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重民1935—1939年英德意诸国访书记(论文文献综述)
蒙曦,罗栖霞[1](2014)在《王重民巴黎往事追记(1934—1939)》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王重民(1903—1975)编写了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於1910年带回,并一直保存於法国国家图书馆写本部的三大重要中文典藏目録。笔者试图搜集一些资料,以彰显巴黎中文典藏史的这一重要时期,并公正评价王重民在此所做的杰出工作。①在法国国图写本部汉文典籍编目史上,这是第二次由中国人负责目録的编写。②爲寻找王先生在法国逗留期间
赵大旺[2](2021)在《王重民旅法期间致顾颉刚二函考释》文中认为王重民旅法期间致顾颉刚的两封信,谈及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本《尚书》写卷的情况,信函反映顾颉刚等人搜求敦煌本《尚书》写卷的艰辛历程,也体现王重民等人海外访书对中国早期敦煌学的贡献。尽管受到国内客观条件的限制,但顾颉刚等人提出请求摄影的《尚书》写卷清单仍体现出其对法藏敦煌本《尚书》卷子的情况掌握得较为全面,足以站在世界的前列。
刘波[3](2013)在《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文中研究说明敦煌遗书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四大发现之一,敦煌学随之兴起,其研究范围由文献研究进而由文献研究扩展到美术学、艺术史、石窟考古及石窟保护等方面,蔚为显学。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四大敦煌遗书藏家之一,敦煌遗书的收藏与研究贯穿于其百年发展史的始终,可谓中国敦煌学的中心之一。全面梳理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的关系,通过勾稽、整理档案、日记等原始史料,厘清国家图书馆史上有关敦煌学的相关史实,有助于推进敦煌学学术史的整理,也有助于图书馆界更深入地认识自身与学术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加以全面梳理。全文分十章。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的缘起与意义,此前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所运用的主要资料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敦煌遗书的入藏与保存》,论述国家图书馆通过政府调拨、藏家捐赠、市场购买等途径,入藏敦煌遗书的经过,同时分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阐述国家图书馆庋藏敦煌遗书的历程,包括抗战期间避祸南迁的历史。第三章《馆藏敦煌遗书的初步整理与对外服务》,论述《敦煌经卷总目》、《敦煌经典目》、《敦煌劫余录》等早期馆藏目录的编纂过程、结构特点及学术成就,在此基础上阐述李翊灼、陈垣、江味农等京师图书馆学者对敦煌学的贡献,并概述京师图书馆时期馆藏敦煌遗书对外服务、参与文献展览的情况与学术影响。第四章《写经组的工作及其成绩》,综论国立北平图书馆写经组的成立、成员、主要工作及其成绩,包括《敦煌石室写经详目》及其《续编》的编纂过程与成就,在此基础上阐述胡鸣盛、孙楷第、许国霖等写经组学者的敦煌学论着及其贡献。第五章《拍摄英法藏敦煌遗书并服务国内敦煌学界》,还原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代派员赴英法等国调查、拍摄敦煌遗书的历史,勾勒所摄照片保管、编目的经过,并通过国内学者利用这批照片进行敦煌文献研究的多个案例,阐明这一事件对中国敦煌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北平图书馆时期的敦煌学研究》,综论王重民、向达、赵万里、贺昌群、刘修业等北平图书馆学者的敦煌学论着及其学术成就,并概述北平图书馆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对中国敦煌学的推动。第七章《建国以来的敦煌遗书整理与敦煌学研究》,论述1949年迄今国家图书馆在敦煌遗书目录编纂、缩微胶卷拍摄、图录出版方面的作为,介绍馆藏敦煌遗书残片的整理的经过与成果,阐述唐耕耦等一大批目前仍然活跃在敦煌学界的国图敦煌学者的研究论着及其学术成就。第八章《敦煌文献服务的扩展与深化》,主要概述1949年以来国家图书馆在敦煌学学术服务方面的作为与成绩,包括学术服务的拓展与深化、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的成立与服务、馆藏敦煌遗书数字化,以及文献展览、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的组织。第九章《馆藏敦煌遗书的修复》,首先介绍早期的修复实践并对其进行评价,随后阐述“整旧如旧”修复原则的确立与修复方案的制定,并结合相关案例对修复工艺进行具体说明,最后阐述敦煌遗书修复的学术贡献。第十章为《结论》,首先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综论国家图书馆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敦煌学的贡献,并将其放到中国敦煌学史的整体背景下加以考察;其次从对学术大势的把握、便于学术研究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分析1930年代北平图书馆敦煌学研究高潮时期之所以出现的原因;最后概述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界的互动交流,指出与学术界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对于学术机构、学术服务机构的重要意义。