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斑蝥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株生长和侵袭的影响

去甲斑蝥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株生长和侵袭的影响

一、去甲斑蝥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生长及侵袭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亚男[1](2020)在《蒙药阿拉嘎-斑布有效成分斑蝥素的提取及其对胃癌AGS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蒙药阿拉嘎-斑布有效成分斑蝥素对胃癌AGS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对斑蝥素作用于胃癌AGS细胞后差异mRNA组的分析,进—步探讨斑蝥素对胃癌AGS细胞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为斑蝥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的阐明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研究方法 采用热回流法、冷浸法及混合提取法提取阿拉嘎-斑布虫体有效成分斑蝥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纯度进行分析后,将混合提取法提取的斑蝥素作用于胃癌AGS细胞,通过CCK-S法检测其对胃癌AGS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测定48h的IC50值。将IC50浓度作用于胃癌AGS细胞48h后,利用划痕愈合实验观察提取物斑蝥素对胃癌AGS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观察提取物斑蝥素对胃癌AGS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结合Annexin V-APC&PI双染法观察提取物斑蝥素对胃癌AGS细胞凋亡的影响;PI-FACE检测提取物斑蝥素对胃癌AGS细胞周期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斑蝥素作用前后胃癌AGS细胞转录组的变化水平情况,筛选出差异表达mRNA,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析差异表达mRNA在抗胃癌过程中可能参与的分子功能、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结果 经比较,混合提取法对斑蝥素的提取效果最好,纯度最高可达到87.8%。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蒙药阿拉嘎-斑布有效提取物斑蝥素可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并呈—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经计算斑蝥素48h IC50值为6.948μmol/L。6.948μmol/L斑蝥素作用于胃癌AGS细胞48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凋亡细胞,Annexin V-APC&PI双染法及PI-FACS检测显示斑蝥素可诱导胃癌AGS细胞早、晚期凋亡并使G2/M期阻滞,与Blank组相比细胞凋亡率由2.47%增高至5.63%(P<0.05),G2/M期细胞占比由10.01%增高至15.25%(P<0.01)。经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共发现差异表达mRNA9623个,其中4669个表达上调,4954个表达下调,根据mRNA差异表达谱,提高筛选标准,筛选出差异倍数log2(FoldChange)>2,pa.dj<0.05的mRNA 3180个,其中1517个上调,1663个下调,通过文献查阅并结合富集分析结果挑选出19个可能是斑蝥素作用于胃癌AGS细胞关键应答基因的mRNA,其中8个上调和11个下调。结论混合提取法是从阿拉嘎-斑布虫体提取斑蝥素的有效方法。斑蝥素在6.948 μmoL/L时可抑制胃癌细胞AGS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这可能与斑蝥素诱导胃癌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有关。斑蝥素作用后引起胃癌细胞mRNA表达模式的改变,这些差异基因可通过多种生物途径影响胃癌增殖、侵袭等过程。经筛选并结合文献,发现斑蝥素可能是通过上调MAP2K、CDKN1A、RASI)1、DDIT4和下调ZNF121、STAT1、CDK1发挥对胃癌增殖、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调控作用。

李朝燕,韩晨,赵爱光[2](2019)在《中医药治疗胆囊癌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胆囊癌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常被延误,预后极差,中医药是胆囊癌综合治疗的重要途径。中医药治疗胆囊癌的相关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新生、抗细胞侵袭转移、诱导细胞自噬、逆转多药耐药、增强放化疗敏感性等。阐述中医药治疗胆囊癌的机理,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目前,文献报道多以中药单体为多,复方较少。如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药理基础实验,对中药复方抗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叶彤,陈文凤,李琳,张宸豪[3](2019)在《去甲斑蝥素抗肿瘤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去甲斑蝥素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抗肿瘤药物,对肝癌、胃癌、食管癌等治疗都具有显着疗效,并且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细胞侵袭、抑制肿瘤细胞DNA复制和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等有关。本文将近年来去甲斑蝥素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及前景进行综述。

