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试卷质量的层次分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孔建美,鲍雯雯,傅建锋[1](2021)在《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分析模型探索——以八年级期末科学考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测评试卷必须保证是一把"正常的尺子",否则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和检验的作用。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考试命题设计理念,重在发挥诊断性功能,能修正试题并提升命题教师的专业水平;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质量分析模型,重在发挥导向性功能,为区校两级教研教学改进提供思路。本文以初中八年级科学学科期末测评卷为例,以"目标导向"顶层架构质量分析,开展命题设计、命题评估以及质量分析研究。
史蒙[2](2021)在《教育数据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题库类产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梓琪[3](2021)在《新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设计特点及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
罗刚[4](2021)在《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包荣环[5](2021)在《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考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函数”部分为例》文中提出
徐思迪[6](2021)在《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才产生了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的雏形。直到民国时期才有较为完善的考试制度。民国时期大学入学考试经历了自主招生(1912-1937)、统一招生(1938-1940)、监管命题(1941-1946)三个阶段,其研究集中在考试制度史、中学课程标准、国立大学入学招生环节三个方面,与数学试卷有关的仅有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1912-1940年是民国大学入学考试从自主招生向统一招生的过渡,因此选择这段时间的大学入学数学试卷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法和基于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定量统计的方法。笔者首先收集到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入学数学试卷共计100余套,并且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壬戌学制颁布为节点,在壬戌学制颁布前、颁布后、统一招生时期中选择不同类型一流学校的试卷作为典型,这些试卷代表了当时大学招生考试对数学的要求。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分析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情况、综合难度的变化。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试卷的内容特点:首先对试卷的内容进行分类,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试题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运用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对三个时期的试卷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此分析试卷的内容变化情况。(2)统一招生时期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对SEC、Achieve、Webb三种一致性分析范式进行对比。由于课程标准(1936)中没有知识深度三级水平,因此选择可靠性较强、应用价值广泛、多角度的Webb分析模式从知识广度、知识种类、知识平衡性三个维度分析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3)试卷的综合难度变化:以鲍建生的“综合难度系数模型”为基础,增加“是否含参”难度影响因素,用“综合程度”替代“知识含量”。为了改变原有的简单赋值,采用武小鹏的标度法,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难度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统一招生时期试卷的综合难度以及三个时期的难度变化情况。通过上述研究,在厘清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的难度变化、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的同时,丰富了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试卷的研究。
吴晓红[7](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北师大版和湘教版“几何与代数”内容为例》文中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的背景,我国采用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教材编写由“一纲一本”转变为“一标多本”。目前,我国基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念,编制了多个版本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因此,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一致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讨论的问题。本研究拟研究的问题是:(1)如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构建本土化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框架?(2)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总体一致性水平如何?(3)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下的一致性水平如何?(4)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在各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的一致性水平如何?(5)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分布有怎样的规律?本研究通过选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教育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以及选择性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以量化分析为主,质性分析为辅的研究方式,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得到如下的结论:(1)在总体维度下,北师大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2)在认知水平维度下,北师大版、湘教版与课程标准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并且北师大版与课程标准的显着一致性水平较好。