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PEG—4标准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焯[1](2021)在《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方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据信息总量的飞速增长,传统的存储介质逐渐不能满足海量数据存储要求。与传统的存储介质相比,DNA数据存储具有存储密度高和保存寿命长等优势,逐渐成为存储领域研究的热点。DNA数据存储是由DNA合成与测序技术与计算机存储相融合的新领域,通过碱基对的有序组合来存储数字信息。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方法是实现大规模DNA数据存储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方法和冗余纠错编解码规则与应用,针对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提出DNA数据存储的编解码方法,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出音视频文件DNA数据存储的编解码方法:针对音视频文件数据,提出DNA数据存储的编解机制和索引序列编码方法,解决音视频文件存储数据量大和DNA数据存储编解码密度低的问题,提高音视频文件DNA数据存储的数据存储密度和存储效率。2.提出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纠错编解码方法:针对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研究DNA数据存储冗余纠错方法,构建基于Reed-Solomon冗余纠错码的DNA数据存储单元,解决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在DNA数据存储中冗余纠错编码和数据存储单元索引地址编码问题,实现时间序列数据DNA数据存储的随机读取和降低DNA数据存储出现的解码错误。3.构建面向COVID-19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系统原型:针对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需求,设计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框架和功能模块,实现面向COVID-19长时间序列的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系统原型,将系统运行的结果进行可视化且达到较好的线上系统使用效果。针对如何准确高效地将音视频文件进行DNA数据存储是DNA数据存储领域的重要研究目标,本论文针对音视频文件进行DNA数据存储的不足,提出DNA数据存储的编解码方法和DNA数据存储纠错方法,实现高准确性和高可靠性的DNA数据存储。
罗一帆[2](2021)在《基于媒体特征分析的自适应音视频水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数字产品的复制与传播变得非常便捷。相应的,盗版行为也日益猖獗,给版权商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急需有效的版权保护措施来遏制盗版行为。在这一背景下,学者们提出了数字水印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功应用于多媒体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挽回了盗版带来的经济损失。因而,研究数字水印技术,进一步提升其版权保护效果,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工作。音视频作为视听媒体的代表,其版权保护是数字水印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们已提出了多种音视频数字水印方法。但现有方法对音视频信号在时-频域中的变化特征缺乏充分的研究与应用,导致水印抗时域同步攻击、几何变换等攻击能力不足,水印鲁棒性和不可感知性均有待提升;同时,对新发展起来的无损压缩音频、3D视频研究不足,少有针对性数字水印算法。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音视频特征信息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思路。第一,分析音视频信号时-频域变化规律,根据规律构建特征信息作为信号自适应分段标志、确定水印嵌入位置;水印嵌入位置随特征信息变化而改变,而各类攻击对特征信息影响小,水印抗同步攻击、几何攻击等攻击鲁棒性得到提升。第二,将水印嵌入与提取过程同音频信号变化特征、编解码特征、视频角点特征、3D视图渲染特征相结合,充分运用特征信息来提升水印不可感知性和抗各类攻击的鲁棒性。根据解决思路,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依次构建在各类攻击下鲁棒性更强的音频节拍、音频显着状态、视频角点、视频对象动作等特征信息作为信号分段、水印嵌入位置选择或水印认证标志,实现水印抗同步攻击鲁棒性的提升。针对有损压缩、无损压缩音频,2D、3D视频,将特征信息构建与水印嵌入、提取方法相结合,分别设计双通道音频水印算法、双域音频水印算法、与无损压缩编码相结合的无损音频水印算法、与视觉密码相结合的2D视频‘零水印’算法、与3D渲染模式相结合的3D视频水印算法,各有侧重地提升水印鲁棒性和不可感知性。根据解决方案,具体算法实现如下:一、提出了基于信号自适应分段与嵌入强度优化的双通道音频水印算法。利用自相关检测法对音频信号进行自适应分段,作为水印嵌入位置选择标志,提高水印抗同步攻击鲁棒性。构建音频信号双通道特征信息,设计水印双通道嵌入与提取方法,降低水印嵌入强度,提高水印不可感知性。二、提出了基于离散小波包变换的双域音频水印算法。设计更具鲁棒性的音频信号自适应分段方法,水印具备更强的抗同步攻击能力;引入心理声学模型,将音频信号划分为听觉掩蔽域和被掩蔽域,设计符合掩蔽效应的双域水印嵌入位置选择方法、水印嵌入强度自适应控制方法,在双域中同时进行水印嵌入与提取,既提高水印的鲁棒性,又能保障其不可感知性。三、提出了针对MPEG-4 SLS格式的无损压缩音频水印算法。构建MPEG-4 SLS(Scalable Lossless Coding)编码整型修正离散余弦变换(Integer Modifie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Int MDCT)系数显着状态特征信息作为水印嵌入位置选择标志,增强特征信息鲁棒性,实现水印抗同步攻击鲁棒性的提升;设计与无损编解码技术相结合的水印嵌入与提取方法,提高水印抗各类信号处理攻击的鲁棒性,同时应用听觉掩蔽效应实现对水印嵌入强度的有效控制。四、提出了基于时-空域特征和视觉密码的视频‘零水印’算法。设计有限状态机进行关键帧选择,在关键帧中构建时-空域角点特征信息作为水印认证信息元素,提高特征信息抗同步攻击、色彩与几何攻击鲁棒性。将特征信息与视觉密码相结合,生成鲁棒性水印认证信息,在版权机构进行注册,在不改变视频信号的前提下实现水印嵌入。五、提出了基于深度图像渲染(Depth-image-based rendering,DIBR)的3D视频水印算法。与DIBR特征进行融合,构建视频帧对象动作特征信息作为水印嵌入位置自适应选择标志,增强特征信息鲁棒性,提升水印抗深度信息变化、几何变换攻击鲁棒性;设计同DIBR渲染过程相结合的水印嵌入与提取方法,提升水印鲁棒性和不可感知性。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有音视频水印方法存在的问题,基于特征信息分析对音视频数字水印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音视频信号时-频域变化特征与鲁棒性特征信息提取方法,提出了问题解决思路,给出了解决方案。