朱治法,苏丽,夏霖,张兴龙,张梅,李平[4](2019)在《中药有效成分抗胆囊癌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囊癌恶性程度高,有效的治疗药物少。中药因其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且毒副作用较小的优势受到诸多研究者关注。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在胆囊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的实验研究已走向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实验研究的机制可概括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转移和迁徙、影响信号传导通路、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现有的实验研究表明中药有效成分抗胆囊癌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中药有效成分虽然显示出抗肿瘤活性,但具体化学分子结构不甚明确;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体外细胞实验水平,动物体内实验研究较少,未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当前,中药抗胆囊癌的机制大部分为经典的信号通路,下一步可寻找新的信号通路及新的作用靶点。另外,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增加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的研究,进一步发挥传统中医药抗肿瘤的优势。该文根据现有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有利于研究者了解中药有效成分在胆囊癌实验研究的现状以便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孙致保,夏黎明,张东伟[5](2017)在《中药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简称胆系肿瘤)是源于胆道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临床上有肝内、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3种。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进入晚期阶段,预后差,并且运用化疗效果差,而中药在胆系肿瘤的应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抑癌基因突变、联合化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多药耐药逆转作用、促进细胞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调控细胞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转移等机制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李嘉懿[6](2017)在《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制备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并探讨其对体外培养的人胆囊癌GBC-SD细胞株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为白藜芦醇的临床应用及胆囊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使用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利用粒径仪及HPLC检测其表征及质量,将实验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5-Fu)、白藜芦醇组、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颗粒组、空白纳米粒组,并利用CCK-8及RT-PCR评估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不同浓度及药物组对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本文以RES为模型药物,采用去溶剂-化学交联法成功制备RES-BSANP,测得该纳米平均粒径为363.8nm,平均载药量为5.97%,平均包封率为37.40%,其水溶性较游离RES提高16倍。(2)空白纳米粒组对GBC-SD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而三种药物组在1080μg/ml浓度区间对GBC-SD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与RES相比,在2080μg/ml浓度时5-Fu与RES-BSANP对胆囊癌GBC-SD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强。(3)5-Fu、RES及其白蛋白纳米制剂均能通过上调胆囊癌GBC-SD细胞中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mRNA的相对表达量,促进胆囊癌细胞凋亡。结论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对胆囊癌GBC-SD细胞株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相较于单独的白藜芦醇要更强,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有关。