全文之后,附有两个附录:其一为《国家图书馆敦煌学编年事辑》,按年编排国家图书馆历史上与敦煌学有关的事件;其二为《国家图书馆敦煌学论着目录》,搜集国家图书馆百年来编纂、发表的敦煌学着作、论文、译着等。通过这两个附录,可以看到国家图书馆对中国敦煌学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荣方超[4](2013)在《“交换馆员”王重民、向达欧洲访书考》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30年代,王重民、向达以"交换馆员"的身份,由国立北平图书馆派往法国、英国等国图书馆工作,积极查访流失海外的敦煌遗书和太平天国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搜集与整理,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揭示与研究,由此成长为敦煌学等领域卓有成效的专家学者。
王媛[5](2003)在《《王重民教授着述目录》补遗》文中研究指明王重民先生(1903-1975年),着名的目录学家、敦煌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他一生笔耕不辍,着作等身。借着整理王先生遗稿的契机,笔者对刘修业先生所编的《王重民教授着述目录》加以补遗,使读者得以窥视王重民先生一生着述的全貌。
周余姣[6](2022)在《异地造才——国立北平图书馆学人海外访学考略》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30—40年代,在袁同礼馆长的主持下,国立北平图书馆派遣了10余名馆员赴海外访学。这些馆员以"交换馆员"的身份在欧美或拍摄敦煌遗书和太平天国资料,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为海外图书馆整理中文藏书,或进行学术考察,等等。在海外访学交流中,馆员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识,也实现了国立北平图书馆异地造才的目的。
王辉[7](2019)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编汉籍目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对十八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编制的六部目录进行研究:1742年,傅尔蒙(Etienne Fourmont,1683-1745)出版的《中国官话》(Linguae Sinicae Grammatica)中,附有为巴黎皇家图书馆(今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制的《皇家图书馆藏中文书籍目录》(Sinicorum Regiae Bibliothecae Librorum Catalogus);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emusat,1788-1832)在1818年编写《皇家图书馆中文藏书录》(Memoire sur les Livres Chinois de la Bibliotheque du Roi);1853年,雷慕沙的得意门生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所编《皇家图书馆的汉文和满文藏书目录》(Catalogue des livres chinois et mantchoux de la Bibliotheque royale);1902年,远东学家古郎(Maurice Courant,1865-1935)为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韩日文目录》(Catalogue des livres chinois,coreens,j aponais,etc.);1908年,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编制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伯希和中文藏书A藏和B藏》(Des Collections Pelliotetdu Fonds Chinois de la Bibliotheque Nationale);“交换馆员”王重民先生在1935-1939 留法期间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整理的《伯希和A藏和B藏目录》(Catalogue des collections Pelliotet)。通过对这六部目录编纂者的生平及其所编目录基本情况的整理与研究,探索各目录的特点和价值,展现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纂汉籍目录的历程,揭示编者在整理汉籍方面的成就,以期对今后研究者探求法国藏汉籍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汉学发展有所启迪。
刘蕊[8](2021)在《新见王重民致伯希和信札七通诠解——以王重民对法藏敦煌遗书的整理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巴黎吉美博物馆藏伯希和档案内保存有七通王重民致伯希和的信函,内容主要涉及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整理与编目事宜,尚未见披露。通过释读书信,可进一步了解王重民编纂法藏敦煌目录的具体细节,以及王、伯二氏就敦煌遗书的整理、编目工作所进行的探讨。此外,这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法学术交流的重要史料。