实现了在小波域、时空域、压缩域中对有损压缩音频、无损压缩音频、2D视频、3D视频进行水印嵌入与提取,有效增强了水印鲁棒性和不可感知性,为水印算法的应用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温伟球[3](2021)在《基于刚性结构单元的刺激响应聚合物纳米胶束及其药物控释性能》文中研究指明化学药物治疗法(化疗法)是目前临床上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化疗法中使用的抗癌药物多数为疏水性药物,存在水溶性差、缺乏选择性、毒副作用大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纳米载药系统随之发展起来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聚合物胶束具有粒径小且可控、结构和性能可调(如热力学稳定性、载药性能和药物释放性能)等优点,在抗癌药物递送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但传统聚合物胶束一般具有稳定性不足、药物包载能力低、容易发生非选择性药物释放等缺点,如何改善这些缺点是目前聚合物胶束药物递送体系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随着对癌症发病机理和癌细胞内环境的深入研究,利用人体正常组织和癌细胞内环境的差异,构建癌细胞内环境刺激响应型聚合物胶束有望解决上述难题。本文利用金刚烷这种刚性结构单元,设计和制备了多种稳定性好、药物包载能力高、刺激响应性良好的聚合物胶束药物递送体系,系统研究了聚合物胶束的结构与药物控释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针对聚合物胶束在人体正常组织或血液循环过程中容易发生非选择性药物释放的问题,本文利用正常组织(pH 7.4)和癌细胞(pH 5.0)内环境pH的差异,通过开环聚合(ROP)反应、原子转移自由基反应(ATRP)和叠氮-炔基环加成反应(CuAAC),合成了线型pH响应嵌段聚合物金刚烷-聚(乳酸-共-羟基乙酸)-聚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氨基乙酯-聚(乙二醇)单甲醚(Ad-P(LA-co-GA)-b-PDEAEMA-mPEG)。P(LA-co-GA)和PDEAEMA分别为疏水嵌段和pH响应嵌段,为抗癌药物提供增溶和包载作用;mPEG为亲水嵌段,为聚合物胶束在人体循环过程中提供稳定作用。用透析法制备了该聚合物的自组装聚合物胶束,研究了所制备线型聚合物胶束对阿霉素(DOX)、紫杉醇(PTX)和奥沙利铂(OXA)等抗癌药物的包载能力,以及基于pH刺激响应的选择性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线型聚合物胶束对DOX的包载能力最高(载药量21.5%)。在正常组织内环境(pH 7.4)中,该载DOX胶束80 h内的DOX释放量为18.5%;而在模拟癌细胞内环境(pH 5.0)中的DOX释放量增加到77.6%。载DOX胶束对正常组织的体外细胞毒性较低,其与NIH-3T3细胞共培育48 h后的细胞存活率高于90%。为提高pH响应型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和载药性能,利用四臂星型拓扑结构和高刚性金刚烷结构单元,通过ROP反应、ATRP反应和CuAAC反应,合成了四臂星型pH响应嵌段聚合物金刚烷-[聚(乳酸-共-羟基乙酸)-聚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氨基乙酯-聚(乙二醇)单甲醚]4(Ad-[P(LA-co-GA)-b-PDEAEMA-mPEG]4),制备了该聚合物的自组装聚合物胶束。星型聚合物比线型聚合物具有更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水力学半径,其自组装胶束稳定性更高;高刚性金刚烷结构单元为胶束疏水性内核提供更大的自由体积,有利于提高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和载药性能。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和载药性能研究表明:四臂星型聚合物的CMC值为0.0031~0.0061 mg/mL,其自组装胶束在水中静置7天后的粒径变化率仅为0.7%~8.8%,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聚合物胶束对药物DOX、PTX和OXA均有较好的包载能力,其中对DOX的包载能力最高(载药量24.8%)。该四臂星型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和载药性能均高于线型聚合物胶束和非刚性核的四臂星型聚合物胶束。为改善聚合物胶束的刺激响应性和选择性药物释放性能,利用癌细胞内环境的酸性(pH5.0)和强还原性(10mM谷胱甘肽GSH)特征,通过ROP反应、ATRP反应、酯化反应和CuAAC反应,合成了 pH-还原双重响应型四臂星型嵌段聚合物金刚烷-[聚(乳酸-共-羟基乙酸)-聚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氨基乙酯-双(2-羟乙基)硫醚-聚(乙二醇)单甲醚]4(Ad-[P(LA-co-GA)-b-PDEAEMA-SS-mPEG]4)。该聚合物的自组装聚合物胶束用于药物DOX的包载,载药量为21.1%。双重刺激响应作用提高了载药胶束的药物释放性能,在模拟癌细胞内环境(pH5.0+10mMGSH)中,PDEAEMA嵌段发生质子化作用以及-S-S-化学键发生还原诱导断裂,胶束亲水/疏水性平衡失稳,载DOX胶束80 h内的DOX释放量高达89.5%,明显高于pH或还原单响应型载DOX胶束的药物释放量。将pH响应型聚合物4sAd-P(LA-co-GA)-b-PDEAEMA12和还原响应型聚合物Ad-P(LA-co-GA)-SS-mPEG混合,用透析法制备了聚合物混合胶束和载DOX混合胶束。研究聚合物混合胶束的稳定性和载药性能;探究载DOX混合胶束的选择性药物释放性能、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及细胞摄取过程。结果表明:当两种聚合物的混合质量比为50 mg:50 mg时,其聚合物混合胶束的稳定性(CMC=0.0016 mg/mL)和DOX包载能力(载药量为26.7%;包封率为73.2%)最高,高于pH-还原双重响应型聚合物胶束Ad-[P(LA-co-GA)-b-PDEAEMA-SS-mPEG]4。在正常组织内环境中,载DOX混合胶束80h内的DOX释放量仅为14.1%;而在模拟癌细胞内环境(pH5.0+10mMGSH)中,DOX释放量增加至94.7%。载DOX混合胶束可经细胞内吞方式进入癌细胞内并释放药物DOX,具有较好的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其与癌细胞(MCF-7细胞)共培育48 h后的细胞存活率仅为22.8%。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和制备了一系列刺激响应型聚合物胶束及其载药胶束,实现了对抗癌药物的包载和选择性递释。利用高刚性桥头四取代金刚烷结构单元制备了四臂星型聚合物胶束,提高了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和载药性能。利用正常生理组织和癌细胞内环境的差异,制备了 pH-还原双重响应型聚合物载药胶束及载药混合胶束,提高了载药胶束在癌细胞内的选择性药物释放性能。研究工作可为聚合物胶束抗癌药物递送体系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和应用提供参考。