乐爱平[7](2016)在《慢性血吸虫肝病致凝血—纤溶失衡结构方程模型及斑蝥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慢性血吸虫肝病致凝血-纤溶失衡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目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凝血/抗凝血系统失衡及纤溶系统异常,以阐明晚期慢性血吸虫病患者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升高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择150例慢性血吸虫病组(慢血组)患者,90例晚期慢性血吸虫病组(晚血组)患者及69例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 complex,PAP)、纤溶酶原(plasma plasminogen,PLG)、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的含量;免疫比浊法检测D-D含量,凝固法检测第8因子(factorⅧ,FⅧ)活性,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PLG、蛋白S(protein S,PS)、蛋白C(protein C,PC)活性;结合患者肝功能、凝血四项、肝纤维化四项和血常规资料分析不同组别患者凝血/抗凝血系统失衡及纤溶系统异常情况;利用AMOS软件对“慢性血吸虫病分期-(凝血-纤溶)-D-D”路径机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和验证。结果慢血组患者FⅧ、PAP、D-D、tPA及u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晚血组明显高于慢血组;而at-iii、蛋白c、蛋白s、at、plg和pai1水平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晚血组明显低于慢血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慢性血吸虫病患者随着分期与病情进展,机体凝血/抗凝血失衡致高凝状态,进而引起纤溶代偿性亢进,最终导致晚期患者产生高水平d-d的推测理论模型建立“慢性血吸虫病分期-(凝血-纤溶)-d-d”结构方程模型路径,通过最大似然法估计路径系数。通过amos软件模拟和计算,各参数与慢性血吸虫病分期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通过卡方检验(χ2=28.768,p=0.274)、拟合度分析(nfi=0.957)及路径系数显着性分析(p<0.001),证实了该结构方程模型收敛程度高,拟合度好,参数合理。结论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验证,慢性血吸虫病,尤其是晚期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由于凝血/抗凝血系统失衡导致机体高凝血状态而形成血管内血栓,进而引起纤溶系统亢进,d-d水平升高,以维持机体血流畅通,明确了慢性血吸虫病d-d水平升高的发生机制,即慢性血吸虫病随着分期与病情进展通过凝血-纤溶系统介导上调d-d水平,且纤溶系统在上调d-d过程中占主要优势,机体的纤溶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慢性血吸虫病分期。第二部分斑蝥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慢性血吸虫病病情的恶化可发展成为肝癌,斑蝥素具有抗肿瘤活性,本研究旨在揭示斑蝥素对肝癌细胞系hepg2中肝癌干细胞(hepaticcancerstemcells,hcscs)细胞增殖,自我更新能力,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的作用机制,为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珠分选法从肝癌细胞系HepG2中分离出CD133+HCSCs,并用流式细胞法检测CD133+表达,然后用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DMEM培养基培养;其次,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体外成球实验检测细胞自我更新,WB检测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以评价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再者,采用WB检测组蛋白H2AX、H3,Myt1,cyclin A2,cyclin B1,p53和cdc2(Tyr 15)等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并运用流式细胞仪评价细胞周期分布;最后,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运用流式细胞仪与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133+HCSCs的细胞凋亡状态。结果斑蝥素能抑制CD133+HCSCs的细胞活力且存在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P<0.05)?同时,斑蝥素能抑制CD133+HCSCs的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用斑蝥素处理细胞48h,分别在5和20μM的浓度时对CD133+HCSCs和亲代细胞的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抑制最明显;斑蝥素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下调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与亲代细胞相比,斑蝥素处理HCSCs 48h后可以上调H2AX,Myt1,cyclin A2,cyclin B1,p53和cdc2(Tyr 15)等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流式细胞法检测发现斑蝥素在5μM时可以显着提高HCSCs G2/M期细胞数量,降低G1期细胞数量,并且也可以显着提高CD133+HCSCs的细胞凋亡比例。结论斑蝥素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系HepG2中CD133+HCSCs的细胞增殖,自我更新,促使细胞停滞于G2/M并诱导细胞凋亡,为斑蝥素对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刘学森[8](2015)在《去甲斑蝥素联合槲皮素抗膀胱肿瘤效应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去甲斑蝥素(NTCD)联合槲皮素(QUE)对膀胱癌细胞的凋亡与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为治疗人膀胱肿瘤提供新的中药复方剂型。方法:体外实验部分:通过使用不同药物浓度的去甲斑蝥素联合槲皮素作用人膀胱癌T24细胞和鼠MB49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取不同作用时间的细胞进行LDH释放实验,检测药物对两种膀胱癌细胞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并计算凋亡率和坏死率,进而筛选出两药联合抑制膀胱瘤细胞的最佳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FCM检测最佳药物浓度两药联合对T24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8、9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及survivin表达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去甲斑蝥素联合槲皮素通过免疫细胞介导的间接细胞毒作用。动物实验部分:建立Bcl/6小鼠膀胱癌皮下种植瘤模型,联合组用筛选出的最佳复合药物浓度进行瘤旁皮下注射,同时设立单药组和阴性对照。期间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和肿瘤生长情况,2W后切取肿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对组织标本切片行HE染色并于镜下行常规病理观察。10倍最佳抑制细胞增殖浓度的NTCD联合QUE行小鼠腹腔注射及膀胱灌注,观察对小鼠心、肝、脾、肺、肾、膀胱等重要脏器的影响。结果:(1)NCTD和QUE在体外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和鼠MB49细胞均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对膀胱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明显强于单药(p<0.05),在一定时间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时间-浓度效应关系,最佳两药联合浓度为NCTD 60umol/L+Que 100umol/L;(2)流式细胞计数也证实两药联合应用对膀胱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强于单药,NCTD和QUE分别阻滞细胞于G2/M期期和S期,两药联合后多集中于G2/M期;(3)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8、9酶活性逐渐增加,24h caspase-3最先达到高峰,而caspase-8、caspase-9出现高峰时间为36h,其中caspase-8活性较caspase-9活性高;(4)Western blot显示单药组和两药联合组T24细胞与阴性对照组相比Bcl-2表达减弱,Bax表达增强,survivin表达增强,但联合组作用更明显;(5)酶联免疫法检测两药联合对TNF-a的作用发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单药NCTD组可明显增加TNF-a的释放,而QUE,甚至比阴性对照组偏低,联合组促进TNF-α释放的作用明显优于QUE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但低于NCTD组;对IL-2刺激作用发现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联合组对TNF-a的刺激作用也逐渐增强,24h高出阴性对照组2倍,与单药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随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6)Bcl/6小鼠膀胱癌皮下种植瘤瘤周注射,单药组抑瘤率NCTD和QUE分别为28%和32%,两药联合组抑瘤率高达48%。(7)安全性分析中,10倍细胞最佳药物浓度NTCD联合QUE腹腔注射及膀胱灌注,小鼠一般情况好,重要脏器病理切片染色未见明显明显损害。结论:NCTD和QUE在体外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和鼠MB49细胞均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对膀胱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明显强于单药(p<0.05),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呈时间-效应关系和浓度-效应关系,于细胞周期的G2/M有阻滞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激活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cl-2减弱,Bax和survivin增强有关;两药联合可促进TNF-a和IL-2免疫因子的释放;动物实验分别进行了BCL/6小鼠膀胱癌皮下种植瘤模型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证实Bcl/6小鼠膀胱癌皮下种植瘤模型造模简洁高效。两药联合皮下注射具有明显的抗小鼠膀胱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诱发肿瘤细胞凋亡;10倍正常剂量下NCTD联合QUE腹腔注射无明显毒副作用,未见明显的脏器损害。

