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复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白花蛇复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白花蛇复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超,朱平,姜淼,张谦,徐文秀,欧阳礼平,邵晓,沈康,陈赛龙[1](2021)在《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脓毒症(sepsis)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目前,临床上针对脓毒症的治疗用药多以西药为主,长期使用存在抗生素耐药、激素不良反应和费用高昂等问题。因此,探寻新型、高效、安全、廉价的药物和治疗模式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方向。中医药凭借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人一方"的独特优势,在脓毒症的预防和治疗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中医药与脓毒症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较多。该文通过筛选相关临床研究与文献,从脓毒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发病机制,NF-κB信号通路和中医药对脓毒症的干预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研究发现一些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复方和中药注射液可以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效抑制NF-κB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等炎症因子及其蛋白的表达,显着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和各脏器损伤,改善预后。但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研究也存在促炎-抗炎平衡机制模糊、药代动力学不明及药物安全性评价较低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思路。

杨大伟[2](2021)在《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选用SD大鼠,采用涂抹心得安乳剂、紫外线照射和灌服干姜甘草煎液的混合方式进行造模,探讨在病证结合的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施加复合因素后的银屑病大鼠模型是否更具有稳定性,并尝试初步评价,总结优点与不足。在模型成功建立的基础上,用低、中、高剂量的土槐丹四物汤加味进行治疗,观察不同浓度的药物对皮损的改善情况,并与中成药复方青黛胶囊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银屑病组、银屑病血热组,每组10只。先麻醉,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每100g注射0.4ml,后脱毛,剃出2cm×2 cm的无毛区。空白组均匀涂抹凡士林,厚度约为1.0 mm,3次/d,共21 d;银屑病组均匀涂抹5%心得安乳剂,量为0.3 g/cm2,厚度约为1.0 mm,3次/d,共21 d;银屑病血热组在银屑病组的基础上,放置紫外灯光疗仪灯具下方,垂直距离30 cm,1次/d,1h/次,同时灌服干姜甘草煎液,剂量为1 ml/100g,1次/d,各21天。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模型的情况。(2)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青黛胶囊组、血热低剂量组、血热中剂量组、血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按照实验一的方法进行造模。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给予土槐丹四物汤加味,低、中、高浓度分别为1.1g/ml、2.2g/ml、4.4g/ml,给药量1ml/100g/只/天,持续10天;复方青黛胶囊组给药浓度为0.2g/ml,给药量为1ml/100g/只/天,持续10天。(3)从一般情况观察、PASI评分、体重、肛温、脾脏指数、HE染色、进食量、饮水量、排便量、排尿量、酶联免疫法等指标评价模型构建情况和药物的干预效果。结果(1)施加复合因素,成功构建了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银屑病血热证组与银屑病组、空白组组相比,脾脏指数最低,IL-17表达水平最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银屑病血热证组与银屑病组、空白组组相比,体重最低,肛温最高,进食量最少,饮水量最多,排尿量最少,排便量最少,T3、T4和TNF-α的表达水平最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空白组的大鼠皮肤结构完整,银屑病血热证组与银屑病组的大鼠表皮明显增厚,可见不同程度的角化,颗粒层变薄,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水肿,伴有炎症细胞浸润。(2)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复方青黛胶囊组相比,高剂量的土槐丹四物汤加味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具体指标表现有PASI评分最低,体重最高,肛温最低,进食量最多,饮水量最少,排尿量最多,排便量最多,T3和T4、TNF-α和IL-17的表达水平最低,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观察,空白组大鼠皮肤结构完整,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表皮明显增厚,可见不同程度的角化,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水肿,伴有炎细胞浸润,高剂量组和复方青黛胶囊组表皮角化减轻,表皮变薄,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减轻。结论(1)采用“涂抹心得安乳剂+紫外线照射+灌胃干姜甘草煎煮液”的方法构建的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皮损典型,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优于单因素诱导的银屑病动物模型。(2)土槐丹四物汤加味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中T3、T4、TNF-α、IL-17的表达水平以改善血热证型银屑病的症状,高剂量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李绮玲[3](2021)在《清肺愈痤颗粒质量标准与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清肺愈痤方为本人导师杨柳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的,结合了岭南地区气候环境,用于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经验方,方含黄芩15 g、赤芍15 g、枇杷叶15 g等,具有清热燥湿,消瘀散结的功效。为方便患者服用,本课题前期对清肺愈痤方的剂型进行改进,进行了颗粒剂制剂工艺研究。为给清肺愈痤方及其颗粒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研究拟建立测定清肺愈痤颗粒中黄芩苷、丹参酮IIA含量检测方法,并完成其方法学验证。同时对清肺愈痤颗粒中的黄芩、丹参、赤芍进行定性鉴别,考察其影响因素。为明确清肺愈痤颗粒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为新药开发提供依据,对本方提取物进行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研究方法本课题用薄层色谱法对清肺愈痤颗粒中黄芩、丹参、赤芍进行定性鉴别,对影响薄层层析结果的因素进行考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黄芩苷含量、丹参酮IIA含量进行检测,并从专属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等几方面对方法学的考察。