情品质、包容品质、冷静品质、坚韧品质、求新品质七项心理品质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78682份,回收有效问卷77939份,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9~18岁儿童自信、同情、求新品质整体均值分别为5.35、4.41、4.60,专注与坚韧品质整体均值分别为3.76、3.73,包容和冷静品质整体均值分别为3.16、3.07。儿童七项心理品质发展均存在非常显着的年龄差异。具体分析,儿童自信品质的发展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11岁是自信品质整体的下降点;儿童专注品质整体上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且整体差距较大;儿童同情品质的发展水平整体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且男生比女生下降的早;儿童包容品质的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下降走势,15岁是儿童包容品质发展变化的分界点;儿童冷静品质的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与学段大致吻合,12岁是冷静品质发展水平整体的下降点;儿童坚韧品质的发展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不同,总体变化阶段与学段大致吻合;儿童求新品质总体以14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高中年段的儿童更倾向思维求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年段的儿童更倾向日常生活习惯求新。根据调查发现的儿童七项心理品质的年龄特征及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建议如下:关注儿童自信品质的内在多维性,特别关注解决问题自信和理想自信的养成,缩小同龄儿童自信的差距;重点关注儿童在学段过渡时期专注品质的发展变化,缩小低年龄段儿童专注品质发展的差距;缩小初中年段同龄儿童之间同情品质的发展差距,重视学段过渡期儿童同情品质的发展,重点培育男生中同情心发展较弱者;以15岁为分界点遵循儿童包容品质发展的差异;关注儿童冷静品质发展的性别差异和女生冷静品质发展随年龄的不稳定性;对儿童坚韧品质的培养可参照学段分段培养;重视15岁之后求新品质培养方式随年龄的变化。

二、1-3岁:儿童成长的阶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岁:儿童成长的阶梯(论文提纲范文)

(1)夏热冬冷地区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探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居住区内儿童活动现状分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研究现状和典型案例
        1.3.2 国内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研究现状和典型案例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儿童活动方式研究
    2.1 儿童主体界定
        2.1.1 儿童年龄段研究范围选取
        2.1.2 儿童年龄段划分
    2.2 儿童身心发育研究
        2.2.1 儿童体格发育特征
        2.2.2 儿童心理发育特征
    2.3 儿童活动方式研究
        2.3.1 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时间
        2.3.2 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类型
        2.3.3 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外环境对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的影响
    3.1 夏热冬冷地区室外环境特征
        3.1.1 夏热冬冷地区地域范围
        3.1.2 夏热冬冷地区室外环境特征
        3.1.3 武汉地区室外环境特征
    3.2 室外环境对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
        3.2.1 室外环境对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楼栋布局的影响
        3.2.2 室外环境对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景观布局的影响
        3.2.3 室外环境对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装饰布局的影响
    3.3 室外环境对架空层儿童活动的影响
        3.3.1 雨雪天气对架空层内儿童活动的影响
        3.3.2 温、湿度对架空层内儿童活动的影响
        3.3.3 光环境对架空层内儿童活动的影响
        3.3.4 风环境对架空层内儿童活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汉市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调研
    4.1 调研地点选择及概况
        4.1.1 调研地点选择
        4.1.2 调研项目概况
    4.2 调研方法与内容
        4.2.1 调研方法
        4.2.2 调研内容
    4.3 问卷调研分析
        4.3.1 调研对象选取
        4.3.2 架空层内儿童活动特征分析
        4.3.3 架空层内儿童活动需求分析
    4.4 项目调研分析
        4.4.1 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结构分析
        4.4.2 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功能分析
        4.4.3 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设施分析
        4.4.4 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界面分析
    4.5 本章小结
        4.5.1 问卷调研分析
        4.5.2 项目调研分析
第5章 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探究
    5.1 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
        5.1.1 设计原则
        5.1.2 设计策略
    5.2 住宅架空层室外环境调节
        5.2.1 楼栋排布与架空层环境调节
        5.2.2 景观绿植与架空层环境调节
        5.2.3 景观水系与架空层环境调节
    5.3 空间布局
        5.3.1 空间结构形式
        5.3.2 空间面积
        5.3.3 空间交通流线组织
        5.3.4 空间层高
        5.3.5 空间安全性
    5.4 空间界面设计
        5.4.1 墙面
        5.4.2 顶面
        5.4.3 地面
    5.5 儿童活动设施设计
        5.5.1 活动设施分类
        5.5.2 活动设施选材
        5.5.3 活动设施安全性
        5.5.4 活动设施设计
        5.5.5 附属设施
    5.6 实例应用—以武汉市某居住区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为例
        5.6.1 项目概况
        5.6.2 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面积和楼栋选址