王源[4](2020)在《基于非刚性变形的人脸建模和动作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成熟和快速发展,三维虚拟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虚拟主播、虚拟购物、虚拟培训、3D游戏和3D电影,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和潜在价值。三维虚拟人脸建模和面部动作表情模拟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也陆续出现了许多先进技术和方法,但通常需要昂贵设备和复杂算法。本文在深入研究人脸建模和表情仿真等关键技术后,实现了基于单幅正面图像非刚性人脸重建,并能根据视频流中的人脸动作进行实时模拟。该系统操作简易,运行效率高,稳定性好,满足人机交互中真实感的需求。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并实现了基于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的三维人脸重建。首先,通过对单幅正面人脸图像的特征点检测和反距离加权算法实现了个性化的三维人脸重建。其次,根据人脸模型独有的孔洞特征与模型的几何拓扑关系,使用floyd算法求解模型表面最短路径,以此作为权值进行三维人脸重建计算。最后,根据人脸图像和三维模型计算出纹理坐标,对三维模型进行纹理映射,生成个性化人脸。2.研究并实现了拓扑无关人脸模型的表情迁移,解决了MPEG-4标准在对复杂模型进行设置FAP参数时产生的困难,并对人脸的几种基本表情进行仿真模拟。首先,通过MPEG-4标准进行人脸表情模拟生成。其次,对三维人脸模型进行切割,生成代理模型。最后,以拓扑相同的代理模型作为传递人脸表情参数的中介,实现了拓扑无关的人脸表情迁移算法,在精细的个性化人脸模型上实现了人脸表情模拟。3.设计并实现了三维人脸情感交互系统。通过对人脸跟踪和识别,实现了三维虚拟人脸部表情动作的实时模拟。首先,对视频中每一帧的人脸图像进行姿态识别,通过计算旋转平移矩阵把二维人脸姿态映射到三维空间中。其次,对图像中人脸表情提取全局和局部特征,通过多级支持向量机分类得到人脸表情,并在三维模型中予以实时显示,提高了人机交互的体验感。
路冉[5](2019)在《基于Android的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拥有了私家车。私家车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同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生活中,时常发生车辆被盗,车辆被损坏的事件。如何保障车辆的实时安全,对车辆进行有效的监控,是人们目前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ndroid的车辆监控系统,系统分为车载终端和监控中心两部分。车载终端基于C语言完成数据采集与传输,监控中心基于Java语言完成数据处理与显示。车载终端采用STM32F407作为主控模块,同时搭载震动传感器模块、GPS/北斗双模定位模块、数字摄像头模块以及4G无线传输模块。震动传感器模块用于震动信号采集;GPS/北斗双模定位模块获取车辆位置及状态信息;数字摄像头模块采集汽车环境信息;4G无线通信模块采用TCP/IP协议上传数据到监控中心,并接收来自监控中心下发的指令。监控中心接收并解析来自车载终端不同类型的数据。其中,将解析出的车辆位置及状态信息存储到MySQL数据库,而将解析出的图片借助MPEG4算法合成视频。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了一款车辆监控系统APP,并以HTTP请求的方式完成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最后对车辆监控系统进行了实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车载终端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并在Android客户端完成车辆位置显示、视频监控及一键报警功能。
何沛松[6](2018)在《基于重编码痕迹的数字视频被动取证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视频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之一,在金融,教育和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另一方面,现有视频编辑技术已经能够轻易的对视频内容进行篡改,严重威胁数字视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面对上述问题,数字视频取证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数字视频被动取证算法由于仅依靠数字视频固有指纹进行检测,无需预先嵌入取证信息而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论文研究数字视频被动取证领域中的重压缩视频检测技术。在大多数视频篡改过程中,篡改者需要经历“视频解压缩-视频内容篡改-视频重压缩”三个步骤。检测重压缩视频具有的重编码痕迹不仅为篡改分析提供重要依据,还能有效还原可疑视频的压缩历史。重压缩视频检测的主要难点在于:视频编码参数的多样性(例如:时域编码结构)使得重编码痕迹具有复杂的特性。本论文根据视频重压缩过程前后时域编码结构(即图像组,Group of Pictures,简称GOP)是否一致,将重压缩视频检测分为GOP结构错位的重压缩视频检测以及GOP结构对齐的重压缩视频检测两类问题。针对重压缩视频的特殊情况-双压缩视频,本文结合多种新技术对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四种创新的检测算法。针对GOP结构错位的重压缩视频在压缩域留下的异常编码痕迹,本文分析了视频背景和前景区域中运动向量等编码数据的统计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局部运动向量场分析的静止背景视频双压缩检测算法。该算法利用局部运动向量场分析方法对背景区域进行宏块级分割。通过对背景和前景区域赋予不同权重,抑制快速运动前景内容的干扰并提取更为鲁棒的加权预测残差序列。然后采用时间域周期性分析算法对双压缩视频进行检测并估计原始视频的GOP结构。由于充分考虑了背景和前景区域重编码痕迹的不同特性,该算法比传统算法对编码参数的多样性更为鲁棒。针对GOP结构错位的重压缩视频在像素域留下的异常编码痕迹,本文分析了MPEG-4视频像素域的块效应痕迹,提出一种基于块效应异常强度的双压缩视频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去块效应滤波器提取解压帧的块效应强度。块效应强度序列结合宏块类型统计模式计算特征序列。对特征序列采用时间域周期分析方法检测双压缩视频并估计原始视频的GOP结构。由于采用了可靠的像素域异常块效应度量方法,该算法比传统算法对视频内容多样性更为鲁棒,特别是具有复杂纹理并缓慢运动的视频内容。为了自动从大量样本中学习重编码痕迹的特征表达,本文将近年来获得广泛研究的深度学习技术引入到GOP结构错位的重压缩视频检测问题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帧级H.264视频双压缩痕迹检测算法。该算法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区分重定位I帧和其他类型的P帧。与传统的计算机视觉任务不同,所设计的卷积神经网络需要检测人眼难以感知的重编码痕迹。因此在网络结构设计过程中,考虑加入提取高频分量的预处理层抑制视频内容对分类性能的干扰。此外,该网络还采用1×1卷积核以及平均池化层等结构减少过拟合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帧级重定位I帧,为后续视频级取证分析提供重要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具备专业知识的篡改者往往可以从视频文件中读取相关的视频编码信息,利用与输入视频相同的编码参数(例如:时域编码结构)进行重压缩,达到使重编码痕迹难以被检测的目的。针对这一类GOP结构对齐的重压缩视频,本文分析发现视频质量经过多次同参数重压缩后最终将收敛到稳定不变的状态。而单次压缩和双次压缩视频具有不同的视频质量收敛速度。根据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质量下降机制分析的同参数双压缩视频检测算法。该算法构建了多种宏块模式用于有效表达重压缩过程中视频质量的下降程度。考虑不同编码标准的具体技术特点,面向MPEG视频和H.264视频分别提出了两套检测特征,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完成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检测多种编码设置下的同参数双压缩视频。