根据前期研究得到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制备清肺愈痤颗粒中间体,采用冰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渗出增加小鼠模型、棉球肉芽肿大鼠模型、环磷酰胺致免疫力低下小鼠模型对其进行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研究结果黄芩的定性鉴别采用的薄层展开剂为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0:3:1:1),点样量为15 μL,室温饱和30 min后展开,喷以1%的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显色。丹参的定性鉴别采用的薄层展开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5:1),点样量为15 μL,室温饱和30min后展开。赤芍的定性鉴别采用的薄层展开剂为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点样量为15 μL,室温饱和60 min后展开,喷以5%香兰素硫酸溶液,再置于105℃烘箱中加热3min显色。黄芩苷定量检测方法采用的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0.376%磷酸溶液(47:53);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10μL。丹参酮IIA含量的定量检测方法为采用的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乙腈-0.02%磷酸溶液,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测定丹参酮IIA的方式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20℃;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10μL。药效学试验结果示,清肺愈痤颗粒各剂量组对小鼠腹腔清洗液OD值未见明显改变作用;清肺愈痤颗粒各剂量组棉球肉芽肿湿重、干重与模型组相比均未见明显改变;清肺愈痤颗粒中、高剂量可明显升高模型动物的吞噬指数;清肺愈痤颗粒中、高剂量组使血清溶血素OD值降低。研究结论薄层色谱鉴定中,斑点均清晰整齐,分离度好,且方法简便,可用于清肺愈痤颗粒中黄芩、丹参、赤芍的定性鉴别。所建立的含量检测方法简便快捷,样品中黄芩苷、丹参酮IIA峰形良好,且方法学评价除丹参酮IIA回收率均符合要求。药效学结果示清肺愈痤颗粒的抗急性渗出性炎症、抗慢性增生性炎症作用较弱,中、高剂量组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非特异性免疫降低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小鼠的特异性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具体机制需作进一步研究。

蔺依[4](2021)在《中药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总结相关外用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inoMed、clinicaltrials、Cochrane Library and CENTRAL,从建库至2020年11月25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纳入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入系统评价;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方法评价研究的质量;应用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数据。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将以上各个数据库初步检索得到的文献,按照新的纳入排除标准再次筛选,得到符合条件的随机或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提取试验组观察使用的中药外治方剂,基于关联规则、无监督的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外用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主要包括中药的使用频次、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结果:共检索出7581篇文献,最终37项研究纳入系统评价,包含4108例患者。其中,进入meta分析的研究为31项,结果显示:中药药膏外用的有效率(RR=2.27,95%CI[1.59,3.24],P<0.00001)及对PASI评分的改善程度(MD=-1.65,95%CI[-2.44,-0.87],P<0.0001)均优于安慰剂;与西药相比疗效相当。联用中药熏蒸可提高其他疗法(包括NB-UVB、中药口服、西药外用)的有效率(RR=1.37,95%CI[1.27,1.47],P<0.00001);并可减少西医疗法的不良反应。中药药浴的有效率优于安慰剂(RR=1.42,95%CI[1.04,1.93],P=0.03),联用中药药浴可提高其他疗法的有效率(RR=1.25,95%CI[1.19,1.32],P<0.00001)及对 PASI 评分的改善程度(MD=-3.27,95%CI[-4.03,-2.50],P<0.00001)。中药药浴还可减少光疗的不良反应,并提高对生活质量指数的改善程度(P均<0.05)。描述性分析:4项研究中,试验组均有个别患者在熏蒸时出现轻微憋闷不适、头晕等系统不良反应。一项研究显示,中药药浴可降低NB-UVB照射的复发率。一项研究中,中药外洗与卡泊三醇软膏外用相比,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少。另一项研究显示联合中药熏洗可提高单独口服阿维A胶囊的有效率,减少胃肠不适的不良反应。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提取方剂174首,涉及中药179味。使用频次最高的3个中药是苦参、白鲜皮、黄柏。得到17个中药组合,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药对是苦参-白鲜皮、苦参-蛇床子、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地肤子、白鲜皮-丹参。演化得到中药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的核心组合4个:当归-硫磺-冰片-大枫子-薄荷-大黄;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蛇床子-生地黄;紫草-白鲜皮-白花蛇舌草-苦参-牡丹皮-土茯苓;黄柏-苦参-蛇床子-白鲜皮-丹参-黄连。结论及意义: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中药药膏、熏蒸及药浴的疗效明显。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及可能存在的发表偏倚,对结论的解释需考虑这些限制。数据挖掘结果中,清热燥湿药、活血祛瘀药在外治寻常型银屑病中使用最多,提示了湿邪及血瘀在银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演化得到的核心组合可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参考,以及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杨妮[5](2021)在《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且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000万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死于CHB相关的肝硬化、肝癌人数约30万[1]。CHB治疗的目标是最大程度抑制HBV复制,减轻肝脏组织学损伤,延缓和降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CHB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抗病毒治疗,其次是保肝、抗炎、抗氧化、抗肝纤维化及调节免疫等治疗。