        5.6.3 .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室外景观环境规划
        5.6.4 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功能划分
        5.6.5 架空层空间界面和儿童活动设施设计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总结
    2 一点思考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一 武汉市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问卷调查(家长版)
附录二 武汉市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问卷调查(儿童版)

(2)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自然缺失症”盛行
        1.1.2 儿童自然场地的缺乏
        1.1.3 儿童亲近自然的价值
        1.1.4 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益处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旅游地产
        1.2.2 户外无动力儿童游乐场
        1.2.3 自然化设计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旅游地产户外儿童游乐场的发展与建设
    2.1 户外儿童游乐场的现状与发展
        2.1.1 国外现状及发展历程
        2.1.2 国内现状及发展历程
        2.1.3 国内外现状对比总结
    2.2 旅游地产户外儿童游乐场案例收集
        2.2.1 空间类型
        2.2.2 构成元素
        2.2.3 功能分区
    2.3 旅游地产户外儿童游乐场优秀案例
        2.3.1 成都麓湖——云朵乐园
        2.3.2 成都麓湖——红石公园
        2.3.3 悉尼Blaxland河滨公园儿童游乐场
        2.3.4 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游乐场设计
    2.4 旅游地产户外儿童游乐场发展趋势
        2.4.1 按不同年龄明确分区
        2.4.2 具备明确的设计主题
        2.4.3 设置人性的看护空间
        2.4.4 设施与地形紧密结合
        2.4.5 塑造丰富的游戏地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式儿童游乐场设计及儿童研究
    3.1 不同年龄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行为模式分析
        3.1.1 (0-3 岁)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行为特点归纳
        3.1.2 (3-6 岁)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行为特点归纳
        3.1.3 (6-12 岁)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行为特点归纳
    3.2 不同年龄儿童活动特征与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2.1 小于1.5 岁儿童活动分析及自然化设计建议
        3.2.2 (1.5-3 岁)儿童活动分析及自然化设计建议
        3.2.3 (3 岁-6 岁)儿童活动分析及自然化设计建议
        3.2.4 (6 岁-12 岁)儿童活动分析及自然化设计建议
    3.3 不同游戏种类与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3.1 社交类游戏与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3.2 体能类游戏与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3.3 智能类游戏与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4 不同设施类型及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4.1 儿童年龄与身高的关系
        3.4.2 儿童游乐设施类型
        3.4.3 小于1.5 岁儿童与自然式设施的关系
        3.4.4 (1.5-3 岁)儿童与自然式设施的关系
        3.4.5 (3-6 岁)儿童与自然式设施的关系
        3.4.6 (6-12 岁)儿童与自然式设施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地场地调研
    4.1 调研对象
        4.1.1 传统儿童公园户外儿童游乐场
        4.1.2 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
    4.2 调研方法
    4.3 调研分析
        4.3.1 传统儿童公园户外儿童游乐场分析
        4.3.2 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分析
    4.4 两种公园户外无动力儿童游乐场的对比小结
        4.4.1 功能分区对比
        4.4.2 规模面积对比
        4.4.3 游乐项目对比
    4.5 使用者需求调查
        4.5.1 问卷内容设计
        4.5.2 问卷统计及结论
    4.6 其他影响因素
        4.6.1 气候温度的影响
        4.6.2 运营管理策略影响
    4.7 调研小结
第五章 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设计策略
    5.1 整体设计策略
        5.1.1 建造自由、开放、富有创意的环境
        5.1.2 创造基于自然的吸引人的游戏方式
        5.1.3 合理地管理风险来营造安全的环境
        5.1.4 提供儿童体验自然的多种功能空间
    5.2 场地布局自然式设计策略
    5.3 竖向自然式设计策略
        5.3.1 利用自然地形基础
        5.3.2 创造人工坡地地形
        5.3.3 人工自然地形互补
        5.3.4 坡度的直观感受与适用范围
    5.4 园林硬景自然式设计策略
        5.4.1 水体设计
        5.4.2 铺装设计
        5.4.3 构筑物设计
        5.4.4 园路设计
        5.4.5 游乐设施设计
        5.4.6 服务设施设计
    5.5 园林软景自然式设计策略
        5.5.1 植物氛围凸显主题化
        5.5.2 植物品种选择乡土树种
        5.5.3 植物种植禁忌
        5.5.4 植物空间营造
    5.6 色彩材质自然式设计策略
第六章 实例应用
    6.1 背景及项目定位
    6.2 区位及规划条件
    6.3 位置及设计范围
    6.4 简介及设计定位
    6.5 设计理念及构思
    6.6 景观分区及主题
        6.6.1 山林——火山山林景观区(6-12 岁)
        6.6.2 湿地——白鹭景观区(3-6 岁)
        6.6.3 洞穴——蛇蜥景观区(1.5-3 岁)
        6.6.4 草丛——海南兔子区(0-1.5 岁)
        6.6.5 浅滩——白贝景观区(0-12 岁全年龄)
    6.7 年龄分区及对策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功能分析及游乐项目分析
    附录2 儿童项目面积分析
    附录3 旅游地产项目中的户外儿童游乐场案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当代多元媒介环境透视
    第一节 多元媒介环境带来社会文化新特征
        一、“媒介作为环境”