牛小明,张明,李聿为[7](2018)在《浅谈MPEG-4技术及其在电影行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介绍MPEG-4的标准,简要介绍了其在视频编码中的相关技术,并阐述了MPEG-4技术在农村流动放映发行版与基于IMF的电影数字母版保存中的应用,并给出了相应的参数设置。
高婷[8](2018)在《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文件的类型及格式也日趋增多,使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面临挑战。除了运用技术手段处理存储格式的更新等问题,标准的制定在电子文件管理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当前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进行统一的规范,从源头上规范电子文件的存储格式,并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标准的实施,为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分析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现有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对各国的先进经验做出总结,并结合我国现有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指出我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制定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的建议,并且提出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议草案,以期对我国制定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绪论。分析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思路,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电子文件的常见格式及长期保存格式需求。分析电子文件的常见类型及格式,并对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国外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分析。对ISO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现有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进行分析,总结国外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的特点。第四章,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分析。对我国国内现有的文本类、数据类、图像类、音视频类以及网页社交媒体类等不同类型的电子文件格式规范进行归纳,总结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的发展成果。第五章,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在制定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有待进一步健全、标准制定主体单一、缺少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项目实践、国际标准采标率低、缺乏标准的动态维护机制以及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系统缺失。第六章,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对策。针对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标准制定主体、标准格式、国际标准的采标率、项目实践以及动态维护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的建设意见,并起草了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议稿。第七章,结语。总结全文的研究内容。
侯文慧,王俊峰[9](2018)在《面向云桌面协议的视频区域侦测算法》文中提出针对目前云桌面协议存在的因分块机制引起协议视频播放画面不流畅、带宽占用高等问题,在独立计算环境简单协议(SPICE)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视频区域侦测算法(VRDA)。首先在云桌面协议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侦测识别视频播放区域,然后截取视频播放区域的图像为一块完整的视频帧进行处理,最后使用动态图像专家组视频压缩标准(MPEG4)视频压缩算法替换原压缩效率不高的运动静止图像压缩技术(MJPEG)压缩解压视频帧;同时,提出帧期望与实际显示时间差(DAETD)指标作为实验评价指标,来验证改进后SPICE的视频播放流畅度,并测试带宽占用情况。实验表明,所提算法有效提高了视频流畅度,减少了网络带宽占用。
编辑部[10](2018)在《蓝光碟》文中认为天使爱美丽 IMDb评分:8.4分Codec:MPEG-4 AVC(35.00Mbps)屏幕比例:2.39:1声轨:French:DTS-HD Master Audio 5.1画质:★★★★☆音质:★★★★☆剧情:★★★★☆推荐指数:★★★★☆如何在看穿生活无聊苦闷的本质后努力生活?这部电影给出了最诗意的答案。作为一个童年并不幸福的女主角,爱美丽的画风和别人截然不同,她有些害羞爱幻想但并不悲观孤僻,享受独处的乐趣,又喜欢以恶作剧的方式偷偷帮助那些和她一样有点寂寞的
二、MPEG—4标准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EG—4标准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DNA数据存储编解码相关技术 |
2.1 音视频文件 |
2.2 传统的编解码技术 |
2.2.1 字符编解码技术 |
2.2.2 音频编解码技术 |
2.2.3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3 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技术 |
2.3.1 DNA存储编码方法 |
2.3.2 DNA数据写入 |
2.3.3 DNA数据读取 |
2.3.4 DNA存储和读取过程发生的错误 |
2.3.5 DNA数据存储纠错编码 |