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作用不及西药,但在改善症状、抗肝纤维化、控制和延缓疾病进程方面有显着作用。临床上用于抗HBV的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NAs)及干扰素(IFN)两大类。推荐的一线NAs类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主要在于减肥和预防、治疗并发症,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尚无推荐的保肝降酶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CHB患者合并NAFLD,两种损害因素叠加,可使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率进一步上升。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称为慢性肝病的“三部曲”,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抗肝纤维化、控制及延缓疾病进展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CHB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盛国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七五”期间,我院承担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纤维化的研究”,联合全国多家组织单位采用中药方剂治疗CHB,发现解毒为CHB治疗的关键,由此提出CHB的中医病机为湿热毒邪致病。“八五”期间,我们由解毒入手,研究叶下珠制剂抗HBV的疗效,验证了清热解毒法在治疗CHB中的作用。CHB病势迁延难愈,与中医“痰”的病例特点类似。CHB日久难愈,毒痰互结,导致肝失疏泄,气血郁滞不通,由此,“九五期间”,盛国光教授团队提出CHB的病因病机为“毒痰瘀”,确立“解毒、化痰、消瘀”的治法,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海珠益肝胶囊,并应用于临床。《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脾论治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在当代治疗CHB也具有指导意义。盛国光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乏力为CHB患者最常见症状,且常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腹泻、便溏等消化道症状,在海珠益肝方基础上加用太子参、枸杞子等扶正益气之品时,对于CHB患者症状及肝功能指标改善疗效较好。据此,“十五期间”,盛国光教授进一步提出CHB“毒、痰、瘀、虚”的病机特点,从健脾入手,在海珠益肝方基础上加太子参、枸杞子二味药材,形成了海珠益肝加味方。前期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海珠益肝加味方能多途径改善肝功能,对提高CHB患者生活质量有显着效果。中医认为,CHB合并NAFLD发病主要与肝、脾、肾相关,气虚、气滞、痰浊、水湿、瘀血等为主要病理因素。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CHB合并NAFLD患者常伴有乏力、肝区不适、腹胀、便溏等症状,由此提出脾虚痰湿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临床治疗通过健脾化痰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基于以上,本研究采用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HBV DNA及脂肪肝程度等的变化情况。目的:本研究通过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HBV DNA及脂肪肝程度等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CHB合并NAFL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湖北省中医院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肝病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诊断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及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常规护肝治疗以及海珠益肝加味方水煎剂治疗,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调整用药。两组接受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甘油三酯(TG)、肝脏脂肪CAP值、HBV DNA定量、乙肝全套定量、肝脏B超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组患者完成治疗后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完成治疗后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AL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AS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均可改善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肝功能,联用中药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更佳。2.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治疗组患者完成治疗后TG水平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完成治疗后TG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的治疗方案对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血清TG有改善作用,但无明显优势。3.治疗前后CA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CAP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CA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的治疗方案相比,二者均对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CAP水平有正向作用,但联合中药治疗与单纯恩替卡韦抗病毒+护肝治疗方案相比,对改善CAP并无明显优势。4.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转化情况比较:血清HBV DNA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单纯抗病毒+护肝治疗方案与联用中药的治疗方案相比,联用中药对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无明显优势。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联用中药治疗对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有明显正向作用。6.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83%,对照组为87.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用中药对于改善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病情有显着优势。结论: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能够改善脾虚湿阻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肝功能及CAP水平,对于改善中医症状有较好疗效,但对HBV DNA阴转率无明显影响。