        二、当代媒介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多元媒介环境提出儿童发展新课题
        一、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二、当代中国儿童面临的媒介环境特征——以电视为核心的“三足鼎立”之势
        三、聚焦三种主要媒介
        四、媒介环境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
    第三节 多元媒介环境呼唤儿童电视节目传播新变化
第二章 多元媒介环境下的儿童电视节目的定位
    第一节 受众:多层次的儿童与挑剔的家庭
        一、从节目层面出发的受众细分
        二、频道层面上寻求受众拓展
    第二节 功能:文化责任的坚守与现实角色的实现
        一、理想的三种“身份”
        二、儿童电视节目的现实角色
    第三节 内容:教育与娱乐的艰难博弈
        一、天平的两端
        二、硬币的两面
    第四节 路径:公益与市场的共赢
        一、公益与市场成为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两难选择
        二、公益为主,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第三章 传者与受者互动的突破
    第一节 儿童——特殊的受众
        一、从童年说起
        二、儿童的世界——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多重变奏
        三、儿童的视听心理与需求
        四、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收视“集合”
    第二节 儿童电视节目的传播者的专业化道路
        一、儿童电视节目传播者的职业角色
        二、儿童电视节目传播者的专业化道路
    第三节 儿童电视节目传受双方互动的基点与归宿 #111——以儿童为本的创作理念
        一、理念的生发
        二、理念的实现
第四章 儿童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创新
    第一节 寻找纷繁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内容缺乏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和动画片泛滥
        二、视角偏颇导致的“成人化”与“小儿科”
        三、教化与娱乐的错位
        四、绿色荧屏尚有距离
    第二节 回归童年的儿童电视节目创作
        一、尊重自然
        二、重视游戏
        三、创新互动
    第三节 多元媒介环境下提高儿童电视节目内容竞争力的策略
        一、做有“重复性”消费价值的内容
        二、变电视节目为视听节目的理念
        三、完善儿童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
        四、品牌效应下的内容提升
        五、以内容创新促进产业链形成
第五章 构建以少儿频道为主体的立体化传播渠道
    第一节 渠道拓展势在必行
        一、多元媒介环境中我国专业化儿童电视频道的困扰
        二、竞合是媒介市场的必然选择
        三、不容忽视的儿童媒介接触新特征
    第二节 以少儿频道为主体辐射出版物、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传播渠道
        一、少儿电视频道的转向
        二、其它传播渠道的搭建与配合
第六章 本论文研究结论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三、结语:耐得住“寂寞”的儿童电视
附录
    附录一 儿童权利宪章
    附录二 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乐智小天地》分龄主题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4)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及对我国启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五、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与婴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与0-3岁早期教养人员入职标准相关的研究
    第三节 与0-3岁早期教养人员培训相关的研究
    第四节 与0-3岁早期教养人员工作条件和人口学特征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对于已有研究的评论
第三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的历史、现实背景述评
    第一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历史背景述评
    第二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现实背景述评
    第三节 美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项目及管理
第四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述评
    第一节 早期提前开端计划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
    第二节 日托中心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
    第三节 对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的原则解析
    第四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入职要求特点分析
    第五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培训要求特点分析
第五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的未来趋势述评
    第一节 建立全州童年早期系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一体化标准
    第二节 重视为弱势群体婴幼儿早教服务提供优质师资
    第三节 重视0-3岁婴幼儿家庭支援项目从业人员的资格制定
第六章 我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现状述评——以上海为例
    第一节 上海市0-3岁早期教养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上海市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要求
    第三节 对上海市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现状的分析
第七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从业人员资格的制定对我国的启示
附录一 婴儿/学步儿CDA能力目标Ⅱ发展身体与认知能力
附录二 三类早期教养机构师幼比、幼儿小组规模比较
附录三 新墨西哥州早期教养及家庭支持证书及执照的职业网格
参考文献
后记

(5)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西安皂河生态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念及其概念
    2.1 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游乐场地的概念
        2.1.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2.1.2 与儿童游乐相关的定义
        2.1.3 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