2.4 本论文研究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DNA数据存储的编解码方法 |
3.1 问题描述 |
3.2 音视频文件DNA存储数据预处理 |
3.3 音视频文件DNA数据存储和索引序列的编解码方法 |
3.3.1 DNA数据存储编码方法 |
3.3.2 DNA数据存储索引序列 |
3.4 方法验证与结果分析 |
3.4.1 实验数据与评价指标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 时间复杂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Reed-Solomon冗余纠错码的DNA数据存储单元 |
4.1 问题描述 |
4.2 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纠错方法 |
4.2.1 Reed-Solomon冗余纠错码的数学原理 |
4.2.2 冗余纠错编码规则 |
4.3 DNA数据存储单元 |
4.3.1 单个音视频文件DNA数据存储 |
4.3.2 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DNA数据存储 |
4.3.3 DNA数据存储单元格式 |
4.4 方法验证及结果分析 |
4.4.1 数据集和评估指标 |
4.4.2 存储方案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COVID-19 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系统原型 |
5.1 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系统设计 |
5.1.1 系统业务需求 |
5.1.2 系统功能设计 |
5.1.3 基于RPA的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2 DNA数据存储系统实现 |
5.2.1 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数据集 |
5.2.2 系统实现环境 |
5.2.3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5.2.4 系统实现流程 |
5.3 DNA数据存储系统展示 |
5.3.1 界面说明与展示 |
5.3.2 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本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媒体特征分析的自适应音视频水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词表 |
常用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字水印技术概述 |
1.2.1 数字水印系统模型 |
1.2.2 数字水印的分类 |
1.2.3 数字水印的应用 |
1.2.4 数字水印的性能特征 |
1.2.5 音视频水印攻击类型 |
1.2.6 数字水印性能评价指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音频水印算法研究现状 |
1.3.2 视频水印算法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音频信号自适应分段与嵌入强度优化的双通道音频水印算法 |
2.1 引言 |
2.2 音频信号自适应分段 |
2.3 音频信号双通道特征信息构建 |
2.4 水印嵌入方法 |
2.5 水印提取方法 |
2.6 水印嵌入强度优化 |
2.7 实验结果 |
2.7.1 水印不可感知性评价 |
2.7.2 水印鲁棒性评价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离散小波包变换的双域音频水印算法 |
3.1 引言 |
3.2 音频节拍检测与自适应分段 |
3.3 音频信号双域划分与水印嵌入位置选择 |
3.4 水印嵌入与提取 |
3.4.1 水印嵌入规则 |
3.4.2 自适应嵌入强度计算 |
3.4.3 水印嵌入方法 |
3.4.4 水印提取方法 |
3.5 实验结果 |
3.5.1 水印不可感知性评价 |
3.5.2 水印鲁棒性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针对MPEG-4 SLS格式的无损压缩音频水印算法 |
4.1 引言 |
4.2 相关技术介绍 |
4.3 水印嵌入与提取 |
4.3.1 嵌入失真允许阈值 |
4.3.2 显着状态与嵌入位置选择 |
4.3.3 水印嵌入方法 |
4.3.4 水印提取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水印不可感知性评价 |
4.4.2 水印鲁棒性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时-空域特征与视觉密码的视频零水印算法 |
5.1 引言 |
5.2 有限状态机设计与关键帧选择 |
5.2.1 视频镜头分割 |
5.2.2 有限状态机运行规则 |
5.3 视频时-空域特征信息提取 |
5.3.1 Harris-Laplace角点检测 |
5.3.2 时域特征数据集构建 |
5.3.3 频域特征数据集构建 |
5.4 Ownership share的产生与水印提取 |
5.4.1 Ownership share的产生 |
5.4.2 水印提取方法 |
5.5 实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深度图像渲染的3D视频水印算法 |
6.1 引言 |
6.2 相关技术简介 |
6.2.1 DIBR系统 |
6.2.2 SIFT特征点检测 |
6.3 水印嵌入位置选择 |
6.3.1 视频场景分割 |
6.3.2 SIFT特征点跨帧匹配 |
6.3.3 匹配向量概率分布 |
6.3.4 匹配向量主方向和水印嵌入位置选择 |
6.4 水印嵌入与提取方法 |
6.4.1 改进的扩频水印嵌入方法 |
6.4.2 在中心视图中嵌入水印 |
6.4.3 从左右视图中提取水印信息 |
6.5 实验结果 |
6.5.1 水印不可感知性评价 |
6.5.2 水印鲁棒性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3)基于刚性结构单元的刺激响应聚合物纳米胶束及其药物控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抗癌药物纳米载药系统 |
1.3 聚合物胶束体系 |
1.3.1 聚合物胶束概述 |
1.3.2 聚合物胶束的分类 |
1.3.3 刺激响应型聚合物胶束在抗癌药物选择性递释中的应用 |
1.3.4 刺激响应型聚合物的合成技术 |
1.4 聚合物胶束基于药物递送应用的性能要求 |
1.4.1 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 |
1.4.2 药物包载性能 |
1.4.3 药物释放性能 |
1.5 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
1.5.1 计算机模拟简介 |
1.5.2 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
1.5.3 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
1.6 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
1.6.1 选题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线型pH响应型聚合物纳米载药胶束的制备与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线型聚合物Ad-P(LA-co-GA)-b-PDEAEMA-mPEG的合成 |
2.2.4 聚合物胶束和载药胶束的制备 |
2.2.5 聚合物结构表征 |