黄海堂[6](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毒痰瘀虚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中医从毒痰瘀脾肾虚证候要素出发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1)在动物水平,分析毒痰瘀虚方(毒痰瘀虚方)对肝癌细胞生长率、凋亡率及细胞侵袭的影响,评估毒痰瘀虚方抗肝癌的有效性;(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毒痰瘀虚方治疗肝癌的“成分-靶点”网络,探讨毒痰瘀虚方治疗肝癌的分子通路本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阴性血清组及索拉菲尼组作为对照,比较毒痰瘀方以及毒痰瘀虚方对小鼠肝癌组织的生长、凋亡、侵袭的作用。统计方法采用SPSS 26.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釆用LSD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釆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通过Onco DB.HCC、Liverome等数据库检索收集与肝癌发病相关的疾病靶点。以药代动力学ADME参数为筛选标准,在TCMSP中筛选得到毒痰瘀虚方的有效成分;运用Pharm Mapper获取各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并与肝癌疾病靶点相映射取交集,作为有效成分治疗肝癌的预测靶点,以Excel2016对上述靶点进行整理。利用Cytoscape构建毒痰瘀虚方活性成分-治疗靶点相互作用网络,通过“Tools-Network Analyzer”插件对构建完成的网络进行拓扑结构分析,最后运用Clue GO插件对预测靶点进行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毒痰瘀虚方治疗肝癌过程中相关基因参与调控的生物学过程及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在小鼠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毒痰瘀虚方可显着促进肿瘤组织坏死、提高肿瘤细胞凋亡指数(P<0.01),作用仅次于索拉菲尼(P<0.01);毒痰瘀虚方亦可显着减少小鼠肿瘤组织内的MVD值(P<0.01),与索拉菲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通过对TTD、Drug Bank、Onco DB.HCC、Liverome数据库的检索,共得到519个肝癌相关靶点。以“OB≥30%、DL≥0.18、HL≥4.00”为参数,在TCMSP筛选毒痰瘀虚方有效成分,以TCMID数据库作为补充,最终获得159个活性成分,运用Pharm Mapper获取各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并与肝癌靶点进行映射,经整理获取146个毒痰瘀虚方治疗肝癌预测靶点。以P≤0.001对预测靶点进行GO生物过程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46个肝癌预测靶点主要涉及44个生物过程,包括细胞迁移的正调控、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ERK1和ERK2级联、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磷脂酰肌醇介导的信号传导、对皮质类固醇的反应、上皮细胞增殖的调控、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磷脂酶活性的调节、上皮细胞迁移、内皮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缺乏配体的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等。参与癌症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癌症的中心碳代谢、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30条信号通路的调节。结论毒痰瘀虚方可显着促进小鼠肝癌组织坏死,诱导肝癌细胞凋亡,降低肝癌组织MVD值。对毒痰瘀虚方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该复方可能通过癌症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癌症的中心碳代谢、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乙型肝炎、Ras信号通路、肿瘤中的Micro RNAs、雌激素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发挥抗肝癌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毒痰瘀虚方可从多靶点、多角度、多水平发挥治疗肝癌的作用,此研究为今后毒痰瘀虚方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方向。

张曼玲[7](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楼汪洲洋[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中医治疗肝癌的理论研究目的:分析总结中医目前治疗肝癌的理论,挖掘分析辛温药物是否为黄疸病的治疗的常用药。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结合纸质文献,阐述中医目前对于肝癌的认识及治疗。结论:中医普遍认为,肝癌除了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还与后天的生活环境、饮食节律、毒邪外侵、正气盛衰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肝癌病位在肝,与脾胃肾关系密切,故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辩证论治。第二部分:基于基于数据挖掘的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研究目的:对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程良斌教授门诊治疗的肝癌患者所使用的中药方剂作为基础数据,建立肝癌用药的数据库,对药物的异名、合名进行统一规范,经数据预处理后,利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深层挖掘。结果:程良斌教授在治疗肝癌患者的中药处方中多用白术、甘草、半枝莲、当归、党参、茵陈、鳖甲、白芍、白花蛇舌草、郁金、枳壳、山药、黄芪、薏苡仁、柴胡、六神曲、八月札、麦芽。在五味上以性甘的中药为首,苦、平、辛药次之,四气上以寒(微寒)为主,兼用温药。归经上以脾为首,肝次之,胃、肺、肾经为辅,证明程良斌教授在治疗肝癌上着重于脾。网络药理学上分析得到常用治疗肝癌的中药主要药物成分、药物治疗的各种主要通路途径。

叶桂英[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江西省名中医郭红飞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整理江西省名中医郭红飞辨治肺癌的用药经验,进而更好的传承其临床诊疗思维及理念,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肺癌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郭红飞主任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治疗的肺癌病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以建立数据库。采用系统相关分析功能,挖掘出数据中的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常用药物组合以及新处方等。全部结果由导师楚瑞阁进行校审,结合临床实践,综合分析郭主任的用药规律及辨治思路。结果:1.在160例肺癌患者中,年龄最小为26岁,最大为89岁,平均年龄65.46岁,总体来说,以51-60岁、61-70岁两个年龄段为主要就诊年龄。其中男性117例,占71.13%,女性43例,占28.87%,男女比例为2.72:1。2.根据病理类型分布记录,腺癌患者人数最多为71.86%;鳞癌患者为23.75%;小细胞肺癌患者为4.34%。