    2.2 儿童活动场地使用群体研究
        2.2.1 儿童活动场地参与群体
        2.2.2 儿童活动场地主要参与群体儿童
    2.3 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理念分析
        2.3.1 儿童游戏的产生发展
        2.3.2 儿童活动的环境心理学
        2.3.3 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的行为学
    2.4 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设计分析
        2.4.1 儿童活动场地规划与设计
        2.4.2 儿童活动场地的类型
        2.4.3 儿童活动场地的职能
        2.4.4 儿童活动场地的特点
        2.4.5 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要求
3 国内外案例分析与对比
    3.1 西安市儿童公园
        3.1.1 项目概述
        3.1.2 西安市儿童公园景观元素设计分析
        3.1.3 西安市儿童公园景观空间分析
        3.1.4 调查问卷结果
        3.1.5 案例小结
    3.2 成都麓湖区红石公园
        3.2.1 概述
        3.2.2 红石公园儿童活动区景观元素设计分析
        3.2.3 红石公园儿童活动区景观空间分析
        3.2.4 观察结果
        3.2.5 案例小结
    3.3 像素乐园
        3.3.1 项目概述
        3.3.2 像素乐园景观元素设计分析
        3.3.3 像素乐园景观空间设计分析
        3.3.4 案例小结
    3.4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儿童乐园
        3.4.1 项目概述
        3.4.2 新加坡滨海湾儿童活动区景观元素设计分析
        3.4.3 新加坡滨海湾儿童活动区景观空间分析
        3.4.4 案例小结
    3.5 案例对比分析
    3.6 小结
4 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研究
    4.1 城市公共空间中制约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的因素
        4.1.1 地理环境的制约
        4.1.2 文化教育的制约
        4.1.3 科技发展的制约
        4.1.4 自然生态的制约
        4.1.5 安全意识的制约
    4.2 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理念
        4.2.1 安全性
        4.2.2 自然性
        4.2.3 人性化
        4.2.4 实用性
        4.2.5 创新性
        4.2.6 主题性
        4.2.7 因地制宜
    4.3 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设计手法
        4.3.1 寓教于乐与融入自然
        4.3.2 吸引眼球与强化色彩
        4.3.3 制造趣味与主题鲜明
        4.3.4 促进交往与创造互动
    4.4 小结
5 西安市皂河生态湿地公园儿童游乐区景观设计
    5.1 项目前期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区位现状分析
        5.1.3 设计定位
        5.1.4 设计主题
    5.2 儿童游乐区景观规划设计
        5.2.1 总平面图设计
        5.2.2 儿童活动区空间设计分析
        5.2.3 景观空间设计
    5.3 景观设计与游戏设施
        5.3.1 植被绿化设计
        5.3.2 地面铺装设计
        5.3.3 色彩设计分析
        5.3.4 游乐设施设计
        5.3.5 景观细节设计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图片索引
附录-Ⅲ表格索引
附录-Ⅳ调查问卷

(6)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学校与幼儿园
        (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
        (三)英国与英格兰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教育研究
        (二)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研究
        (三)关于19世纪英国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幼儿慈善机构发展的背景
        一、中上层社会热衷于慈善事业
        二、中上层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三、中上层社会幼儿教育观的改变
    第二节 济贫院中的幼儿教育
        一、济贫院的生源
        二、济贫院的管理
        三、济贫院的教学
    第三节 育婴堂中的幼儿教育
        一、育婴堂的创办
        二、育婴堂的生源
        三、育婴堂的教学
        四、育婴堂的经费
    第四节 主日学校中的幼儿教育
        一、主日学校的创办
        二、主日学校的发展
        三、主日学校的教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
    第一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创办的背景
        一、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二、童工现象十分严重
        三、贫困幼儿入学率很低
    第二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
        一、幼儿学校的创办宗旨
        二、幼儿学校的理论基础
        三、幼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第三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影响
        一、促进英国一批幼儿学校的诞生
        二、推动其他国家幼儿学校的创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
    第一节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贫困幼儿教育问题的凸显
        二、政府对贫困幼儿教育的放任
        三、国教派与非国教派冲突加剧
    第二节 民间幼儿学校组织的成立
        一、幼儿学校协会
        二、格拉斯哥幼儿协会
        三、本土及殖民地幼儿学校协会
    第三节 怀尔德斯平对幼儿学校运动的贡献
        一、创建幼儿学校体系
        二、建立幼儿学校网络
        三、改变社会幼儿教育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
    第一节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推进的背景
        一、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二、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
        三、福禄贝尔幼儿园在英国的传播
    第二节 “申请资助”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一、“申请资助”制度的产生
        二、政府对幼儿学校的督查