(3)在各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在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三个维度,北师大版和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在数学抽象维度,北师大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在逻辑推理维度,北师大版和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4)数学核心素养分布特征方面,总体而言,两个版本教材与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都注重考查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其次是对逻辑推理素养的考查,最后是对数学建模素养的考查。关于素养水平分布特征,总体维度下的素养水平分布较好,不同内容主题下的素养水平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为提升教材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拟从提升教材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和修订,重视素养的均衡分布及素养高级水平考查,深入研制本土化的一致性水平分析工具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贺文佼[8](2021)在《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模型建构是物理学家进行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思维,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科学思维,而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家对世界的具体表征,是对世界构建的模型。因此,模型建构科学思维对物理概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运用模型建构的思维进行物理概念教学,一方面能够改善学生物理概念的习得状况,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并提高物理模型建构的能力。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模型的内涵、特征及类别进行了界定,以建模教学理论、发生认识论为基础,对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进行了理性审视,尝试构建出相关教学设计框架,并对所构建的教学设计框架每一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框架建成后,将基于此设计框架的具体教学设计在高一年级进行试用,实践之后,通过数据分析对原教学设计框架进行改进与优化,并最终提出了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物理概念习得情况,主要表现如下:1.学生在物理概念理解、掌握以及运用三个方面情况较好;2.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质的认识得到了提升。第二,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并提升学生模型建构的能力。主要表现如下:1.学生模型建构的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非认知能力还有待培养;2.学生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基于以上结果,进行反思并提出以下教学建议:第一,更新教学理念,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第二,重视课前准备,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第三,关注学生差异,加强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第四,提升专业能力,科学引导学生建模。
匡颖[9](2021)在《基于PISA理念的高中化学情境试题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才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素质人才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普通公民为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青少年是社会公民,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国际测评项目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世界上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指标来评价学生的能力,评价的工具正是情境试题。情境试题能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评价学生各项能力的达成情况。情境试题如何编制指明了培养学生的方向。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基于PISA测评理念的中学化学情境试题编制的研究,主要有:1、研究概述,陈述问题研究的背景。了解国内外有关PISA测评和情境试题的研究现状,确定本次研究的内容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理清研究的框架。2、通过对近六年高考试题的研究确定化学情境试题的分类标准、功能并提出情境试题的编制原则。3、基于PISA测评的框架和江合佩老师有关素养下情境试题的研究编制化学情境试题命题矩阵表。4、按照情境试题的编制程序和化学情境试题命题矩阵表编写一套化学必修1周测卷。编制试题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情境试题的喜爱程度和试题情境的熟悉程度为后续试题编制提供依据。5、将所编制情境试题用于学生的实际测量,依据测量结果评价试卷的质量,同时验证情境命题矩阵表和试题编制程序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化学情境命题矩阵表和情境试题的编制程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情境试题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的能力方面是有优势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化学情境类试题,认为在真实的情境试题中解决问题能够增强他们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