根据既往治疗记录,有手术史患者为3.75%;无手术史患者为86.25%;有化疗史患者为28.13%;无化疗史患为71.87%;有放疗史患者为8.75%;无放疗史患者为91.25%;有靶向治疗史患者为17.5%;无靶向治疗史患者为82.5%。3.根据肺癌患者中医症状的统计,本病中以纳少(76.86%)、咳嗽不畅(70.63%)、胸闷(70.00%)、夜寐差(60.63%)、乏力(45.00%)、干咳(25.63%)、咯痰稀薄(23.75%)、胸痛(20.63%)、潮热盗汗(18.13%)、咯痰不爽(18.13%)等为主要症状。4.通过对舌象、脉象进行分析,舌象中舌暗红有瘀点(28.75%)、舌淡红(25.63%)、苔白腻(24.38%)、舌淡胖(23.13%)、苔白干(22.50%)出现的频率较高;脉象中脉弦滑(23.75%)、脉细数(20.63%)、脉细(15.00%)、脉濡(11.88%)、脉细弱(6.25%)、脉滑(5.63%)出现的频率较高。5.根据证候统计排序依次为:肺郁痰瘀证(30.00%)、气阴两虚证(25.63%)、脾虚痰湿证(23.12%)、阴虚痰热证(21.25%)。6.根据郭主任门诊和住院治疗的160例肺癌患者的处方,共涉及120种中药,用药频次3073次。出现频次≥30的中药分别是茯苓、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芪、干姜、熟地黄、甘草、浙贝母、白芥子、麻黄、金银花、陈皮、蒲公英、白术、淫羊藿、太子参、党参、桔梗、当归、五味子、山药、麦冬、砂仁、龙葵、白芍、炒白术、款冬花、山茱萸、苦杏仁、炒白扁豆、补骨脂、山慈菇、制黄精、柴胡。7.通过对药物功效进行频数分析,得到排名前五的为补虚类(33.60%)、清热类(17.12%)、化痰止咳平喘类(11.27%)、解表类(8.56%)、利水渗湿类(6.81%)。根据药物四气的频率分析,发现用药以温性为主(42.21%),其次是寒、热、凉药;通过对药物五味频率分析得到,发现其主要以甘味(35.38%)为主,其次为苦、酸、咸味药;根据药物归经频率的统计分析,药物主要属于肺经,其次为脾经、肾经、肝经、心经、胃经、膀胱经等。8.依据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跟师学习,得出45个常用药对及5个聚类核心方。结论:本研究的数据挖掘结果基本体现了郭红飞主任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及临证遣方理念。郭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肺癌患者辨证分型以肺郁痰瘀型及气阴两虚型为主,强调以“扶正祛邪”为治则,重视肺脾肾同治。临床多用补肺消积汤益气养阴,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胃以补肺气,辅以化痰祛瘀、补肾培元之法,印证了肺癌久病入络、痰瘀毒互结的病理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经验。

潘树茂[10](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2)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真实世界临床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与分析,为中医治疗PHC提供一定的参考。(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疗PHC的中药核心药物组合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制定相关的检索策略,在CNKI、CBM、VIP、WANFANG、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口服中药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临床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利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2)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在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市的多所三级甲等医院,收集中医药治疗PHC的临床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中治疗PHC的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关联药物以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数据挖掘,进而分析中医药治疗PHC的用药规律。(3)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于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通过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相关中药的化合物以及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在比较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 Cards)等疾病数据库,检索和PHC相关的蛋白靶点。对两者靶点取交集,即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PHC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3.6.1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通过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对核心靶点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DAVID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将口服中药联合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进行比较,共纳入75项研究,共包括740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929例、对照组34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瘤体近期疗效改善、肿瘤标志物AFP的降低、肝功能改善、免疫功能的提高、卡氏评分改善率、中医证候的改善、生存率的提高和不良反应的降低方面,中药联合治疗PHC具有显着优势(P<0.01)。另外,在生存率的指标中,3月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余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中药联合TACE疗法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较可靠,具有参考价值。其中对免疫功能中的CD8+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时,Meta分析结果发生显着性变化,提示中药联合治疗是否改善CD8+细胞水平,仍需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发表偏倚显示结果较为对称,表明偏倚不明显,但是存在一定的小样本效应。(2)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从临床真实世界得到904首中药处方,共涉及痰瘀互结、正虚瘀结、肝郁脾虚等10个证型。分析结果发现,临床治疗PHC常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等药物;药物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甘、苦、辛,归经多为脾、肝、胃、肺、心、肾经。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柴胡、白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药物处于核心地位,常与多种药物配伍出现。而其中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四味药又最为常见,这与PHC患者正气虚弱有关,故以四君子汤加减配伍,以达健气补脾之功效。