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化学基地及03-7、03-8、03-9项目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选

科学与化学基地及03-7、03-8、03-9项目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选

一、理科化学基地及03-7、03-8、03-9项目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登(论文文献综述)

马力[1](2016)在《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方式由以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需求拉动向供给驱动转变。供给驱动的核心是效率的提升,而效率提升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而非物质资本。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之一,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源泉,决定劳动者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效率有决定性意义,对于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化视角,围绕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三者的辩证关系,在对MRW模型进行推导及验证“三结构”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和门限值回归的方法,检验“三结构”之间的实际交互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各自有独立的演进规律。高等教育结构的演进因大学的起源不同,其结构演进受不同因素主导。但随着各国对于经济增长重视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社会职能日益突出。第二,从中国现阶段的情况看,高等教育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制度性改革密切相关,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内部层次结构不断提高,管理出现地方化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中国产业结构演进速度较快,三次产业已经显现出“三二一”良性结构。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其结构性矛盾较大,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明显。第三,从理论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都是经济增长的供给侧要素。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本质上都是产业的结构,分别是产业的投入和产出结构,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通过劳动者就业而进入产业。因此,“三结构”中产业结构是最终归宿,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则从投入的角度影响产业结构,同时也受产业结构变动的制约。“三结构”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传导关系。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工业化水平不高,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入要素数量增加驱动,产业结构受需求影响带动就业结构调整,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当经济增长进入高级阶段时,工业化进入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受新古典经济增长阶段中物质资本投入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加之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人力资本成为最主要的驱动要素。此时应提高高等教育结构的活力,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促进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四,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发现,高等教育结构对于第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下降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是负向的。与现有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和程度要求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还应至少提高12%,也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应尽快由大众教育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过渡。另外,通过对“三结构”Moore值计算发现,2001年-2013年间高等教育结构相对僵化。同时“三结构”Moore值的灰色关联度测算说明,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关系仍处于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并且受到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期较长。中国高等教育的活力较低,不利于未来经济的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形成。第五,通过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发现,伴随着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要求,发达国家不断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包括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改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等。为此,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未来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中国高等教育应在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基础上,加强创业教育,实行高层次筛选和低层次公平的机制,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协调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配置,同时政府也应为高等教育建立更灵活的结构调整机制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以便于高等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和推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孔祥沛[2](2011)在《基于江苏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综合运用服务管理学、质量管理学、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系统论及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进行了系统实证研究。以学科为单位,建构了研究生投入质量(办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构造了投入质量评价模型。对研究生办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维度验证、指标筛选和权重计算,结果表明基于学科办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模型的信效度等质量指标均符合要求,可以作为一个有效工具来分析江苏省高校学科的办学资源状况。用量化的形式对江苏省24所高校136个学科的办学资源现况进行了排序、聚类分析,客观呈现了江苏省研究生学科办学资源的现况及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研究生满意度量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对量表进行了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及复核效度分析,结果表明修订的研究生满意度量表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可以作为一个有效工具来考察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的满意度状况。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高校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实证结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对江苏省教育评估院提出的学位论文评议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学位论文评议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根据江苏省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对江苏省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统计分析,从优秀率、优良率、不合格率及论文评分等4个指标来考察江苏省2008年度、2009年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状况。依据投入—过程—结果的系统模式,构建了用于探讨研究生教育投入、过程和结果质量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PLS-SEM技术,以江苏省136个研究生学科数据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与检验,模型信度和效度等质量指标皆符合要求,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来研究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并探寻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实证结果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依托专业评估机构,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制;以生均资源为基础,加大研究生教育办学资源投入;以学生满意为中心,促使研究生培养单位提高服务质量;以学位论文抽检为抓手,确保研究生教育结果质量。

常亮[3](2009)在《天津大学学科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学科作为大学的核心因素,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流大学之所以能称为一流大学最主要的因为其有一流的学科。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学科高等教育教学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教学的观念、模式、内容也一直在进行着不间断的变革。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其中优化学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天津大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在学科布局及学科的结构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初步形成了有我校特色的学科结构体系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但如今,学科的自身发展和当今的社会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需要对我校的学科结构进行优化,为创新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对学科、学科建设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并对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结构进行汇总分析,对国内学科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对学科结构优化进行了相关论述,在大量数据分析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对天津大学学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管理科学工程学科为实例进行研究。建立三维分析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实际需求、学科比较优势以及学术拓展空间。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学科优化路径,为其他学科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理论与实践借鉴意义。

