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论文文献综述)
谭汨丹[1](2020)在《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传世名篇,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流传千古之作。《水调歌头·游泳》是伟人毛泽东所作的词,抒发了毛泽东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歌颂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首新时代的赞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也为毛泽东所作,是他对故地的思念和赞美,更是对革命历程的经验性总结,词的最后两句更是广为传诵的警句。三首《水调歌头》虽然有着相同的词牌结构,但作曲家王嘉实通过独到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手法,将三首文学作品进行了音乐作品的再创作,呈现出风格迥异、长短不一的音乐面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王嘉实谱曲的这三首《水调歌头》在旋律的创作上借鉴了重复、模进、“鱼咬尾”等中国民歌的旋律发展手法;在歌曲伴奏上常运用歌曲主题乐思进行发展,以和弦搭配使用和长音处加花等伴奏形式为主要手段;在调式运用上则以中国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了西洋大小调体系。演唱三首《水调歌头》时,演唱技巧的运用上需要从气息、咬字、共鸣三个方面来把控。演唱情感的把握上则需要在深入了解歌词背景、挖掘歌曲内涵并熟知作曲家谱面标记的含义及作用的同时,歌者还应建立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歌唱效果。
张国宝[2](2006)在《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记建设青藏铁路的伟大决策》文中提出
喻频莲[3](2016)在《“两报一刊”评论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特殊年代的一种非常规媒体现象,“两报一刊”评论极具个案研究的价值,是当代新闻史研究不可绕过的一个对象,是修当代新闻史尤其是“文革”新闻史的客观需要。而在当代新闻史研究中,“文革”新闻史为敏感地带,研究亦为薄弱地带,以“两报一刊”评论为对象的本体研究,至今尚付阙如。本研究走出的这一小步,旨在突破盲点,而完整准确地呈现“两报一刊”评论这份历史遗产,尚任重道远。本研究重点有二:一是通过考察在“领袖——媒体——民众”的政治控制模式下,“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面貌及其宣传运作的动态过程,还原“两报一刊”评论的真实历史面目;二是通过梳理舆论权威主体从“一报一刊”评论到“两报一刊”评论,再从“两报一刊”评论到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变化轨迹,厘清“两报一刊”评论从形成到终结的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本研究正论部分共有五章,研究思路总体上遵循纵的历史发展观,即依循“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展开,第一章考察“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渊源,即舆论权威从“一报一刊”评论到“两报一刊”评论的演化过程;第二、三、四章是对特殊历史时空下的“两报一刊”评论的本体研究;第五章考察“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终结,即舆论权威从“两报一刊”评论到特约评论员文章的演化过程。第一章“两报一刊”评论的形成主要考察“两报一刊”评论的前身“一报-刊”评论在特殊历史情境中,应形势所需演变为“两报一刊”评论的过程。第二章“两报一刊”评论的生存基础主要就更集中化的宣传体制、更权力化的新闻媒体两方面展开论述,揭示“两报一刊”评论的生存基础本质上是一个更一律的舆论环境。第三章“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内容从对“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议题分析入手,厘清“两报一刊”评论宣传内容共时性存在的内部逻辑以及历时性流变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报一刊”评论背离实际的表达的虚伪性,及其顺应新的客观现实的表达流变。第四章“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路径主要从新闻媒体宣传路径、组织化宣传路径两方面就“两报一刊”评论宣传路径的特殊性展开分析,并通过考察具体议题沿着这两条路径展开宣传的概况,以窥全貌。第五章“两报一刊”评论的终结考察了困于表达僵局的“两报一刊”评论舆论威权渐渐折损,被新的舆论权威“特约评论员”文章取代的退场过程。通过以上五章分析,本研究最后结论是:从甚嚣尘上的喧哗到止于无力的静默,“两报一刊”评论有着其内在的历史逻辑性。具体说来是:“两报一刊”评论诞生伊始,即建立起了超越文本的舆论威权的符号价值,在“领袖——媒体——民众”的政治控制模式中,“两报一刊”评论被赋予了宣达“最新指示”的政治权力,具有无上的威权,作为重要的权力角色,参与到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凭借举国权威媒体的齐声呐喊和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到每一个单位的组织化宣传网络,“两报一刊”评论将领袖的政治意志传达到每一个民众。提出和论证“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一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成为“两报一刊”评论的重要政治任务。随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实践越来越难以继续,意识形态与实践的严重背离,使以维护“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己任的“两报一刊”评论逐渐陷入到表达的困境。新的舆论权威“特约评论员”文章横空出世,名声鹊起,承担起新的“改革”意识形态的启蒙任务,“两报一刊”评论权威折损,最终失守,退出政治的舞台,淡出民众的日常生活。其终结,正如其出场一样,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杨红樱[4](2020)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文中研究表明①半山腰突遇大雨,往山顶走,顶风冒雨;向山下跑,风缓雨舒。此时,应该继续上山还是下山?"向上继续攀登!"这是登山专家给出的答案,令人意外,却有其道理。事实上,往山顶走,虽然顶风冒雨,却不会有更大的危险;而往山下跑,风雨虽减弱,可万一遭遇山洪、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风雨过后,青山叠翠、彩虹似练的绝美景色,正是对逆风雨而登山者的最好奖励。