(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以下简称为SJZB2,药物包括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进行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发现:(1)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熊果酸、汉黄芩素和山奈酚作用的靶点较多,属于SJZB2主要成分;(2)得到包括TP53、AKT1、VEGFA和MMP9等在内的18个核心靶点;(3)对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等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显示配体和受体之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并且参与对接的化合物大都具有抗癌活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性;(4)GO分析主要得到包括凋亡细胞的负调控、细胞增殖的负调控、血管生成和肝再生在内的124个生物过程,细胞质、核质、细胞外间隙和线粒体等在内的24组细胞组分,酶结合、蛋白质结合、相同蛋白质结合和转录因子结合等在内46组分子功能;(5)富集到91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通路、乙型肝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膀胱癌、胶质瘤、小细胞肺癌、VEG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1)中药联合TACE疗法治疗PHC具有更显着的治疗效果,具有增效减毒、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充分表明了中药在治疗PHC上具有潜在的研究与应用价值。(2)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临床上治疗PHC的中药处方主要采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多角度进行治疗,符合医家“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用药法则。(3)SJZB2主要通过诱导凋亡、阻滞周期、抗血管生成和调控炎症等多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信号通路来治疗PHC,且彼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验证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思想,并且p53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得到了有关文献实验研究结果的佐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白花蛇复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花蛇复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2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与NF-κB信号通路
3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治疗脓毒症的中医药研究
    3.1 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
        3.1.1 清热药
        3.1.1. 1 板蓝根
        3.1.1.2黄芩
        3.1.1. 3 白花蛇舌草
        3.1.2 活血药
        3.1.2. 1 丹参
        3.1.2. 2 姜黄
        3.1.2. 3 红花
        3.1.3泻下药
        3.1.4 补虚药
        3.1.4. 1 人参
        3.1.4. 2 黄芪
        3.1.4. 3 甘草
    3.2 中药复方
        3.2.1 清热解毒方
        3.2.1. 1 清瘟败毒饮
        3.2.1. 2 黄连解毒汤
        3.2.2 活血化瘀方
        3.2.2. 1 升降散
        3.2.2. 2 补阳还五汤
        3.2.3 通腑泄浊方
        3.2.3. 1 大承气汤
        3.2.3. 2 大黄附子汤
        3.2.4 扶正固脱方
        3.2.4. 1 四逆汤
        3.2.4. 2 生脉散
    3.3 中成药(中药注射液)
        3.3.1 血必净注射液
        3.3.2 参附注射液
4 总结与展望

(2)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实验一 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分组
        1.3 实验药物与试剂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配制药液和试剂
        2.2 实验造模
        2.3 指标观察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背部皮肤形态
        3.3 皮损病理变化
        3.4 脾脏指数
        3.5 炎症因子TNF-α、IL-17 的表达水平
        3.6 体重
        3.7 肛温
        3.8 进食量和饮水量
        3.9 排便量和排尿量
        3.10 甲状腺激素T3、T4 的表达水平
实验二 不同剂量的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分组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造模
        2.2 配制药品和试剂
        2.3 实验给药
        2.4 指标观察
        2.5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PASI评分
        3.3 皮损病理变化
        3.4 炎症因子TNF-α、IL-17 的表达水平
        3.5 体重
        3.6 肛温
        3.7 进食量和饮水量
        3.8 排便量和排尿量
        3.9 甲状腺激素T3、T4 的表达水平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清肺愈痤颗粒质量标准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痤疮的研究进展
        1. 痤疮的发病机制
        2. 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3. 痤疮的治疗
        4. 小结
    二、杨柳教授治疗痤疮的经验
        1. 学术思想
        2. 临床经验
        3. 验案举隅
        4. 小结
    三、清肺愈痤方各味中药的药理作用
        1. 黄芩
        2. 丹参
        3. 枇把叶
        4. 白花蛇舌草
        5. 夏枯草
        6. 赤芍
        7. 当归
        8. 甘草
    四、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常用分析方法
        1. 薄层色谱法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3. 气相色谱法
        4. 分光光度法
        5. 其他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清肺愈痤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定性鉴别
        3.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参考文献
    二、清肺愈痤颗粒抗炎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清肺愈痤颗粒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的影响试验研究
        3. 清肺愈痤颗粒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试验研究