2.2.6 CMC值的测定 |
2.2.7 聚合物胶束的粒径测定 |
2.2.8 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性能表征 |
2.2.9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2.2.10 药物释放机制模型 |
2.2.11 体外细胞毒性和癌细胞抑制增殖试验 |
2.3 DPD模拟体系粗粒化处理和条件设置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线型聚合物Ad-[P(LA_x-co-GA_y)-b-PDEAEMA_z-mPEG]的合成及表征 |
2.4.2 线型聚合物的自组装及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 |
2.4.3 线型聚合物胶束的pH响应行为 |
2.4.4 线型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性能 |
2.4.5 线型聚合物载药胶束的体外药物释放性能 |
2.4.6 药物释放机制 |
2.4.7 体外细胞毒性 |
2.4.8 体外癌细胞抑制增殖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臂星型pH响应型聚合物纳米载药胶束的制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四臂星型聚合物Ad-[P(LA-co-GA)-b-PDEAEMA-mPEG]_4的合成 |
3.2.3 星型聚合物胶束和载药胶束的制备 |
3.2.4 聚合物结构表征 |
3.2.5 CMC值的测定 |
3.2.6 聚合物胶束的粒径测定 |
3.2.7 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性能表征 |
3.2.8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3.2.9 药物释放机制模型 |
3.2.10 体外细胞毒性和癌细胞抑制增殖试验 |
3.3 DPD模拟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四臂星型聚合物Ad-[P(LA-co-GA)-b-PDEAEMA-mPEG]_4的合成及表征 |
3.4.2 四臂星型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 |
3.4.3 四臂星型聚合物的CMC值及自组装胶束的稳定性 |
3.4.4 四臂星型聚合物胶束的pH响应行为 |
3.4.5 四臂星型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性能 |
3.4.6 四臂星型聚合物载药胶束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
3.4.7 药物释放机制 |
3.4.8 体外细胞毒性 |
3.4.9 体外癌细胞抑制增殖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臂星型pH-还原双重响应型聚合物纳米载药胶束的制备与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4.2.2 Ad-[P(LA-co-GA)-b-PDEAEMA-SS-mPEG]_4的合成 |
4.2.3 pH-还原双重响应型聚合物胶束和载药胶束的制备 |
4.2.4 CMC值的测定 |
4.2.5 pH-还原双重响应型聚合物胶束的粒径测定 |
4.2.6 pH-还原双重响应型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性能表征 |
4.2.7 pH-还原双重响应型载药胶束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4.2.8 体外细胞毒性和癌细胞抑制增殖试验 |
4.2.9 细胞内吞实验 |
4.3 DPD模拟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四臂星型双重响应聚合物Ad-[P(LA-co-GA)-b-PDEAEMA-SS-mPEG]_4的合成及表征 |
4.4.2 pH-还原双重响应型聚合物的CMC值及聚合物胶束的自组装行为 |
4.4.3 pH-还原双重响应型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及刺激响应行为 |
4.4.4 pH-还原双重响应型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性能 |
4.4.5 pH-还原双重响应型载药胶束的体外药物释放性能 |
4.4.6 体外细胞毒性 |
4.4.7 体外癌细胞抑制增殖作用 |
4.4.8 细胞内吞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H响应聚合物-还原响应聚合物混合载药胶束的制备与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5.2.2 还原响应聚合物Ad-P(LA-co-GA)-SS-mPEG的合成 |
5.2.3 聚合物混合胶束及其载药混合胶束的制备 |
5.2.4 聚合物结构表征 |
5.2.5 CMC值的测定 |
5.2.6 聚合物混合胶束的粒径测定 |
5.2.7 聚合物混合胶束的载药性能表征 |
5.2.8 载药混合胶束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5.2.9 体外细胞毒性和癌细胞抑制增殖试验 |
5.2.10 细胞内吞实验 |
5.3 DPD模拟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还原响应聚合物Ad-P(LA-co-GA)-SS-mPEG的合成与表征 |
5.4.2 混合聚合物的CMC值及混合胶束的自组装行为 |
5.4.3 聚合物混合胶束的粒径及刺激响应性能 |
5.4.4 聚合物混合胶束的载药性能 |
5.4.5 混合载药胶束的体外药物释放性能 |
5.4.6 混合载药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 |
5.4.7 混合载药胶束的体外癌细胞抑制增殖作用 |
5.4.8 混合载药胶束的细胞内吞行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非刚性变形的人脸建模和动作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以及章节介绍 |
1.4 本章小结 |
2 人脸建模相关技术 |
2.1 卡尔曼滤波算法 |
2.2 局部二值模式特征 |
2.2.1 局部二值模式基本概念 |
2.2.2 局部二值模式的性质 |
2.3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
2.4 人脸特征点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非刚性变形的人脸重建 |
3.1 人脸个性化适配技术 |
3.1.1 人脸标准网格模型 |
3.1.2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 |
3.1.3 基于最短路径的改进 |
3.2 基于单幅正面图像的三维人脸建模 |
3.3 实验结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人脸表情的生成与迁移 |
4.1 基于MPEG-4的人脸表情动画 |
4.1.1 MPEG-4人脸表情生成技术 |
4.1.2 人脸表情合成 |
4.2 拓扑无关人脸表情迁移算法框架 |
4.3 生成人脸代理网格 |
4.3.1 人脸切面环的生成算法 |
4.3.2 人脸代理网格的建立 |
4.4 基于代理网格的人脸表情恢复 |
4.4.1 代理网格的表情形变计算 |
4.4.2 径向基函数插值 |
4.4.3 基于径向基插值函数的人脸表情恢复 |