洪涛[5](1976)在《“难事”与“登攀”的辩证法》文中指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主席的光辉诗句,把“难事”与“登攀”这一对矛盾鲜明地提出来,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对待困难的辩证法。它告诉我们:在革命的征途上,必然会有艰难险阻,必然会出现许多“难事”,但我们“只要肯登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登上新的高峰。“世上无难事”,并不是否认困难。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承认困难,
葛其恒[6](2021)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文中指出(1)半山腰突遇大雨,往山顶走,顶风冒雨;向山下跑,风缓雨舒。此时,应该继续上山还是下山?"向上继续攀登!"这是登山专家给出的答案,令人意外,却有其道理。事实上,往山顶走,虽然顶风冒雨,却不会有更大的危险;而往山下跑,风雨虽减弱,可万一遭遇山洪、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风雨过后,青山叠翠、彩虹似练的绝美景色,正是对逆风雨而登山者的最好奖励。(2)当困难挡道、步履艰难,当山重水复、歧路徘徊,我们不妨从攀登中借鉴破解困局、滋养信心的办法。攀登每向上一步,
甘肃油漆厂涂料工业研究所三室[7](1976)在《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回顾产氧瓶内壁防腐涂料的研究工作》文中研究指明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主席的光辉词句,指出了我们无限光明灿烂的前程和前进道路上所必须经历的曲折斗争。回顾我们开展产氧瓶耐高温防腐涂料的研制经
李光荣[8](2019)在《习近平与毛泽东诗词的情缘》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曾有外国友人评价他:"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郭沫若盛赞他"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柳亚子称誉他"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时代精神,已经深入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液里、生命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名言警句。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很
黄军红,刘觉[9](2014)在《毛泽东诗词中蕴涵的井冈山精神及其价值——以《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从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所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切入点,通过对该词的赏析,力求剖析毛泽东诗词中蕴涵的井冈山精神及其在当今的意义和价值。
郭爱群[10](2019)在《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井冈作证——井冈山脱贫奔小康历史备忘录》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时间就是试金石,一次又一次地在井冈山校验了一个政党初心为民、立党为公的成色。90年前,为让百姓有口饭吃、为让人民翻身做主人,共产党人率领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在井冈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期间,为了民
二、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论文提纲范文)
(1)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三首《水调歌头》的文本诠释 |
2.1 思想内容 |
2.2 艺术特色 |
第3章 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音乐特征 |
3.1 旋律手法 |
3.1.1 重复 |
3.1.2 模进 |
3.1.3 “鱼咬尾” |
3.2 伴奏织体 |
3.3 调式调性 |
第4章 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演唱艺术 |
4.1 演唱技巧的运用 |
4.1.1 气息的运用 |
4.1.2 咬字吐字的运用 |
4.1.3 共鸣的运用 |
4.2 演唱情感的把握 |
4.2.1 深入挖掘作品内涵 |
4.2.2 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完整曲谱 |
附录 B: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致谢 |
(3)“两报一刊”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重要概念阐释 |
一、“两报一刊” |
二、“两报一刊”评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主体性文献 |
二、背景性文献 |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思路、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形成 |