        4. 清肺愈痤颗粒对环磷酰胺致小鼠非特异性免疫降低的影响试验研究
        5. 清肺愈痤颗粒对环磷酰胺致小鼠特异性免疫降低的影响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结论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中药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及外治法的研究现状
        1 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银屑病的传统中药外治法
        3 寻常型银屑病常用中药外治法的临床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2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3 西医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 系统评价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银屑病外用方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特色
    2 慢性肝病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探讨
        2.1 《内经》关于肝脾的论述
        2.2 《难经》关于肝脾的论述
        2.3 《金匮要略》关于肝脾的论述
        2.4 现代医学对肝脾关系的认识
    3 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从脾论治慢乙肝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乙肝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中医证候积分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水平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P水平比较
        3.5 血清HBV DNA转化情况
        3.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7 两组疗效比较
        3.8 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CHB合并NAFLD的发病机制
        4.2 CHB合并NAFLD的中医病因病机
        4.3 海珠益肝加味方组方分析
        4.4 肝功能(ALT、AST、TG)改变分析
        4.5 CAP值水平改变分析
        4.6 抗病毒疗效分析
        4.7 中医症状积分改变的分析
        4.8 总体疗效分析
        4.9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典型病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毒痰瘀虚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探讨中医从毒痰瘀脾肾虚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1.2 实验药物及处理
        1.3 实验器材
        1.4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建立HepG2 肝癌小鼠模型及给药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HE染色病理观察结果
        3.2 肿瘤组织凋亡情况
        3.3 MVD(CD34)微血管密度检测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毒痰瘀虚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使用的数据库及分析平台
        1.2 肝癌疾病靶点预测
        1.3 毒痰瘀虚方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1.4 化学成分潜在靶点收集并与肝癌疾病靶点映射
        1.5 网络构建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1.6 功能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肝癌疾病靶点的搜集
        2.2 毒痰瘀虚方中候选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2.3 毒痰瘀虚方活性成分治疗肝癌的预测靶点收集
        2.4 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及网络分析
        2.5 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2.6 小结
    3 讨论
结语
    1 创新点
    2 不足之处
    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防治肝癌中的应用进展
    前言
    1 中医对HCC的认识
    2 网络药理学概述
    3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防治HCC中的应用进展
        3.1 单味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2 药对及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4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致谢

(7)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小结
        参考文献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结论
    5.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8)基于数据挖掘的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第一部分:中医目前治疗肝癌的理论研究
    1 肝癌病因病机
    2 肝癌辨证论治
    3 肝癌常用方药
第二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研究
    第一章: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数据收集分析
    第二章:程良斌治疗肝癌常用中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及未来中药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思路的探讨
        1 前言
        2 中药治疗肝癌现状
        3 临床上中药在西医治疗肿瘤时的应用
        讨论
        参考文献(综述)

(9)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江西省名中医郭红飞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流行病学调查
    2.肺癌中医研究进展
1 研究资料及诊断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建立模板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肺癌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统计结果(见表 1)
    3.2 其他一般信息统计(见表 2)
    3.3 肺癌患者中医症状分布统计结果(见表 3)
    3.4 肺癌患者舌象、脉象(前 10 名)分布统计情况(见表 4)
    3.5 肺癌患者证候分布情况(见表 5、图 1)
    3.6 肺癌药物频次统计结果(见表 6)
    3.7 肺癌药物功效统计结果(见表 7、图 2)
    3.8 肺癌药物四气统计结果(见表 8、图 3)
    3.9 肺癌药物五味统计结果(见表 9、图 4)
    3.10 肺癌药物归经统计结果(见表 10、图 5)