        三、“申请资助”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第三节 “结果支付”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一、“结果支付”制度的产生
        二、“结果支付”制度的内容
        三、“结果支付”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普及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的落后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三、社会财富的激增
    第二节 法律推动下幼儿学校教育的普及
        一、普及入学的启动:1870年《福斯特法案》
        二、强制入学的推动:1876年《桑登法案》
        三、免费入学的实现:1891年《免费初等教育法》
    第三节 幼儿学校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改革
        一、大力开办婴幼儿班
        二、逐渐去“国教化”
        三、借鉴福禄贝尔理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反思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
        一、上层社会需要推动幼儿学校发展
        二、经济发展为幼儿学校提供了条件
        三、法律为政府主导幼儿学校提供保障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特征
        一、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二、幼儿学校的发展模式自下而上
        三、幼儿学校发展带有明显的阶级特性
        四、幼儿学校发展延续怀尔德斯平体系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了幼儿学校从慈善到福利的转变
        二、推动了教育场所从家庭到社会的转移
        三、实现了幼儿教育从宗教性走向世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古罗马儿童研究 ——从共和晚期到帝国早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
    二、原始资料与研究综述
        (一)古典文献与考古资料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基本框架、理论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古罗马儿童的定义
    第一节 关于罗马儿童的称谓
        一、拉丁语中的称谓
        二、希腊语中的称谓
    第二节 童年期与生命周期
        一、命理学、宇宙学与医学视角
        二、政治与法律规定
        三、童年期内的阶段划分
    第三节 罗马社会的儿童观
        一、古罗马儿童的特性
        二、古罗马儿童的身份
    小结
第二章 古罗马家庭中的儿童
    第一节 古罗马人的家庭
        一、古罗马家庭的涵义
        二、古罗马家庭的特征
    第二节 古罗马儿童的家庭生活
        一、出生与被接纳
        二、不被接纳的原因及其形式
        三、抚养与规训
        四、儿童玩耍
        五、童年结束
        六、儿童死亡
    第三节 古罗马儿童的家庭关系
        一、儿童与双亲
        二、儿童与亲族、继父母和家仆
        三、儿童与家族祖先和神灵
    小结
第三章 古罗马公共生活中的儿童
    第一节 罗马社会环境变迁
        一、政治体制沿革
        二、对外关系变化
        三、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 公共事务中的儿童
        一、儿童与政治生活
        二、儿童与国家宗教
    第三节 国家政策视域下的儿童
        一、儿童与国家婚育政策
        二、儿童与社会福利政策
    小结
第四章 古罗马儿童的教育
    第一节 古罗马人的教育理念
        一、伊达拉里亚传统教育理念
        二、西塞罗的教育理念
        三、昆体良的教育理念
    第二节 家庭教育
        一、家庭启蒙教育
        二、家庭文化环境教育
        三、家庭私教
    第三节 学校教育
        一、初级学校
        二、中级学校
        三、高级学校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洛阳市城市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概述
        1.2.1 儿童的年龄分组及游戏行为特征
        1.2.2 儿童游憩类型
        1.2.3 儿童游憩特征
        1.2.4 城市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特征
        1.2.5 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规模
        1.2.6 构成要素
        1.2.7 空间分类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研究进展
        1.3.2 国内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研究进展
        1.3.3 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研究进展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1.4.1 选题目的
        1.4.2 选题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调研时间
        2.1.2 主要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实地调研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洛阳市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现状调查
    3.1 洛阳市概况
    3.2 洛阳市居住小区发展概况
    3.3 洛阳市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现状
        3.3.1 江山汇居住小区
        3.3.2 碧桂园·天誉居住小区
        3.3.3 世纪华阳居住小区
        3.3.4 泉舜·铭泉苑居住小区
        3.3.5 拖厂四号街坊居住小区
        3.3.6 汉德·九洲城居住小区
        3.3.7 恒大绿洲居住小区
        3.3.8 君河湾居住小区
        3.3.9 洛玻唐二街坊居住小区
        3.3.10 鹏祥居住小区
        3.3.11 豫剧院居住小区
        3.3.12 龙泉居住小区
第4章 洛阳市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调查结果分析
    4.1 实地调查结果分析
        4.1.1 儿童人数及年龄
        4.1.2 儿童游憩类型观察分析
        4.1.3 儿童游憩时间观察分析
        4.1.4 儿童监护人分析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1 儿童游憩时间分布与频率
        4.2.2 儿童及家长对居住区户外游憩空间的态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洛阳市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景观评价
    5.1 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结果