第一节 “一报一刊”评论:“两报一刊”评论的缘起 |
一、“一报一刊”评论的出现 |
二、“一报一刊”评论的特殊规格 |
三、“一报一刊”评论的舆论转向 |
第二节 从“一报一刊”评论到“两报一刊”评论 |
一、《解放军报》比肩“一报一刊”的政治资本 |
二、《解放军报》与“一报一刊”联合署名的政治修辞 |
三、“由乱而治”:“两报一刊”评论的舆论基调 |
四、“两报一刊”评论的基本样态 |
第二章 “两报一刊”评论生存的基础 |
第一节 更集中化的宣传体制 |
一、“文革”前的宣传体制 |
二、“旧”宣传体系的瘫痪 |
三、“新”宣传中枢:特殊小组 |
第二节 更权力化的新闻媒体 |
一、“夺权”:新闻媒体的集中化 |
二、“越位”:新闻媒体的权力化 |
三、“宣达”:“两报一刊”评论的权力角色 |
第三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内容 |
第一节 “两报一刊”评论的主要宣传议题 |
一、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
二、论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合法性 |
三、舆论审判党内阶级敌人 |
四、指导秩序重建 |
五、关切世界革命形势发展 |
六、扞卫毛泽东思想的一元化领导 |
七、指导军队建设 |
第二节 背离实际:“两报一刊”评论表达的虚伪性 |
一、虚构的两条路线斗争史 |
二、虚假的革命胜利 |
三、虚无的理想政治社会图景 |
第三节 顺应现实:“两报一刊”评论表达的流变 |
一、“天下大治”表达的流变 |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表达流变 |
第四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路径 |
第一节 “文革”时期宣传网络的重建 |
一、新闻媒体宣传网络从失范到规范 |
二、组织化宣传网络的常规与非常规 |
第二节 “两报一刊”评论的新闻媒体宣传路径 |
一、“对版面”:报刊宣传的一律 |
二、“今晚广播,明日见报”制度化 |
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播造势 |
四、新闻媒体对“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议题再阐发 |
第三节 “两报一刊”评论的组织化宣传路径 |
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
二、单位政治学习小组 |
三、基层民众对“两报一刊”评论的学习与讨论 |
第五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终结 |
第一节 “两报一刊”评论舆论威权的折损 |
一、新的舆论阵地开辟:《理论动态》创刊 |
二、新的舆论阵线联盟的形成 |
第二节 从“两报一刊”评论到特约评论员文章 |
一、“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地位赋予 |
二、“两报一刊”评论的退场 |
结语:“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逻辑性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类 |
三、博、硕士学位论文 |
四、资料汇编类 |
五、外文资料 |
附录 |
一、“一报一刊”评论目录 |
二、“两报一刊”评论目录 |
三、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论文提纲范文)
阅读练习 |
(8)习近平与毛泽东诗词的情缘(论文提纲范文)
“自信人生二百年” |
“为有牺牲多壮志” |
“人间正道是沧桑” |
“敢上九天揽月, 敢下五洋捉鳖” |
“乱云飞渡仍从容”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9)毛泽东诗词中蕴涵的井冈山精神及其价值——以《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 |
二、对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的赏析 |
三、毛泽东诗词的时代意义与精神价值 |
四、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嘉实三首《水调歌头》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D]. 谭汨丹.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2]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记建设青藏铁路的伟大决策[J]. 张国宝. 中共党史资料, 2006(03)
- [3]“两报一刊”评论研究[D]. 喻频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4]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J]. 杨红樱.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20(20)
- [5]“难事”与“登攀”的辩证法[J]. 洪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6(01)
- [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J]. 葛其恒. 课外语文, 2021(20)
- [7]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回顾产氧瓶内壁防腐涂料的研究工作[J]. 甘肃油漆厂涂料工业研究所三室. 涂料工业, 1976(02)
- [8]习近平与毛泽东诗词的情缘[J]. 李光荣. 党史博采(上), 2019(01)
- [9]毛泽东诗词中蕴涵的井冈山精神及其价值——以《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例[J]. 黄军红,刘觉. 理论导报, 2014(03)
- [10]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井冈作证——井冈山脱贫奔小康历史备忘录[J]. 郭爱群. 中国周刊, 2019(04)
标签: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历史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