李如意[10](2021)在《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统计分析 ——以近五年35套高考物理试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多次强调了物理图像和图形的应用价值,而且教育部考试中心多次在《中国考试》中提出高考物理试题要通过文字、图形、表格等方式呈现试题,加大试题信息的广度和容量,因此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和统计比较法,对近五年共35套高考物理试卷中的物理图类试题进行了筛选和统计,并对试题的数量、分值和内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另外,针对物理图类试题教学的现状对15位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和前期内容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物理图类试题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根据图形特征将其分为:实物效果图形题、实验装置图形题、函数曲线图像题,情境示意图形题和电路示意图形题。从物理图类试题的数量、分值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物理图类试题总量保持稳定,综合型图类试题数量递增,图类试题的分值占比均超过60%,天津卷最高的结论。从物理图类试题的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应用SOLO分类理论对典型物理图类试题进行分析,为之后的内容分析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和范例,得到了高考物理图类试题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广,所考查的SOLO层次水平多集中于多点结构水平(M)和关联结构水平(R)两个层次水平的结论。针对高中物理图类试题教学现状进行了教师访谈,分析得到教学现状:1、学生心理研究相对不深,关于对学生解题困难的问题分析,多数教师归因于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或习题训练不足,对学生解题困难的归因把握不是很深入;2、习题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多数被访教师持有习题训练是较好的教学策略这一观点;3、习题教学深入反思不足,学生出现了解题困难现象,教师归因时往往关注学生的因素,很少反思自身因素。根据数据分析和访谈结果提出了四条教学策略:1、注重审题,获取有效信息;2、原型引入,提升识图效率;3、借助图形,建构分析模型;4、重视图像,聚焦生成应用。
二、评价试卷质量的层次分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价试卷质量的层次分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分析模型探索——以八年级期末科学考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关键能力指向的质量分析模型设计 |
二、基于关键能力指向的命题设计与评估 |
(一)命题设计 |
1. 关键能力命题设计 |
2. 关键能力小题设计 |
(二)命题评估 |
1. 学生能力信息量 |
2. 易猜度和区分度 |
3. 不同性别学生能力与题目易猜度区分度统计 |
三、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质量分析 |
1.总分离散比较 |
2.学校各关键能力与区常模的比较 |
3.多校区/同类学校关键能力比较 |
4.班级各关键能力比较 |
5.关键能力指向的小题分析 |
四、考试命题与质量分析的模型探索思考 |
(6)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以考试制度史为对象的研究 |
2.2 以课程标准为对象的研究 |
2.3 以民国国立大学入学招生考试为对象的研究 |
3 壬戌学制颁布前试题分析(1912-1922) |
3.1 分期原因 |
3.2 学制变迁 |
3.3 课程标准 |
3.4 考试制度以及考试范围 |
3.5 典型试题分析 |
3.5.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数学试卷举例 |
3.5.2 试卷特点 |
3.5.3 各分支学科试题分析 |
4 壬戌学制颁布后试题分析(1923-1937) |
4.1 学制变迁 |
4.2 课程标准演变过程 |
4.2.1 课程纲要时期(1922-1927) |
4.2.2 课程标准时期(1928-1937) |
4.3 考试制度与范围 |
4.4 典型试题举例 |
4.4.1 试卷特点 |
4.4.2 各分支学科试题分析 |
5 统一招生时期试题分析(1937-1940) |
5.1 课程标准 |
5.2 制度、考试范围 |
5.3 典型试卷举例 |
5.3.1 甲组(第二组) |
5.3.2 乙组(第一组)试题举例分析 |
5.3.3 丙组(第三组)试题 |
6 基于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定量分析 |
6.1 一致性分析 |
6.2 韦伯一致性分析范式 |
6.2.1 韦伯一致性分析基本框架 |
6.2.2 本土化改造 |
6.2.3 编码方法及资料整理的方法 |
6.2.4 试卷编码过程说明 |
6.2.5 统计资料整理的过程 |
6.2.6 一致性统计整体分析 |
6.2.7 结论 |
6.3 综合难度系数模型定量分析 |
6.3.1 基于AHP的权重计算方法 |
6.3.2 各因素的权重系数计算 |
6.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6.3.4 统一招生时期综合难度系数分析 |
6.4 综合难度系数比较 |
6.4.1 数据收集 |
6.4.2 不同难度因素比较 |
6.4.3 综合难度差异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壬戌学制前1912-1922 年典型试卷 |
附录2 壬戌学制颁布后1923-1937 年典型试卷 |
附录3 统一招生时期试卷(第二组) |
附录4 《高级中学正式课程标准》内容 |
附录5 《高级中学普通科算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
附录6 《高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内容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7)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北师大版和湘教版“几何与代数”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材 |
2.1.2 习题 |
2.1.3 课程标准 |
2.1.4 一致性 |
2.2 文献综述 |
2.2.1 高中数学教材研究现状 |
2.2.2 高中数学教材习题研究现状 |
2.2.3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2.2.4 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现状 |
2.2.5 已有研究的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模型 |
3.1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 |
3.1.1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的理念 |
3.1.2 SEC一致性分析程序和方法 |
3.2 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框架 |
3.2.1 几个学习评价模型的分析 |
3.2.2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框架 |
3.3 理论模型的应用 |
3.3.1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的应用 |
3.3.2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的应用 |
3.4 理论模型的融合 |
3.4.1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SEC一致性分析模型的构建 |
3.4.2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SEC一致性分析模型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1.1 教材与课标的选取 |
4.1.2 具体内容的选取 |
4.2 研究工具 |
4.2.1 内容主题的划分 |
4.2.2 认知水平的划分 |
4.2.3 一致性分析框架的确定 |
4.3 研究对象的编码 |
4.3.1 课程标准的编码 |
4.3.2 高中数学教材习题的编码 |