韦庆媛[9](2018)在《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进行研究。1916-1953年中国留学生赴海外留学分为拓荒之旅、自由发展、纳入正轨三个阶段,共有100位留学生就读国外37所图书馆学专业院校,留学人数与全国的需求相比,总体偏少。留学生来源于国内30所中等以上院校,籍贯主要分布于湖北及东南沿海和大城市,来源省份过于集中,显示出不平衡性。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基本以学历教育为目的,获得学位普遍较高。女性是留学生中的重要力量,前期留学生全部或大部分回国,后期受时局影响回国较少。
吴稌年,顾烨青[10](2014)在《中国近代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之途径》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图书馆员的多途径培养体系的完善,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员始终是一个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人才培养,直到1920年才步入轨道,产生了高校正规培养和业余讲习两种途径,以后培养途径逐渐多样化,形成了普通学校、函授培训、职业教育、实习途径、各类讲习班、国外留学和交换馆员等多种途径,这些活动,适应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求。
二、王重民1935—1939年英德意诸国访书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重民1935—1939年英德意诸国访书记(论文提纲范文)
(2)王重民旅法期间致顾颉刚二函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函内容及其书写时间 |
二、信函相关史事考证 |
三、顾颉刚提出的敦煌《尚书》写本清单 |
1. 罗福苌译《巴黎图书馆敦煌书目》,《国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23年12月),第三卷第四号(1932年12月)。 |
2. 陆翔译《巴黎图书馆敦煌写本书目》,《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六号(1933年11、12月),第八卷第一号(1934年1、2月)。 |
四、结语 |
(3)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此前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
第三节 本文的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敦煌遗书的入藏与保存 |
第一节 清末学部调拨敦煌遗书始末 |
第二节 建国后历次调拨 |
第三节 零星购入与捐赠 |
第四节 赠出与遗失的馆藏敦煌遗书 |
第五节 馆藏敦煌遗书的庋藏变迁 |
第三章 馆藏敦煌遗书的初步整理与对外服务 |
第一节 关于《敦煌经卷总目》 |
第二节 《敦煌经典目》的编纂过程——以俞泽箴日记为中心 |
第三节 《敦煌劫余录》及其成书过程 |
第四节 京师图书馆学者对敦煌学的贡献 |
第五节 接待借阅、参观与参与文献展览 |
第四章 写经组的工作及其成绩 |
第一节 写经组建制与职员 |
第二节 写经组的主要工作 |
第三节 写经组学者对敦煌学的贡献 |
第五章 拍摄英法藏敦煌遗书并服务国内敦煌学界 |
第一节 拍摄英法藏敦煌遗书的经费筹措 |
第二节 照片拍摄、入藏过程 |
第三节 英法藏敦煌遗书照片的保管与编目 |
第四节 《敦煌古籍丛编》编印计划 |
第五节 英法藏敦煌遗书照片对中国敦煌学的推动 |
第六章 北平图书馆时期的敦煌学研究 |
第一节 王重民的敦煌学研究(附刘修业) |
第二节 向达的敦煌学研究 |
第三节 赵万里等学者的敦煌学研究 |
第四节 馆办刊物对敦煌学的贡献 |
第七章 建国以来的敦煌遗书整理与敦煌学研究 |
第一节 残片整理与编号 |
第二节 目录编纂与文献刊布 |
第三节 建国以来的敦煌学研究 |
第八章 敦煌文献服务的扩展与深化 |
第一节 学术服务与业界合作 |
第二节 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的成立及其服务 |
第三节 馆藏敦煌遗书数字化 |
第四节 组织敦煌学学术活动 |
第九章 馆藏敦煌遗书的修复 |
第一节 早期修复实践及其评价 |
第二节 修复原则与修复方案的确立 |
第三节 修复工艺概述 |
第四节 敦煌遗书修复的学术贡献 |
第十章 结论 |
第一节 国家图书馆不同历史时期对敦煌学的贡献 |
第二节 中国敦煌学史上的国家图书馆 |
第三节 1930 年代国家图书馆敦煌学研究的高潮时期 |
第四节 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界的互动交流 |
主要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论文类 |
附录 |
国家图书馆敦煌学编年事辑 |
国家图书馆敦煌学论着目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异地造才——国立北平图书馆学人海外访学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国立北平图书馆学人海外访学概况 |
2 国立北平图书馆交换馆员访学考略 |
2.1 严文郁访美访德 |
2.2 汪长炳访美 |
2.3 岳良木、李芳馥访美 |
2.4 王重民、刘修业游学欧美 |
(1)王重民欧游 |
(2)王重民访美 |