4.5 实验结果展示 |
4.6 本章小结 |
5 人脸表情的识别呈现及运动模拟 |
5.1 视频序列图像预处理 |
5.1.1 人脸特征点的平滑处理 |
5.1.2 人脸图像的姿态尺度矫正 |
5.2 人脸表情分类 |
5.2.1 表情特征提取 |
5.2.2 基于多级分类器的表情分类 |
5.3 人脸运动模拟 |
5.3.1 头部运动模拟 |
5.3.2 脸部动作模拟 |
5.4 三维人脸情感交互系统框架 |
5.5 实验结果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基于Android的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辆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4 系统各功能模块 |
2.4.1 车载终端 |
2.4.2 监控中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载终端设计 |
3.1 车载终端硬件开发平台 |
3.2 车载终端硬件设计 |
3.2.1 车载终端硬件整体设计 |
3.2.2 微处理器 |
3.2.3 震动传感器 |
3.2.4 GPS/北斗双模定位模块 |
3.2.5 摄像头模块 |
3.2.6 4G无线通信模块 |
3.3 车载终端软件开发平台 |
3.4 车载终端软件设计 |
3.4.1 车载终端软件整体设计 |
3.4.2 车载终端主程序设计 |
3.4.3 震动传感器程序设计 |
3.4.4 定位程序设计 |
3.4.5 摄像头程序设计 |
3.4.6 4G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PEG4 视频编码算法 |
4.1 MPEG4 标准 |
4.2 MPEG4 视频编码原理 |
4.3 MPEG4 视频编码 |
4.3.1 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 |
4.3.2 DCT变换 |
4.3.3 量化 |
4.3.4 DC/AC预测 |
4.3.5 VLC编码 |
4.4 MPEG4 视频编码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控中心设计 |
5.1 监控中心开发平台 |
5.2 监控中心整体设计 |
5.3 服务器设计 |
5.3.1 服务器概述 |
5.3.2 通信服务器设计 |
5.3.3 业务服务器设计 |
5.3.4 数据库设计 |
5.4 Android客户端设计 |
5.4.1 Android开发环境 |
5.4.2 Android客户端整体设计 |
5.4.3 Android客户端登录模块设计 |
5.4.4 车辆定位模块设计 |
5.4.5 视频监控模块设计 |
5.4.6 车辆报警模块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车载终端测试 |
6.1.1 震动传感器测试 |
6.1.2 GPS/北斗双模定位测试 |
6.1.3 摄像头测试 |
6.1.4 4G通信测试 |
6.2 监控中心测试 |
6.2.1 服务器测试 |
6.2.2 Android客户端登录模块测试 |
6.2.3 车辆定位模块测试 |
6.2.4 视频监控模块测试 |
6.2.5 车辆报警模块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基于重编码痕迹的数字视频被动取证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媒体取证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字多媒体取证技术 |
1.2.1 多媒体主动取证技术简介 |
1.2.2 多媒体被动取证技术简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现有工作的局限性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视频重编码痕迹模型构建及理论分析 |
2.1 数字视频重压缩问题建模及应用场景 |
2.1.1 问题原型 |
2.1.2 重压缩视频检测算法应用场景 |
2.1.3 重压缩视频的特例:双压缩视频 |
2.2 视频编码标准简介 |
2.2.1 MPEG系列视频编码标准简介 |
2.2.2 H.264 视频编码标准简介 |
2.3 典型的视频重压缩操作 |
2.3.1 GOP结构对齐的重压缩操作 |
2.3.2 GOP结构错位的重压缩操作 |
2.4 重编码痕迹模型 |
2.4.1 时间域与空间域重编码痕迹模型 |
2.4.2 像素域与压缩域重编码痕迹模型 |
2.4.3 重编码痕迹模型关系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局部运动向量场分析的静止背景双压缩视频检测算法 |
3.1 引言 |
3.2 静止背景视频重编码痕迹模型 |
3.3 静止背景视频重编码痕迹特性实例分析 |
3.3.1 P帧宏块类型统计特性分析 |
3.3.2 P帧运动向量的统计特性分析 |
3.3.3 预测残差特性分析 |
3.4 基于局部运动向量场分析的静止背景双压缩视频检测算法 |
3.4.1 背景区域宏块级分割 |
3.4.2 提取加权预测残差序列 |
3.4.3 后处理操作 |
3.4.4 周期性分析 |
3.5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5.1 数据库 |
3.5.2 双压缩检测性能实验 |
3.5.3 原始GOP长度估计实验 |
3.5.4 对于不同码率控制算法的可靠性实验 |
3.5.5 对于转码过程的鲁棒性实验 |
3.5.6 时间效率分析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块效应度量的MPEG-4 双压缩视频检测算法 |
4.1 引言 |
4.2 MPEG-4 视频中的块效应 |
4.2.1 块效应理论模型分析 |
4.2.2 MPEG-4 双压缩视频块效应实例分析 |
4.3 基于块效应度量的MPEG-4 双压缩视频检测算法 |
4.3.1 块效应度量 |
4.3.2 结合块效应强度与VPF痕迹 |
4.3.3 周期性分析 |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4.1 块效应强度及VPF痕迹的实例分析 |
4.4.2双压缩检测性能实验 |
4.4.3 原始GOP大小估计准确性实验 |
4.4.4不同调节参数对于检测性能的影响实验 |
4.4.5 不同备选GOP选择算法对于检测性能的影响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H.264 视频帧级双压缩痕迹检测算法 |
5.1 引言 |
5.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简介 |
5.2.1 典型的网络层结构 |
5.2.2 典型的深度卷积网络结构 |
5.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帧级双压缩检测算法 |
5.3.1 帧级重编码痕迹分析 |
5.3.2 算法整体框架 |
5.3.3 预处理层 |
5.3.4 在深层卷积层中使用1×1 卷积核 |
5.3.5 全局平均池化层 |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1 数据库 |
5.4.2 帧级双压缩痕迹检测性能评价标准 |
5.4.3 实验参数设置 |
5.4.4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分析实验 |
5.4.5 检测性能对比实验 |
5.4.6 对于不同GOP大小的鲁棒性实验 |
5.4.7 网络参数规模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质量下降机制分析的同参数双压缩视频检测算法 |
6.1 引言 |
6.2 重压缩视频质量下降机制分析 |
6.2.1 连续重压缩后视频客观质量的变化规律 |
6.2.2 MPEG视频编解码过程中的质量下降机制 |