范跃祖[9](2014)在《从胆囊癌的一种新血供方式——血管生成拟态看胆囊癌诊疗观点改变》文中研究指明从胆囊癌的一种新的血液供应方式——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论述胆囊癌诊疗观点的改变。1994.1—2000.12同济医院确诊的74例原发性胆囊癌标本及其临床病理学和人口统计学资料;H&E染色+CD31/PAS双重染色(Envision法),胆囊癌VM(+)/(-)临床参数单/多因素、Cox模型风险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细胞、动物实验:胆囊癌GBC-SD、SGC-996细胞二/三维培养,侵袭力、迁移力、VM形成测定和倒置光显微镜、透射/扫描电镜VM形态学观察以及动态磁共振荷瘤鼠胆囊癌移植瘤血流动力学检测。信号通道研究:胆囊癌细胞三维培养和裸鼠移植瘤VM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QRT-PCR检测,以探讨相关信号通道。13.5%(10/74)胆囊癌存VM,其中4.3%(13/306)管腔内含红细胞,即胆囊癌VM是高倍光学显微镜下由胆囊癌细胞围成管腔、内衬癌细胞而非血管内皮细胞、有圈PAS阳性界膜分隔、腔内含红细胞的管道结构;VM(+)胆囊癌腺癌居多,有较高的血行转移机会;VM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VM存在胆囊癌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体外胆囊癌GBC-SD细胞三维培养、荷瘤鼠胆囊癌石蜡切片经H&E染色和CD31/PAS双重染色,光/电镜观察,85.7%存在VM,其VM结构与临床结果一致;MRI增强扫描提示,荷瘤裸鼠胆囊癌移植瘤中心或瘤体周围存在VM血供而不致出现肿瘤坏死而呈现MRI强化信号。发现胆囊癌存在VM-相关PI3-K/MMPs/Ln-5γ2和Eph A2/FAK/Paxillin信号通路。高侵袭胆囊癌存在VM这一特殊生物学特性。因高侵袭胆囊癌VM不能被常规病理学检测,故建议对临床恶性程度高、易血行转移、预后差胆囊癌,常规开展胆囊癌标本CD31/PAS双重染色检查。对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辅助化疗+抗血管生成靶向疗效差者,应考虑存在VM,采取针对性的"抗血管生成拟态"辅助治疗。

孙伟,范跃祖,张文忠,葛春燕,赵凤娣,周婷婷,宁艳霞[10](2012)在《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细胞体外模拟血管生成拟态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对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系体外三维培养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学影响。方法 Transwell小室及鼠尾Ⅰ型胶原收缩试验测定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迁徙力,运用Matrigel胶、鼠尾Ⅰ型胶原三维培养基质建立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三维培养模型,观察细胞侵袭力高低与血管生成拟态相关性,并运用电镜、光镜观察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学构成;在三维培养模型中加入NCTD后动态观察NCTD对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影响。结果①GBC-SD胆囊癌细胞侵袭迁徙能力显着高于SGC-996胆囊癌细胞(P=0.0013),高侵袭GBC-SD胆囊癌细胞在Matrigel胶、鼠尾Ⅰ型胶原三维培养基质中均能形成管状结构,而低侵袭SGC-996胆囊癌细胞不能形成管状结构②第1天至第4天,GBC-SD TIMP2干预组收缩指数明显低于GBC-SD组(F=353.88,P<0.0001;F=525.8,P<0.0001;F=190.02,P=0.0002;F=196.26,P=0.0002),高侵袭性GBC-SD细胞收缩指数显着高于低侵袭性SGC-996细胞(F=318.73,P<0.0001;F=911.25,P<0.0001;F=268.88,P<0.0001;F=243.14,P<0.0001);仅第2天,GBC-SD TIMP1干预组收缩指数显着低于GBC-SD组(F=52.66,P=0.0019)③NCTD可抑制胆囊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促使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三维培养基质中管道形成。结论三维培养模型能模拟体内细胞生长条件,GBC-SD胆囊癌细胞侵袭迁徙能力显着高于SGC-996胆囊癌细胞并能在三维培养基质中形成管状结构,NCTD能抑制胆囊癌细胞体外血管生成拟态形成。