        5.1.1 拖厂4号街坊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结果
        5.1.2 龙泉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结果
        5.1.3 江山汇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结果
        5.1.4 君河湾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结果
        5.1.5 建业世纪华阳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结果
    5.2 综合评价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洛阳市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策略
    6.1 现存问题
    6.2 洛阳市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的优化设计内容
        6.2.1 场地设计
        6.2.2 绿化设计
        6.2.3 配套设施设计
    6.3 洛阳市居住小区儿童游憩空间设计原则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儿童)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家长)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评价)
附录Ⅳ 专家意见征询表
致谢

(9)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追求
        二、颁布和修订学前课程纲要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三、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比较具有重要意义
        四、自身研究兴趣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前教育
        二、学前课程纲要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研究现状
        二、《编席子:学前课程》的研究现状
        三、综合述评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比较法
第二章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研制背景和过程
    第一节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研制背景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制背景
        二、《编席子:学前课程》修订背景
    第二节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研制过程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研制过程
        二、《编席子:学前课程》的研制过程
第三章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文本结构比较
    第一节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文本表现形式
        一、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编排风格
        二、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语言表述形式
    第二节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文本框架结构
        一、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整体框架结构
        二、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文本分层结构
第四章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目标比较
    第一节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总目标
        一、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总目标
        二、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领域划分
    第二节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领域目标比较
        一、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健康领域目标
        二、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语言与交流领域目标
        三、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社会与归属、贡献领域目标
        四、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科学与探索领域目标
        五、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艺术领域目标
第五章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实施比较
    第一节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实施理念
        一、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理论基础
        二、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实施原则
    第二节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实施建议
        一、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教育建议
        二、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幼小衔接建议
第六章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异同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的共性和差异
        一、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的共性
        二、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的差异
    第二节 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的启示
        一、对于中国学前课程纲要的启示
        二、对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国儿童七项心理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心理健康
        (二) 心理素质
        (三) 心理品质
        (四) 三者间的关系
    四、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关于自信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专注的相关研究
        (三) 关于同情的相关研究
        (四) 关于包容的相关研究
        (五) 关于冷静的相关研究
        (六) 关于坚韧的相关研究