4.4 研究信度与效度 |
4.4.1 研究信度 |
4.4.2 研究效度 |
4.5 数据整理 |
4.5.1 课程标准的数据统计 |
4.5.2 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数据统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果 |
5.1 一致性系数分析 |
5.1.1 一致性系数P值的计算 |
5.1.2 临界值P0 的确定 |
5.1.3 统计学上的显着一致性判断 |
5.2 内容主题分布 |
5.2.1 总体维度下的内容主题分布 |
5.2.2 认知水平维度下的内容主题分布 |
5.2.3 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的内容主题分布 |
5.3 认知水平分布 |
5.3.1 总体的认知水平分布 |
5.3.2 认知水平维度下的认知水平分布 |
5.3.3 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的认知水平分布 |
5.4 曲面图分析 |
5.4.1 总体维度的曲面图分析 |
5.4.2 认知水平维度下的曲面图分析 |
5.4.3 数学核心素养维度的曲面图分析 |
5.5 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分布 |
5.5.1 数学核心素养分布 |
5.5.2 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分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思考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总体的一致性水平特征 |
6.1.2 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特征 |
6.1.3 各数学核心素养的一致性水平特征 |
6.1.4 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分布特征 |
6.2 思考 |
6.2.1 影响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
6.2.2 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
6.2.3 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
6.2.4 影响基础教育的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
6.3 建议 |
6.3.1 提升教材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 |
6.3.2 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和修订 |
6.3.3 重视素养的均衡分布及素养高级水平考查 |
6.3.4 深入研制本土化的一致性水平分析工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课程标准编码表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模型建构是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思维 |
1.1.2 学生形成模型建构思维是物理教育教学的培养方向 |
1.1.3 运用模型建构进行教学是物理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关于模型的研究 |
1.5.2 关于模型建构的研究 |
1.5.3 关于模型建构教学的研究 |
1.5.4 关于模型建构视域下的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 |
1.5.5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模型建构 |
2.1.2 教学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模教学理论 |
2.2.2 发生认识论 |
第三章 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的理性探讨 |
3.1 模型的内涵实质 |
3.1.1 模型的内涵 |
3.1.2 模型的分类 |
3.1.3 模型的特点 |
3.1.4 模型与物理概念的关系 |
3.2 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 |
3.2.1 模型建构的内涵 |
3.2.2 模型建构与物理概念教学的关系 |
3.2.3 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的特征与原则 |
3.2.4 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 |
第四章 基于模型建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框架构建 |
4.1 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
4.1.1 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需求 |
4.1.2 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目标 |
4.1.3 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评价 |
4.2 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框架图 |
第五章 基于模型建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目的 |
5.1.2 样本选取 |
5.1.3 实验方法 |
5.2 研究过程 |
5.2.1 问卷编制 |
5.2.2 实验过程 |
5.2.3 试卷测评情况分析 |
5.2.4 问卷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及反思 |
5.3.1 实验结果 |
5.3.2 实验反思 |
5.4 教学建议 |
5.4.1 更新教学理念,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
5.4.2 重视课前准备,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
5.4.3 关注学生差异,加强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 |
5.4.4 提升专业能力,科学引导学生建模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高中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习题 |
附录三:《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习题 |
附录四:《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
附录五:《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基于PISA理念的高中化学情境试题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发展的需要 |
1.1.2 PISA科学素养与核心素养理念相契合 |
1.1.3 试题应用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有关PISA测评的研究 |
1.2.1.1 国内研究现状 |
1.2.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有关化学情境试题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及目标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标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PISA科学素养测评的理论研究 |