二、去甲斑蝥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生长及侵袭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甲斑蝥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生长及侵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蒙药阿拉嘎-斑布有效成分斑蝥素的提取及其对胃癌AGS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mRNA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蒙药阿拉嘎-斑布有效物质提取及其对消化系统肿瘤的作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2)中医药治疗胆囊癌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增殖
2 诱导细胞凋亡
3 影响细胞侵袭转移
4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5 诱导细胞自噬
6 逆转多药耐药
7 增强放化疗敏感性
8 结语

(3)去甲斑蝥素抗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NCTD作用机制
    1.1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1.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1.3 抗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
    1.4 影响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
    1.5 NCTD抑制肿瘤细胞DNA复制
2 NCTD的临床应用
    2.1 抗肿瘤作用
    2.2 升高白细胞作用
    2.3 抗纤维化作用
3 结语

(4)中药有效成分抗胆囊癌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3 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和迁徙
4 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5 抗肿瘤血管生成
6 总结与展望

(5)中药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联合化疗可增强抗癌作用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多药耐药逆转作用
对细胞表达有促进作用
诱导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调控细胞信号通路
抑制肿瘤转移
展望

(6)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检测
    1 材料和仪器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RES-BSANP
        2.2 激光粒度仪检测粒子粒径
        2.3 HPLC检测RES-BSANP的包封率、载药量
        2.4 纳米粒溶解度计算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颗粒对人胆囊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1 材料和仪器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传代与冷冻
        2.2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
        2.3 RT-PCR检测细胞Caspase-3/8/9 mRNA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CCK-8 检测GBC-SD细胞增殖率
        3.2 RT-PCR检测Caspase-3/8/9mRNA表达的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慢性血吸虫肝病致凝血—纤溶失衡结构方程模型及斑蝥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写参照表
第一部分 慢性血吸虫肝病致凝血-纤溶失衡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第1章 简介
        1.1 慢性血吸虫病概述
        1.2 慢性血吸虫病凝血-纤溶的研究进展
        1.2.1 机体凝血-纤溶机制
        1.2.2 机体凝血-纤溶异常原因
        1.2.3 慢性血吸虫病凝血-纤溶异常
        1.2.4 晚期慢性血吸虫患者凝血功能障碍
        1.3 慢性血吸虫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
        1.4 结构方程模型
        1.4.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1.4.2 结构方程模型在医药的应用
        1.4.3 结构方程模型出现在应用程序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4.4 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热点和难点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慢性血吸虫肝病致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对象
        2.1.2 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不同组别患者血常规?肝功能?AFP?肝纤维化四项及凝血四项结果
        2.2.2 不同组别患者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抗纤溶因子水平
        2.2.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3 讨论
        2.3.1 慢性血吸虫病致凝血-纤溶系统失衡检测指标分析
        2.3.2 慢性血吸虫病致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二部分 斑蝥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3章 前言
        3.1 晚期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可诱发肝癌
        3.2 斑蝥素治疗肝癌的最新进展
        3.2.1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
        3.2.2 斑蝥素的应用与展望
        3.3 斑蝥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3.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4章 斑蝥素通过阻滞肝癌干细胞在G2/M期以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4.1.4 Western Blot法
        4.1.5 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4.1.6 Annexin V/PI双染色FCM法检测细胞凋亡
        4.1.7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从肝癌细胞系HepG2中分选的CD133+ HCSCs较亲代细胞具有更强自我更新能力
        4.2.2 斑蝥素可以抑制CD133+ HCSCs的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
        4.2.3 斑蝥素通过Wnt/β-catenin介导下调 β-catenin和cyclin D1 的表达,抑制CD133+ HCSCs的自我更新
        4.2.4 斑蝥素促使CD133+ HCSCs的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
        4.2.5 斑蝥素对CD133+ HCSCs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调控
        4.2.6 斑蝥素诱导CD133+ HCSCs的细胞凋亡
        4.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与荣誉
综述 斑蝥素及斑蝥素类衍生物研究概况
    1 斑蝥素的研究概况
        1.1 斑蝥素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1.2 斑蝥素的提取
        1.3 斑蝥素的活性、抗癌机制及临床功效
    2 斑蝥素类衍生物研究概况
        2.1 去甲斑蝥素抗癌活性及机理研究概况
        2.2 斑蝥酸钠的研究概况
        2.3 其他斑蝥素类合成物
    参考文献