        (七) 关于求新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处理
第一章 儿童自信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
    第一节 儿童自信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自信品质发展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二、儿童自信品质内部维度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儿童自信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一、儿童自信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儿童自信品质发展的教育建议
第二章 儿童专注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
    第一节 儿童专注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专注品质发展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二、儿童专注品质年龄特征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性别儿童专注品质的年龄特征及差异分析
    第二节 儿童专注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一、儿童专注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儿童专注品质发展的教育建议
第三章 儿童同情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
    第一节 儿童同情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同情品质发展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二、儿童同情品质年龄特征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性别儿童同情品质的年龄特征及差异分析
    第二节 儿童同情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一、儿童同情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儿童同情品质发展的教育建议
第四章 儿童包容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
    第一节 儿童包容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包容品质发展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二、儿童包容品质年龄特征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性别儿童包容品质的年龄特征及差异分析
    第二节 儿童包容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一、儿童包容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儿童包容品质发展的教育建议
第五章 儿童冷静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
    第一节 儿童冷静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冷静品质发展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二、儿童冷静品质内部维度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儿童冷静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一、儿童冷静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儿童冷静品质发展的教育建议
第六章 儿童坚韧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
    第一节 儿童坚韧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坚韧品质发展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二、儿童坚韧品质年龄特征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性别儿童坚韧品质的年龄特征及差异分析
    第二节 儿童坚韧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一、儿童坚韧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儿童坚韧品质发展的教育建议
第七章 儿童求新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
    第一节 儿童求新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求新品质发展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二、儿童求新品质内部维度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儿童求新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一、儿童求新品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儿童求新品质发展的教育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1-3岁:儿童成长的阶梯(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热冬冷地区住宅架空层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探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D]. 姜奥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设计策略[D]. 廖海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D]. 李琦.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4]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及对我国启示的研究[D]. 董素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5]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西安皂河生态湿地公园为例[D]. 李苗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D]. 唐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古罗马儿童研究 ——从共和晚期到帝国早期[D]. 陆建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8]洛阳市城市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研究[D]. 李想. 河南科技大学, 2019(06)
  • [9]中国与新西兰学前课程纲要比较研究[D]. 张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国儿童七项心理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D]. 张玉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1-3岁:孩子成长的阶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