(3)刘修业游学欧美 |
2.5 向达访英 |
2.6 吴光清访美 |
2.7 钱存训访美 |
3 国立北平图书馆对学人访学交流之规划 |
3.1 服务时间须达一定年限 |
3.2 海外交流须身体康健 |
3.3 海外交流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
4 国立北平图书馆学人海外交流之意义 |
(7)法国国家图书馆所编汉籍目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意义及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1.1 论文选题意义 |
1.2 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二、论文的创新性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结果 |
3.1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3.2 论文的研究结果 |
第一章、早期法国国家图书馆所编汉籍目录(1700-1900) |
第一节、傅尔蒙书目(1742) |
一、傅尔蒙生平简介 |
二、傅尔蒙目录研究 |
第二节、雷慕沙书目(1817) |
一、雷慕沙生平简介 |
二、雷慕沙目录研究 |
第三节、儒莲书目(1853) |
一、儒莲生平简介 |
二、儒莲目录研究 |
第二章、第一部较成熟的汉籍目录:古郎《中韩日文书籍目录》( 1902-1911) |
第一节、编者古郎生平 |
第二节、古郎目录研究 |
一、有关古郎书目的着录情况研究 |
二、关于古郎书目的分类情况研究 |
第三章、伯希和为法国国家图书馆采购汉籍的编目 |
第一节、伯希和《中国书目录》(1913) |
一、伯希和生平简介 |
二、伯希和目录研究 |
第二节、王重民《伯希和A藏B藏目录》(1935-1939) |
一、王重民生平简介 |
二、王重民目录研究 |
结语 |
附录 |
一、雷慕沙目录前言 |
二、古郎书目前言 |
三、伯希和藏书目录前言 |
四、Lesouef藏书目录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核心研究资料: |
二、中文参考资料: |
三、西文参考资料: |
四、网络参考资料: |
(8)新见王重民致伯希和信札七通诠解——以王重民对法藏敦煌遗书的整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结语 |
(9)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的界定 |
1.1 留学生范围的界定 |
1.2 时间的界定 |
1.3 地域的界定 |
1.4 学位的界定 |
2 民国时期中国图书馆学留学生统计 |
2.1 1914-1925年, 拓荒之旅 |
2.2 1925-1945年, 自由发展 |
2.3 第三阶段:1946-1953年, 纳入正轨 |
3 留学生群体分析 |
3.1 留学时间及人数 |
3.2 留学国家 |
3.3 留学生来源 |
3.4 籍贯分布 |
3.5 留学就读学校 |
3.6 获得学位 |
3.7 性别比例 |
3.8 回国服务情况 |
4 结语 |
(10)中国近代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之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的主要培养途径 |
1. 1 最早的“师徒”传授模式: 由做而学 |
1. 2 “教 - 做 - 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
2 近代多种培养人才的途径 |
2. 1 普通学校途径 |
2. 2 函授学校 |
2. 3 职业教育 |
2. 4 实习途径 |
2. 5 图书馆讲习班 |
2. 6 民众教育中加强培训图书馆员 |
2. 7 国外留学和交换馆员 |
3 结语 |
四、王重民1935—1939年英德意诸国访书记(论文参考文献)
- [1]王重民巴黎往事追记(1934—1939)[J]. 蒙曦,罗栖霞.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14(00)
- [2]王重民旅法期间致顾颉刚二函考释[J]. 赵大旺. 文献, 2021(05)
- [3]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D]. 刘波. 河北师范大学, 2013(10)
- [4]“交换馆员”王重民、向达欧洲访书考[J]. 荣方超.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3(03)
- [5]《王重民教授着述目录》补遗[J]. 王媛. 图书情报工作, 2003(05)
- [6]异地造才——国立北平图书馆学人海外访学考略[J]. 周余姣.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01)
- [7]法国国家图书馆所编汉籍目录研究[D]. 王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 [8]新见王重民致伯希和信札七通诠解——以王重民对法藏敦煌遗书的整理为中心[J]. 刘蕊. 文献, 2021(05)
- [9]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及分析[J]. 韦庆媛.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8(03)
- [10]中国近代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之途径[J]. 吴稌年,顾烨青. 图书情报知识,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