6.2.3 H.264 视频编解码过程中的质量下降机制 |
6.3 基于质量下降机制分析的同参数双压缩视频检测算法 |
6.3.1 MPEG-DM算法 |
6.3.2 H264-DM算法 |
6.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6.4.1 数据库 |
6.4.2 MPEG-2 视频的双压缩检测性能实验 |
6.4.3 MPEG-4 视频的双压缩检测性能实验 |
6.4.4 关于H.264 视频的检测性能实验 |
6.4.5 算法在多样视频内容及编码参数设置下的性能分析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目录 |
(7)浅谈MPEG-4技术及其在电影行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MPEG技术背景 |
2 MPEG-4 |
3 MPEG-4相关技术 |
3.1 视像数据结构 |
3.2 帧内压缩与帧间压缩 |
3.3 视像对象编码 |
4 MPEG-4在电影行业中的应用 |
4.1 流动放映发行版 |
4.2 IMF |
5 展望 |
(8)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2 电子文件的常见格式及长期保存格式需求 |
2.1 电子文件的类型及常见格式 |
2.2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格式需求 |
3 国外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分析 |
3.1 ISO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
3.2 发达国家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 |
3.2.1 英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 |
3.2.2 美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 |
3.2.3 加拿大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 |
3.2.4 澳大利亚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 |
3.3 国外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的特点 |
3.3.1 覆盖不同的电子文件类型 |
3.3.2 多主体跨领域项目合作,共促标准制定 |
3.3.3 推行标准格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
3.3.4 开发进馆电子文件格式登记、识别及检测工具 |
4 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分析 |
4.1 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
4.1.1 文本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
4.1.2 数据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
4.1.3 图像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
4.1.4 音、视频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
4.1.5 网页及社交媒体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
4.1.6 其他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
4.2 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成果 |
4.2.1 归档电子文件的类型及格式不断丰富 |
4.2.2 开展版式电子文件项目研究 |
4.2.3 注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格式及标准 |
5 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 |
5.1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有待进一步健全 |
5.2 标准制定主体单一 |
5.3 缺少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项目实践 |
5.4 国际标准采标率低 |
5.5 缺乏标准的动态维护机制 |
5.6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系统缺失 |
6 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对策 |
6.1 健全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覆盖不同的电子文件类型 |
6.2 标准制定主体多元化 |
6.3 促进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项目的开展 |
6.4 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提高对国际标准的采标率 |
6.5 建立对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的动态维护机制 |
6.6 构建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系统 |
7 结语 |
附录一: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议草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MPEG—4标准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方法及其应用[D]. 肖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8)
- [2]基于媒体特征分析的自适应音视频水印关键技术研究[D]. 罗一帆. 四川大学, 2021(01)
- [3]基于刚性结构单元的刺激响应聚合物纳米胶束及其药物控释性能[D]. 温伟球.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非刚性变形的人脸建模和动作模拟[D]. 王源.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Android的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路冉.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6]基于重编码痕迹的数字视频被动取证算法研究[D]. 何沛松.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浅谈MPEG-4技术及其在电影行业中的应用[J]. 牛小明,张明,李聿为. 现代电影技术, 2018(07)
- [8]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究[D]. 高婷. 武汉大学, 2018(06)
- [9]面向云桌面协议的视频区域侦测算法[J]. 侯文慧,王俊峰. 计算机应用, 2018(05)
- [10]蓝光碟[J]. 编辑部. 家庭影院技术,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