(8)去甲斑蝥素联合槲皮素抗膀胱肿瘤效应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去甲斑蝥素联合槲皮素抗膀胱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和试剂
        1.1.2 试剂配制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去甲斑鳌素联合槲皮素治疗膀胱肿瘤的动物实验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对象和试剂
        2.1.2 实验试剂配制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去甲斑蝥素抗肿瘤作用的体内外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从胆囊癌的一种新血供方式——血管生成拟态看胆囊癌诊疗观点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 胆囊癌的生物学特性和诊治困惑
2 胆囊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现
    2.1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液供应
    2.2 胆囊癌 VM 的发现
        2.2.1 临床发现
        2.2.2 细胞实验验证
        2.2.3 动物实验验证
        2.2.4 分子机制研究
3 从胆囊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现看胆囊癌诊疗观念改变
    3.1 胆囊癌的特殊恶性生物学特性
    3.2 胆囊癌诊断启示
    3.3 胆囊癌综合治疗启示

(10)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细胞体外模拟血管生成拟态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胆囊癌细胞株
        1.1.2 药物与抗体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胆囊癌GBC-SD、SGC-996细胞侵袭迁移力测定
        (1) GBC-SD、SGC-996细胞二维培养
        (2) GBC-SD、SGC-996细胞Transwell小室侵袭力测定
        (3) GBC-SD、SGC-996细胞胶原收缩实验即迁移力测定
        1.2.2 胆囊癌细胞三维培养体外模拟VM及其干预实验
        (1) GBC-SD、SGC-996细胞三维培养
        (2) 体外模拟VM干预实验
        1.2.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胆囊癌GBC-SD、SGC-996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2.1.1 胆囊癌GBC-SD、SGC-996细胞侵袭力
        2.1.2 胆囊癌GBC-SD、SGC-996细胞迁移力
    2.2 胆囊癌细胞体外模拟VM及NCTD对其的影响
        2.2.1 胆囊癌GBC-SD、SGC-996 细胞三维培养和体外模拟VM
        2.2.2 NCTD对胆囊癌GBC-SD细胞体外模拟VM的抑制作用
3 讨论
    3.1 胆囊癌细胞三维培养体外模拟VM
    3.2 NCTD对胆囊癌细胞体外模拟VM的抑制作用

四、去甲斑蝥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生长及侵袭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蒙药阿拉嘎-斑布有效成分斑蝥素的提取及其对胃癌AGS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mRNA表达谱的影响[D]. 吴亚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2]中医药治疗胆囊癌的实验研究进展[J]. 李朝燕,韩晨,赵爱光. 江苏中医药, 2019(09)
  • [3]去甲斑蝥素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 叶彤,陈文凤,李琳,张宸豪.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9(04)
  • [4]中药有效成分抗胆囊癌的实验研究进展[J]. 朱治法,苏丽,夏霖,张兴龙,张梅,李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23)
  • [5]中药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J]. 孙致保,夏黎明,张东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10)
  • [6]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研究[D]. 李嘉懿.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慢性血吸虫肝病致凝血—纤溶失衡结构方程模型及斑蝥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D]. 乐爱平. 南昌大学, 2016(01)
  • [8]去甲斑蝥素联合槲皮素抗膀胱肿瘤效应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 刘学森.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5)
  • [9]从胆囊癌的一种新血供方式——血管生成拟态看胆囊癌诊疗观点改变[J]. 范跃祖.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4(03)
  • [10]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细胞体外模拟血管生成拟态的抑制作用[J]. 孙伟,范跃祖,张文忠,葛春燕,赵凤娣,周婷婷,宁艳霞.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2(02)

标签:;  ;  ;  ;  ;  

去甲斑蝥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株生长和侵袭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