二、理科化学基地及03-7、03-8、03-9项目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科化学基地及03-7、03-8、03-9项目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登(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主要不足
2 高等教育结构及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等教育结构
        2.1.2 就业结构
        2.1.3 产业结构
        2.1.4 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
    2.2 基础理论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2.2.3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2.2.4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的经济增长、高等教育结构及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现状
    3.1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3.1.1 处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期
        3.1.2 处于经济方式的转变阶段
        3.1.3 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
        3.1.4 地区经济差距趋于收敛
    3.2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
        3.2.1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
        3.2.2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变化
    3.3 中国就业结构现状
        3.3.1 就业整体情况
        3.3.2 就业结构
        3.3.3 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结构
    3.4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
        3.4.1 三次产业结构
        3.4.2 行业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联的理论分析
    4.1 经济增长不同阶段“三结构”关系分析
        4.1.1 经济增长不同阶段“三结构”间的传导机制
        4.1.2 经济增长不同阶段“三结构”关系的机理
    4.2 “三结构”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4.2.1 以产业结构为核心
        4.2.2 高等教育结构日益重要
        4.2.3 就业结构体现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
    4.3 “三结构”各自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4.3.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3.2 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3.3 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4 “三结构”的时间关联性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析
    5.1 基于经济增长内生化过程的实证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
        5.1.3 实证分析
        5.1.4 结果讨论
    5.2 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的时间关联性
        5.2.1“三结构”的Moore值
        5.2.2 灰色关联度测算
        5.2.3“三结构”时间关联性分析
    5.3 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够
        5.3.2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僵化
        5.3.3 高等教育结构滞后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5.4 本章小结
6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6.1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关系
    6.2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关系
    6.3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
        6.3.1 美国经验
        6.3.2 德国经验
        6.3.3 日本经验
        6.3.4 韩国经验
    6.4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经验
        6.4.1 美国的创业教育
        6.4.2 其他国家的创业教育
    6.5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6.5.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6.5.2 优先理顺政府—高校—社会的关系
        6.5.3 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6.5.4 产学联合促进创业教育常态化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的调整路径分析
    7.1 政府创造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
        7.1.1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7.1.2 高校“去行政化”
        7.1.3 引导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7.1.4 定期发布人才供求信息
    7.2 保证教学质量迅速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7.3 人才培养应以高层次筛选和低层次普及相结合
    7.4 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分工并重
    7.5 加强创业创新教育
    7.6 高校应不断优化内部微观结构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2)基于江苏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框架设计
    2.1 基本概念模型
        2.1.1 质量
        2.1.2 高等教育质量
        2.1.3 研究生教育质量
    2.2 实证研究目的、问题与假设
    2.3 数据采集与研究工具
        2.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2.3.2 研究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研究生投入质量评价
    3.1 办学资源衡量指标选择
        3.1.1 前人研究所选用的指标
        3.1.2 本研究所选用的指标
    3.2 投入资源实证分析
        3.2.1 评价方法
        3.2.2 综合排序与分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研究生满意度的过程质量评价
    4.1 研究设计
    4.2 高等教育服务满意度相关研究
        4.2.1 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积极作用
        4.2.2 评价学生满意度的方法
    4.3 研究生满意度量表编制
        4.3.1 量表设计
        4.3.2 项目分析
        4.3.3 效度分析
        4.3.4 信度分析
    4.4 研究生满意度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的结果质量评价
    5.1 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5.1.1 研究背景
        5.1.2 学位论文评议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5.2 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分析
        5.2.1 描述统计
        5.2.2 不同层次高校学位论文评议差异比较
        5.2.3 不同学科学位论文评议差异比较
        5.2.4 不同级别学科学位论文评议差异比较
        5.2.5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议差异比较
        5.2.6 学位论文定性质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生教育投入、过程、结果质量的关系分析
    6.1 分析框架与方法
        6.1.1 投入—过程—结果的系统模式
        6.1.2 分析方法
        6.1.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6.2 研究结果与分析
        6.2.1 PLS-SEM检验
        6.2.2 模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论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7.3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3)天津大学学科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重要性与意义
        1.2.1 学科发展水平决定一所学校的水平
        1.2.2 学科结构优化重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2.3 学科结构优化重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学科与学科发展历程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学科定义
        2.1.2 学科建设
        2.1.3 学科发展影响因素
    2.2 大学学科的演变与发展
    2.3 大学学科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情况
        2.3.2 国内大学学科建设研究情况
    2.4 大学学科结构的优化
        2.4.1 学科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2.4.2 学科结构优化原则
        2.4.3 学科结构优化注意事项
第三章 天津大学学科建设、布局与结构研究
    3.1 天津大学学科发展历程
        3.1.1 肇基学府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3.1.2 筚路蓝缕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3.1.3 三工连理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3.1.4 百川归海西沽重兴(理工结合时期)
        3.1.5 改天换地北洋新生(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时期)
        3.1.6 锐意改革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到百年校庆,新的发展时期)
        3.1.7 百年风华再攀高峰(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时期)
    3.2 天津大学学科建设现状
    3.3 天津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实例分析:天津大学 MS E (一级学科)学科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
    4.1 学科现状描述
        4.1.1 学科概况
        4.1.2 学科现状具体分析
    4.2 基于学科现状的综合分析
        4.2.1 学科比较优势分析
        4.2.2 学术拓展空间
        4.2.3 人才需求
    4.3 学科排名因子分析
        4.3.1 基本思想及数学模型
        4.3.2 计算过程与结论
    4.4 学科调整优化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理科化学基地及03-7、03-8、03-9项目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联性研究[D]. 马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8)
  • [2]基于江苏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实证研究[D]. 孔祥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
  • [3]天津大学学科结构优化研究[D]. 常亮.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科学与化学基地及03-7、03-8、03-9项目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