2.1.1 PISA测评项目的介绍 |
2.1.2 PISA科学素养的测评框架 |
2.1.3 PISA情境试题的研究 |
2.2 化学情境试题的基础研究 |
2.2.1 化学情境试题 |
2.2.2 化学情境试题的分类 |
2.2.3 化学试题情境的来源 |
2.2.4 化学情境试题的功能 |
2.2.5 化学情境试题编制原则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3.2 情境认知理论 |
3 高中化学情境试题命题矩阵表的建立 |
3.1 情境试题命题矩阵表的初建 |
3.2 情境试题命题矩阵表的修正 |
3.3 情境试题命题矩阵表的建立 |
4 高中化学情境测试题的编制——以必修第一册为例 |
4.1 测试目标的确定 |
4.1.1 测试对象、内容的选择 |
4.1.2 测试对象情况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问卷维度和问题的设计 |
(4)问卷的信效度检测 |
(5)问卷的发放回收及结果统计 |
(6)调查结果小结 |
4.2 试题命制要求 |
4.3 试题情境的选择 |
4.4 情境试题的编制 |
4.5 试题的优化与修订 |
4.6 组卷 |
4.7 评分标准的制定 |
5 实测与测试结果分析 |
5.1 试卷实际测量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5.2.1 试卷质量定量分析 |
(1)难度分析 |
(2)区分度分析 |
(3)信度分析 |
(4)小结 |
5.2.2 试卷质量的定性分析 |
(1)访谈提纲 |
(2)访谈结果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PISA2015 对学生认知的水平划分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学生调查问卷试测原始数据 |
附录4 学生调查问卷正式测试原始数据 |
附录5 初次编制的高一年级化学周测卷 |
附录6 修正后用于测试的高一年级化学周测卷 |
附录7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附录8 高一(6)班学生测试原始分数 |
致谢 |
(10)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统计分析 ——以近五年35套高考物理试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课标重视 |
1.1.2 高考常见 |
1.1.3 实践需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理论研究 |
2.1 物理图类试题的概念和分类 |
2.1.1 概念界定 |
2.1.2 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SOLO分类评价理论 |
2.2.2 图形表征与问题解决理论 |
3 近五年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分布统计 |
3.1 试题样本筛选 |
3.1.1 确定题目编码规则 |
3.1.2 制定筛选标准 |
3.1.3 实施筛选 |
3.2 高考物理单一型图类试题分布统计 |
3.2.1 2016 年单一型图类试题分布统计 |
3.2.2 2017 年单一型图类试题分布统计 |
3.2.3 2018 年单一型图类试题分布统计 |
3.2.4 2019 年单一型图类试题分布统计 |
3.2.5 2020 年单一型图类试题分布统计 |
3.3 高考物理综合型图类题分布统计 |
4 近五年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数据分析 |
4.1 数量分析 |
4.1.1 数量统计 |
4.1.2 数量变化 |
4.2 分值分析 |
4.2.1 分值统计 |
4.2.2 分值变化 |
5 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内容分析 |
5.1 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内容分析框架 |
5.1.1 制定目的 |
5.1.2 分析依据 |
5.1.3 分析思路 |
5.2 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范例分析 |
5.2.1 范例遴选 |
5.2.2 实物效果图形题的范例分析 |
5.2.3 实验装置图形题的范例分析 |
5.2.4 函数曲线图像题的范例分析 |
5.2.5 情境示意图形题的范例分析 |
5.2.6 电路示意图形题的范例分析 |
5.2.7 综合型图类试题的范例分析 |
5.3 整体内容分析 |
5.3.1 内容统计 |
5.3.2 内容变化 |
6 高中物理图类试题教学现状研究 |
6.1 访谈过程设计 |
6.1.1 访谈目的 |
6.1.2 访谈对象 |
6.1.3 访谈过程 |
6.2 访谈结果分析及总结 |
6.2.1 访谈结果呈现及分析 |
6.2.2 图类试题教学现状总结 |
7 高中物理图类试题的教学策略 |
7.1 注重审题,获取有效信息 |
7.1.1 汇总显性信息,完成图文转换 |
7.1.2 理解隐性信息,突破思维障碍 |
7.2 原型引入,提升识图效率 |
7.2.1 以实物实例为原型引入,排除学生信息盲区 |
7.2.2 以实验装置为原型引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
7.3 借助图形,建构分析模型 |
7.3.1 借助图形,探寻几何关系 |
7.3.2 借助图形,直观动态变化 |
7.4 重视图像,聚焦生成应用 |
7.4.1 重视实验数据处理,经历图像生成 |
7.4.2 合理应用图像信息,准确提取信息 |
8 结论、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数据分析结果 |
8.1.2 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内容分析结果 |
8.1.3 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考物理知识清单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评价试卷质量的层次分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分析模型探索——以八年级期末科学考试为例[J]. 孔建美,鲍雯雯,傅建锋. 考试研究, 2021(05)
- [2]教育数据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题库类产品为例[D]. 史蒙.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3]新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设计特点及价值取向研究[D]. 王梓琪.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罗刚.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考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函数”部分为例[D]. 包荣环.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6]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D]. 徐思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北师大版和湘教版“几何与代数”内容为例[D]. 吴晓红.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模型建构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研究[D]. 贺文佼.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9]基于PISA理念的高中化学情境试题编制研究[D]. 匡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高考物理图类试题的统计分析 ——以近五年35套高考物理试卷为例[D]. 李如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