    3.11 药物组合频数统计表及网络网络可视化图(见表 11、图 6)
    3.12 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见表 12)
    3.13 聚类分析得出 5 个新处方(见表 13、图 7)
讨论
    1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
    2 郭红飞教授治疗恶行肿瘤的临床思维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医经验总结中的应用
    4 结果分析
        4.1 性别、年龄分析
        4.2 其他一般信息分析
        4.3 症状分析
        4.4 舌脉象分析
        4.5 证候分析
        4.6 药物频数分析
        4.7 药物功效分析
        4.8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4.9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4.10 药物关联分析
        4.11 药物聚类核心方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10)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中医药信息处理与原发性肝癌现状概述
    1.1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1.1.1 原发性肝癌的现状
        1.1.2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1.3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
    1.2 Meta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1.2.1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估
        1.2.2 中医药安全性评价
        1.2.3 中医药新药评价
        1.2.4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1.3.1 中医药数据挖掘方法
        1.3.2 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3.3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1.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1.4.1 网络药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1.4.2 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4.3 中药网络药理学存在的问题
2 口服中药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标准
        2.1.2 文献排除标准
        2.1.3 检索策略
        2.1.4 评价方法
    2.2 评价与结果
        2.2.1 文献纳入的基本情况
        2.2.2 质量评价
        2.2.3 瘤体近期疗效改善
        2.2.4 甲胎蛋白
        2.2.5 肝功能
        2.2.6 免疫功能
        2.2.7 卡氏评分改善率
        2.2.8 中医证候改善率
        2.2.9 生存率
        2.2.10 不良反应发生率
        2.2.11 敏感性分析
        2.2.12 发表偏倚
    2.3 讨论与总结
3 中药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处方数据来源
        3.1.2 处方的纳入标准
        3.1.3 处方数据库建立与规范
        3.1.4 频次统计分析
        3.1.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1.6 组方规律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证型分布
        3.2.2 整体用药规律
        3.2.3 痰瘀互结证用药规律
        3.2.4 正虚瘀结证用药规律
        3.2.5 肝脾血瘀证用药规律
        3.2.6 气滞血瘀证用药规律
        3.2.7 脾虚湿困证用药规律
        3.2.8 湿热蕴结证用药规律
        3.2.9 肝气郁结证用药规律
        3.2.10 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
        3.2.11 肝胆湿热证用药规律
        3.2.12 肝肾亏损证用药规律
    3.3 分析与讨论
        3.3.1 频次用药规律分析
        3.3.2 性味归经分析
        3.3.3 关联用药规律分析
        3.3.4 复杂系统熵聚类用药规律分析
    3.4 小结
4 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4.1.2 PHC疾病靶标的筛选
        4.1.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4.1.4 PPI网络图的构建
        4.1.5 核心靶点的获取
        4.1.6 分子对接验证
        4.1.7 GO生物功能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SJZB2 的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4.2.2 PHC靶标的获取
        4.2.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4.2.4 PPI网络图的构建
        4.2.5 核心靶标筛选
        4.2.6 分子对接验证
        4.2.7 GO和 KEGG分析
    4.3 讨论与总结
5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白花蛇复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J]. 胡超,朱平,姜淼,张谦,徐文秀,欧阳礼平,邵晓,沈康,陈赛龙.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9)
  • [2]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作用机制研究[D]. 杨大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清肺愈痤颗粒质量标准与药效学研究[D]. 李绮玲.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4]中药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D]. 蔺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杨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6]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毒痰瘀虚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D]. 黄海堂.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数据挖掘的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楼汪洲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江西省名中医郭红飞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D]. 叶桂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D]. 潘树茂.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白花蛇复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